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秘史》

《清宮秘史》

《清宮秘史》是一部歷史古裝片,由朱石麟導演。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清宮秘史》《清宮秘史》
清德宗光緒十五年二月,北京皇宮體和殿里鼓樂齊鳴,香菸繚繞,冊封皇后的儀式正 在隆重舉行。由於慈禧太后的擺布,光緒所鍾愛的珍妃未被選中,而與皇帝素不相識的隆裕被立為皇后。翁同龢教習光緒學經解義,並灌輸啟蒙思想,使光緒萌發維新變法之念。光緒駁回了工務處秉承太后旨意動用海軍經費建造頤和園的奏摺。太后震怒,否定御批。此後,珍妃每天向“海軍儲金罐”內投入十塊龍洋,以明心志。甲午戰爭敗績,光緒憂心如焚。翁同龢被太后開缺回鄉,他向光緒推薦康有為,輔佐推行新政。戊戌年(1898年),光緒裁撤一些無用衙門和昏庸老臣。太后徑調榮祿任直隸總督,雙方矛盾趨於激化。太后在宮廷內外布滿心腹,以鉗制光緒的行動,並密謀於九月初五挾持皇上去天津閱兵,企圖廢帝,將維新派一網打盡。光緒接連下了兩道密諭,令康有為等從速應變,維新派首領夤夜決策,密奏皇上。光緒隨即密召袁世凱,委以重託,派他去天津刺殺榮祿,然後圍執太后。袁世凱抵天津後即向榮祿告密,與榮祿回師入京。太后重又垂簾聽政,下令捉拿維新派首領。光緒被禁於四面環水的瀛台,珍妃也被打入北三所壽藥屋。接著,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大沽陷落,逼近天津,光緒焦灼不安。某晚,他憑著一葉扁舟前往北三所探視珍妃。兩人相對無言,執手嗚咽。珍妃勸勉皇上保重身體,來日再展鴻圖。侵略軍兵臨京城,太后挾持光緒一起出逃,並且逼迫珍妃跳井自殺。馬車徐徐西去,光緒泫然淚下

導演介紹

《清宮秘史》《清宮秘史》
朱石麟1923年加入華北電影公司任編譯部主任,抱病寫了《自殺契約》、《故都春夢》、《戀愛與義務》等劇本。1932年到上海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正式投身電影界。《慈母曲》是這個時期朱石麟編導的最重要的一部影片。抗日戰爭期間,拍攝了許多抗日救國題材的影片,對抗戰勝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946年去香港,成為首批拓荒者之一。在最初的兩年內朱石麟拍了《同病不相憐》 、《玉人何處》等影片。1948年拍攝大型歷史宮閨片《清宮秘史》,引起轟動。次年又導演了《生與死》。五十年代是朱石麟創作的高峰時期,因創作了《一板之隔》、《中秋月》、《一年之計》等眾多佳片被譽為“香港寫實主義電影的領導者”和“香港社會生活喜劇的倡導者”。《故園春夢》是其執導的最後一部作品。演員介紹

劇組人員

編劇:姚克(根據所作話劇劇本《清宮怨》改編)導演:朱石麟演員唐若青RhoqingTang....慈禧周璇XuanZhou....珍妃PearlConcubine舒適ShiShu....光緒洪波BoHong....李蓮英鮑方FongPao....劉光第錢千里QianliQian岑范FanCen劉龍LongLiu姜南NanChiang尤光照GuangzhaoYou孫芷君ZhijunSun羅維WeiLo姜明MingJiang林靜ChingLin丁川ChuenTing鄭玉如胡小峰XiaofengHu柳傑JieLiu金沙ShaJin攝影Cinematography:莊國鈞GuojunZhuang剪輯FilmEditing:王朝曦ChaoxiWang

背景

電影《清宮秘史》,以戊戌變法為主線,講述了上自中日甲午戰爭,下止義和團運動。光緒帝立志維新變法,整頓朝政,抵禦外侮,重振國威,卻遭到以慈禧為首的頑固勢力的竭力反對。眼看維新變法失敗,光緒接連下兩道密諭,令康有為等人應變。然而,慈禧得到袁世凱的稟告後,提前行動向維新派下毒手,並從光緒手中收回朝政,變法慘敗。慈禧在次垂簾聽政, 光緒珍妃被囚禁。接著,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京城臨危,慈禧挾持光緒出逃,臨行前逼迫珍妃跳井自盡。馬車徐徐西去, 光緒只剩下了流淚……

