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筒

號筒

號筒是藏族吹奏樂器,通體銅製。流行於青、藏地區。號筒:藏族吹奏樂器。古代稱“角”。流行於青、藏地區。號筒相傳是由北魏時期(439~535)的大銅角衍變而來。明、清時期稱為“銅角”。號筒在古代用於軍旅,後來用於民間婚喪活動,青藏地區用於喇嘛寺廟。號筒通體銅製,全長約178厘米。吹奏時,一人在近喇叭口處的銅環上系帶,掛於肩上,另一人手扶筒的細端吹奏。只能吹奏單音,音量宏大,音色低沉。

簡介

號筒號筒

古樂器名。也稱“吹金”。即銅角的俗稱。號筒是藏族吹奏樂器,通體銅製。流行於青、藏地區。號筒:藏族吹奏樂器。古代稱“角”。流行於青、藏地區。號筒相傳是由北魏時期(439~535)的大銅角衍變而來。明、清時期稱為“銅角”。號筒在古代用於軍旅,後來用於民間婚喪活動,青藏地區用於喇嘛寺廟。號筒通體銅製,全長約178厘米。吹奏時,一人在近喇叭口處的銅環上系帶,掛於肩上,另一人手扶筒的細端吹奏。只能吹奏單音,音量宏大,音色低沉。角由西北少數民族樂器發展而來,在漢代鼓吹樂中套用頗廣,明清以來多為銅角,近代統稱為號筒。角,原為西北少數民族樂器,最初可能是用牛、羊角製成,後來進一步改用竹、木、皮革、銅等做成彎角狀。角大約在漢代流入中原,在鼓吹樂中套用頗廣,它的形制在漢魏時期為曲形角。現存漢鼓吹樂圖片中吹奏的角形體很大,已經是人工製造的號角。

河南鄧縣南朝墓出土兩塊鼓吹樂畫像磚,其中一塊是四人奏樂圖,其中兩人擊鼓,另兩人吹奏的彎曲狀的樂器即是角。

號筒號筒
唐宋時期,角為竹筒狀,唐代段成式《觱篥格》:“革角,長五尺,形如竹筒,鹵簿、軍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宋代陳暘《樂書》所載“雙角”為曲形狀獸角狀,“警角”為竹筒狀。明清時期則有銅角,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古角以木為之,今以銅,即古角之變體也。其本細,其末鉅,本常綱於腹中,用即出之。為軍中之樂。”清代鹵簿鼓吹大樂中所用的就是這種銅角,近代通稱為“號筒”。江蘇江寧明代沐英墓曾出土實物一件。角,民族樂器,原為西北少數民族樂器,最初可能是用牛、羊角製成,後來進一步改用竹、木、皮革、銅等做成彎角狀。角大約在漢代流入中原,在鼓吹樂中套用頗廣,它的形制在漢魏時期為曲形角。現存漢鼓吹樂圖片中吹奏的角形體很大,已經是人工製造的號角。河南鄧縣南朝墓出土兩塊鼓吹樂畫像磚,其中一塊是四人奏樂圖,其中兩人擊鼓,另兩人吹奏的彎曲狀的樂器即是角。唐宋時期,角為竹筒狀,唐代段成式《觱篥格》:“革角,長五尺,形如竹筒,鹵簿、軍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宋代陳暘《樂書》所載“雙角”為曲形狀獸角狀,“警角”為竹筒狀。明清時期則有銅角,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古角以木為之,今以銅,即古角之變體也。其本細,其末鉅,本常綱於腹中,用即出之。為軍中之樂。”清代鹵簿鼓吹大樂中所用的就是這種銅角,近代通稱為“號筒”。江蘇江寧明代沐英墓曾出土實物一件。

用途

號筒號筒
數學上,①.角的靜態定義:具有公共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這個公共端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叫做角的兩條邊。②.角的動態定義: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從一個位置鏇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叫做角,所鏇轉射線的端點叫做角的頂點,開始位置的射線叫做角的始邊,終止位置的射線叫做角的終邊。角還是人民幣的單位之一,1元=10角,1角=10分。角:飲酒器,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注。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地少於爵,青銅角行於商末周初。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於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其用途與爵相同,亦是飲酒器。《禮記.禮器》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考工記.梓人》引《韓詩》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組合,但有時以角代爵,如安陽殷墟第160號墓就是十觚與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際的大墓中也有類似現象。雖然角與爵用途相同,但其數量卻少得多,而象晨肇寧角這樣帶蓋的角就更少見了。現在所說的角,是宋代金石學家對無流而具兩翼若尾的爵形器的習慣稱謂,其容量與爵相若。

解釋

號筒軍用號筒
①拔罐工具和方法。指古時用獸角製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五十二病方》載:“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棗覈(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頃,而張角,xx以小繩。”參見拔罐療法條。②五不女之一。又名角花、角花頭。多指陰蒂過長。參五不女條。③星宿名。《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④音決(jué),五音之一。角為木音,屬肝,其音調暢中正,長而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方生風,風生木……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

