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市場

市場起源於古時人類對於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指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發展到現在,市場具備了兩種意義,一個意義是交易場所,如傳統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等,另一意義為交易行為的總稱。即市場一詞不僅僅指交易場所,還包括了所有的交易行為。故當談論到市場大小時,並不僅僅指場所的大小,還包括了消費行為是否活躍。廣義上,所有產權發生轉移和交換的關係都可以成為市場。市場在其發育和壯大過程中,也推動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通過信息反饋,直接影響著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上市時間、產品銷售狀況等。

基本信息

類型

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市場在其發育和壯大過程中,也推動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通過信息反饋,直接影響著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上市時間、產品銷售狀況等;聯結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供、銷各方,為產、供、銷各方提供交換場所、交換時間和其他交換條件,以此實現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各自的經濟利益。

1.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

2.市場是對某種商品或勞務具有需求、支付能力和希望進行某種交易的人或組織。

3.市場是某項商品或者勞務所有表現和潛在的購買者。

4.市場是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這個含義有利於關係行銷學的建立。

市場市場

市場類型

Ⅰ、按市場的主體不同來分類
(一)、按購買者的購買目的和身份來劃分
消費者市場
生產商市場――工業使用者市場或工業市場
轉賣者市場――中間商市場
政府市場
(二)、按照企業的角色分
購買市場——企業在市場上是購買者,其購買生產要素。

銷售市場——企業在市場上是銷售者,出售自己的產品。
(三)、按產品或服務供給方的狀況(即市場上的競爭狀況)分
完全競爭市場
完全壟斷市場
壟斷競爭市場
寡頭壟斷市場
Ⅱ、按消費客體的性質不同分――按照交易對象的不同來劃分
(一)、按交易對象的最終用途來分類
生產資料市場
生活資料市場
(二)、按交易對象是否具有物質實體來分類壟斷競爭市場
有形市場
無形市場
(三)、按交易對象的具體內容不同來分類
商品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信息市場
(四)、按人文標準分:
婦女市場、兒童市場、老年市場
按地理標準(空間標準)分:按市場的地理位置或商品流通的區域
國內市場:北方市場、南方市場、沿海市場、……
國際市場:國別市場和區域市場
(五)、按市場的時間標準不同來分類
現貨市場
期貨市場

市場要素
市場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並且願意和能夠以交換來滿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潛在顧客組成。
市場=消費主體×購買力×購買慾望

現代市場的主要特徵

市場市場

①統一的市場
意義:不僅使消費者在商品的價格、品種、服務上能有更多的選擇,也使企業在購買生產要素和銷售產品時有更好的選擇
②開放的市場
意義:一個開放的市場,能使企業之間在更大的範圍內和更高的層次上展開競爭與合作,促進經濟發展
③競爭的市場
競爭是指各經濟主體為了維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各種自我保護的行為和擴張行為,努力在產品質量、價格、服務、品種等方面創造優勢
意義:充分的市場競爭,會使經濟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
④有序的市場
要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民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
意義:市場有序性能保證平等競爭和公平交易,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市場的交易原則
自願原則 平等原則 互利原則 商業道德

特點

市場市場
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產物,哪裡有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哪裡就有市場。
決定市場規模和容量的三要素:購買者,購買力,購買慾望。
同時,市場在其發育和壯大過程中,也推動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通過信息反饋,直接影響著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上市時間、產品銷售狀況等。聯結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供、銷各方,為產、供、銷各方提供交換場所、交換時間和其他交換條件,以此實現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各自的經濟利益。

自發性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實際上就是根據價格的漲落決定自己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因此,價值規律的第一個作用,即自發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在各部門的分配、對資源合理配置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使一些個人或企業由於對全身的利益的過分追求而產生不正當的行為,比如生產和銷售偽劣產品;欺行霸市,擾亂市場秩序;一切向錢看,不講職業道德等。而且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還容易引起社會各階層的兩極分化,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將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盲目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領域從事經營,單個提生產者和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此,他進行經營決策時,也就是僅僅觀察市場上什麼價格高、有厚利可圖,並據此決定生產、經營什麼,這顯然有一定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往往會使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必然會造成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