《清宮秘史》以電影藝術形式,大致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歷史實際,對維新派和支持變法運動的光緒給予了肯定和讚揚;對慈禧等封建頑固派給以鞭笞和揭露。就是這樣一部影片,被息影多年的江青調看後,就向毛澤東匯報說:“《清宮秘史》是部壞影片”,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持。同時毛澤東還指出:“《清宮秘史》是一部賣國主義的影片, 應該進行批判”。此時, 中宣部的陸定一、周揚、胡喬木等部長們並沒有積極合作, 胡喬木副部長說:“‘少奇同志認為這部影片是愛國主義的。’不能批判!”後來毛澤東又批評了胡喬木,胡喬木等不得已承認錯誤,並在5月3日被迫通知停止《清宮秘史》的放映。由此,《清宮秘史》也成為了新中國第一部遭禁演的影片。

1954年10月16日,毛澤東《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一封信》中,又一次指出:“被人稱為愛國主義影片而實際是賣國主義影片的《清宮秘史》,在全國放映之後,至今沒有被批判。”後又一次指出:“《清宮秘史》五年來沒有批評,如果不批評,就是欠了這筆債。《清宮秘史》實際是擁護帝國主義的影片。光緒皇帝不是可以亂擁護。”

1965年12月21日於杭州,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又一次說:“《清宮秘史》有人說是愛國主義的,我看是賣國主義的,徹底的賣國主義。”毛主席先後五次提到賣國主義影片《清宮秘史》的問題。看來《清宮秘史》的問題,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問題。

1967年3月31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紅旗》雜誌一九六七年第五期發表的,經毛澤東修改過的戚本禹署名的洋洋大文《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影片〈清宮秘史〉》。4月1日,《人民日報》等全國各地的報刊及造反派小報都紛紛轉載了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一文。戚本禹的文章肆意攻擊劉少奇,他打著批判《清宮秘史》的幌子,其目的是引出劉少奇.批判劉少奇,把 鬥爭矛頭直指劉少奇。 文章最後用了八個為什麼,闡明“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八大罪狀”,明確了劉少奇的“問題”已超出內部的範圍,是“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雪夫”。從此,在報刊上以 “中國赫魯雪夫”為專用代名詞對劉少奇進行大肆攻擊,也掀起了批判“中國赫魯雪夫” 劉少奇的高潮。由康生建議設立的“劉少奇專案審查組”,得到毛澤東的批准。不久,劉少奇開始被揪斗,並受到人身迫害。 4月6日晚,在江青策劃下,在中南海劉少奇被第一次揪斗。 4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把黨內頭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把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批倒、批深、批臭”。 4月12日至18日,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林彪、江青、陳伯達、康生、張春橋等人先後講話,羅織和批判所謂劉少奇、鄧小平的“罪行”。 5月以後,江青夥同康生、謝富治,不顧黨紀國法,隨意捕人,嚴刑逼供,製造偽證,誣陷劉少奇是“叛徒”、“內奸”、“工賊”。 5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 要求各單位“進一步深入地開展對黨內最大的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大批判運動”。 7月18日,江青、康生、 陳伯達組織批鬥劉少奇夫婦的大會,並對劉少奇實行抄家和人身迫害,從此完全剝奪了他們的自由。

1968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十二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批准了江青、康生、謝富治等人用偽證寫成的《關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作出了對劉少奇“永遠開除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的決議。病榻上的共和國主席劉少奇聽到如此定論,仰天長嘆,默默無語……

1969年10月,劉少奇被押解到開封。11月14日, 劉少奇逝世。被火化者,標著的姓名是: 劉衛黃,無業,死因:病死。就這樣共和國的主席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終年71歲。這場曠日持久的,由電影《清宮秘史》而引起的劉少奇與毛澤東,關於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的分歧鬥爭,一浪高過一浪,前後經歷了十七個年頭。最後以毛澤東的勝利, 劉少奇被打倒而結束了。但是,謠言終究不是事實,真理的陽光總會驅散籠罩著的烏雲。正如劉少奇所說:“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一樣。1980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決定,為劉少奇同志平反昭雪。

