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戲

五音戲

五音戲源於山東省濟南東部地區,傳於濟南、淄博、濱州、濰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由於所流傳地域的方言、風俗等差異,大致劃分為東、西、北三路。後由於種種原因,東路和北路肘鼓子漸趨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專業的戲曲團體承續下來,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2006年5月20日,五音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東省淄博市五音戲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基本信息

劇種簡史

五音戲五音戲

五音戲是由邊打鼓邊歌唱的“秧歌腔發展起來的。至今傳統戲《大裁衣》中還保留著一些原始唱詞,如:“我就會打鼓,你就會敲鑼,打起鑼鼓唱秧歌,秧歌唱來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省境內流行的柳琴戲茂腔柳腔、同屬於肘鼓子系統

據老藝人鄧洪山(藝名鮮櫻桃)(1996年92歲)回憶,他父親鄧九星老師荀興旺,荀興旺的老人鐵笛,鐵笛是當時有名的肘鼓子戲小生,從鐵笛---荀興旺---鄧九星---鄧洪山,四輩相傳的時間對照起來,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肘鼓子”戲最初分東路、西路、北路三支。東路、北路因中國近代史上戰亂荒旱,百姓生活極度困苦民族藝術遭到嚴重摧殘缺少專業劇團沿襲解放前已基本消亡,北路(又名“燈腔”或“”)和東路肘鼓子在博興縣境內桓台縣烏河頭村,還有一些民間老藝人在演唱。現在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屬於西路“肘鼓子”,也是現在僅存的、唯一的一個專業演出院團。

五音戲的發生、發展、定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早期雛形

五音戲五音戲

“秧歌腔”(“秧歌”和“姑娘腔”)時期:關於秧歌的起源,清翟灝《通俗篇》中道:“今有秧歌,本婦所唱也。《武村舊事》元夕舞隊之‘村田樂’即此”。相傳古時候章丘、歷城一帶,逢農間、節慶之際,農民便自發的組織起來,用邊舞邊唱的秧歌形式,或慶豐收,或祝頌太平,進行自娛自樂

期間,便有許多文化人加入進來,或為其填詞,或為其編故事。據說清朝中後期,有個叫車丹退隱老臣,受其感染,便根據製作豆腐過程,編寫出《拐磨子》一劇。此劇通盤都用“秧歌腔”中的“逗歌曲牌,即上下兩句演唱到底,其表演也是模擬勞動中的動作。這種保留著秧歌痕跡的劇目,在五音戲中還有一大批,如:《借》《逢羅》《下關東》《王小趕腳》等。

五音戲五音戲

“五人班”(肘鼓子)時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後,肘鼓子戲的劇目逐漸豐富起來,有些不堪失去土地天災人禍重重壓力民,便紛紛藉助肘鼓子戲的這種演唱形式,成為乞食討飯謀生的一種手段,即是“一人唱門子”去討飯,二人三人“扒地攤”,三人五人“盤凳子”。著名老藝人鮮櫻桃,就是從這個過程中走過來的,至死他在身上還留有當年他“唱門子”時,被咬過的痕跡。

發展

後來,逐漸出現了許多一二人打鑼鼓,三四人表演的小戲班,他們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或一夥四、五人的演出幫伙,當地老百姓就習慣的把他們叫做“五人班”,這一名稱一直沿襲到解放前夕

二十世紀初,“五人班”開始進入濟南市區內演出。最初多是在簡易席棚內演,後來又進入茶館內演出。如“風順茶園”、“文舉茶園”、“民樂茶園”、“鵲華居”等,都有他們的足跡

最早在此唱紅的是李德興藝名根柱子。1896--?)。一九一七年鄧洪山也隨父親鄧九星進入濟南市區內演出,單在“順風茶園”就一唱唱了近三十年。由於他年輕,又唱、做俱佳,他的名聲一時傳揚四方齊魯大地幾乎無人不知“鮮櫻桃”這個名字。這一時期也是五音戲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受皮黃梆子落子曲藝的影響,它的劇目逐漸向中型大型戲發展,它的唱腔不再是四句一反覆,他的表演也不再單一化,它的興起使當地有名的章丘梆子戲逐漸消亡下去。

成熟時期

五音戲五音戲

五音戲時期:一九二五年山東軍閥張宗昌為其母祝壽時,從北京邀來了京劇名角梅蘭芳余叔岩,山東省唯一邀請了“鮮櫻桃小戲班”,他們同時在珍珠泉院內的戲樓子上同台演出。這次梅蘭芳看過鮮櫻桃的《王小趕腳》後,大為讚賞,並從此結為好友,經常往來,這些情況《梅蘭芳舞台藝術》中都有記述

一九五一年,程硯秋在去徐州演出途中,到了濟南,聽說鮮櫻桃在周村演出,便專程去了周村。在鄧洪山不知情情況下,觀看了鄧洪山在《樊江關》飾演“薛金蓮”的表演,對他深表佩服,二人相互切磋技藝,程硯秋向鄧洪山學習小姑娘的表演動作,鄧洪山向程硯秋學習了《武家坡》中的一句甩腔,後來用在《王小趕腳》中“奔走陽”(哎喲喲)關一句里,得到了觀眾的好評