滯後性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即經濟活動參加者是在某種商品供求不平衡導致價格上漲或下跌後才作出擴大或減少這種商品供減的決定的。這樣,從供求不平衡——價格變化——作出決定——到實現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個長短不同的過程,有一定的時間差。也就是說,市場雖有及時、靈敏的特點,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長期趨勢。當人們競爭相為追求市場上的高價而生產某一產品時,該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經達到飽和點,而商品生產者卻還在那裡繼續大量生產,只是到了滯銷引起價格下跌後,才恍然大悟。

功能

1、平衡供求矛盾
2、商品交換和價值的實現
3、服務功能
4、傳遞信息功能
5、收益分配——市場通過價格、利率、匯率、稅率等經濟槓桿,對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主體--生產者、消費者、中間商進行收益分配或再分配。比如,某工業品價格上漲時,生產者可以增加收入,但是如果中間商得利很多時,生產者的收入增加並不多。這時,可以通過徵收增值稅來進行利益調節。

原則

平等原則
自願原則
公平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

歷史

原始社會

《周易·繫辭》就市場的起源寫道:“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說:“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此立市始。”這兩種說法都認為原始市場是從神農氏的時代開始出現的。但神農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不一定實有其人。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國古代社會進入農業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後,先民們就開始有了少量剩餘產品可以交換,因而產生了原始市場。原始市場有:市井。“市”在古代也稱作“市井”。這是因為最初的交易都是在井邊進行的。《史記‘正義》寫道:“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賣,因成市,故日‘市井’。”古時在尚未修建正式市場之前,常是“因井為市”的。這樣作有兩點好處,一是解決商人、牲畜用水之便,二是可以洗滌商品。《風俗通》云:“於井上洗滌,令香潔。”後來,陝西省城鎮附近,均設有井讓商人飲馬之用。古時的這一遺風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解放前,仍能在鄉鎮中見到。“市井”一詞也一直沿用至今。

周朝

周朝的正式市場中,每日的交易活動分三次舉行:“朝市”在早晨,“大市”在午後,“夕市”在傍晚。參加夕市貿易的,都是小商小販。市場設有門。進入市門交易,叫“市入”,市入之時,有小吏執鞭守於門口,以維護市入秩序。市場的各個貿易地點,叫作“肆”。同一市場中,按照不同的經營品種,設若干個肆。市內設有存儲貨物的屋舍,叫“廛”,也就是後世的棧房。廛都是官府建造的,所以商人存入商品必須納稅,叫“廛布”(布,貨幣)。貿易時用的券契,叫“質劑”。其中長券叫“質”,用來購買牛馬等商品。短券叫“劑”,用以購置兵器及珍異之物。大市使用“質”,小市則用“劑”。市場官員發表的命令,叫“市令”。商人必須遵守市令,否則會遭到處罰。處罰的方式之一是罰款,叫“罰市”。市場既是商品交易的處所,也是政府處決罪犯的刑場。劊子手殺死罪犯後,將其屍體橫陳示眾,叫作“棄市”。市場是“市井小人”的活動場所,又是刑場,所以政府不準達官貴人隨便進入市場。進入者要遭受處罰。《周禮·地官》寫道:“夫人過市,罰一幕;世子過市,罰一帟;命夫過市,罰一蓋;命婦過市,罰一帷。”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別尊卑”(鄭康成語),也就是為了維護這些人的身份。市井(漢代畫像石墓本)

