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傳說

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盡人皆知的“書聖”,因其傑出的書法藝術成就而彪炳史冊,在中華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享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基本信息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紹興市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時期人。祖居瑯琊(今山東臨沂),西晉末年南遷後,定居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遂為紹興人。王羲之故居位於紹興城內蕺山腳下的戒珠寺。在紹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在他任職期間,薄功名利祿,為人耿直,關心百姓疾苦,是一個務實為民的清官。同時時常以作書養鵝為樂。晚年辭官隱退後,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卒年59歲,葬於嵊州市金庭鎮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書名。幼子獻之得羲之真傳,書法不下乃翁,世稱“小王”。

傳說故事內容

王羲之訪神仙

王羲之在家練了三年毛筆字兒,他見自己的書法還是不到家,心裡可就嘀咕了:“人人都說俺聰明,俺又下了三年功夫,如今書法不到家,一怪師父不高明,二怪手中的毛筆不神奇。俺何不去名山尋個神仙拜為師父,倘若他能賜給俺一支神筆,俺就會成為天下聞名的大書法家了。……”主意一定,王羲之打點好行李,拜別了爹娘,便動身尋仙拜師去了。
王羲之出了臨沂城來到沂河邊,見一位漁翁手持魚叉正在打魚,便走上前去說明了來意,並問他可知神仙住在哪裡。漁翁聽了笑笑說:“郎君莫急,待俺叉上那條大鯉魚來再告訴你。”王羲之舉目一看,只見河水滾滾南去,哪有魚蝦的影子呢?他正在心疑,漁翁“嗖”地飛出手中的魚叉,立時就叉出一條七、八斤重的大鯉魚來。王羲之驚得直眨眼,急忙施禮說道:“老伯有這等本事,準是仙家的門徒,這魚叉也定是件神器!還求您快快告訴俺神仙住在哪座名山,讓俺也去拜他為師。”漁翁聽了笑著唱道──
從來沒拜神和仙,
手中魚叉也一般。
自幼打魚沂河邊
本事全靠苦中練。
王羲之聽了直搖頭。漁翁見他不信,便領他來到一座深水潭邊,接著說道:“當年俺為了習得打魚的本事,每天到這裡苦練投叉的準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末了魚叉竟在這裡掘出個大水淵子,如今人們都管它叫‘練叉潭’了……”王羲之聽後尋思了半天,謝過漁翁又往前走去了。
王羲之來到沂蒙山里,見一位老獵人身挎硬弓,腰懸利箭正在打獵,便向他說明了來意。老獵人聽了笑笑說:“郎君莫急,你看天上飛來三隻大雁,待射下雁來俺再告訴你。”王羲之舉目一看,只見漫天空里有三個飛動的小黑點兒,能看清它們已不容易,要想射下來么,除非是后羿!他正在心疑,老獵人“嗖嗖嗖”連發三箭。過了一陣,天上真的掉下三隻雁來。王羲之跑上前一看:天哪,支支利箭都穿在大雁頭上,這人準是仙家的門徒了!……老獵人見他那副驚奇的樣兒,笑著唱道──
從來沒拜神和仙,
手中弓箭也一般。
自幼打獵在深山,
本事全靠苦中練。
王羲之聽了直搖頭,老獵人指著對面那座高山說道:“郎君你看,山腰上不是有個透亮的洞嗎?那是俺當年為了習得打獵的本事,每天對著這座高山練箭。天長日久,日久天長,末了這座大山就讓俺給射穿了,如今人們就管它叫‘箭穿山’。”王羲之聽了尋思了半天,又往前走了。
王羲之來到一座崗上,見一位老漢正在放羊,又向他說明了來意。老漢剛要答話,忽然前面一塊碾盤大的石頭上爬來一條大長蟲,王羲之正要往老漢身後躲藏,卻見老羊倌揮起鞭兒“啪”地一炸,大長蟲和那塊大石頭竟被他全抽成兩半截了,王羲之驚得連聲喊道:“老伯神鞭這么出奇,您定是仙家門徒!請您快領俺見老神仙去!”老羊倌聽了哈哈大笑,接著唱道──
從來沒拜神和仙,
手中羊鞭也一般。
自幼放羊在蒙山,
本事全靠苦中練。
王羲之聽了不吱聲,老漢指著那座崗頂說:“郎君有所不知,這山頭原本是尖的,當年俺每天在這裡苦練甩羊鞭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末了山頭就讓俺抽成崗頂了,如今人們都管它叫‘鞭抽崗’”。王羲之聽了好似大夢初醒,再也不想尋啥神仙求啥神筆了。他向老漢拜了三拜,轉身就趕回了臨沂城。
王羲之回到家中,發奮從頭練起書法。從此以後,每天一早就到家門前的水塘邊臨池練字,日落西山才涮筆洗硯返回家裡。天長日久,日久天長,等他成了天下聞名的大書法家時,那座水塘已被他涮筆洗硯染得水黑如墨了,於是人們給那座池塘起了個名字──“洗硯池”。