此後,鄧洪山與其他京劇名旦荀慧生尚小雲也成為好友。一九三三年秋,鮮櫻桃率班在北京城南遊藝園的半年演出期間,戲劇理論家齊如山曾去看望過他們,並要去八張“五人班”戲的花臉臉譜。這些活動對五音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五人班”在濟南期間,經常與山東梆子、剛興起的呂劇同台合演,稱為“二六合班”。

一九三五年秋,經馬彥祥(原齊魯大學教授、後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長介紹,鄧洪山帶領兩個“武場”和兩個男演員,到上海英國人開辦的“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七個戲總計六張唱片,從此這個劇種被很快傳播全國各地,它的觀眾也越來越多,一時間從濟南到淄博、濰坊一帶的廣大農村地區,相繼湧現出大批專業“五人班”演出隊伍,僅在濟南市區內就有五、六個戲班常年演出,廣大農村地區據說有五、六個小戲班在活動。

紅極一時的“五人班”沒有個正規名稱,鄧洪山便借用灌制唱片時“百代唱片公司”給自己的寫有“五音泰斗”四個大字的錦旗上的前兩個字,改“五人班”為“五音戲”,從此這個名稱變沿襲下來。

解放前夕,由於戰亂不止,五音戲演職人員紛紛出濟南,進入魯中南部山區,或幫人排戲,或重新“盤凳子”,一時“五音戲”銷聲匿跡。鄧洪山也逃進章丘縣青野一帶的山裡以教戲為生。解放後,以鄧洪山、明鴻鈞張方玉為首的三個戲班,重聚淄博,於一九四九年在周村成立了五音劇社,一九五四年鄧洪山率領一個演出隊,到上海市參加華東地區戲劇觀摩演出,他本人被評為“表演一等獎”,並獲金質獎章一枚,一九五六年,向當地政府登記註冊改名為淄博市五音劇團。

文革”期間,劇團再次解散演職人員全部改行。直到“四人幫”倒台後,五音劇團才重新恢復建制,於一九九八年更名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一直延續至今。

藝術特色

五音戲五音戲

五音戲表演時一般是先吐字,後行腔,曲調口語化,腔調鏇律變化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鏇律延長,後尾用假嗓翻高,稱為“雲遮月”,曲調優美質樸,適於抒發多種感情。五音戲的劇詞生活氣息鄉土色彩濃厚,民眾辭彙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特點。最初,五音戲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戲、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為主,無文場伴奏,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後經發展增添了文場伴奏,劇目也更為豐富。

典故

五音戲五音戲

距今大約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長山(當時的縣名)交界處,有一座廟,廟內有一個尼姑,姓周,人們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調,經常口哼小曲四處化緣。周村是她常到之處(此時周村已是魯中商業重鎮,屬長山縣)。時值清末,朝廷腐敗,喪權辱國,民不聊生。乞討者甚多。
有一對年青要飯的,兩口子特別喜歡周姑子的小曲調。每天要飯歸來,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廟門下住宿,偷聽她唱小曲。此時,周姑子回到廟中就愛唱“尼姑思凡”。時間長了,就學會了很多。從此,再上門要飯,就經常唱段小曲給人家聽聽,以討得主人歡喜,多打發一點乾糧。後來,別的要飯的,見他(她)二人唱小曲要飯要得特別多,也跟著到廟門下住宿,學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多要飯的便學會了唱周姑子小曲。
周姑子的小曲小調廣泛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愛聽這個調調了。乞討者們有了更多的生存機遇了。於是,要飯的自動組織起來,打場子、趕廟會、唱堂會、慶宴會、忙紅白公事……
由原來的乾口清唱,到加上鑼鼓動靜。這就形成了周姑戲的雛形。
章丘有個叫李德興的藝人,原來是唱章丘梆子的。因為該戲占人多,往往是掙不出吃來。後來,聽說一幫要飯的串莊趕會,唱周姑子小曲,唱得很紅火,占人不多,掙錢不少。就領著幾個人跟蹤他們,一邊看,一邊聽,把這幫要飯的“玩意兒”學到手,重打鑼鼓另開戲,大見成效。由於該曲調易唱易學,內容大都是反映百姓鄉里的民間凡事,因而深受農村大眾歡迎。特別是戲文中的男婚女愛、打情罵俏,是非恩怨、家長里短,逢場做戲、捧場逗眼,鄉土氣息,通俗易懂。倍受農村婦女青睞,稱為“拴老婆撅子”。李德興的兒子唱周姑戲唱紅了!人們送給他一個藝名叫“根柱子”(意為舞台上一根台柱子。或許是他的乳名。未詳。作者注)。當時,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摸摸根柱子大辮子,三天不用想漢子(清朝男人都留辮子)”。“聽見根柱子鑼鼓響,烀餅子糊到門框上(指婦女慌著去看戲,忙中出錯)”。周姑子唱腔流傳開了,影響很大,當地一些戲班紛紛移植、改唱。據周村老藝人張金霞口憶,他的師父原來也是唱梆子和大秧歌的,早在“根柱子”之前就已偷學了周姑子唱腔。
五音泰斗“鮮櫻桃”(鄧洪山)的父親,原來也是唱章丘梆子的。後來,領著鄧洪山、王化奎、王化元等人都改唱“周姑戲”了。
周村,是周姑戲的演出地、根據地、發祥地。以“鮮櫻桃”為代表的“周姑戲”班,在周村唱響了,唱紅了。全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來周村演出時,看了“鮮櫻桃”的表演,大加讚揚。據說還向他學了一招(水袖功)。後又贊助戲箱,扶持他到上海灌唱片,“周姑戲”正式改名為“五音戲”……這些自然就是後話了。