兩漢時期

西漢時,全國有六大商業城市,而以國都長安為首。它依靠水陸商路的便利與全國其它著名商市,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聯繫,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商業網。司馬遷說:“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以想見,長安城更是財富集中,物質殷闐。長安的商業區,主要分布在九市。其中有名可考的有七市,即西市、柳市、東市、孝里市、直市(因物價無二,故以“直市”為名)、交門市、交道亭市。九市平面皆為方形。各方266步。諸市都建有圍牆,叫“闐”,其門稱為“A”。市內有十字形通道,叫作“隧”。隧兩側是“列肆”,也叫“市列”,即陳列商品的建築物。肆分別成行,井然有序。列肆的後面,挨著市牆,建有堆放貨物的店,叫做“邸舍”,就是周朝的“廛”。商人們只要是在市中營業的,都要登記入冊,叫作“市籍”。取得市籍的人,得向官府繳納“市租”。市的管理機構設在“旗亭”(也叫“市樓”)上。從東漢張衡《西京賦》描寫的“郭開九市,通闃帶闃。旗亭五重,俯察百隧”的情形看,九市的建築都很壯觀。
《史記·貨殖列傳》載,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商品有以下幾類:一、農產品,有糧食、新鮮蔬菜(如韭菜、姜)、乾菜等;二、林產品,有原木、竹竿、木柴、水果(如橘及山野雜果)、乾果(栗)等;三、畜產品,有牛、羊、豬肉、牛皮、羊皮、豬皮、牲畜的角和筋;四、漁業產品,有鮮魚、大幹魚、小雜魚;五、副業產品,有豆醬、酒、漿(酸性飲料)、帛、絮(絲棉)、毛織品、狐皮等;六、手工業產品,如牛車、軺車、漆器、銅器、鐵器、旃席、木器等;七、礦產品,如丹砂。此外,還有作為勞動力被買賣的奴婢。《鹽鐵論·散不足》列舉了長安市上許多熟食的名目:楊豚韭卵、狗膪馬腹、煎魚切肝、羊淹雞寒、擱馬酪酒、蹇捕胃脯,靦羔豆賜、彀膠雁羹、自鮑甘瓠、熱粱和炙。長安市中還有算卦先生賣卜。《史記·日者列傳》中,記載了西漢初年,賈誼等人去東市走訪賣卜者司馬季主的故事。市肆又是行刑之處。
據《漢書》記載,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身穿朝衣被斬於東市,“父母妻子同產(同母兄弟)無少長皆棄市”。後來,“東市朝衣”成為典故,專指大臣之被殺戮。除了九市以外,長安還有一些比較小的市場。例如,太學諸生於每月朔望時,在太學附近的槐樹林中聚會,交易各人帶來的本郡物產及經傳、書籍、笙磬樂器等,叫“槐市”。關中一帶,通過經商致富的人很多。有些是憑放高利貸或囤積居奇發財的,也有靠賣漿、賣胃脯暴富的。當時民諺云:“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在以商致富的社會風氣誘使下,不少農民離開田地,來到城市做生意。形成了“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熟而貨有餘”的反常現象。兩漢期間,橫貫歐洲和東亞的“絲稠之路”逐漸暢通。外國貢使和商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長安。他們帶來自己的特產,換取中國的貨物,這些人都住在長安藁街的蠻夷邸。蠻夷邸歸屬一個外交兼商務的大官,即大鴻臚掌管。

宋代

1: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2:城郊和鄉村“草食”更加普遍。
3: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四大商業名鎮。

理論

西方經濟理論對市場的理解歷經四次深化:
(1)古典經濟理論的“自由放任”秩序;
(2)新古典的“完美”價格機制;
(3)總量經濟學的“需政府干預”;
(4)新制度的“產權明確是前提”。

古典經濟理論的“自由放任”秩序

市場《國富論》
亞當.斯密以“個人滿足私慾的活動將促進社會福利”為邏輯起點,推演出市場就是“自由放任”秩序。政府完全不能幹預個人的追求財富的活動,也完全不用擔心這種自由放任將製造混亂,“一隻看不見的手”將把自由放任的個人經濟活動安排的井井有條。也就是說,亞當斯密的市場概念重點在於強調限制政府對個人經濟活動干預上。《國富論》也花相當的篇幅去抨擊干預個人經濟活動,限制個人經濟權力(產權)的重商主義政策。以後的古典經濟學家也一直堅持自由放任的觀點。

新古典的“完美”價格機制
新古典在引入邊際概念和數學論證的基礎上,為新古典的“自由放任秩序”建立了形式上“完美”的數學模型:一般均衡。在這個模型中價格是最重要的自變數,這一模型也可以叫價格機制。達到一般均衡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資源在價格的指引流動的過程,所以,價格機制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
新古典的市場概念除了增加形式上“完美”以外,實質上並沒有給古典理論增加新的思想內涵。也就是說,新古典“完美”的數學模型下的表皮下,依然是古典的自由放任秩序,“新”更是“新”在形式上。而且這種形式上的完美是以犧牲思想上深度為代價的,精美的一般均衡模型武斷地抽象掉了“個人追求滿足私慾的活動促進社會福利”的邏輯支撐。

總量經濟學的“需政府干預”

