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新疆古地名]

高昌[新疆古地名]

高昌(Qara-hoja),位於今日的新疆吐魯番地區,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唐貞觀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經高昌。貞觀十三年(640年),設高昌縣。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占據高昌建國,即高昌回鶻。高昌故城呈長方形,周長5.4公里,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份。外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夯士築成。全城有九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高昌城在13世紀末的戰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築物消失無存,保留較好的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兩處寺院遺址。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規則的方形小城堡,當地人稱“可汗堡”。

基本信息

簡介

高昌為西域古國,位於今新疆吐魯番東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地當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為東西交通往來的要衝,亦為古代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地理

高昌高昌
各種史書和大量考古實物充分證明,從漢至唐,高昌和敦煌地區一樣,是完全由漢人和漢文化主導的地區。這一事實證明,在西域外族語言文獻中,高昌的名字長期是Cinackand及其變體,意為“秦城”,也即中國城。直到北宋初年佚名作者波斯文著作《世界境域志》(Hududal-Alam),仍然如此。
高昌(維吾爾語Qara-hoja)故城坐落在火焰山腳下,木頭溝畔的哈拉和卓鄉,西距吐魯番市40千米。城牆高聳,昔日雄風猶存。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布局可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城垣保存較好,外城牆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長約5.4千米。城牆都由夯土築成,夯層厚8至12厘米,間雜少量的土坯,有極清晰的夾棍眼。據史書記載,高昌城當年城牆上共有12重大鐵門,分別冠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陽”、“武城”等不同名號。城市中房屋鱗次櫛比,有作坊、市場、廟宇和居民購買力區。城內的建築布局與當時長安城相仿。全城人口達3萬,僧侶3千。現在,城內建築遺址遍布,尤以西南最為密集,當年的廟宇、佛堂、街道都歷歷在目。當年唐代高僧玄奘也曾在此盤桓過一段時間,還為高昌王講過經。

歷史

高昌古城

高昌是和交河齊名的絲路名城。公元前1世紀,西漢大將李廣利率領部隊在此屯田,設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設高昌郡。公元450年,北涼殘餘勢力滅了車師前國後,高昌城一躍而為吐魯番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460年成為高昌國都城。640年唐朝統一高昌,在此設立西州,轄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縣。9世紀後成為回鶻高昌國的首府。公元1275年,蒙古遊牧貴族都哇叛亂時率領12萬騎兵圍攻火州(高昌),長達半年,回鶻高昌王巴爾術阿而忒的斤英勇戰死,高昌城就毀於一旦。1961年高昌故城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昌古城,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漢代,因其“地勢高敞,人廣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車師國亡,柔然立闞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
高昌城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後歷經高昌郡、高昌王國、西州、回鶻高昌、火洲等長達1300餘年之變遷,於公元14世紀毀棄於戰火。漢唐以來,高昌是連線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由高昌傳入內地,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29歲的玄奘,不畏殺身之禍,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17年。在高昌,玄奘誦經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高昌的歷史文獻,在《新唐書·高昌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高昌國

高昌國先後經歷了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權。北涼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滅高昌北涼沮渠氏,立闞伯周為高昌王,為高昌建國之始。闞伯周死後,子義成繼位。後闞義成兄闞首歸弒義成篡位。不久闞首歸被高車王阿伏至羅所殺。後來張孟明、馬儒相繼為王,被國人弒殺;高昌人推舉馬儒長史麴嘉為王,是為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權,麴氏享國最久。麴嘉王時,懨撻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為焉耆國王,高昌勢力開始壯大。
隋開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大業五年(609年)遣使朝貢,並出兵協助隋朝攻打高句麗。
貞觀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來朝。後來麴文泰與西突厥結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萬均等大將證討。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後設安西都護府統之。安史之亂時高昌被回鶻侵占。

