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女》

《俠女》

《俠女》是胡金銓1971年導演的武俠電影,故事出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由石雋、徐楓、白鷹、田鵬、苗天、喬宏等出演,曾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技術大獎。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俠女》《俠女》

更多外文片名:
Hsianu
ATouchofZen
Dotknieciezen.....Poland
EinHauchvonZen.....WestGermany
Kultainenhämähäkki.....Finland
Touchofzen-Lafanciullacavaliereerrante.....Italy
導演:
胡金銓KingHu
影片類型:
動作/冒險
片長:
200min
國家/地區:
中國台灣
對白語言:
漢語國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Finland:K-16/UK:12
攝製格式:
35mm
洗印格式:
35mm

演職員表

導演|編劇|演員|製作人|原創音樂|攝影|剪輯|美術設計
導演Director:
胡金銓KingHu

編劇Writer:
胡金銓KingHu....writer

蒲松齡SonglingPu....story(asSung-lingPu)

演員Actor:
白鷹YingBai....GeneralShihWen-chiao

石雋ShihChun....KuShenChai

徐楓FengHsu....

楊之雲YangHui-ching

陳會毅BillyChan

張冰玉Ping-YuChang

喬宏RoyChiao....HuiYuan(asHongQiao)

林正英Ching-YingLam

苗天TianMiao

田鵬PengTien成龍JackieChan....BitPart(uncredited)

洪金寶SammoHung....CommanderHsu'sson(uncredited)

韓英傑Yin-ChiehHan....Hsu

田鵬TinPeng

曹健JianCao薛漢HonSit....Dr.LuMengYin-ChiehHan....Hsu

製作人Producedby:
夏吳良芳Jung-FengSha....producer

楊世慶Hsi-chingYang....producer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吳大江DajiangWuTaiKongNg

攝影Cinematography:
周業興Yeh-hsingChou

華慧英Hui-yingHua

剪輯FilmEditing:
胡金銓KingHu....(asJinquanHu)

美術設計ArtDirectionby:
陳上林Shang-linChen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香港
HongKong2006年4月5日......(HongKong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香港
HongKong1971年11月18日美國
USA1976年10月10日......(NewYorkFilmFestival)加拿大
Canada1977年9月12日......(TorontoFilmFestival)芬蘭
Finland1979年1月19日......(Turku)西德
WestGermany1982年5月1日......(TVpremiere)

電影簡介

《俠女》《俠女》

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在坎城電影節上奪得最高綜合技術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5大電影節上獲獎。胡金銓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第一個“作者”導演,也是香港電影界最接近大師的一位。他一生致力於拍攝“俠”文化的武俠電影,並以《俠女》登上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最高峰。

劇情介紹

《俠女》劇照《俠女》劇照

顧省齋安貧樂道, 母親迫他應試、娶親, 他都無動於衷, 他與母親對新遷來的楊家母女關懷備至.顧的母親要娶楊慧貞作媳婦, 對方另有苦衷, 沒有答應.隱居荒宅、等待覆仇的俠女, 有時喬裝男士出現.楊慧貞因感念顧省齋孝義之心, 倆人曾結一夕緣, 與顧省齋一夜繾綣後的楊慧貞, 被破門而入的東廠千戶歐陽年執械追趕, 退守荒屋廢墟之前, 奮力拔劍迎擊, 楊慧貞的頭結在田鵬揮劍猛砍下乍然散開, 黑髮驀地罩面刷下, 驚得田鵬倒退兩步, 隨後楊慧貞躍上城牆, 田鵬追上, 兩人背著曉霧朝陽, 在蘆花翻飛的荒城上刀來劍往, 人影交錯, 劍擊聲遙遙清晰可聞。

