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燈

花鼓燈

花鼓燈是傳播於淮河流域的一種以舞蹈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是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有歌有舞有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最豐富的藝術語言,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是漢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之一。曾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又有“淮畔幽蘭”的美譽。 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追溯花鼓燈的歷史,最早起源於宋代。如果把可考的文字記載(成為於清代的《鳳台縣誌》,記載花鼓燈源於宋代)、傳說與直觀所能觀測到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花鼓燈現象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發現花鼓燈所具有的宋代舞蹈文化印跡。仔細觀察50年代花鼓燈的原始風貌,能較明顯地體察出花鼓燈所反映出的宋代歷史文化基因。比起許多原始功能遺存十分明顯的舞種,花鼓燈更具技藝性、表演性和藝人"職業化"的特點;而比起某些更具市井文化氣息的民間歌舞,它又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和民眾自娛性。興盛於明代,盛行於清末、民初。

分布地區

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鳳台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鳳台花鼓燈流行於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鳳台及周邊地區。鳳台花鼓燈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及人文環境。鳳台古稱州來,又名下蔡,位於淮河中游,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民風淳樸。
鳳台花鼓燈歷史悠久,其發展歷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從萌芽到成熟階段。鳳台花鼓燈起源於宋、元時期,至清代中葉已初具規模,趨於成熟,深受人民喜愛,成為流傳甚廣的民間藝術;二是清末民初階段。花鼓燈在鳳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為解放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三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階段,花鼓燈登上了高雅藝術的殿堂,被譽為漢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四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階段,花鼓燈藝術受到重視,重獲新生。

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潁上是花鼓燈的故鄉。潁上花鼓燈是由勞動人民創造且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產生於淮河流域廣大農村,主要流行於淮河沿岸的潁上等二十多個縣、市地區。潁上花鼓燈的主要內容是表達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良好願望,展現淮河兒女的禮義風情、勤勞勇敢,表現青年男女純真、樸實的愛情,體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與嚮往。潁上花鼓燈除在題材、形式、音樂、舞蹈等方面與淮南、蚌埠兩地區的花鼓燈有相似之處外,亦有自身的特點。它舞蹈動感特強,節奏緊促有力,動作韻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銳,架勢變換頻繁,表演場面熾熱歡騰,演員情緒歡快激昂,唱腔粗獷高亢,整個演出氣氛堂皇富麗,地方特色濃郁。潁上花鼓燈表演者由數名鼓橛子、臘花對偶組成,通常由領首的第一個鼓橛子(叫杈傘把)領舞出場,主要有大花場(跑大場)和小花場(跑小場)等段落。
潁上花鼓燈大多即興演唱,多用鑼鼓敲擊(常用鼓、鑼、鑔、小鑼等四件),鑼鼓經無譜,常用鳳凰三點頭、長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大剎點、小剎點等,大多即興變奏,隨舞蹈變化而變化。音樂多採用民族五聲音階,常用宮和羽、徵混合調式。潁上花鼓燈有《搶板凳》、《搶手絹》、《遊春》等一批有人物有情節的傳統舞蹈節目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

蚌埠花鼓燈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展演蚌埠花鼓燈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展演
蚌埠花鼓燈包含四百多個語彙、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舞蹈動作超常度高,時間差大,瞬間舞姿複雜多變,這些構成了花鼓燈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使花鼓燈成為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的優秀民間舞蹈形式之一。
花鼓燈的舞姿和動作很講究放與收、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動作的節奏性強,且富有變化。蚌埠地區出現了馮國佩、常春利、鄭九如、石經禮、楊再先等一批花鼓燈名家,還產生了《遊春》、《搶扇子》等一批有影響的節目,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的鼎盛局面。

風格特色

花鼓燈的舞蹈是藝人們長期深入觀察生活,運用"比、興"的手法,充分表現自身思想感情的舞蹈語言。例如從鳥兒在枝頭喃喃細語的形象中創作出的"鳳凰三點頭",有感於春風楊柳而創作的"鳳擺柳"等,都是從生活現象中提供升華成為優美的舞蹈動作。

