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鳴樂器

弦鳴樂器

由繃緊的、振動的弦產生音響的樂器的通稱。它的五大基本類型為:拉弦樂器、豎琴、里拉琴、詩琴和齊特拉琴。當需要精確的、以音響學為依據的名稱時,就用“弦鳴樂器”這個名詞來代替“弦樂器”。

基本信息

起源

樂器種類樂器種類
據考,人類在約公元前3000年以前,已擁有一些弦樂器。中外史論一般均認為弦樂器的問世晚於其他類樂器,類似原始獵弓的樂弓當系最初的弦樂器,是所有弦樂器的鼻祖。有人推測原始獵人把飲食用的碗狀物為便於攜帶而和獵弓栓在一起,從而發現了在弦樂器上裝置共鳴器的作用。一般認為弦樂器的激發方式是先有“撥”和“擊”,“擦”弦發現較晚。
人類文明開始較早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周圍地區、古埃及、印度和中國等地,是各類樂器,也是弦樂器的重要發源地。弓形、角形、方形和三角框架結構弦樂器,於約公元前3000年前後出現於蘇美爾;約公元前2000年出現於埃及。有頸弦樂器約於公元前2000年出現於西亞和埃及。板箱體弦樂器始見於腓尼基古國。中國古代傳說和神話中,有不少關於遠古時期弦樂器的記載,如“伏羲作琴”(《琴操》);“庖犧氏作瑟”(《世本》);“黃帝使素女鼓瑟”(《通典》)等。據可靠記載,琴、瑟始見於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這些都是已具較高水平的長形箱體撥弦樂器。擊奏的始見於戰國。有頸弦樂器始見於秦漢的弦鞀和形似阮而統稱為琵琶的多種撥弦樂器。唐代有用竹棒擦弦的奚琴,形似後來的胡琴;用馬尾弓擦弦的胡琴始見於宋。漢靈帝時(2世紀)傳入的豎箜篌源出西亞。4 世紀通過印度傳入中國的曲頸琵琶,有源自中亞一說。揚琴約於17~18世紀從土耳其或歐洲傳入。新疆的卡儂(喀布奈)和
琉特琴類琉特琴類
阿拉伯的卡嫩;新疆的與阿拉伯的坦布爾;西藏的根卡與波斯的等,在形制和名稱上均留有源流關係的痕跡。印度、巴基斯坦等素有弦樂器國之稱,以豐富多樣的有頸撥奏和擦奏弦樂器聞名於世,許多弦樂器尚附有共鳴弦。印度的坦布拉和阿拉伯的坦布爾;印度的和波斯的塞塔爾;印度的桑圖爾與波斯的桑蒂爾等,均有淵源關係。
非洲除北部埃及等穆斯林國家以外地區的弦樂器,甚為豐富和頗有特色,尤以各種撥弦樂器最為發達。起源西亞後來曾盛行於古希臘的方框形,至今盛行於非洲許多國家。最原始的樂弓,在非洲許多地區仍能見到。
歐洲在16世紀以後,有些弦樂器得到高度發展,如鋼琴、小提琴、吉他和豎琴等,均為遍及世界範圍的重要弦樂器。據歐洲樂器學者考證,這些樂器的先驅,主要是中世紀傳入歐洲的西亞和埃及樂器。如小提琴類樂器的始祖為,傳入歐洲後稱雷貝克;、和吉他等起源於等有頸撥弦樂器;波斯等國的撥弦和擊弦揚琴是鋼琴的始祖;豎琴的形成與源自埃及等國的希臘和羅馬的利拉等有關。
美洲和大洋洲本土有很少幾種簡單的弦樂器;他們現在所用的弦樂器,則主要是於16世紀以後從歐洲和非洲傳入和發展而來的。