高昌回鶻

高昌高昌
九世紀中葉,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國都被黠嘎斯攻破,亡國的回鶻部眾分別向南、向西兩個方向遷徙逃亡。回鶻王子龐特勤率領十五個回鶻部落西遷此地,建立起“高昌回鶻國”,又稱“西州回鶻國”。吞併了焉耆、龜茲等許多城市,由於南遷漢地的烏介可汗尚在,龐特勤自稱葉護,以焉耆為治所,餘部活動于吉木薩爾與吐魯番一帶。後來又從黠嘎斯手中奪回清鎮瑪納斯、輪台今烏魯木齊和北庭今吉木薩爾,任命大將仆固俊為北庭首領。
高昌回鶻的疆域包括唐朝的伊州哈密、西州、庭州三洲以及焉耆、龜茲二都督府之地。高昌回鶻從公元843年立國,到1275年被反叛元朝的都哇大兵壓境、圍攻滅國。遼、金、元三代,高昌被訛稱為:“火州”、“和州”。
高昌回鶻,高昌為唐代西州,故亦稱西州回鶻,阿拉伯史家稱為“九姓烏古斯”。
《宋史·高昌傳》也有記載,在唐安史之亂(755—763)時,高昌一地“頗有回鶻”。此外,《新唐書·回鶻傳下》還說在唐代,北庭(今吉木薩爾北)和焉耆之北一帶,還有回紇外九部的拔悉密和葛邏祿。到唐開成五年(840),漠北鄂爾渾河流域回鶻汗國政權崩潰,由貴族龐特勤率領,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先到龜茲(今新疆庫車)定居,不久分出一部分人東去高昌。唐鹹通七年(866),回鶻首領仆固俊從北庭南下,擊敗吐蕃,收復西州(高昌)、輪台(今烏魯木齊北)等要地,使回鶻人以高昌為中心所建立的政權遂安定下來。高昌(廣義的指今整個吐魯番盆地)是當時回鶻人巨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除首府高昌(今吐魯番東南哈喇和卓)外,另在天山北麓唐代北庭的舊址,建設夏都,作為其王室在夏季中避暑及放牧之地。整個高昌回鶻王國的疆域,到9世紀後半期即已形成。東起哈密力(今哈密),西至冰達坂(今阿克蘇北),北抵赤列河(今伊犁河),南距吐蕃。境內實行雙王制,即高昌回鶻和龜茲回鶻分立。
高昌回鶻,從9世紀50年代建立後,歷五代、北宋、西遼、元,到14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元朝及察合台汗國之亡而亡。前後存在500多年(龜茲回鶻大約在12世紀初西遼西遷時即消亡)。其政治史略從其王室即亦都護的譜系,可分為前後兩大段:從唐末至北宋、西遼為第一段,其政治傾向是和內地唐朝、北宋往來密切,如唐末其首領仆固俊斬吐蕃大將尚恐熱後,傳首於唐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即為明顯的例子;又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高昌回鶻王阿廝蘭汗遣使臣麥索溫到宋朝贈送禮物,自稱“西州外甥”,追認從前與唐朝的姻親關係。而稍前即從遼天贊三年(924)開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即西征北庭,其勢力及於今阿爾泰山,威震西域。從元初至元末為第二階段,其總的政治趨勢,因蒙古興起,脫離西遼的統治而歸附於蒙古,且助成吉思汗西征,有助於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還曾好幾代娶元朝皇室公主為可敦。從13世紀亦都護紐林的斤(1308—1318)時起,高昌回鶻一直忠於元朝皇室,與蒙古西北諸王篤哇之亂作戰,紐林的斤的長子帖木兒補化曾從其父入元朝備宿衛,後拜中書左丞相,和內地的政治發生極其密切的關係。

政治

在政治制度上,高昌回鶻的最高統治者為“亦都護”(突厥語,意為幸福的君主),他自稱為“阿廝蘭汗”(意為獅子王),其政治權力是專制和世襲的。其下有宰相和樞密使,再下有“於爾奇”(大臣)、斷事官(司法首長)以及大小伯克(存在於首府高昌以及各地方)。被統治階級主要為農民,分為:卡朗奇(受僱的農民)、伊得如(即燕齊戶,近似奴隸)、庫瓦克(要向國家和官吏繳納實物和捐稅)、圖圖克(作為農奴被使用,期滿可自由)、卡達籬(在自由民與農奴之間);其次為奴隸;第三種為薩里,是佛僧的僕人。如果哪一種農民失去土地,那就被迫去租種地主的土地。

