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解放戰爭的第一年,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階段。 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46年7月有430萬人,人民解放軍45年9月時只有127萬人(但是還有268萬民兵)。國民黨軍憑藉其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戰爭的正義性和人民的支持,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制訂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通過前8個月機動防禦作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其全面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重兵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雖曾占領延安,喧囂一時,但並未達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慘重損失。從解放戰爭第二年起,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庚、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闢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爾後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總數達到400萬人,國民黨軍總數則下降到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居於壓倒優勢。國民黨統治已成風燭殘局。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之後,6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大追擊。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解放戰爭獲得偉大勝利。
歷史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核子彈轟炸,日本敗局已經注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停戰。所以蘇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半島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小股部隊於8月下旬向關內進發,9月下旬才分別開始從晉冀魯豫等地或陸路,或水路,或武裝,或徒手,陸續動身趕往熱、察和東北。先後抵達10幾萬人。倚靠蘇聯勢力搶奪戰利品與搶占東北地區地盤。中共在東北的空軍學校,由日本飛行員做教練(參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中共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總體方針,向南防禦就是把江南的孤立部隊撤走以免被江南優勢國軍全殲,向北發展就是大力發展東北和華北根據地,為將來發展打下基礎。基於此方針,中共主動向國府提出了撤退江南各地區小股部隊到江北,並由美國運輸艦將廣東東江縱隊北運煙臺;同時大力發展東北。蔣中正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國軍日夜兼程向日軍占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當前形勢後決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時不理睬蔣中正的命令,命令所指揮的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收復失地。在延安八路軍總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屬各武裝力量紛紛向附近據守的日軍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投降,並對拒不投降者展開攻擊。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部隊積極向關外進發,配合蘇軍占領東北地區。為爭奪日本投降的遺留資源,國共間爆發上黨戰役等戰鬥。
國共談判
重慶談判
國共談判史
西安事變
第二次國共合作
重慶談判
馬歇爾調停
一月停戰令
政治協商會議
政協憲草
整軍方案
東北停戰協定
第三方面調停
制憲國民大會
和平攻勢
北平和談
1946年應中共要求,廣東東江縱隊乘美國運輸艦前往煙臺整編,後參與山東內戰。
1945年8月-10月,毛澤東,周恩來等飛赴重慶與國民政府談判。有關問題的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中國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決定在年底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1月,國共兩黨並民盟,青年黨等代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等五個決議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國綱領下共同實現民主憲政。2月底,雖有反蘇運動等因素,國共雙方仍達成整軍協定,統一將國共軍隊整編為國軍。協定劃定全國駐軍服務區,各軍隊集結在此統一整編;整編以12個月為一期,分期縮編部隊,直到完成全國60個師的目標。3月底,國共達成迄今最後一個正式協定東北停戰協定,但該協定已對激烈進行的東北內戰無實際約束力。
局部衝突
1945年下半年國共主要衝突列表
1946年1月初,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雙方下達了1月停戰令,以迎接政治協商會議召開。2月,國共達成整軍方案,決定整編中共軍隊為國軍,但因政治摩擦最終未能進行。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的憲草修改提議案引起中共激烈反應,4月蔣中正就東北接收問題的講話更引起中共報紙攻擊。3月,隨著蘇聯軍隊在東北撤退,國共重新開始在東北爆發軍事衝突。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蘇軍撤走長春一個小時內突襲長春機場並占領長春,隨後其緊隨撤退的蘇軍占領哈爾濱,齊齊哈爾。隨後,國共兩軍在四平街,長春等地激戰,東北局勢急劇惡化。
戰爭經過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1950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為了推翻以國民黨蔣介石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最後勝利的一次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爭取和平民主﹑準備應付蔣介石集團發動全面內戰(1945年9月~1946年6月)抗日戰爭結束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堅持獨裁﹑內戰和賣國政策,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一切民主力量,取消解放區,獨占抗戰勝利果實,繼續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然而,蔣介石實行獨裁和發動內戰的方針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同時他要發動全面內戰還需一定的時間準備。因此,他不得不擺出和平的姿態,採取假和平真戰爭的反革命兩手策略,一面邀請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妄圖壓迫中國共產黨交出軍隊和讓出解放區;一面加速部署全面內戰,並以接受日偽軍投降為名,調動大批軍隊到華東,華北,東北等地,搶占戰略要點,向解放區進行武裝進攻。
中國共產黨考慮到國內外的和平呼聲,同時也考慮到蔣介石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可能經過和平談判,有條件地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地位,造成兩黨合作,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因此,中共中央決定與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提出以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建設新中國的主張。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自延安赴重慶,就國內和平問題同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10月10日雙方代表簽署《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達成停止軍事衝突協定並頒發停戰令;同日;由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組成的政治協商會議開幕,經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聯合鬥爭,會議通過了關於和平建國綱領等5項決議案。
中國共產黨在力爭實現國內和平民主的同時,對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的陰謀也保持了高度警惕,領導解放區軍民進行了充分的應戰準備。中共中央根據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內形勢,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實行軍事戰略轉變的決策;決定撤出分布在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豫西等省區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部隊;同時,從山海關內各解放區抽調11萬餘人的部隊和2萬名幹部進軍東北,會同東北人民自衛軍(由東北抗日聯軍改編)開闢東北解放區。各大戰略區的部隊進行整編,編組野戰兵團;東北部隊組成了東北人民自治軍(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新四軍和山東的八路軍組成山東軍區(新四軍軍部兼)﹑山東野戰軍﹑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察冀軍區的主力部隊,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和晉察冀野戰軍;中原軍區﹑晉綏軍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的主力部隊,分別組成若干個野戰縱隊或野戰旅。至1946年6月,全軍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含相當於縱隊的師)另6個野戰旅﹑14個炮兵團,全部野戰軍共約60餘萬人。另有地方軍60餘萬人,民兵220萬人,從組織上實現了由以游擊戰為主到以運動戰為主的戰略轉變。
關內解放區部隊進軍東北各野戰軍﹑地方軍和廣大民兵,普遍進行了軍事技術和戰術訓練,並改進和加強了部隊的政治工作和後勤工作,大大提高了全軍的政治素質和作戰能力。同時,各解放區大力開展減租減息和生產運動,特別是在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發布後,逐步開始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以增強解放區支持戰爭的力量。
在重慶談判前後,蔣介石集團在美國協助下,藉口接受日偽軍投降,陸續調集80萬人以上的兵力,以打通津浦﹑平漢﹑同蒲﹑平綏等四條鐵路線為重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停戰令發布後,國民黨軍在蠶食關內各解放區的同時,又大舉進攻剛建立的東北解放區。各解放區軍民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進行了堅決的自衛還擊。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進行了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共斃傷俘國民黨軍6萬餘人,並爭取其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編第8軍軍長高樹勛率部近萬人在邯鄲地區起義。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四平保衛戰。其它解放區的部隊也給進犯之敵以有力回擊。這些戰役戰鬥遲滯了國民黨軍的進攻,配合了和平談判,取得了以運動戰殲滅擁有現代化裝備國民黨軍的初步經驗。
人民解放軍實行內線作戰,粉碎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1946年7月~1947年6月)蔣介石集團在戰爭準備就緒後,即公開撕毀停戰協定,於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接著將戰火擴大到其它解放區。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解放戰爭全面展開。
戰爭之初,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為430萬人(內正規軍200萬人);人民解放軍(解放戰爭全面展開後,各解放區部隊陸續改稱為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為120餘萬人,雙方兵力對比為3.5:1。國民黨軍接收了100多萬侵華日軍的裝備,有美國的大量財政、軍事援助;人民解放軍除步兵武器外,只有少量剛組建的炮兵。國民黨統治區有3億以上人口,並控制著全國所有大城市﹑主要交通線和絕大部分工業,解放區人口只有1.3億,極少現代工業。蔣介石憑藉其優勢,決心使用全部正規軍248個旅中的193個旅約160萬人的兵力,在大量特種兵及地方保全團隊的配合下,採取全面進攻﹑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在3~6個月內首先消滅關內人民解放軍,爾後消滅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
中共中央根據戰爭雙方力量對比,於1946年7月20日發出關於《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指出,蔣介石在軍事上雖然占有很大優勢,並有美國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
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制定的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在戰爭的頭8個月(1946年7月~1947年2月),依託解放區的有利條件,實行內線作戰,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創造戰機,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集中兵力,分批殲敵,先後作戰160餘次,殲滅國民黨軍71萬餘人,其中主要的有,中原部隊的突圍,華東部隊的蘇中、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晉冀魯豫部隊的出擊隴海路、定陶、同蒲路等戰役、晉察冀和晉綏部隊的晉北戰役,大同﹑集寧戰役和張家口保衛戰東北部隊的新開嶺戰役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等。國民黨軍由於大批成建制地被殲,機動兵力更加不足,從1947年3月起,被迫由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調集94個旅約70萬人的兵力進攻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在其它戰場轉為守勢,企圖首先解決這兩個地區戰事,爾後再轉用主力於其它戰場,各個擊破人民解放軍。人民解放軍為打破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確定在陝北和山東兩區繼續實施防禦作戰,在東北﹑晉察冀﹑豫北﹑晉南等地區舉行反攻。3月19日,中共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撤出延安。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等繼續留在陝甘寧邊區指揮全國各地解放戰爭,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劉少奇和朱德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進至晉察冀地區,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中共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葉劍英,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等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進至晉西北,統籌後方工作。3月25日~5月4日,駐陝甘寧邊區的人民解放軍在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的指揮下,以僅2萬餘人的兵力,在糧食,彈藥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連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次戰役的勝利,殲滅國民黨軍1.4萬餘人,初步穩定了西北戰局。5月,華東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於1947年1月合併改稱)在山東中部孟良崮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整編第74師,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進攻計畫。與此同時,其它戰場的人民解放軍舉行戰略性反攻,先後進行了東北夏季攻勢﹑豫北攻勢﹑晉南攻勢及正太戰役等,收復和解放了大片土地和一些城市。在一年的作戰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軍官202名。