構造

v現代豎琴設計模型
弦鳴樂器一般由以下主要部分構成:①琴弦;②共鳴器;③弦的支撐結構和張力調節裝置;④有些樂器上有鍵盤踏瓣激發機指板、琴弓、撥片或槌等附屬檔案。
琴弦的材料,普遍用鋼絲、羊腸和尼龍;有些地區用馬尾和絲弦;個別地區用植物的根、莖、葉纖維,人發,貓、馬、魚等的腸衣,動物皮革,獸禽腿腱筋等。各種弦樂器上的弦有多種不同的名稱、用法和結構,如異弦、自弦、開放弦(一譯空弦)、按位弦、鏇律弦、共鳴弦、同音弦組、裸弦、纏弦捻股弦等。
共鳴器是弦樂器上的發音器和放大器。除少數原始的、簡單的弦樂器沒有共鳴器或有共鳴器而不與弦相結合,一般共鳴器上的音板或張緊的音膜均與弦緊密結合。
支撐和調節結構是為承受和調節弦的張力。一把胡琴或小提琴上弦的總張力達數百牛頓;一台鋼琴的張力近 200千牛頓。琴體本身即為一個支架結構。對本類樂器的再分類即按不同的支撐結構劃分。弦張力的調節裝置一般位於支撐結構的一端,主要有3種方式:①栓結;②弦環;③弦軸。現在普遍套用弦軸。有圓錐形木質弦軸,如胡琴(稱軫子)和小提琴等;有圓柱形金屬弦軸,如鋼琴和揚琴等;有齒輪弦軸,如吉他和低音提琴等。

原理

利拉琴類利拉琴類
弦鳴樂器的發聲機構,是一個從機械運動變為空氣振動的能量轉換系統。弦是聲源體,對發聲起策動激勵作用;音板以至整個共鳴箱在與弦的耦合作用下,既起向空氣擴大輻射振動面積的作用,又影響樂器發聲中各個諧波頻譜的形成,即對樂器發音起放大”和“潤色”的重要作用。
弦振動包含一系列複雜運動,其總振動系由多種不同的振動形態組成。橫振動是最基本的,其全長振動產生基音,決定該弦音高;分段振動產生一系列諧音(泛音),決定音色;振動幅度決定音強。縱振動是隨橫振動引起的沿弦長方向的周期性伸縮位移運動,對橫振動起增強某些諧音振幅的作用。扭轉振動是有些激發方式產生的一種振動形態,如用弓擦弦或手指撥弦,都會迫使弦發生扭轉運動,對改變音色起一定作用。
弦在受不同方式的外力激發振動時,常會影響其自然諧音系列的組成而使音色發生變化。如激發點位於某諧音的波腹上,該諧音即被加強;如在波節上,該諧音則被抑制。所以選擇弦上適當的激發點,對改善音色是重要的。一般選擇弦振動長度的1/7、1/9、1/11處為激發點,可起到抑制或削弱不協和的第7、9、11諧音的效果。在演奏中,常利用各種激發手法,以產生不同效果。如在擦弦樂器上運弓離弦馬遠近、弓毛與弦的接觸面大小、弓壓力的變換等;在撥弦樂器上用手指或用撥片撥弦,在擊弦樂器上用不同軟硬、輕重或寬窄的槌擊弦等,均會使諧音系列的組成起變化而產生不同的音色和音量。在弦上以手指輕觸某波節點而發泛音,是抑制了基音而加強了該諧音所致。這裡,扭轉振動對音色的影響也較明顯;如在離弦馬較遠處運弓或以手指撥弦,扭轉運動較烈,發音比扭動較弱的在近弦馬處運弓或以撥片撥弦顯得柔和。擊弦不致扭動,橫振動居主,鋼絲金屬聲明顯。通常感覺腸衣弦和金屬弦在音色上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縱振動的作用。
實際的弦難免有勁度,其順性和張力作用因而降低,從而振動時產生縱向彎曲和扭曲等畸變現象,使其諧波頻率的比例關係受影響,高次諧波與基頻不再是自然的諧音系列關係。這也是鋼弦比腸衣弦不協和成分多的原因。弦越剛硬,由於頻移而出現的非協和成分越多,振幅(能量)損耗也越大,音色越貧乏枯燥。低音弦以較柔順的纏弦取代粗而剛硬的單根裸弦,音質即大為改善。弦的質地的硬軟,還影響音板以至整個共鳴器的頻響特性。
弦本身纖細,不能驅動足夠密度和面積的空氣媒質及於人耳,僅靠弦振動所發的聲音是極微弱的。所以,弦必須藉助於與某種共鳴器結合;當弦振動時,使共鳴器受迫振動,幫助把弦的振動能量大面積地向空氣輻射傳播出去。所以人聽到的弦鳴樂器聲音,實際源自弦而發自共鳴器。兩者之間是耦合關係。共鳴器以其面板(音板)或張緊的皮膜與弦相結合。這裡既有弦振動,又有板或膜振動(見和)。以小提琴為例,面板和背板受弦振動的激勵,在板上形成一系列封閉的波節線,整個共鳴箱及腔內空氣也隨之振動,各有各自的固有頻率,形成整個琴體的頻響特性。弦和琴體各部分的固有頻率組合呈現一系列共振頻率的峰和谷。這些峰和谷在頻率上的分布若較均勻,樂器的發音一般是好的;否則就可能出現高低音不均衡的現象,甚至產生音調起伏不定的“狼音”。弦馬、音柱和低音梁等的作用是向琴體各部分傳遞振動,其材質、尺寸、形狀和位置等,對面板、背板以至整個琴體的振動狀態和固有頻率,均有一定影響並起調節作用,故與樂器的音質優劣也有一定關係。

