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

上山下鄉

“上山下鄉”一詞最早見於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檔案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誌。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始於1955年,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區墾荒,11月份獲得北京團市委的批准與鼓勵,隨後引起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毛主席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國政府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政治運動

基本信息

簡介

上山下鄉上山下鄉

文革時期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中去,屏棄傳統教學,過分提高實踐作用的政治運動。所有適齡青年除了當兵以外,基本上都屬於徵召範圍。

上山下鄉並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

上千萬的知青回城後,並未出現某些官員擔心的城市因容納不下這么多人而引發混亂。相反,由於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反而使得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都更加“和諧”。鄧小平政府在八十年代初驟然強化的計畫生育政策是中共對知青返城的一種反應。

背景

文化大革命進行兩年後,中國各個領域一片大亂,政府機構癱瘓了,工廠停工了,學校停課了,領導成了敵人,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對立,派別之間的分歧發展成了武鬥,用上了真槍實彈。文化大革命是從學校發動起來的,學生相對單純,在被作為發動文革的工具後,無所事事的紅衛兵已經成了被利用的破壞力量。當權者必須儘快對紅衛兵做出處理。文革對我國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工廠處於停頓狀態,城市已經無法安置連續三屆2000來萬畢業生就業。如果讓他們仍然滯留在城市,又無法繼續學業,後果肯定是嚴重的。
從當時的現實情況考慮,上山下鄉在客觀上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把這些學生分散到農村的汪洋大海之中,也就消除了紅衛兵的破壞力;上山下鄉雖然國家要給與一些補貼,但是那也比在城市就業的成本低得多,因為大多數知青是不拿工資的。至於“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屯墾戍邊”,都是施加在學生身上的政治壓力。試想學生真需要再教育,城市的無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是更好的老師嗎?農村本來就勞動力過剩,讓農村青年去屯墾戍邊,即有利於解放農村勞動力,也有利於農墾事業。上山下鄉的動機就是為了解決2000萬學生的就業。

發展

起源

上山下鄉知青無法忘卻的青春記憶

蘇聯在1954年大規模墾荒運動中,改變了過去移民開荒的辦法,而以城市青年為墾荒主體,兩年里一共動員了27萬城市青年移民墾荒。此舉既解決了糧食短缺,又解決了城市青年就業問題。

而在1955年4月,團中央代表團訪蘇時了解到到了蘇聯的城市青年移民墾荒運動,回來後就向黨中央匯報了蘇聯的做法,認為“從城市中動員年輕力壯、有文化的青年去參加墾荒工作是有好處的,也是今後解決城市中不能升學和無職業青年就業問題的一個辦法”。這個意見得到毛澤東的首肯。

起始

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組成了青年志願墾荒隊,遠赴黑龍江省去墾荒。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於 8 月30 日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團中央書記胡耀邦在歡送會上把“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的隊旗授予這批青年。中共政府鼓勵當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自願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去鍛鍊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為典型模範在青年人中大為宣傳。在黑龍江省蘿北縣開墾出1200畝荒地,第二年生產了13.5萬公斤糧食、30萬公斤蔬菜,還蓋起了宿舍和食堂。

知識青年出工去知識青年出工去

序幕

隨後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願墾荒隊以及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願墾荒隊員的身份來到蘿北縣。上海青年則要求去淮北開荒種糧。
在北京、上海的影響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開發新疆、廣州青年去開發海南、江蘇和四川的青年去開發青海,從而奏響了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序幕。

高潮

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大批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是在文革後期,毛澤東決定給紅衛兵運動剎車的時候。1968年12月,毛澤東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1968年當年在校的國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繫在一起。

回城

進入70年代以後,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考試、病退、頂職、獨生子女、身邊無人、工農兵學員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名義逐步返回城市。到70年代後期,出現了大規模的的抗爭,知青們通過請願、罷工、臥軌、甚至絕食等方式的抗爭強烈要求回城,其中以西雙版納的抗爭最為出名。1978年10月,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決定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並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業問題。1979年後,絕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農村結婚“落戶”,永遠地留在了農村。有人因為害怕不被政府允許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同居並有了孩子也不登記結婚。
據統計由於各種原因滯留農村邊疆的知青約有數十萬人。