人民解放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和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1947年7月~1948年7月)經過一年作戰,全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軍雖經不斷補充,其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到373萬人,其中正規軍150萬人,用於進攻解放區的兵力雖增至227個旅,但由於戰線延長,守備兵力增多,用於作戰略機動的僅40個旅﹔國民黨統治區大後方只有正規軍21個旅。隨著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蔣介石在政治上,經濟上也陷入了困境,各民主黨派,各階層人民紛紛起來反對內戰政策,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口號的人民革命運動遍及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許多鄉村民變蜂起,形成了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時的120萬餘人發展到195萬人,其中野戰軍100萬人以上﹔解放區大部分地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踴躍參軍參戰,後方更加鞏固。但由於戰爭的破壞,解放區人力物力財力已十分困難。中共中央根據對戰局的全面分析,確定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是,抓住時機,舉行全國性的戰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以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鉗制和殲滅敵人,收復失地。
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是以挺進中原,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為重點,於1947年下半年逐步展開的。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所部4個縱隊從山東陽穀以東之張秋鎮至菏澤以北之臨濮集間南渡黃河,進入魯西南地區,經過近1個月作戰,殲滅國民黨軍9個半旅約6萬人,迫使蔣介石從山東和陝北戰場抽調9個整編師共22個旅的兵力回援魯西南,從而有力地配合了這兩個解放區軍民粉碎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作戰。8~10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進軍大別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謝富治率2個縱隊,1個軍另1個旅進軍豫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率6個縱隊(即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1個縱隊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以“品”字形陣勢,展開於中原地區,把戰線由黃河南北推移到長江北岸,對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南京,武漢構成嚴重威脅。蔣介石被迫
為配合三路大軍經略中原,西北野戰軍(陝甘寧﹑晉綏兩區的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於1947年7月正式定名為西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分別在東西的兩翼--陝北和山東戰場,以積極行動鉗制當面的國民黨軍。西北野戰軍進行了沙家店﹑延清﹑黃龍等戰役,為爾後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進行了膠東保衛戰,收復了大片失地,從根本上改變了山東戰場的戰局。此外,晉察冀野戰軍進行了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將國民黨軍壓縮於中長鐵路和北寧鐵路的幾個孤立城市。人民解放軍內線各戰場的攻勢作戰與外線的大舉出擊相結合,構成了向國民黨軍發動全國規模戰略進攻的總形勢,使戰爭達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點。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口號。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毛澤東總結人民解放軍長期的作戰經驗,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進一步統一了全軍的作戰思想,提高了戰略戰術水平,增強了戰鬥力。
1948年1~6月,人民解放軍繼續執行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作戰方針,展開新的攻勢。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與中原野戰軍(1948年5月由執行外線作戰任務的原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改稱)協同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特別是豫東戰役,大量殲滅了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局。山東﹑西北﹑華北﹑東北戰場的人民解放軍展開以拔除國民黨軍在解放區內的重要據點為主的聲勢浩大的攻勢作戰,先後舉行了膠濟鐵路西段﹑中段,津浦鐵路中段戰役﹔宜(川)瓦(子街)﹑西府﹑隴東戰役﹔臨汾﹑晉中戰役﹔東北冬季攻勢作戰。攻克周村﹑濰縣﹑兗州﹑宜川﹑臨汾﹑四平等城市。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收復延安。5月,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由陝甘寧邊區移至晉察冀解放區的平山縣西柏坡。
戰爭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52萬餘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軍官174名,收復和新解放了擁有3700萬人口的15.5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城市164座,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進行戰略決戰﹑各個殲滅國民黨軍重兵集團(1948,年7月~1949年1月)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時,形勢更加有利於人民解放軍。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裝備進一步改善﹔建立了較為強大的炮兵﹔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和民眾性練兵,軍政素質更加提高﹔長江以南各省的游擊隊迅速壯大,威脅著國民黨軍的大後方﹔老解放區經過一年的土地改革和休養生息,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國民黨軍的總兵力仍保持365萬人左右,其中正規軍198萬人,在數量上雖仍稍占優勢,但機動兵力已少於人民解放軍。其中,與人民解放軍直接接觸的正規軍249個旅,被隔離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北﹑中原5個戰場上,互相難於應援﹔且由於連戰連敗,高級將領大批被俘,士氣低落,戰鬥力愈益下降。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重申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任務。並決定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主力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殲滅更多的國民黨軍。
9月16日,華東野戰軍開始進攻孤懸在山東解放區內的國民黨軍戰略據點濟南,激戰至24日攻克該城,全殲守軍10.4萬人(內2萬人起義)(見彩圖1948年9月,人民解放軍攻克山東省會濟南)。這一勝利,增強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國民黨軍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信心。
中共中央軍委鑒於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部55萬人(其中正規軍48萬人),分別收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地區,處境孤立﹔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108萬人,總兵力超過國民黨軍將近一倍﹔東北有97%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獲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已具備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客觀條件,因而決定首先殲滅衛立煌集團。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根據毛澤東關於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和以主力南下北寧線首先攻克錦州的多次指示,以70餘萬人的兵力發起遼瀋戰役。於10月15日攻克戰略要點錦州,殲滅國民黨軍10萬餘人﹔19日解放長春,守軍10萬人一部起義,大部投降﹔20~28日,在黑山﹑大虎山地區全殲自瀋陽西援﹑企圖重占錦州的國民黨軍西進兵團10萬人﹔11月2日,攻占瀋陽,全殲守軍(見彩圖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軍進行遼瀋戰役。圖為人民解放軍向錦州國民黨軍發起總攻)。此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11月9日,駐錦西﹑葫蘆島的國民黨軍撤向關內,東北全境解放。
遼瀋戰役連同其它戰場在此期間的勝利,使敵人總兵力降到290萬人以下,而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達300萬人以上,使全國軍事形勢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已占有了優勢。
濟南戰役後,中共中央軍委同意華東野戰軍的建議,在淮陰﹑淮安﹑海州地區進行淮海戰役,求殲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集團一部。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主力解放鄭州﹑開封。國民黨軍統帥部判斷人民解放軍將在徐州地區發動攻勢,即命令徐州”剿總”收縮兵力。11月7日和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擴大淮海戰役規模,集中華東﹑中原兩個野戰軍及中原﹑華東﹑華北軍區地方武裝各一部共60餘萬人的兵力,求殲劉峙集團(共80萬人)主力於徐州地區。隨後,於11月16日又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黨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領導淮海前線一切事宜。11月6~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莊圩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7兵團,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張克俠﹑何基灃率兩個軍起義。中原野戰軍攻克戰略樞紐宿縣,並將自確山地區東援的第
12兵團阻止在宿縣西南趙集地區。11月23日~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配合下全殲國民黨軍第12兵團於雙堆集地區﹔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永城東北青龍集﹑陳官莊地區包圍由徐州向西南方向突圍的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並殲滅其中的第16兵團約4萬人。這時,平津戰役已經發起,為穩住北平﹑天津地區國民黨軍,延緩其決策南逃,從12月16日開始,中原﹑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暫停對當面國民黨軍的圍攻,轉為戰場休整,開展政治攻勢。在20天的休整期間,爭取約萬餘名國民黨軍官兵投誠。在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完成對平津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後,華東野戰軍於1949年1月6日對被圍的國民黨軍發起總攻,經5天激戰,全殲敵徐州“剿總”及第2﹑第13兵團。淮海戰役歷時6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使國民黨蔣介石反動統治的中心南京直接處於人民解放軍的威脅之下(見彩圖1948年月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進行淮海戰役。圖為人民解放軍某部向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部駐地碾莊圩突擊)。
在遼瀋﹑淮海兩大戰役的震撼下,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所部約60萬人或守或逃舉棋不定。為了穩住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區的敵人,達到就地殲滅的目的,中共中央軍委令東北野戰軍不要休整,提前入關,會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共100萬人,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發起平津戰役。在戰役過程中,中共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華北軍區司令員)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領導奪取平﹑津和管理平津唐地區的一切工作。1948年11月29日~12月20日,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對傅作義部”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的指示,華北軍區2個兵團和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在平綏鐵路中段發起攻勢,分別包圍張家口﹑新保全,切斷了傅作義部主力自北平西逃的通路﹔東北野戰軍主力直插平津和塘沽之間,切斷了傅作義部海運南逃的通路,並隔斷了平﹑津﹑塘(沽)的聯繫。12月21日~1949年1月15日,華北軍區主力和東北野戰軍分別殲滅新保全﹑張家口和天津等地的國民黨軍,使北平守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隨後經過談判,傅作義將軍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條件,率部25萬人集結城外,接受改編。31日,人民解放軍入城,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華北地區基本解放。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構成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為配合主要方向作戰,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前後,西北野戰軍進行了澄合﹑荔北和冬季戰役,殲滅國民黨軍近6萬人。華北軍區第1兵團(後改稱第18兵團)於1948年10月5日發起太原戰役,12月上旬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為穩住平津地區的傅作義集團,部隊轉入圍城休整。平津戰役結束後,第19﹑第20兵團(即原華北第2﹑第3兵團)奉令參加會攻太原,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太原前線黨的總前委,以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太原前線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徐向前任書記。1949年4月20日對太原城發起總攻,至24日結束戰鬥。此役,前後共殲滅國民黨軍12.4萬人,結束了閻錫山在山西38年的反動統治。1948年7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近230萬人。蔣介石集團不論在政治上﹑經濟上或軍事上,都已面臨絕境。
向全國進軍,追殲國民黨軍殘存部隊(1949年2月~1950年5月)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尚有220萬人,其中正規軍146萬人,分布在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已無力在戰略上組成有效防禦。人民解放軍則增加到400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已占絕對優勢。