分類

弦鳴樂器的再分類,歐美一般是先按樂器的結構特徵,再按激發方式劃分。結構特徵的分類名稱系以某一歐洲樂器為代表,分為:

齊特琴類

齊特琴zither齊特琴zither
結構特徵是弦直接平行張掛於琴體表面,弦長接近琴身長度;按琴體形狀再分為:①板箱體齊特琴類。有兩種,一種是撥弦揚琴類,如、(維吾爾族,與阿拉伯的卡嫩琴類似)等;一種是擊弦揚琴類,如、等。②長形齊特琴類,如(古)、等。③棒體齊特琴類,如(北印度)、恩增滋琴(烏干達)。此外還有管體筏體槽體等,均不常見。

琉特琴類 

均有從琴體(共鳴箱)延伸出的琴頸,弦張於琴體及琴頭之間的頸上。按激發方式分為:①擦奏,如、等;②撥奏,如、等。

利拉琴類 

四框線架形結構,共鳴箱左右兩邊向上延伸出一對臂,兩臂上端之間以橫樑(軛)相聯,在橫樑與共鳴箱底邊之間張弦。

豎琴類 

三角形結構。包括弓形,如樂弓、弓琴(中國台灣省)等;角形,如豎箜篌、(緬甸)等;三角框架形,如等。此類樂器不同於其他類樂器的特徵之一,是弦的一端與琴體(共鳴箱)以一定角度立交連線。

內容

胡西它爾

胡西它爾胡西它爾
維吾爾族拉弦樂器。[胡西它爾]意為[悅耳的琴弦]。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等地。是本世紀七十年代初,由新疆藝術學校吐爾遜江參照古回族樂器[艾西塔爾](波斯語,意為八根琴弦)研製而成。
音箱呈梨形,用六塊桑木或杏木拼合而成,面板用白松。琴頭較短,正面粘有指板,無品位。琴頭雕成百靈鳥形。設四個核桃木軸,有四條弦,琴頭一側另有七條共鳴弦。音箱底部有活動支架,用馬尾弓拉奏

演奏時,將琴豎置於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在弦外拉奏。琴身可自由轉動,連弓方便。

艾捷克(Eijieke)

艾捷克艾捷克

艾捷克是弓弦樂器。艾捷克最早起源於伊朗,公元十四世紀有前傳入中亞,流傳在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地。以後傳入喀什,增加了共鳴弦,形成有共鳴弦的艾捷克形制。

公元十八世紀中,清代宮廷列艾捷克為燕饗回部樂器,叫“哈爾扎克”,與現在民間的艾捷克形制相同,有兩根主奏弦,八根共鳴弦,八根共鳴弦分排在“柄”的兩側。

這種弓弦樂器,在西亞因“弓”而被稱作喀曼介(KAMAN-ane)。Kaman意思是“琴弓”che是“小”的意思,kaman-che意思是“小琴弓。”喀曼介在亞洲地區分布很廣,埃及古老的弓弦樂器叫喀曼加阿古茲(Kamanja aguz)。用於古波斯音樂的喀曼介又叫艾捷哈克(Ghizhak),它有2-4根鋼絲弦,與伊拉克的朱茲(juza)、土耳其的喀曼加(Kamanja)相似。阿爾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等地區也都有這類樂器,但是除克什米爾等地的喀曼加以外,都只有1-4演奏弦,而沒有共鳴弦。

分布在喀什、阿克蘇地區的維吾爾族民間艾捷克主要是達斯坦其(Dastanqi)與柯夏克其(Kaoxakeqi)使用的樂器之一。另外,民間巫師巴克西(Bahexi)也使用它。分布在葉爾羌與塔里木河流域的麥蓋提、巴楚、阿瓦提等地的多蘭艾捷克經常與卡龍、多蘭熱瓦甫和打甫組成多蘭小樂隊,活躍在民間的麥西熱甫中。