東廠權宦門達與副手臬述領200東廠番子來攻, 顧省齋獻計布鬼陣於荒城, 盡殲來敵。

慧貞替顧省齋產下一子。一償報父仇的宿願後, 慧貞看破紅塵, 跟隨高僧慧圓出家修行, 從此永伴青燈.可是不久, 朝廷驚聞欽差大臣被殺, 派大內高手許顯純率兵來襲, 眾俠士不敵, 慧圓率4 名護法羅漢, 翩翩降臨, 制止大內肆虐, 樹搖影弄, 眾禪師袈裟飄飄, 拂過樹葉, 波光幻影, 靈氣浩然, 許顯純假意下跪悔過, 當慧圓扶他起來, 他卻以匕首偷襲慧圓, 重創其腹部, 許亦受慧圓當頭掌擊.許冥頑不靈而致魔瘴攻心, 產生無數幻覺, 不能自拔斃命.慧圓被刺流出金血, 萬丈光芒自慧圓背後輻射, 他跌坐在地上, 右手指向西天, 晚霞襯扎著達摩境界。

影片賞析

《俠女》《俠女》

這部改編自《聊齋》的中國武俠電影扛鼎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冷靜懸疑的氣氛、熟練精準的技巧和滲透其中的禪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評,一舉奪得了當年坎城電影節技術大獎,將中國武俠電影在世界範圍內推向了頂峰。

影片開始處處展現懸念意味,如對人物逐個出場的處理,顧省齋,歐陽年,石門樵,算命先生,俠女楊姑娘都是身世迷離,神秘莫測,讓看者隨著角色的詭秘塑造而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另外,對楊姑娘入住的廢棄屯堡也以多個角度的空鏡描繪出環境的陰森荒涼,更在顧省齋夜間首次進入屯堡時把情節氣氛營造得鬼魅懸疑,毛骨悚然。這些都得歸功於美術設計的一絲不苟、懸念鏡頭美學的巧用和流暢的剪接。

但精彩絕不僅此而已,運用精密的剪接創造出多個不朽的武打場面更是影片精華之處。如在“竹林之戰”中,其中俠女配合石門樵飛身上竹樹再借力反彈俯身往下直衝殺敵一幕,精密剪接讓多個分段鏡頭組成簡潔有力,一氣呵成,剛柔並濟的優美連續畫面,可說是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經典場面。影片除了多個寫實激烈,形神兼具的武打動作外,對環境的氛圍處理更讓動態美與自然景觀並置成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舞打”畫面。另外武打動作的設計也是非常精密而寫實自然的,無論近身搏打還是利用彈簧彈跳翻身,都絲毫不見扭捏或刻意,這也可看出影片非常講究把武打中的動態視為一種美學來表現。

本片在1975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奪得最高綜合技術獎,為華語電影寫下了里程碑式的一頁。胡金銓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第一個“作者”導演,也是香港電影界最接近大師的一位。他一生致力於拍攝“俠”文化的武俠電影,並以《俠女》登上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最高峰。

幕後花絮

《俠女》《俠女》

胡金銓花費3年時間拍攝了中國武俠電影史上鴻篇巨製——《俠女》,拍攝周期之長,耗費之巨大,都在當時令人無法企及。影片1972年才公映,但商業狀況並沒有達到想像中那么火爆,自此胡金銓武俠電影開始受到質疑,評論界也在台灣電影新一輪的文藝片浪潮中很快講其遺忘。但一直到1975年,影片《俠女》時隔三年之後才不得已參加海外影展,以求外埠商機,

不想卻獲得第28屆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自此胡金銓也成為首位獲得國際承認的中國電影人。在《俠女》的拍攝中,胡金銓對影像的要求絲毫不得含糊,時常一個動作拍上百十遍。“竹林對決”一場戲,雖然只有短短十分鐘,卻足足拍了25天,後期胡金銓又親自一格一格精剪。這才造就了武俠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場景,就連二十多年後的現代武俠電影《臥虎藏龍》《十面埋伏》 ,也以致敬之名巧妙地借鑑了這段戲的意境。

