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戲

淮北梆子戲

淮北梆子戲是流行於安徽省淮北地區的藝術個性化比較強的地方戲曲劇種。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

簡介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淮北梆子戲原名“沙河調”,又稱“高梆”、“土梆子”、“沙河梆子”,是流行於中省淮北地區的藝術個性化比較強的地方戲曲劇種。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關於它的起源大致有二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山西陝西梆子流傳到淮北地區後,唱腔受安徽語音的影響而形成的劇種。

另一說法是由河南梆子的一支“沙河調”傳入後,結合皖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由於淮北地區位於南北水陸通衢,各地戲曲因通商貿易而在此交流溝通,並在此生根流傳,形成本地的聲腔劇種。在我省宿州、阜陽、亳州、淮北、蚌埠和淮南六市二十多縣市都曾有專業劇團,影響較大。
淮北梆子演唱時用棗木梆子擊節,唱詞多帶襯字,曲調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戲、墜子翁、鼓書說唱、叫賣聲以及勞動號子、船工號子等音調。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樸實大方。對這種演唱形式,人們習稱它為“高梆”。

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劇種的突出特點是花腔多、甩腔多,淮北梆子板式結構與河南豫劇相近,但細品味又有明顯的區別,特別是黑、紅臉唱腔,韻味獨特,變化多端,在唱法上有獨特的風格韻味。淮北梆子的劇目,大多以歷史題材改編或移植。大戲情節扣人,小戲生活氣息濃郁,深受黃淮一帶觀眾的青睞。

曾先後湧現出我省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福蘭、顧錫軒、關仲翔、陳炳欣…並誕生了皖北地區第一個全國梅花獎演員張曉東。近年來,淮北梆子創作的新劇目和演員還多次在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重大藝術活動中獲獎,在安徽的戲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歷史淵源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沙河調是流行在安徽淮北沙河兩岸阜陽等地的一個地方劇種,稱謂較多,但多稱淮北梆子。據老藝人回憶,沙河調在清康熙年間就已在淮北流行,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沙河調的歷史淵源,主要有兩種認識,一是認為源於界首;二是認為源於河南梆子(也稱河南豫劇)。我們先不下定義,不妨先從各種戲曲史料的記載中來認識一二。 《界首戲曲史料》載:“界首流行沙河調,距今至少已有150年的歷史。對其起源,說法有二:其一認為源於河南,系由河南梆子沿沙河流域傳入淮北地區,受當地語言、風俗、曲藝等影響而成。其二認為源於當地,系當地民間小調受其他戲曲曲藝影響演變而成。從現有資料看來,無論早期沙河調的聲腔、板式、曲牌、鑼鼓經,還是早期沙河派的表演方式、伴奏樂器、上演劇目諸方面,都與早期河南梆子極其接近,況沙河調又謂之豫劇四大流派之一(豫東、豫西、祥符、沙河),故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

據《阜陽地區民眾文化志·梆劇》載:“阜陽地區的梆子戲屬河南梆子的一個流派——沙河調。晚清時期流行於以周口為中心,上至漯河下至界首、太和、阜陽這段沿沙河兩岸的地區故稱沙河調。後來發展到淮北廣大地區流行。”然而,對於沙河調源於河南梆子而持不同見解的史料則有《阜陽地區文化志》、《中國戲曲文化》、《江淮戲曲譜》、《阜陽地區志》等史書。 

據《阜陽地區文化志·淮北梆子》記載:“淮北梆子,是我區(以前稱阜陽地區)地方戲曲劇種。本稱‘梆子劇’,民眾叫‘高梆’、‘土梆’。其源為秦腔傳入阜陽地區,吸收當地流行的墜子翁、灶王戲及民歌小調,經過藝人長期的革新創造,又受到淮北地區鄉音土調的影響,逐漸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沙河調梆子劇種。”h)@+{!y%M