演奏艾捷克有兩種姿勢。一是坐勢,把樂器底柱放在左腿上部,左手執柄按主奏弦,右手執弓,執弓法與執薩它爾弓相同。另一種是站勢,奏者腰系布帶,布帶前側有一口袋,樂器底柱插入口袋中,可站立演奏或邊走邊奏。 艾捷克演奏法與薩它爾演奏法大體相同,但艾捷克琴身短,柄上無品,弦與枘的間距較寬,按弦鬆緊、音高可相差大二度,因此,不易掌握音準,但是熟練的民間演奏家演奏起來卻如象唱歌一樣的靈活自如。它最適宜演奏如歌似的小曲,經常為歌唱伴奏,或演奏些小型的樂曲和舞曲。多蘭艾捷克除用一般演奏法外,常奏吟音,各種滑音。它更多奏頓弓或連頓弓,表現粗獷、豪邁的多蘭音樂風格。

薩它爾(Sataer)

薩它爾薩它爾
薩它爾是弓弦樂器。它在民間已有數百年歷史。大約於公元十世紀至十二世紀的時間裡,在阮琵琶(多蘭熱瓦甫)和突厥古老樂器庫布茲的基礎上創製而成。它引用了伊朗樂器塞它爾Satar的名稱,se是三,tar是弦,aetar意思是三弦(實際並非三弦)。公元十八世紀中,清朝宮廷用作燕饗的新疆回部樂叫塞它爾。其形制與現在薩它爾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下冒以革,弦九根,絲弦二,鋼弦七。……將撥套在手上或執木撥彈奏”。據民間老音樂家吐爾地·阿洪回憶:“過去唱《木卡姆》,薩它爾只用手彈。”由此可見,薩它爾既可以用弓奏,也可以撥奏。 薩它爾多用桑木製成,一般長140厘米上下,長柄下部是瓢形音箱,薄木作面板,柄上用絲弦纏品位,樂器有一根鋼絲主奏弦,有8-12根鋼絲共鳴弦。

薩它爾是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專用樂器,它經常與鏘、打甫組合一起,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伴奏。演奏薩它爾,一般即席盤腿而坐,或跪坐。樂器板面向前,琴頭置於左腿上,左手握樂器柄,大指在後,其餘四個指在前按弦,右手拇指與食指執弓,中指托弓,四指和小指自然彎曲。

獨他爾(Dutaer)

獨他爾獨他爾
現代維吾爾族弦樂器中,唯有獨他爾是用手指彈奏的。它從中世紀以來,一直保持著二弦的形制。獨他爾在民間分布很廣,男女老少都喜愛彈。是城鄉家庭音樂生活中常見的樂器。它經常用作自彈自唱,或者是與小打甫一起為歌、舞伴奏。由於它的音量小,因此,很少出現在盛大的社會音樂生活中。

獨他爾用桑木製成,音箱背面用薄木條接合成瓢狀,用平江板作面板,柄與音箱背面,鑲著骨飾花紋。

獨他爾有大、小兩種,一般大的長125厘米上下,柄上用絲弦纏有十七個品位。小的長約110厘米上下,有十四個品位,適合於婦女彈奏。  

彈布爾(Tanbuer)

彈布爾彈布爾

彈布爾是撥彈弦樂器。彈布爾一詞源於波斯,公元十世紀,在阿姆河以南呼羅珊地區的波斯三弦彈布爾廣為流行,約十一世紀中,喀喇汗王朝時代,維吾爾族在傳統民間樂器的基礎上,受波斯三弦彈布爾的影響,創製了新彈布爾,其形制不同於波斯三弦彈布爾有兩點:(一)音箱為小瓢形。(二)中間一根弦,兩邊的為雙弦,包括樂器正面左側的主奏雙弦,增大了音量。彈布爾不僅受到大家的喜愛,也風靡中亞。公元十五世紀,著名大詩人伊里西爾·納瓦依,在他的詩句中提到了彈布爾。

彈布爾分布在喀什、阿克蘇、伊犁等地區,和田地區較少,近幾十年才傳到哈密。在民間,彈布爾常用作獨奏樂器,也經常在家庭“麥西熱甫”和喜慶婚禮中,與艾捷克熱瓦甫,鏘打甫等樂器組合一起為歌舞伴奏。 彈布爾用整塊薄平面板,面板上有一對眉狀音孔

流行各地的彈布爾,形制相同,但有長有短,長的約140厘米上下,有26個品位,短的約110厘米。左手按弦比較方便。

熱瓦甫(Rewapu)