目的

毛澤東政府對場運動的解釋是:為了防止“修正主義”和讓年輕人“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另一種解釋是:毛澤東政府把“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作口號,很明顯是把無業城鎮勞動力到農村安家落戶視為解決失業的辦法。失業在中共的意識形態中,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當然沒有失業問題。可當時的中國大陸的工業農業大躍進和文革後完全停滯,糧食總產量逐漸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中國城市人口的需要,政府無法給城市青年人在安排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在他所發起的文化大革命中,已經達到了清除劉少奇為首的所謂“資產階級當權派”的主要目的,難以控制的紅衛兵逐漸成為麻煩,數量巨大的對政治高度熱衷的無業青年會對政治穩定構成嚴重威脅。把大量城市青年遣送到農村進行農業勞動,除了經濟上的考量外,主要是一種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

動機

這些不同的動機可分為四類:
——意識形態動機(改造青年思想,消滅社會差別);
——政治動機(恢復秩序,強化毛的權威);
——出於戰略考慮的積極的社會經濟動機(開發農村和邊疆地區);
——消極的社會經濟動機(減緩城市發展和城市就業)。

形式

上山下鄉轟轟烈烈

“上山下鄉”的“知青”當中,大部份是到農村“插隊落戶”,但還有一部份雖然也是務農,過的卻是“生產建設兵團”的準軍事化生活,他們的狀況與 “插隊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鄉運動”前期,全國各地組建了許多“生產建設兵團”,有一大批“知青”到這些“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屯墾”。“生產建設兵團”雖有“屯墾”的功能,但卻非正規軍隊,它同時兼具安排城市失業青年就業和備戰的目的。

1968年底,中蘇關係對立,毛澤東向全國發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等一系列關於備戰的指示。城市裡開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區不少軍工企業紛紛西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組建了以“知青”為主要成員的大量“生產建設兵團”。

從1969年初到1970年,原有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大規模擴大建制,同時新成立了內蒙古、蘭州、廣州、江蘇、安徽、福建、雲南、浙江、山東、湖北共10個“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西藏江西、廣西的3個農墾師,加上50年代組建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國共有12個“生產建設兵團”及3個農墾師。

影響

上山下鄉上山下鄉

至於上山下鄉給知青帶來的傷害,給農村帶來的後果,給知青家長帶來的怨氣,在當時極“左”的政治環境裡,不只發生在知青身上,而是文化大革命帶給老百姓的共同災難。
對於上山下鄉,大多數人是迫於強大的政治壓力,被敲鑼打鼓趕到農村的。也只有文革期間,這樣的事情才有可能實施。
所以對上山下鄉運動的反思不能脫離文革的背景,上山下鄉所造成的後果,也只是文革動亂的惡果之一。

現在,當年的知青大都已到了退休年齡。人是生活在社會裡的,除了物質生活,還需要精神生活。上山下鄉是當年的知青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運,有太多的共同語言。與人生的其他階段相比,許多人對那段生活的記憶最為深刻,因而也就更加懷念。

意義

上山下鄉雖然暫時緩解了城鎮的就業壓力,毛澤東藉此達到了解散紅衛兵組織的目的,但是幾千萬年輕人的青春被荒廢,無數家庭被強行拆散,這場運動也造成了各個層面的社會混亂。由於無數本應成為學者專家的年輕人莫名其妙地在鄉間長期務農,八十年代以後出現了知識斷代,學術研究後繼乏人的現象。
上山下鄉運動令無數中國城市青年接觸了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從未去過農村,對農村的了了解僅僅局限於課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傳。一些曾經積極參與過文革運動的城市年輕人經過在農村的艱苦生活後,意識到自己被人所欺騙利用,至此徹底放棄了曾經堅信不疑的馬列主義革命理想以至於一切理想,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後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一些曾經參加上山下鄉運動的人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作家,如史鐵生葉辛梁曉聲張承志張抗抗等,他們都曾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了知青文學。然而,更多的知青則永遠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在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中更是首當其衝,經常被工作單位裁減而失業。
這場運動改寫了一代人的命運。

