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戲

布依戲

布依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主要分布於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布依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主要分布於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它最先是從祭祀儀式跳神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在跳神的基礎之上,先後創立了布依板凳戲、布依彩調(即八音坐彈戲)和布依地戲。以後一些民間藝人,再經過改造、融合,使它逐漸演變成為布依族的舞台綜合藝術。

布依戲布依戲
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戲劇

地區:貴州

編號:Ⅳ-84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冊亨縣

簡介

布依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主要分布於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

它最先是從祭祀儀式跳神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在跳神的基礎之上,先後創立了布依板凳戲、布依彩調(即八音坐彈戲)和布依地戲。以後一些民間藝人,再經過改造、融合,使它逐漸演變成為布依族的舞台綜合藝術。

溯源

布依族民間歌唱舞蹈雖說是布依戲的基礎,但布依戲之形成與漢族壯族苗族的戲曲有密切的聯繫。布依族與漢族居住地區毗連,有的甚至雜居一處,在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密切交往。

據說布依戲有近200年歷史。200年之前,安順地區就流行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因其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戲”。安順地區有“黔之腹、滇這喉”之稱,不少村寨叫屯、堡、哨、衛、所、營,而地戲恰好出現在此地。

傳說地戲是明初洪武年間江南一帶調至黔鎮守的屯軍、屯民帶來的。據史書記載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為了掃清盤踞在雲貴一帶元朝梁王,開闢和安定西南疆土,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沐英、藍玉為副將軍率30萬大軍遠征雲南。雲南平定後,又於洪武21年前後從江南移民雲貴屯田戌邊。這些屯軍、屯民從南方家鄉帶來的戲曲,受軍隊征戰之風影響,不演才子佳人、劍客俠盜、清官公案之類的劇目,而偏重於歷朝征戰英雄故事,劇目多為歷代忠君衛國的英雄人物,如 《三國》、《薛仁貴》、《楊家將》《岳飛傳》《大明英烈傳》等。所以打鬥場面多、舞蹈動作幅度大、演出火爆。為更方便地分出忠奸、正邪、及顯示人物身份、年齡、性格等,演員面部蒙上青紗、戴上臉殼。臉殼也叫臉子,屬戲曲面具一類,用丁木或白楊木所雕,然後塗上顏色和油料,表現出民間傳說中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三國中關羽塗紅色,張飛塗 黑色,周瑜塗白色。

他們先在軍營中演唱,隨著軍營的擴展,移民的增加,地戲由屯軍和移民傳到貴州其他地區,自然也傳到了布依地區。布依族接受了地戲演出形式,只是在演唱時使用的是本民族語言,融進了本民族的音樂。為了適合布依族的需要,臉殼後來改成粉墨勾臉,演出劇目增加了文戲,這些文戲有漢族戲曲移植過來的,也有從流傳的布依族敘事詩改編過來的,無論是移值的還是改編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現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戲《祝英台》,是根據布依族敘事詩歌改編的,情節雖與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讀書地點也移到了貴陽。江浙小曲變成布依族的山歌。

安順地區地戲發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時,演員已分生、旦、淨、醜,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戲的角色也同樣如此分行當,唱腔亦同。據老藝人回憶,當時表演按照一定音樂節拍,旦角台步婀娜,小生台步穩重,丑角台步滑稽,各種角色的舞台調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轉身,演唱時對面穿梭,表演樸實、活潑、自由、程式性不強。

布依戲中還有一種“布依彩調”與廣西壯族彩調“板凳戲”有著淵源關係。布依族集居地區之一的黔南與桂北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傳在廣西、西林、隆林、百色、凌雲、樂業田林、舊州一帶的彩調“板凳戲”接受了湖南“花鼓戲”和桂戲影響,逐漸由歌舞演唱形式變成了戲曲化的演出。

藝術特色

布依戲中有生、旦、醜及大王、大將等分工,各腳色的舞台調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轉身,演唱過程中對面穿梭,形式活潑,風格質樸。布依戲的各個角色都戴著別致古樸的面具(臉殼),其面具有木雕,筍殼、竹篦殼幾種。主要以紅、黑、黃、綠、藍、紫六色勾畫、塗染,雕刻,繪製常常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著力渲染。演出時,演員頭上蒙以青紗,然後藏上面具,通過面具上眼、鼻、嘴處雕開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著表演技藝,成為別具特色的一個民族戲劇的劇種。

布依戲的音樂由唱腔、器樂曲牌和打擊樂三部份組成。由於其處於調整發展中,至今尚無專業組織,很難統一規範,各地業餘布依戲隊的演唱與演奏多帶隨意性,因此在音樂上暫歸類二種。第1種:正調類唱腔包括[正調]、[反簧板]、[大王調]、[喊板]等,正調[正調]為主要唱腔,民歌類為輔肋唱腔。第2種:由[起落調]、[浪哨腔]、[喊板]、[燈調]、[苦調]等組成,[起落調](亦稱[正調])為主要唱腔。

演奏所用樂器有牛骨胡、葫蘆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鑼、小馬鑼、釵、鈸、鼓等。有的布依戲隊還加入“勒尤”(布依族特有的竹管吹奏樂器)和木葉伴奏。器樂主要用於烘托舞台情緒、表達人物感情中使用,並可作演出過場音樂。打擊樂較為簡單,主要在創造舞台氣氛、掌握戲劇節奏中使用。

布依戲的唱腔古樸,富抒詠性。布依戲的唱詞結構多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戲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華蓋,指法、定眼、繞場步、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醜步、矮步等;武打行當中有擋丁、擋巧等。

布依戲演出活動無舞台限制,演出於“歲終新正”的節日裡,其習俗分為“加官開台、掃台封箱”兩部份。舞台背景多為具有驅邪祈福、消災納吉的“八仙”幕布。服裝、化妝較為簡單。