熱瓦甫熱瓦甫

熱瓦甫,是維吾爾、塔吉克和烏孜別克族人喜愛的彈撥弦樂,有四種類型,比較普及。木製琴身,音箱呈半球狀,用羊皮、馬皮或蟒皮蒙面,琴頸細長,頂部彎曲,頸與音箱相接處兩側各有一個羊角形飾物,音箱造型像一個公羊頭,保留著遊牧生活的痕跡,早期的熱瓦甫有三根弦,以後發展到四五根弦。其右側的主奏弦是雙弦,一根是腸弦,其餘都是鋼弦。琴身四周用黑白對比之色繪有巴旦木及幾何圖案,油漆成古銅色,古色古香,光亮照人。其它還有艾傑克、薩塔爾等。  

多蘭熱瓦甫(Daolan rewabi)

多蘭熱瓦甫多蘭熱瓦甫
多蘭熱瓦甫是古代生活在塔里木河葉爾羌河流域綠州上多蘭人所用的古老樂器。據傳說,早期的樂器是方形音箱,兩根皮弦。後來,音箱發展成三角形,弦變成兩根腸弦和一根鋼絲弦。再發展音箱成為圓形,用整塊桑木挖成一個淺圓盒形,用馬皮羊皮蒙面,有三根主奏弦與七--十二根共鳴弦。樂器的柄近似琵琶,上窄下寬,柄上無品,這一形制約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形成,在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第二、三、四期石窟壁畫上,繪有不少這類樂器。

哈密熱瓦甫也是三根主奏弦和七根以上的共鳴弦。哈密熱瓦甫製作精緻,尤其是音箱背面的刻花與一般骨飾花紋風格不同。它柄上有品,三根主奏弦中有兩根是雙弦。

卡龍(Kalun)

莎車卡龍莎車卡龍
卡龍--另一類型的彈撥弦樂器。卡龍名字最早源於希臘,艾布·乃斯爾、法拉比的《音爾全書》中,稱它為45弦“米茲阿夫”。公元十世紀以後,從中亞傳入,流行在喀什、和田和葉爾羌河流域地區,在中原地區稱它為72弦琵琶。十八世紀中,清代稱為“喀爾奈”,列入四部樂。

卡龍流傳在東、西方許多國家中。形制有斜梯形,有梯形,大小不一,琴弦一般都是七十多根,三根弦同律,名字多數叫卡龍,還有的叫桑吐爾(Santer)……等等。

流行在喀什、和田等地的卡龍,曾繁榮過一段時間,鏘傳入以後,卡龍的位置逐漸為鏘所代替。到本世紀四十年代,僅只在和田、麥蓋提兩、三地區有蘇來曼阿洪、托合達洪、阿合買提、司馬益·阿合買提等三、五人能夠演奏卡龍,瀕於即將失傳的外境。 維吾爾族民間卡龍,一般用桑木製作,音箱梯形,後寬前窄,左曲右直,左邊裝兩層棱形弦軸,音箱面板左側有一排活動的小三角弦枕,弦枕左邊是一條S形因定弦碼,琴弦經過弦碼到音箱左邊弦栓。

鏘(Qiang揚琴)

鏘是擊弦樂器。

鏘最早流行在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國,後遍布亞洲、東歐各國。

公元十七世紀中,從海路傳至中國廣東省沿海,叫洋琴、蝴蝶琴扇面琴,後廣泛流傳,約十八世紀傳到哈密。與此同時從另一路中亞傳到喀什。由於鏘雙手擊弦演奏,能奏多樣體裁的曲目,尤其是明快的舞曲,因此,很快流行天山南北 。

鏘經常與薩它爾、彈布爾、打甫……等樂器,在城鄉的麥西熱甫中為歌、舞伴奏。有時與幾件弦樂器和打甫組合一起在城市的茶館、飯館中演奏。

鏘是一扇面形木箱,前窄後寬,右邊是弦軸,左邊是弦栓,音箱平面,有一對音孔。鏘最早有八--十組弦,後增至十三--十八組弦,每組有弦三--四根,弦用鋼絲或銅絲。一個流行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的十四組弦音三排的鏘。

民間演奏鏘,比較簡單,一般不用複雜的演奏法。再因音域不夠廣闊,多數與其它弦樂器、打甫組合一起演奏些民歌曲調或小型樂曲。由於它使用的琴弦、琴筧的強度較大,與演奏音樂的風格,形成維吾爾族鏘演奏獨特的格調。

打甫(Dapu手鼓)

