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裝

戲裝

戲裝,中國傳統戲曲的舞台服。又稱行頭。包括戲衣、盔頭、戲鞋等。

戲裝

正文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台服。又稱行頭。包括戲衣、盔頭、戲鞋等。
宋元以來,隨著戲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戲裝逐漸程式化,具有相對穩定的穿戴規則,並由繪畫服飾演進為刺繡服飾。約在明末奠定基礎。清代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增加了清裝和女角用的旗裝。清末,戲裝又在新穎、輕便和寫實方面有了改進,稱改良行頭。1915年,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創製女角“古裝”,豐富了戲裝樣式。
戲衣 包括蟒、靠、帔、褶等戲裝。戲衣所用織品有布帛綢緞,花紋有龍雲鳳鳥,色彩有正副五色等,因而戲衣品種豐富多采。①蟒:即蟒袍。帝王將相的公服。滿身紋繡,上為雲龍,下為海水。文官多穿團龍蟒,武將多穿大龍蟒(圖1 )。女蟒較男蟒短,脅下無擺,繡龍或鳳,為后妃、貴婦、女將所穿。皇帝穿黃蟒。②靠:又稱甲。武將戎裝。有軟靠、硬靠之分。硬靠在背後插三角形靠旗(圖2 )。③帔:一般為皇帝、文官便服和士紳常服。男帔及足,女帔及膝。夫妻之帔花色相對,稱對帔。④褶:或稱褶子。在戲衣中用途最廣。分花褶和素褶兩大類。花褶有武生褶、小生褶。素褶多用於平民百姓,有青衣(婦女穿的滾藍邊的對襟衣)、窮衣(窮書生穿)、海青(又稱院子衣)、紫花老斗衣(勞動者穿)、安安衣(兒童穿)等。此外,戲衣還有官衣、大鎧、箭衣、馬褂、開氅、宮裝(圖3 )、斗篷、坎肩、襖褲、裙、茶衣、八卦衣、太監衣、龍套衣等。戲衣中的蟒、帔、褶、官衣、開氅、宮裝,多在袖口上縫一段白綢,稱水袖,便於舞蹈。

戲裝戲裝
戲裝戲裝
戲裝戲裝
盔頭 戲裝中的冠、盔、巾、帽等。冠多為帝王貴族所戴,有九龍冠、平天冠、紫金冠(太子盔)、鳳冠、過翅等。盔為武官武士所戴,有帥盔、草王盔、天子盔、倒纓盔、中軍盔、八面威等。巾有皇巾、相巾、文生巾、武生巾、學士巾、八卦巾、員外巾等。帽有皇帽、侯帽、相貂、紗帽、氈帽、太監帽、皂隸帽、鬢帽、風帽等。
戲鞋 戲裝中的各種靴、鞋。主要有厚底靴,為生、淨角穿用;快靴,為武生穿用的半高靿鞋;灑鞋,為漁民等穿用的矮靿鞋,鞋面飾魚鱗紋或其他花紋;彩鞋,為女用便鞋,鞋頭綴有小穗。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