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平調落子

武安平調落子

武安平調落子是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的總稱,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獨有的兩個地方劇種,經常在一起演出,習慣上合稱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平調落子流傳於河北省南部的邯鄲、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陽、新鄉及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等地區。

基本信息

概述

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平調落子

戲曲劇種。流行於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是“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的總稱。一般平調落子劇團演員,都能兼演平調和落子
武安平調屬梆子腔系,約在清代中葉由河南懷調演變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到越調影響,因而有“平越懷調不分家”之說。1911年以後在武安地區相當盛行。有200多個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故事
行當有4生、4、4 花臉之分,以生戲為主,如《兩狼山》、《董家嶺》、《三進帳》、《鍘趙王》、《下陳州》、《淤泥河》等。也有一些民間故事和神話戲,如《盤坡》、《天仙配》等。
平調的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等,早期主要伴奏樂器有二弦、軋琴(平調特有樂器,有七、八條弦,用秫秸桿拉奏),後改用板胡、二胡等。
武安落子原名蓮花落,清末由高舞曲“花唱”演變而來。開始由數人手持霸王鞭對唱,後來發展成化裝表演,角色也有了生旦之分,逐漸登上舞台形成劇種。唱腔屬板式變化體,鏇律優美動聽,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落子的主要板式和腔調有慢板、流水板、散板、高腔、娃子、贊子語、坎頭句、悲腔、迷子等;絲弦和嗩吶曲牌有20餘種。過去只用板胡、板鼓、大鑼伴奏,後增加二胡、三弦、笛、等樂器。表演動作矯健活潑、樸實健康。

有些行當常可兼演。其表演不以武功戲曲程式見長,而是將秧歌高蹺等民間舞蹈和生活動作融於戲中,邊唱邊做,載歌載舞,在敘事中抒情,幽默風趣,活潑自如。傳統劇目有100餘個,多是民間小戲,如《借髢髢》、《端花》、《勸九紅》、《跑沙灘》、《機房訓子》等。
抗日戰爭期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平調藝人曾做過一些革新工作,演過一些《血淚仇》等新戲。解放後省文化廳曾作為全省重點劇種加以扶植,並派省內多名專業文藝工作者協助改革,改編加工了平調《兩狼山》、《鍘趙王》、《盤坡》等劇目。武安、邯鄲兩專業團均曾排演過這些戲,且保留演出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建立過邯鄲專區平調落子劇團等五個專業劇團。名演員有任耀華、魏洪昌、李魁元、武鳴鳳等。《端花》
已攝製成影片。

歷史溯源

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平調落子

清道光、鹹豐年間,武安藝人喜順,流落到山西黎城,適逢此縣有個李鎖柱,喜編戲文,兩人合作,喜順遂將武安落子傳入上黨,形成了上黨落子。清同治三年(1864)武安有位叫“假媳婦”的藝人去河南內黃縣唱落子,與當地一位姓趙的藝人共同組班唱戲,後來發展成為內黃落子。抗日戰爭時期,武安、涉縣一帶為八路軍根據地。許多落子演員參軍參戰,當地平調落子班社也多屬民主政權領導,常隨軍演出。

排演了《范小丑參軍》、《派款》、《巫嬸坦白》等新戲,有的落子演員,如王景元、王春等,在為部隊演出時被日軍包圍,壯烈犧牲。解放戰爭期間,還有一些落子藝人隨軍南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北省邯鄲專區曾對武安平調、落子兩個劇種進行了重點扶植,先後派遣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和戲曲專業幹部到邯鄲地區平調劇團,對平調落子的劇目和音樂進行挖掘整理。

1956年河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上,武安落子《借》獲得好評,並整理改編了落子《端花》,創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響的劇目。1958年邯鄲地區戲校開設了平調落子班,培養了房志彬、李淑蘭等一批新演員。
武安落子有傳統劇目一百四十餘出,代表性劇目有《借笛笛》《呂蒙正趕齋》《老少換妻》《小過年》《借當》《藍橋會》《何文秀》《王小趕腳》《鬧驢》《跪花廳》《鬧書房》《機房訓子》《大上吊》《頂燈》《安安送米》等。