收藏與《清宮秘史》相關的藏品,就是收藏一段歷史,它對探討研究,毛、劉之間的矛盾鬥爭和文化大革命的起因,都有著極其重要的

幕後花絮

《清宮秘史》由原來的話劇《清宮怨》改變而來,姚克編劇,主要講述光緒皇帝、珍妃與西太后三人在戊戌變法期間的宮廷內部鬥爭的故事,在舞台演出時深受觀眾的歡迎。一九四八年三、四月間,香港永華影業公司開始籌拍《清宮秘史》,確定由朱石麟任導演,白沉和岑范作為朱石麟的學生,擔任影片的副導演。舒適、周璇分飾男女主人公光緒和珍妃。他們合作過許多片子,早已配合默契,問題就在究竟誰來演西太后。朱石麟在上海曾經看過唐若青演的戲,她是中旅話劇團的台柱,所以他先約了唐若青。而舒適和舒繡文合作過,當時舒適就和大家商量,說舒繡文也有演西太后的願望。大家一聽舒繡文來演西太后都很贊成,因為演西太后得國語好,舒繡文講得一口京白;而唐若青是湖南人,她戲是演得不錯,可惜就是湖南腔太重,很多字念不準。比如,她會把「小李子」念成「小泥子」。但是朱石麟因為已和唐若青約好,所以只能放棄舒繡文。

劇照劇照

舒適周璇分飾男女主角

這個戲裡的其他重要角色由洪波演李蓮英,鮑方演六君子之一,陳琦飾瑾妃……《清宮秘史》是永華公司請朱石麟導演的闖牌子的兩部影片之一,光緒確定由舒適扮演,除了扮相演技種種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舒適在當時舞台劇《清宮怨》中就飾演光緒皇帝。周璇在當時是最紅的明星,歌也唱得好,所以只要是周璇拍的影片裡一定有她唱的插曲。《清宮秘史》里有周璇唱的兩首歌:《御香飄渺錄》和《冷宮怨》。其中《冷宮怨》只在第一版中有,後來片子要送到國外去放映,也許因為欣賞角度不同,也許因為片子太長,把《冷宮怨》剪掉了。原來的歌詞岑范導演還記得幾句:「君恩似海最難忘,瀛台有路空悵望。說什麼帝王家,說什麼富貴場,倒不如人間夫婦,落了個地久天長。」

周璇為人樸實謙虛

周璇為人樸實、善良,非常謙虛,不像一般的電影明星那么張狂,拍戲時她總是說:「喔,是這樣的?我這么做對不對?……」處世很小心。此外,她還經常表現出女孩子家特有的「小心眼」:有時候她在演戲,副導演等幾個人在旁邊看看她,然後交頭接耳一下,她就不得了了,會在那兒憋上半天,最後忍不住跑過來問:「你們剛才在講我什麼?」所以大家常常會善意地開她玩笑。

場景之一

布景:南海會館人物:康有為、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孫德(康、楊等正在室中開會)康:今天揚崇伊他們剛從天津回來,就到頤和園去,不知又在搗什麼鬼?楊:等皇上從頤和園回來就可以知道了。林:恐怕連皇上都不會知道吧?!譚:這幾天我時常心驚肉跳,我看一定有事。康:……只要皇上肯照我們的計畫……(話猶未了,孫德氣呼呼的自外入,楊、康等皆起。孫自懷中取出汗透的密旨)孫:皇上在頤和園有密旨給諸位大人。(康等肅然跪下,孫將密旨交給康)皇命在身,我得立刻回去復旨。康:(起身)孫總管請便。(孫返身便走。康等驚愕的緊視密旨)康:(讀)“朕今命爾赴上海督辦官報,火速離京,不得延遲。”啊!這是什麼意思?楊:我看,局勢必有大變,長素兄馬上就走吧!林:我看等到晚上皇上進了城,問明白了再走也不遲呀!譚:(指著密旨上“火速離京,不得延遲”這一行字)要不是萬急的事,皇上絕不會這樣急的。劉:而且這字型也像皇上的筆記,其中一定有一個緣故。康:其中莫非有詐?楊:決不能是假的,你瞧,這不是皇上隨身攜帶的御寶嗎?(指著下邊鈐的小璽譚:我看老師決定先走了再說!康:現在新政剛才開始,我怎么能夠一走了之呢?楊:可是,君命不可不從,你還是遵旨的好。(譚、林、劉等都望著康點頭,表示贊成楊的話。康看看密旨,再看看楊等)康:也罷!那么我就走!

