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民歌

天門民歌

天門民歌有其獨特的風格特色,它不像高原民歌那么粗獷高亢,也不同於草原民歌的遼闊悠長,也不像新疆民歌那樣歡快跳躍、節奏明朗,更不像江南民歌吳儂軟語、淺吟低唱,天門民歌鏇律優美抒情,如行雲流水、曲調嫵媚纏綿、純樸甜美、委婉動聽。

簡介

天門民歌有過輝煌的歷史,考其源流,湖北東部的黃梅、英山等縣,靠近安徽,多少帶有一點安徽的音調;而西部的恩施、宜昌等地接近四川,多少沾有一點川味;北部的襄陽、鄖陽與河南毗連,也多少帶有一些河南腔;而南部的石首、監利等地與湖南接壤,也或多或少沾有一些湘味;而最純正、最正宗的湖北民歌,當數流傳在湖北腹地江漢平原的天門、潛江、沔陽一帶的民歌,三地的音樂風格極其接近。圈內人常以此為純正的湖北民歌精髓,因此,天門民歌在湖北民歌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門北倚京山、荊門,南臨漢水,與仙桃、潛江一衣帶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交通便利,民康物阜,民間音樂素材極為豐富。解放後一批又一批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的音樂家對天門民歌的蒐集整理、出版發行,使天門民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還有以蔣桂英為首的一批歌唱家及民間眾多的演唱者對天門民歌的演繹推介,使天門民歌在湖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蔣桂英老師帶著天門民歌曾三次唱到北京,在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唱,毛主席聽了《幸福歌》後對蔣桂英連聲稱讚:“好!好!跟湖南花鼓戲一樣好聽!”從此天門民歌走向了全國。而經典歌劇《洪湖赤衛隊》的影響,更是使天門民歌的地位達到了極致。有趣的是《洪湖赤衛隊》的主題歌《洪湖水,浪打浪》不是洪湖民歌,更不是襄樊民歌,它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天門民歌,《洪湖水,浪打浪》與音樂家吳群先生1950年代初期創作的《襄河謠》何其相似乃爾。《洪湖水,浪打浪》的鏇律,完全是在《襄河謠》的基礎上加花變奏而已,而《襄河謠》則與天門傳統民歌《月望郎》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事實上湖北省歌劇團在創作《洪湖赤衛隊》之初,曾到天門花鼓劇團學習花鼓戲音樂和天門民歌,收集音樂素材,時間達一個多月之久。
地處江漢平原的天門市,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民間歌舞甚為流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出生在天門竟陵的陸羽,就以他不朽的專著《茶經》,聞名於世,而陸羽曾經還是一名藝伶,編導過一些歌舞、戲劇。如今天門市的有些民間音樂有著宮廷音樂的遺韻,竊以為與陸羽有很大關係,當然是否真的是由陸羽傳過來,尚須考證。明末清初,以鍾惺、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在文壇獨樹一幟,燦爛奪目的天門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塊文化積澱豐厚的土地上,孕育了無數的天門民歌。如《小女婿》、《幸福歌》、《洪湖水,浪打浪》、《天門來了賀老總》等等,至今傳唱不衰。

風格特點

民歌的音樂特色往往與地方語言音調有著緊密的聯繫,反過來說,地方語言音調決定了民歌的音樂特色。
天門民歌有其獨特的風格特色,它不像高原民歌那么粗獷高亢,也不同於草原民歌的遼闊悠長,也不像新疆民歌那樣歡快跳躍、節奏明朗,更不像江南民歌吳儂軟語、淺吟低唱,天門民歌鏇律優美抒情,如行雲流水、曲調嫵媚纏綿、純樸甜美、委婉動聽。
(一)鏇律特色

天門民歌鏇律進行多為級進、小跳。如:
《十二月望郎》
6

《湖鄉好風光》

6

(二)調式特徵

天門民歌的調式以徵(5)調式為主,在天門民歌中約占60%左右,其次依次是宮(1)調式、商(2)調式、羽(6)調式、角(3)調式分別占有40%中的不同比例。
大家通常所熟知的調式為五聲調式、七聲調式、四聲調式、六聲調式,天門民歌中除以上幾種調式外,還有極少見的三聲調式,如天門民歌《正月里楊葉兒起》,整首歌只有1、3、5三個音為骨幹音,另外還有《搖櫓》等歌曲,人們一聽就會感到風格獨特,風味濃郁,雖然用音特別少,但完全能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真是別具一格。
譜例如下:《正月里楊葉兒起》

