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弦索樂

菏澤弦索樂

菏澤弦索樂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魯西南著名的地方音樂,流行於菏澤和菏澤周邊地區。

背景資料

菏澤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弦索樂,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中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樂種,是幾件彈撥樂器和拉弦樂器結合在一起演奏的合奏形式。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北方、南方和中原地帶,又有“絲弦合奏”、“弦樂”、“弦絲”、“細樂”等不同的稱呼。

弦索樂是伴隨著說唱藝術發展而形成的,菏澤的弦索樂自元、明、清以來,山東及中原地區,一直流傳著《木蘭花慢》 、《鎖南枝》、《山坡羊》、《駐雲飛》等大量的俗曲小令,由於它風格典雅而享有“雅樂”之稱,又由於它歷史悠久而被稱為“古樂”。在我市主要起源於鄆城縣、鄄城縣和牡丹區。

1980年,文化工作者到鄆城縣民間調查時,當時已87歲的弦索樂老藝人王學修就講,他們那一帶彈箏拉弦的人很多,最有名的是他們村的王樂涌、王樂盼兄弟倆。如今,在菏澤民間仍流傳不少手抄本的工尺譜,都是各種絲弦樂器的分譜,以箏譜最多。鄄城縣古箏藝人張應易曾保存有一本發黃的工尺譜,譜子是他師父張念勝先生從他師爺王樂涌那裡抄來的,後傳留給他。

簡介

菏澤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菏澤索弦樂歷史悠久,風格典雅,雅樂冶遙。它主要分布在菏澤市的鄆城、鄄城等縣的鄉村,通常由箏琵琶、揚琴、如意勾四種絲弦樂器演奏,也可以只用箏、揚琴二者合奏,或是箏與揚琴、琵琶合奏,亦可加入軟弓胡、墜胡、二胡等合奏。樂器組合靈活、搭配自由,可以說是東方的民間交響樂。

在菏澤弦索樂是民間藝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活動方式,廟會、逢年過節或是冬閒時期,在寺廟、家庭院落等地都可以演奏。大都會演奏二三種樂器,在缺少人手時能操起其它樂器演奏。

菏澤弦索樂有古曲十大套袁每一套均是野八板的套曲形式。藝人們稱其為碰八板。又因其每個曲子的八個樂句各有八板,全曲另加四板的結構形式。而被稱為野六十八板,碰八板,所使用的樂器構成不同的聲部。

這些聲部的鏇律都是由母曲葉八板,派生出來的。所以可以野碰冶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菏澤弦索樂鏇律優雅柔美,和聲渾厚動聽。既有古色古香的風格,又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常用曲目

菏澤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菏澤弦索樂有古曲十大套,每一套均是“八板體”的套曲形式,藝人們稱其為“碰八板”。又因其每個曲子的八個樂句各有八板,全曲另加四板的結構形式,而被稱為“六十八板”。“碰八板”所使用的樂器構成不同的聲部,這些聲部的鏇律都是由母曲“八板”派生出來的,所以完全可以“碰”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據民間藝人們傳說,六十八板是先人們根據《周易》六十四卦加上春、夏、秋、冬四季制定的。

弦索十三套”有《十六板》、《合歡令》、《琴音板》、《清音串》等;“碰八板”有《大板第一》(箏奏《漢宮秋月》、揚琴奏《滿洲樂》、胡琴奏《丹浙》、琵琶奏《雙鳳齊鳴》)、《大板第二》(箏奏《美女思鄉》等、揚琴奏《滿洲詞》、胡琴奏《滿洲詞》、琵琶奏《文姬思漢》)、《大板第三》(箏奏《鶯囀黃鸝》等;

揚琴奏《天下同》、胡琴奏《天下同》、琵琶奏《夜撞金鐘》)、《大板第四》(箏奏《琴韻》等、揚琴奏《流水》、胡琴奏《紅娘巧辯》、琵琶奏《鸞鳳爭巢》 ) ;