傳統劇目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頗為豐富,據統計有160餘出,主要有《王小二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樓記》、《王定保借當》、《牆頭記》、《趙美蓉觀燈》《王林休妻》《鄉里媽媽》《王婆說媒》《張四姐落凡》《松林會》《親家頂嘴》《安安送米》等。由於表現的多是當地農村婦女的形象和生活狀態,故生活氣息強烈,地方特色濃郁,方言純樸自然,常用民間諺語和形象比喻言簡意賅,深得一方百姓喜愛

傳承價值

五音戲五音戲

五音戲源於民間,植根於民間,早已成為流傳地區百姓節假婚慶、自娛自樂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近年來,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急劇變革給五音戲帶來極大的影響和衝擊,加之保護措施滯後資金不足,這一劇種正面臨失傳危險

清朝後半葉傳入淄博,流行於民間,尤其是在農閒季節,藝人們為了生計,幾個人結合在一起(多為5人,故亦叫“五人班”),流動於鄰村從事演唱。民間最早的五音戲班社是1860年前後成立的大徐戲班(在今張店區傅家鄉),演出的劇目有《獅子樓》、《彩樓記》等。此外,還有榮春戲班(今張店區石橋鄉)。

當時的戲班並不固定,演出既無化妝,亦無伴奏,用秧歌腔或小曲演唱,唱詞多是順口溜的形式,以跑圓場土台子為主要演出場所。清末,在梆子等劇種的影響下,始配以鑼鼓伴奏,演員也裝扮

20世紀初,”周姑子戲”已遍及境內各,民間的戲班(社)已很普遍,1914年張店王煥奎(藝名王妮子)成立的50餘人的戲班在民間影響較大,這時期,“周姑子戲”逐漸吸收京劇崑腔等劇種的營養,慢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板式和鑼鼓伴奏體系,傳至今日,該戲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應雞刨爪散板

五音戲五音戲

1933年,民間藝人鄧洪山等經北京馬彥祥介紹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唱片,該公司給鄧洪山一面錦旗,上書“五音泰斗”4個字,自此“周姑子戲”正式更名為”五音戲”。

解放前夕,五音戲藝人有鄧洪山、明洪鈞等。

解放初期,張店東南村有一個40餘人組成的五音戲社團,曾上演過《拾玉鐲》、《王二姐思夫》、《小倆口回娘家》,周村有鄧洪山等人成立的30餘人的五音劇社,博山有劉方玉的五音戲班,不久劉、鄧兩個戲班合併,成立了第一個較的五音戲演出團體,並於1950年在博山向人民政府登記落戶。1952年,五音戲伴奏增加二胡等絲弦樂器。1954年五音劇社參加了山東省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彩樓記》及《王小二趕腳》,鄧洪山獲演員一等獎。五音戲演出由民間演唱走上了正規的舞台表演。

1956年淄博市五音劇社改名為淄博市五音劇團,演職人員增至60餘人。1958-1965年,劇團年年上山下鄉為民眾演出,使五音戲傳遍淄博大地。其間演出的劇目有《瓊花》《龍馬精神》《送鐮記》《新媳婦》等。

1975年與市呂劇團合併,全團人員達到百餘人,演出的劇目,內容豐富多彩,傳統戲、新編歷史戲現代戲達700餘個。精彩的表演,使五音戲蜚聲省內外,劇團多次被邀到各地巡迴演出。1960年國慶期間,該團進匯報演出,部分中央領導文化界名人觀看了演出,周總理還親自接見了劇團的部分演員。1961年劇團又南下巡迴演出,歷經濟南、徐州南京鎮江常州無錫上海杭州青島等地。1985年劇團再次進京在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

目前,這支近100人的演出隊伍仍然活躍在淄博市各區縣之間,上演《牆頭記》、《費姐》《回龍轉》等優秀傳統劇目。劇團團址位於文化活動中心市政府所在地張店區共青團西路135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五音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東省淄博市五音戲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市區劇院

五音戲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合影1

淄博市五音戲劇院的前身是始建於1956年的淄博市五音劇團,由政府任命著名的五音戲表演藝術家鄧洪山先生( 藝名“鮮櫻桃” )為第一任團長。鄧老畢生致力於五音戲事業的繼承與發展,塑造了無數動人的舞台藝術形象,並多次率團進京演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譽,是五音戲的奠基人。1935年,他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了最的一張五音戲唱片,被譽為“五音泰斗”。

1969年,五音劇團受到文革浩劫的影響而暫時解散,改革開放之後,在淄博市政府的關懷下,這個劇種又逐漸煥發出獨有的光彩,並於1992年得到文化部頒予的“天下第一團”稱號。1998年,劇團正式更名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一代五音人攜著這個劇種邁入了大發展新時代