經濟

高昌回鶻在吐魯番盆地定居以後,其發展起來的農業、畜牧業以及手工業的生產,都已基本上擺脫了過去在漠北時期以遊牧為主的內容,而具有西域的特點。
在農業生產上,放棄過去在漠北草原上的遊牧生活而以經營定居的農業為主,地產五穀,產葡萄酒,在種植白(即棉)並織成布方面有長遠的傳統,梧桐的樹脂稱為梧桐淚,可做藥用及工業上金屬的焊劑。在農業上利用水力,引導天山上的雪水以灌田園,造作水佑磑即水磨,便於糧食加工,因地制宜,用駱駝耕田,也有一部分畜牧業。
在手工業上,絲織品有兜羅、錦、紵絲、熟綾。棉、毛織品有斜褐、白布、繡文花蕊布。礦物中有著名的硇砂,是一種氯化鈉,為制皮革不可缺少的原料。鐵製品中,回鶻人已有鑌鐵即鋼,當時回鶻人手工業操作的各種器械,許多得用鋼鐵才能製成。
在商業上,從其和內地商業的往來頻仍可以看出商業之發達。回鶻人多到遼南京(今北京)做買賣,善於鑑別珍寶。也常到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進行貿易,遼朝特別在上京南城設立”回鶻營“作為居留地。與五代、北宋也進行貿易。向宋的洛陽、開封源源不絕地輸送馬匹,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元豐八年(1085)將戰馬約
24000匹送抵開封。又如棉布(白布)一項,後周廣順元年(951),一次運到開封的就達1329段,這也說明當時內地植棉業還很不發達。

文化

在回鶻文書方面,除零星契約及文書外,主要的有回鶻文的《玄奘傳》,原譯本為10世紀中別失八里回鶻佛僧詳古舍利所譯,1930年在新疆出土,現已整理。《金光明經》(漢文譯者為唐高僧義淨)的回鶻文譯本(譯者同《玄奘傳》),是從漢文譯本轉譯的,另從梵文本添譯了好多處,成為研究古代維吾爾語和宗教(佛教)的基本材料。《烏古斯可汗傳說》,這是未經14世紀波斯史家拉施特·丁摻入伊斯蘭色彩的、維吾爾族最早有關其自己始祖的民間傳說。傳說寫成的時間大約在10世紀,地點在天山南路,為一佚名回鶻人的手稿,現收在拉得洛夫氏的《福樂智慧·導言》之中。
吐魯番古代各族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中,早有成熟的醫藥(如唐代的《西州續命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高昌回鶻境內龜茲進奉使李延慶等36人到宋朝獻香藥。元代畏兀兒人軍醫月舉連赤海牙曾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山,“奉命修麴藥以療師疫”。

宗教

高昌回鶻人在宗教信仰上,先信最早從波斯傳來的摩尼教,而後信佛教。所以,在今新疆吐魯番西的木頭溝或吐峪溝的牆壁上或廢墟內,已發現大量回鶻人的宗教壁畫,表現出與波斯文化融合的傾向。高昌回鶻人“樂多琵琶、箜篌”,“好游賞,行者必抱樂器”。高昌壁畫中,經常有天堂中跳舞的畫面。塔里木盆地的戲劇表演,在漢代已產生,這由20世紀在吐魯番、哈密發現的譯成回鶻文的《彌勒會見記》抄本的殘卷、寫本①,以及近代在庫車出土的有關當時戲劇演出的場面和文物可以證明。
19世紀末,法國人伯希和曾在我國敦煌千佛洞發現幾百個屬於元朝初年回鶻文木刻活字。據研究,這些回鶻文木刻活字很可能是元朝初年因在敦煌、吐魯番一帶大量翻譯佛典,就參考同時代王禎那一套漢文活字印書的辦法,用於畏兀兒地區所留的痕跡②。在唐代,已從內地傳去七曜歷,有十二地支及生肖,這由我國前西北科學考察團在吐魯番得到的回鶻文曆書殘頁(現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可以證明。

