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

劇團

製作、排演戲劇演出的職業化團體。一般有固定的編劇、製作、導演、演員、設計以及劇務等班底。這就是“百老匯”和“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的模式區別,其中應該被國內借鑑的是“個人小劇團品牌”的營運模式。據本山傳媒藝術總監劉雙平介紹,“本山傳媒今年的重點還是影視劇,前一陣子就籌備開拍的電視劇《不是錢的事》已經改名為 《劇團》,將馬上投入拍攝”。從吃大鍋飯到按本事吃飯,藝術團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經過不斷更新經營理念,把“觀眾需要”和“市場需求”放在首位後,最終轉企成功,走向了全國的大舞台。

基本信息

概念含義

劇團 【jùtuán】,區別於“劇社”的業餘性,“劇團”更注重於專職戲劇藝術創作,但尚沒有到達“劇院”的大型規模。一般以排演劇目為日常工作與活動,大多並沒有自身擁有產權的排練和演出場所,人員和編制相對固定,但較為靈活。

國內外現狀

在外百老匯,小劇團的演出活動是主要組成部分。但現在,外百老匯和百老匯一樣,商業的比重逐漸加大,而藝術性勢漸衰微。小劇團的活動又有向外外百老匯逐漸聚集的趨勢。

而在中國當代一般性的戲劇市場活動中,劇團,尤其是小型劇團並不是一個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概念。現今大陸的大型劇團主要以隸屬部隊的形式(比如總政歌舞團,總政話劇團等)以及戲曲單劇種劇團(如曲劇團、豫劇團)為主。但由於早已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其實質早已經進展為劇院,只是由於部隊演出範圍較大,活動性強,並且承襲建國初期的名稱至今,仍保留“劇團”這一名稱。但除了上述的大型劇院團外,小型劇團存在程度很低,並且得到的支持較少。

中國話劇的小型劇團規模尚未發展起來,戲劇演出都以國家及地方大型劇院為主。以北京為例,大部分戲劇演出以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的創作為主。相當活躍的孟京輝也以國家話劇院為平台,並不以“孟京輝劇團”的形式,而是以自己本人的品牌推出自己的話劇。

在2013年“國際劇院團管理大師班”的論壇中,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院長針對美國戲劇現狀發表了演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她的演講中提到,美國戲劇產業每年產生20億美元的產值,而這其中,無論是上座率和票房收入,百老匯都屈居非盈利戲劇演出(這往往是小型劇團的演出)之下。她提出的思路是“不只為賺錢,全力投入藝術但不為收回”,並且介紹了與教堂和博物館合作的經驗。這就是“百老匯”和“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的模式區別,其中應該被國內借鑑的是“個人小劇團品牌”的營運模式。

電視劇

《不是錢的事》改名《劇團》

據本山傳媒藝術總監劉雙平介紹,“本山傳媒今年的重點還是影視劇,前一陣子就籌備開拍的電視劇《不是錢的事》已經改名為 《劇團》,將馬上投入拍攝”。“劉老根大舞台”也將創新劇目,不再滿足於經典段子的重複演出,劉雙平說道,“我現在都在編劇本,希望通過不同的思路創作出好的劇本,充實‘大舞台’的演出。同時我們的演員也在很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表演,前一陣子宋小寶一直在‘大舞台’演出,這兩天因為感冒都說不出話來了,才休息兩天”。

視劇《不是錢的事》由小瀋陽、於月仙等“趙家班”成員主演。講述的是一個民間藝術團轉企改制的故事,在這個東北小藝術團里,有唱二人轉的,有演小品的,有練雜技的,因為節目單一票房不理想,藝術團從事業單位轉變成企業,團員們的內心也發生巨大變化。從吃大鍋飯到按本事吃飯,藝術團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經過不斷更新經營理念,把“觀眾需要”和“市場需求”放在首位後,最終轉企成功,走向了全國的大舞台。導演高占全對“劇團”一詞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唱片評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