經典場幕

蘆葦。《俠女》中的蘆葦並不是《英雄》或者其他大片當中那樣一味求多,以色彩和畫面的飽滿取勝,而是布置得疏密有度,遠遠看來有些國畫的意思。蘆葦主要是用來裝點靖虜屯堡的,這是一個廢棄的將軍府。印象中很多大片願意強調古建築的奢華與高大,使得中國古建築中人與自然的韻味全失,而且往往從正面拍門樓(可能跟在影棚中攝製有關係),失去了大部分的細節。但胡金銓的這個破敗的將軍府,卻往往有:一、角門後的院子;二、廂房邊的小路;三、一進一進的層次關係;四、屋檐正面與側面的完整表現,這無疑使得場景的細節還原更加真實,也更加有文化的意味。
竹林。竹林的顏色很真實,按照李歐梵的說法是沒有經過後期的加工。《臥虎藏龍》中的竹林大戰是在竹稍,比對沉重與輕靈。《俠女》中的竹林大戰跟《十面埋伏》一樣,是在竹下。按照中國古代文人畫,畫竹子最重要的是疏與實、密與稀的結合,以及對竹子“風骨”的再現。胡金銓的竹林,用大景深鏡頭強調的層次感很好,遠遠近近都看得很清楚,更何況還有吹出來的煙霧,更加強調了畫面的景深感。雖然沒法在構圖上呈現出文人畫一樣的意境,但疏密相間的感覺還是出來了。
寺廟。這個寺廟連山門都沒有出現,更別說什麼大雄寶殿了。只是在綠油油的深山裡,在太陽升起的地方,顯出幾重屋檐、一座佛塔。這正是胡金銓引人稱道的地方。中國古代藝術的精髓之一,就是在無中看到有,在空處看到實,在局部中看到整體。用塔和屋檐來指代寺院,無疑是相當聰明的行為。

導演簡介

俠女 導演 胡金銓俠女 導演 胡金銓

胡金銓(1931—1997年),中國港台最著名的武俠片導演之一,但也曾擔任編劇、演員等。生於北平的書香門第(祖父是清末御史,父親曾留學日本,母親擅長工筆國畫),他自國小習古文,愛看京劇,還常聽鄰居還珠樓主講武俠故事。1949年移居香港,曾任永華影業公司廣告師、長城影業公司美工、美國廣播公司製片人、編劇等。1958年經李翰祥(李翰祥於1996年12月中旬病逝)介紹進邵氏公司當演員(李翰祥的《江山美人》)、編劇(嚴俊的《花田錯》)和助理導演(李翰祥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玉堂春》),此後自編自導作品,一共導演了十多部作品,如《大地兒女》、《大醉俠》、《龍門客棧》、《俠女》等,儘管作品不多,但質量很高,1978年還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評為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其後執導《山中傳奇》、《空山靈雨》(1979),《山中傳奇》獲第十六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美術設計獎。胡金銓是世界公認的武俠電影大師之一,其風格與成就,如電影研究者李道新所說,“以《龍門客棧》、《俠女》為代表的胡金銓武俠電影,在大量新派武俠片中獨樹一幟,不僅為中國武俠電影確立了經典的類型形態,而且以其作者電影式的追求,在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傾心追慕和對儒釋道文化的悲愴感悟中,展現出中國武俠電影獨創性的精神深度和文化蘊涵”。

胡金銓是和張徹、楚原並立的武俠電影作者,後兩者一個以陽剛暴力美學成名,一個憑詭異艷麗立腕,胡金銓則開創另一武俠傳統,他將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古典戲曲元素完美融入到電影中,脫離了同類電影動輒怪力亂神的窠臼,全無後期港台武俠片粗製濫造的通弊

