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鑼

曲鑼

曲鑼(俗稱小斗鑼)銅質樂器,直徑約32厘米,定音為F調5,常以雙鑼同時使用。發音鏗鏘、明亮。是“大鑼戲”的主要樂器。

概述

曲鑼曲鑼

斗鑼,流行於廣東潮州汕頭地區。用於潮州大鑼鼓和潮劇伴奏。鑼面直徑38、鑼邊高6.5厘米,用長約22厘米的木質長方形棰敲擊。演奏時,左手抓鑼邊,右手執棰敲擊。在潮州大鑼鼓中,每班鑼鼓可用至八面。沒有固定音高,但同時使用的數面鑼,其音高要一致。曲鑼與斗鑼形制相同。鑼面直徑26—34、邊高4—6厘米。音色清麗,在潮劇樂隊中可為唱腔伴奏,也在過場音樂中使用。

結構

鑼由鑼體、鑼架(鑼繩)、鑼棰三部分組成(圖6)。鑼體銅製,因用“響銅”製成,故也有“響器”之稱。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框線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 動發音。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稱為臍、光或堂,是發音的主要部分,臍的大小、厚薄與鑼的 面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無臍或突起成半圓的球狀,這些都構成了 鑼的主要特徵。鑼臍與鑼邊之間稱為鑼面、“二位”或“內、外八字”,在鑼邊一側鑽有 兩個鑼孔,以穿系鑼繩,便於提攜或懸掛鑼架

歷史

鑼,是我國各少數民族漢族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音響洪亮,各具 特色,流行於全國各

曲鑼曲鑼
地。遠在春秋時期,我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我國古代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保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稱布山縣)羅泊 灣一號 墓,還曾出土了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厘米 、縱徑33.4厘米,鑼臍直徑22厘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系了三個等距的活環,鑼面上刻銘文“布”字。這是我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物。可見,鑼在 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方至中原,但見於記 載較晚。《舊唐書·音樂志》在“銅拔”條中有:“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西戌及南蠻。… …南蠻國大者圓數尺,……”這圓之數尺的“銅盤”,是鑼見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北宋陳在《樂書》中提及銅鑼在中原出現時說:“後魏自宣武以後,始好胡音。洎於遷都,…… 打沙鑼。”時當公元515年之後,將敲擊一種小鑼稱作打沙鑼。古代,鑼常用於禮儀和戰爭 ,曾稱為“金”。故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收兵”之說。到了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 鼓板”中被套用。

元代,除各少數民族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蘭采和雜劇》中就有:“持著些……鑼、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禮樂志》中開始載有雲(即今之雲鑼),並記述了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充分說明 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運用開闢 了廣闊的天地。明、清以來,各種形制的鑼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鼓吹樂、吹 打樂、鑼鼓樂中。鑼在崑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載,當時戲曲 歌舞中就用 到了雲鑼、小鑼、湯鑼大鑼等。我國的大鑼還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賽克開 始將大鑼用於管弦樂作品中。在我國廣大城鄉,鑼還曾是肩擔貿易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 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20世紀以來,鑼已被各少數民族和 漢族廣泛用於民間娛樂、節慶活動、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參加各種樂隊演奏。

秧歌中的套用

霍縣秧歌是一種融說、唱、舞於一爐的古老民間舞蹈。相傳起源於宋代。角色共10人:持傘者、花鼓手、老娘、公子、小丑、貨郎各1人,花身子(小旦)4人。其表演分“清場”、“走場”和“混場”3個程式。“清場”以個人說唱為主:先由持傘者即興編說4句順口押韻的吉祥話,接著演唱幾段,然後公子、貨郎、老娘和小丑輪流進行說唱表演,然後再由持傘者說白結束。“走場”是主要的舞蹈段落:鼓手擂擊花鼓,舞動“纏絲”,一陣“花梆步”衝進場內,做“漫頭花”、“黑虎掏心”、“懷中抱月”、“蘇秦背劍”、“大海撈針”等技巧動作,然後帶領大家跑“蛇擺尾”、“剪子花”、“紫金纏柱”、“回荊州”等隊形。“混場”以集體歌唱為主:表演者站成一字形或半圓形演唱,有一唱眾和、齊聲高唱,也有對唱。唱完一曲,變換一次隊形,依次反覆。

當地民眾讚譽它的表演特色是“霍縣秧歌三件寶,纏絲、花鼓、小斗鑼”。 纏絲、花鼓是鼓手的表演道具。纏絲是將長64厘米的藤條盤在10厘米的木盤內,用帶繫於舞者前額,其舞法有吐、甩兩種。“吐”即舞者頭向前平點,纏絲直線向前吐出;“甩”是將頭向有猛一甩動,纏絲順勢繞頭轉圓圈。花鼓長24厘米,鼓面直徑13厘米,舞者挎於腰間,既要頭舞纏絲,又要快速地邊擊鼓邊繞纏絲,同時擊鼓還要變換掏腿打、撩腿打、跪地打等多種姿態,矯健敏捷,歡快風趣,技巧性高。“小斗鑼”是“花身子”手持的道具。表演時,舞者左手托鑼來迴轉動手腕,右手持鑼板上下擦擊鑼心,綢帶隨之上下飛舞,伴以輕快平穩的“圓場步”,形成上俏下穩的特點。
它的打擊樂器有鑼、小鑔。鑼鼓曲牌有〔走流水〕、〔風攪雪〕、〔截斷橋〕、〔三翻腰〕等8種。唱腔分硬調和軟調兩種:硬調有〔探親〕、〔小觀燈〕等17個,軟調有〔破赤牛〕、〔數花〕等10多個。另外,還有高調和平調之分,持傘者唱高調,公子等人用平調。