打甫打甫
打甫是用手擊奏的鼓,又叫手鼓。它是古老的樂器之一。早在公元十世紀以前,已在維吾爾族民間廣泛使用間器樂合奏和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樂器,甚至有個別地區的民眾歌舞晚會中,只用幾隻打甫伴奏歌舞。而不用別的樂器。它在民間樂隊中起著統一節奏和速度的作用。

打甫形扁圓,用桑木作框,鼓面蒙馬皮、山羊皮,框裡邊裝有若干小鐵環,擊奏時振動鐵環發“沙沙”響聲。精緻的打甫,框邊鑲有美麗的骨質花紋。

小打甫是民間職業歌唱家的專用樂器之一,聲音脆亮,它用作伴奏歌唱,也常常在農村、城市家庭的“麥西熱甫”中與彈布爾、熱瓦甫、獨他爾等樂器一起伴奏歌舞。

一般打甫使用比較普遍,職業藝人、農民、城市居民都可以使用。

大打甫是民間巴克西用作“驅鬼”治病的專用樂器之一,大家看大打甫為不吉利的物品,直到現在,莎車地區還有忌諱把大打甫拿進住戶的傳統習俗。大打甫聲音沉悶,帶有很重的皮質噪音,擊奏起來“噗噗”作響,遠不如小打甫聲音悅耳。

擊奏打甫,用雙手托鼓於胸前,鼓面向外,用左手拇指扣住鼓左下側框裡,穩定鼓身,其餘四個指頭擊鼓左邊與左中。用右手拇指托鼓框右側外邊,四個指頭,擊鼓右邊,有時用整個右手掌擊鼓中心。婦女是用左手執鼓,只用一隻右手擊鼓。

納額熱(Naera鐵鼓)

鐵鼓鐵鼓
納額熱是用木棍敲奏的樂器,納額熱漢譯名叫鐵鼓。它也是維吾爾族古老的樂器之一,早在公元十世紀以前俗稱庫夫魯克(kuvruk)。

在古代,納額熱作為儀式樂器和軍樂使用,以後,逐漸流傳在民間。它音量洪大,經常與蘇吶依合奏在盛大的節日中或是人山人海的雜技表演廣場上,鼓樂嘹亮,異常熱鬧。 納額熱是用鑄鐵腔作鼓身,半圓錐形,上面蒙驢皮或小牛皮,用皮繩穿在皮的周沿,系在鼓下部,繃緊鼓面。納額熱分大、中、小三種,另有一個冬巴克,冬巴克高約47厘米上下,鼓面直徑約48厘米左右。

三對大小不同的納額熱,鼓體高從35厘米到19厘米,鼓面直徑從38厘米到25.3厘米不等。

薩巴依(Sapayi)恰赫恰克(Qiaheqiake)

薩巴依薩巴依
薩巴依與恰赫恰克是本身碰擊發聲的樂器。

在民間,薩巴依多數為演唱《麥昔列普》伴奏,增添熱烈氣氛。

以往,有些在生活上遭受苦難的人或者是厭世不平者,披散鬚髮,手執薩巴依在墳園、荒地,悲憤歌唱,以抒發能痛苦之情。也有的乞討者,坐在路旁,手執薩巴依,唱著《麥昔列普》向人乞討。另外,它也是巴克西,用作為病人“驅邪”治病的樂器之一。 薩巴依有用野山羊角做柄的,一般是用兩根圓木棍並列在一起,上部穿兩個活動鐵圈,每一鐵圈上有十多個金屬環,在鐵環接觸的部位,包著一塊鐵皮。奏薩巴依時,手握木棍下部,用手腕與手臂的拋力,有節奏地搖動木柄 ,使鐵環碰擊木棍,發出金屬“撒撒”聲。

恰赫恰克多數是民間職業彈唱者使用的伴奏器物之一。在演唱民間歌謠,特別是詼諧性的敘事調時,以不同的節奏、力度與速度,擊奏得有聲有色,十分生動,深受大家喜愛。

上述四類(氣鳴、弦鳴、膜鳴、體鳴)十七種樂器,是現代維吾爾族民間經常使用的樂器,當然維吾爾民間絕不只是這些,在所鳴樂器中還有貝、口弦、曲爾(陶塤)……等。在弦樂器中還有大箏、小箏。1957年我們在洛浦和田等地發現兩件不同形制的艾昔塔爾,據說這種樂器在十九世紀未還在民間流傳,失傳時間只有近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還有的樂器已接近失傳,但還能找到其蹤跡,如:貝等。總之這些樂器,如果能夠得到民族樂器研究家、演奏家和作曲家的關心,深入民間採集、挖掘,很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