種類

目前布依戲劇目有三類,即傳統劇目、移植劇目和現代劇目。傳統劇目包括源於“摩公”的經咒、古歌、儺儀故事、說說唱唱、民間傳說故事、民間神話故事等所編演的劇目。其代表劇目如《三月三》、《六月六》、《王玉蓮》、《張奉文》、《羅細杏》、《羅赫信》、《三聘村姑》、《人財兩空》、《一女嫁多夫》、《金貓和寶瓢》、《吹睹嫖游之害》、《四接親》、《打草鞋》、《王三打鳥》、《馮相寶馬必肖》、《窮姑爺》等。這類劇目的戲話、唱詞均用布依族語言,最具民族特色。移植劇目大都來源於漢民族歷史故事、唱本,以及其它劇種的移植劇目。代表劇目有《秦香蓮》、《陳世美不認前妻》、《祝英台》、《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二下南唐》、《楊家將》、《說岳傳》、《穆桂英》、《樊梨花》、《玉堂春》、《武顯王鬧花燈》、《王祥臥冰》、《董永賣身葬母》等。

布衣戲布衣戲

上述移植劇目經過長時間的藝術實踐,己日趨完善,不論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特徵和人物關糸,都與布依族居住的地域環境和生話習俗有關,因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移植劇目。布依戲除反映布依族英雄鬥爭的內容外,占比重很大的是表現男女爭取婚姻自主追求愛情幸福的內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羅細杏》、《羅赫信》、《紅康金》。解放後,為了更好地反映社會主義新時代,布依戲觀代代表劇目有《光榮應徵》、《只生一個好》、《計畫生育是國策》、《好媳婦》、《羅細杏》、《金竹情》等。(《羅細杏》是經原貴州省文化局局長蹇先艾參予修改並定名為《趕會》,後參加1984年在省第一屆工農業餘文藝會演時改為《羅細杏》。)現代劇目在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對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引進科學技術、拓寬鄉民的視野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這類劇目,題材豐富,比喻生動,語言詼諧,人物個性鮮明。它廣泛地涉獵了布依族人民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是非明辯,褒貶公正。塑造了布依族人民理想崇敬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布依族人民的美好願望和審美情趣。這些都是布依戲創作的智慧源泉,是布依人民珍貴的文化資源。

上述兩類劇目均用“雙語”演出,如在正戲演出前的“引子”、“定場詩”、“自報家門”等與表現劇中“規定情境”時,均說漢語,而抒情演唱、對話道白、插科打諢,即用布依語。

這種採用“雙語”的表舞演唱並重的藝術形式,逐漸形成其移植戲之固定模式,充分地顯示了在移植戲中濃郁有民族藝術特色和藝術特性。

布依戲受壯劇影響,但一百多年來經過布依族戲曲藝人的發展創新,唱腔與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布依戲的形式與漢文化的端公戲及苗人跳端公也有關係。漢族跳端公和苗族跳端公都是由歌舞儺儀式演變為儺戲的一種。儺雖說與原始宗教關係密切,但一旦成為民間戲劇形式,就有了娛人的目的了,所以表演劇目多從民間說唱本和敘事歌中取材,表演時也分角色,有唱腔,有舞蹈、有音樂伴奏。漢族、苗族跳端公在清乾隆時就很盛行。與苗族雜居一處的布依族自然而然把它吸收過來變成布依族民間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即用布依族的語言、歌舞、音樂、打擊樂跳端公。

80年代中期,林用、坡生有兩個端公班子,他們的表演就屬此類。清代封建統治者在禁端公戲時,也同時禁演由端公戲發展變化而來的布依戲,就是一個明證。

傳承意義

布依戲布依戲
布依族人民在不斷的發展中、是善於吸取漢文化養料來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們把移植劇目,視為通向戲劇文化的橋樑。這些劇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愛,並用自己喜聞樂見藝術形式去規範它們,再現它們,並融入布依族文化內涵特質。

在南盤江兩岸鄉間村寨並長期為布依族人民喜愛、傳承的布依戲,曾多次在省、地、縣及中央歷屆或民族戲劇演中,參加演出並榮獲獎勵。如冊亨縣弼佑布依戲隊的《玉堂春》、興義縣巴結鎮布依戲隊的《一女嫁多夫》,獲省第一屆工農業餘文藝會演三等獎和表演一等獎(女演員王安秀);安龍縣馬鞍營布依戲隊的《蟒蛇記》、《望山穿》,1958年獲安順地區會演第二名;1984年貞豐縣的布依戲《金竹情》在“貴州省少數民族戲曲研究匯報演出”中獲“演出獎”;同年,冊亨縣布依戲隊的《羅細杏》,在“全國少數民族戲曲錄相觀摩調演”中,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節目獎”。這些殊榮,使布依族的戲劇在布依族人民的文化藝術生活中,留下了新的篇章。

布依戲主要由村寨的民間業餘戲班加以傳承。戲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為基礎,戲師為班頭,各班每年春節期間必須為本寨,或沒有戲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災祈福、驅鬼逐疫。
布依戲具有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戲曲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對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完善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但是,現在布依戲已經不易看到了,因為許多布依戲演員年事已高,又難以物色到合適的接班人,故而能演者越來越少。

國戲曲聲腔劇種(下)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存在著語言及音樂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區別,因而從戲曲形成之始,就有民族戲曲和地方戲曲之分。因為流行地域的不同,從而在全國形成了360多個聲腔各異,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存在著語言及音樂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區別,因而從戲曲形成之始,就有民族戲曲和地方戲曲之分。因為流行地域的不同,從而在全國形成了360多個聲腔各異,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劇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