土家鑼

流傳久遠的“土家斗鑼”正在走出瀕臨失傳的險境。良好的保護即將為這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活力,同

曲鑼土家鑼
時,它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向新的藝術高峰邁進。近日,記者從縣文化部門獲悉,作為石柱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斗鑼”的文本、圖像資料整理工作已經結束,縣內專家認為具備申報條件。

石柱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積澱豐厚的少數民族縣,很早就有斗鑼的傳統習俗。在上世紀,“土家斗鑼”主要流行於我縣沿溪、魚池、楓木等鄉鎮。“土家斗鑼”注重比試才藝出眾,以技服人,平時“小斗小鬧”,正月十五晚上的“月下斗鑼”是其比試高潮。但由於長期以來的貧困等因素制約,土家斗鑼活動傳承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對其加以搶救、保護已成為當務之急。

今年初,縣文化部門決定將“土家斗鑼”作為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並組織力量深入沿溪等地開展了資料收集和專題片拍攝工作。據悉,相應資料在經過進一步的修改完善後,即向市有關部門進行申報並加強保護。

曲鑼曲鑼
鑼屬於打擊樂器,以黃銅製成,可以分為大鑼、小鑼、雲鑼面鑼等。大鑼的聲音宏亮、強烈、力度變化幅充大;小鑼的聲音清脆有詼諧色彩;雲鑼是有節律的打擊樂器;十面鑼是由十幾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各不相同的鑼懸於木架上,由一人獨奏

長期以來,經過各族人民不斷的精心創造,由於套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在我國形成了品 種繁多、各具異彩的鑼。據形制特徵可分為平型鑼臍型鑼乳型鑼三類;按發音高低可分為低音鑼、中音鑼和高音鑼三類;按演奏形式又可分為單面鑼和組合鑼兩類。在這些鑼中, 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大的直徑達一米五以上。不僅它們的造型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點。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大鑼發音較低,鑼邊 鑽孔繫繩,左手提起或掛於架上,右手執棰擊奏;小鑼發音較高,鑼面呈坡形,鑼臍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 ,右手執鑼板擊奏;掌鑼是鑼中最小的一種,鑼面平坦無臍,形如盤狀,置於左手掌中,右 手執鑼板擊奏;雲鑼是鑼中可演奏鏇律的樂器,由十面小鑼組成,用繩繫於木架上,左手執 架柄,右手用鑼棰擊奏。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組合型銅鑼發展很快,出現了套、排、編、琴、二十九音雲鑼、三十六音和三十八音雲鑼等新品種。

鑼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鑼在中國的民族樂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套用範圍也很廣泛,它不僅在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中國的打擊樂器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金屬、竹木和其它三種。鑼屬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鑼是用銅冶煉 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框線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

最早使用銅鑼的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左右,隨著各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加強,銅鑼逐漸向中國內地流傳。那時候,銅鑼在戰爭中套用比較廣泛,古代的軍事首領們經常用銅鑼來指揮軍隊作戰。中國古代的軍事術語"鳴金收兵"中的""就是古代銅鑼的別稱。長期以來,由於套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形成了各具類型的鑼約30餘種,其中常用的有大鑼和小鑼兩種。大鑼是銅鑼類樂器當中體積最大的一種,直徑在3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它的特點是發音寬宏,深沉而雄厚,音色柔和,餘音比較長;在大型樂隊中,大鑼往往起到渲染氣氛和增強節奏的作用,而在戲劇中則用以增強氣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等。

小鑼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直徑在21至22.5厘米之間,小鑼是一種用途很廣的伴奏樂器,尤其被中國的戲劇京劇、評劇、梆子戲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廣泛採用。

流傳地

潮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潮州是廣東
曲鑼曲鑼
的東大門,韓江中下游,西距省會廣州380公里。潮州歷史悠久,山水秀麗,文物眾多,人文薈萃,文化獨特,與台灣、東南亞有著緊密的聯繫,又是著名僑鄉,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聚居,從已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化石等,可以窺見其遠古文明的光輝。唐太宗開科取士,潮州已有進士出現。韓愈貶潮,重置鄉校,延師興學,使潮州的文風蔚然興起。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風鼎盛,"一州兩書院,他郡所無"。潮州文物古蹟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蹟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粵東文物古蹟薈萃之地。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樑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築府第許駙馬府,始建於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