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和平

和平通常指戰爭之間或沒有其它敵視暴力行為的狀態,也用來形容人的不激動或安靜。和平可以是自發性的,政治鼓動者可以避免過於激動;和平也可以是強制性的。通常,維持國家關係之間的和平狀態是多數人或組織的企盼,尤其是類似聯合國這類國際組織。

基本信息

概述

(圖)和平和平的象徵——鴿子和橄欖枝

和平通常指戰爭之間或沒有其它敵視暴力行為的狀態,也用來形容人的不激動或安靜。通常,維持國家關係之間的和平狀態是多數人或組織的企盼,尤其是類似聯合國這類國際組織。和平可以是自發性的,政治鼓動者可以避免過於激動;和平也可以是強制性的,例如用強制手段抑止那些引起騷亂之人的行為。

歷史話題

和平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遠古時代,部落里的族人就用手中的木棒拚命抵抗外族,用生命換取和平之後的牛羊成群,果實纍纍。以後的幾個世紀,人們手持利刃跨上戰馬,馳騁沙場一生,用血為子孫擴大領土,以使他們擁有永久的和平。現在的和平,將各式各樣的強殺傷力武器搬上歷史的舞台進行激烈的“演繹”。

人類經歷了戰亂的摧殘,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因此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發展。馬丁·路德·金伯明罕的監獄裡寫下了一封信。信里寫道:“真正的和平不應僅僅是沒有緊張行為:它也應當是正義的。”

和平和平

和平主義

(圖)和平和平主義

和平主義又稱非戰主義(pacifism),是反對戰爭或暴力的一切形式,追求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對抗,信仰和支持和平主義的人稱為和平主義者(pacifist)。

激進的和平主義者通常反對一切形式和種類的戰爭,他們往往不區別戰爭的性質,即使是保衛自已國家的戰爭。他們不分戰爭的社會根源,認為通過和平談判和協商就能解決雙方的暴力。和平主義者往往還反對性暴力,支持女性主義,大多數同時也是理想主義者、基督教徒和佛教徒。

鴿子是和平主義者的象徵,鴿派是指在政治中,以溫和的手段和持避免戰爭想法,來處理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的政治人物中的一派,他們屬於溫和的和平主義者。

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則是和平主義在古代中國的體現。

戰爭和平

(圖)和平和平

戰爭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怪胎,它在破壞資源、毀滅人類的同時,卻又推動著歷史的進程。5000多年來,人類經歷了數萬次戰爭,幾乎沒有哪個時代、哪個地域沒有遭受過戰爭的蹂躪;幾乎沒有哪一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戰爭的硝煙此起彼伏,漫延的戰火燒遍了整個世界。歷史在戰火中前進,人類在戰火中殘存。人們希望和平,因為和平有利於整個人類。

戰爭就是殘酷無情。戰後40多年來,核戰爭的陰雲一直籠罩著世界,人們提心弔膽,總認為有這么一天,整個地球要被全部毀滅,人類因此而不復存在。然而,核大戰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抑制,局部常規戰爭卻此起彼伏,連年不斷。20世紀50年代以後, 爆發了為期3年的韓戰和長達14年之久的越南戰爭;70年代以後,又因蘇聯入侵阿富汗爆發了長達8年的戰爭;80年代,兩伊激戰8年之久;90年代初又爆發了規模較大的海灣戰爭。20世紀的戰火,從歐洲戰場燒到了中東東南亞中美洲非洲全境,侵略者雄心勃勃,但最終不僅一無所獲,反而人財兩空,危機重重。“戰則兩傷,和則兩利”,爭為下、和為上的公理已逐漸為世人所共認。

和平安全

(圖)和平信使和平信使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是聯合國的主要目的之一。自成立之日起,聯合國就經常被要求防止爭端升級為戰爭,說服對立雙方通過談判解決爭端而不付諸於武力,或在衝突爆發後幫助恢復和平。通過安理會的努力,在過去幾十年中,聯合國已經幫助有關方面結束了無數次衝突。安全理事會就是聯合國專門處理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的主要機構。

20世紀90年代,冷戰的結束導致一個全新的世界安全環境的形成,其主要特點是,爆發的戰爭主要是國家內部戰爭,而不是國家間戰爭。21世紀初出現了新的全球性威脅。2001年9月11日針對美國發動的恐怖攻擊清楚地表明,國際恐怖主義已對國際社會發起挑戰,而隨後發生的事件更加重了人們對核武器的擴散及來自其他非常規武器危險的擔憂,給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投上了一層陰影。

聯合國系統的各個機構和組織立即動員起來,在各自的職權範圍內迅速採取了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2001年9月28日,安全理事會根據《聯合國憲章》所載的有關強制執行的規定,通過了一項內容廣泛的決議。該決議旨在制止為恐怖組織提供資金,給用於恐怖目的的資金籌集行為定罪,並立即凍結恐怖分子的金融資產。安理會還設立了一個反恐怖主義委員會負責監督該決議的實施情況。

此外,聯合國還調整並加強了可自由運用的各種傳統手段,如對維和行動進行調整以應對新的挑戰;積極鼓勵區域組織參與聯合國行動;加強衝突後的和平重建工作。內部衝突業已引發了國際社會應如何應對的複雜問題,其中包括如何為作為戰爭受害者的平民提供最佳援助這一棘手的問題。

為應對內部衝突,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執行了複雜而有創造性的維和行動。在薩爾瓦多瓜地馬拉高棉莫三比克,聯合國在結束衝突和推動和解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平發展

