安康小場子

安康小場子

安康小場子,是陝南一種在八仙桌(方桌)上表演的兩人小歌舞形式。小場子是最具有陝南地域特色的民間小歌舞,是舊時漢濱區恆口、五里、大河、流水一帶民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娛樂形式。小場子源於何時何地,從有關資料和藝人師承關係推測,小場子應是隨明末清初移民流入安康,從兩湖等地的“花鼓”類民間歌舞演變而來,至今至少有二百多年的歷史。2007年,小場子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安康小場子獨此一家的 安康小場子
“陝南山區不像平原地區,沒有大片的空地搭台子,為了滿足更多人的視聽,所以人們就想到了在家家都有的桌子。”安康市漢劇團團長袁朝玲說,在兩尺余的八仙桌上表演,是藝人的一種創作,同時也成為了“小場子”獨特的藝術風格。
安康小場子,是最具有陝南地域特色的民間小歌舞,是舊時漢濱區恆口、五里、大河、流水一帶民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娛樂形式。小場子源於何時何地,從有關資料和藝人師承關係推測,小場子應是隨明末清初移民流入安康,從兩湖等地的“花鼓”類民間歌舞演變而來,至今至少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小場子以八岔唱腔為主,表演時以三尺見方桌子為舞台,一旦一醜二人在鑼鼓聲中登台。丑角穿短衣,緊口褲,草鞋,手拿草帽圈;旦角穿長裙並著綾掛緞,頭飾金珠,手搖鳳尾摺扇,兩人邊唱邊逗邊舞。表演程式相對固定,即在鑼鼓的間奏中表演舞蹈組合,然後接唱,如此重複。在一些場面大,時間長的活動場面中,單靠山歌、小調、花鼓詞難以應付時,也有演唱一些地方小戲或折子戲的情況。使得小場子在以花鼓、民間小調演唱男歡女愛的同時,還能表演以說唱為主的“正戲”,敷衍民間傳說和生活故事。
在表演風格上,丑角以逗趣為主,表演潑辣,旦角含蓄。藝術風格是唱詞說詞詼諧幽默,插科打渾,動作灑脫,細膩纏綿。鼓樂伴奏,場面熱鬧。小場子的引人處在於丑角手中草帽圈在舞蹈轉身的一瞬間即可變出多種花樣,以此揭示情節和人物內心的變化。據民間藝人講,草帽圈的變化最多可達50餘個花樣,有“觀音帽”、“雙護耳”、“單喇叭”、“貨郎帽”、“和尚帽”等帽花。這些絕技,在塑造人物形象,刻劃人物性格,表現內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草帽圈的集大成和推廣使用者是漢濱區恆口已故藝人李志連,他挽草帽圈就像魔術師般神速。1955年,他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時耍的草帽圈絕技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並應邀將其技術傳授給了部分省市的舞蹈工作者,使安康這一“特產”走向全國。
小場子除春節玩燈表演外,平時還是廟會、家庭喜慶中不可缺少的助興娛樂形式。近年來。安康漢劇團把小場子搬上了舞台,經過整理加工,表演程式更為完整,舞蹈語彙更為豐富,表演形式更加完美,代表節目《青山綠水樂合歡》深受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尤其受到外地遊客的青睞,已成為各類大型演出和重要接待演出的保留節目。