演出特點

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盤鼓”。“大花場”的集體表演的情緒舞;“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臘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有人物、情節的小舞劇,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表演相結合又具有造型藝術特徵的表演。
歌唱部分統稱燈歌,多在“大花場”、“小花場”中間由“鼓架子”和“臘花”對唱或獨唱,可長可短,即興性強。
花鼓燈鑼鼓是花鼓燈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場面鑼鼓和燈場鑼鼓,具有情緒熱烈奔放,節奏形式多變,明快緊湊,感染力強等特點。場面鑼鼓可獨立存在,單獨演奏;而燈場鑼鼓則與花鼓燈的舞蹈和小戲表演融為一體,起伴奏和渲染情緒的作用。
“大花場”是集體表演的情緒舞。人數一般為單數,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為“傘把子”,其餘“鼓架子”、“臘花”各占一半。表演量,“武傘把子”舞罷,奔至上場門,高喝一聲“唉”,引出群舞演員。“臘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動著扇花、手絹花,或做各種造型姿態,在狂歡般的鑼鼓聲中魚貫而出。
演出中,“傘把子”一把岔傘指揮全局,“鼓架子”和“臘花”聯接轉換各種圖形,表演熱烈、奔放的集體舞蹈,並穿插各人擅長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跌等一系列高難度技巧。演到激烈處,眾“鼓架子”伴著鑼鼓點節奏,常常吹起高亢悅耳的口哨。傳統的“大花場”隊形,先跳“走四門”,再跳其它圖形,有“五朵梅”、“蛇脫殼”、“兩堵牆”等20餘種。“大花場”舞罷,全體演員在“傘把子”帶下跳出場。
“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臘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情節舞,這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現男女相互愛悅、嬉戲逗趣的情景。“小花場”也有文武之分,文場以唱為主,舞次之,武場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為主,唱次之。“小花場”的歌唱以“臘花”為主,“鼓架子”幫腔、陪襯,內容多是即興編唱。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員招手,煞住鑼鼓,二人站在場中唱,結束後再起舞。在懷遠縣還流傳一種雙花場,為兩個“臘花”和一個“鼓架子”的三人舞。其中,有“二女爭夫”的情節,有戲劇矛盾,表演起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盤鼓”是舞蹈結合雜技、武術等技巧表演。“地盤鼓”為地面上的雙人技巧表演。“中盤鼓”,一種是“臘花”站在“鼓架子”腿上,做“射雁”、“斜塔”等各種造型姿態;另一種是雙人配合的跟頭技巧,如“過山”等。“上盤鼓”是“臘花”站在“鼓架子”肩上,做出各種造型姿態,如“坐肩”“鴨子鳧水”等,還有三人以上的造型,如“老鷹叼小雞”“雙挎籃”等等。
花鼓燈歌唱部分統稱燈歌,主要唱調有“慢超牛”、淮調、“衛調”等十餘種。曲調抒情、緩慢,而舞蹈則節奏強烈、急速,因而歌的時候不舞,舞的時候不歌,燈歌唱詞的基本句子形式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結構,最常見的鋪陳、對比、問答和重疊;燈歌曲調跳躍多,演出現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並使用滑音進行修飾,燈歌音樂的主要特點為:無論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結尾由鑼鼓敲出匡匡1令匡一令1匡01的過門,然後再接著唱。較流行的曲子有《傘把子調》《小鼓架子調》、孟姜女等。
花鼓燈鑼鼓班子至少要有7人組成,使用的樂器以花鼓、大鑼、大鈸為主,配以小鑼、小鈸、脆鑼。花鼓燈鑼鼓音樂的節奏型式多變、歡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氣呵成。它的基本節奏型是四二拍,如:押條鼓2/4∣匡匡次次∣,長槌2/4∣匡令匡令∣,撞四2/4∣匡匡∣匡匡∣令匡一令∣匡O∣,以及“鳳凰三點頭”等等。鼓的演奏技巧變化豐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擊、輕打,忽而用“壓錘”“搗錘”,突然又打響鼓邊,充分調動音響、音色效果,造成聲音效果上的差別,有效地發揮鑼鼓音樂表情性的特點。
後場小戲有《小圓房》、《小貨郎》等。一般是兩人或三人情節簡單的生活小戲,有的是有情節的對唱,演完小戲,演出告結束。

傳承現狀

但是,由於社會迅速變革,農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來文化移入,花鼓燈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播布範圍迅速萎縮,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轄的懷遠縣、禹會區,淮南市所轄的鳳台縣等,真正保持花鼓燈原生形態的花鼓燈班子僅存4、5個,已臨近消亡!