劇照劇照

毛主席的評價

1954年10月16日,毛澤東在給中央政治局和有關同志寫的《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一封信》中提出:“被人稱為愛國主義影片而實際是賣國主義影片的《清宮秘史》,在全國放映之後,至今沒有被批判。”但當時並未開展對於《清宮秘史》的批判。1963年,程季華在其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對《清宮秘史》作了批判:“《清宮秘史》同《國魂》一樣,也是用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來表現歷史的……更為荒謬的是,他以光緒皇帝、改良派和帝國主義為矛盾衝突的一方,而以慈禧和義和團為矛盾衝突的另一方,這樣就一方面美化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本質,同時也誇大了資產階級改良派變法運動的進步意義;而另一方面,則歪曲和醜化了義和團的反帝運動,把義和團和慈禧、保守派等同起來,把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行動寫成一種野蠻排外運動。這顯然是對義和團的污衊,對中國人民革命傳統的污衊,對中國歷史的污衊。”
1967年《紅旗》雜誌第1期,發表了姚文元的《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一文,披露了毛澤東1954年對影片是賣國主義的評說,並含沙射影地指明“鼓吹《清宮秘史》的‘大人物’當中,就包括有在當前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提出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人”,將矛頭直接指向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1967年《紅旗》雜誌第5期,發表了戚本禹寫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影片〈清宮秘史〉》,在上綱上線中認為:“圍繞著《清宮秘史》這部反動影片,以毛主席為首的無產階級革命派同黨內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黨派,展開了一場嚴重的鬥爭。”“反動影片《清宮秘史》,是一部所謂歷史題材的影片,寫的是清代末年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鬥爭。它公開站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反動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任意歪曲歷史事實,美化帝國主義,美化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歌頌保皇黨,污衊革命的民眾運動和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鬥爭,宣揚民族投降主義和階級投降主義。”
文章批判說:“作者姚克,是一個堅持反革命立場的反動文人。他曾經編輯過反動的《天下》月刊,反對中國革命,積極為英、美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效勞。後來,又投靠國民黨反動派,並不斷寫點反動的、黃色的劇本。他是反動統治階級的一條小走狗。”文章將矛頭直指“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並列舉其“八大罪狀”,“你是假革命、反革命,你就是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雪夫!”使批判影片《清宮秘史》成為批鬥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動員令。1967年4月,在戚本禹的文章發表後不久,成千上萬的造反派圍攻中南海,揪斗被誣衊為“黨內頭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國家主席劉少奇。

