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漁歌

臨高漁歌

臨高漁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中國民歌中一種最容易讓異域人一“聽”鍾情的優美鏇律,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滲透著濃郁的本地鄉土氣息,它不僅是海南民間歌謠中的典型代表,也可以說它的影響力和所演繹的藝術成果早已雄辯地證明它是中國最具藝術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漁歌,甚至連一些外國的漁歌藝術也只能望其項背。

簡介

臨高漁歌臨高漁歌

申報地區或單位:臨高縣文化館
地區性民歌在傳承發展中,經過人們口頭傳唱和千錘百鍊,往往像“化石”般,留存著歷史文化發展的印記。海南的民歌千姿百態,十幾個不同的歌種遍布美麗海島。漁歌,就是漁民們千百年海上生活的音樂史詩。從西部的臨高到昌江,從東部的文昌到三亞,海南沿岸的漁船、漁場、漁村里,常常飄出或粗獷豪放或婉轉悠揚的漁歌。面對大海,一代代以海為生的人們,習慣於用歌聲表達情感、歌唱生活。而臨高“哩哩美”漁歌,是其中曲調悠揚、形式獨特、流傳最廣的一種。
遼闊的北部灣擁著臨高的海港,船上粗獷的漁民漢子,船下賢惠的漁家女子,岸上優美的漁家歌聲,海邊漁村風情總在吸引著我們。臨高漁歌“哩哩美”(也稱《哩哩妹》)被列為我省2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恰逢這樣的日子,我們去臨高新盈、調樓等沿海一帶,傾聽那悠揚美妙、唱了千年的“哩哩美”漁歌———哩呀哩哩個妹,哩哩個妹雷愛,雷愛……

歷史背景

據有關專家學者考證,臨高漁歌哩哩美萌芽於迄今非常遙遠的歷史年代,起碼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臨高沿海主要來自中原地區的移民逐漸增多,漁民們撒網、搖櫓時的一唱一和,漁女們甜美地叫賣著,這些勞作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聲是哩哩美最初的萌芽元素和原始的藝術之生活基礎。我們不難解讀出實際上哩哩美就是中原文化經過長年累月地結合臨高的獨特情況而產生的生活藝術品。也不難看出其是起源漁民的生產勞動,以後隨著不斷的傳播和發展,哩哩美的內涵滲透進了更多的漁家人樂觀和浪漫的生活氣息甚至是年青人的情愛感受。也有一種說法是哩哩美起初本來就是男女年輕人談情說愛和取樂的方式,後來演變成大眾化的漁家男女老少在生產生活中最喜為傳唱的歌謠。不管是哪種說法,總而言之一種不爭的事實就是:臨高漁歌哩哩美是具有超常音樂天賦的臨高人從長期的(漁業)生產勞動和樂觀的生活中所創造的獨具風格藝術產品,而且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其中漁家人的情愛表達是哩哩美流傳和發展的催化劑。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活的需要,哩哩美逐漸走進婚嫁、建房、上學、趕考、拜年、迎客、送客等不同場合,但其表達感情和思想的功能卻是一脈相傳亘古不變的。  

千年漁歌唱漁村,駒光過隙上千年。隨意人口的增長和生存範圍的擴張,很多臨高人從沿海地區原始的耕海牧漁狀況逐漸有更多的背影從漁民中分離出來,走向全農耕或半農半漁的生產方式,但哩哩美做為一種早已深入人心的民間藝術被一些臨高人特別是堅守在臨高沿海地區的“喊人”所傳唱並代代相傳以至生生不滅地傳承和發揚廣大於臨高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臨高的地方文化特徵是海洋文化和港灣文化的綜合體(筆者個人觀點),臨高漁歌哩哩美做為詮注這種文化的符號無可爭議當之無愧。

時至今日,無論是趕海的漁家漢子們在背向藍天面朝大海撒網捕魚時,還是織網的妹子和補網的老嫗在古港舊巷的勞作間,哼上一段哩哩美算是最輕鬆和快樂的事情了。在新盈、調樓一帶的漁村,夜晚總是浪漫和抒情的時候,總有三三兩兩年輕的男女背影相約在哩哩美的美妙曲調中,他們常以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和事物為參照,通過自己獨出心裁的感受即興互相對唱,以編得快、對得妙和多喝采聲者為勝。