就像他自己說的:“我對武術一點都不懂。我拍的動作完全是從國劇中借來的,我的武打動作是將舞蹈、音樂、戲劇合而為一,我把平劇動作分解,並且想盡辦法讓它在電影中達到最驚人、最突出的效果。”這有點“書生造反”的意思,但此話也恰恰點明其作品特色。他善於妙用京劇臉譜,人物刻畫忠奸分明看似簡單刻板,但配以戲曲鑼鼓或笙簫笛箏等樂器,自有一番鮮活典雅的獨特氣韻。他的故事衝突地點多選在邊塞客棧和禪林寺院,或有稀實疏密之竹林、蘆葦、衰草點染其間,或有沾染歲月風塵斑駁古舊的寶殿、佛塔、雕樑畫棟裝飾其中,古意岸然,形成一種獨特風格:既素雅淡薄,卻又蒼勁奇偉;既有文化的抱負和擔當,亦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和直面性命的超脫。他的舊式文人氣質,在他的電影裡鋪天蓋地觸目皆是,令觀者躲亦躲不開。和約翰·福特的狂野西部與黑澤明的武士江湖一樣,胡金銓的美學考究堪稱獨步。

胡金銓的作品對後世影響甚深,在有客棧、寺廟、竹林的武俠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胡氏的影子,比如《新龍門客棧》、《倩女幽魂》、《名劍》、《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等。如今,單就《俠女》來說,其中的竹林殲敵一段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香港著名影評人黃愛玲曾稱讚說:“胡金銓以人物的血肉之軀在空間疾筆狂書,想像力之豐富與技巧之高超,令人目瞪口呆”,大衛·波德威爾也曾頗為敬佩的說:“如果愛森斯坦和黑澤明看到,相信也會羨慕不已”。偷師者李安和張藝謀的竹林戲受胡金銓的影響不可謂不深。

1973年,偉大的弗朗西斯·科波拉拍出了美國電影的傳世寶《教父》,從此為世界上所有的黑幫類型片套上了緊箍咒,所有的打家劫舍、暗殺談判都籠罩在科里昂家族的“玫瑰血腥”之下,影片窮盡了所有黑幫的計謀和套路,寫盡了黑幫大佬的尊嚴、家庭和榮耀,因此,我們看後來的所有黑幫片,都會看到一個科波拉式帝國的重寫。
當然,相比人們對《教父》的肯定,世界對中國武俠電影的認識顯得後知後覺,但胡金銓的武俠片很明顯是《教父》現象在東方的重演,隨著幾個武俠電影風行的潮起潮落,人們便發現,其後的武俠電影,只是不同包裝下胡金銓武俠片的舊瓶新酒而已,或者我們可以說,只有一部武俠片重構胡金銓的江湖,才有俠義乾雲的味道,只有在胡金銓的江湖中,才有真正玉樹臨風的俠客。

胡金銓的電影世界絕不只是個拳腳刀劍電影那么簡單,它和約翰·福特的狂野西部和黑澤明的武士江湖一樣,有著其獨特的美學考究。在胡氏武俠出現之前,中國的武俠電影從沒與國粹如此的接近,他是首批能將中國傳統戲曲的元素完美融入到類型電影中的作者,以此賦予了一向不受知識分子青睞的武俠電影悠長古老的文化特質,而在電影技法上,胡金銓以準確的節奏,巧妙的剪輯,考究的戲曲人物步伐與亮相,傳統的胡琴和動人心弦的鼓點,成就個人最具風格的電影特質,素雅淡薄,但蒼勁奇偉,表現的是一種細緻而揮灑自如的電影專業風格,而也不同於所謂的學院流派,卻又足可成為任何電影院校的教材,例如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俠女》竹林殲敵一段,就被許多影評人作為解讀電影剪輯技巧的典範,