市場凱恩斯
上世紀的經濟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迫使西方的經濟理論家反思古典理論對市場的定義。最後的答案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行的,看不見的手有時並不存在,市場會失靈,政府應該對經濟活動進行“總量”上進行干預,於是“總量經濟學”就誕生了。羅斯福也接納了凱恩斯的建議,實施政府干預經濟的“新政”。現在已經形成了在全世界基本達成共識的政府干預經濟手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當然這些已經都談不上“新”政了。

新制度的“產權明確是前提”
同樣面對市場失靈,科斯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外部性效用問題無需政府干預,可以通過明確相關產權利用市場來解決。而張五常更絕對,他說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外部效用,只存在不明確的產權狀態。無論如何,科斯給市場概念帶來了革命性的創新。他讓人們意識到,市場的關鍵並不在於非人格化的機械的“價格機制”,而是在於經濟活動參與者的權力(產權)。
如果說古典經濟學家闡釋了“市場”是“自由放任秩序”,那么科斯就回答了怎么去實現“自由放任秩序”或者“價格機制”。

理解的邏輯及缺陷

西方經濟學對市場概念理解的變化的背後是社會環境的變化。每一種理論都是建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上,這些背景有些被理論創建這意識到,而更多的則沒有意識到。意識到的部分被直接或間接地被創建者明確地作為假設,而沒有意識到的則形成“隱含假設”。

市場亞當·斯密

斯密的對“市場”自由放任的定義,是建立在“個人追求私利將促進社會福利”邏輯起點之上的。也就是說,斯密把這一點當成他的市場概念的前提假設。既然把這一點作為前提假設,那么斯密一定在當時的他所處的社會觀察到“個人追求私利促進社會福利”的效果。也就是說當時的英國已經初步具備能夠使“個人追求私利促進社會福利”的制度特徵。其實,“私利促進社會福利”的觀點在斯密以前已經在英國存在,並非斯密首創,他只是敏感地注意到這一現象,並以此推演出市場秩序。既然,“個人追求私利可以促進社會福利”的現象可以被觀察到,那么,個人追求私利的活動一定是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的,也就是說“自由放任的秩序”在當時也是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的。這便意味著當時英國的制度是在相當程度上是支持“個人追逐私利”的活動的。支撐“個人追逐私利活動”存在需要什麼的制度呢?這個制度應該具備兩個特徵:
1)承認個人“私慾”;
2)承認個人追求滿足“私慾”所需要的財富的權力(產權)。

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證明英國當時的社會制度的確具備這么兩個特徵。斯密寫《國富論》時,歐洲已經歷經了“文藝復興”和正在進行“啟蒙運動”。“文藝復興”的根本意義在於打碎否定個人“欲望”和“產權”(這裡產權的定義是個人追求財富的權力)的基督教制度,企圖建立承認個人“私慾”和“產權”的社會制度,這便是所謂的現代社會制度。那么,承認個人“私慾”和“產權”便是斯密的市場概念的隱含假設了。所以這也是“經濟人”概念的隱含假設。儘管,斯密並沒有明確地提到“產權”的重要性,而實際上他的《國富論》的主旨就是要明確和保護個人“產權”。因為他激烈地反對政府干預個人追求財富的活動,激烈地批判當時存在的“重商主義”政策。這實際上就是在明確和保護個人產權。當時的社會精英以維護自己的商業利益為目的,以國家利益為藉口,遊說當時的政府實施嚴重干預普通人經濟活動的,嚴重破壞普通人的“產權”的重商主意政策。所以,反對政府干預,反對重商主意就是明確和保護個人產權了。