入木三分

王羲之對書法勤學苦練,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上,還揣摩著名家書法的架勢,手指也不停地劃著名字形,時間一久,連自己的衣襟都被劃破了。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還用手臨空劃字,竟劃到他的妻子身上。他妻子說:“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劃?自家體,沒啦!”
王羲之聽到“體”字,忽然想到:是呀,應該創造自己的書體才是啊!於是從此以後,他翻遍了所有的碑帖手跡,揉和百家的長處,再加上自己的勤練,終於自成一體,成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書法家。
正因為王羲之不停地勤苦練字,天長日久竟練得腕力勁足,寫出字來筆鋒帶力,真可以說是力透紙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個朋友,碰巧友人不在,於是他在茶几上寫了幾個字就走了。後來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淨,用水洗也洗不清。他在木板上寫的字,讓木工拿去雕刻木工刻時發現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還滲透有墨跡。因此後來人們都說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這雖然是一種誇張了的說法,卻很能說明他的功夫深呵!

千里送鵝毛

有一天晚上,王羲之在月光下獨個兒在山陰道上散步。走著走著,忽然聽見“嘎、嘎、嘎”的鵝叫聲,他聽了一驚,心想:這一帶人家少,哪來的鵝呢?
於是王羲之順著叫聲慢慢向前走去。走了一陣,他忽然發現前面疏疏朗朗的山竹林中有座寺院,門前放著只鵝籠,一隻白玉似的長頸大鵝正在籠里叫喚。王羲之走上前去,越看越喜歡。
看了好一會兒,王羲之才見寺院裡有燈光,就慢慢走了進去。只見在一盞小小的油燈下,有個老道士正在埋頭磨墨。王羲之一直走到他跟前,老道士才發覺,驚訝地問道:“王右軍么!怎肯光臨的呀?坐,坐,請坐!”
王羲之在一旁坐下來一問,知道老道士正想抄《黃庭經》(道教的一部經書)哩。老道士嘆了口氣說:“年老啦,眼睛不濟事,寫不好哩!”
王羲之聽了很同情,就說:“我可以代勞一下么?”老道士高興極啦,連連說:“好好好,太好啦!”
王羲之提起筆,只覺得眼前一片銀光晶亮;又發覺黃綢細膩、潤滑,很是中意。因此個個字都寫出了精神,筆勢放縱舒緩,秀麗極啦!王羲之一口氣寫好了《黃庭經》,天都快亮了。老道士連聲作謝。王羲之告別出來,老道士送出門外,打開鵝籠,抱起鵝,交給王羲之說:“山陰道士今飛去,人間留得《黃庭經》。把這鵝兒酬謝給你吧!”
王羲之笑笑,抱起白鵝朝家走。走走想想,想想走走,老道士這兩句話多怪呵。他再回頭一看,哎呀呀,什麼竹子、寺院、鵝籠、道士,都沒啦!他心裡一驚,手一松,那隻鵝便飛入天空。原來是只天鵝呵!王羲之隱隱約約望見老道士騎在天鵝背上,向他招手道:“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王羲之再仔細一看,自己手上捏著一根鵝毛!原來老道士是仙人變化的,要王羲之抄寫《黃庭經》的哩!
打從那時起,王羲之寫的《黃庭經》便出了名,一下子就傳播開啦。可惜後人所見到的抄印本,都已不是王羲之的真跡。王羲之寫的《黃庭經》,給仙人帶到天上去啦。