香港的著名影評人黃愛玲稱之為“胡金銓以人物的血肉之軀在空間疾筆狂書,想像力之豐富與技巧之高超,令人目瞪口呆”,大衛·博德維爾則稱這一段落,“如果愛森斯坦和黑澤明看到,相信也會羨慕不已”,這樣的評價,顯然不是一般的武俠電影所能達到的。另外,胡金銓的武俠多是從歷史傳奇入手,由淺而深,由小見大,最後超凡入聖,講求禪意,達到神妙的意象,這也是國外影評人對他推崇的原因。

胡金銓的電影有著自己的一套美學規則,比如對空間的的處理,他的故事衝突地點多選在邊疆客棧和禪林寺院,藉此體現一種既有自我流放又有正邪對決的政治廢墟,或者成為考驗人性沉淪與救贖的聖靈之地,在這樣的地點背景下所架構出他個人的世界,既能表現出他的對俠客忠良的演繹,又能承載寄託民族和國家的想像與思考,而另一方面,對於影片的人物,他則以黑白分明的戲劇臉譜化來進行創作,無論正派反派,都忠奸分明,不見真正的血肉,只是一種概念,一個在他的影像世界走到底的棋子,因此他的電影中,最令人從心底去欣賞的,反而是以往武俠電影少見的俠女形象,胡金銓將身懷絕技的女俠客引入男性天下的陽剛江湖,可以說是對英勇俠義主題的更大突出,是一個平衡粗野豪放的武俠世界的獨門絕技。

據說胡金銓創作女性俠客形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在傳統戲曲中,女旦角色本身的豐富多彩令他著迷,另一原因,則是他一直都討厭電影中的男性鐵金剛形象,因此,他在自己的電影中創作的與男性平等又不失女性特質的俠女成為他個人作品最用心最迷人的元素,這在古今中外電影中都是難得一見的,直到多年之後,我們才從徐克的武俠電影中再次領略俠女的風采

由於胡金銓的精益求精,所以一生的創作並不豐碩,只留下不足10部的作品,但幾乎部部經典,對後世的影響甚深,其中除了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倩女幽魂2之人間道》、《笑傲江湖》等作品直接或間接的偷師達到很高水準之外,譚家明的《名劍》、許鞍華的《書劍恩仇錄》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今日我們在任何有客棧、寺廟甚至山川的武俠片中,都能看到胡氏俠客的仙風道骨,就像有人曾說,看到胡金銓電影裡的客棧和俠客,誰還敢說武俠不是那個樣子的?或者,誰還敢說清武俠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影片評論

胡的改編除如上述還添出許多人物來,俠女在其中成了並非主要的角色,而整個故事似乎都為加強視覺刺激而展開,該片分成上下兩部,打鬥場面眾多,從單打到群毆到排兵布陣,妙用機關,應有盡有龍門客棧里的打鬥戲在這裡得以盡情展開,喜歡武術的朋友們有福了。可也正因為打鬥場面過於密集,於我反而不像《龍門客棧》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先丟開這些不說,說故事。東林領袖楊璉遭宦官魏忠賢陷害,圄死獄中,其女楊慧貞與其老保姆逃出,拜禪僧慧圓大師學藝,後藏身於土囤堡,其父部下石將軍,魯將軍也相繼而至,一個化妝成算命瞎子,一個妝成江湖郎中。秀才顧省齋因不滿朝政,絕意仕進,靠開書畫鋪維生,與老母同住在土囤堡對門的一間破舊草屋裡。一日一個神秘人物光顧顧的畫鋪,此人是東廠千戶歐陽年,他隱隱已發現了楊慧貞等人的首尾。此開局氣氛處理的樸素迷離,人物逐個出場,全都表情古怪,神秘莫測,讓人想起古龍的小說,好。