(圖)和平大鐘和平大鐘

20世紀80年代,是人類從戰爭走向和平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千年之交、百年相匯的重要時刻,人們正在精心構造一個光輝燦爛、和平安寧的21世紀。裁軍、撤軍和軍控取得重大進展,熊熊燃燒的戰火逐步熄滅,世界熱點普遍降溫,戰爭和武力已不再是解決國際爭端和相互矛盾的惟一途徑和重要手段,敵對雙方開始從戰場走向會場,習慣於槍炮交鋒的軍人們開始舉杯同敘友誼之情。人們不再沉醉於一次大戰時期迫使敵人接受城下之盟、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瓜分和侵吞他國領土式的“偉大勝利”;對二次大戰中徹底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迫使其無條件投降,接受軍事占領和戰敗國戰犯出庭受審式的結局也沒有更多的興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毀滅別人就等於給自己掘墓。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個令人鼓舞的好勢頭,多層次、全方位、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接觸和對話頻繁展開,雙邊和多邊關係有了較大的改善,各方之間的矛盾和積怨正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國際間多領域合作及和平共處已成為國際戰略形勢的主流。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推動下,加強對話、控制對抗、推進談判、削減軍備、減少衝突和加強穩定已是時代大潮。

就在20世紀即將過去,世界人民正在滿懷信心地迎接新世紀曙光的時候,爆發了美、英空襲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動和北約空襲南聯盟的科索沃戰爭。當21世紀的鐘聲剛剛響過,隨著美國雙子座大樓的轟然倒塌,從阿富汗傳來了更加猛烈的槍聲、炮聲和炸彈的爆炸聲。阿富汗戰場上的硝煙尚未散去,伊拉克境內卻又有出現了美軍飛機和坦克的轟鳴,飛彈呼嘯著衝進總統府,海軍陸戰隊和第三機步師則兵分兩路占領了巴格達,美、英聯軍以占領者的姿態面對著憤怒的伊拉克人民,在他們背後的牢籠中關押著包括薩達姆在內的總統、副總統等政府高官。戰爭這個惡魔並沒有遠去,戰爭其實很近。儘管和平與發展是21世紀的主流,但戰爭的陰霾仍然籠罩這個動盪不定的世界。

奧運會的象徵

設計於1913年的奧林匹克會旗設計於1913年的奧林匹克會旗

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奧運的精神是世代相傳的,永不停息的。

和平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遠古時代,部落里的族人就用手中的木棒拚命抵抗外族,用生命換取和平之後的牛羊成群,果實纍纍。以後的幾個世紀,人們手持利刃跨上戰馬,馳騁沙場一生,用血為子孫擴大領土,以使他們擁有永久的和平。現在的和平,將各式各樣的強殺傷力武器搬上歷史的舞台進行激烈的“演繹”。走進史書中,和平用每一次的戰爭換取,而此後又會因為種種原因使人們決定再次戰爭去創造新的和平。戰爭的代價實在太大了,人們不得不發自肺腑的開始呼喚和平。

和平是人類最持久最樸實的追求。和平意味著生存的機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裡,那個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世界。人只有在和平的狀態下才能正常從事一切有利於生存、發展的建設性活動。有的人為了和平作出了許多貢獻,甚至犧牲。

歷史的每一頁都有血腥的場景,我不知道將來的歷史長河會不會殷紅一片。和平的白鴿倘若沾上鮮血就再難高飛。請大家記住戰爭的痛,帶著和平的心愿放飛手中的潔白,微笑地,看著它融入遠方的那一片湛藍!

和平指數

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亦稱和平指數)是一套用作測量指定國家或地區的和平程度的指標,該指數由名為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專家小組所維持和公布,而該專家小組的成員主要來自和平學系、智庫、以及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平及衝突學中心(the Centre for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所組成。

指數引用聯合國以及國際組織的資料,包括國家軍費、國家因組織性衝突死亡人數、聯合國派遣人員的數目等數據,對全球121個國家及地區的和平程度及生活穩定程度作出評分以及排名。首個排名於2007年5月30日公布。

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和平獎(英語:The Nobel Peace Prize,挪威語與瑞典語:Nobels fredspris),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於1895年所創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中之一,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得主。不同於其他四個獎項是於瑞典頒發,一年一度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是於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則是由5位評審委員組成,其成員是由挪威議會任命。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評選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宗旨是“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不過該獎項也可以授予符合獲獎條件的機構與組織。基本上,諾貝爾和平獎是對本年度全球境況,尤其是危機方面境況的一種反映。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於1901年舉行,得主是瓊·亨利·杜南弗雷德里克·帕西
和平獎的得主可以獲得一枚勳章、一張獎狀以及獎金。 1901年,瓊·亨利·杜南與弗雷德里克·帕西共同獲得了150,782克朗的獎金,直到2008年頒發給芬蘭人馬爾蒂·阿赫蒂薩里時,獎金調整為10,000,000克朗(略多於一百萬歐元或一百四十萬美元)。
由於和平獎易受到強權國家或集團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利益所左右,且其評選得主受限於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的立場,得主往往不能夠獲得所有人的認可,有極大的爭議性。例如,印度民權鬥士甘地即使五度獲提名、仍從未獲獎,1948年甘地遇刺逝世後委員會曾考慮授予其諾貝爾和平獎,但該年最終仍以“沒有合適的在世人選”為由並未頒獎。1961年,道格·哈馬紹在獲提名後、距頒獎數個月前逝世,和平獎仍將獎項授予哈馬紹,哈馬紹並成了唯一死後獲獎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另外,和平獎有時也被看作是挪威的國際立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