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讚詞

祝讚詞

祝讚詞是蒙古族古代民間詩歌的一種,也可譯作頌歌和讚歌(包括各種儀式歌)。它源遠流長,對蒙古族民間文學有深遠的影響。當牲畜繁殖、氈包落成、新婚嫁娶、嬰兒誕生,那口若懸河的“琿錦”(善於辭令的祝頌者),便要為人們祝福、獻上吉祥的詩章。在喜氣洋洋的宴會上,好客的主人也要首先朗誦熱情洋溢的祝酒詞,勸客人乾杯。這類富有草原氣息、以朗誦詩形式出現的祝詞和讚詞,自古在蒙古民間流傳。

簡介

祝讚詞祝讚詞

祝讚詞是我國北方蒙古遊牧民族傳統的民間文學形式,是一種有一定韻調、語言自然流暢、興致所至一氣呵成的自由詩。

古代蒙古人崇信多神教,他們把不能理解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看作是由上天和一些精靈所製造並支配的。為了增加財富或減輕勞動強度,他們向臆想中的天神地祗呼籲,於是產生了祝詞讚詞這一古老的民間文藝形式。人們每當出獵、征戰、競技比賽或遇上牲畜繁殖、新房建成、新婚嫁娶、嬰兒誕生等喜慶日子,都要進行祝福、讚美。祝詞讚詞內容廣泛,數量繁多,在民間流傳著各種手抄本,也有許多不識字的勞動者憑著記憶背誦它。那些擅長說祝詞、讚詞的長者和歌手,深受民眾歡迎和尊敬,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他們為"渾錦",在東部地區稱他們為"赫勒莫日其"。

特點

祝詞、讚詞之間既有密切聯繫,又有一些細微差別。祝詞是獻給神和祖輩的口頭頌歌,包括人們對天神、地祗、山神、河伯、火神、狩獵神以及牲畜保護神等的祭祀,或對英雄好漢及優勝者的讚歌,或是長者及老年人對青年一代的祝福。讚詞主要是讚美景物的,它充滿了人們對一切美好事物,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喜悅和讚賞的感情。如對自己家鄉的山川土地,對新建的房屋,對優勝的駿馬,甚至對相互贈送的禮品,都要進行讚頌。祝詞、讚詞因祝讚的對象不同,形式也有差異。但祝詞中不無讚美,讚詞中也包含著祝頌,因而祝詞、讚詞便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了。

在人們從事漁獵生產的古代,獵民出獵時要向天、地、山神禱告,祈求多打獵物。獵民攀登山頂,將香草或艾蒿點燃,把奶酒、奶油、餑餑之類的食品敬獻給天地山神,口念祭詞。這種祈禱、祝頌詞有多種形式流傳在民間。蒙古民族自古以來對火的崇敬之情很不一般。他們認為火是最有威力、最美麗的,把火比喻為養育人類的母親。每當年節甚至新房落成,新包搭好,燃起灶火,都要敬獻奶油、肥肉和奶酒,祭祀火神,祈求吉祥。因此,民間有許多祭火神的祝詞。薩滿教祭火神有這樣的祝詞:高山好比土丘那么小的時候,大海好比池水那么淺的時候,參天的榆樹象幼芽那么小的時候,大鵬好比小雛兒那么小的時候,大公羊象山羊羔那么小的時候,可許用火石把火擊燃,"哈敦"用嘴唇把火吹旺,火以碎石為母,火以火鐮為父,火以堅石為母,火以青鐵為父。火的青煙沖入雲天,火的熱力穿透大地,火的臉頰如綢緞,火的面容似油閃光。向火熱的火神母親,敬獻奶油和肥肉,敬獻優酪乳和奶酒,祈求你給我們幸福和吉祥!在古代蒙古族隆重的婚禮儀式上,新郎迎回新娘,要拜天地、拜雙親,舉行拜火的儀式,所以叫"拜火成親"。新郎新娘在拜火時,祝詞家便說拜火祭詞(《祭火神之歌》):
永存的敖包上,
燃起了向上騰飛的火,
燃燒吧,永生的火,
有火啊,就有生活。
疾病和災難會焚成灰燼喲,
火焰燒的是惡魔。
把心中的祈禱念出來吧,
但願過上似火的生活。