藝術特點

(一)武安平調

武安平調起源無文字記載。據1954年調查,有兩種傳說。一說明代時武安有兩個落魄文人兄弟倆),分別創立了武安平調和開州平調(開州即河南濮陽,開州平調亦稱大梆子,流行於豫北冀南一帶)。二說明末時,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懷調頗有名氣,後回鄉創辦曹白兩科班。他們在懷調的基礎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間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調。武安平調基本定型約在150年前,即清代各種花部小戲盛行之時。平調角色行當齊全,有所謂“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臉十二行”之說。武安平調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獷、豪放,帶有彪悍的民間武術氣概。藝人多為本縣人,故以武安話為基礎韻白,有的戲、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鄉土氣息濃厚,風格淳正樸實。

(二)武安落子

武安落子源於民間曲調,經歷代藝人口傳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演藝術。據明代《武安史話》記載,武安明代即有戲樓,落子戲當為演出劇種之一。最初稱其為“硬歌”,即無樂器,坐著硬唱,後逐漸發展為一人腳踏小鼓,手持竹板,順口編唱。至明末清初,有的地方又出現了“打霸王鞭”、“翠月檀香”的舞蹈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硬歌”的曲調與“翠月檀香”舞蹈形式相結合,構成了武安落子的早期藝術。此後,唱腔、戲裝道具化妝伴奏均有發展和改進,形成獨特的風格。武安落子行當較齊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昔時分工不甚嚴格,小旦、小生大都相互兼演,三花臉還能演老旦、彩旦,有些三花臉又可由小生代替,小旦又可代娃娃。近來行當分工較前嚴格,但仍有兼演現象。舞台道具較為簡單,表演不以武功和戲曲程式豐富見長,將秧歌、高蹺等民間舞蹈及實際生活中的某些動作融於戲中,邊唱邊做、且歌且舞,既敘事又抒情,活潑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莊諧兼重,常有妙語聯珠,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武安落子早期伴樂比較簡單,明末清初的“硬歌”只有鑼踏鼓,清末舞蹈的引入又增添了鑔鈸,民國年間老藝人胡文亮王繼的又發展了吹奏樂笛子,魏洪昌等向外地學習,又增添了二胡、笙,建國後又加入了三弦、低胡,現在有的劇團還增加了琵琶大提琴月琴等。武安落子唱腔有口語化說唱的特點,武安方言與曲調結合非常緊密,保留有大批的入聲字。悲腔哭迷子的哭唱,聲調高亢,起落也大,頗類當地辦喪事時婦女的哭腔。流水板則如從容不迫的日常敘話,親切自然。

傳承價值

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平調落子
1、武安平調、武安落子是武安獨有的兩個劇種,且能同台演出。
2、武安平調落子影響深遠。武安平調發展到浙江寧海,形成“寧海平調”。武安落子流傳到東北通化,形成“通化落子”;流傳到山西,形成“上黨落子”;流傳到河南,形成“內黃落子”。

3、武安平調落子樂器伴奏中,主要樂器“二弦”、“軋琴”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這對於研究這兩種樂器的起源和發展,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武安平調落子劇種雖然在武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許多搶救保護工作,但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問題

1、平調落子各專業劇團受大氣候影響,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開始步入低谷工資沒有保障人員流失過多,演出無法正常進行。

2、專業劇團服裝道具陳舊,傳統劇目和傳統演唱技藝瀕臨失傳

3、專業劇團人才斷層中年演員紛紛改行青少年演員缺乏後繼無人

4、隨著一些平調落子老藝人的相繼去世,使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沒有保留下來,急需搶救這些資料。

現狀

武安平調落子影響深遠,與寧海平調、通化落子、上黨落子、內黃落子等聲腔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其主要樂器二弦、軋琴在全國絕無僅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調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作品