“板頭曲”有《打雁》、《小飛舞》、《和番》、《思鄉》等;“潮州細樂”有《大八板》、《昭君怨》、《平沙落雁》、《柳青娘》等。

文化傳承

菏澤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菏澤弦索樂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有著較高的教學和學術研究價值。一些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均把其作為教材。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收錄的4首弦索樂曲,有3首是菏澤的弦索樂曲。

近20年來,隨著廣播電視等現代媒體的普及和各種形式文藝演出的增多,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弦索樂在廣大鄉村的展示平台日益減少;一些頗有造詣的弦索藝人年歲已高,相繼謝世,致使很多優秀的傳統曲目和技藝難以得到傳承,大量的曲譜沒有了蹤跡,有的樂器已經失傳,如“如意勾”等。

自2001年以來,為傳承菏澤弦索樂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每年投入部分資金,專門用於傳統弦索樂的挖掘整理、資料收集、音像錄製等活動,並制定了具體保護計畫,至2011年,我市將建立起包括弦索樂在內的“菏澤傳統文化生態保護村”,並對重點藝人進行保護;設立健全有關賽事和獎勵機制,以保證該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地保存、傳承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

菏澤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牡丹之城的菏澤,菏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與江蘇、河南、安徽三省接壤,菏澤是著名的牡丹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這裡歷史人文景觀燦爛,堯、舜、禹、劉邦、曹操都長期在這一帶活動。孫臏、莊周、汜勝之、劉晏、黃巢、宋江都出生在這裡,有堯王墓、百獅坊、孫臏旅遊城、仿山遺址等100多處名勝古蹟。

菏澤弦索樂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魯西南著名的地方音樂,流行於菏澤和菏澤周邊地區。

菏澤索弦樂是2006年申報的,遺產編號是Ⅱ-21,屬於民間音樂。菏澤弦索樂歷史悠久,風格典雅,雅樂冶遙。它主要分布在菏澤市的鄆城、鄄城等縣的鄉村,通常由箏、琵琶、揚琴、如意勾四種絲弦樂器演奏,也可以只用箏、揚琴二者合奏,或是與揚琴、琵琶合奏,亦可加入軟弓胡、墜胡、二胡等合奏。樂器組合靈活、搭配自由,可以說是東方的民間交響樂。

在菏澤弦索樂是民間藝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活動方式,廟會、逢年過節或是冬閒時期,在寺廟、家庭院落等地都可以演奏。大都會演奏二三種樂器,在缺少人手時能操起其它樂器演奏。

菏澤弦索樂有古曲十大套袁每一套均是野八板的套曲形式。藝人們稱其為碰八板。又因其每個曲子的八個樂句各有八板,全曲另加四板的結構形式。而被稱為野六十八板,碰八板,所使用的樂器構成不同的聲部。

這些聲部的鏇律都是由母曲葉八板,派生出來的。所以可以野碰冶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菏澤弦索樂鏇律優雅柔美,和聲渾厚動聽。既有古色古香的風格,又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相關新聞