近幾年來,劇院堅持“出人出戲出效益”的發展方向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五音人才,在編劇導演音樂舞美表演等各個方面取得了難以盡數的榮譽。現擁有國家一級技術職稱演職人員11人,二級技術職稱演職人員17人,三級技術職稱演職人員17人,有著較豐厚的人才儲備。以《聊齋志異》為素材的“聊齋系列劇”的編演成功;《王小趕腳》、《拐磨子》、《親家婆頂嘴》等傳統小戲的家喻戶曉;《豆花飄香》、《換魂記》、《石臼泉》等自創劇目的獲獎連連;《臘八姐》一劇國家最高獎項的獲得,使繼承創新並重的創作思路得以充分體現

五音戲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合影2

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個大小獎項的獲得,肯定了劇院的不斷提高,劇院人也為五音戲事業的發展振興而愈加努力。2005年劇院傾力打造了大型通俗聊齋戲《雲翠仙》公演後,得到了各級領導觀眾的一致好評,並被上海國際演出中心定為2006年第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劇目。現五音戲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

與此同時,劇院悉心培養的五音戲新生代正在逐漸嶄露頭角。明日的五音戲,這朵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會綻放得更加秀美,更加奪目

精英人物

曹培菊

曹培菊曹培菊

1960年3月籍貫山東淄博博山區

1975年參加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演員隊副隊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第十次婦女代表大會代表淄博市第九屆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淄博五音戲劇院支部主委

多年來她曾先後在《王小趕腳》、《親家婆頂嘴》、《換魂記》、《喬女》、《趙美榮觀燈》、《豆花飄香》、《續黃梁》、《啼笑姻緣》、《洞房遺恨》《李二嫂改嫁》等幾十齣優秀劇目中擔任主要演員。

1985年,她正式五音泰斗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為,得到了老先生親傳通過不斷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取得了人的成績。特別是在演唱方面,她根據民族美聲的發聲方法,結合自身條件,抓住五音戲的特點,找出了結合點,在演唱風格上有所突破。她的表演在《換魂記》中也得到充分體現。她扮演的東菊前面旦角後面老生,劇情人物反差。她對人物成功把握塑造,使該劇獲得極大的成功。1986年在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會演中,她獲得表演獎。並於1987年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首長匯報演出。1989年,該劇又作為優秀劇目南京參加第二屆藝術節演出。在1992年,由文化部組織的“天下第一團”展演中,《換魂記》獲優秀劇目獎,她獲得優秀表演獎。省文化廳給予記功一次。淄博市精神文明辦給予記功一次

1997年山東省第六屆藝術節中,她主演的《喬女》榮獲了表演一等獎。該劇還榮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她還在1989年、1997年、2001年分別榮獲市專業劇團演員比武一等獎。除此之外,1998年在中央電視台九州戲苑”欄目,錄製了由她主演的《趙美蓉觀燈》並多次播放,2001年9月,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山東代表團的演出。

王榮花王榮花

王榮花

女,1957年6月出生于山東臨淄梧台鎮。1971年參加劇團。主工青衣、花旦。五音戲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曾先後在《換魂記》《春打六九頭》、《姊妹易嫁》、《王小趕腳》、《趙美蓉觀燈》、《半把剪刀》《屠夫狀元》《血冤》《五品芝麻官》、《費姐》、《鴛鴦淚》、《女兒恨》及連台本戲《迴龍傳》《苦忠義》《狸貓換太子》等劇目中擔任主要演員。

1985年,她拜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為師,得到了老先生的親傳。她的表演和唱腔廣受領導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讚譽。《戲劇叢刊》《戲劇通訊》《齊魯晚報》均對此作過專門報導

她主演的《王小趕腳》中的二姑娘,在山東省地方戲青年演員比賽中獲得表演一等獎。在文化部主辦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中獲優秀表演獎。她主演的《換魂記》的“西菊”,在此次活動中也獲得優秀表演獎。《換魂記》還參加了1986年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榮獲表演獎。她扮演的《春打六九頭》中的“寒露”在1989年全省第二屆藝術節中獲表演二等獎。

在1988年淄博市第二屆柳泉文化藝術節中,榮獲戲劇最佳主角獎。她還在1992年全市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五十周年“文藝創作成果”評獎中,獲得優秀文學創作成果獎。1993年,在建設淄博立志立功競賽活動中,榮獲一等功。授予淄博市勞動模範的稱號。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選拔為淄博市第五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7年被推選為淄博市第八屆政協委員常務委員

五音戲呂鳳琴

呂鳳琴

女,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齊魯民族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副主席副秘書長,淄博市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首屆中國戲曲演唱大賽最高獎“紅梅之星”稱號獲得者。

呂鳳琴自幼酷愛戲曲藝術,1980年考入淄博市五音劇團,工青衣花旦。從藝之初,師從劉艷梅老師操習基本功,為日後藝術表演的精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5年,拜五音戲創始人“五音泰斗”鄧洪山(藝名“鮮櫻桃”)先生為師。鄧老對呂鳳琴甚為器重,不僅將其收為關門弟子親傳絕藝,而且將自己珍藏30餘年的一套戲裝送與呂鳳琴,以示衣缽相贈之意。之後,又得到鄧洪山先生之子鄧吉利(藝名“紅櫻桃”)師哥的親傳。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呂鳳琴得以學習了《王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換魂記》、《姊妹易嫁》、《牆頭記》、《迴龍傳》等多個傳統劇目,掌握了五音戲在唱腔、表演等多方面的特色技藝,老藝術家的精湛才藝在呂鳳琴的身上得到傳承。