流傳

從古代薩滿經書和英雄史詩等民間口頭創作來看,祝詞和讚詞最初產生於勞動,是獵戶、牧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原始宗教--薩滿教出現以後,巫師(蒙語稱“博”)借用這些古老的歌謠,或者加以改編,把祝詞變成了薩滿教的各種儀式歌。古老的祝詞讚詞大多是對天地山川、自然萬物的讚頌,對漁獵畜牧生產的祈求祝福。後來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獨立的農業經濟部門的出現,大自然被逐步認識,民間祝詞和讚詞也就逐漸消除了古老祝讚詞那種原始宗教的色彩,而代之以對勞動生產的直接描述和對勞動成果的熱烈讚美。但是祝詞讚詞中最精彩而又數量最多的,還是讚美日常生活的作品。從節日“那達慕”大會到婚禮儀式、從故鄉山河到五種牲畜以及日常用具和裝飾品,都有相應的作品給以熱烈的祝頌和讚美。

文化內涵

祝讚詞祝讚詞

在古代隆重的婚禮儀式上,要唱婚禮歌,也要說祝詞。現在雖不舉辦那種古老的婚禮儀式了,但婚禮歌和祝詞仍在民間流傳。這說明婚禮歌和祝詞是有極大的藝術魅力的。從新郎穿盛裝開始,祝詞家便口若懸河,獻出一首首祝詞和讚詞。一部婚禮歌和婚禮祝詞、讚詞,可以獨自成書,是一部有學術價值的民間長歌。讚詞的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的生活面極廣。無論在民間說唱文學或文人作品中,都採用祝詞、讚詞的形式來狀人、狀物,寫景抒情,抒發對山河大地、對英雄美人、對駿馬、對戰鬥武器刀槍箭戟的讚美感情。民間說唱藝人和書面文學作者所以穿插這些讚頌的詩篇,是因為這些讚詞能激發聽眾和讀者的審美情感,使聽眾和讀者感到喜悅和美的享受。
著名的民間藝人綽旺讚美自己家鄉山水的《罕敖拉頌》,英雄史詩《江格爾》中的馬贊、英雄贊,《蒙古秘史》、《青史演義》、《蒙古黃金史》中以及民間詩人歌手的大量精彩的讚詞浩如煙海、膾炙人口,不能一一枚舉。祝詞和讚詞作為蒙古族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無疑是他們現實生活的反映,是蒙古族生活和生產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蒙古社會歷史的發展,它所涉及的生活面愈來愈廣,它的社會作用也愈來愈重要了。現在,祝讚詞已逐漸發展為反映新生活的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同時對當代文學也產生了影響。如著名的民間說唱詩人毛依罕的《鐵牡牛》,民間說唱詩人琶傑的《白雲鄂博頌》,著名的詩人納·賽音朝克圖的《北京城》等,都是婦孺皆知、廣為流傳的讚美詩。他們繼承發揚了古老的祝詞、讚詞的傳統,歌頌新生活、新人物,使它不斷豐富發展,因而使祝詞、讚詞有了無限的生命力。
祝詞、讚詞作為文學作品,藝術上頗具特色:
祝詞、讚詞大都是即興式的口頭讚美詩。
祝詞、讚詞多運用比喻的手法,語言凝練,自然流暢,音韻鏗鏘,形象鮮明。
祝詞、讚詞不同於一般民歌,有的祝詞、讚詞雖分節,採用重疊復沓的形式,但有的祝詞、讚詞卻一氣呵成,長短不拘,流利酣暢。
民歌是要歌唱的,祝詞、讚詞是要吟誦的,因此要特別講究節奏對仗,抑揚頓挫。