1949年元旦,毛澤東在新年獻詞中號召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並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解放全中國。蔣介石為挽救敗局,一面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不再擔任總統﹔一面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在幕後指揮部隊部署江防,並積極擴充軍隊,經營後方,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取得喘息時間。蔣介石下野後,副總統李宗仁出而代理總統,於22日發表了要求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和平談判的聲明,並指定了“和談代表團”名單。
中共中央於3月5~13日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提出解決國民黨軍殘存作戰部隊的“三種方式”,賦予人民解放軍參加新區工作的戰略任務。為適應戰爭發展,人民解放軍統一進行整編,將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依次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野戰軍下轄2~4個兵團,兵團下轄3~4個軍。全軍共編成16個兵團﹑58個軍及一個鐵道兵團。其中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和鐵道兵團直屬軍委總部。保留了原有的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和華北5個一級軍區。這次整編,使人民解放軍向正規化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早日結束戰爭,決定在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等八項條件的基礎上同南京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代表團進行談判。同時要求人民解放軍作好向全國進軍的一切準備,以便在談判破裂時繼續用戰鬥的方式解決殘存的國民黨軍,解放全中國。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開始在北平談判,至15日,雙方擬就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但截至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仍拒絕在該修正案上籤字,致使談判破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遂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開始向全國進軍。
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第二﹑第三野戰軍在東起張黃港西至湖口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於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滅亡。各渡江部隊展開猛烈追擊,在郎溪﹑廣德地區殲滅國民黨軍5個軍,並前出到浙贛線,占領蘇南﹑浙東﹑閩北﹑贛東北廣大地區及杭州﹑南昌。5月27日,解放全國經濟中心上海。5月14日,第四野戰軍執行南下先遣任務的第12兵團在團風至武穴間橫渡長江,17日解放武漢三鎮,國民黨河南省主席兼第19兵團司令張軫率部2萬餘人起義。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役中,共殲滅國民黨軍43萬餘人。
渡江戰役結束後,各野戰軍即按中共中央軍委預定部署,分別向東南﹑中南﹑西南﹑西北地區進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於7月上旬由蘇州地區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全省,殲滅國民黨軍約10萬人。在10月24~25日進攻金門島的作戰中將守敵大部殲滅。由於敵軍增援,解放軍船隻為敵機炸沉和燒毀,後續部隊不能增援,致登入的4個團的部隊孤軍作戰3天,最後壯烈犧牲。
第四野戰軍附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於6月底自武漢﹑南昌等地南進,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贛西北﹑贛西南廣大地區。國民黨湖南省主席程潛﹑第1兵團司令官陳明仁在長沙率部起義。9月中旬,南進部隊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採取大迂迴大包圍方針的指示,分三路對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實行迂迴追擊,分別在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和陽江﹑陽春地區進行圍殲,殲滅白﹑余各一部共約11萬人。然後分路挺進廣西,至12月中旬在粵桂邊的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全殲白崇禧集團。向中南進軍的部隊在歷時半年的追擊作戰中,克服重重困難,共殲滅國民黨軍近40萬人。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15兵團在瓊崖縱隊配合下解放海南島,殲滅國民黨軍3.3萬人。至此,中南大陸及沿海主要島嶼均獲解放。第一野戰軍(轄第1﹑第2﹑第18﹑第19兵團)於1949年5月乘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實施戰略退卻之機,開始向西北地區的國民黨軍發起追擊。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中旬在扶風﹑眉縣地區殲滅國民黨軍4個軍。隨後以第18兵團監視秦嶺地區胡宗南部主力,並準備爾後入川作戰﹔主力向甘肅﹑寧夏﹑青海挺進,先後解放蘭州﹑西寧,基本殲滅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所部。9月下旬解放銀川﹑張掖﹑酒泉,殲滅西北軍政副長官馬鴻逵所部及馬步芳殘部。9月25﹑26日,國民黨軍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岳﹑新疆省主席鮑爾漢率部起義。10月中旬,第一野戰軍主力一部進軍新疆,在新疆民族軍配合下,於1950年3月進駐全疆。該野戰軍在半年多的時間中,以長距離奔襲結合城市攻堅,以軍事攻勢結合政治攻勢,戰勝艱難險阻,殲滅國民黨軍30餘萬人,解放了西北全境。
第二野戰軍附第四野戰軍一部於1949年11月1日開始由湘西﹑鄂西地區以大迂迴動作分路向貴州﹑川南進軍,至11月底先後占領貴陽﹑重慶,殲滅國民黨川湘鄂邊“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等部,並前出到宜賓﹑瀘州。11月中旬,位於秦嶺山脈擔任向北防禦的胡宗南部在其側後受到威脅時,即向成都收縮。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附第7軍等部在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率領下,由陝入川。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主席盧漢﹑駐防成都外圍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及西南軍政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等率部起義。人民解放軍各路入川部隊向成都急進,至20日完成對該地區的包圍。國民黨軍第16﹑第15﹑第20﹑第7﹑第18等兵團紛紛宣布起義,其餘部隊迅速被殲。30日,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1950年2月20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進駐昆明。3月中旬~4月上旬,第二野戰軍一部殲滅西昌地區守軍。人民解放軍在進軍西南的作戰中,共殲滅國民黨軍90餘萬人,解放了四川﹑貴州﹑雲南﹑西康(今劃歸四川省﹑西藏自治區)等省,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依託西南一隅待機反攻的企圖。
華北大部地區解放後,國民黨綏遠省主席董其武接受人民解放軍提出的和平解決主張,達成雙方暫時劃界駐守協定。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等率所屬黨政軍人員6萬餘人起義,至此,華北全境解放。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於1949年夏解放浙東後,即進行渡海解放舟山群島的準備工作。1950年5月13日,駐守舟山的國民黨軍12萬餘人向台灣撤退。人民解放軍發起追擊,至19日解放舟山全島。至此,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即告結束。
主要戰役
淮海戰役
總述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
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過程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是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漸成熟。因此,當濟南城內巷戰仍在激烈進行,但已勝券在握的時候,就於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粟裕軍事文集》第393頁———394頁)。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於9月25日19時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第19頁)
過程及戰況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百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線。11月16日,攻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第二階段: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決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向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將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隻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杜集團圍而不殲,部隊進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階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逃脫。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乾淨,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13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莊、台兒莊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呀。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制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後團,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制、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向江漢、第6縱隊向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向南,第12兵團(黃維)向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已東撤,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線。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遼瀋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之敵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於十一月四日,決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布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於六日按此計畫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畫,華東野戰軍決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於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制、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繫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制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占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按計畫於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畫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璧。十一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畫,決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決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向宿縣推進,並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於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於徐州地區的決心。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於碾莊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繫,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線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因此十六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占碾莊,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黃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只能前進一至二公里,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只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決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繫,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向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決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並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一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後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向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採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著淮海前線全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絕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線上。華東我軍遂於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戰果統計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被擊斃6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以上戰果還不包括其潰散和逃亡人數。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藥(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在大決戰的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最大,超過其他兩次戰役傷亡的總和,占大決戰總傷亡的53.8%,各種武器的損耗和彈藥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損耗占總損耗的48.6%;長短槍損耗占總損耗的69.4%,輕重機槍的損耗占總損耗的61.8%,炮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8.7%,子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2.7%,炸藥的消耗占總消耗的57.4%。殲敵總數則最多,占總殲敵數的35.8%,繳獲則最少,淮海戰役的激烈可見非同一般。