接著歐陽年和顧攀上交情,(聊齋里這個人物沒有名字,後來成了顧的孿童,被俠女看破行藏,誅殺之,原來是一狐精)以此繼續刺探楊女的身份和住處。同時顧愛上楊女,求親未成,終於有一天楊慧貞向顧吐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顧自負於己熟讀兵書,決計聯合石,魯,楊先殺歐陽年,再誘東廠指揮使門達,布陣於土囤堡,合圍誅之。遂有竹林之戰,石將軍和楊慧貞聯手誅殺門達手下兩員高手,重傷歐陽年;土墩堡之戰,顧省齋散布土墩堡鬧鬼謠言在先,設機關布陣在後,全殲門達和他手下的番子。(此戰流於屠殺,我以為不如<龍門客棧>的好看。)楊也為顧產下一子,並決意於石將軍一起懺禮拜佛,剃度為僧,永不乾世事。誰知追兵又至,錦衣衛新授北鎮府司許顯純出手捉拿石,楊二人,遂有樅樹林之戰,此人功夫遠在石、楊二人之上,正被打得慘,大傢伙慧圓大師騰躍而出,慧圓以慈悲為懷,不願傷許,屢屢退讓,許使奸計得手,慧圓圓寂前出以重手,許終歸惡貫滿盈。全劇完。如上所述,我以為該劇可看得地方一是開局的幽深氣氛,二是竹林之戰的大開大闔,一氣呵成。

比較起《龍門客棧》來進步的地方是,人物在運動中開始騰挪跳躍,刺,劈,斬等動作都在騰躍,俯衝過程中完成,極具美感,李安在臥虎藏龍里使用飛而不是大幅度的騰躍,我以為雖然很大膽,但從美學上來講是後退。

其餘就我則更喜歡龍門客棧,就蕭少茲亮相,顯手上的功夫來說,前面許多鋪墊,然後擲碗,辯毒,夾箭,發箭乾淨,流暢,回味無窮。與番子交手,兵器不交,只一合即斬之與前,何等爽快。俠女里則纏鬥太多,讓人看著累。慧圓的出場,許顯純的出場都還差可比擬,慧圓身後跟著一批高大好相貌的和尚,氣勢上已經先聲奪人,接著玩歐陽年於股掌間,許顯純出手,一個半空翻躍就空手奪石,楊二人的兵器於掌中,都是舉重若輕的好戲,可總覺得不如龍門客棧里動作之前就蓄滿了勢,如大雨將至,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等打起來,如飄風疾雨,一縱即逝,但你已經過足了癮了。胡金銓用演員,無論正角反角,全都相貌堂堂,中氣十足,吐字清圓,言語間有交鋒,目光間有交鋒。而我最喜歡的是石雋,演書生非他莫屬,舉手投足之間都有一股濃重的書卷氣,胡一直和他合作,也就是有他,胡的情懷才能夠得以抒展,而不被歪曲。

胡導電影裡的聲音效果也是可圈可點的亮點,鐵器相碰的錚錚聲,箭矢,暗器的破空之聲都極其刺激,不知道後來的港片為什麼很少用了。俠女的音樂我以為失之於過於繁密,從頭到尾好像就怕沒了聲音,冷場,沒頭沒腦的波浪似的卷過來,實在討厭。龍門客棧里就幾聲梆子鑼鼓定節奏,該來的時候就催命似的來了,我猜想胡大師急於擺脫京劇過於濃重的影響,使自己的電影風格更純正,不過吳大江這次的音樂實在是做得不如周藍萍。空山靈雨還沒有看,山中傳奇里的鼓和笛總算還不太讓人失望

胡金銓一人開出武俠和神怪兩大類型片來我以為實在是他的悲哀,我自己猜度後期的胡金銓想跳出打鬥的框框,所以才有了沒有一點武打的<山中傳奇>,可沒想到卻又作出了個神怪類型來,而他那些徒子徒孫們也夠沒出息的,胡老拍聊齋,他們也跟著拍聊齋,甚至連選的篇目都懶得改,全不知道還有唐傳奇,魏晉志怪,還有一部試圖直接史傳傳統的《閱微草堂筆記》放在那兒。