分類

祭敖包祝讚詞
祭敖包時,人們都要身著盛裝,騎上心愛的駿馬,從四面八方來到敖包前,按順時針方向繞行敖包三圈,把帶來的石塊加在敖包上,在敖包正前的方形香案或佛龕前叩拜以後,用哈達、彩帶、祿馬旗等物將敖包裝飾一新,敖包就會立刻有了生機。然後在敖包前的祭案上,擺放貢奉禮物。送貢品是自願的,可以送整羊、磚茶、錢幣和其他物品。草原牧民一般都奉獻全羊、鮮乳、哈達、乳酪、黃油、聖餅、白酒、什綿粥、磚茶等物品。然後由喇嘛念《無垢經》,使這些食品變得更加聖潔以後,開始燃放柏葉香火,進行煙祭,這時鈸鼓、號管齊響、法鈴齊鳴、香客不論僧俗尊卑,大襟鋪地,向著敖包三拜九叩,祈禱“風調雨順,五畜驟增,無災無病,祿馬飛騰”,繼而將馬奶、醇酒、柏枝等潑散在敖包上,誦讀《敖包祭祀蒼》,“蒼”就是祝讚詞。而後眾人群起,圍繞敖包順時針轉行三圈。
祭敖包祝讚詞 
在所有祝讚詞中,婚禮祝詞最熱烈隆重。它的吟頌伴隨著婚禮的每一個步驟,烘托以華麗的詞藻,氣氛喜慶、熱烈、濃厚。今天,在城市蒙古族婚禮中仍然保留著吟誦祝讚詞的習慣,只是從內容到形式都簡單了一些,主要以讚美新郎、新娘的容貌為主,一般特意邀請蒙古語講得非常流利而標準的人吟誦,也有婚禮主持人吟誦的。
傳統的蒙古族婚禮,形式隆重,氣氛熱烈,儀式繁多,持續時間長,有時連續數天甚至數月。兩個人完婚的完整過程要經歷求親、定親、送禮、報答母親鮮乳之恩宴會、娶親、閉門迎婿、首獻整羊、求名問庚、女婿磕頭、姑娘裝扮、新娘上馬、途中迎親、新娘祭火、通宵歡宴、獻禮送客,一些地方還有閉門迎新娘和拜天地日月的儀禮。這些儀禮在各個地方的表現又有所不同,所以,在民間又分作鄂爾多斯、科爾沁、巴林、烏拉特、蒙古貞、巴爾虎、庫倫、察哈爾、阿巴哈納爾、蘇尼特、達爾罕、阿拉善、衛拉特婚禮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種儀式都有相應的祝讚詞,所以這些祝讚詞名目繁多,不勝枚舉。主要有“潔白禮物闡釋”、“琥珀白瓶闡釋”、“追及蒼狼之駿馬闡釋”、“劈石快刀之闡釋”、“七十二扣金蟒衣闡釋”、“初次求名問庚”、“次禮”、“迎親禮頌”、“火祝”、“弓箭祝詞”、“媳婦拜火祝詞”、“圖拉嘎祝詞”、“獻禮詞”、“哈達祝詞”、“紐布其祝詞”、“新娘祝詞”、“新娘叩頭祝詞”、“新郎祝詞”、“帳子祝詞”、“解帳子祝詞”、“新房祝詞”等等。其中有一首“添箭贊”說道:“來自長生天的緣分,各個汗主謹慎遵循,成為子孫的永久志氣,一心一意勇武忠誠。在裝鵰翎的白箭之上,對增添的一支箭塗抹誦吟,祝願新婚兒女和睦,在安謐中永遠健康太平!”
狩獵祝讚詞
狩獵是蒙古人早期主要生產方式之一,所以,較早的祝讚詞是有關狩獵生活的。較有名的有《召喚獵物倉》、《獵人召福倉》、《祭祀瑪納罕騰格里儀禮》、《甘吉嘎倉》、《昂根倉》等。
其中,《甘吉嘎倉》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書面作品。“甘吉嘎”是蒙古語,意思是馬鞍的捎繩,一般馬背兩邊各有4條或8條不等,為系獵物或其他物品所用。甘吉嘎上系的獵物多少是狩獵是否有收穫的一種標誌。如今,人們在日常生活里每每有很大收穫時,也會說“甘吉嘎度仍”(“度仍”的意思是“滿”),而“甘吉嘎浩怎”(“浩怎”的意思是“空”)就是沒有任何收穫的意思。“倉”的意思在這裡是“頌”。在這篇作品裡,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甘吉嘎上系滿獵物的情景,表達了出獵前希望狩獵成功的熱切願望。如“把那叉角公羊滿滿地系在正側,把那豎耳狐狸滿滿地系在反側,把那白嘴母盤羊滿滿地系在正側,把那彎角公盤羊滿滿地系在反側”。