形成環境

“小場子”輕裝簡行,最大限度適應城鎮農村環境。藝人平時在家務農,他們既無固定班社,也無專設樂隊,更不需繁重的衣箱籠杖,只隨手提個裝有衣服頭飾的小包袱便可登程,對場地也無苛求,農家的堂屋、院壩空地均可。打擊樂鼓點節奏規整,由二至四小節構成,易記易傳,所以每到一地便有不少熱心愛好者搬來鑼鼓敲打起來就能演出。
安康本是民歌之鄉,婦孺皆能吟唱“賽家什”(即打擊樂比賽),“打圍鼓”(有敲擊有歌唱的藝術活動形式),古已有之,常常一“鬧”就是幾個通宵,這種藝術活動形式至今仍在安康地區流傳。恆口居民主要由明清以來的移民組成,尤其是清乾隆中期(1773年-1774年)兩湖移民大量湧入,促成了恆口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與此同時,恆口會館廟會文化繁盛,建於此時的會館廟宇有十五座之多,且其中九個都建有樂樓,會館、庵觀、寺院活動四季不斷,民俗、節慶活動需求巨大,正是相對繁榮的經濟和旺盛的文化需求及南北文化的交融,為小場子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良好的條件。於是,在“打圍鼓”的基礎上跳了起來,舞了起來,唱起了故事,演起了人物,扮妝上了八仙桌
“小場子”形成後,到清嘉慶年間已趨成熟,道光年間達到鼎盛。據調查,當時恆口、五里一帶各種演出班社近30個,其中多數班社兼演小場子,盛況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其後因屢遭天災兵禍,城鄉百業凋蔽,“小場子”也隨之衰微。新中國成立之初的50年代是“小場子”空前興盛的年代,藝人們在政治經濟上徹底翻了身,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關懷,有關部門派出了文藝工作者幫助藝人們進行加工整理並搬上了舞台。1954年,“小場子”藝人張廣明、李志連配對參加了安康地區民間藝術會演,獲得了二等獎,同年,張、李二人代表陝西省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文藝會演獲一等獎,並榮膺獎章。1954年底,中央民族學院將李志連線進北京,在學校教唱小調和變草帽花,為時半年之久。
一些資深曲藝專家在深入研究“小場子”並與其他地方曲藝之相比較後認為,“小場子”有三個明顯差異,首先是在八仙桌面上跳舞、唱歌、演故事,絕無僅有;其次舞蹈組合中的精粹部分“三纏腰”“三見面”“三碰頭”等,一套動作向三個不同方向重複表演而絲毫不露痕跡,不多見;此外丑角耍草帽圈,30多種帽花轉身即變,獨此一家。

表演技巧

安康“小場子”:兩尺方桌上的表演藝術安康“小場子”:兩尺方桌上的表演藝術
小舞台,大技巧
“小場子”的表演必須在方桌上進行,這種老式方桌大者邊長不過二尺八寸,小者只有二尺四寸,可稱“方寸之地”。在這樣的桌面上,兩個人不但要說唱,還要蹦、跺、顫、扭,是十分不易的。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山區農家場地狹小的環境,照顧觀眾防止擁擠;另一方面如果藝人功底欠佳,技藝不高,恐怕也不會擅作此舉的。1959年,名藝人李志連、張廣明在安康為中央文化部錢俊瑞副部長做匯報演出,曾將桌子的一半位置放塊大石頭,他們二人在另一半空間裡照演不誤,方寸之地的小舞台在藝人的腳下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技藝之高超令人驚嘆不已。唱本絕大多數是描述男女愛情故事、民間傳說和勞動生活中的軼聞趣事。
在表演風格上,丑角以逗趣為主,表演潑辣,旦角含蓄。藝術風格是唱詞說詞詼諧幽默,插科打諢,動作灑脫,細膩纏綿。鼓樂伴奏,場面熱鬧。“小場子”形式獨特,表演詼諧生動,年節、喜慶或昔時的廟會娛人娛神都能見到它。在不到一平方米的方桌上,一醜一旦和著輕柔歡快的鑼鼓伴奏,載歌載舞,或傾吐兒女戀情或敷演故事傳說,說、唱、逗、捧、蹦、跺、顫、扭,無不起落有致,繪形繪色。
“小場子”演出程式也頗有趣味:鬧台打畢之後丑角上場,隨著旦角上桌後,二人在鑼鼓伴奏中走“圓場”、“三纏腰”、“三見面”、“三碰頭”等舞蹈組合,然後二人對唱“拜場花鼓”,意為問候觀眾拜請同行關照的謙和之辭。接下來又在花鼓長板鑼鼓中走“拐子撒金錢”、“絞花剪”、“半片月”等動作組合,根據事主情況唱幾段即興花鼓就轉入“正戲”,按唱本的要求演唱八岔戲小調或花鼓調,主要是以說唱為主,僅在鑼鼓間奏中做些即興舞蹈,結束時照例有一段“落場花鼓”給觀眾作以交待,最後隨著長板鑼鼓做與開始相似的舞蹈組合。
“耍草帽花的魔術大師”“耍草帽花的魔術大師”