菏澤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菏澤“非遺”項目爭艷遺博會兩項目分獲金銀獎
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不久前在山東劇院閉幕。在為期4天的展會中,菏澤市精選的菏澤弦索樂、山東梆子、棗梆、山東琴書、魯錦、曹州面人、木雕等46個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在博覽會上亮相,贏得各界盛讚,榮獲優秀組織獎,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何曉錚榮獲金獎,魯錦現場製作技藝榮獲銀獎。
菏澤展區全場最靚
菏澤特裝展廳以其獨具特色的設計理念、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4天中一直備受矚目。展廳設計新穎大氣,突出了中國牡丹城特點。展廳中央擺放著盛開的牡丹花,花香撲鼻。菏澤“非遺”項目分布圖醒目清晰,其項目分布範圍之大、之多,令許多參觀者驚嘆,長時間在此駐足停留、欣賞品味。
作為山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市,菏澤市在博覽會期間共設立1個特裝展位、11個標準展位,參展項目數量之豐富、形式之多樣成為博覽會的一大看點。16個傳承人的現場表演、製作更是精彩絕倫,向全國人民生動展示了菏澤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深厚底蘊、豐富多彩以及階段性保護成果。
傳統美術、傳統技藝製品,以及傳統音樂、戲曲、曲藝等古老的演奏樂器、服裝等皆以珍貴的實物、圖片、多媒體演示等形式展出,突出了菏澤“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菏澤各縣區的標準廳更是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接,讓參觀者實實在在飽嘗了一頓視覺大宴。牡丹區的麵塑,東明的藍花印布,鄄城的魯錦、磚塑,曹縣的木雕,巨野的農民畫,成武醬菜等展廳前遊客絡繹不絕。中國牡丹城、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民間工藝之鄉在此盡情展示,博得各界參觀者的盛讚。
民間絕活現場表演
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來自各省市近300名傳承人的現場技藝展示讓人目不暇接,而菏澤市傳承人的現場表演與製作展示更是成為博覽會的一大亮點。
沿電梯進入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二樓往右拐,一抬頭便有幾個醒目的大字——“非遺大市菏澤歡迎您”。標題下面碩大的背景牆全部用魯錦裝飾,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在魯錦的襯托下,幾位美麗的“牡丹仙子”現場為觀眾演奏瀕臨失傳的菏澤弦索樂,樂聲優雅,給喧鬧的大廳帶來一絲清新,在此停留的參觀者紛紛拍照留念。一曲奏完,參觀者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強烈要求“再來一段”。
聽完弦索樂似乎還不夠過癮,觀眾們又湧向菏澤展廳內身著戲曲服裝的戲曲演員,一睹菏澤地方戲的風采。菏澤市被譽為“戲曲之鄉”,劇種豐富,劇團眾多、名家名演眾多,被國內權威專家譽為中國戲劇聲腔劇種博物館和展覽會。屬於梆子聲腔的山東梆子、棗梆、大平調和弦索聲腔系統的柳子戲、大弦子戲,以及在民間花鼓基礎上形成的兩夾弦、四平調等民間小戲劇種,充滿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還有山東琴書、鶯歌柳書、山東花鼓等曲藝形式都在我市流行。
菏澤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博覽會上,展會工作人員帶來的戲曲服裝與行當展示為菏澤展區增色不少,看過了靜態展示的許多觀眾都前來與演員合影留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山東省省長黃勝等國家、省、市有關領導在菏澤展區內,仔細觀看,並與四位戲曲演員一一握手,親切交談合影留念。
韓國、日本等國遊客還留下名片,欲邀請菏澤棗梆劇團去當地進行交流演出。魯錦、麵塑等手工技藝現場展示、製作與銷售更是熱鬧非凡,不少人圍著曹州麵塑傳承人穆緒建,觀看他現場製作面人,其嫻熟的手法、精湛的技藝令顧客嘆為觀止,爭相購買。
菏澤“非遺”收穫頗豐
參加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是菏澤“非遺”項目亮相全國、揚名天下的難得機會,因此,菏澤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開幕式前一天,副市長黃秀玲親自帶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曉軍、市文廣新局局長陳慶勇到展廳現場指導工作。參展人員更是緊鑼密鼓地布置展廳,力爭為博覽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經過四天的展覽,菏澤及其“非遺”項目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觀看菏澤的地方戲曲、曲藝演出時,一位觀眾動情地說,“我在樓下了解了‘南音’,你們這兒可稱之為‘北曲’,風格獨特。”隨後,其遂賦詩一首:“非遺瑰寶聚泉城,南音北曲韻傳情。一承千年中華脈,盡顯古今民族風!”
累累碩果非遺樹,一枝獨秀看菏澤。據了解,自200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工作在菏澤市啟動以來,菏澤“非遺”保護工作穩步推進,一批珍貴、瀕危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搶救和保護。截止到目前,菏澤市共有國家級非遺名錄30項,省級非遺名錄60項,菏澤市級非遺名錄9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名,省級傳承人33名,市級傳承人113名。
菏澤的非遺工作在全國名列前茅,在全省更是擁有“四個第一”,即國家級非遺名錄全省第一,省級非遺名錄全省第一,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省第一,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省第一。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