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鼓

孝鼓

孝鼓原名喪鼓,澧州大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於湘北大地及湘鄂邊境地區。起源不祥,傳說源自莊子的鼓盆歌。現在澧縣藝人還流傳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詩書,莊子治其打喪鼓”的說法,從現有資料來看,起碼有400年以上歷史。

簡介

孝鼓孝鼓

孝鼓原名喪鼓、澧州大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於湘北大地及湘鄂邊境地區。起源不詳,傳說源自莊子的鼓盆歌或者更早。現在澧縣藝人還流傳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詩書,莊子治其打喪鼓”的說法,從現有資料來看,起碼有400年以上的歷史。

清朝嘉慶年間,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蘇金福,因屢試不中而浪跡江湖,結識了不少民間藝人,並愛上了喪鼓藝術。他利用自己的滿腹才華對喪鼓進行改革,規範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數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喪鼓的藝術表現力。他後半生致力於鼓詞創作,先後改編、創作了《白蛇傳》、《半日閻羅》等20多個唱本,被澧州民間藝人奉作範本。孝鼓經歷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間藝人三個階段,經過400多年的錘鍊和藝人們的不斷完善,現已日趨成熟,並形成了以“澧州官話”為體系的四大流派,即東腔、南板、西調、北路。

孝鼓在澧水流域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為澧縣老百姓奪得了榮譽。孝鼓曾多次在中央、省、市電視台播放。藝人中有周子房、李金楚被納入中國曲藝家協會,周召學、劉清斌、王方、劉靜等22人加入了湖南省曲藝家協會。澧州大鼓藝人在宣傳黨的各項中心工作,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流派

孝鼓孝鼓

孝鼓經歷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間藝人三個階段,經過400年的錘鍊和藝人們的不斷完善,現已日趨成熟,並形成了以“澧州官話”為體系的四大流派,即東腔、南板、西調、北路。

西調以李啟正(1905—1989)為代表,該派演唱以情節見長,腔板較為激越流暢,轉腔圓滑唱詞不受七字句限制,曲式結構較為靈活,音樂溶有少量的地方小調

東腔以金忠孝為代表,唱腔中糅進一些荊河戲、花鼓戲曲調,以“唱”見長,善於抒情。傳人有餘振揚、馬麗君等;

南板創始人為蘇金福(1779—1842年)該派嚴守祖規,世襲傳統,唱詞結構是七字句,道白以“澧州官話”為主,故又稱“官話派”、“一溝兒流水板”,它唱腔規範,打擊伴奏嚴謹,音調單純,由於它具有傳統的繼承特點,因而對研究澧縣曲藝音樂的世襲沿革都有重要價值,該派的傳人有郭祖敦、周召學等;

北路代表藝人有劉清斌等,該派沒有嚴格的師承關係,它吸收眾家所長,補己之短,其唱腔靈活性較大。

唱腔

孝鼓孝鼓

孝鼓是一種說唱藝術,道具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銅鑼、銅鈸。唱詞基本結構為七字句,後來發展為十字句等。除《小送歌郎》的唱詞為三句一組外,其他詞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組,多組構成一段。每段要求一韻到底,常用韻11個:天、地、人、和、龍、虎、豹、豺、黃、花、黑。原先為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改革開放後走進茶館,並改為二人站立演唱或加樂器伴奏演唱。

孝鼓唱腔十分豐富,分孝堂專用調及說書正調二部分。孝堂專用部分中的小調較多,並且地方特色較濃,如鳳陽歌、姜女兒調、請神調等,尤以大送歌郎調最具特色,唱詞結構為二人穿插唱七字句和五字句,音樂發聲上為一人本嗓,一人小嗓,鏇律悠長,聽後難忘。說書正調部分共有五個板式即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數板。每個板式又有不少腔,如一流的“平腔”、“硬腔”,二流的“軟腔”、“討米腔”,三流的“流水腔”、“哈哈腔”,慢板的“大悲腔”、“大頌腔”,數板的“垛子腔”、“吟訴腔”、“告苦腔”等。

發展

孝鼓孝鼓

孝鼓在澧水流域世代相傳,經久不衰,也為澧縣老百姓奪得了榮譽。60年代初,藝人郭祖敦在常德專區首屆音樂、曲藝會演中演唱《李定國》獲創作獎和演出獎,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派小車接他到省里作專場演出;1986年,民間藝人周子房、李經楚、馬麗君代表常德赴省參加“湘曲大獎賽”,周子房演唱的《小上墳》,李經楚演唱的《捕風捉影》,馬麗君演唱的《轎夫情》分獲創作、表演5個獎項。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中國曲協副主席羅揚看後給了很高的評價,稱這才是真正的地方曲藝。“全國曲藝志工作現場會”的音樂專家教授紛紛索要澧州大鼓唱腔的錄音帶。2002年,澧縣報送女藝人劉靜演唱的澧州大鼓《情與法》、《十字歌》兩個節目錄相帶參加全國第四屆中國曲藝節,中國曲協主席劉蘭芳看了非常高興,並囑咐湖南省曲協要對澧州大鼓重點扶持和加以保護。
澧縣現有曲藝茶社200多個,均由民間藝人演唱孝鼓,其中澧縣曲藝館,城南曲藝茶社、大堰當曲藝茶社、澧縣曲藝協會,周子房“王三公子哪裡是岳飛的對手”的軼聞,蘇金福、馬開地、喪鼓、澧州大鼓、說鼓、對鼓、漁鼓、三棒鼓等條文均載入《中國曲藝志•湖南卷》一書。澧州大鼓多次在中央、省、市電視台播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孝鼓到了鼎盛時期,從藝藝人多達1000多人,其中有周子房李經楚被納入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周召學、劉清斌、王方、劉靜等22個加入了湖南省曲藝家協會。澧州大鼓藝人為宣傳黨的各項中心工作,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保護

由於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和其他文藝形式的興起,孝鼓出現了嚴重的瀕危現象,如從藝隊伍縮小,人員老化青黃不接、創作人員銳減、聽眾隊伍老化減少,歷年資料無人管理,流失嚴重,部分茶社房屋危舊,急待修理等。
為了發掘、搶救、保護這一具有藝術價值和深受澧水流域人民喜愛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孝鼓,我們要引起高度重視,完善保護措施,制定中長期保護計畫,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以發揚光大,我們才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後代。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