其中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
政治軍事意義
淮海戰役的失利,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系部隊中的骨幹,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清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還包括被稱為“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隊分別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殲的整編第74師、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新1軍和新6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持戰爭的中堅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制,江北只剩一個重要城市安慶在國軍控制下,解放軍已直逼長江,下一步攻擊矛頭直指蔣介石統治的核心地區——江浙滬地區。就全國戰局而言,遼瀋、淮海戰役後國民黨軍五大戰略集團中,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徐州集團和東北集團已不復存在,華北集團也危在旦夕,尚存的華中、西安兩集團,在解放軍不斷打擊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組建的京滬杭湯恩伯集團,實力很弱,這三個集團已構不成主力集團。黃河以北絕大部分已是解放區,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區,國民黨只得憑藉長江天險占據江南半壁,但隨著精銳主力的喪失,也已缺乏足夠的兵力來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國民黨政治上的危機隨著軍事上的失敗,進一步加劇,派系間的權利爭鬥,趨於白熱化。白崇禧利用國民黨政權極為不利的形勢,於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決”的主張,並隨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參議會的支持。在此形勢下,蔣介石於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提出與中共和平談判。然而此時,要和要戰的主動權已不在國民黨手中了。行政院院長孫科未經蔣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遷往廣州,宣布遷政府於廣州,並表示反對與中共談判,號召繼續與中共進行戰爭,企圖在外國勢力支持下,經營華南。在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動,惶惑不安。各輪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隻,以供國民黨政府緊急徵用。各級政府官員,爭相逃往香港、台灣。故宮博物院文物也開始撤離南京遷往台灣。在此之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收復,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三處南遷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淮海戰役的失利,迫使國民政府加緊從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但至今還有2,176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管。國民黨中央黨部僅剩十餘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員逃離了南京。就連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也忙於撤退人員及家屬。李宗仁回憶到:徐蚌會戰已近尾聲時,中共全盤勝利已成定局,京滬震動,人心惶惶,國內外許多民意機關,甚至統兵作戰的高級將領,都認為前途無望。
四面楚歌的蔣介石,在這樣局面下,只得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經過精心策劃和部署,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將總統之職交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鄉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後遙控指揮。
對於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後檢討中,不得不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由於國軍在徐蚌決戰中,主力兵團全部被殲,致使國軍再無力與共軍主力決戰。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將軍在給美國陸軍部的報告中說:由於國民黨政府在長江以北的失敗所造成的恥辱,縱令時間容許,國民黨政府是否能在華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動員這一地區的人力,以重建其軍隊,實屬極端令人懷疑。國民黨的完全失敗,已是不可避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則認為: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是崩潰了。桂系一時間倍感揚眉吐氣,甚至想大幹一場。
淮海戰役的意義就如毛澤東在戰役結束後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發表的關於時局的聲明中所說,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只要解放軍向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攻擊,國民黨反動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亡。
遼瀋戰役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遼寧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解放戰爭的第三年,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東北戰場,國民黨軍總兵力約五十五萬人,人民解放軍已達一百零三萬人,東北地區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已獲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蔣介石和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對東北戰局深感憂慮,處於欲守無力、欲撤難捨的狀態,故將主力收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孤立地區,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相繼打通北寧線的方針。中共中央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認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把戰略決戰首先放在東北戰場,並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瀋鐵路)攻克錦州,把國民黨軍封閉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集中了五十三個師,七十餘萬人,1948年9月12日發起遼瀋戰役。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戰前局勢
東北人民解放軍(1947年更名,原名東北民主聯軍)自1945年被派往東北後,發展、壯大了自身力量,自全面內戰爆發
遼瀋戰役態勢地圖前,兵力已有30萬。經歷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等戰役後,不斷擴充,發展力量,在遼瀋戰役爆發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野戰部隊70萬人,地方部隊30多萬人,而國民黨於此地部隊僅有55萬人,衛立煌正規軍僅48萬人,而且兵力已經收縮到瀋陽、長春、錦州等孤立據點,正處於或守或撤的境地。主力決戰時機已經成熟,194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決定先摧毀東北國民黨反動軍隊。好處是,第一,我軍兵力大大優於敵人,打殲滅戰比較容易成功。第二,我軍若拿下東北,可以以東北工業支持其餘解放區部隊。第三,遼瀋戰役一旦勝利,東北野戰軍即可揮師入關,協助華北人民解放軍一同對抗華北國民黨部隊,組織平津戰役。於是,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
遼瀋戰役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奪取錦州
封閉東北國民黨軍
解放軍攻克錦州東北野戰軍南下,向北寧路沿線發起進攻。至10月1日,先後占領了昌黎、綏中、義縣及塔山等地,切斷北寧線,將范漢傑兵團分割包圍在錦州、葫蘆島、山海關三個地區。2日,蔣介石飛抵瀋陽,抽調十一個師組成由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以十一個師又三個騎兵旅組成由廖耀湘指揮的西進兵團,企圖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10日,東進兵團向塔山猛攻,遭到解放軍頑強阻擊;西進兵團也進展緩慢。14日,東北野戰軍五個縱隊和一個師分別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錦州發起總攻,31小時內於次日晚占領錦州,全殲守敵十萬餘人,封閉了國民黨軍從陸上撤回關內的通道,形成關門打狗之勢,被稱為錦州攻堅戰。
蔣介石於15日再飛瀋陽,督促東西兵團繼續進攻,企圖重新打通北寧線,並命令長春守軍立即突圍。17日,國民黨六十軍在曾澤生軍長率領下起義,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也於19日率部投降,長春解放。
第二階段遼西會戰
殲滅廖耀湘兵團
東北野戰軍根據毛澤東關於全力抓住沈敵、暫不打錦葫的指示,除以兩個縱隊繼續阻擊錦西、葫蘆島之外,主力從錦州揮師東進,前阻後斷,在運動戰中殲滅廖耀湘兵團。
10月26日夜,解放軍出動數倍兵力對被包圍在大虎山以東地區的廖耀湘兵團實施分割圍殲,至28日全殲十萬餘人,生俘兵團司令廖耀湘等高級將領,史稱“遼西會戰”。
第三階段攻占瀋陽
解放全東北在圍殲廖兵團的同時,為防止瀋陽守軍從海上撤走,解放軍以三個縱隊與五個獨立師構成對瀋陽的四面包圍,又以三個縱隊直插營口,斷其海上退路。11月1日,解放軍向瀋陽市區發起總攻,次日攻克,殲十三萬餘人。2日解放營口,殲一萬四千人。敵第五十二軍一部從海上撤往葫蘆島。遼瀋戰役至此結束。錦西、葫蘆島地區國民黨十二個師於9日經海上撤向關內。
遼瀋戰役歷時五十二天,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七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這一勝利使人民解放軍獲得鞏固的戰略後方和強大的戰略預備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共雙方總兵力的對比,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大意義(參見第449頁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圖)。[編輯本段]戰役詳細進程
毛澤東專顧錦州蔣介石欲棄瀋陽
1946年6月,國民黨軍向共產黨的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國共大規模內戰全面爆發。戰爭進入第三年,即1948年7月初,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已由戰爭爆發時的3.14比1,變為1.3比1。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抓住有利時機,與國民党進行戰略決戰,決戰方向首先指向形勢於己有利的東北。
東北地區是中國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和最大的產糧區,也是侵華日軍最早侵占的地區。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東北即成為國共兩黨兩軍爭奪的焦點。到1948年8月,東北解放區面積已占東北全境的97%,區內人口占東北總人口的86%。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已擁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14個獨立師和3個騎兵師共約70餘萬人,加上地方部隊,東北解放軍總兵力達105萬人。
東北國軍由國民黨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上將指揮,轄有4個兵團,總計14個軍44個師55萬人,但已被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相聯的地區內,長春、瀋陽的補給已全靠空運。其中,衛立煌率周福成第8兵團、廖耀湘第9兵團,共8個軍24個師30萬人,駐守瀋陽及外圍的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作為防禦中樞,準備隨時增援長春、錦州;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鄭洞國中將率第1兵團,共2個軍6個師10萬人,駐守長春孤城,以牽制東野主力;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上將率盧浚泉第6兵團,共4個軍14個師15萬人,駐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在錦州、錦西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聯繫。
1948年3月,蔣介石計畫把瀋陽國軍主力撤至錦州,以便與華北傅作義配合,進可以奪回東北,退可以撤往關內。而衛立煌則力主固守瀋陽、長春、錦州三大戰略要點,保全東北,待變而起。廖耀湘等東北將領也大都支持衛的方案,而反對蔣的計畫。至5月初,蔣介石又令衛立煌打通沈錦路,將主力撤到錦州。衛當然不同意,並派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和參謀長趙家驤等人代表他赴南京見蔣,申述利害。但蔣介石的意見仍然是急於打通沈錦路,將主力撤到錦州,只留第53軍與第6軍之207師守瀋陽。其餘各軍及特種兵團(戰車、炮兵、裝甲車、騎兵等)統編為機動兵團,歸廖耀湘統率,隨時準備行動。衛立煌怕廖耀湘將瀋陽主力拉走,堅決反對,於是這個機動兵團始終未能成立。直到9月遼瀋戰役打響,國軍統帥部對東北戰略尚無決策,蔣、衛仍然在為打不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到錦州的問題而爭執不休。
為實現殲滅衛立煌集團的戰略目的,毛澤東早在1948年2月7日,就致電東北野戰軍(後第四野戰軍),提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的構想。並要求東北野戰軍下一步考慮南下北寧線作戰,截斷敵軍由陸上撤向關內的通路。毛澤東的主張,顯然是先打錦州。但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考慮到部隊只帶了從後方南下的單程汽油,後方運輸線又過長,並擔心華北傅作義集團由關內北上。於是,他決定先打離解放軍後勤基地最近的長春,並得到毛澤東的批准。5月下旬,林彪以2個縱隊試攻長春,卻發現攻占長春並非像想像的那樣容易,遂改用長困久圍的方針。7月,林彪與東北局其他要員磋商後,最終下定南下作戰的決心,並電告中共中央。毛澤東復電同意,並明確指出:“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9月7日又電示:“置長、沈兩敵於不顧,專顧錦、榆、唐一頭”。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林彪決定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長春,主力南下,兵鋒指向錦州。具體部署為:以6個縱隊、3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和炮兵縱隊的主力,夜行曉宿,長途奔襲,包圍錦州及北寧線上各點,以4個縱隊及1個騎兵師位於錦州以北的新民縣西北,監視瀋陽之敵;以1個縱隊在開原地區準備阻擊長春之敵突圍;以1個縱隊、6個獨立師和炮縱一部繼續圍困長春。另以少數部隊向長春方向佯動,公開提出“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以迷惑敵人。此間,衛立煌不曾察覺林彪大軍的行動,尚在固守“三點”,以拖待變,各部均沒有新的部署跡象。
戰役評價
遼瀋戰役我軍勝利和敵軍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國共雙方最高統帥蔣介石和毛澤東幾乎同時都看到了錦州這步關鍵之棋,但蔣與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
蔣介石後來更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我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在其2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國民黨軍隊如果迅速撤到關內,或許還能推遲被我軍全殲的命運。