呂鳳琴的自然條件好,扮相俊美音色圓潤,表演細膩,刻畫人物個性鮮明真切,成為院裡的主要演員。先後主演或參與了一批精品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2002年7月,榮獲了山東省戲曲金鏇律大賽金獎;9月,演唱《王小趕腳》榮獲全國戲曲“名家名段電視演唱大賽一等獎;2003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拜年的演出;9月,榮獲福彩杯“紅梅獎”山東選拔賽一等獎;12月,參加首屆全國戲曲“紅梅獎”演唱大賽,從4000餘名參賽演員中脫穎而出,奪得大獎並榮獲“紅梅之星”稱號。2004年4月,獲淄博市第四屆文學藝術獎;10月,作為山東唯一一名代表,參加了文化部組織的藝術團赴香港演出;同年,被破格晉升為國家一級演員。2006年1月,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戲曲晚會,這是淄博文藝界首次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台。

2005年底,由呂鳳琴擔綱主演的根據蒲松齡原著《聊齋志異》改編的大型五音戲《雲翠仙》(飾“雲翠仙”)立於舞台,引起了轟動。2006年10月31日,《雲》劇受邀赴參加第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得到了袁雪芬何占豪業內專家高度好評。12月,榮獲淄博市“特別貢獻獎”。2007年4月,呂鳳琴因在《雲翠仙》中的出色表現獲上海白玉蘭戲劇主角提名獎;7月,《雲翠仙》入選第十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007年6月,在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由呂鳳琴主演的五音戲傳統劇目《王小趕腳》受文化部邀請赴京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稀有劇種展演,獲得了國務委員華建敏、原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等領導的高度好評。2007年8月,被授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五音戲優秀傳承人稱號。2008年3月,榮獲山東省“德藝雙馨”演員獎。

呂鳳琴在傳承五音藝術,服務人民大眾的事業中取得了突出成績,但她居功不自傲,出名不圖利,依然牢固保持一名演員的本色,堅持“上山下鄉”為民眾演出,被行內同仁和社會各界稱為“德藝雙馨的五音傳人”。近年來,呂鳳琴的演藝活動和先進事跡多次被中央、市等各級新聞媒體社會介紹。

五音戲王德位

王德位

,1956年6月生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國家二級演員,曾任演員隊長,業務科長劇務主任等職。

1971年參加劇團,先學習呂劇表演,1976年改唱五音戲。他的唱腔以字帶聲,字正腔圓,通順流暢、剛柔相濟為特點,有自己鮮明的演唱風格。他主演過的劇目有 《換魂記》、《家庭公案》、《啼笑姻緣》、《朝陽溝內傳》、《竇女》、《半把剪刀》、《春打六九頭》、《八哥戲柳》等十幾台大戲。

他在《換魂記》中飾演的“土地”,在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中獲得表演獎,並於1987年晉京到中南海作匯報演出,還在中央黨校長安劇院公演,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和專家觀眾的好評。1989年該劇代表山東省參加了第二屆中國藝術節。1989年省第二屆藝術節,他在《春打六九頭》中飾演的“芒種”獲得演員三等獎。1988年,主演的《八哥戲柳》榮獲柳泉藝術節最佳主角獎。1992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優秀配角獎。 1994年在建設淄博競賽中,榮立二等功。2002年,他在中國戲曲名段演唱大賽中獲二等獎。同年在省戲曲“金鏇律”比賽中獲得銀獎

1994年被北京大學文藝名人叢書編委會列入《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詞典》

秦建萍秦建萍

秦建萍

女,1962年生,國家二級演員。

1977年9月她進入五音戲劇團工作。1985年,她正式拜五音泰斗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為師,多年來,她一直活躍在舞台上,先後主演了《王小趕腳》中的“王小”,《鄭小嬌》中的“鄭小嬌”,《牆頭記》中的“大乖妻”,《喬女》中的“小烏頭”,《續黃梁》中的“東鄰女”,《血冤》中的“劉翠娥”,《王華買父》的“田虎妻”、“楊文廣”,《苦忠義》中的“瑞姐”,《紅絲錯》中的“章榴月”,《清風亭》中的“大夫人”,《鴛鴦戲水》中的“銀娣”等十幾台大戲,成功的塑造了多個不同性格不同角色的藝術形象,受到了領導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她在淄博市文化局主辦的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比賽中,她飾演的《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石臼泉》中的“魯丫”均先後分別獲得演員二等獎。1996年在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中,她飾演的《牆頭記》中的“大乖妻”榮獲演員一等獎。1993、1995、1996年她參加省第四屆、五屆、六屆文化藝術節演出的劇目《續黃梁》、《臘八姐》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

劉愛琴劉愛琴

劉愛琴

女,1956年11月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劇協會員。

1975年她考入五音戲劇團,1985年,她正式拜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為師。多年來一直是劇院的主要演員之一。她在《王小趕腳》中飾演“王小”,《楊三姐告狀》中飾演“楊三姐”,《費姐》中飾“費姐”,《血冤》中飾“劉翠娥”,《牆頭記》中飾“二乖妻”,《新人駿馬》中飾“趙小蓮”,《換魂記》中飾“林寶”,《法魂》中飾“張豐華”,《竇女》中的“蓮嫂”,《迴龍傳》里飾“田虎妻”,《苦忠義》中飾“連氏”,均成功的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行當的角色。受到專家及觀眾的一致好評。