武安平調落子《雁門關》

《雁門關》

《雁》劇是在傳統劇目《八郎探母》的基礎上改編的。該劇內容在保留傳統劇楊家將保家衛國、鎮守邊關,楊八郎冒死闖關探母等情節的同時,又反映了宋遼時期人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企盼統一的意願,將國情、家情、母子情、夫妻情融為一體,是在戰爭背景下寫和平,從骨肉分離團圓,暗合了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盼望祖國統一的時代主題。編者以此立意,別具匠心,視角新穎。該劇表現手法既氣勢恢宏,又感情細膩,劇情跌宕起伏,場景宏大,引人入勝。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唱腔在武安平調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又不乏新意,高亢激昂,優美動聽。總之,這是又一部難得的好戲。
《跑驢》
《跑驢》表現在初春時節,小兩口去走親戚,妻子抱著小孩騎在毛驢上,丈夫在旁趕驢。倔強的小毛驢一會兒放步快跑,一會兒又磨蹭著停步不前,好像故意和主人在開玩笑。丈夫打它一鞭子,它卻回敬他一蹶子,正好踢在他的屁股上……好不容易,小毛驢才又起步,歡快地在田野上奔跑。突然,小毛驢陷入了泥坑臥下不起。丈夫用前拉、後推、打趕等各種辦法,都不能使小毛驢脫出困境。丈夫尋視四周,見不遠處有位青年農民在大田裡勞動。這位農民發現毛驢陷入泥坑後,放下手中的活計,熱情地前來幫忙。一個在前拉,一個在後推,才把小毛驢拖出了泥坑。夫妻二人謝過青年農民後,又歡歡喜喜地上路了。

武安平調落子《安安送米》《安安送米》

《安安送米》
安安送米寫姜詩之母壽辰,其妻龐三春命子安安阻止鄰婦秋香來賀。秋香懷恨,夜至姜家花園,偽裝三春咒婆母早死。並誘薑母竊聽,因故三春被逐。三春投姑母靈姑家中(或作庵堂)。安安送米供母,三春責以不尊祖母之命。後薑母病,三春托靈姑送回鮮魚湯,並揭出秋香陰謀。婆媳和好,合家團圓。
《呂蒙正趕齋》
言劉丞相之女瑞蓮,飄彩擇婿,彩球打中貧郎呂蒙正。劉欲退婚。女不允,被趕出府來,隨蒙正寒窯成婚。一日,蒙正討飯歸來,見寒窯之內米麵俱全,疑妻不貞,夫妻戲謔一番。瑞蓮講明乃慈母派丫環送來。言歸於好。

代表人物

杜銀方

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平調落子

66歲的杜銀方成長於平調落子世家耳濡目染從小就和平調落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很小的時候,當時已經很有名望的父親在劇團教學徒們唱腔。每當看到哥哥姐姐們苦練功夫、上台表演時,杜銀方就按捺不住學戲的衝動,偷偷地模仿著練。父親發現聰慧的杜銀方學一首記一首、唱一調會一調,天生一副好嗓子,就讓12歲的他進入劇團接受專業訓練,13歲時開始登台演出。“平調落子要尋求新的發展就要和現代的生活節奏、現代人的審美合拍,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的接點,讓這種特色文化更具競爭力。”幾十年來,杜銀方從未停止過對平調落子表現模式的探索和創新。他遍訪各地平調落子民間藝人和專家學者,搶救性地整理出數十部優秀的傳統劇目,並結合時代需求做了一些改良台前幕後數十載,杜銀方經歷了許多艱辛。