風俗

高昌高昌
高昌居民以漢族(主要為漢魏屯戍軍民的後裔和逃避戰亂的內地移民)為主,少數族(主要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國家的僑民)為輔。因而高昌國建制,如官制、兵制、賦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脫胎漢晉,又自具特色。漢族傳統文化在高昌占統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國時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響。
高昌氣候溫暖,宜蠶,谷麥再熟。著名土產有赤鹽、白鹽、葡萄、凍酒、刺蜜、白面、疊布(棉布)及絲織品等多種。其地處天山南北孔道,絲綢之路北路衝要,政治穩定,物產豐富,文化發達,中西使節、商客和僧侶過往頻繁,成為漢唐間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15世紀初,已風物蕭條,僧寺零落。

君主列表

高昌君主世系——向有爭論
闞氏高昌闞伯周(460年——約477年在位)伯周子闞義成(約477年——約478年在位)義成兄闞首歸(約478年——約488年或491年在位)張氏高昌張孟明(約488年或491年——約496年在位)馬氏高昌馬儒(約496年——在位——約501年在位)麴氏高昌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時間 備註
闞首歸(在位:478年—488年)


建初 489年—491年 3年
曲嘉(在位:501年—525年)


承平 502年—510年 9年
義熙 511年—523年 13年 不知其後是否還有年號,也不知其子是否沿用該年號,暫定該年號止於曲嘉死之年
曲光(在位:525年—530年)


甘露 525年—530年 6年
曲堅(在位:531年—548年)


章和 531年—548年 18年
曲玄喜(在位:548年—550年)


永平 549年—550年 2年 該年號諸史皆無,有黃文弼根據《田元初墓表》補正
高昌和平王(在位:550年—555年)


和平 551年—554年 4年 該年號諸史皆無,黃文弼根據《汜紹和及妻張氏墓表》及《孟宣宗墓表》補正
曲寶茂(在位:555年—561年)


建昌 555年—560年 6年
曲乾固(在位:561年—601年)


延昌 561年—601年 41年
曲伯雅(在位:601年—613年)


延和 602年—613年 12年 曲伯雅嗣位時間諸史皆無,黃文弼根據《延和二年癸亥唐元護妻令狐氏墓表》推算
不可考


義和 614年—619年 6年 該年號諸史皆無。黃文弼根據一些墓表和吐魯番出土文書補正
曲伯雅(在位:620年—623年)


重光 620年—623年 4年 也有文獻認為是曲文泰的年號
曲文泰(在位:623年—640年)


延壽 624年—640年 17年
高昌統治地區其他不詳的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時間 備註
白雀 吐魯番地區曾出土高昌時期的白雀年號。至於此白雀年號為高昌本身之年號或奉後秦之年號則仍然待考

古城遺蹟

高昌高昌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東偏南約46公里火焰山鄉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外城大體呈正方形,牆厚12米,高11.5米,周長5.4公里。為夯土板築,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補,外圍有凸出的馬面。每面大體有兩座城門,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內城居外城正中;西南兩面城牆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長約3公里。宮城為長方形,居城北部,北宮牆即外城北牆,甫宮牆即內城北牆。這一帶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當時為回鶻高昌宮廷之所在。 內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達15餘米的土坯方塔,俗稱“可汗堡”,意為王宮,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可能為宮殿遺址。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5米,占地約1萬平方米,由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大殿內尚殘存壁畫痕跡。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於貞觀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余,據即在此寺內。寺院附近,還殘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遺址。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上述大寺完美。

歷史地位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線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由高昌傳入內地,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29歲的玄奘,不畏殺身之禍,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17年。在高昌,玄奘誦經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