“大”字與“太”字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
小獻之問母親:“我再寫三年就能趕上父親了吧?”
媽媽搖搖頭。“五年可以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才能趕上父親?”
“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不服,將全部習字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有什麼不一樣?”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而後鍥而不捨,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洗硯池”與“鵝掌操”

王羲之愛鵝是出了名的,正是由於這一愛好,使他創造了一套適合書法家鍛鍊身體的“鵝掌操”,即一種獨特的體操練習套路。通過習練“鵝掌操”,不但使他的書法藝術更趨精湛,也使他的晚年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幸福。
王羲之從小就喜歡看鵝,時常逗鵝玩耍。成年以後,更嗜好養鵝。他覺得大白鵝渾身羽毛潔白,一塵不染,鵝掌鮮紅,在綠水中輕快划動,好象一支小船,十分可愛。所以,他就在院子裡專門修建了兩個水池子,一個用來刷洗筆硯,一個用來養鵝。
王羲之幾乎每天都在池邊上擺上書案,研墨練字或看書。當他寫得勞累了,手指酸疼了,就放下筆,走到鵝池邊去看鵝,觀察鵝的各種動作,有時一邊看,還一邊用手比劃著名。乍看起來,白鵝划水的動作似乎很簡單,仔細觀察,卻又並不那么簡單,包括了收腿、屈肢、縮趾和伸腿、張趾、划動等許多動作。王羲之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來。他發覺這些動作很美,不僅能擴胸,還能屈腕、伸掌、亮指,對於鍛鍊臂力、腕力和指力大有益處。經過一兩年的實踐和研究,他編制了一套以鵝掌划水動作為主,並融匯大鵝行走、亮翅、覓食等動作在內的操練動作。這套操,有的動作好象鵝在陸地上行走,左右搖擺,姍姍來遲,十分逗人喜愛;有的動作又如鵝在水中遊動,扇動著翅膀互相追逐,顯得活潑矯健;有的動作好象鵝在水中急速划行,引頸朝天歡鳴,顯得十分敏捷。
王羲之運用這套“鵝掌操”活動身軀四肢,而且在鍛鍊臂力和腕力方面,和習練書法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既增強了體力,又促進了習練書法的功力。
當時的人,很重視吃牛心炙,說吃了牛心炙可以補心。此品是燒烤而成的。在座的客人都還未動箸,周便親自先割了一塊給王羲之吃。於是,同時被邀請的客人都對王羲之敬羨不已。一個13歲的娃娃,一下子成了知名人士。此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晉書王羲之傳》皆有載。

以書換鵝

有史載“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說的是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了又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愛鵝及吃鵝(另有吃鵝之故事)之事,傳至宋代時,沉括《夢溪笑談》還記江南一帶有稱鵝為“右軍”的。原因是王羲之曾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後人稱他為王右軍。現在我們所用的成語“以書換鵝”,其故事亦本此。

口水救命

東晉時,政壇上有句流傳甚廣的話——“王與馬,共天下!”王,即當時的宰相王導一族;馬,即當時的皇帝晉元帝司馬睿一族。
王羲之小的時候就特別聰明。他十歲的時候,大將軍王敦非常喜歡他,常把他帶在身邊。王敦忙公務的時候,王羲之就睡在王敦的帳中。
王敦手裡掌握兵權,常想篡位謀反。一次,王羲之睡在王敦帳中,醒來了,但還沒起。這時,一個叫錢鳳的人來到,王敦立即打發開身邊的人,與錢鳳商議起機密事來,王羲之聽得清清楚楚,二人所商議的,正是謀反之事。王羲之立即意識到,自己身處危險之中,一會兒,王敦要是發覺自己聽到了他們的談話,那么他一定會殺人滅口!怎么辦呢?王羲之急中生智,便裝做熟睡的模樣,嘴裡流著涎水,把枕頭都弄濕一大片。
據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記載,王羲之決定偽裝成睡得很熟的樣子,來表示自己壓根兒就不可能聽見王敦與錢鳳之間有關政變計畫的談話。
 果然,王敦與錢鳳說話,說著說著,突然想起身後帳中還睡著王羲之,不由大驚道:“壞了!……看來不得不除掉他了!”急忙返身掀開帳子,一看,王羲之是那副模樣,這才放下心來,沒有動手。王羲之於是逃得一條性命。
王敦與錢鳳正是因為看到了王羲之口水橫流的樣子,才打消了殺王羲之來滅口的念頭。
王羲之的口水,不但救了王羲之,更是拯救了書法藝術。