“每逢颳風下雨,這條腿提前三天準會‘報警’,疼痛難忍。”杜銀方指著被他戲稱為“天氣預報”的左腿說。原來15歲那年,他在練功時不慎將腿摔斷,因怕影響演出便沒有到醫院檢查,只是簡單地用繃帶將其裹住,傷愈後留下了嚴重後遺症。有一次,杜銀方在演出時,一個後空翻騰空而起,此時有個演員走位失誤,跑到了杜銀方的落點處。為防止傷到對方,杜銀方在空中猛一側身,跌落台下,鎖骨當場骨折,但他仍爬上舞台繼續演出,頓時,全場觀眾起立,掌聲雷動。憑藉精湛的表演技藝,杜銀方征服了廣大觀眾。他先後在多部平調落子劇中擔任主角。河北省群英會一等獎、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2007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群星大獎、表演雙項獎等接二連三的榮譽不斷被他摘得。落子劇《呂蒙正趕齋》及他主演的部分劇目也被錄製成光碟行銷各地。“經數輩藝人的努力,平調落子潮起潮落,飽經風霜,能夠傳承下來,實屬不易。”杜銀方說,平調落子就是他的生命,為了該劇種的傳承和發展,他將盡心竭力。

描寫武安平調落子二十集電視劇《大舞台》
劇情介紹
當年,日寇鐵蹄踏上了古城邯鄲,在趙武靈王叢台上,日軍大佐淺田芳雄對記者口吐狂言:要實現對占領區的軍事打擊、經濟控制,要全面推行奴化中國的文化滲透
因兵燹水火而停辦三年的邯鄲廟會,在侵略者漢奸陰謀策劃下而恢復。久負盛名的平調、落子名角“蓋九州”、“七歲紅”、“水仙花”等登台唱戲,以粉飾太平,遭到了青雲寨抗日武裝“黑煞神”的襲擊而亂了陣腳,擔負組建抗日演劇隊的一二九師文工隊長劉軍生潛入廟會,目睹了現場各派勢力明爭暗鬥
巨富陳文遠是平調、落子戲班的班主,他的“陳家班”淪為日寇的漢奸文化的傳播者,“蓋九州”李天北和“七歲紅”郝丹丹都是他班子的名角。淺田和陳文遠之子陳南翔組建效忠日本人的“皇天劇團”。
八路軍則針鋒相對地組建了“八路軍抗日演劇隊”,吸納了眾多民間藝人參加。劉軍生多次請李天北出山,均遭拒絕。皇天劇團的許多藝人身陷牢籠。陳南翔設計將李天北誆到邯鄲大戲院,要收他進“皇天劇團”。李天北挑逗日本軍官淺田餵養的狼狗和戲班名角秦培良的豺狗撕咬,而遷怒於人。陳南翔為討好淺田命郝丹丹為狗演唱,郝丹丹忍辱服從。從此,為爭奪名角和爭取民眾,八路軍與皇天劇團鬥智鬥勇,在文化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武安平調落子《大舞台》
從日軍虎口下逃出的郝丹丹被劉軍生救走,參加了抗日劇團。初到部隊時,由於生活清苦而不習慣,後見到政委與士兵同甘共苦大受感動。李天北卻一次與八路軍失之交臂。淺田則指使陳南翔又一次將李天北誘捕,逼他為日本人服務。後在師傅和偽軍保全隊張亭柱的幫助下逃離,又被狡猾的陳南翔用其師弟鄭靈光為誘餌逼出。李天北答應在七里店搭台唱一齣戲後,方可就範。散戲後被青雲寨劫走,到山上才發覺“黑煞神”原來是個美貌俠女。是夜,李天北灌醉了女寨主,盜馬而逃,投奔了八路軍。
皇天劇團在淺田指揮下,極力進行文化滲透,宣揚“大東亞”文化,遭到人民的抵制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期間,這支劇團上演了許多結合黨的中心任務編排的新“平調、落子”劇,具體地落實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用文藝武器為抗日戰爭服務。
抗日劇團則到解放區各村莊及與敵占區交界的“盲區”進行抗日宣傳,除上演優秀傳統戲外,還配合形勢編演了不少小戲。一出“送郎參軍”竟一下子在演戲現場引發了民眾踴躍報名參軍的熱潮。
李天北的同門師弟鄭靈光染上了抽大煙的惡習,被陳南翔收買,派他打進八路軍抗日劇團,成為奸細,幾次將我劇團行蹤泄露。