1978年,在市文化局首屆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比武中,她扮演的《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獲演員一等獎。

1981年,在市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比武中,她扮演的《五鳳嶺》中的“吳月英”,獲演員一等獎。

1992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中,她參加演出了《王小趕腳》、《換魂記》、《竇女》,其中“王小”和“林寶”分別獲得了優秀表演獎。

1986年,省第三屆戲劇月,扮演的《換魂記》中的“林寶”獲表演獎。

1989年,山東省第二屆藝術節,在《春打六九頭》中演“婷婷”獲表演三等獎。

1996年,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中,扮演《牆頭記》中的“二乖妻”,獲表演二等獎。

1993年,在山東省“多星杯”曲藝大賽中演唱的聊齋俚曲《婆婆悔》,獲演員一等獎。

她主演的《王小趕腳》,參加了中央電視台齊魯精萃現場直播演出,並被編入《中國戲曲精品庫》,由省電視台、電台錄音錄像多次播放,並由齊魯音像公司製成盒式磁帶發行。

五音戲郭英

郭英

女,漢族,山東曹縣青崗鎮人。1962年12月出生。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一級演員。

十歲從藝,學習山東梆子。豫劇藝術家陳素真親授《秦雪梅》一劇。

1987年她在菏澤地區會演中獲演員一等獎。88年,山東梆子大賽中她獲得演員三等獎。90年,她在濟寧市戲劇會演中獲演員三等獎。1989年,她在山東電視台拍攝電視片煎石記》中主演“王氏”。89年她拍攝的《抬花轎》在中央及省電視台播放。

1993年她調入淄博五音戲劇團。先後在《續黃梁》、《牆頭記》、《竇女》、《俠女》、《王華買父》、《拐磨子》、《女兒恨》、《苦忠義》等十幾台大戲中擔任主要演員。

1993年在山東省第四屆文化藝術節上,她飾演的《續黃梁》中的“連兒”,獲得表演獎。1996年12月參加省劇協舉辦的“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中她飾演的《拐磨子》中的“李妻”榮獲表演一等獎。

朱素霞朱素霞

朱素霞

女,漢族。1963年6月生,山東莘縣人。國家二級演員,中共黨員。

她原為山東聊城地區莘縣豫劇團演員,受到豫劇皇后陳素真親排《葉含嫣》《宇宙鋒》;豫劇藝術家崔蘭田張寶英老師親自指導《買苗郎》、《竇娥冤》;豫劇藝術家閆立品老師親授《秦雪梅弔孝》

1993年她調入淄博五音戲劇團工作。現已成為五音戲青年演員中主要力量之一。她曾先後主演過《雲翠仙》、《竇女》、《牆頭記》、《姊妹易嫁》、《苦忠義》、《迴龍傳》、《王小趕腳》、《狸貓換太子》等多部大戲,成功的塑造了多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廣受觀眾好評。

主要榮譽:

1995年市專業中青年比賽中獲一等獎

1997年市大型文藝演出獲優秀表演獎

1997年市專業中青年比賽中獲一等獎

2001年市國際陶博活文化活動評為先進個人

2001年市專業中青年比賽中獲一等獎

2002中國戲劇家協會名段演唱大賽獲專業一等獎

2002年黃河戲劇協會活動獲表演獎

2002年《王小趕腳》在省戲劇“金鏇律”比賽中獲金獎

2002年《秦雪梅弔孝》在省戲劇金鏇律獲銀獎

2002年在河南省聯通杯比賽獲銀獎

2003年《二姑娘回娘家》中國戲劇紅梅獎、山東省賽獲一等獎

2003年《竇女》獲中國戲曲福彩杯山東賽獲一等獎

2003中國戲曲大賽紅梅獎評選獲提名獎

五音戲郭阜娜

郭阜娜

女,1955年出生於山東省東營廣饒縣,國家二級演員,工老旦。

她自幼酷愛表演,15歲就參加了山東建設兵團某師部宣傳隊。1975年被五音戲劇團招收正式演員,並且成為了劇團老旦行當的主要骨幹

先後成功塑造了《紅樓夢》中的“賈母”,《李二嫂改嫁》中的“張大娘”,《半把剪刀》中的“曹母”,《鄭小嬌》中的“貴母”,連台本戲《迴龍傳》中的“杜老夫人”和“佘太君”,《換魂記》中的“林母”等十幾個風格各異的形象。

她嗓音洪亮,感情真摯,表演細膩成功的刻畫了許多不同性格、不同身份背景的老年婦女的形象,獲得了領導、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為了演出的需要,她還在拓寬戲路上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她在《費姐》中飾演的“陳氏”,《拾玉鐲》中的“劉媒婆”,《親家母頂嘴》中的“婆婆”等角色,廣受觀眾的好評。

司維聖司維聖

司維聖

男,1958年出生於山東淄博淄川區龍泉鎮。國家二級演員。

1980年9月他考入五音戲劇團。20年來,他在舞台上塑造了多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1986年,他在《換魂記》中飾演的“牟復生”獲得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表演獎。1987年進京到中南海懷仁堂匯報演出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和表揚。1989年此劇代表山東赴南京參加了中國第二屆藝術節演出。1992年該戲參加了文化部組織的“天下第一團”展演活動。他獲得優秀配角獎,並榮立“市精神文明建設”二等功。