為了振興花鼓燈文化,傳承經典,2014年由趙錫誠先生、金明先生共同導演的花鼓燈歌舞劇《珠城的傳說》正式與觀眾見面,也受到的民眾的廣泛支持與關注。據了解,花鼓燈歌舞劇《珠城的傳說》是蚌埠市近三十年繼《摸花轎》和《玩燈人的婚禮》後又創作的一部大型花鼓燈歌舞劇,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在資金緊張、人才缺乏和設備稀少的情況下,僅僅用兩個月的時間排練出來的,該劇凝聚了老一輩藝術家和全體演職員的辛勤汗水和努力。

民眾基礎

花鼓燈藝術在淮河流域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蘭花舞”是廣大民眾進行集體健身的主要項目,花鼓燈表演已成為喜慶節日文藝表演的重要部分。

蚌埠市幾十家花鼓燈班子,特別是禹會馮嘴子村在近2800人口中,有80%的人會表演花鼓燈。

著名花鼓燈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有著花鼓燈的梅蘭芳之稱的民間藝術大師,花鼓燈“馮派”藝術創始人馮國佩先生,就在這裡出生成長。馮國佩先生的表演韻律強、身姿美、情感真、神態媚,1952年應邀赴北京中央歌舞團傳授花鼓燈,傳藝期間,中央歌舞團的藝術家共同努力,將馮派花鼓燈舞蹈動作和技巧記錄、整理,編撰成花鼓燈藝術資料。他十次進京參加重大慶典演出和全國調演,多次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1952年在北京懷仁堂,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表演花鼓燈,演出結束後,中央領導情切地接見了演員。馮國佩的《新遊春》被拍成電影和電視藝術片發向海內外。

他先後多次到有關省市擔任藝術指導和教學工作,傳播花鼓燈藝術,他作為中國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的代表,參加了1982年聯合國舉辦的亞洲地區保護與發展民間和傳統舞蹈研討會,發表了《花鼓燈的保護與發展》的論文並即席表演,受到各國舞蹈家的讚譽和欽佩,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代表瑪琳娜·葛貝伊女士稱為“了不起的藝術大師”。

作為花鼓燈傳播的核心區域,蚌埠市歷來十分重視花鼓燈的保護與發展工作,成立了花鼓燈保護組和花鼓燈保護專業委員會。蚌埠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蚌埠市保護和發展花鼓燈藝術的規定》,建立了中國花鼓燈藝術博物館。

2004年,花鼓燈被國家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這也是漢民族唯一被列入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舞種,蚌埠市被確定為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基地。該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花鼓燈最大的播布區——禹會區馮嘴子村建立了第一個中國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區,並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們對保護區進行了全面考察,他們認為,馮嘴子村不僅具有花鼓燈藝術最富盛名的藝術大師,而且至今保持著良好的傳承態勢,具有民眾基礎,在花鼓燈藝術的傳播領域中占主導地位。

蚌埠市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國內知名專家的指導下,在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本規範的前提下,對花鼓燈藝術進行了合理的保護、建設,初步構成了中國花鼓燈文化保護的有效機制和內涵準確的保護理念,具備了繼續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並完成二期保護、建設任務,為2006年中國作為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候選項目奠定基礎。

2005年馮嘴子村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國舞協命名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4月9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慶善,原中國舞協主席、中國舞蹈大師賈作光蒞臨馮嘴子村授牌,花鼓燈藝術保護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動計畫。

演出角色

花鼓燈角色繁多,分工細緻,主要演員有“臘花”(亦稱、“蘭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統稱“臘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員;男角色一般統稱“鼓架子”。

潁上民間藝術節花絮—花鼓燈的傘把子潁上民間藝術節花絮—花鼓燈的傘把子

花鼓燈班子的藝術人員構成一般有鑼鼓隊、演員、燈頭、燈混子。花鼓燈的演出分布“開場”、“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對唱、後場小戲等幾個部分。

“臘花”上身穿大襟村姑服,下身穿籠褲或裙子,梳獨頭辮,載一綢球兩邊綴以約2尺長的飄帶至臉側部,額前系“勒子”。“臘花”使用的道具為扇和巾,表演時左手拿方巾,右手虎口執扇,以各種各樣的扇花和步伐表達感情,長於舞蹈表演。

“鼓架子”上身著對襟中裝,頭扎帕巾,腰系彩帶,腳穿布鞋。按分工不同,又分:

“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盤鼓”中的疊羅漢,俗稱“底座”。

“小鼓架子”專演“大花場”和“小花場”,長於舞蹈表演、跟頭、技巧,有的還能兼唱,為男角中的主要演員。

“醜鼓”長於唱工,即興演唱本領強,兼跳舞蹈,演出時身背花鼓,表演滑稽詼諧。

“傘把子”又稱“領傘的”。專工“大花場”中領唱,兼跳舞蹈,表演時手持岔傘,負責全場演出的指揮和調度,分為:

“文傘把子”長於唱工,主要擔負領唱和對唱。每當花鼓燈隊伍沿街行進時,均由“文傘把子”領頭,稱為“涮街傘”。

“武傘把子”以舞蹈為主,擅長跟頭,在“大花場”的演出中以傘為指揮,調度全場演員隊形的變化和掌握節奏。

傳承意義

花鼓燈生動地記錄了人體文化發展軌跡和肢體語言符號。花鼓燈舞蹈動作超常度高,而且常處於多變狀態,其激烈複雜,表情達意的準確、細膩程式,迄今為此,尚無其他任何一種民族民間歌舞能之相比。花鼓燈鑼鼓具有鮮明的特徵,與舞蹈相配並具有很高的複雜度。在原形態的花鼓燈套路中,燈歌與舞蹈交替出現,也構成了花鼓燈的一大特色。花鼓燈的語彙之多、難度之高,舞蹈、鑼鼓和歌唱在演出中的配合之複雜協調,在世界民族民間舞蹈中都是罕見的。
不僅如此,花鼓燈步伐顯要動作的時間差大、複雜度高,其動作與動作相銜接時的瞬間舞姿也隨之複雜多變。從而使花鼓燈與其它民族民間舞蹈表達群體的情感不同,不僅可以表達人物的多種複雜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細膩表現各種情感的不同程式和不同強度的差別,能夠系統、完整地刻劃和表現複雜的人物和情節,標誌著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在人類民族民間舞蹈史上達到的高度。
花鼓燈是中國民間歌舞藝術的"活化石",深入研究花鼓燈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淵源、文化生態、審美情趣、藝術和技術特點等,對研究中國漢民族民間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漢民族戲曲特別是淮河流域的地方戲曲藝術具有重大價值。
但由於多種原因,如今原生形態的蚌埠花鼓燈已瀕臨消亡。最具影響力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民間傳承的機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護。
花鼓燈藝術是淮河流域一些藝術品種的根脈。淮劇、淮北花鼓戲、泗州戲、鳳陽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燈衍生而來的。鳳台花鼓燈影響和豐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間舞蹈和民間藝術。如今原生態的鳳台花鼓燈已瀕臨消亡,急需有效保護和全力搶救。
近百年來潁上花鼓燈經過不斷改革、創新,在藝術形式上有了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唐佩金、黃西城、王傳仙、曹樹芝等傑出藝人為花鼓燈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潁上花鼓燈來源於生活,創造在民間,主要歌唱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太平盛世,展現淮河兒女的禮儀風情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熱情、奔放、優美、細膩,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民間歌舞拙樸、原始的特點和風貌。

代表老藝人

沈德先

沈德先,男,1934年8月出生,潁上縣八里河鎮人,17歲從師學藝,在花鼓燈老藝人張永順門下學習。藝名張少白,稱“白穗子”,沈德先就是其最早的學員之一。
沈德先在花鼓燈表演中,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能大膽創新,表演技能獲得花鼓燈界的認可。他擅長花鼓燈舞蹈臘花角色的表演,在長期琢磨與鑽研的基礎上,創造了一整套新穎的姿勢動作,扇花、巾花,使其在花鼓燈小游場“遊春”臘花舞蹈表演中,動作表情細膩而精彩,特色鮮明,生動形象。
在以鼓領鑼、風格古老質樸的潁上花鼓燈表演中,舞蹈結構十分嚴謹,晃角臘花也是花鼓燈舞蹈中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小游場表演時,以臘花為中心,鼓架子即興配合臘花,默契呼應,通過簡單情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細膩描繪出青年男女嬉戲、逗耍的愛情生活,像抒情詩演員的自我情感,可以在表演過程中任意馳騁動作可以盡興發揮,潁上花鼓燈藝人們也正是在這個表演中繼承前輩藝人的技藝又不斷創新、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沈美先也正是以臘花看似平常的道具一扇一帕,經過表演處理,便具有了神奇無比的藝術魅力。
多年來,他一直不懈努力,堅持學藝,同時積極參與指導沈樓花鼓民間花鼓燈的排練和演出,為地方花鼓燈的創新與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受到當地人民民眾的一致誇讚。