後果

經濟後果

從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知青是農民的一個負擔。只有在那些缺乏基礎教育的地方,極少數能夠從事這種工作的知青才有益於農村的發展。 但這些有限的貢獻遠不能抵消知青給農村社區造成的損失。而且它們為時甚短,如果像80年代初那樣培訓當地青年承擔這些工作,從長期來看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漏洞百出的情況下,下放知青的努力並不能給農村的發展帶來多少好處。知青離開後實行的大刀闊斧的農村改革,才為農村帶來了實質性的改進。

政治和意識形態後果

1968-1969年的大規模下鄉運動的目標雖然沒有明說,顯然是為了結束紅衛兵運動,就此而言它是成功的。但從長期來看,它的後果確實是消極的。下鄉政策導致的不滿、林彪事件之後出現的幻滅感,以及農村地區社會和政治控制力的相對薄弱,使知青一代滋生出文化和政治上的叛逆傾向。
至於根據革命品質而不是專業成績選拔精英的方法,以及藉此實現一個平等社會的目標,也沒有取得什麼積極成果。除了在戰爭或革命時期,以道德作為提拔精英的社會制度難免導致偽善和因循守舊。

評價

上山下鄉紅色記憶

關於知青上山下鄉,一直有正反兩方面的評價。

正面

有人認為上山下鄉運動是毛澤東為加強工農聯盟基礎、教育青年、消滅城鄉差別的一個重大嘗試。
同時知青下鄉對於農村的教育普及、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以及鄉鎮企業的建立(鄉鎮企業成立多是知青推動,初期其業務骨幹也大多是知青擔任)都起到決定性作用,大幅度改變農民面貌。

反面

有人認為這場運動是對人民的愚弄和變相迫害。林立果(林彪之子)等起草的反對毛澤東的綱領性檔案“五七一工程紀要”指出,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變相勞改。
鄧小平在1978年曾說:“國家花了三百個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運動過去幾十年後,當年的知青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主力,他們通常對自己留在農村的青春年華抱有懷舊情緒,甚至有人自稱“在廣闊天地里度過了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這一代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決不後悔。”

相關文藝作品

小說

上山下鄉(《知青心中的周恩來》

梁曉聲的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雨》和長篇小說《雪城》及據此改編的這兩部同名電視劇反映了東北知青(北大荒兵團戰士)的生活。梁曉聲的電視劇《年輪》也反映的知青的生活。

葉辛所寫的著名小說以及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孽債》 ,描述的1990年代時,上海知青在西雙版納插隊時所生的兒女,來到上海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早期葉辛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及其後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阿城:中篇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
姜戎:長篇小說《狼圖騰》,以自己在內蒙古插隊時的見聞寫成。
史鐵生: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王小波:中篇小說《黃金時代》作家老鬼:長篇小說《血色黃昏》

電影

舒淇和劉燁主演的電影《美人草》演繹了雲南知青的一段愛情故事。
導演張暖昕拍攝的知青電影《青春祭》,描寫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在西雙版納的知青生活。
陳冲導演的電影《天浴》描寫了一位上山下鄉到西藏的姑娘的悲慘命運。
1983年出品的由謝飛導演的電影《我們的田野》是第一部知青電影,描述了當年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影片由周里京和林芳兵主演。

電視劇

血色浪漫是以這次上山下鄉為背景的一部電視劇,局部反映了當時的一個城市知識分子下鄉的背景,可以說是近年來下鄉運動描寫最真實的一部電視題材的作品。本劇的主演有劉燁和孫儷。

紀實

無聲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憶錄(1964-1965)》,鄧鵬主編
鄧賢著有紀實作品《中國知青夢》,描述在雲南知青的抗爭故事。

歌曲

李春波:小芳,被認為是描寫知青在農村戀情的歌曲,曾流行一時。

新世紀的新下鄉運動

新下鄉運動是在全球經濟危機加劇,國內巨觀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國家派遣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參加工作,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局的計畫。因與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運動形式上有些類似,因此被稱為“新下鄉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