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學院是中國一所以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綜合性高等學校,於1951年 6月在北京建立。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藏書80多萬冊,其中少數民族文字的8萬多冊。學院共設1個幹部培訓部(設有1年制文化班、理論班和 2年制的法律、政治理論專業)和政治、歷史、民族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數學物理等8個系以及1個預科。1983~1984學年,全校有本科生2055人,專修生80人,研究生32人,預科生 294人,進修生91人,幹部訓練部學員 320人,夜大學學生87人,各國留學生41人;有教師1017人,其中 教授、副教授109人(包括少數民族教授、副教授14人), 講師450人(包括少數民族講師103人),教員、助教458人。

正文

中國一所以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綜合性高等學校。於1951年 6月在北京建立。當時規定的任務是:①為中國各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以及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培養高級和中級幹部;②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各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社會經濟,介紹各民族的優良的歷史文化。

學院創建初期有各民族學員 300多人。最先開辦軍政幹部訓練班和藏語文學習班,稍後開辦了民族語言學習班。1952年建立了少數民族語文系,設蒙古、藏、維吾爾、壯、苗、瑤、布依等20多種語文專業。1953年夏建立了政治系,設有本科和專修科,學制為 2年。另外有一個規模較大的預科,其中設有從國小到高中和中專的各類班級。各系、科主要招收邊疆各少數民族學生,同時招收部分漢族學生,培養他們成為從事民族工作的幹部。

1952年,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決定建立研究部,研究中國民族問題、民族歷史和民族情況。同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將北京大學東方語文系藏語、維吾爾語等專業部分師生、清華大學的社會系師生、燕京大學的民族系師生併入中央民族學院;同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部分民族語文和民族歷史的研究人員也調進學院研究部和民族語文系,增強了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力量。

1956年秋建立歷史系,設民族歷史和民族學兩個專業,學制 5年。接著增設了民族學研究生班。1959年,建立了藝術系,包括舞蹈、音樂和美術 3個學科。1963年建立漢語言文學系,學制為 4年。1972年在政治系幹部輪訓班的基礎上建立幹部輪訓部。前期招收公社級以上幹部,後期改為招收縣級少數民族在職幹部,學制 1年。乾訓部設有理論、文化各類班級。1978年建立數學物理系。從1983年起增設大專性質的 2年制的幹部培訓班,學習專業課。

學院是中國少數民族學生最多的一所高等學府,經常保持50多個民族成分的學生在校學習。

學院共設1個幹部培訓部(設有1年制文化班、理論班和 2年制的法律、政治理論專業)和政治、歷史、民族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數學物理等8個系以及1個預科。

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學院

1983~1984學年,全校有本科生2055人,專修生80人,研究生32人,預科生 294人,進修生91人,幹部訓練部學員 320人,夜大學學生87人,各國留學生41人;有教師1017人,其中 教授、副教授109人(包括少數民族教授、副教授14人), 講師450人(包括少數民族講師103人),教員、助教458人。

學院自建立以來即開始進行科研工作。50年代前進行 3項較大的工作:①民族識別工作;②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③民族語言調查工作。曾動員大批師生參加了這幾項工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曾參加編寫關於民族問題的 3套叢書,即中國少數民族簡史簡志、民族自治地方概況、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1978~1983年參加編寫了民族問題的 5種叢書:少數民族簡史、少數民族語言簡志、民族自治地方概況、中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此外,全院寫出科研報告和學術論文幾百篇。 1981年6月建立了民族研究所、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和藏族研究所。

學院重視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要求各民族師生員工做到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重視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在思想教育方面也有良好的傳統。學院擁有一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如潘光旦、吳文藻、費孝通、翁獨健等;以及少數民族學者洛桑赤列和哈米提等。

學院從建院至1983年止,共為國家培養了各民族幹部和專業人才近 2萬人。

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藏書80多萬冊,其中少數民族文字的8萬多冊。(見彩圖)

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