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諧劇

四川諧劇

四川諧劇是四川文化土壤中產生的一支藝術花朵。65年來,從隻身創始諧劇的王永梭先生到現在在表演上以沈伐、塗太忠、李永玲為代表,在創作上以包德賓、嚴西秀為代表的春花爛漫,諧劇藝術已經在中國文藝的百花園中產生了難以抹殺的藝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成為四川人喜愛的屬於四川人的地方舞台藝術。

簡介

民國時期產生的一種新型曲藝品種,由王永梭於1939年首創。其特點是採用話劇手法,以博笑為手段,採用幽默風趣的四川方言,置嚴肅的主體於輕鬆活潑的笑料之中。一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有時兒個角色)、表演一台戲、其他人物則通過演員的表演動作和神情,顯示他們的存在,有些類似單口相聲、獨角戲和單簧,被譽稱為"一人上場、滿台生輝"。

創始人 “既不要臉 又不要命”

四川諧劇,是四川人文化、精神的一種體現。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種劇目的創始人是誰,他的一生有怎么樣的經歷,如何創造了諧劇?昨(25)日,成都市文化館館員吳澤地做客成都故事百家談公益講座,大爆諧劇創始人王永梭一生不少傳奇經歷。

兒時經歷

“他小時體弱,常撒尿在床,‘形象像猴子’。”一上台,吳澤地就拿諧劇創始人兼表演藝術家王永梭的兒時經歷開涮。
大難不死 才華不一般
四川諧劇四川諧劇

王永梭,1915年7月14日出生在四川安岳縣龍台鄉。話說王永梭6歲那年,與弟弟、妹妹先後出麻子,病勢兇險。母親急向菩薩許願:“只要孩子們醫得好,為你掛紅、放火炮……”誰知,“掌上明珠似的弟弟、妹妹都沒醫好,他這個最不討人喜歡的卻悠悠然活過來了。”從此,其母對任何菩薩都不理不睬,因為它們“一點都沒顯靈”。
不過失寵的孩子卻有常人沒有的天賦。一次,安岳縣舉行全縣中學生學藝觀摩會,以《國難當前,學生應負之使命》11字題目作賽。文思敏捷的王永梭以“顆顆緋長江,處處成國恥。一腔少年血,誓偕倭蠻死”20字應付,“想交了卷就下去玩耍”,前排女生們見其卷面無啥字跡,就小聲嘀咕:“喲,這么快,交白卷哩!”誰知這詩偏“歪打正著”,引得由教師和社會名流組成的評審們一番誇讚,一致贊同他為“學藝大賽”第一名。
一度“狀元”只當小文書
中學期間,王永梭便是文藝活躍分子。17歲國中畢業,經異母姐姐支持鼓勵,王永梭投考遂寧農業高中,發榜為考生“狀元”,但左湊右湊也沒湊夠學費。只得當起“待業青年”。知情者無不嘆息:“這個娃兒,天分高,成績好,是一塊讀書的料。太可惜了啊!”
後於安岳、合江做小職員,又輾轉到川軍當文書。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工作之餘,把過剩的精力放到了一直鍾情的話劇、川戲等業餘舞台上,為日後騰飛積聚著能量。

諧劇演出

“他雖然是諧劇的創始人,但當時既沒拜師,更談不上正規培訓,全是‘跟著感覺走’。”在將王永梭兒時經歷公之於眾後,吳澤地又開始披露這個諧劇創始人的起家經歷。
他演戲時 不要臉不要命
四川諧劇四川諧劇

當時,民間流行“太陽起山墩墩……”的《鐮刀舞歌》。王永梭等4個男青年扮成村姑,揮刀割草,在留聲音樂的伴奏下又唱又跳。王飾“麼姑”很害羞,女伴用頭巾替其遮住眼睛跳。“瞎麼姑”背個大背篼跳得昏天黑地間,忽然一頭撞下萬年台。
驚得觀眾魂飛魄散。所幸預先安排的助手接個正著,將“她”推回舞台,演出大獲成功。曲終人散,王永梭等人望著高高的萬年台下白花花的石板地,想到萬一沒接穩的惡果,無不後悔。於是,有人打趣道:“別人演戲,可以臉不要;王永梭演戲,既不要臉,又不要命。”
抗日歌謠 讓諧劇一鳴驚人
更搞笑的是,有一次王永梭飾《驚夢》中的唐明皇安祿山造反進皇宮後,驚慌失措、衣冠不整的皇帝把帽子嚇掉了。披頭散髮,方符劇情。業餘“草台班子”光借來戲裝,沒有水發,王永梭就“穩起”未摘帽。一票友見“不合規矩”,急忙大呼:“趕快把他帽子揭了、脫了、取了!”這一取不打緊,剩下個“光頭皇帝”,觀眾哄堂大笑。他又忙忙慌慌戴回去,幾扯幾弄,帽子竟散了架,根本戴不上。這一下,台下更笑開了鍋。
“王老這一輩子有很多傳奇的經歷,一首抗日歌謠的老曲新唱讓他的諧劇藝術一鳴驚人。”接著大家的興致,吳澤地繼續津津樂道。後來,王永梭通過自創自學、系列拜師學習等終修成正果,膾炙人口的諧劇名篇,以及四川方言詩朗誦等佳作接踵問世。