武安平調落子《大舞台》《大舞台》
青雲寨的女寨主杜春紅迷戀“平調、落子”,單相思愛了上李天北,幾次想請李天北上山為她演戲。聽說李天北加入八路軍後,仍不死心。一次,潛入李天北演戲的南鄉村聽戲,遭到陳南翔襲擊,受傷中彈。八路軍劇團掩護她回到山寨,女演員於文佳為她取出子彈,從此以八路軍的朋友自居。淺田請來一日本歌舞伎演員美枝子,負責教授皇天劇團日本歌舞。淺田生日那晚,受虐狂變態發作,讓美枝子鞭打他,不從則以槍威脅。飽受凌辱的美枝子滿腔怒火,將淺田打昏,誤以為打死他了,倉皇出逃到隔壁的戲班,被前來尋找郝丹丹的李天北帶回了八路軍駐地。先參加反戰同盟後加入抗日劇團。
李天北在青雲寨被杜春紅逼婚而堅決不從,杜春紅一廂情願的花燭夜晚,日偽軍來偷襲,杜春紅燒毀山寨,送走李天北後,轉移紫雲洞,經八路軍搭救後,率部參加八路軍編為獨立營,任營長。
抗日劇團假冒皇天劇團,兵不血刃端了青窯炮樓,令淺田惱羞成怒,變本加厲地對根據地進行攻擊。他派出的皇天劇團被八路軍俘虜,其演員受日偽方連坐連保的控制,少數人留下,其餘經教育放回。有意參加八路軍的名角“水仙花”楊小琴回去後,在為日軍將領們唱堂會時,被一醉酒日軍官調戲,楊小琴稍施功夫,將醉鬼擊倒,順手拿了他的公文包,因而獲取重要情報。八路軍據此打了一次漂亮的戰役,擺了一個“空城計”的姿態。讓敵人上了大當,損失慘重。
在殘酷的鬥爭中,抗日劇團團長劉軍生、團員金順姬先後犧牲。李天北出任團長。戰爭中的舞台生涯錘鍊了這位“平調、落子”名角,逐漸成長為優秀幹部,但他被杜春紅野蠻的愛情攻勢嚇得不斷地後退,讓杜春紅傷心備至。
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年輕記者大衛的到來,使這個劇團憑添了幾分洋式的樂趣。他決心要和大家一樣過艱難的日子。
武安平調落子《大舞台》
垂死掙扎的日寇決定對根據地投放細菌武器,將其從東北731部隊秘密運來邯鄲。情報從敵人內部各種渠道滲透出來,引起了八路軍的高度重視。經李天北、郝丹丹、杜春紅、楊小琴等人深入虎穴,李天北三下偽軍陣地策反張亭柱,最後定下一石三鳥之計並付諸實現。先由張亭柱出面去請皇天劇團來礦區慰問守軍,中途將其截獲,抗日劇團冒充皇天劇團去張亭柱部隊,將守備礦區的日軍小野中隊誘到戲場吃飯看戲。席間上演一出“四面楚歌”將小野中隊繳械,杜春紅率隊伍將日軍看守細菌武器的特別行動組抓獲,最後將敵人藏在皇天劇團戲箱中的細菌武器起獲,當場銷毀
老財主陳文遠帶著對漢奸兒子的不滿和對自己淪為日本奴才的悔恨吐血身亡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訊息傳來,淺田飲彈自殺
一九四五年底,古城邯鄲解放,我八路軍將殘餘匪特一網打盡。大會上,“蓋九州”和“黑煞神”終於喜結良緣,成了當地傳說甚廣的傳奇戀情
次日,八路軍政委率全體演員在劉軍生墓前灑酒祭奠,緬懷犧牲的戰友們。二十四集電視劇《大舞台》演繹了烽火舞台的曲折故事和國讎家恨的浴血傳奇。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上)

讓我們用圖片和文字來領略一下這些戲曲帶給我們的享受吧。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存在著語言及音樂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區別,因而從戲曲形成之始,就有民族戲曲和地方戲曲之分。因為流行地域的不同,從而在全國形成了360多個聲腔各異,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劇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