《安康民間音樂集成》副總編江樹業認為,“小場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民間性和參與性,由於演唱不動絲弦,伴舞托腔全憑打擊樂伴奏,因此不受定調高低的限制,好嗓子能唱,壞嗓子也能唱,各有各的風味。
“耍草帽花的魔術大師”
“草帽子屁股墊子,熱到來了當扇子,玩起小場子就圈圈子,我可以在手上挽花子。”老藝人的順口溜形象地說出了“小場子”的重要道具——草帽圈,“小場子”也被稱為耍草帽花的魔術
“小場子”演員的服飾各地都大同小異,丑角有俊扮,也有在鼻樑處抹塊“豆腐乾”的醜扮,短衣便服。旦角為花旦裝束,使用的道具都是右手持彩扇,左手拿手帕。而丑角的道具則是區別風格特點和師承關係的重要標誌。如漢濱區流水、大河鎮一帶的丑角,手上的道具就是腰帶,一招一式要大帶;五里鎮一帶的丑角手持摺扇,有的還持大蒲扇上場舞動。
道具獨特、影響較大的當數以李志連為代表的一些丑角藝人,“小場子”的引人處在於丑角手中草帽圈在舞蹈轉身的一瞬間即可變出多種花樣,以此揭示情節和人物內心的變化。他們手拿去頂鑲邊的草帽圈,演唱時這種草帽圈拿在手裡做虛擬道具使用,舞蹈時挽成各種帽花戴在頭上作為頭飾起美化作用,更多的時候是挽成各種形象的帽花戴在頭上,詼諧逗趣,為活躍舞台氣氛塑造人物服務。幾十種花樣轉身即變,引起觀眾極大興趣和轟動,專家發表文章贊李志連為“耍草帽花的魔術大師”。
據民間藝人講,草帽圈的變化最多可達50餘個花樣,有“觀音帽”、“雙護耳”、“單喇叭”、“貨郎帽”、“和尚帽”等帽花。這些絕技,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表現內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傳承

安康“小場子”:兩尺方桌上的表演藝術安康“小場子”:兩尺方桌上的表演藝術

逐漸消失的技藝
“現在很多‘小場子’中的技藝已經逐漸消失了,就拿變帽花來說,現在的表演中很少能看到變十種以上的。”對“小場子”頗有研究的安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煥龍很是擔憂,“如今是傳統技藝繼承都成問題,更談不上發展了。”
現如今健在的老藝人只有兩人,“小場子”藝術表演的精髓,不斷的隨著著名藝人凋亡而殆盡。更重要的是近些年無人從師學藝,明顯出現斷代現象,雖有些專業團體仍堅持表演,但歌唱、舞蹈、包括樂器的敲擊都不如當初那么地道,無法完整地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
不僅演員斷代,觀眾也出現了斷代現象,過去“小場子”這種曲藝幾乎是人們唯一的文化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民眾基礎,而隨著現在文化娛樂的多元化,各種現代藝術的衝擊,“小場子”已經沒有了當時的魅力,這種雙重斷代,讓“小場子”的發展更是舉步維艱。
2007年,小場子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編號:Ⅲ—25遺產類別:民間舞蹈。安康漢濱區文化局局長夏亞洲表示,“今後我們會在‘小場子’的舞蹈動作方面進行整理、錄像、保存,尤其對名民間老藝人李志連草帽圖的34種變法進行深入探研、創新,還要對小場子中歌唱與伴奏部分進行收集整理出版。”

區域及地理環境

漢濱區地處陝西東南部,漢江上游,區境東臨旬陽,南接平利、嵐皋,西連漢陰、紫陽,北鄰寧陝、鎮安。區域介於東經103度30分至109度23分,北緯32度22分至33度17分之間,全區總面積3643平方公里,轄46個鄉鎮辦事處,801個自然村,3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擁有93萬人口的農業縣,是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安康軍分區機關駐地,是安康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信息中心。小場子所在區域恆口鎮(舊名衡口),位於漢濱區中西部,越河自西向東穿鎮而過,源自秦嶺腹地的恆河由北向南至此匯入越河,恆口因此而得名,宋代設鎮,恆口鎮距漢濱區政府24.5公里。恆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網密布。川道丘陵均在海拔450米以下,最高處為鎮南10公里鳳凰山大東山,海拔1362米。氣候溫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度以上,年均降水量856毫米左右。早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就已創修千工堰,引越河水灌田千畝,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五熟,是漢濱區稻穀、小麥、油料的主要產地。境內交通便捷,陽安鐵路橫貫東西,316國道與恆紫、恆葉省道在鎮中交匯,東西南北皆為通途。越河在歷史上有小舟往來於漢陰的澗池與安康之間(載重約5噸),恆口是其主要碼頭,到上世紀50年代才逐漸廢棄。古鎮悠久的歷史,優越的地理環境,富庶的產出和興盛的文化氛圍,正是孕育小場子這種獨特民間舞蹈藝術的肥沃土壤。
小場子主要分布在陝西安康市漢濱區恆口鎮及周邊的大同鎮、五里鎮、流水鎮、大河鎮為最盛;廣泛分布到毗鄰的旬陽、漢陰、石泉、紫陽、白河、寧陝6縣。