其價值

歷史題材影視創作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其實同樣適用於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處理。但對於中國影視來說,關於歷史題材的態度和處理格外引人注目,以至成為中國影視的一個重要“特色”,不能不單列出來特別討論。
說歷史題材是中國影視的特色,是因為中國影視這方面的作品特別多,尤其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如果單從數量說,肯定超過現實主義題材和其他題材的總和。而對歷史題材的處理,不僅有現實主義的態度,更多的恰好不是現實主義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但也不能因此否認其社會價值特別是藝術價值,還是要做具體分析。還要說明的是,恰好在歷史題材的影視中較多地體現了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這更無法完全用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來解釋。所以,對中國影視的這一最富特色的部分,我們須單獨予以專門的討論。
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淵博,可供整理和改編的題材浩如煙海,這正是中國影視藝術家的一個特別優越的條件,比起美國影視編導們不知要優越多少。因此,中國影視取材於歷史故事、歷史事件、歷史傳說和歷史人物者甚重。但這個問題也有另一面。歷史的負載甚重,究竟是不是藝術家之幸,還是要具體分析。反正,美國人沒有那么多歷史的負擔,反而能輕裝前進,拍出堪與歷史本身媲美的作品來。
即使不算戲曲片,古裝故事片在中國電影草創之初就占有一席地位。當上海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推出我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時,香港的華美影片公司同年也推出了《莊子戲妻》。到1926年,天一公司將重點轉向根據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來改編電影。此風一開,眾公司蜂湧而上,到1927年形成了第一次古裝片高潮。以後又與神怪、武俠結合,在建國以前可以說連綿不絕。其中,上海淪為“孤島”期間(1937-1941),電影界又掀起第二次古裝片熱潮。總的說來,這些古裝片雖然數量眾多,但質量普遍不高,有的甚至粗製濫造,不僅游離當時尖銳殘酷的社會現實,而且連基本的歷史主義精神和態度都缺乏,更別說現實主義所要求的歷史唯物主義眼光了。
當然,也不能全盤否定古裝片,有些在普及古典文學知識、傳播傳統文化及探索電影表現手段方面畢竟還有些意義。其中也還能挑出少量較好的影片來,像《美人計》(1927)、《木蘭從軍》(1928和1938)、《武則天》(1939)、《蘇武牧羊》、《梁紅玉》、《西施》、《孔夫子》、《梁山伯與祝英台》、《杜十娘》(以上均為1940)及《清宮秘史》(1948)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歷史真實性,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或鞭撻了封建禮教的罪惡,再現了歷史人物的真實風貌,多少接近或達到現實主義的要求。但要看到,即使是這些較好的影片,由於較多地借古喻今,編導的主觀意圖過於強烈和突出,有的甚至也存有糊塗錯誤的認識,這些也常常使影片的歷史真實性受到一定的扭曲和損害。
新中國之初被批評和批判的影片,有不少恰好就是歷史片。這些批評,特別是批判,因常常與政治評判相結合,使電影家們的創作積極性受到挫傷。十七年間歷史題材的影片劇減,與80、90年代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我們前面曾說過,這些批評和批判,倒也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精神。所以,少量拍出的一些歷史片,如《宋景詩》(1954)、《李時珍》、《林則徐》、《甲午風雲》等,都努力遵循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在思想觀念上確有很大進步。但抗戰以來的借古喻今傾向也仍然比較明顯。直到新時期,歷史題材的影片重又興盛並帶動這方面電視劇的興盛之後,才削減了借古喻今的傾向,有許多作品真正把握到了歷史唯物論的精髓。不過,新時期後期,受港台影視影響,又出現了另一種傾向,那就是“戲說”歷史。這種“戲說”傾向以娛人為目的,根本就不在乎歷史真實,故我們不在此討論。
新時期歷史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空前繁榮,超過了以往兩次古裝片熱潮,這也是中國影視史上的一個有趣的話題。不僅差不多所有古典名著均被改編,有些還是全本改編,並且是影視套拍;不僅有史以來的人物、事件大都被搬上銀幕螢屏,而且史前的炎帝蚩尤等也都在影視中復活了。歷史風雲幾乎與當代現實並駕齊驅。
就其嚴肅的歷史影片及電視劇來說,絕大部分都力求遵循現實主義原則,真實地再現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的風貌,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同時又不是簡單地借古喻今,而是從內在精神上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較準確地呈現了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未來趨向。尤為可貴的是,深入到歷史事件中人的作用上,又從人的作用深入到這些歷史人物的心靈軌跡和性格特點上,因此使大部分歷史人物都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與之產生共鳴,獲得溝通。