據省文化廳編著的《江淮戲曲譜》一書載:“沙河調,又叫沙河梆子。流行於安徽的西北部沙河兩岸。它的唱腔和表演藝術都比較粗獷,通稱‘土梆子’或‘高梆’。沙河調的起源、發展和形成,無文字可考。據有關資料和老藝人們回憶:遠在清乾隆年間,秦腔南流,影響到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在沙河一帶的人民也學會唱秦腔,由於方言不同,有所變化。當時,政府對民間戲曲下令禁演。很多班社,散隱農村,偷偷傳唱。沙河一帶農村,又吸收了‘墜子嗡’、‘灶王戲’及書鼓藝人的演唱,及沙河一帶的號子聲、叫賣聲等,形成了具有沙河一帶特色的地方戲曲,人稱‘高腔梆子’。清代中期,它已成為比較完整的劇種了,但累遭封建統治者以‘誨淫誨盜,蠱惑人心’為罪名的禁演。有時被逼得只好用‘蒙臉班’演出。就是用布圍起來,吹打彈唱者都在布圍子內,用木偶代替演員唱戲。當時的‘猴頭戲’(‘大頭吼’子,又叫‘玩會班’),唱的都是沙河梆子,這樣沙河調才得以保存下來。鴉片戰爭後,‘沙河調’曾有短期繁榮。當時,民眾稱沙河梆子為‘大戲’。隨著捻軍興起,又廣泛的在淮北各地城鎮流行。”

據《中國戲曲文化·戲劇種類與特點——淮北梆子(沙河調)》一書載:“淮北梆子又稱“沙河調”、“沙河梆子”,俗稱“土梆子”、“高梆”,是安徽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我國安徽淮北沙河兩岸阜陽等地。淮北梆子距今約200多年的歷史,是由民間小調受秦腔、亂彈影響發展而成,在清康熙年間就已在淮北流行。”$b6B形成與發展

淮北梆子又稱“沙河調”、“沙河梆子”,俗稱“土梆子”、“高梆”,是安徽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我國安徽淮北沙河兩岸阜陽等地。

淮北梆子距今約200多年的歷史,是由民間小調受秦腔、亂彈影響發展而成,在清康熙年間就已在淮北流行。淮北梆子最初形式簡單,僅流行於農村,很少在城市演出,當時只能演一些小生、小旦戲,一個班社也就十多個人,流動演出,有“一蟒一靠一根笛,小旦戲箱自己提。背著傢伙去趕集,花花大戲裝褡里”之說。

到了1911年前後,淮北梆子的戲班已發展到“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兩箱官”的規模了,班社的數量也大大地增加了,演出時用農民的太平車搭高台。

到了建國前,淮北梆子已經衰落,有的藝人被迫改搭河南梆子的戲班。

建國後,淮北梆子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對其進行了藝術革新,使其整體藝術水平得到了提高。但由於受到豫劇的影響,在劇目、唱腔、表演程式等方面都越來越接近豫劇,自己的本色漸失。

藝術特色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受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曲藝的影響,唱腔與原來河南商丘梆子有所不同,不分男角和女角,不分板式、長短句,唱時多襯哪,呀,唧,嗷,吼,咿,嗚等虛字,這是藝人吸收地方小調變化而形成,稱“沙河調”。沙河調的唱腔以演唱曲調來分,主要有慢板、流水、二八、飛板、跺子等10多種。

但在演唱時,演員可根據劇本規定的情景,結合思想情感,予以千變萬化。因沿用河南梆子以棗木梆擊節,又名沙河梆子。沙河梆子進一步發展,不僅在演唱時吐字巧,腔彎俏,亦且講究偷字,閃板,靈活多變。紅臉唱腔,吸收地方鼓書藝人的唱法,如半說半唱,先吐字後放腔,數十句連唱後拖腔而完畢,不受7字、10字唱詞限制。弦樂伴奏,只用一把京胡(軟弓)。
建國後,沙河梆子發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阜陽、宿縣、淮南等地相繼建立專區、縣、市級專業劇團18個,始定名淮北梆子。1960年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戲劇團,其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凡專業劇團皆配備了編導人員。挖掘傳統劇目700多出,經常演出有500多出。如《渭水河》(又名《文王訪賢》)、《火燒子都》(又名《伐子都》)、《伐蘇秦》(又名《洪昌府》)等。在淮北地區,田間地頭的民眾,都能唱幾句紅臉、黑臉梆子戲。