畜牧業祝讚詞
從9世紀中葉至今,畜牧業成為蒙古族人民主要的經濟活動。有關畜牧業的祝讚詞主要有《綿羊祭酒詞》、《母馬之駒祭酒詞》、《牛犢祭酒詞》,以及與生產活動相關的祝讚詞,如牲骨崇拜祝讚詞《肩胛祝詞》、《寰椎祝詞》、《沙嘎贊》,還有《氈子祝詞》、《馬鞍祝詞》、《馬奶祝詞》、《蒙古象棋祝詞》、《米拉嘎祝詞》、《十二屬相贊》等。
當母羊產下當年第一隻羊羔時,牧人一定要在其頭上抹上鮮奶,並祝福道:“祝你成為千隻羊的先鋒,祝你成為萬隻羊的首領。”一般而言,在這類祭詞中要祭祀很多天神,還有山川、河流、大地等,希望它們能免除人間的瘟疫、死亡、盜賊、黑災、白災等,使牲畜茁壯成長,祭詞的最後總要祝福人的平安吉祥。
那達慕祝讚詞
那達慕是蒙古人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是全體蒙古人的節日,它的內容包括摔跤、射箭、騎馬三項比賽,規模可大可小,持續時日可長可短,一般在7月或8月水草豐美的時候在草原上舉行。
那達慕祝讚詞由“博克祝讚”(“入場頌讚”、“稱號頌讚”、“筒靴摔跤頌讚”)、“馬贊”及“弓箭贊”、“射手祝詞”組成。“博克祝讚”是對優秀摔跤手的體、力、技、智、德等從不同角度進行全面的讚美。有一首“博克祝讚”是這樣讚美博克的力量的:“能把高山挾在腋下的、胸膛寬闊的博克。能把黃河搬空的、有頑強毅力的博克。”“馬贊”和賽馬比賽的名次稱號聯繫在一起,從冠軍到第九名都有各自獨特的“馬贊”。其中,“首馬贊”的內容是介紹馬的出身和成長,交代馬的長相,強調馬的氣勢,刻畫馬的神態,描繪馬的裝扮,以及對小騎手的讚美祝福等。“弓箭贊”和前面婚禮祝詞里的弓箭祝詞基本相同。

分布

新疆蒙古族祝讚詞分布在新疆巴因郭勒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哈密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區的二十五個縣衛拉特蒙古族牧民中廣泛流傳。

發展

祝讚詞最早由薩滿祭詞演變而來,在特定的環境中,經特定的禮俗,由特定的人吟頌。
千百年來,祝讚詞伴隨著蒙古族穿過了歲月的長河。今天它仍然表現出及其頑強的生命力,它是蒙古族社會生活的需要。
過去需要它,所以它幾乎無處不在,現在仍然需要它來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所以在不經意間它依然會出現在我們身邊。祝讚詞是蒙古族抒情詩的起源,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在現當代蒙古族詩歌中感受到它的鏇律。祝讚詞是蒙古族人民對生活對人生熱愛之情的體現,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和美好善良的願望,它給人以鼓勵和希望,促使人積極生活,不斷奮進。
隨著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目前新疆蒙古祝讚詞牧區可以看到但城市較少、存續情況不樂觀,需要今後挖掘和保護。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