揭開近代史序幕的鴉片戰爭及其主角林則徐,不僅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影視中也是焦點。兩部以其為主人公的電影《林則徐》和《鴉片戰爭》,都堪稱中國電影的精品,均達到了較高的現實主義成就。鄭君里50年代末拍的《林則徐》,不僅在歷史史實和歷史細節上做到了逼真,而且在歷史關係和歷史趨勢上把握得比較得當。林則徐做為禁菸抗英的民族英雄和做為忠君盡職的封建官吏,這兩方面都在影片中予以了充分展示。而以林則徐、關天培、鄧廷禎為代表的禁菸派和以豫昆等為代表的投降派之間的衝突鬥爭,影片也處理得十分恰當。同時又把鏡頭移向廣大人民民眾的覺醒和“平英團”的英勇抗敵,更深入地揭示了中國人民求得民族解放的希望和勝利,預示了歷史發展的趨向。但對此處理,也還要辯證地看待。這多少有點“光明的尾巴”之嫌,過高估計了當時人民民眾的覺醒程度和鬥爭力量。因此,謝晉90年代後期拍《鴉片戰爭)時便在這方面更深入了一步,更真實地展現了外侮與內患的暫時強大,禁菸派和人民民眾的暫時弱小,富於濃重的悲劇色彩,從而達到了更高的歷史真實。但大約受“戲說”的影響,一些虛構人物的設定不盡恰當,一些細節和場景不盡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它達到更高的現實主義成就。
清朝歷史一直是中國影視關注的熱點。而最熱的是清朝宮廷的帝王后妃。比較而言,《努爾哈赤》、《末代皇帝》、《雍正王朝》等,在對歷史真實的把握和處理上要出色得多。清史題材的影視劇,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強國理想和誤國現實的巨大反差。歷史上,中華民族由盛轉衰就是在清代完成的。內外各種矛盾空前激化,這些矛盾尤其集中在幾個主要的帝王將相身上。如何表現他們應付各種矛盾,致力於使祖國強大,而又常常無法挽救頹勢,是這些影視劇必然遇到並需解決的問題。《清宮秘史》、《武訓傳》等之所以批評為歷史唯心主義,就因為把救亡強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帝王身上或開明人士身上。而新時期以來的影視在對待這一問題時,普遍將視點轉移到人民民眾的覺醒和鬥爭,至少是把這一點做背景來處理。如果以帝王將相為主角,那也側重他們的無力回天和內外交困的悲劇命運。這應當說是符合歷史真實和歷史趨向的。當年馬克思、恩格斯批評和勸導拉薩爾創作《濟金根》時要注意的就是這些問題。
當然,自遠古以來歷朝歷代的人物和事件,都在影視中有所反映。一般說來,有文學戲曲作品描述的朝代故事更易為影視改編。秦漢、三國、隋唐、兩宋之所以反覆登上銀幕和螢屏,與《史記》、《西遊記》、《三國演義》、《說唐》、《水滸傳》及當代人創作的歷史小說有密切關係。由於原作的基礎較好,所以改編的影視成功率較高。其中《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及《諸葛亮》、《武松》、《西楚霸王》、《荊柯刺秦》等,既具有逼真的歷史氛圍,又有恢宏的史詩品格,都是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的優秀之作。
自五四運動以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階段,無疑也已進入歷史題材範圍。這方面,革命歷史題材,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更引人注目。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較以往在把握歷史真實性上至少有以下兒個方面的突破:一是較客觀地再現了“敵、我、友”三方的歷史真實面目及其關係,不因後來的變化而拔高或貶低。這方面《大決戰》對林彪的處理是個重大進步,後來《開天闢地》中對陳獨秀、張國燾等的描繪更令人信服。二是較準確地展現了一些歷史上被認為是“反面人物”或有爭議人物的複雜心態。《西安事變》、《重慶談判》、《開國大典》中對蔣介石的刻畫十分真實可信,尤其是一些細節的選擇和處理,再現了這位在現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家的多面性格,還他以本來面目。這在新時期以前是不可思議的。三是較生動地塑造了一些民主革命人士和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廖仲愷》首次在這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孫中山》更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成就,《臨時大總統》、《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等也富於特色。這些影片和電視劇都以其真實感人的描繪,向觀眾展現了民主革命人士和民族英雄們鮮為人知的歷史業績,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積極的社會效果。四是較全面地反映了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歷史真相,給這些事件以公正客觀的評價。《血戰台兒莊》初次涉足這一領域,《七七事變》等則達到了新的高度。五是較深入地描寫了有關高層領導人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態及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的分歧,這是新時期歷史題材影視的最大突破。早年的《萬水千山》完全不涉及這些問題,後來《曙光》等涉及的只是路線鬥爭。而在《大決戰》中,毛澤東與任弼時之間發生的是意見分歧;在《周恩來》中,毛澤東與周恩來、鄧小平之間發生的是決策分歧。對這些分歧的表現非但未損領袖們的形象,反而更真實地展現了他們獨具魅力的風采,愈能給觀眾以可親可敬之感。