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則是比較成功的。毛澤東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則認為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後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於是同意先打錦州。錦州破後,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
攻打長春時,東北野戰軍指揮員又加強了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隊主動起義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長春,避免了傷亡。
在黑山,我軍第10縱隊又成功阻擊了敵第9兵團,在敵軍敗退後,又迅速出動數倍於敵兵力包圍敵人,展開遼西大會戰。具體作戰時,我軍又採用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術,大膽滲透穿插,將敵軍10萬人馬全殲,國民黨反動派部隊“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亦在此戰中被全殲。後來東北野戰軍雖打亂建制向瀋陽進軍,但是由於我軍有明確攻擊目標,最終解放了瀋陽,東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有47萬人於遼瀋戰役被我軍全殲或主動起義、被迫投降,我軍傷亡僅有不到7萬人。
遼瀋戰役的勝利,空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東北我軍入關組織平津戰役提供了良好契機。
這一戰後,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平津戰役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主力同國民黨軍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家口地區進行的戰略性戰役,與遼瀋戰役、淮海戰役並稱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上進行的第一個戰略決戰性戰役遼瀋戰役勝利結束,殲滅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部47.2萬人,使東北全境獲得解放。由於遼瀋戰役的勝利和其他戰場的勝利,全國軍事形勢發生了新的轉折。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120餘萬人上升到300萬人,從劣勢轉為優勢;國民黨軍總兵力則由430萬人下降到290萬人,從優勢變為劣勢。11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指出:再有1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11月初,在華東、中原戰場上,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發起了第二個戰略決戰性的戰役,即求殲國民黨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部的淮海戰役。在西北戰場上,西北野戰軍已將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壓縮於關中地區。在華北戰場上,華北軍區徐向前第1兵團將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部圍困在以太原為中心的狹小地區(參見太原戰役);第2兵團位於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團位於綏遠(今屬內蒙古)東部,準備圍攻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所部的後方基地綏遠省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即第2兵團)已進至河北省薊縣(今屬天津)地區待機;東北野戰軍主力位於瀋陽、營口、錦州地區休整,準備1個月後向山海關內開進,同華北軍區部隊協力殲滅傅作義集團。此時,孤懸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地區的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集團60多萬人,面臨著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聯合打擊的嚴重局面。
在這種形勢下,傅作義和蔣介石從各自的利害出發,對華北作戰有不同打算。蔣介石早在東北作戰接近失敗時,認為東北不保,華北孤危,同時淮海大戰亦有一觸即發之勢,曾考慮放棄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義率部南撤,以確保長江防線,或加強淮海戰場;但又怕南撤後,產生不利的政治影響,故徘徊不定。傅作義是長期活動於綏遠地區的地方實力派,深怕南撤後,其主力為蔣介石嫡系吞併,故不願南撤;另一條路是西逃綏遠,但又怕西逃後勢孤力單難以生存,難下決心。11月初,蔣介石電召傅作義到南京商談華北作戰方針。經過磋商,認為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在兵力上不占優勢,東北野戰軍需經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關,因此"華北不致遭受威脅",而控制平津,支撐華北,牽制人民解放軍東北、華北兩支部隊,使其不能南下,對整個戰局亦屬有利。基於上述判斷,蔣介石決定暫守北平、天津、張家口,並確保塘沽海口。傅作義依據上述方針,於11月中下旬調整兵力部署,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除歸綏、大同兩個孤立地區外,以4個兵團12個軍共42個師(旅),連同非正規軍共60餘萬人,部署於東起灤縣、西至柴溝堡(今懷安)長達500公里的鐵路沿線。其中,以蔣系的3個兵團8個軍共25個師,防守北平及其以東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線;以傅系的1個兵團4個軍共17個師(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懷來、宣化、張家口、柴溝堡、張北一線。這種部署,反映了蔣介石和傅作義雖然在方針上已統一於暫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戰局不利時,蔣、傅兩系部隊分別向南和向西撤退。
隨著淮海戰役的勝利發展,中共中央軍委判斷位於平津地區的蔣系部隊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蔣系部隊南撤,傅系部隊亦必將西逃。如果蔣介石採取撤退方針,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國民黨軍加強了長江防線,對於爾後渡江作戰不利。為此,準備提前調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包圍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圍態勢下繼續休整,以防止國民黨軍南撤。11月17日,中央軍委明確提出抑留並殲滅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的作戰方針。鑒於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隨時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為抓住傅作義集團,將其就地殲滅,實現抑留並殲滅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的方針,加速全國解放戰爭進程,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審時度勢,採取了以下措施:華北軍區第1兵團停攻太原,華北軍區第3兵團撤圍歸綏,以穩定傅作義集團,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蔣介石、傅作義對東北野戰軍入關時間的錯誤判斷,指示新華社、廣播電台多發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地區祝捷慶功、練兵開會及東北野戰軍領導人在瀋陽活動的訊息,迷惑、麻痹敵人;命令華北軍區第3兵團首先包圍張家口,切斷傅作義集團西逃綏遠的道路,吸引傅作義派兵西援。然後,華北軍區第2兵團和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出擊北平至張家口一線,隔斷北平與張家口的聯繫,以便抓住傅系部隊,拖住蔣系部隊,為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爭取時間;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12個縱隊及特種兵部隊80餘萬人立即結束休整,夜行曉宿,隱蔽入關,在華北軍區主力協同下提前發起平津戰役。迅速隔斷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間的聯繫,切斷傅作義集團南逃的道路,以便爾後逐次加以圍殲。
人民解放軍遂行平津戰役的部隊有:東北野戰軍12個軍、1個鐵道縱隊和特種兵共80餘萬人,華北軍區7個縱隊、1個炮兵旅共13萬餘人,連同駐察哈爾(今分屬內蒙古、河北省)、綏遠邊界地區的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和東北軍區所屬冀熱察、內蒙古、冀東軍區及華北軍區所屬北嶽、冀中、冀南軍區等地方部隊,總計100萬餘人。中共中央決定戰役由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統一指揮東北,華北參戰部隊。1949年1月10日,又決定以林彪、羅榮桓和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組成中共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領導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地區的作戰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事宜。
1948年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主力由錦州、營口、瀋陽等地出發,隱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區開進。25日,華北軍區第3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縱隊由集寧地區東進。29日,平津戰役開始,遵照毛澤東提出的對平、津、張守軍實行“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原則,華北軍區第3兵團突然首先向張家口外圍國民黨軍發起攻擊,至12月2日,先後占領柴溝堡、萬全、沙嶺子等地,對張家口形成包圍態勢。傅作義判斷,華北軍區部隊對張家口的進攻是一次局部行動,決心乘東北野戰軍尚未入關之際,集中主力首先擊破華北軍區部隊的進攻,然後以逸待勞,迎擊東北野戰軍的攻勢。遂令其主力第35軍(欠1個師)及第104軍第258師分由豐臺、懷來乘汽車連夜向張家口馳援;令駐昌平的第104軍(欠1個師)移至懷來,駐涿縣(今涿州)的第16軍移至南口、昌平,以確保北平與張家口的交通聯繫。
中共中央軍委鑒於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經達成,於12月2日命令華北軍區第2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羅瑞卿率第3、第4、第8縱隊由易縣、紫荊關向涿鹿、下花園急進,切斷懷來、宣化間的聯繫;命令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率第41軍、第48軍等部組成的先遣兵團,由薊縣向懷來、南口急進,切斷北平、懷來間的聯繫。該兩兵團到達後,協同華北軍區第3兵團抓住平張線上的守軍與援軍,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東撤。5日,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在行進途中攻克密雲,殲滅國民黨軍第13軍1個師,爾後主力繼續南進;華北軍區第2兵團進至涿鹿以南待機。傅作義得知密雲失守後,感到北平受到威脅,急令第35軍由張家口星夜東返;令第104軍主力及第16軍由懷來、南口向西接應;令第94軍(欠1個師)及第92、第62軍由楊村、崔黃口、蘆台地區開往北平,加強防禦。12月6日,國民黨軍第35軍乘汽車東撤,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12旅在冀熱察軍區部隊配合下節節阻擊,將其滯留於新保全地區。接著,第2兵團主力趕到新保全以東,並於8、9兩日打退了第35軍及第104軍主力的東西夾擊,將第35軍包圍於新保全。9日晚,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前出到懷來、康莊、南口間。進至康莊的國民黨軍第16軍指揮所及2個師,懼怕被殲,掉頭向北平撤逃,10日被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所屬第41軍殲滅於康莊東南地區。國民黨軍第104軍主力發現腹背受到威脅,又得知第16軍已經東逃,即放棄接應第35軍的計畫,由新保全以東地區經懷來向北平撤逃。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各部隊立即展開追擊和堵擊,於11日在懷來縣城以南的橫嶺、牡羊城一帶將其全部殲滅。與此同時,華北軍區第3兵團解放宣化,並於7日在沙嶺子追殲由宣化向張家口撤逃的傅系第101軍第271師,8日完成對張家口的包圍。隨後,由華北軍區第3兵團指揮的北嶽軍區部隊、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騎兵旅和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1師等部攻克張北,殲滅守軍一部,孤立了張家口。在此期間,東北野戰軍主力第1梯隊6個軍,由喜峰口、冷口越過長城,到達河北省薊縣、玉田、豐潤地區。
此時,人民解放軍雖已切斷傅作義集團西逃的道路,但尚未切斷其南逃的道路。同時,在淮海戰場,人民解放軍繼殲滅黃百韜兵團(參見碾莊圩戰役)之後,正在圍殲黃維兵團(參見雙堆集戰役),又在徐州西南包圍了由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的3個兵團,並殲滅了企圖突圍逃跑的孫元良兵團(參見陳官莊戰役),勝利已成定局。毛澤東於12月11日指示平津前線領導人: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義率部從海上逃跑。為了不使蔣介石、傅作義定下迅速放棄平津向南逃跑的決心,在兩星期內的基本原則是"圍而不打",如對新保全、張家口;有些則是"隔而不圍",即只作戰略包圍,不作戰役包圍,如對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個部署完成後,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次序,從容殲滅各點之敵。毛澤東還指示,尤其不可將南口以西諸點都打掉,以免南口以東諸點之敵狂逃。同時,毛澤東又命令淮海前線人民解放軍在殲滅黃維兵團後,留下杜聿明集團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的部署,命令山東軍區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濟南附近一段黃河,並在膠濟鐵路線上預作準備,防止傅作義集團沿津浦鐵路經濟南向青島逃跑。隨後又指示華北軍區抽調部隊,控制保定、石家莊、滄州一線,準備搜捕由平津潰散南逃之敵。根據上述指示,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以防止新保全、張家口之敵向東、向西突圍為重點,構築多道阻擊陣地,待命攻擊;東北野戰軍主力克服疲勞、寒冷等困難,乘機插入北平、天津和天津、塘沽之間。傅作義發現人民解放軍驟然逼近平、津,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難的困境,於是匆忙放棄南口、涿縣、盧溝橋、通縣及唐山、蘆台、廊坊等地,向北平、天津、塘沽收縮兵力。將第62軍(欠1個師)、第86軍由豐臺、蘆台開往天津,將第87軍由唐山開往塘沽,並將北平和天津、塘沽劃為兩個防區,實行分區防禦。至12月15日,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指揮第41軍、第42軍、第48軍占領南口、豐臺、盧溝橋,從北面和西南面包圍了北平;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政治委員肖華指揮第40軍、第43軍、第47軍軍及華北軍區第7縱隊占領通縣、采育鎮、廊坊及黃村(今大興),從東北面和東南面包圍了北平,17日又攻占南苑飛機場。至20日,東北野戰軍第46軍、第45軍、第44軍占領唐山、軍糧城、鹹水沽、楊柳青、楊村等地,切斷了天津、塘沽間的聯繫;東北野戰軍第38、第39、第49軍及特種兵部隊正由寶坻、漢沽、山海關向平津疾進。
至此,人民解放軍已將傅作義集團全部分割包圍於張家口、新保全、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封閉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使傅作義集團的“長蛇陣”被切為數段,完成了對其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使其由"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2月21日,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3、第4、第8縱隊共9個旅首先向被困於新保全的國民黨軍發起攻擊,當日掃清外圍據點。22日晨開始攻城,經10小時激戰,全殲傅作義嫡系精銳“王牌”第35軍軍部和2個師以及保全部隊共1.6萬人,軍長郭景雲自殺。