沈美先

沈美先,男,1935年10月出生,潁上縣八里河鎮著名花鼓燈老藝人,16歲從師學藝,在花鼓燈老藝人張少白門下學習。張少白,字永順,藝名“白穗子”,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地方著名的花鼓燈舞蹈表演藝術家(已去世),生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員,可謂桃梨滿天下,沈美先就是最早的學員之一。他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潁上花鼓燈代表性傳承人。
他在花鼓燈表演中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能大膽創新表演技能,獲得花鼓燈界的認可。他擅長花鼓燈舞蹈臘花角色的表演,在長期琢磨與鑽研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系套新穎的姿勢、動作:扇花、巾花,使其在花鼓燈小游場“遊春”臘花舞蹈表演中,動作表情細膩而精彩,特色鮮明。
他在舞中,步伐和扇法吸收和借鑑了戲劇花旦的特點,把戲劇手、眼、身、步法的優點融匯在花鼓燈舞蹈中,扇花變化頻繁,創新使用了叨扇、揉扇和背扇等扇花舞台表演形式,在花鼓燈表演中,使用戲、樂、逗、玩等傳情動作表現故事情節,使花鼓燈舞蹈更加抒情、溫馨、喜悅、逼真,表現手法耳目一新。
在以鼓領鑼、風格古老質樸的潁上花鼓燈表演中,舞蹈結構十分嚴謹,臘花是花鼓燈舞蹈中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小游場表演時,以臘花為中心,鼓架子即興配合臘花,默契呼應,通過簡單情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細膩描繪出青年男女嬉戲、逗耍的愛情生活,像抒情詩演員的自我情感,可以在表演過程中任意馳騁動作可以盡興發揮,潁上花鼓燈藝人們也正是在這個表演中繼承前輩藝人的技藝又不斷創新、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沈美先也正是以臘花看似平常的道具一扇一帕,經過表演處理,便具有了神奇無比的藝術魅力。
沈美先在表演花鼓燈時,吸收和借鑑了戲劇花旦的特長,把戲劇手、眼、身法、步法的優點融匯在花鼓燈舞蹈中,扇花變化頻繁,創新使用了叨扇和背扇等扇花舞台表演形式,在花鼓燈表演中將“砍”、“抖”、“顛”、“仍”、“揉”、“挽”、“拋”、“遮”、“別”、“雲”、“貼”、“翻”、“飄”等幾十種花扇表演手法細膩無比的與戲、樂、逗、玩等傳情動作結合,表現故事情節,使花鼓燈舞蹈更加抒情、溫馨、喜悅、逼真,將花鼓燈舞蹈表演的即興和靈活性,在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的“玩燈”中淋漓盡致的加以演繹。
多年來,沈美先為地方花鼓燈的創新,一直不懈努力,參與指導輔導花鼓燈節目的排練演出。堅持中老年藝術花鼓燈藝術創作革新,組織民間花鼓燈隊,親自輔導花鼓燈技藝、傳授學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肖傳章

肖傳章,男,1939年6月出生,潁上縣慎城鎮著名花鼓燈老藝人。14歲開始參加學校的花鼓燈表演,在後期任教期間,又參加了學校的花鼓燈演出。同時,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鼓燈表演者,多次參加演出。
在多年的從藝生崖中,不斷改進和創新,以老式為基礎,又創造了新潁別致的姿式和動作,創新了“小游場”,穿插了各式各樣的舞蹈,表演堪為細膩而精彩,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潁上縣花鼓燈老藝人肖傳章在花鼓燈表演中,擅長“臘花”和“花鼓橛子”,都能表演得淋漓盡致。在演藝中,曾經拜蔣對子、唐子清、羅會同等老藝人為師,在表演花鼓橛子和傘把子時運用了“金雞獨立”、“燕子翻身”、“橈子腿”、“童子拜月”、“二郎擔山”、“大岔”、“前後翻跟斗”等等,表演自如,隨心所欲。
在臘花的表演中,他的主要表演方式有:“喜鵲拾風”、“亮相”、“進步”、“退步“、”“錯步”、“十字步”、“上山步”、“閃腰”、“抖肩”、“游邊”、“提靴”、“整冠”、“雙插花”、“單插花”、“堆花”、“解花”、“穿花”、“挎肩”、“後拜門”、“扒肩”等各種表演動作,使花鼓燈舞蹈抒情、溫馨、喜悅、逼真,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