千年漁歌唱漁村

6月的新盈漁港顯得寧靜許多,正逢休漁期,港口裡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船隻,頑皮的孩子們在船上來回地穿梭。岸上,頭戴斗笠的漁家女子正織網補網。我們則嗅著海的氣息,忙著捕捉“哩哩美”的歌聲。
一到臨高,就會發現“哩哩美”漁歌調子隨處聽得到。由於曲調動聽,漸漸地,它已不再是漁村的專利,它隨著漁姑、漁民的口,逐漸唱到臨高廣大鄉鎮,成為人們隨口哼唱的歌謠。甚至在儋州、昌江、陵水等地的沿海一帶,都可以聽到“哩哩美”優美的曲調。
“哩哩美”漁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紹興年間。當時的臨高縣令名叫謝渥,此人是臨高縣歷史上的知名縣令,至今仍為臨高人民所懷念。謝渥任臨高縣令後,體恤民眾,關心教育和農業,重視漁業,漁業生產連年豐收,漁村處處迴蕩著漁姑甜甜的叫賣聲。
據專家考證,漁姑的叫賣聲就是“哩哩美”漁歌的最初鏇律:賣魚(雷),大家來買魚(羅)……。後來,漁民在生活和勞動中,如趕海、織網、婚嫁等,都以該鏇律為音樂主題,並不斷延伸發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優美動聽的“哩哩美”漁歌。

臨高“哩哩美”漁歌自形成到現在,已傳唱了千年,經久不衰,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臨高縣,有著一群執著的文藝人,從事著漁歌的挖掘整理工作。臨高的男女老少,更是以“哩哩美”為驕傲,提起“哩哩美”,要么唱上幾段,要么說上幾句。而當地每次舉行的漁歌比賽,場面都不亞於近年來最火的“超女”、“快男”。在今年3月舉行的全縣漁歌大賽中,參賽選手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只有9歲。此次大賽還評出了全縣的“歌王”和“歌后”。可惜在這次採訪中,我們只見到了歌王戴志勇,由於歌后戴慧仙無暇分身,我們原本期待的歌王歌后現場對擂的場面未能看到,多少有些遺憾。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符策超,多年來一直從事著“哩哩美”漁歌的挖掘整理和傳承工作。他說,“哩哩美”是我省漁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漁民的生產生活習慣,記載著漁民的生產歷史,是漁歌中典型的代表,其音樂基本結構獨具一格,韻律歡快活潑,是海南珍貴的漁民文化的體現。

傳說

關於哩哩美的起源臨高民間有兩個版本的都與愛情有關的傳說,不過這些僅僅是傳說罷了。

一個是悽美哀婉的生離死別故事。據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民歌故事集》中寫道,很久以前臨高角居住著一位美麗的仙女,她與雷州半島一位英俊青年相愛。但兩人被大海分隔難以相見。於是兩人下決心築堤堰,他們的真心感動海龜和海鳥,都參與進來壘海堤,但到要合攏時被巡海的夜叉發現,引來風暴吹跨堤堰,不願分離的男女青年變身燈樓角和臨高角,兩人用漁歌哩哩美隔海傳情。

另一個是勇敢智慧的愛情故事。據《臨高民間故事薈萃》中的《哩哩美與乃馬哩》一文記載:在南宋紹興年間,新盈港有一位阿妹長得漂亮,歌喉好,眾人稱她為哩哩美,又因她排行老小,臨高方言為“妹雷”。她的美貌吸引了漁家小伙子的眼球,也招來了鄰港漁霸的垂涎,揚言在八月十五強娶哩哩美為妾。此時一個叫阿馬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他機智勇敢,村民親熱地叫他“乃馬哩”,他暗戀哩哩美,帶領漁民戰勝漁霸,在頭領的撮合下終於與哩哩美成親,婚禮當天眾人縱情高歌,並把哩哩美和乃馬哩作為襯詞。

特點

臨高漁歌臨高漁歌

臨高漁歌哩哩美之所以流傳千年長盛不衰,它的藝術感染力之所以像一個神聖的殿堂一樣香火不斷深受代代臨高人追棒,是因為它來源於生活又表現和服務了人們生活、情感需要,它反映了漁家人獨特的生活表達方式和交流願望。

無論在文化產品相對貧乏和缺失的歷史年代,還是在高度娛樂化的今天,哩哩美仍作為臨高漁家人享受生活和交流思想、情感的形式而不被拋棄不被放棄,足見其獨特而璀璨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光輝是何等的源遠流長且魅力常在。