看胡金銓的時候我常常想起塔科夫斯基,二人皆精通本文化里的繪畫,戲劇,文學和宗教傳統,(胡的母親是畫家,他自己本人則從小就習畫)並凝鍊成自己獨特的電影美學風格,在這一點上胡氏無人可比,但胡氏所有的影片歸根結底都只圍繞著一個感官界而展開,所以雖然英文名是aTouchofZen,裡面的禪僧卻豪無禪味只會反覆的說:俗緣未盡;《山中傳奇》里的佛經大手印也僅僅只是用來增加法力或者超度亡魂的。我曾經問過自己,一個文化中最幽深隱微的東西是否可以通過影像得到表達和展開,在塔科夫斯基和安哲洛普羅斯那裡我看到了肯定的答案。剛看胡金銓的電影時我似乎看到了同樣的亮光,可很快這點亮光就漸漸灰暗下去了。

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資料館推選出100部1916年至1999年間出品的香港電影佳作,歡迎圍觀“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
《錢》[1959年香港電影]
《四千金》[1957年香港電影]
《琵琶怨》[1957年香港電影]
《家春秋》[1954年香港電影]
《敗家仔》[1952年香港電影]
《爛頭何》
《經巡中國》
《誤佳期》
《天涯·明月·刀》[1976年香港電影]
《再見中國》
《血染杜鵑紅》
《春殘夢斷》
《愛奴》[1972年香港電影]
《擺錯迷魂陣》
《昨天今天明天》[1970年香港電影]
《董夫人》
《書劍恩仇錄》[1987年香港電影]
《玉女添丁》[1968年香港電影]
《金燕子》[1968年香港電影]
《天劍絕刀》[1967年香港電影]
《英雄本色》[1967年香港電影]
《說謊世界》
《原來我負卿》[1965年香港電影]
《寒夜》[1955年香港電影]
《武則天》[1963年香港電影]
《家家戶戶》
《火窟幽蘭》
《同命鴛鴦》
《細路祥》[1950年香港電影]
《延安內貌》
《情深似海》[1960年香港電影]
《中秋月》[1953年香港電影]
《金山大少》
《蝶影紅梨記》
《邊緣人》[1981年香港電影]
《似水流年》[1984年香港電影]
《省港旗兵》
《天長地久》[1955年香港電影]
《血染海棠紅》
《勳業千秋》
《神奇兩女俠》[1987年香港電影]
《武館》
《小兒女》
《追妻記》
《野玫瑰之戀》
《慈母心》
《孤島天堂》
《方世玉》
《秋月》
《父與子》[1954年香港電影]
《半斤八兩》
《金蓮花》
《七重天》[1956年相香港電影]
《民族的吼聲》
《投奔怒海》
《紅菱血》
《黃飛鴻正傳》
《香港製造》
《美國心》
《笑笑笑》
《危樓春曉》
《刺馬》
《上海之夜》
《半邊人》
《垂簾聽政》
《清宮秘史》
《敗家仔》[1981年香港電影]
《第一類型危險》
《喋血雙雄》
《撞到正》
《倩女幽魂》[1987年香港電影]
《雪裡紅》
《槍火》
《蝶變》[1979年香港電影]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空山靈雨》[1979年香港電影]
《醉拳》[1978年香港電影]
《新不了情》[1993年香港電影]
《猛龍過江》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黃飛鴻》
《俠女》
《大醉俠》[1966年香港電影]
《魂歸離恨天》[1957年香港電影]
《牆》[1956年香港電影]
《龍虎風雲》
《警察故事》
《父母心》
《殭屍先生》
《珠江淚》
《瘋劫》
《甜蜜蜜》[1997年香港電影]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東邪西毒》
《92黑玫瑰對黑玫瑰》
《英雄本色》[1986年香港電影]
《賭神》
《胭脂扣》
《烈火青春》[電影]
《阿飛正傳》
《秋天的童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