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鳴樂器

電鳴樂器(electrophone)以電子方法改變或摹擬傳統樂器的發音的樂器,常簡稱電樂器,常見的電樂器按其功能可分為4類。

電鳴樂器

內容

乃依(Naiyi木笛)
乃依是古老的木管樂器,流傳在民間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漢代應劭《風俗通》載:“……笛者,滌也……其後又有羌笛。”笛的起源有二:一、早在東周時代,中原已有笛--篪類樂器發展過程的橫吹樂器,其形制無膜孔,可吹出七聲音階。到漢代時以竹、鐵、玉製作,為橫吹,在鼓吹樂中占有重要位置。二、“橫吹,胡樂也”。後漢馬融《長笛賦》載:“此器起於近世,出於羌中。”唐代王之煥作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羌族也有笛,稱羌笛。

公元三世紀以前,笛已流傳在天山南部地區,改為木製,一直流傳至今。在拜城、庫車和吐魯番等地的石窟壁畫中,有很多乃依的圖形可資考證。在喀什地區的巴楚縣脫庫孜沙來出土的骨制殘笛,表明在公元五世紀時,巴楚地區曾有過骨笛。 乃依分布地區很廣,除伊吾及塔里木河流域的個別地區外,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

乃依一般用棗木或桐木製成,管的長度與管的內徑不盡相同,因此,音域高低不完全相同。

它有一個吹孔,六個指孔。尾部另有一個氣孔。乃依的音高和音域,從d1到d3,兩個八度音域,其聲區的音色:從d1-b1,宏厚、柔和,C2-g2明亮,b2-d3尖嘯、透明。

技藝熟練的演奏家,能夠用“閉半孔指法”奏出許多半音,和多種調式音階。
電鳴樂器

electrophone

以電子方法改變或摹擬傳統樂器的發音的樂器。常

簡稱電樂器。常見的電樂器按其功能可分為如下4類:

電擴音樂器 簡稱電聲樂器。這類電樂器的基本工

作原理是先用某種換能裝置把傳統樂器的聲振動變換為

與之相應的電能,再送入電子放大器放大,並作適當的

音色濾波處理,最後用擴大了並修飾了的音響放出。電

吉他是這類電樂器的典型代表。常見的電吉他是將一個

條狀電磁拾音器安放在琴弦下面靠近樂器音窗的某個部

位,當撥動鋼質琴弦時,由於振動的琴弦改變了穿過線

圈的磁力線數量,就線上圈中產生了與琴弦振動相應的

感應電壓。此電壓經濾波並放大後,即產生新的音色效

果。為了擴大音色的可變範圍,一些電吉他沿弦長部位

安置有2~3個拾音器,以檢拾不同的諧波振動成分。隨

後用電位器調整各拾音器的輸出量,就可合成範圍較大

的音色變化形式。

近年來工程師G.鮑利發明了一種不用鋼絲弦,而用

光學纖維作弦的電吉他。吉他上端裝有一隻發光二極體,

光通過光學纖維弦。當撥動弦時,一部分光就會被散射

離開琴弦。每根弦的振動波長決定了光散失的程度;剩

下的光沿纖維弦傳到吉他體內一個光檢測器上,再變換

成電流送入放大器發音。據稱這種吉他不受周圍交流磁

場的干擾,因此不會有交流聲產生,音質更純。其他形

式的電氣樂器還有電小提琴、電大提琴、電鋼琴、電琵

琶、電阮、電柳琴等。

純電子樂器 通稱電子樂器。這是品種形式最多、

流傳最廣的一類電子樂器,其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是各

式各樣的電子風琴(俗稱電子琴),其主要特性均源於

摹擬傳統管風琴的種種功能。其他如電子鋼琴、弦控式

電子樂器、吹奏式電子樂器等,都屬於這一類。其基本

原理是將電子音源產生的波型經頻譜合成及濾波電路形

成多種不同的音色,再經音型電路(包絡產生器)形成

吹、拉、彈、撥的演奏效果,送至放大器輸出。複雜一

些的電子樂器加有自動伴奏器和人工殘響等功能,使一

個人的演奏有如一個小樂隊的效果。由於電子樂器的音

源不是取自弦、簧、管、膜等機械體的振動,而是直接

用電子方法產生,因此有著任意而寬廣的音域、音準和

頻率,穩定度可達到很高標準,音色可以用各種電子方

法合成,在同一樂器上可形成多種音色。

電風琴

電子轉奏器 亦稱半電子樂器。這是一種能將任何

樂器、甚至人聲轉變為各種電子樂器音色的樂器。稱它

為“半電子樂器”,是因為它的音源並非直接來自電子

音源,而是來自傳統樂器本身,但通過聲-電換能器將其

變為相應頻率的電振動,此後的音色變換方法,則和一

般電子樂器採用的方法十分相似。電子轉奏器的最大優

點是演奏者不必改變傳統的演奏手法,就能得到比電擴

音樂器更多種完全不同於傳統樂器音色的效果。

電子音響合成器 它是一種音響的“調色盤”。它

使用較少的幾種基本“聲源”電路,由操作者對這些電

路作不同的組合聯結和調整,就可以得到非常多樣的音

色:可以是音樂性的,隨後供操作者以鍵盤演奏樂曲;或

是效果性的,用以模仿各種自然音響,如雷電、風雨、海

浪、爆炸、動物叫聲、機械轟鳴等,以及自然界從沒有

過的奇特聲效。

使用一般電子音響合成器時,由於要經過合成手續,

故演奏操作速度一般低於普通電子樂器;因此它更適於

在電影、電視、廣播等方面的音樂和效果錄音中使用。

最早的電樂器可以追溯到約1904年,美國科學家T.卡希

爾發明了泰爾哈莫紐姆,它通過鏇轉著的鐵質齒輪對線

圈進行電磁感應產生音源,隨後以電合成方式形成多種

音色。在原理上它是電子樂器的前身。

1920年,蘇聯無線電工程師Л.С.捷爾緬發明了差頻

式電子樂器,用兩個電子管高頻振盪器產生的差拍音作

為音源。這種電子樂器沒有琴鍵,演奏者以兩手分別離

開或靠近樂器某些部位,就能改變音高和音量。1928年,

法國作曲家兼電氣工程師M.馬特諾發明了用電子管產生

音頻,用鍵盤控制音高的電子樂器。從1927~1936年期

間,相繼產生了許多種電樂器。但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水

平的限制,除電吉他、電鋼琴等一類電擴音樂器外,電

子樂器沒有達到完美的地步。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電

子樂器由於使用了電晶體及借鑑電子計算技術的某些原

理,使其在自動伴奏等輔助功能上有了不少創新。音樂

電子轉奏器及電子音響合成器也相繼問世。

60年代以後,家用電子樂器也都具有了自動打擊樂

節奏、自動和聲、分解和弦伴奏以及人工殘響等功能。

70年代末,大規模積體電路的出現,使電子樂器更加小型

化和多功能化。1978年後,中國也相繼有電子鋼琴、弦

控式電子樂器、電子風琴、音樂電子轉奏器及電子音響

合成器等研製和生產。弦控式電子樂器能較好地模擬中
國傳統樂器的音色和演奏風格。

配圖

所屬分類

樂器與演奏藝術
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