表現形式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音樂與唱腔

淮北梆子的唱腔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能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能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腔內多襯哪、啊、吼、哇、嗷、呀等虛字,起到裝飾唱腔的作用,會產生唱詞滿、吐字巧及腔彎俏的效果。

其唱腔屬板腔體,曲調除一般所用之外,還有朝陽歌、五馬、苦中樂、金錢、二藩等。板式包括:慢板、流水、二八、飛板、跺子、呱達嘴、滾白等。

伴奏樂器有“九根弦一喇叭”之說,有月琴(四弦)、三弦(三弦)、狗頭翁(二弦)和一支尖子(嗩吶)。鑼鼓點除一般的鑼鼓點之外,另有豹子摧連城、三百六等特有的傳統鼓點。

舞台與表演

在建國前,演出淮北梆子時曾用農民的太平車搭高台。

在表演時,注重用唱功來刻畫人物。有時一唱幾百句,很少對白。

角色與行頭

淮北梆子早先角色簡單,只能演一些小生、小旦戲。
後來角色行當漸全,大體分為生行、臉行、旦行三大行,另有很細的分工:
行生分為老生、鐵生、小生。其中,老生又細分為虎頭外角和老生頭兩種。小生又細分為文生、武生、窮生、帥生、娃娃生等。
臉行分為大紅臉、二紅臉、三紅臉、馬上紅臉。
旦行分為花旦、小旦、刀馬旦和老旦等。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191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總計164項),現予公布。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科學的保護理念,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管理工作,努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的台階,為構建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積極的貢獻。