號筒式超重低音音箱

號筒號筒
所謂“土炮”,即自己動手製作的土產品.其貌不揚,音質卻甚好。原采這是模仿專業影院的雙頻帶揚聲器組中的低頻音箱的原理製作的(如圖1),其原理與倒相式音箱相同, 只是為了使音箱的頻響特性能向更低的頻率擴展,需要增加直接輻射式揚聲器的輻射面積, 即在低音揚聲器前面也加裝號筒。號筒的設計要求是其出口面積要按指數規律擴展,但其計 算麻煩,在業餘條件下製作也很難準確掌握尺寸。低音揚聲器口徑大,號筒又不可能做得很 長,而大口徑短號筒的開口處所展開的曲線已很近似圓弧,故按圓弧製作較易於掌握。箱體選用20mm厚的層壓膠合板製作,製作工藝要求與普通音箱相同。下面簡述號筒部份的安裝:先在兩塊側板內畫按圖紙的尺寸放樣劃好弧線,再用木螺釘緊固好弧形村板(厚度20mm)及安裝揚聲器面板的木條(20X20mm),然後拼裝好箱體上下左右四塊板以及上下釋放孔的兩塊面板。號筒曲面用5層膠合板製作(過厚了就不易扳彎曲)。先將已裁好尺寸的 膠合板上要擰螺釘的位置打好孔,每邊約4~5孔。

然後在弧形襯板的襯托面上塗上乳膠,再裝上膠合板。最先緊最外面兩側的第一顆螺釘,然後用力扳彎膠合板,使板上

號筒號筒
第二孔貼緊弧形襯板,再上緊第二顆螺釘。就這樣逐次上緊其餘的螺釘即可。最好是兩人操作,一人扳 彎法板,一人上緊螺釘。所有接縫都應先塗上孔膠再用螺釘收緊。號筒曲面雖然是用較簿的5層板製作,但經彎曲後,具有很好的剛性,而且受其支撐的兩邊側板,也增強了剛性,箱體不易發生共振。箱內上下及背面各貼一層10mm厚泡沫塑膠即可。本箱可配用圓形10時 (Φ250mm)30~40W低音揚聲器。這種結構的音箱發出的重低音低沉宏亮,清晰爽朗,雄渾豐滿,久聽不厭。沒有含糊不清或拖泥帶水之感,能充分表現超重低音的迷人風韻。電路採用阻容低通濾波器,轉折頻率為150Hz,分頻特性12dB,電路簡單,濾波性能好,失真小,但輸出電平有一定的衰減,故用一塊NE5534作10倍電壓放大器。功放模組採用傻瓜AMPll00。輸出連續正弦波信號功率有效值可達30W(R.M.S)。如果低通濾波器輸出的信號電壓大於500mV,則可取消ICl這一級及其15V穩壓電路,把C3直接通過R12輸 IC2即可。這樣不但電路非常簡潔,而且成本也很低,性價比卻很高。本功放與音箱能保證在一般家庭較大的房間內放音有足夠的響度。

號筒式揚聲器

號筒號筒

特點與結構(1)特點:具有方向性強,功率大,效率高的優點,因此廣泛用於會場、田間、廣闊的原野等場合。專業用的高頻號筒揚聲器有音質好、頻率回響好的特點,該種揚聲器主要用於劇場等要求較高的場合。號筒揚聲器的不足之處是低頻回響差、頻帶較窄,容易產生非線性失真。號筒式揚聲器與紙盆電動式揚聲器的主要區別是間接輻射,即振動膜振動後,聲音要經過號筒向外擴散,使聲音大為增強,而且使聲音向一個方向集中傳播,使聲音傳播的距離更遠。(2)結構:由發音頭和號筒兩大部分組成。

吹金

吹金,樂器名。以銅為之。也稱“銅角”,俗稱“號筒”。《舊唐書·音樂志》:“西戎有吹金者,銅角是也。長二尺,形如牛角。”

銅角

號筒號筒
銅角,又稱吹金。是古代少數民族漢族唇振氣鳴樂器。流行於我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歷史較久遠,早在漢代,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中已流行著角,當時是用天然的動物角吹奏,後 來才逐漸使用竹、木、皮革或銅等材料製作。漢代用於鼓吹樂,後世用於軍中及鹵簿(儀仗) 樂。它的形制,漢魏時期為曲形角,在南北朝鄧縣畫像磚墓和遼寧輯高句麗墓壁畫上都有 它的圖像。唐代用於十部樂的高昌樂中,正如宋代陳暘《樂書》所載:“銅角,高昌之樂器 也,形如牛角。”它在古代流行地域廣泛,是我國北部、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間樂器。通體仿照牛角用薄銅片製成,各民族、各地區的銅角形制上稍有不同。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音樂 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銅角多支,其中一支系湖南醴陵地區師教(巫教)所用,細端為淺 杯形吹口,下有 葫蘆形裝飾物,管身曲而細,管口呈橢圓喇叭形,全長60厘米(圖133)。此銅角造型獨特, 工藝精細,堪稱佳作。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另有兩支銅角外飾龍頭紋飾 ,全長45厘米,系1958年購自琴家鄭穎蓀。吹奏時,左手持角體上端,氣流從淺杯形吹口進入而發音,音色清脆明亮,無固定音高。銅角近世多用於宗教法事中。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