中共中央軍委估計到在攻擊新保全之後,張家口的國民黨軍可能向西突圍,同時考慮到華北軍區第3兵團在兵力上與張家口守軍相比不占優勢,遂令東北野戰軍第41軍於攻擊新保全之前,由南口西進,歸華北軍區第3兵團指揮,加強對張家口的包圍。12月23日拂曉,張家口國民黨軍果然全力向北突圍。華北軍區第3兵團指揮所屬第1、第2、第6縱隊及東北野戰軍第41軍共11個旅(師),在北嶽、內蒙古軍區部隊配合下,冒風雪嚴寒,展開堵擊和追擊,當晚解放張家口。至24日晨,將其壓縮在張家口以北不足1公里寬、10公里長的山溝內,人馬擁擠,混亂不堪。解放軍乘勝猛烈攻擊,至24日16時,僅以900人的傷亡,將逃跑的國民黨軍第11兵團部、第105軍等部共7個師(旅)5.4萬人殲滅於張家口東北西甸子、朝天窪一帶,僅第11兵團司令官孫蘭峰率少數騎兵逃脫(參見張家口戰役)。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軍委原計畫先攻塘沽,後打天津。後前線指揮員報告,塘沽東面靠海,其他三面為水渠鹽池,不能對敵形成包圍,也不便大部隊展開。同時判斷北平、天津國民黨軍有突圍的可能,因此,建議以少數兵力監視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12月29日,中共中央軍委批准了東北野戰軍的作戰計畫,並命令第41軍迅速歸建;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全部由平綏鐵路沿線東調,協同東北野戰軍嚴密包圍北平。天津市有200萬人口,東距塘沽50公里,西距北平120公里,是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區狹長,有海河經市區流入渤海,國民黨軍長期設防,工事堅固。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指揮第62軍(欠1個師)、第86軍等部10個師及非正規軍共13萬人,附山炮、野炮、榴彈炮60餘門,企圖憑恃"大天津堡壘化"的防禦體系,進行固守。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決定集中5個軍共22個師,連同特種兵總計34萬人,附重炮538門、坦克30輛,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和兵器奪取天津。1949年1月2日,各攻擊部隊進至天津周圍,至13日基本肅清了外圍據點。在此期間,指揮奪取天津的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敦促陳長捷仿效長春的鄭洞國率部放下武器,可保證其生命財產的安全。但陳長捷拒不接受這一解決辦法。
東北野戰軍根據天津國民黨軍在部署上北部兵力強、南部工事堅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強的情況,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長、東西窄的特點,決定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分割後圍殲的作戰方針,發起天津戰役。其部署是:以第38、第39軍為西集團,從和平門兩側由西向東實施主要突擊;以第44、第45軍為東集團,從民權門兩側由東向西實施主要突擊;以第46軍附第49軍第145師,從前後尖山由南向北實施助攻;以第39、第45軍各一部及東北野戰軍司令部警衛團從北面實施佯攻;以第43軍第128師為預備隊。另以第49軍主力位於軍糧城,監視塘沽守軍。1月14日10時,對天津發起總攻,各部隊迅速在東西南三面9個地段突破城防,15日晨東西主攻集團於金湯橋會師,將守軍分割成數塊。爾後採取擊弱留強,先吃肉後啃骨頭的戰法,經過激烈戰鬥,至15時攻占這座堅固設防和重點守備的大城市,全殲守軍13萬餘人,俘警備司令官陳長捷,解放天津(參見天津戰役)。天津解放後,據守塘沽的國民黨軍第17兵團部及第87軍等部5個師共5萬餘人,於1月17日乘船南逃。東北野戰軍第49軍追殲其後尾3000人,解放塘沽。
新保全、張家口、天津守軍相繼被殲後,駐北平的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第4、第9兵團部及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軍和重建的第35、第104軍等部,共8個軍25個師,連同特種兵和非正規軍總計25萬人,完全陷於絕境。天津之戰後,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共中央軍委鑒於北平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為保護文化古蹟免遭戰爭破壞和2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決定爭取通過談判和平接管,同時命令部隊準備在談判不成時以戰鬥方式奪取之。
傅作義在抗日戰爭時期主張抗日,並和共產黨有過友好往來。雖在內戰中執行蔣介石的"戡亂"反共政策,但隨著國民黨軍的不斷失敗,逐步對蔣介石的統治失去信心。平津戰役發起後,北平迅速被人民解放軍包圍。在這種情況下,傅作義於1948年12月15日派代表到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進行談判。平津前線司令部參謀長劉亞樓表示,希望傅作義集團自動放下武器,人民解放軍可保證其生命財產的安全。但傅作義認為尚有實力,可再堅持3個月,觀望全國形勢的變化,以致談判未獲結果。新保全、張家口解放後,傅作義於1949年1月7日派代表偕同民主同盟北平負責人、燕京大學教授張東蓀到平津前線司令部進行第二次談判。林彪、聶榮臻向其指出:北平、天津、塘沽、歸綏各點守軍應開出城外,按照人民解放軍的制度進行改編;並限天津守軍於13日前先行開出城外聽候改編。但由於傅作義仍持觀望態度,也未能達成協定。1月13日,傅作義派與中共素有交往的華北"剿總"副總司令鄧寶珊到平津前線司令部進行第三次談判。在14日的談判中,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向其指出:人民解放軍已開始攻擊天津,故此次談判不再包括天津;其他各點守軍出城後,應一律解放軍化,其駐地一律解放區化。在此期間,淮海戰役於1月10日以人民解放軍的勝利而告結束,國民黨當局敗局已定。毛澤東於1月14日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與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其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林彪、羅榮桓於1月16日致函傅作義,敦促其當機立斷,接受"八項條件",站到人民方面來,不要再拖延;中共北平地下組織通過民主人士及傅系內部開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促進工作。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以恫嚇、暗殺、封官許願等手段極力阻撓和破壞傅作義的和談行動;蔣介石還派次子蔣緯國攜其親筆信到北平,要傅作義堅守北平或南撤。在此關鍵時刻,傅作義終於選擇了和平道路,解放軍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指示,採取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方針,與傅作義代表進行多次談判。1月21日與平津前線司令部達成《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定》。22~31日,駐北平的國民黨軍撤出城外,進至解放軍指定的地點聽候改編為人民解放軍。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在北平人民熱烈歡呼聲中開入北平城內進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結束。北平的和平解放,創造了將國民黨軍和平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的"北平方式",成為執行毛澤東提出的以"八項條件"解決國民黨軍的第一個榜樣。爭取了大批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和建制部隊站到人民方面來,是中共中央戰略指導的一大成功。
在平津戰役中,中共中央華北局和東北局領導兩解放區人民全力支援前線,組織了154萬民工和38萬輛大車,2萬副擔架,為人民解放軍築路、修橋、運輸物資、轉運傷員,並調集了3.1億斤(1.55億千克)糧食到前線,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解放軍作戰的勝利。
點評:平津戰役歷時64天,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成功地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華北地區,進行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予以各個殲滅,並以軍事壓力與政治爭取相結合,實現了對北平守軍的和平改編。此戰,人民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個總司令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師(包括在戰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隊)及非正規軍4個師,共52.1萬人(其中俘敵232510人、斃傷29790人、投誠8700人、改編25萬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地區。平津戰役連同遼瀋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關於戰略決戰思想的偉大實踐,使國民黨喪失了三大精銳戰略集團,國民黨軍主力和精銳師團共約160萬餘人全部被殲。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被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的統治基礎發生了根本動搖,為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從此,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上黨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9月至10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山西省長治地區(古屬上黨郡),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城打援戰役。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蔣介石為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一面邀請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一面以受降為名,調集大批軍隊向解放區發動進攻,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解放區和人民軍隊。1945年8月中旬,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秉承蔣介石旨意,以其第19軍軍長史澤波率第19軍、第61軍一部和部分偽軍共1.7萬人入侵晉東南,自臨汾、浮山、翼城進占被我地方武裝包圍的長治、長子、壺關、屯留等城和已為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人民武裝包圍的長治、長子等縣城,其軍部率第68、第69師主力及暫編第38師一部駐守長治(以長治為中心的地區,古稱上黨郡),其餘部隊和地方團隊守備襄垣、長子、屯留、潞城和壺關等縣,企圖以此為依託擴占整個晉東南。與此同時,第一戰區第3、第16軍經風陵渡到達運城以南,第11戰區以第15軍留置豫西,以第40軍、新8軍及第30軍向鄭州集中,擬沿平漢路向北推進。
為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中央軍委命令晉冀魯豫軍區堅決殲滅進入上黨地區之敵,除去心腹之患。自8月26日起,中共中央軍委先後指示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集中太行、太岳軍區主力首先殲滅閻錫山進入長治的部隊,收復上黨地區,消除腹心之患。並強調指出,長治等城堡堅壘密,須有充分準備,切不可草率,進攻時宜選擇一兩城,各個擊破。9月4日,軍委又進一步指出:在進行上黨戰役中,閻(錫山)如從太原、臨汾、平遙等地來援,於我有利,待其進至適當地域給以殲滅,你們應有此獨立的機動的靈活作戰準備。”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遵照軍委指示,針對史澤波所部孤軍深入、守備分散的特點,決心集中以所屬正在進行整編的的太行、冀南、太岳軍區部隊及地方武裝共3.1萬餘人,並動員5萬民兵配合作戰,在解放區人民民眾支援下,首先輪流以主力一部由北而南地逐個奪取長治外圍各城,吸引史澤波的主力從長治出援,以主力的大部配置在機動位置,力爭在運動中予以殲滅由長治出援的敵人,爾後收復長治,相機殲滅可能自太原、平遙來援的敵人。同時,以冀魯豫軍區主力及太行、冀南軍區部隊各一部,在新鄉以北、石家莊以南平漢路沿線肅清日偽軍;以太岳軍區部隊破擊同蒲路南段,遲滯胡宗南部北進,為上黨戰役結束後轉用主力於平漢或同蒲路作戰準備戰場。
為了打好上黨戰役,晉冀魯豫軍區認真進行了戰前準備,首先,將各軍區在抗日戰爭時期組建的游擊兵團編組成太行縱隊、冀南縱隊和太岳縱隊,使之成為正規兵團,從而實行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其次,在軍民中廣泛的進行政治動員。號召大家為保衛抗戰勝利果實而戰,並提出"打好上黨戰役,支援重慶談判"的口號。部隊知道毛澤東赴渝和蔣介石談判,都為毛主席的安全擔心。鄧小平說:“上黨戰役打得越好,殲滅敵人越徹底,毛主席就越安全,在談判桌上就越有力量。”再次,開展了戰前練兵,各級地方政府還動員了5萬民兵支前或參戰。充分的戰前準備,使部隊士氣高漲,求戰心切,保證了前線的供給和後方的安全。
在開進途中,太行縱隊於9月1日攻克襄垣,殲敵一部。9月10日,戰役正式發起。太行縱隊首攻屯留,太岳、冀南縱隊設伏打援。11日,長治守軍出動6000人增援屯留,中途稍與打援部隊接觸,即畏懼被殲而退縮長治。12日,我軍攻克屯留。13日,太岳縱隊攻擊長子縣城時,以太行、冀南縱隊打援。但長治守軍不敢出援,打援意圖無法實現。劉伯承、鄧小平當即放棄打援計畫,令各部迅速奪取外圍各城。17日又攻占潞城,截斷了長治與太原、平遙的聯繫。19日,我軍攻克長子、壺關。至此,襄垣、長子、屯留、潞城、壺關為我攻克,共殲滅國民黨軍7000餘人,孤立了長治守敵。9月20日,各縱隊開始合圍長治。劉伯承、鄧小平決心由城的東、南、西三面同時攻城,虛留生路於北關,誘使史澤波部北竄而在野戰中予以殲滅。24日,各部隊開始攻城,但遭到史澤波部的頑強抵抗,攻城未果。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由於上黨告急,閻錫山急令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第23、第83軍和省防軍等部共2萬餘人,由祁縣地區向長治增援,圖解史澤波之圍。28日,劉伯承、鄧小平在判明彭毓斌的行動企圖後,決定採取攻城打援的戰法。以冀南縱隊及地方武裝佯攻長治,吸引援敵,以太行、太岳縱隊北上打援,將援軍殲滅於襄垣、屯留之間地區。
10月2日,打援部隊與增援敵軍在屯留西北之王家渠地區遭遇,打援部隊立即將彭毓斌所部包圍於老爺嶺、磨盤腦、榆林地區。被圍困的國民黨軍憑藉優勢火力拚命頑抗,戰鬥十分激烈,打援部隊多次攻擊未果。這時,我發現援敵為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領的第23、第83軍共6個師及由偽軍改編的省防軍一部。劉、鄧首長為確保打援兵力的優勢,遂決定抽調圍困長治的冀南縱隊北上參加打援,只留下地方部隊繼續圍困長治。為避免彭毓斌作困獸之鬥,部隊攻擊時採用“圍三闕一”,“虛留生路”的戰法,以左右兩翼部隊猛攻敵人,而在北面留一缺口,誘敵向北突圍,爭取在運動中殲滅之。10月5日,我左翼部隊攻占敵老爺嶺主峰陣地。經我軍多日圍困攻擊而飢疲不堪的敵人,於當日夜間向北突圍,太岳縱隊一部立即搶占虒亭以北之土落村附近制高點,堵死敵人逃路。隨後,打援部隊以跟蹤追擊、平行追擊、超越追擊、穿插分割,多路楔入敵陣等戰術手段,將敵援軍合圍,激戰至6日,敵除一部逃回沁縣外,其餘全部被殲,彭毓斌被擊斃。
被圍困於長治的史澤波,見援兵無望,乃於10月8日乘夜暗從長治向西突圍,企圖逃向臨汾。據此,劉伯承、鄧小平急令太岳縱隊從虒亭直出沁水之馬壁,對敵實行兜擊。太岳縱隊在“抓住敵人就是勝利”的鼓舞下,士氣旺盛,他們不顧疲勞,忍受飢餓,日夜賓士。至12日,終於在沁河以東之將軍嶺、桃川地區截住了突逃的史澤波部,經數小時激戰,除少數先頭西逃外,其餘全部被殲,史澤波被俘,上黨戰役勝利結束。
此戰,解放軍以傷亡4000人的代份,殲滅國民黨軍11個師及1個挺進縱隊共3.5萬餘人,其中生浮3.1萬人,繳獲山炮24門,機槍2000餘挺,各種槍1.6萬餘支。
點評:上黨戰役是重慶談判期間,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國民黨軍的著名戰例。這一勝利打擊了蔣介石的內戰氣焰,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後方,顯示了解放區軍民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的力量和決心,加強了中共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對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次戰役也是解放戰爭時期打的第一個較大規模的殲滅戰,為解放軍今後的作戰提供了借鑑,意義十分重大,經驗也非常寶貴。我軍在總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所以能取得戰役的勝利,主要經驗是:劉伯承司令員對敵情判斷準確,戰役決心正確,指揮果斷;初戰必勝的思想明確,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充分;通過兵力的機動轉用,以及在次要方向充分發揮地方部隊和民兵的作用;確保主要作戰方向的兵力優勢;利用圍城打援、攻城打援、迫敵突圍等手段,爭取殲敵於運動中。
清風店戰役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10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晉察冀野戰軍在河北省保定以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進攻戰役。