1995年,在《臘八姐》中,他扮演的男主角“長命”,在山東省第五屆藝術節演出中,獲得演員二等獎。1996年,他在《牆頭記》一劇中,扮演的“大乖”,在山東省地方戲邀請賽中獲二等獎。1997年全省第六屆藝術節,他扮演的《喬女》中的“烏頭”榮獲演員一等獎。近年來他在《費姐》中飾演的“候氏”(彩旦),為拓寬戲路又作出了新的嘗試

五音戲韓超美

韓超美

女,漢族,山東淄博市人。1960年1月出生於江蘇南京(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唐山炮兵學校)。1975年參加工作,國家二級演員。

自1975年她參加工作29年來,一直主攻小生行當。她在傳統戲、現代戲中扮演了很多主要角色,得到了專家、同行及觀眾的一致贊同。她曾在《回龍傳》中飾陳琳,在《姊妹易嫁》中飾男主角毛娃,《鄭小嬌》中飾男主角桂中必。在大型聊齋戲《續黃梁》中飾李生,在連台本戲《五鳳嶺》中飾男主角李懷玉,榮獲淄博市專業劇團青年藝術比賽二等獎,在《紅樓夢》中飾男主角賈寶玉,榮獲淄博市專業劇團青年藝術比賽一等獎。以上劇中人物,既有文弱書生,也有威武勇士,她都刻畫的細膩逼真。

為了拓展自己的演出技能,搞好五音戲的創新,在舞台上展現五音戲新的藝術生命力,她從小生改為旦角(青衣)。在淄博市中青年專業藝術比賽中,她在《半把剪刀》中飾演女主角“金娥”,獲得一等獎。

《竇女》中飾演女主角“南夫人”,獲一等獎。受到了省市專家得一致好評。她還在傳統戲《苦忠義》中飾演女主角“姚氏”,在現代戲《焦裕祿》中飾演“焦妻”,在《啼笑姻緣》中飾演“雅琴”等角色均有不俗的表現

五音戲裴九海

裴九海

男,漢族。1962年出生於山東定陶縣,國家二級演員。

他15歲從藝,1986年拜山東梆子演員將吉田為師,主工丑角藝術。1988年,他參加了省電視台舉辦的“古貝春杯”地方戲丑角電視大賽,在《罰贖》中飾演“皮筋” ,被評為“山東八大名醜”之一。

1990年,他參加濟寧專業劇團演員比賽,獲表演二等獎。1988年他在省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煎石記》中飾演“知縣”。

1993年調入淄博五音戲劇團工作。曾演出過《王華買父》、《苦忠義》、《親家婆頂嘴》、《牆頭記》、《臘八姐》、《續黃梁》等多出劇目。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多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1993年他參加省第四屆文化藝術節演出的《續黃梁》,獲得“劇目獎”,並獲得省精神文明“五個一”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他參加演出的劇目《臘八姐》,95年獲劇目獎及省級“五個一”精品工程獎。2000年該劇目獲人口文化獎

五音戲王平

王平

男,漢族。1952年出生於山東淄博桓台陳莊,國家二級演奏員

1970年至1985年他在桓台呂劇團任司鼓。1974年在省戲校和省呂劇院培訓一年。1986年調入淄博五音劇團工作。

進入淄博市五音戲劇團至今,他參加了十餘出劇目的演出,其中《石臼泉》在省第三屆戲劇月會演中獲樂隊優秀伴奏獎”。並於1988年進京演出。在市級中青年藝術比武中,所伴奏的劇目多次獲一、二等獎。

1992年在《竇女》中任司鼓,獲得文化部主辦的“天下第一團”展演樂隊優秀伴奏獎。94年、95年、97年所演的劇目《續黃梁》、《臘八姐》分別在省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文化藝術節演出中,獲得一等獎及精神文明“五個一”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2000年在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評選活動中,在《臘八姐》中擔任司鼓,該劇獲戲曲演出一等獎,並獲中宣部頒發的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精品工程入選作品獎。

梁剛

男,1962年8月生人,自1980年參加市五音劇團至今,現任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演奏員。

多年來他一直從事武場”工作,曾主鼓大型連台本戲《苦忠義》一至五本,古裝戲《費姐》、現代戲《家庭公案》《張海迪》等多出劇目。每年演出近二百餘場,對五音戲的打擊樂有了一定的繼承和發展,能夠熟練的掌握各種打擊樂的技巧,在演出中起到了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他配合演員的唱、念、做、打更加使其錦上添花,熟練的業務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認可和一致好評。

張苗先

男,漢族。1963年生,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演奏員。現任淄博市五音戲劇院樂隊副隊長,樂隊主弦

1978年他考入惠民地區呂劇團(濱州市呂劇團),擔任二胡伴奏,1986年他調入淄博五音戲劇團工作擔任二胡伴奏、主弦伴奏。1991年他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專科進修,師從唐春貴教授、王永德教授學習二胡演奏。1992年他從學校畢業,在淄博市五音戲劇院樂隊工作至今。

五音戲曹玉梅

曹玉梅

女,漢族。1963年4月生於淄博市張店區。現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演奏員。中國民管學會會員。淄博民管考級辦事處秘書長。