歷史淵源

小場子的形成發展經歷了和安康其它民間歌舞、民間戲曲一樣的演變過程,即唱民歌—打圍鼓(賽唱)——小場子、地蹦子(民間歌舞)——民間戲曲(如八岔戲)。安康本是民歌之鄉,婦孺皆能吟唱“賽家什”(即打擊樂比賽),“打圍鼓”(有敲擊有歌唱的藝術活動形式),古已有之,常常一“鬧”就是幾個通宵,這種藝術活動形式至今仍在安康兩山地區流傳。恆口居民主要由明清以來的移民組成,尤其是清乾隆中期(1773年—1774年)兩湖移民大量湧入,促成了恆口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當時這裡“……月河瀠洄於其中,川土沃美水利最盛,於谷宜稻宜梁亦宜麥黍,歲收倍它鄉,水經柱黃壤沃衍者也。士人亦好禮敦詩書,故世家舊族麋集鱗次,縣學生員約得十八蓋,彬彬然有詩禮風......”(《安康縣誌》卷九.建置第二上)。與此同時,恆口會館廟會文化繁盛,建於此時的會館廟宇有十五座之多,且其中九個都建有樂樓,會館、庵觀、寺院活動四季不斷,民俗、節慶活動需求巨大,正是相對繁榮的經濟和旺盛的文化需求及南北文化的交融,為小場子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良好的條件。於是,在“打圍鼓”的基礎上跳了起來,舞了起來,唱起了故事,演起了人物,扮妝上了八仙桌,形成了今日獨特的小場子。小場子一經形成,到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已趨成熟,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達到鼎盛。據調查,當時恆口、五里一帶各種演出班社近30個,其中多數班社兼演小場子,盛況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其後因屢遭天災兵禍,城鄉百業凋蔽,小場子也隨之衰微。新中國成立之初的50年代是小場子空前興盛的年代,藝人們在政治經濟上徹底翻了身,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關懷,有關部門派出了文藝工作者幫助藝人們進行加工整理並搬上了舞台。1954年,小場子藝人張廣明、李志連配對參加了安康地區民間藝術會演,獲得了二等獎,同年,張、李二人代表陝西省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文藝會演獲一等獎,並榮膺獎章。1954年底,中央民族學院將李志連線進北京,教唱小調和草帽花,為時半年之久。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小場子在藝術和內容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使小場子的影響更加廣泛,後來由於極左路線干擾和社會動盪,小場子也就一蹶不振了。上世紀80年代“民舞集成”期間,上下齊心,用了將近一年多的時間,對小場子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整理,老藝人也傾囊相授。小場子集成選進了省和國家卷。十多年來,漢濱區一方面盡力扶持民間僅存的5—6對組合,儘可能地給予演出和活動機會,使之能保存延續下來;另一方面,專業文藝工作者將小場子經過改造反覆加工錘鍊,使小場子成為精品節目,久演不衰,受到了各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喜愛。漢濱區正在積極籌備出版小場子全部資料使其得以長久流傳。