行業市場濾除周期行業市場濾除周期

新古典的市場概念只是形式上“完美”了古典市場概念,沒有思想上的實質的深化,也就是說,馬歇爾時代的社會環境還基本類似於斯密時代的社會環境,斯密理論的假設和隱含假設在馬歇爾時代依然成立。
192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實際上意味著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從供小於求的社會過渡到供大於求的社會。古典經濟學家大部分都是悲觀的,他們都小看了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馬爾薩斯了,他認為人類沒有能力創造能夠填飽自己肚皮的財富。斯密儘管沒有馬爾薩斯那么嚴重,但他能要小看了人類的生產能力。所以,他把短缺經濟隱含地當成他市場概念的又一個假設。1920年代的“大蕭條”實際上是人類首次面對生產能力出現超過“社會需求”的慌亂表現。當然,種過剩是“相對”的,是相對於“有效需求”的。凱因斯實際上是發現這個隱含假設的情況下,修正古典的市場概念。也就是說,凱因斯絕對不是反對“自由放任”秩序,相反,他是企圖利用適度的“政府干預”更好的保障自由放任秩序。
斯密所遺漏的“產權”終於在上世紀中期被科斯發現。歷經了近200年的發展,英美社會中,政府干預個人經濟活動的狀況已經大大小於斯密的時代了。所以,明確和保護個人產權的主要針對對象也早已不是政府干預了,從凱因斯起古典的自由放任已經被冠以“保守主義”。這裡的“保守主義”是強調絕對自由的。科斯也正是再思考“外部性效應”問題時注意到“產權”的重要。而科斯的歸宿和斯密是一致的,可以說是殊途同歸。科斯認為所謂的外部性問題是出在相關產權的不明確上,明確了相關產權以後,無需政府干預。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西方經濟理論建立在上文提及的承認“私慾”和保護“產權”的制度的隱含假設一樣,科斯對產權的闡述是不到位的,產權的大部分含義隱含於那個隱含假設之中。

中國發展

1978年,中國開始對計畫經濟體制進行改革。1979年,農村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被給予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1984年,中國做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002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大進一步向世界宣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市場市場

首先是政府職能從服務於計畫經濟轉向服務於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市場主體在經營活動中獲得自主權,政府逐步從直接的大量的企業管理中退了出來,成為巨觀管理和社會管理者。1994年財稅金融外匯投資等體制改革後,中國已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巨觀管理體系,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其次,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據國家統計局測算,中國非國有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2年為53.57%,2001年增加到63.37%。另據世界銀行所屬國際金融公司估算,1998年中國GDP中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比重,國有為37%,集體為12%,私營為24%,外資為6%,股份制為3%,農戶為18%。也就是說,私營部門的比重已經達到51%。這個估算為國際上所接受。非國有經濟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規範化改制力度不斷加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原則,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促進了勞動力要素的自主流動和工資率的自主形成。壟斷行業改革與重組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按照市場規則運行,轉製成為市場主體。中國政府採取措施鼓勵外商直接投資,大批外商投資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出口總額新增加部分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重達63%。歐美有許多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摩托羅拉西門子阿爾卡特諾基亞飛利浦等,都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中國市場化改革為他們開拓中國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三是市場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場從無到有並日趨完善,勞動力市場近年來發展快速,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技術市場、信息市場逐步形成。商品、生產要素和服務品的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形成,利率正在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有效地發揮著作用。中介組織的發展明顯加快,已初步形成了有多種機構類別、多種組織形式和多種服務方式的中介組織體系。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也在不斷改善與加強。

第四,在中國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這些年來,通過三次修改憲法,已明確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了各種市場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確立了市場規則,規範了市場主體行為,明確了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

發展方式

劉周《市場本質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市場本質”的概念,認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順應市場規律的決定,是勢在必行的重大決策,是引領世界潮流的重大決策,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以下是該文主要觀點:

市場本質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市場的本質是大眾購買力與大眾需求的結合。沒有購買力的大眾需求是形不成市場的。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是建成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體系。——所謂環境友好型,不僅包涵自然環境,更應該包涵社會環境。只有支撐經濟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得到保障,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所需的市場基礎得到保障,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才有保障;只有大眾購買力得到保障,經濟發展所需的市場基礎才會得到保障。

(三)一切形式的經濟實體都是以大眾購買力作為其終極消費市場的。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不會直接依賴大眾購買力的經濟門類,譬如原材料生產行業等,也都是以大眾購買力作為終極市場的。如果大眾購買力疲軟,則原材料生產企業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因為使用這些企業的產品的行業是依賴於大眾購買力的。這些行業在受到大眾購買力疲軟影響的時候,所需的原材料自然會減少。因此,幾乎沒有一個經濟實體是不受大眾購買力的影響的。

(四)建成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體系的核心,就是保障大眾購買力的提高與經濟發展速度基本同步。也就是說必須使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收入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基本同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才能維持經濟領域的“生態平衡”。

(五)社會和諧的基礎在於經濟領域。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體系就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六)不僅中國還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全世界都需要發展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2008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全球市場疲軟(即全球購買力疲軟),任何損害大眾購買力的行為,都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所以,只有發展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才能避免全世界的由經濟發展問題所引發的一切災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