臨高漁歌哩哩美的藝術魅力已催生了累累碩果,並早已走向了我國的藝術殿堂,很多以哩哩美鏇律為基調的音樂作品都獲得了重要的獎項,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原縣總工會主席、省音樂家協會理事黃育平以哩哩美為素材創作的器樂曲《魚滿艙來歌滿港》,曾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並暢銷全國。哩哩美的優美鏇律也引起了國內音樂界的注意。著名作曲家黃準、呂遠等前來臨高實地採風後,都倍加讚賞哩哩美的藝術魅力。特別是呂遠從臨高漁歌哩哩美獨特的音調風格中提煉並創作出來的影片《南海風雲》的主題歌——《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更是讓哩哩美的優美鏇律響遍中國的大江南北,那首歌開頭的“哎羅……”就是臨高漁歌哩哩美濃厚而鮮明的特色,其高昂、悠揚的韻律動人心弦。音樂教育家楊余燕還把哩哩美編成了國中音樂教材,並經國家教委審查通過後,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文化內涵

經考究,至今已經傳唱了千年之久的漁歌哩哩美副歌仍有“浪響後‘珠咪’、沙白前‘九圩’”的唱句。“珠咪”即是新盈港以北的天然攔浪堤,“九圩”就是新盈港以南的安全白沙灘,所以說,臨高漁歌哩哩美的發源地在古港新盈一帶是確認無疑的。哩哩美的歌詞善用“比”、“興”、“疊”等直述形式,歌男唱女見景生情地自由抒發,尤其是雙關比喻更成為這一民歌中最突出的藝術韻味。哩哩美的音樂基本結構獨具一格,它以三個樂段組成,第一、二樂段為主歌,第三樂段為副歌。獨唱多用主歌,對唱以主歌為領唱,副歌為齊唱襯托對唱氣氛。民歌雖有“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調”之說,但哩哩美並非獨腔獨調,任何腔調中的細小變化和區別始終都遵循著一個基本鏇律,這個最基本的曲調固定以後,鏇律變化和調整一般都跳不出這個“窠臼”。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哩呵么哩哩美,哩哩美雷愛”這個襯詞來貫穿整個基調的全過程,使基本律、變律、襯詞有機地融為一體,這樣整個曲調就變得更豐富、更具多樣性和立體感。從詞義來看,一個“麗美”(美麗),一個“愛”字,其寓意愛情的詞組是“麗美妹,雷愛你”。如此柔美的暱稱和鏇律表達其綿綿戀情,直抒胸臆、含蓄、特指、幽情,怎不讓人格外心怡。

跟所有的文藝作品一樣,愛情是哩哩美的的永恆主題。在臨高的新盈、調樓等傳統漁鄉,哩哩美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重要載體。歷史年代的漁村里大都設有“娘子館”,村里懷春的年輕女子常結伴住在其中,等待夜幕降臨時鐘情的男青年來“逛館”叩響愛的門板,甚至一歌一唱定終生。如今“娘子館”已不復存在,但浪漫和悠揚的哩哩美依舊迴蕩在這片風行以歌為箭的甚至連丘比特都自嘆不如的海邊漁鄉。事實上哩哩美主要的曲調有5種:一是唱吉,二是情歌,三是猜謎歌,四是諷刺歌,五是怨歌。

演唱形式

“哩哩美”漁歌以襯詞而得名,主要襯詞是“哩哩美”,次要襯詞是“美雷愛”、“乃馬里”。其演唱形式為獨唱、對唱、齊唱和多唱等。“哩哩美”漁歌主要用於青年男女對歌娛樂,可兩人對歌,亦可多人對歌。對歌時,男女雙方都有“領歌頭”,哪一方編得妙,對得快,唱得好,即為勝者。“哩哩美”漁歌主歌詞過去多用九字或七字為一句,兩句為一首,現在演變為五字或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首。副歌詞現在為五字,七字一句。
主詞:漁姑靚麗又聰明,挑水下船勤織網,阿哥開船掌穩舵,捕魚滿艙船歸來。
襯詞:乃呀么乃馬里,噯喲哩呀哩哩個美,哩哩個美雷愛,雷愛……

基本特徵

“哩哩美”漁歌善於比興,演唱時見景生情自由發揮,雙關比喻尤為突出。副歌歌詞起比喻、助興、襯托作用,歌詞中的疊字和襯詞占整首歌的二分之一,襯詞“哩哩美”、“乃馬里”、“美雷愛”烘托歌詞,增添全曲藝術色彩。“哩哩美”的音樂基本結構獨具一格,以三個樂段為副歌,獨唱多用主歌,對唱以主歌為領唱,副歌為齊唱襯托對唱氣氛,鏇律富有裝飾性。