相關術語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噴口
梆子戲術語。指念白或演唱時,在字的開頭髮音稍晚,造成一種力的效果,噴放而出,記譜一般採用符號表示。
顫氣
丹田不規則的顫動,引起氣息與聲音的連鎖反映,套用於哭泣的唱腔。
鑽底
梆子戲術語。指唱腔低於定調,或高拉低唱。
不吃字,不嚼字,不裹字,不割字
字未咬清即放喉行腔,是為“吃字”;韻母不純即聲顫氣抖,是謂“嚼字”;唇澀舌鈍使音嗓肉阻,此乃“裹字”;丹田不暢呈半嘶半啞,是謂“割字”,均歌者之大忌也。
飽吹餓唱
包含有氣息貯存與丹田生髮的辯證關係,此一經驗是老藝人們長期實踐的總結。
撮口呼
音韻學上的四呼之一。凡韻頭、韻腹是“ü”的韻母叫“撮口呼”。如勸(püan)、虛(xü)中的“üan、ü”。
丹田氣
指人體臍下一寸左右的氣海穴位,以此為核心,結合橫膈膜、腹肌、腰肌、臀肌等集體肌群控制的氣息,稱之為“丹田氣”。是支持發聲、唱戲、行腔的氣息力源。
倒字
指演唱中違犯四聲規律,而造成聲調和字音調值錯位的,稱“倒字”。
刀不磨會銹,腿不練會皺
練功須持之以恆,間斷謂之“歇功”,歇功則出現肢體關節不靈,此所謂“回功”。
吊嗓
與琴師相結合,反覆練習,以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掉板
梆子戲術語。通用於戲曲界。指演唱中跟不上節奏,錯了節拍。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定場詩
梆子戲術語。人物上場後,於自報家門前念出的詩句,對劇情的發展往往有啟示作用,故稱“定場詩”。
定妝
梆子戲術語。當面部化好妝後,要撲一次粉,使油彩固定;但不包括開臉譜。
定弦
在排練、演出或吊弦之前,各種樂器要統一調整到規定調門的標準音高
頂簾
梆子戲術語。意為在上場門內搭腔,或稱“起撩子”。
頂板
梆子戲術語。強拍張嘴,起板即唱
抖氣
較大幅度的顫氣,謂之抖氣。顫動中有微小間歇,用於悲極難以控制的哭聲。
垛口
梆子戲術語。緊湊的唱詞,緊湊的唱法。
范兒
梆子戲術語。指在表演某種技巧時的精神狀態、動作規範而又恰到好處、俏處、巧處。
粉妝
梆子戲術語。不用油彩的簡易化妝。
合口呼
音韻學上的四呼之一。凡韻頭或韻腹是“u”的韻母叫“合口呼”。如關(guan)古(gu)中的“uan、u”。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靠弦
梆子戲術語。指演員隨弦子練唱。
啃戲
梆子戲術語。指學藝肯下苦功,能動腦子鑽研。
腦後音
氣出丹田,於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而與鼻音相匯,使聲盈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立音”。
齊口呼
音韻學上的四呼之一。凡韻頭或韻母是“i”的叫“齊口呼”。如天(tian)、希(xi)中的“ian、i”。
氣為音之帥
氣息是決定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供氣不足,則音滯腔散,情感發揮也力不從心。
氣口
指演唱或念白中的部位及方法而言。根據唱腔長短、節奏快慢,可分別採取大氣口、小氣口和偷氣等技巧。
氣色
梆子戲術語。指劇中人在震怒時的激情表演。如抖須、甩髮等。
牽簧
梆子戲術語。以手勢、動作、眼神、語氣暗示司鼓擬唱什麼板式。如伸大拇指為[飛板],伸食指加中指是[二八板]等。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千練不如一串
此諺體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觀點。“看”,指觀摩、仿效;“練”,指操作、習演;“串”,指扮戲、登場。
千斤話白四兩唱
此諺從三十年代開始流行,此前梆子戲演員只突出唱,樊粹庭先生從事戲曲改革後,才強調了念白的重要性。
搶板
梆子戲術語。張口處提前,或眼上起成了板上起等,統謂之搶板。
揉氣
以不同力度控制氣息,似藏似露,似斷似續,揉而有韌,套用於含蓄、抒情的唱腔。
潤腔
指運用某些作曲手法或演唱技巧,求得唱腔的美化、動聽。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十三轍
梆子戲術語。通用於北方戲曲。是編寫唱詞必須遵循的韻腳法則,列為發花、人辰、搖條、乜斜、姑蘇、江陽、懷來、中東、衣希、波梭、天仙、灰堆、流求。梆子戲藝人為了便於記憶,在實踐中把它歸結為兩句話,與之對應,即“佳人小姐出房來,東西坐,南北走”。另有兩個小轍,即捲舌音的小發花兒,小人辰兒。
上口字
梆子戲術語。是傳統梆子戲舞台上對一些字的特定念法,如“高聲吶喊”的“喊”字,應讀“xiǎn”(顯),“無有臉面”的“臉”字,應讀“jiǎn”(簡),等。
甩腔
梆子戲術語。指拖長一個腔彎兒,以啟示、誘發下面的板式或表演。
四呼
梆子戲術語。通用於許多劇種。指開口呼、齊齒呼、撮口呼、合口呼,簡稱開、齊、撮、合。
四聲
即音韻學上的平上去入。但中州語中無入聲,因此山東梆子的“四聲”亦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死臉子
梆子戲術語。意為眼睛不靈活,面部呆滯無表情。
送氣
丹田氣傾囊而出,一泄無遺,用於激情的拖腔。
彈氣
受意志操縱的上部壓力,與丹田控制力瞬間接觸而產生的噴發性氣息。
 
