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民歌

彌渡縣是著名的中國花燈藝術之鄉,一曲民歌《小河淌水》征服了中外聽眾。以“埂子調”為代表的彌渡歌曲調浩如煙海,男男女女,人數不限,對唱對歌,即興發揮創作,或歌頌勞動。或讚美愛情,風情萬種,淳樸感人。其中一部分民歌小調經過長期傳唱,曲調格式便被固定下來,成為具有相對固定鏇律的民歌。彌渡民歌被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彌渡

申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彌渡縣

彌渡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東與祥雲、南澗相接,南連景東、南澗,西接巍山,北與大理相鄰。214國道與320國道穿越其境,是昆明通往滇西的交通咽喉。彌渡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九頂山3119.1米,最低海拔牛街康郎大新田1242米。境內山巒起伏,峰壑相間,北南縱列。依次是九頂山、老尖山、太極頂、五台山、阿尼山、靈寶山無量山哀牢山相連。境內河流屬紅河水系,發源於九頂山的毗雄河接納西山十六條河流和東山六條河流,浩浩蕩蕩,匯入禮社江。
據專家考證,《山海經》一書中所描述的大人國,君子國便在彌渡境內。其境內的嵯山,便是中國最古老的花果山之一。彌渡分布著眾多的新石器遺址。出土了大批的珍貴文物。戰國銅鼓的出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彌渡境內的紅岩,古稱白岩,早在漢末,張樂進求就建白子國以此。彌渡境內的南詔鐵柱,號稱天下第一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蜚聲海外。昔人有詩:“六詔咽喉地,群巒割據雄。彩雲通漢使,鐵柱起南蒙”。
彌渡資源豐富,氣候適宜,風光秀麗。昔人有詩稱讚:“天氣渾如三月里,風花不斷四時春”。境內有太極靈山,被譽為“杜鵑世界,山高水長”,九頂山人稱“一水分三江,百鳥朝山過”。鐵柱廟、天生橋、花魚洞、每一個景點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個濃縮的故事。

代表名歌

彌渡發達的文化既是歷史的厚賜,又是彌渡的驕傲。彌渡是全國著名的花燈之鄉,”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正是彌渡花燈廣泛性、民眾性,歷史性的高度概括。彌渡山歌民歌淵遠流長,曲目眾多,異采紛呈。《十大姐》情深意長,《繡荷包》爽心悅目,《彌渡山歌》心曠神怡。
《小河淌水》反映了彌渡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展示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了崇尚崇高,崇尚美好的價值取向,鏇律優美,節奏明快,先後改編成通俗唱法,美聲唱法,合唱曲,器樂協奏曲,電視專題,還被昆明話劇團改編為話劇,被人們譽為“東方小夜曲”,嗤聲海內外。可以說,是彌渡秀山清山為小河淌水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是彌渡馬幫文化為主調的傳統文化為《小河淌水》創造了一種意境原型,而彌渡豐富多彩的山歌民歌既是《小河淌水》的源頭,同時,彌渡民歌《放羊調》,《月亮出來亮汪汪》,《過山調》,《山鶉子》等更是《小河淌水》的原型。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