6

多重調式色彩,異調終止,變音級民歌,交替調式等都有荊楚人標新立異的傳統。
襯詞在天門民歌中套用很廣泛,它使歌曲的特點更加突出,所以襯詞在天門民歌中套用很廣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除了一般司空見慣的啊、呀、啦、衣等外,還有一些新穎別致的襯詞,如“金梭”、“銀梭”、“羊兒梭”、“海洋梭”、“梭里馬子郎當”、“楊柳子青青”、“一呀一支梅花”、“嗨嗬衣嗬嗨嗬嗨”、“海呀海棠花”等一百幾十多種,它使天門民歌更加生動活潑,情趣盎然,更加豐富多彩。
(三)體裁形式
什麼樣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民歌。
天門民歌大致可以分為號子、田歌、小調、燈歌、風俗歌、兒歌、宗教歌等類型。其中號子又可分為若干類:《打硪號子》、《打麥歌》、《車水歌》、《栽秧歌》、《薅草歌》、《船工號子》、《裝卸號子》等等。
有人說,民歌是一種“民族根”、“民族魂”的文化載體,反映了人民民眾的生活歷史,沉澱了人們所有的感情,展現了勞動的生活場景,如勞動號子類的歌曲,皆屬此類。
從天門傳統民歌來看,它所反映的內容絕大部分是愛情歌曲。如《六段春情》、《十二月望郎》、《月亮花樹開》、《送郎》、《看郎》、《接郎》、《望郎》等比比皆是。有的敘述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如三棒鼓調《逃水荒》、《長工十嘆》、《想起往日苦》等。也有的表達了被壓迫者的反抗意識,如反抗封建禮教,渴望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主的《小女婿》等。
有不少天門民歌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如《三十有個年初一》,它通過特定的環境——初一的早上,比興的手法——茶杯和么,以及少女對待所愛之人和不愛之人的兩種態度的極大反差,淋漓盡致的反映了少女純真的思想感情,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天門民歌中像這樣高質量、高水準的民歌還有很多很多,還需要專業的、業餘的音樂愛好者共同來發展。

天門新民歌

談起天門民歌,人們大概只知道《小女婿》、《車水情歌》、《幸福歌》、《薅黃瓜》等為數不多的幾首,而對於原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每天開播時的播放的開始曲是由天門民歌《打湖草》改編的,知道的人恐怕不是很多,在天門這塊土地上,近幾年來,湧現出了許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的天門新民歌、天門民歌再創輝煌。《六月初六龍曬衣》、《妹妹心隨哥哥轉》曾被湖北省藝術團選為對外文化交流節目到德國演唱,天門民歌走向了世界。2005年10月,《幸福歌》被湖北省某專業藝術團編排成表演唱,由中央電視台“曲藝雜談”欄目播出。前不久由省電視台組織的經典老歌比賽中,《天門來了賀老總》奪得了天門賽區的第一名,這首三十年前創作的天門民歌,當年在全省文藝會演唱中被省委宣傳部部長焦德秀感嘆為“這才是最美的藝術享受”。電視、電台爭相轉播,刊物競相發表刊登,全省各地縣市都紛紛到天門取經學習,可謂盛況一時。七十年代末的一個晚會上,出現了一個難得一見的場景,天門民歌的魅力無限,傳為美談。天門縣文化工作隊演出女聲表演唱《天門來了賀老總》,一曲方罷,觀眾掌聲雷動,這時前排坐的瀋陽軍區一位首長激動不已,站起來面對觀眾大聲說:“同志們,大家說好不好?”觀眾齊聲道:“好!”首長又問道:“再來一次要不要?”眾合:“要!”於是,演員們又返場從頭到尾表演了一次,觀眾掌聲更是經久不息。天門民歌之美可見一斑。天門民歌是那樣優美,那樣動聽,讓人回味無窮。那唱紅全國的《洪湖水,浪打浪》就是出自天門民歌《月望郎》。還有那冠以湖北民歌的傳統民歌《小女婿》也唱遍全國。《小女婿》還走出國門,許多外國人也喜歡唱。天門民歌中有“下里巴人”,如《小女婿》等,但還有不少“陽春白雪”。《四季相思》就是一首格調高雅,詞曲優美動聽的民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秋季相思中這樣唱道:“秋季相思丹桂花兒飄,寒蟲叫得一聲低來一聲高,奴心焦。佳人獨坐,愁鎖兩眉梢,細雨窗前灑誰家品玉簫,傷心人怎能聽得淒涼調,郎在外,隔山隔水路途遙。忽聽門外孤雁一聲叫,奴有情書,奴有情書,誰又能帶到?我的郎,奴愛你,人不知道天知道。”歌詞用“寒蟲”、“細雨”、“孤雁”、“玉簫”等詞襯托,從內心深處揭示了一個痴心女子在秋季思郎的傷感之情,相思之苦,曲調更是委婉,如哭如訴,淒楚動人。
國外有一位專家說過這樣一席話:“若干年後,全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民間音樂將要被挖掘一空。唯有一個民族不會,那就是中華民族。”這說明了我國民族民間的音樂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天門民歌這朵奇葩一定會綻放異彩,天門民歌一定會開創一個無比燦爛輝煌的新時代。