討俏
梆子戲術語。指抓住衤貴頭不用什麼勁兒即取得觀眾的讚賞,意同事半功倍。
提氣
丹田力點上移,縮短其與聲帶的距離,以便托起音高。
跳轍
梆子戲術語。指未能保持一韻到底,而中途改轍、脫軌。
吐字
也叫“咬字”。指演員在唱腔或念白中,準確運用發音部位(五音、四呼),通過聲母、韻母的反切,將字音清晰送出。
吞口
演唱基本功之一,略同於“噴口”,但口形變合為開。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托腔
梆子戲術語。意同“包腔”。有時亦指模仿唱腔的過門。
文戲武唱,武戲文唱
有兩種解釋:①“文戲”不能“瘟”,唱出味道方不致讓人昏昏欲睡;“武戲”不能“火”,打出味道才不會落“賣弄”之誚;②在武戲中要特別注意“文”的部分,在文戲中又要特別注意“武”(即舞、節奏)的部分。
五年胳膊十年腿,二十年練不好一張嘴
由於梆子戲有重唱的特點,所以非常講究發聲、吐字、尖團、噴口、五音、四呼、運腔、歸韻等功力,俗謂之“嘴皮子上的功夫”。並認為其訓練的難度要大大超過四肢。
五音
梆子戲術語。通用於許多劇種,指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
贗腔
梆子戲術語。又叫“二音”,俗稱“三本腔”,是一種比二本腔(假嗓)還細微的小嗓唱法。梆子戲在半個世紀以前,大多使用這種唱法,即[慢板]第一句的第三字和最後一字拉贗腔,七字句的第二字拉贗腔;[二八板]頭一句的最後一字拉贗腔;淨角[流水板]最後一字拉贗腔,[大起板]首句第二字拉贗腔;小生、紅臉[慢板]三句腔中的第一、二、三句中的第三字和第十字拉贗腔,等。
搖旦
梆子戲術語。同“茶旦”、“彩旦”。
咬字
梆子戲術語。通用於許多劇種。或曰“吐字”。意為演唱或念白中,要準確運用口腔中的各個發音部位,按照拼音方法,把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咬清楚。
陰陽
四聲受不同聲母的影響,化為陰陽兩類,凡清聲母的字為陰調,濁聲母的字為陽調。
調要準,板眼要穩字包音
梆子戲術語。把字頭、字腰、字尾咬清楚再放聲。
拐頭釘
指梆子戲在三十年代以前所使用的本嗓帶“喊兒”的唱法,時稱“贗腔”。
三郎
即梨園界的行業神,指唐明皇。因李隆基行三,故暱稱三郎。
老面墩
梆子戲習俗。也稱唱“開場”,農村又名“唱道引”,宋元時謂之“開呵”。即在開演前由一個“末”行演員在前台坐場,從“昔日裡有個二大賢……”或“三皇五帝到如今……”唱起,七連八扯,一直唱到今天演出的劇目內容。這種形式的目的有三:一、為演員爭取化妝時間;二、等待更多的觀眾;三、對新搭班的演員,其才能、水平做一次測試。

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

三斬三站
三斬三站“三斬”指《斬韓信》 、《斬姚期》、《斬經堂》;“三站”指《站城頭》、《站花牆》、《站門樓》。
十大忙
對“板凳頭”戲的一種稱呼。意指人少、常常又打又唱、手足不閒的情形。
勾妖花
在原扮旦角妝的面部,勾畫妖怪精靈的標誌,用以區別人類。如《摘星樓》中的琵琶精,便在印堂處添畫琵琶;狐狸精即在印堂處勾一銀色小狐頭;《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在印堂處勾一骷髏,其它各種妖怪精靈,多在印堂處點銀環銀勾或銀點,以示異類。
勾花臉
先用松煙在眼圈處揉一揉,再用白或灰色,按照臉譜的樣式畫出部局,再用油黑繪畫眼窩等,最後再填畫各種色彩。
黃臉
黃色臉譜有兩種含意,一為劇中人幹練、暴虐。如《荊軻刺秦》中的秦始皇,為黃色三塊瓦,在額頭正中繪一紅色圓形,示意初升紅日,為皇帝之始;楊廣白額頭上則繪一蜘蛛,表示陰險狠毒。另一種則表示膚色異類,如黃牛,牛魔王、金牛星、黃龍等,其臉譜的勾畫,多有象形的結構:牛則強調牛角、牛眼及牛嘴,龍在臉頰上勾有鱗紋。
小嗓
或稱“三本腔”。是更加尖細的一種假聲,往昔“謳”戲“贗腔”時使用之。
銜翎
掏翎,翻手,將翎尾送入口中銜住,亮相。有單銜翎、雙銜翎之分。表現氣憤填膺,咬牙切齒之情。如《黃鶴樓》中周瑜與趙雲對峙時,銜雙翎飛身躍起,箭步倒竄,“抱月式”、跌掛座椅。
高涼
梆子戲術語。指唱腔高於定調。
高拉低唱
梆子戲術語。指用低八度的唱腔應付高八度的定弦。
高腔打涼壺
梆子戲重唱,只要有一條好嗓子,即令表演身段上差一些,也可以應付高台下的一般觀眾了。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