學術價值

“哩哩美”漁歌有著悠久的歷史,通過對“哩哩美”漁歌的研究,可從其起源,發展和分布情況,了解臨高地區的民間藝術發展歷史,和海邊漁家社會的發展演變過程。

藝術價值

“哩哩美”漁歌鏇律優美動聽,深受音樂專家的好評,通過發掘,可創作出更為優美的音樂作品。

相關事件

2007年11月中旬的一個振奮人心的日子,臨高新盈鎮的戴慧仙、謝麗劍、陳王平、黃金亮、林強、陳小爭等6人所組成的哩哩美漁歌代表隊代表海南省參加了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劇院舉行的“中國•舟山群島•泛太平洋地區漁歌邀請賽”,結果出人意料地以《哩哩美》榮獲一等獎,並且轟動一時。

當時參賽的有包括日本國千葉縣和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等在內的國內外11支代表隊,海南代表隊的臨高漁歌哩哩美以調柔、歡快和悠美的曲調以鶴立雞群的風範獨領風騷,讓眾多國內外觀眾耳目一新和讚不絕口。  

據目前已成為臨高哩哩美研究協會重要骨幹的戴慧仙說,當時他們準備得非常的不充分,做夢也想不到會“撈”個最高獎,甚至在彩排時也尷尬過,相比其它的代表隊從樂隊到陣容都武裝到牙齒的態勢,他們算是不折不扣的“土八路”清唱隊了,聽說當時輪到他們上台時全場鴉雀無聲,甚至連一聲細微的咳嗽都會讓那裡的安靜受擊出血。當他們自我感覺像是雲里霧中的玩耍但在眾多聽覺陌生的觀眾中確確實實是精彩絕倫的演繹一結束,全場響起了熱烈和經久不絕的掌聲。戴慧仙說,當時人家到底唱什麼意思他們不懂同樣他們唱什麼人家也不懂,但臨高哩哩美固有的優美無限的鏇律在臨高這些土生土長的帥哥美女激情的第二次創作下,終於淋漓盡致地打動了所有評審和觀眾的心。

2010年11月10日這是個將寫進臨高地方文化事業史冊的日子,這一天醞釀已久和籌備多日的臨高縣漁歌哩哩美研究協會成立大會終於塵埃落定。在本屆縣委縣政府的適時規劃後,在宣傳和文化部門的積極操作和廣大民間人士的熱烈回響和參與下,這個集理論研究、作品創作、培訓交流和演出推介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民間協會最終破繭而出。本協會的宗旨是保護、傳承、普及、挖掘、弘揚和發展臨高哩哩美,把它做為臨高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的特色產品,並為繁榮臨高文化事業的同時為帶動和服務臨高的經濟發展注入人文元素。

由於臨高漁歌哩哩美是植根於臨高的本地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歌,為了便於向外傳播和推廣,為了使音唱效果更具普通的欣賞價值,哩哩美應走方言和國語並存的雙軌道,還要傳承和創新相結合,讓傳統優美的質地與時代音樂風格相融合。在表演方面要力爭打破傳統的區域瓶脛,走出漁村,走向農村和城市,同時包裝、打造一批漁歌精品進入文化市場讓更多的民眾喜愛臨高漁歌哩哩美,並推出一些優秀的歌手。在理論研究方面要把原生態曲調的保留和新的音樂元素相結合,特別是用國語演唱哩哩美,在音樂創作上要研究合理處理詞的韻律與曲譜的運用,在不失哩哩美傳統風韻的前提下注入現代的音素。

有人說,一年企業靠行銷,十年企業靠品牌,百年企業靠文化;也有人說,比個人力量更重要的是一個團隊,比團隊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比精神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地方更如此啊!在發展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歷史性機遇中,大做強做大海南特色地方文化產業日益高漲的呼聲中,我們臨高豈能置之度外而不理,臨高確實需要打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政府推動和民間參與的“兩駕齊馳”應是最好的運作形式。而臨高這次把哩哩美做為文化產品的“先鋒號”並最終把其扶持上市場化的高平台,毫無疑義是承載著太多臨高人的熱切期待和臨高的地方文化甚至是經濟的發展重任啊!我們拭目以待並真誠祝福之!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