歷史題材的現實主義藝術處理,必須遵循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但藝術畢竟不是史學,單是遵循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並不能保證藝術上的成功。所以,歷史劇中的現實主義要求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在保證大的歷史背景、歷史關係真實的情況下,要挖掘和復現歷史人物的真實心態,刻畫和描繪歷史人物的個性特徵,展示和再現歷史場景的具體細節。這些往往在史書上找不到或記載不詳,需要藝術家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這也就為藝術家的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許多既真實而又富於藝術感染力的史劇影視,都是在探尋歷史真實和發揮藝術想像這兩方面都下過大功夫的。《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有一場寫毛得知兒子犧牲後悲痛萬分,不覺進入夢鄉。他夢見當年在清水塘旁,毛岸英捧來山芋給他吃……此時警衛員把他驚醒了。這場戲深入揭示了毛氏父子的深厚情感,催人淚下。《開天闢地》也有一段渲染父子情深的戲,寫的是陳獨秀去看望兩個兒子做工的情景。這些場景及其中人物的感情波濤,在史書上顯然是找不到記錄的。編導們按照人物既定的性格邏輯,大膽構想了這些情景,使人們覺得真實之外,也更親切動人。
中國歷史悠久,史籍浩繁,有著豐富的歷史材料資源,一定也還會是新世紀中國影視作品取材的重要寶庫。認真總結20世紀歷史題材影視的成功經驗,繼續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既尊重歷史真實,又充分發揮藝術形象,就一定能拍出更多感人至深的史劇影視來,並以其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在歷史上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資料館推選出100部1916年至1999年間出品的香港電影佳作,歡迎圍觀“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
《錢》[1959年香港電影]
《四千金》[1957年香港電影]
《琵琶怨》[1957年香港電影]
《家春秋》[1954年香港電影]
《敗家仔》[1952年香港電影]
《爛頭何》
《經巡中國》
《誤佳期》
《天涯·明月·刀》[1976年香港電影]
《再見中國》
《血染杜鵑紅》
《春殘夢斷》
《愛奴》[1972年香港電影]
《擺錯迷魂陣》
《昨天今天明天》[1970年香港電影]
《董夫人》
《書劍恩仇錄》[1987年香港電影]
《玉女添丁》[1968年香港電影]
《金燕子》[1968年香港電影]
《天劍絕刀》[1967年香港電影]
《英雄本色》[1967年香港電影]
《說謊世界》
《原來我負卿》[1965年香港電影]
《寒夜》[1955年香港電影]
《武則天》[1963年香港電影]
《家家戶戶》
《火窟幽蘭》
《同命鴛鴦》
《細路祥》[1950年香港電影]
《延安內貌》
《情深似海》[1960年香港電影]
《中秋月》[1953年香港電影]
《金山大少》
《蝶影紅梨記》
《邊緣人》[1981年香港電影]
《似水流年》[1984年香港電影]
《省港旗兵》
《天長地久》[1955年香港電影]
《血染海棠紅》
《勳業千秋》
《神奇兩女俠》[1987年香港電影]
《武館》
《小兒女》
《追妻記》
《野玫瑰之戀》
《慈母心》
《孤島天堂》
《方世玉》
《秋月》
《父與子》[1954年香港電影]
《半斤八兩》
《金蓮花》
《七重天》[1956年相香港電影]
《民族的吼聲》
《投奔怒海》
《紅菱血》
《黃飛鴻正傳》
《香港製造》
《美國心》
《笑笑笑》
《危樓春曉》
《刺馬》
《上海之夜》
《半邊人》
《垂簾聽政》
《清宮秘史》
《敗家仔》[1981年香港電影]
《第一類型危險》
《喋血雙雄》
《撞到正》
《倩女幽魂》[1987年香港電影]
《雪裡紅》
《槍火》
《蝶變》[1979年香港電影]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空山靈雨》[1979年香港電影]
《醉拳》[1978年香港電影]
《新不了情》[1993年香港電影]
《猛龍過江》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黃飛鴻》
《俠女》
《大醉俠》[1966年香港電影]
《魂歸離恨天》[1957年香港電影]
《牆》[1956年香港電影]
《龍虎風雲》
《警察故事》
《父母心》
《殭屍先生》
《珠江淚》
《瘋劫》
《甜蜜蜜》[1997年香港電影]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東邪西毒》
《92黑玫瑰對黑玫瑰》
《英雄本色》[1986年香港電影]
《賭神》
《胭脂扣》
《烈火青春》[電影]
《阿飛正傳》
《秋天的童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