基本內容

小場子形式獨特,表演詼諧生動,以抒情敘事見長。年節、喜慶或昔時的廟會娛人娛神都能見到它。在不到一平米的方桌上,一醜一旦和著輕柔歡快的鑼鼓伴奏,載歌載舞,或傾吐兒女戀情或敷演故事傳說;說、唱、逗、捧、蹦、跺、顫、扭,無不起落有致,繪形繪色。值得提及的是元宵燈節小場子演出時的情景,在村鎮場壩或農家小院,八仙桌周圍四盞明亮的大紗燈掛在四竿翠竹頂端,由人高高舉起,稍尖還留著青翠的竹葉,既能照明又是裝飾。其夕,月光如水竹影婆娑,輕歌曼舞燈火通明,此情此景常使觀眾如痴如醉。廟會和事主家的燈場是小場子活動的主要場合。小場子演出程式是:鬧台打畢之後丑角上場,說一段詼諧風趣的“溜白”,唱花鼓請“陰坡”(旦角),旦角上桌後二人在鑼鼓伴奏中走“圓場”、“三纏腰”、“三見面”、“三碰頭”等舞蹈組合,然後二人對唱“拜場花鼓”,意為問候觀眾拜請同行關照的謙和之辭。接下來又在花鼓長板鑼鼓中走“拐子撒金錢”、“絞花剪”、“半片月”等動作組合,根據事主情況唱幾段即興花鼓就轉入“正戲”,按唱本的要求演唱八岔戲小調或花鼓調,主要是以說唱為主,僅在鑼鼓間奏中做些即興舞蹈,結束時照例有一段“落場花鼓”給觀眾作以交待,最後隨著長板鑼鼓做與開始相似的舞蹈組合,小場子演唱不動絲弦,伴舞托腔全憑打擊樂伴奏。表演必須在方桌上進行,這種老式方桌大者邊長不過二尺八寸,小者只有二尺四寸,可稱“方寸之地”。在這樣的桌面上,兩個人不但要說唱,還要蹦、跺、顫、扭,是十分不易的。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山區農家場地狹小的環境,照顧觀眾防止擁擠;另一方面如果藝人功底欠佳,技藝不高,恐怕也不會擅作此舉的。1959年,名藝人李志連、張廣明在安康為中央文化部錢俊瑞副部長做匯報演出,曾將桌子的一半位置放塊大石頭,他們二人在另一半空間裡照演不誤,方寸之地的小舞台在藝人的腳下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技藝之高超令人驚嘆不已。常唱的曲目有《大反情》(又名上竺山)、《小反情》、《要嫁妝》、《站花牆》、《蔡鳴鳳辭店》、《東樓記》、《西樓記》、《吳三寶遊春》、《韓湘子渡林英》、《白扇記》等二十餘本,也演唱一些花鼓小調如《十條手巾》、《五更》、《長工苦》、《十對花》等,這些唱本絕大多數是描述男女愛情故事、民間傳說和勞動生活中的軼聞趣事。演員的服飾各地都大同小異,丑角有俊扮,也有在鼻樑處抹塊“豆腐乾”的醜扮,短衣便服。旦角為花旦裝束,使用的道具都是右手持彩扇,左手拿手帕。而丑角的道具則是區別風格特點和師承關係的重要標誌。如本區流水、大河鎮一帶的丑角,手上的道具就是腰帶,一招一式要大帶;五里鎮一帶的丑角手持摺扇,有的還持大蒲扇上場舞動。道具獨特、影響較大的當數恆口鎮以李志連為代表的一些丑角藝人,他們手拿去頂鑲邊的草帽圈,演唱時這種草帽圈拿在手裡做虛擬道具使用,舞蹈時挽成各種帽花戴在頭上作為頭飾起美化作用,更多的時候是挽成各種形象的帽花戴在頭上,詼諧逗趣,為活躍舞台氣氛塑造人物服務。三十多種花樣轉身即變,起到了畫龍點睛作用,引起觀眾極大興趣和轟動,專家發表文章贊李志連為“耍草帽花的魔術大師”。

基本特徵

小場子自18世紀70年代形成以來,流傳至今近300年歷史,這期間雖經風雨磨難,但仍然頑強的傳承到現在,生機勃勃,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形成了鮮明的特徵。
1、從唱民歌—打圍鼓—小場子、地蹦子(民間舞蹈)—民間戲曲(八岔戲等)形成了安康民間藝術鏈,而小場子正是這鏈條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
2、小場子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舞蹈程式、特殊的表現方法,演唱著人們十分熟悉的地方小戲和民歌,還敷演著特有磁力的愛情故事,並能完美地將這些精彩元素熔煉在一起展現在觀眾面前。
3、小場子與其它地方歌舞相比較,有三個明顯差異,即:八仙桌面上跳舞、歌唱、演故事,絕無僅有;舞蹈組合中的精粹部分“三纏腰”、“三見面”、“三碰頭”等,一套動作向三個不同方向重複表演而絲毫不露痕跡,不多見;丑角耍草帽圈,30多種帽花轉身即變,獨此一家。
4、小場子輕裝簡行,最大限度適應城鎮農村環境。藝人平時在家務農,遇事主相邀便約一至兩對“一合手”前往。他們既無固定的班社,也無專設樂隊,更不需繁重的衣箱籠杖,只隨手提個裝有衣服頭飾的小包袱便可登程,對場地也不苛求,農家的堂屋、院壩空地均可。由於打擊樂鼓點節奏規整,由二至四小節構成,易記易傳,所以每到一地便有不少熱心愛好者搬來鑼鼓敲打起來就能演出。

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

小場子演唱不動絲弦,故鑼鼓樂器在小場子中占有重要地位。鑼鼓隊通常由7人組成,常用樂器有柿餅鼓、蘇鑼,蘇鈸、小鑼、馬鑼、二五子、雲鑼等,樂隊構成看似簡單,但憑藉其細膩的鼓點結構、柔和的樂器音色和特殊的敲擊手法,完全能使整個舞、唱、演、奏緊密連線起來,絲絲入扣。在整個伴奏過程中,鈸實際上起到了音響指揮的作用,因此這一特殊音響指揮的演奏者,不僅要熟悉鼓點和舞蹈,還必須具備用音響作指揮的能力。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