傳承發展

天門民歌在建國後幾十年來,在專業和業餘的詞曲作者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在天門這塊土地上,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閃亮的名字,以時間發展排序。
一、音樂方面代表人物:五十年代代表人物有吳群老師,省音協會員,代表作有《襄河謠》等。五十~六十年代有胡曼,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原天門縣文化館音樂幹部,後調任荊州歌舞團任作曲指揮,代表作有《趕秧雀》、《插秧好比賽龍船》等;朱培,省音樂家協會員、文化館音樂幹部,代表作有《姑娘的嫁妝》、《莫賭博》等。六十~七十年代有鄢元騤,天門中學音樂老師、省音協會員,代表作有《棉鄉一片好春光》、《摘辣椒》等;吳禮順,原黃潭鎮文化站長,代表作有《如今我家富起來》、《老年樂》等;彭從新,市群藝館副館長、省音協會員,代表作有《草青青》;鄢時昌,業餘曲作者,代表作有《揚場歌》、《老九歌》等;劉亮,原文化工作隊隊員,代表作有《歌兒伴著渠水流》、《春回棉鄉》等。到了七十~八十年代有孫桂慶,中國音協會員,省群藝館幹部,代表作有《妹妹盪槳哥撒網》、《漢北有了幸福河》等;朱則平,中國音協會員,現就職於廣州市教育局教研藝術室,代表作有《妹妹心隨哥哥轉》《害得姑娘難安睡》等;餘音,中國音協會員、市群藝館音樂幹部,代表作有《天門來了賀老總》、《漁歌聲聲唱金秋》等。現在有一批年輕人正在學習音樂創作,並出現了不少新秀,天門民歌的音樂創作後繼有人。
二、詞作者方面代表人物有:李玉華,原文化館幹部,代表作有《趕秧雀》、《彎彎都是運棉船》等;彭秉玉,中國作協會員,原文化館副館長,代表作有《妹妹盪槳哥撒網》、《草青青》等;范齊家,作協會員,原文化館館長,代表作有《數豬娃》、《這下我就放心噠》等;何山,天門市文學研究會會員,代表作有《如今我家富起來》、《老年樂》等;曾騰芳,中國音協作協會員,原市群藝館館長,代表作有《漁歌聲聲唱金秋》、《漁家生活誰不夸》;劉高,原岳口文化館館長,代表作有《真是個好乖乖》等;董當年,荊門日報社記者,原市群藝館幹部,代表作有《歌手唱歌想總理》、《莫賭博》等;肖嘯,學校老師,代表作有《天門來了賀老總》、《跟著毛主席攀高峰》等;張良義,代表作有《盲人之歌》、《八鴿歌》等;魏成澤,原多寶文化站站長,代表作有《家鄉的小河》、《一個“哈哈”飛上坡》等;劉文清,市群藝館副館長、省作協會員,代表作有《人生最戀是故鄉》、《天門民謠》等;程建國,省作協會員,代表作有《北京舞起來》、《嚮往康莊大道》等。特別是程建國創作的歌詞,在全市都有一定的影響。
三、演唱代表人物。首推蔣桂英,中國音協會員、省歌舞團團長兼黨委書記,她是推介演繹天門民歌的先行者,代表曲目有《繡花》、《幸福歌》等;周蘭仙,與蔣桂英同一時期的歌手,曾代表天門參加過全省民歌的比賽,代表曲目有《薅黃瓜》、《補背褡》等;童海螺,代表曲目有《插秧好比賽龍船》、《我挑百貨走千家》等;胡銀志,代表曲目有《晚霞映紅竹籬笆》、《盲人之歌》等;李平字,代表曲目有《趕街》、《公社好比一隻船》等;喻學敏,代表曲目有《六月初六龍曬衣》、《妹妹心隨哥哥轉》等;高尚,代表曲目有《品茶歌》、《車水情歌》等;郭小蕾,代表曲目有《湖北風光秀》等。
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給天門民歌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民歌的詞曲繼承和發展也經歷了不同創作的階段,五、六十年代,根據老民歌曲調重新填詞的較多,七十年代,根據民歌音樂素材編曲的新民歌占了主導地位,這時期民歌佳作迭出,如“天門來了賀老總”、“漢北有了幸福河”等深受民眾喜愛,影響深遠。進入八十年時代到九十年代,民歌詞作者與時俱進,寫了不少謳歌新時代,歌唱新生活的歌詞,曲作者結合歌詞特點,除運用天門民歌素材外,還吸收現代流行歌曲及外來音樂素材,又寫出了大批有影響、受民眾歡迎的新民歌。如曾騰芳作詞、餘音作曲的《漁歌聲聲唱金秋》,文清作詞、餘音作曲的《人生最戀是故土》等民歌在全省廣為傳播。更有一批天門民歌,如《放風箏》、《六月初六龍曬衣》、《妹妹心隨哥哥轉》等歌走出了國門,唱到了法國、奧地利等國。
天門民歌深深紮根於民眾生活的沃土之中,可以說根深葉茂、花繁果豐,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發顛,也是前朝古人傳,一人傳三三傳九,歌海淘沙漸漸深”,由於世代傳唱,歌海淘沙,才使天門民歌進一步達到詞句優美,曲調動聽的境界。特別一提的是新民歌,唱出了天門人民的新聲,和的是時代前進的節拍,揚的是傳承現代文明的鏇律,是天門熱土上綻開的一朵精神文明之花。我們相信,天門民歌一定會散發出誘人的芳香,也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文明之果!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