四大尷尬

四川喜劇淵遠流長。四川話以幽默、風趣被譽為“最雅的方言”。但遺憾的是,在藝術形式多樣化的今天,諧劇似乎已變得越來越式微,在全國發出的聲音也越來越小。曾經輝煌的諧劇為什麼會越來越邊緣化?

尷尬一:《0.7》一說十幾年

1998年,“諧劇之父”王永梭去世,諧劇的一個時代隨著大師的離去而結束。沒有大師的諧劇,這個四川曲藝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曲種也逐漸走向低谷。創作乏力,後繼乏人,不少諧劇演員遺憾地表示,“以前演一出,下面笑成一片;現在呢,每過一個冬,掌聲笑聲就會又少一批。”
四川諧劇四川諧劇

演員越來越沒東西演,市場越來越窄。這一點,就連諧劇第二代領軍人物沈伐也不能避免。他與編劇包德賓是一對合作了30年的諧劇“黃金搭檔”,正是包德賓寫的《0.7》將沈伐送上了春晚,但因誤會,他們有10年的時間相互沒說過一句話。無米下鍋,沈伐的《王保長》《0.7》只好一說十幾年,不斷炒陳飯。沈伐和包德賓冰釋前嫌“第二次握手”後,包創作了《紅樓笑夢》,沈伐稱,“我們10年的誤會對諧劇的發展真是一個錯誤。”

尷尬二:全川編劇僅兩位

那為什麼諧劇的創作會面臨如此困境呢?
沈伐弟子、第三代諧劇演員王迅坦言,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編劇的創作與收入不成正比,創作失去了積極性,不少諧劇編劇都改行去寫小品、電視劇,專業創作諧劇的編劇隊伍急減,數量上不去,作品質量也江河日下,目前諧劇高質量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
張廷玉是第一個女諧劇演員,她對現在諧劇的發展不無擔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就需要我們的節目也與時俱進,但我們的很多劇本中缺乏反映時代和熱點的新鮮點子,為了搞笑不惜流於庸俗。失去了創新精神,也就意味著失去觀眾。”
當年王永梭集編、導、演於一身,編導演的矛盾並不突出。但第二代諧劇弟子中,卻少有集創作、演出於一身的人才。沈伐說:“嚴格地講,目前四川的諧劇編劇只有兩位———包德賓和嚴西秀,他們要為那么多演員寫劇本顯然不現實。”
記者了解到,諧劇對編劇的要求很嚴,需要編導演三位一體進行創作,先有文學腳本,再搬上舞台嘗試,再度創作,要與演員不斷地溝通、不斷修改。而就劇本而言,由於要由一個人展現故事和矛盾衝突,所以編劇也需要想得很細,語言要很精密,沒經過專業培訓的人無法吃這碗飯。事實上,市場越萎縮,越無人願意從事諧劇創作。創作和諧劇市場之間陷入了惡性循環。

尷尬三:缺乏大師級演員

因為電影《瘋狂的石頭》被大眾熟悉的王迅坦言,諧劇很考演員的手藝。“優秀的諧劇演員一個人站在舞台上表演,和虛擬的人交流,觀眾卻感覺熱鬧、生動。但有些演員缺乏專業精神,表演隨意,甚至乾脆自由發揮,哪裡能加包袱就拚命加。站在舞台上那一刻,自己都不相信眼前有‘人’,眼神看過去都是亂的。觀眾好聰明嘛,哪肯買賬!活生生把諧劇的牌子砸了。”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劉蘭芳更一針見血指出,缺乏名演員也是諧劇的癥結。“諧劇在王永梭走了之後,就沒有出過大師級的優秀演員,要知道一個劇種的興起,優秀的演員是最關鍵的因素。”

尷尬四:第三代青黃不接

沈伐遺憾地告訴記者,目前在舞台上堅持演諧劇的人不多了。“第二代演員中還在演出的已寥寥無幾,第三代演員更青黃不接。我很著急。”他稱,第三代演員中,他的徒弟王迅,胖妹鍾燕萍算是比較冒尖的,《鵲橋熱線》《鄉村播音員》觀眾也比較認可,但是他們大量的時間是去拍影視劇、或者出唱片。獨木難成林,光是幾個演員支撐,也難成氣候。“第三代傳人中誰能接過大旗?尚無定論。”沈伐言語中難掩期盼之情。
四川諧劇四川諧劇