是年9月14日,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秋季攻勢,迫使晉察冀戰場的國民黨軍5個師出關應援。為尋機殲滅國民黨軍,並配合東北民主聯軍秋季攻勢,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示,集中第1、第2、第4縱隊、炮兵旅和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等部,在野戰軍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羅瑞卿率領下,再出保北戰場,圍攻徐水,尋機殲滅涿縣或保定來援之敵。
10月11日,徐水外圍作戰開始。至14日第3縱隊拔除丁北河店至徐水間的國民黨軍據點;第2縱隊攻占徐水南、北兩關,圍攻城垣。國民黨軍保定綏靖公署急忙以第94軍之第5師、獨立第95旅、北平行轅戰車第3團及第16軍之第94、第107師等部,分別自涿縣、霸縣向固城、容城推進,企圖解徐水之圍。
晉察冀野戰軍按預定計畫,除以一部兵力繼續圍攻徐水,以另一部兵力鉗制容城之第16軍外,集中主力求殲由固城南援之第5師等部。17日雙方形成對峙,膠著於徐水、固城、容城之間地區。這時,國民黨軍第3軍軍長率第7師及第16軍1個團已開始由石家莊北上,企圖協同北平出援之國民黨軍夾擊晉察冀野戰軍主力於徐水地區;晉察冀野戰軍抓住有利時機,於17日令第2縱隊統一指揮該縱隊第5旅,第3縱隊第7、第8旅,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偽裝主力繼續圍攻徐水,並抗擊北面援軍;令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和民兵尾第3軍主力北上,鉗制與遲滯其前進和後撤;野戰軍率第4縱隊、第2縱隊第4、第6旅及第3縱隊第7旅共6個旅,於18日秘密兼程南下,以一晝兩夜120公里的速度至19日晨趕至方順橋、陽城鎮附近地區,隱蔽待機。19日午後,國民黨軍第3軍1.3萬人進至清風店地區。當晚,晉察冀野戰軍主力就勢將其包圍。20日拂曉,發起攻擊,至21日晚將其壓縮於西南合村。22日3時40分,發起總攻,激戰至11時30分將其全殲。此戰,敵共出動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等共124架次支援作戰。
與此同時,第2、第3縱隊各一部及獨立第7旅在保定以北地區阻擊南援之國民黨軍第94、第16軍等部的多次進攻,並殲其一部,保證了清風店戰役的順利進行。
點評:清風店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17250人,其中俘敵11100人,斃傷6150人擊落擊傷國民黨軍飛機各一架,開創了晉察冀殲滅戰的新紀錄,對扭轉華北戰局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並有力地配合了東北民主聯軍的秋季攻勢,同時為爾後我軍攻取石家莊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個戰役獲勝的重要原因是:我軍在保定以北攻城打援均未奏效而可能陷入被動的情況下,當機立斷,迅速改變決心,以主力隱蔽快速南下,一晝夜行軍100餘公里,出敵意外地抓住並迅速殲滅了由石家莊北進、並處於運動中的敵人,使我軍始終保持了戰役的主動權。青化砭戰役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3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兵團在陝西省延安東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伏擊戰。
3月19日,國民黨軍占領延安後,其第1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急於尋找西北人民解放軍決戰。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副政治委員習仲勛決定以小部兵力與國民黨軍接觸,誘其北上安塞,以主力隱蔽集結於甘谷驛、青化砭、蟠龍地區,以待戰機。3月20日,西北野戰兵團獲悉國民黨軍整編第27師第31旅將由拐卯前出至青化砭,以保障其主力側翼安全,遂決心乘其孤立突出之時殲滅之。23日,以第2縱隊第359旅、獨立第4旅,第1縱隊第358旅及新編第4旅、教導旅共5個旅,埋伏於青化砭以南延榆公路兩側,布成袋形陣地;以第1縱隊獨立第l旅為預備隊。24日,第31旅(欠第91團)進入設伏地區。解放軍當即展開堵截夾擊,經1個多小時激戰,將其全部殲滅。
點評:此戰,是西北野戰部隊主力撤出延安後的第一個勝仗,打擊了胡宗南集團的氣焰,鼓舞了陝甘寧邊區軍民的鬥志。作戰中,國民黨軍被殲2900餘人,第31旅旅長李紀雲被俘。西北野戰軍傷亡265人。
熱河戰役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月至10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晉察冀軍區部隊一部在熱河省(今河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各一部)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1月,國民黨軍第11戰區和華北保全司令部集中8個師,分東、西、南3路向熱河解放區發動進攻。7日,東路國民黨軍第13軍和第52軍第195師,由阜新沿錦承鐵路(錦州至承德)西進,至10日,先後占領朝陽、葉柏壽、凌源等地,逼近平泉。晉察冀軍區即以原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第2、第3旅及冀東縱隊第12、第13旅於平泉地區阻擊,經竟日激戰,未能將國民黨軍阻住。13日,國民黨軍占領平泉,並繼續西犯。10日,西路國民黨軍第16軍第22師、第92軍兩個師及保全軍1個師沿平承鐵路(北平至承德)東進。當其進至古北口一帶時,晉察冀軍區劉道生、郭天民兩縱隊和冀晉縱隊一部予以頑強阻擊和反擊,殲其3000餘人,並將其擊退。13日,南路國民黨軍第94軍第5師、第43師兩個團及保全軍一部,由唐山出發北犯。冀東縱隊第13旅及工人縱隊在民兵配合下,以一部兵力正面阻擊,主力向國民黨軍側翼出擊,迫使其退回唐山。2月25日,國民黨軍東路主力由平泉繼續向承德方向進犯,第94軍第5師由冀東轉往東線,向平泉以南,桲羅樹地區進犯,擔負東路左翼掩護,企圖策應東路主力向承德方向的進攻。據此,晉察冀軍區集中冀晉縱隊第2、第3旅,冀東縱隊第12旅,熱遼縱隊第27旅等部,以隱蔽突然的行動,將第94軍第5師壓縮檔圍於郭林子、楊林子兩個狹小村莊內,經激戰,殲其1300餘人。5月,國民黨軍調整部署,從熱河抽調3個師的兵力,開赴東北,主力企圖再攻承德。晉察冀軍區為配合東北作戰,以第1縱隊及熱河軍區獨立第l(後改為獨立第16旅)、第2(後改為獨立第13旅)、第3(後改為獨立第14旅)旅和熱中、熱遼、熱東各軍分區部隊分3路向熱東之國民黨軍實施反擊。北路收復古山、平莊等地,並控制了赤峰至葉柏壽間鐵路;中路收復了三十家子,切斷了凌源至平泉的交通;南路阻斷了北寧鐵路。8月,國民黨軍又將第53軍兩個師、第93軍兩個師增調熱河,配合第13軍向承德進犯。此時,晉察冀軍區主力正圍攻大同,熱河僅有獨立第13、第14旅,遂放棄正面阻擊,集中兵力於北線作戰。28日,於承德以北的頭溝殲滅國民黨軍一部,爾後主動撤出戰鬥。國民黨軍占領承德後,即以第93軍分左右兩路向赤峰方向進攻,9月11日,進至寧城、葉柏壽一線。晉察冀軍區乃集中獨立第13、第16、第17旅及騎兵旅等部打其左路,18日強襲乃林,將暫編第18師擊潰;23日攻寧城,殲滅暫編第18師1個團。爾後轉移兵力,將右路暫編第22師圍困於建平城內。10月5日,國民黨援軍與建平守軍會合。晉察冀軍區部隊遂於10月9日向南北兩個方向轉移,國民黨軍於11日占領赤峰。至此,熱河保衛戰結束,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3.1萬餘人。
定陶戰役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9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山東省定陶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人民解放軍舉行出擊隴海路戰役後,國民黨軍於8月下旬迅速在鄭州、徐州之線集中14個整編師、32個旅共30萬人,企圖乘我軍未及休整之機,以優勢兵力合擊我軍於定陶、曹縣地區,進而控制魯西南。其部署是:國民黨軍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集中第5軍、整編第11、第88師共5個多旅的兵力,自分三路碭山、虞城之線,向城武(今成武)、單縣、豐縣、魚台地區進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以整編第3、第41、第47師和整編第55、第68師各1個旅及暫編第4縱隊3個團等共約10個旅的兵力,分三路自封丘、開封、考城、商丘之線向東明、定陶、曹縣地區進攻,準備以優勢兵力鉗擊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定陶、曹縣地區,進而打通平漢路,控制魯西南;另以第31集團軍王仲廉部等13個旅的兵力在平漢線之安陽、新鄉及其以東地區佯動,配合主戰場進攻。8月28日,各路敵軍開始行動。
中央軍委於8月22日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凡無把握之仗不要打,打則必勝;凡與敵正規軍作戰,每戰必須以優勢兵力加於敵人,其比例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殲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個擊破之。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對當面敵情作了周密的分析,認為國民黨軍徐州、鄭州兩部進犯敵軍共分六路,雖在兵力和裝備上占有優勢,但每路只有一至兩個師,且徐州、鄭州兩綏署在指揮上屬兩個指揮系統,指揮不統一,且深入腹地、多路進攻,必將陷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的境地;冀魯豫戰場解放軍主力雖然只有4個縱隊5方餘人。但只要集中兵力在運動中尋殲其主攻方向主力一部,就能瓦解國民黨軍的攻勢。鑒於徐州綏署各部出犯之敵皆系蔣介石嫡系,其第5軍及整編第11師戰鬥力強;由鄭州綏署各部雖是主攻部隊,但戰鬥力較弱,其中整3師(轄第3旅、第20旅)、整47師又是主攻方向中的主力,而除整編第3師屬嫡系,其餘如整編第47、第41師原系川軍,整編第55、第68師原系西北軍,各圖保存實力,估計當我攻擊整編第3師時增援不會積極。據此,劉伯承、鄧小平遂確定首先殲滅整編第3師於定陶西南地區,而後視情況再殲整編第47師大部或一部;另以地方武裝分別鉗制其餘各路國民黨軍及新鄉、安陽方向之敵。我軍將主力3個縱隊集結於定陶西南,而以小部隊採取運動防禦,引誘整3師至預設戰場;為使我軍兵力達到四倍於整編第3師的優勢,決定從豫北急調第2縱隊到東明東南地區集結待機。
9月2日,整編第3師被我第6縱隊2個團誘至定陶以西之秦砦、桃源地區(今桃園)。整編第47師進至定陶西南之黃水口、呂砦地區。時國民黨軍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又將整編第3師和整編第47師會攻定陶的計畫改為整編第3師攻菏澤、整編第47師攻定陶,由此,上述兩個師的間隔加大到20至25公里。同時擔任牽制任務的各部解放軍已有力地阻遏了東路以及西路其他各部進攻的國民黨軍,使整3師和整47師處於孤立突出的態勢。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決定乘徐州、鄭州兩路敵軍的鉗鋏尚未合攏,鄭州各路敵軍比較分散,整編第3師又遭我沿途阻擊、十分疲憊之機,待該師進至定陶以西的大楊湖地區加以殲滅。部署是:以第2、第6縱隊共5個旅為右集團,主力由北向南,一部由東向西實施攻擊;以第3、第7縱隊共4個旅為左集團,首先楔入整編第3師和整編第47師之間,割裂兩敵聯繫,爾後以主力由南向北協同右集團攻殲整編第3師,以一部阻擊整47師。
3日下午,國民黨軍整編第3師被誘至大楊湖、天爺廟、大黃集預定戰場。整編第47師被阻於桃源、長樂集以南。午夜,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對整3師發起攻擊,左、右集團把攻擊重點首先指向大小楊湖及閻寨的整編第3師第20旅,同時以一部兵力佯攻牽制天爺廟及周集、大黃集的整編第3師師部和第3旅。在整編第3師被我包圍後,劉峙於4日急令整編第47師向左集團第3縱隊左側背猛攻,令整編第41、第55、第68師分從西北、正南、東南方向由東明、曹縣向整編第3師增援。但在各阻援部隊堅決阻擊下,未能靠攏整編第3師。當夜,第6縱隊加強對敵第20旅的攻擊,以第16、第18旅分別經張集、范砦和張大莊、馬莊以鉗形攻勢,合擊大楊湖,第17旅位於楊磨頭待機。23時30分,戰鬥開始,被圍的國民黨軍在飛機、坦克配合下頑強抵抗並急呼求援。由於國民黨軍火力較強、協同密切,而進攻部隊未能集中兵力保持持續突擊力,激戰至5日挽曉,未能突破其基本陣地。此時,國民黨軍援軍分由東明、曹縣地區向整3師增援。晉冀魯豫野戰軍遂調整部署,除以一部兵力阻擊援軍外,以第6縱隊全力攻殲大楊湖國民黨軍,以第2縱隊1個旅對大黃集、周集和小楊湖國民黨軍進行牽制、攻擊。5日夜,左、右集團各縱隊發動全線猛攻,進攻部隊相繼從大楊湖村西南、東北、東南突破,均遭依託房屋、地堡之國民黨軍火力攔阻,激戰持續兩晝三夜,未克。6日5時,第6縱隊投入預備隊,全力向守軍再次發起猛攻,戰至8時,全殲大楊湖國民黨軍第20旅第59團,重創第3旅,並進逼天爺廟整編第3師師部陣地。當日中午,整編第3師師部和第3旅殘部向南突圍,企圖與整編第47師靠攏。我軍乘敵脫離工事陷於混亂的有利時機,全線出擊,迅速將該敵殲滅於秦寨附近地區。
整編第47、第41、第55、第68師等部得知整3師被殲後,即向考城、蘭封撤退。晉冀魯豫野戰軍抓住戰機,迅速轉移兵力,7日,以主力向整編第42師側背實施猛烈卷擊,激戰1天,將該師兩個旅殲滅於撤退途中。同時,以一部兵力對整編第41、第55、第68師展開追擊,殲敵約1個團,乘勝收復東明。其餘敵人倉皇撤退至考城、蘭封之間轉入防禦。徐州方向出犯之敵被我阻遏於城武地區。至此,國民黨軍的進攻遂被粉碎,定陶戰役勝利結束。
此戰,解放軍以傷亡3500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個旅17200人,其中俘敵12200人,斃傷5000人,俘敵整編第3師中將師長趙錫田。《解放日報》9月12日的社論指出:這一勝利,連同中原我軍突圍的勝利與蘇中大捷,“對於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定陶大捷也使國民黨軍的上層受到很大震動,鄭州綏署主任劉峙因此被撤職,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兼任該署主任。
點評:定陶戰役再次證明,我軍依託解放區實行內線作戰,可以獲得大量殲敵的良好戰機。這個戰役在作戰指導上最成功之處是,我軍既堅決又靈活地貫徹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的戰法:在整體上敵軍兵力占有巨大優勢並向我軍實行分進合擊的情況下,我軍正確地選擇了諸路敵人中較弱的一路為突擊目標,並使用地方武裝和民兵於次要方向擔任鉗制任務,調集一切能夠調集的主力於主要作戰方向,從而使主要作戰方向的兵力達成了四倍於敵的優勢;同時,在主要作戰方向上,也實行分批逐次殲敵,使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不僅貫徹於總的戰役指導,並能體現於具體戰術部署上;但對潰逃之敵,則僅臨之以相對優勢的兵力。
劉伯承司令員在總結戰役經驗時說:“一、誘敵人解放區打為有利,但必須組織有力而適當的運動防禦,消耗敵人彈藥,損傷其人馬,造成我主力決戰的有利條件;二、對戰鬥力不強,特別是兩個系統的敵人,我們可以插入其縱隊中間鉗擊一部(對善於突擊的而又積極的敵人又當別論);三、在戰役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敵基幹軍隊,打敵嫡係為有利;在戰術上,以兵力重點打擊敵人弱點而各個消滅之,容易收效。”弱點也存在不少“弱點亦不少,如組織上頭大腳小,連隊極不充實;三日、四日協同作戰太差,戰術上集中兵力打一點的運用仍嫌不夠;因對空襲無法,尤其是在敵人火力太強的條件之下,而我彈藥奇缺,故不能白天作戰等等。”
評論
在人民解放軍進軍過程中,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全面展開起,到1950年5月舟山群島解放止,歷時近四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經過艱苦奮戰,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人(俘虜458萬人,斃傷171萬餘人,投誠63萬餘人,起義和接受改編114萬餘人),投誠﹑俘虜和擊斃旅級或少將以上高級將領1686名,解放了除西藏(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協定,西藏和平解放)及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少數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贏得了這場對中國命運起決定作用的解放戰爭的勝利。近年又有人提出加上45年9月到開打前,以及一直持續到50年代頭數年的剿匪行動是1065萬(剿匪的時間段比50年6月晚很多,一直到53年年底)張雄文的文章認為807萬更科學。而英國學者在CHINAINTHEWAR中則提出是三大戰役解放軍傷亡25萬,國民革命軍15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爭初期的120萬人,發展到530萬人。在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負傷104萬人,犧牲26萬人,失蹤19萬人。戰爭意義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毛澤東手跡
1949年5月8日,毛澤東關於第十九軍切斷胡宗南部退路給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等的電文手跡(中央檔案館提供)
在省歷史博物館東展廳,460多幅文獻和圖片檔案將公開展示。
5件毛澤東親筆起草的電文,周恩來、彭德懷和習仲勛等領導人的手跡,解放陝西18個重大戰役的影像,將組成建國以來陝西最全的解放檔案。
展覽介紹
動漫展示陝西解放軌跡,省檔案館已為展覽籌備5個多月,4次赴京取得珍貴檔案
省檔案局(館)副局(館)長李乃斌、社會教育編研處處長王展志4次進京,爭取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的檔案支持。“國慶前夕的這次展覽,力求匯聚建國以來陝西最為全面的解放史料。”李乃斌說。
5件毛澤東手跡亮相
國慶前夕,由我省攝製的電視作品《保衛延安》光耀螢屏。在本次展覽中,一批當年保衛延安戰役期間的珍貴電文手寫稿,將為這場戰事尋找真實的背後故事。
其他手稿還包括:1947年10月11日,坐鎮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毛澤東,親筆寫給東北、中原、華北戰區各首長,分析西北和全國戰場局勢的內部電文;1948年3月7日,西北解放軍在宜川取得大捷後,毛澤東親筆修改的新華社電稿等。
因為史料珍貴,毛澤東主席的親筆手跡一直保存在中央檔案館,這次毛澤東主席親手起草的5件電文,還有彭德懷、習仲勛等領導人的手跡在陝西亮相,實屬來之不易。