1980年她參加淄博市五音劇團,擔任琵琶古箏演奏員。1991年考入山東省藝術學校音樂系。師從古箏演奏家韓庭貴先生。近年來先後在李萌王中山古箏大師班進修,並成立曹玉梅古箏培訓基地,為我國各大音樂專業院校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孫守平

男,漢族。山東淄博淄川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演奏員。1979入團,現任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主要司鼓

他曾司鼓(指揮)劇目:《牆頭記》、《血冤》、《費姐》、《俠女》、《姊妹易嫁》、《喬女》、《春打六九頭》《鄭小嬌》《朝陽溝內傳》《狸貓換太子》《清風亭》《鴛鴦淚》《紅絲錯》《鴛鴦戲水》《親家婆頂嘴》、《王小趕腳》、《拐磨子》等。其中,由他司鼓的《竇女》、《豆花飄香》、《換魂記》等分別參加省多屆戲劇月會演,獲多項獎勵,並應邀進中南海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換魂記》還參加了中國戲曲藝術節展演,被譽為中國首出荒誕劇。同時,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指揮樂隊獲優秀伴奏獎。並由山東電視台錄相,多次播放。享譽省內外

1995年,參加省五屆藝術節,演出劇目《臘八姐》獲劇目一等獎。省委宣傳部精品工程獎。2000年11月,在第八屆人口文化獎評選活動中,該劇獲戲曲類一等獎,並獲中宣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

五音戲路若平

路若平

男,1956年4月生人,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路山鄉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二級主任舞台技師,中國民主促進會淄博五音戲劇院支部委員

1970年7月進淄博市呂劇團,1976年轉為淄博市五音戲劇團擔任圓號演奏員,1982年轉為音響效果師。主要操作的獲獎劇目有:

1984年《豆花飄香》獲山東省第二屆戲劇月優秀劇目一等獎

1986年《石臼泉》獲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優秀劇目一等獎

1986年《換魂記》獲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優秀劇目獎

1992年《竇女》、《換魂記》獲中央文化部主辦“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優秀劇目獎

1995年《續黃梁》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

1998年《喬女》獲山東省第六屆文化藝術節劇目二等獎

2000年、2002年《臘八姐》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第一名,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獲中國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

典型演員代表

鄧洪山鄧洪山

在五音戲的發展歷史中,早期的著名演員有鐵笛荀興旺曹然生高桂芳(藝名“半碗蜜”)、李德興(藝名“跟柱子”)、王煥奎(藝名“自來喜”)等。之後,藝名“鮮櫻桃”的鄧洪山成為“五音戲”表演的集大成者。他的唱腔樸實簡約、柔和婉轉,被百姓形象地比喻為“一嘟嚕兒,喜的人掉兒”。鄧洪山的表演細膩傳神,其“飄眉”、“送目”、“飛老鴰”等技巧堪稱戲曲表演一絕20世紀30年代,鄧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優美動聽,唱片公司贈送他“五音泰斗”的錦旗,“五音戲”也由此定名。

鄧洪山

鄧洪山,藝名鮮櫻桃。五音戲演員。1904年1月9日出生在山東歷城(今濟南),工青衣花旦。他自幼跟隨父母學藝,七歲登台,九歲唱紅,又稱“九歲紅”,後又拜靳成章靳成花為師。曾在濟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建國後,歷任淄博五音戲劇團團長、山東五音戲研究會會長。以演村姑農婦著稱。整理並演出劇目有《王小趕腳》、《彩樓記》、《王二姐思夫》等。

1996年12月7日,五音戲表演藝術家鄧洪山溘然長逝,終年92歲。

霍俊萍霍俊萍

霍俊萍

霍俊萍,女,國家一級演員。1989.2—2003.8任淄博市五音戲劇院院長

她從藝以來,主演了三十餘部大戲,其中主演的《豆花飄香》獲山東省第二屆戲劇月優秀表演獎第一名;主演的《石臼泉》獲山東省第三屆戲劇月首設唯一的最佳主角獎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山東省戲曲界零的突破”。主演的聊齋戲竇女》獲得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天下第一團”優秀表演獎。主演的《臘八姐》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最佳演員獎第一名和第十九屆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第一名

代表作品介紹

《彩樓記》劇照《彩樓記》劇照

《王小趕腳》

劇情梗概

王小趕腳送二姑娘回家,一個天真爛漫,一個愛說愛笑,二人唱不盡沿途景致,趕腳路上別有一番情趣

《彩樓記》

劇情梗概

宋朝宰相呂蒙正未得道時,居寒窯、食周濟。退休宰相劉懋之女翠萍在彩樓拋球選婿,擇其而投。劉父不允,翠萍隨蒙正回窯度日。一日,呂蒙正趕齋落空,怏怏回,發現地上有男子足跡(翠萍母遣仆送柴米時所留),懷疑有不貞,借題發揮爭吵。翠萍意會真情後反而故意挑逗之。後,重歸於好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上)

讓我們用圖片和文字來領略一下這些戲曲帶給我們的享受吧。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存在著語言及音樂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區別,因而從戲曲形成之始,就有民族戲曲和地方戲曲之分。因為流行地域的不同,從而在全國形成了360多個聲腔各異,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劇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