重振諧劇 他們在努力
諧劇目前走向了不景氣的境地,這和相聲等傳統曲藝在娛樂多元化的今天的遭遇都非常相似。諧劇是就此走向沉寂,或是突出重圍?在採訪中許多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作為本土原創的一種戲劇形式,我們不能讓它在我們手中消亡了。而是要以創新的精神,讓諧劇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市場,讓諧劇重新煥發活力。嚴西秀就認為,這絕不僅是一個淺層次的“加快節奏”問題,也絕不僅是在形式上怎樣“豪華”的問題。應關注“諧劇”中最核心部分,把突圍的重點放在內容創新上,而不僅是放在“包裝打扮”上。
中江表妹李永玲、中江表姐景雯上個世紀90年代就在前輩們諧劇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既演且唱,被王永梭譽為“開創了諧劇的新流派”。無獨有偶,表姐、表妹的“幕後推手”之一、作家杜九九告訴記者,自己正在秘造“諧劇的又一種新流派”,他已收了一位徒弟,潛心培養。“我的計畫是要把諧劇打造成巴蜀文化雅俗共賞的品牌,通過推出有內涵、有巴蜀特色的系列劇目,把諧劇的表演推到更高的層次,我已寫了十來個本子,準備到湖南衛視去打響第一炮。”
近年來頻頻在四川方言電視劇里露臉的沈伐,堅持強調“我畢竟是個諧劇演員,無論我演多少電視劇,諧劇是我終生追求的東西。我是第二代的領軍人物,我已經開始著手培養年輕人,籌備諧劇專場,這個擔子我會挑起來,責無旁貸。”

保護措施

構建人才階梯 保證藝術傳承

如何解決人才缺失這個四川諧劇的當務之急?姜昆以相聲界的培養人才模式舉例說:“要通過構建人才階梯保證藝術傳承。”當年,馬季擔任中國廣播說唱團團長時非常重視人才培養,他不遺餘力到處挖人才,“在天寒地凍的北大荒黑龍江建設兵團,馬季深入生活,靠四處演出搞活關係,在極艱苦環境下大海撈針,結果,把我、趙炎還有現在說唱團團長、中國廣播藝術團的副團長別閩生、現在廣播藝術團創研室主任么樹森等一批人調進來。之後還陸陸續續調來很多曲藝人才。”
四川諧劇四川諧劇

姜昆說,1985年,他任說唱團團長時,也按著馬季這種理念走積極培養人才的路子,先後調進了陳佩斯朱時茂。馮鞏、劉偉也在馬季老師具體策劃下,從鐵路文工團調到廣播說唱團,以後還有李金斗、李建華、說山東快書的郭秋林等。姜昆告訴記者,現在,他離開說唱團已10多年,那批年輕人已成為說唱團中堅力量。“現在他們也快交班了,也面臨著對下一代的培養,只有形成良性發展的人才階梯,才能保證曲藝代代傳承。”

開設培訓班 培養創作表演人才

去年,中國曲藝家協會優秀人才培養工程諧劇優秀人才培訓班開班,這樣的培訓班將在川渝兩地長期開展下去。姜昆表示,希望通過諧劇人才培養班培養兩種人,一是創作人才,二是表演人才。“曲藝演員、曲藝創作不可分割,從來沒有一種藝術形式,像曲藝一樣創作和表演結合得如此之緊密。”他以相聲為例說:“侯寶林老先生有一句話,你得到台上去撞,你不撞的話你就不知道包袱是怎么回事。所以,曲藝實踐非常重要,曲藝實踐決定了創作的取捨,每一位作者都要和演員結合在一起,共同打造作品,這是曲藝藝術的生產方式。”
在北京有個周末相聲俱樂部,很火爆。這個俱樂部也給許多相聲演員一個實踐場地,去年姜昆也在那兒演了四五場。姜昆建議,四川也可以建立一個這樣的諧劇定期演出場所,營造諧劇氛圍,“諧劇演員一方面可以到那裡去找到支持,增強信心;另一方面也能找到標準,讓觀眾告訴你什麼內容好,什麼內容不行。”

懸賞千元征劇本

2010年6月18日,為期一年的四川諧劇系列文化活動正式啟動。同時,省曲藝家協會開始在全社會徵集諧劇劇本,獲選的優秀劇本可獲得千元獎金。
據了解,此次活動將持續一年,分為民眾性的普及推廣、四川諧劇展演、四川諧劇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三個階段。專家介紹,四川諧劇是由王永梭於1939年創新的一種曲藝形式,被譽為“一人上場、滿台生輝”的戲劇藝術。諧劇被認為是四川曲藝中最年輕,也是發展前景最好的曲種之一。此次活動徵稿時間從即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市民可將劇本寄往成都市草堂路17號成都市文化館文化活動工作部,也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