18場戰役照片挨個看
在解放陝西的進程中,陝西經歷數百次大小戰役。有關戰役的珍貴史料,勾畫出陝西解放的歷史軌跡。
其中,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戰役,榆林戰役、宜川戰役、收復延安-西府戰役、澄合戰役、有關西安解放的陝中戰役、陝南解放戰役等18次戰役,最為陝西人所熟知。而18個重大戰役,也將是展覽重點。諸多戰爭現場留存下來的珍貴老照片都將依次展出,再現當年戰爭的慘烈。
1.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永業出版社
2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3.謝聲溢,徐州綏靖概要,第二頁,1946年印
4.戌年記憶——1946
5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6.陳啟天,寄園回憶錄,頁207
7.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的聲明,1947年1月,《陸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ISBN:7-01-001104-4
8.中共密令只要國民黨不趕,駐京的中共人員和報社就不走,參見《國共談判史綱》,武漢出版社,1996
9.首都衛戍司令部,淞滬重慶警備司令,分别致電函京滬渝中共代表,所有中共人員限期全部撤退,重慶:大公報,1947-3-1 南京衛戍司令部致電梅園新村中共聯絡處限期撤退令
10.梁漱溟,內戰的責任在誰?上海大公報第五版,1949-1-26
11.國共談判史綱,武漢出版社,1996
12.蔣中正,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
13.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六卷,中華書局,2000,頁135
史詩
影視作品凡能夠帶給人長久的震撼或者感動,全在於細節。導演唐國強在這部戲的細節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戲在於細節。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會受到史實的限制,特別是這種電視劇,還要經過軍事專家、黨史專家的評定,所以我們要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在《解放》中有很多這樣的細節,有一個細節令較為沉重的氣氛緩和不少,當時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裡等前線的訊息,失眠症發作,於是朱德拉上人來為其治失眠症,而這個治療失眠症的方法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項活動—————打麻將,最有趣的是,毛澤東還嘲諷他的外國醫生只會打“十三不靠”。電視劇在拍攝時候對細節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劉勁回憶起跟唐國強一起拍風雪行軍時的一個場面,當時大雪已經紛飛,但唐國強仍覺得風雪不夠大,就動用兩台鼓風機,把雪吹到演員的身上,拍完後發現演員身上都是一層冰,變成了冰人。
除了濃墨重彩地描寫領袖人物之外,普通人、普通士兵也在該劇中有較為深刻的描寫,他們雖然沒有豐功偉績,但正是他們力量的相加決定了戰爭的結局。劉胡蘭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該劇也描寫了這個勇敢的女孩。被推倒在地的劉胡蘭艱難地爬向鍘刀,年輕的臉龐滿臉血污,輕聲卻目光堅定地說道:“共產黨萬歲!”此時響亮又蒼涼的歌聲響起,畫面閃回到這個年輕女孩趕馬車、入黨、教識字的情景……任何人這個時候都會被感動。正是這無數犧牲者的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全景式展現解放戰爭
50集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解放》作為之前的《長征》、《延安頌》兩部電視劇的“續篇”,三部作品形成了一個系列。《解放》以解放戰爭為歷史背景,以革命領袖為主要人物,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主要內容,重點描寫了中原突圍、延安保衛戰、孟良崮戰役、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等經典戰役。編劇王朝柱以40年的辛勤研究,耗時數年創作了原本,又歷時兩年將其改寫為50集的電視劇劇本。他以工筆畫式的細緻描寫,全景展現了解放戰爭期間,國共兩大陣營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戰線之間的殊死較量。而該劇與《長征》一樣,在氣勢和品質上也足現恢弘。不僅將毛主席詩詞《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作為了電視劇的主題曲,濃重而懷舊的畫面和歷史感極強的拍攝手法,再加之激烈的戰爭場面穿插於運籌帷幄之中,使得整個電視劇充滿了盪氣迴腸的氣勢。
史詩氣質融合史料揭秘
電視劇《解放》從戰略高度上表現中共領導人的智慧和謀略,再現各兵種的協同作戰藝術,全景式解讀解放戰爭。導演之一的董亞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戲所涵蓋的歷史階段和歷史信息量在目前同類題材電視中都是最高的。《解放》中有史可查的角色就有479個,服裝、道具、配音等各個環節都要從細節方面,一點一滴地去做。”
而對於大多數喜歡戰爭題材劇的觀眾來說,他們更期待的是作品捕捉到了多少史實?《解放》不會令觀眾失望,一些過去從來沒有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內容將有所體現,具有很強的“揭秘性”,比如國民黨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魯圭不斷將蔣介石的作戰方案送給毛澤東;當時的國民黨師長韓練成在萊蕪協助我軍三天殲滅五萬多國民黨軍隊,並活捉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除了這些真實的“潛伏”事件外,還有一些歷史軼聞,比如1948年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第二屆國民代表大會,蔣介石鼓動胡適參選總統,轟動一時,結果卻是鬧劇收場。
相關電影
《大決戰》系列電影簡介
基本介紹
《大決戰》,中國彩色寬銀幕電影。八一電影製片廠1991年出品。史超、李平分、王軍編劇,李俊總導演;楊光遠、蔡繼渭、韋廉、景慕逵、翟俊傑等導演,主要演員有古月、蘇林、馬紹信、趙恆多、盧奇、郭法曾、路希等。
影片分為《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3部,以史詩般宏偉的氣魄藝術地再現了中國解放戰爭中兩大軍事集團3次決定性的戰役。創作者在雙方統帥部門的戰略方針、作戰計畫、戰役指揮上完全忠實於歷史史實;在細節描寫上、戰爭場面上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進行適度的渲染、鋪襯,因而使銀幕形象在巨大的、真實的歷史背景上顯得更加豐滿、生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影片既描述了雙方統帥及高級將領的思想、感情、性格,也表現了下級軍官、士兵和民眾的思想、感情、性格,而且在描述中避免了臉譜化、模式化的傾向。在此基礎上,影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表明決戰的勝負並非單純是軍事指揮決定的,而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
導演簡介
李俊(1922--)於1951年從影,先從事紀錄片導演。1959年與馮一夫合導《回民支隊》取得成功。“文革”前,李俊的代表作是《農奴》,這部描寫西藏農奴命運的影片拍得氣勢雄偉,感情深沉,色調濃烈,激起強烈反響。“文革”中他與人合導《閃閃的紅星》也廣受好評。1979年,李俊執導的《歸心似箭》描寫抗日聯軍某部連長掉隊後所經受金錢、死亡、愛情考驗,表現他剛毅、堅定、百折不撓的精神。影片拍得質樸、自然、真切、動人,令人耳目一新。之後,他執導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別具特色。進入九十年代以後,他擔任了3部6集大型史詩影片《大決戰》的總導演,為保證這部巨片的總體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史地位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擔任總導演拍攝的三部6集《大決戰》堪稱是真正的鴻篇巨製。從1948年到1949年初,在東北、華東、華北地區進行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大決戰。“三大戰役”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和國民黨的慘重失敗為結局,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是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影片《大決戰》三部6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既獨立成篇,又可以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了對這一偉大史實的總體再現。《大決戰》是一部氣勢宏偉、規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國電影以來,中國的銀幕上還未出現過這樣結構複雜、人物眾多、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作品。創作者是站在一個偉大歷史的轉折點上來寫“大決戰”的。影片不僅表現了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軍事鬥爭,而且展示了這兩個政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較量,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式的描寫,展示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風貌,揭示出決定戰爭勝負和歷史變革的最深層的動因,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全景式的戰爭巨片。該片獲第12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項國內獎。
影片上映後,以它歷史的真實、人物性格的鮮明和場面的宏大而獲得高度評價,同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道具獎和最佳煙火獎。
大決戰 遼瀋戰役
電影片名大決戰:遼瀋戰役
影片類型劇情/戰爭/歷史
片長222min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色彩彩色
膠片長度23本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年份1991年
演職員表】
導演
總導演
首席導演
蔡繼渭
趙繼烈
翟俊傑
景慕逵
副導演/助理導演
王曉民
編劇
李平分、史超、王軍
演員
古月-毛澤東
蘇林-周恩來
馬紹信-林彪
魯繼先-羅榮桓
張衛國-劉亞樓
高惠彬-譚政
姚居德-蘇靜
郭法曾-劉少奇
劉懷正-朱德
路希-任弼時
趙恆多-蔣介石
吳志遠-宋美齡
盧學公-衛立煌
徐正運-杜聿明
周志宇-廖耀湘
陳學剛-何應欽
劇情介紹
1948年3月,已經在東北站住了腳的解放軍,在林彪的領導下,已經發展為近50萬大軍。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朱德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形勢,毛、朱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瀋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瀋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影片評價
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並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於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大決戰 淮海戰役
電影片名大決戰:淮海戰役
影片類型劇情/戰爭/歷史
片長219min
國家/地區中國
語言漢語國語
色彩彩色
膠片長度23本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年份1991年
演職員表
導演
李俊總導演
蔡繼渭首席導演
韋廉
楊光遠
景慕逵
翟俊傑
副導演/助理導演王曉民
編劇李平分、史超、王軍
演員
古月-毛澤東
蘇林-周恩來
盧奇-鄧小平
傅學誠-劉伯承
劉錫田-陳毅
謝偉才-粟裕
余忠-譚震林
郭法增-劉少奇
劉懷正-朱德
路希-任弼時
趙恆多-蔣介石
吳志遠-宋美齡
魯非-顧祝同
徐正運-杜聿明
繩中-邱清泉
金世馴-劉峙
許還山-黃伯韜
郭碧川-黃維
秦昭-蔣經國
謝剛-蔣緯國
劇情介紹
“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打響了,在遼瀋戰役的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已心無鬥志。這天,華東野戰軍某部從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防區悄悄進軍,及時斷了黃百韜兵團退路,將其圍住。同時,中原野戰軍攻占了軍事要地宿縣。國民黨危機時刻,蔣介石懇請已經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擔任總指揮。這時,解放軍幾路兵團逼近徐州,淮海大戰一觸即發。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粟裕等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中野和華野。經過十幾天激戰,黃百韜兵團被全殲。12月底,黃維兵團又被圍困於雙堆集,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陳布雷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蔣介石為保實力命杜聿明棄徐州南下與黃維會合。我軍早有準備,將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黃維兵團被全殲。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決定兩星期內不對杜聿明部作最後殲滅,同時展開政治攻勢及心理戰術,瓦解敵人。1949年1月初,華野和東野對傅作義兵團展開分割包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殲,杜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擊斃。
影片評價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許多戰爭的場景都有可看可取之處,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複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影片的獨特魅力。
大決戰 平津戰役
電影片名大決戰:平津戰役
影片類型劇情/戰爭/歷史
片長218min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色彩彩色
膠片長度12本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年份1992年
演職員表
導演
李俊總導演
韋廉首席導演
楊光遠
景慕逵
翟俊傑
蔡繼渭
編劇李平分、史超、王軍
演員Actor
古月-毛澤東
蘇林-周恩來
馬紹信-林彪
魯繼先-羅榮桓
史崇仁-聶榮臻
張衛國-劉亞樓
姜申-楊得志
邸國強-羅瑞卿
高發-耿彪
戈文義-楊成武
李心敏-李天煥
郭法曾-劉少奇
劉懷正-朱德
路希-任弼時
趙恆多-蔣介石
李定保-傅作義
江化霖-郭景雲
徐光明-陳長捷
里坡-鄧寶珊
吳志遠-宋美齡
劇情介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明是為了守住平津,暗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終於打消了蔣介石將傅作義部60萬軍隊撤出華北的決定,掌握了國民黨在華北的軍政大權。為拖住並殲滅傅作義部,中共中央命令東北野戰軍提前秘密入關與聶榮臻率領的華北野戰軍會合,發起平津戰役。很快,傅作義的嫡系35軍被圍殲於新保全。這時,解放軍不僅完成了對張家口的包圍,並鉗制住了傅作義的主力部隊及蔣介石的部分嫡系軍隊。林彪率領的東北野戰軍已經突然進入平津地區,與聶榮臻會合,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平津戰役打響後,傅作義見抵抗沒有希望,秘密地與中共聯繫進行和談。為掩蓋傅作義的秘密起義準備,1949年新年獻詞中中共列出戰犯名單中仍舊有傅作義,傅作義得知自己成為戰犯的真相後,起義的決心日重,但由於雙方所條件距離太大,談判沒有成功。傅錯誤認為天津好守,可以有討價的資本,下令陳長捷死守天津。同時,派代表繼續與中共談判。談判未幾,天津在30小時內時失守,傅作義幻想破滅,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定。當天,蔣介石不得不假裝“引退”。為感謝傅作義對和平解放北平的貢獻,毛澤東、周恩來在西柏坡熱情接待了來訪的傅作義。
影片評價
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義既深明大義,卻又不甘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的心理。同時,電影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歷史地再現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實,讓人們了解到了真實的戰爭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