王羲之妙書春聯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於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後,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這付寫的是:“鶯啼北星,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後,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於門上:“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付對聯寫得太不吉利。儘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書法家王羲之與“鴨兒餃子”

餃子是我國南北通食的一種食品,它又名粉角,餃餌,交子、扁食、餛飩等。據《通雅》一書中的《飲食》一節說,因為它是由渾氏、屯氏發明的,故轉音取名“餛飩”。這種食品,早在三國時期,魏國人張揖所著《廣雅》一書中就已提到,到了南北朝時就更已成為“天下通食”。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成為我國南北廣大地區春節必備食品。明代的劉若愚編纂的擁宮史·火集》記載過年吃餃子情況時說:“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那偏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卜一歲之吉。”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里描述道:“每屆初—……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留面而食之,謂煮修悻,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很及寶石等藏於悻悻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年大吉。”由此可見,大年初一吃餃子是為了一年交好運,這一食俗一直沿襲下來,據有關史料考證,餃子作為辭舊迎新的食品始於明代,盛於清代。
這種食品,內包有餡,其形有半圓,狀似元寶,有如相公帽,還有花牙餃子等形狀,總之,經過一千多年來,人們的聰明才智,人們的雙雙巧手,把它製作得花樣繁多,外形越來越精巧漂亮,味道也越來越可口,餃子按致熟工序分為蒸(餃)、煮(餃)、煎(餃)三類,而以陷心分則品種眾多。如三鮮餃,豬、牛、羊、肉餃,素菜餃等等,也有一些地區用蒞麥、養面等麵粉作皮,稱為蒞麵餃、養麵餃。說實在話,包餃子還真是一門手藝呢。 
相傳東晉文人王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還和吃餃子有點關係呢。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琅耶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出身貴族,幼時說話遲鈍,年長始顯其才。索性坦率,不拘禮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善寫文章,所作《蘭亭集序》,記述了他和謝安等42名士宴集山陰蘭亭盛況,抒發志趣,文筆雅致,為後世傳頌之名篇。精於書法,兼取眾長,自辟新任,成為獨立的新體。他的書法“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質臥鳳閣”,“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有“右軍書成而魏晉之風盡”的稱譽,被尊為“聖”。其子王獻之,亦工書法,成就不減其父,人稱“小聖”,父子並稱“二王”。
王羲之研習書法,也曾自滿自足過,少年時代,他的書法已筆鋒初露,震驚方圓百里。一時間贊市充耳,王素之也禁不住飄飄然起來。
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幅對聯,分外惹眼。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這幅對聯的內容很有點兒氣魄,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罷,把嘴一撇,心裡暗想:這兩筆字也就只配在這等小鋪門前獻醜!但他又一琢磨那幅對聯的口氣,心想,這裡是什麼人的買賣,竟如此狂妄!我倒要去看個究竟,領教領教。
走進一看,只見店鋪內矮牆旁設有一口開水大鍋,包好的白麵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而過,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禍中,餃子鋪的夥計,忙前忙後地招呼著顧客。王羲之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半斤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球精巧,好象浮水館戲的鴨子,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一咬,頓時,香氣撲鼻,鮮美溢口。不知不覺間,一盤餃子,全部下肚。
飽餐後,王羲之心想,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幅對子的字寫得太拙劣了,我何不乘機露一手,為他們另寫一幅,也不辜負這頓美味。想到此,他便門店夥計:“請問你們店主人在哪裡?”店夥計指了下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王羲之繞過矮牆,只見一位白髮老太太端坐在面板前,一個人又包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瞬即成,動作異常嫻熟。更令人稱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後,老人便隨手向矮牆那邊拋去落入鍋中。王羲之對此三獲之驚嘆不已,忙上前問道:“老人家,像您這么深的功夫,需得多長時間?”老太太答道:“熟練需五十載,要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沉思了一會兒,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般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於,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老人生起氣來。她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只是不好請吶。就說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吧,都讓人給捧上天了,說句實在話,他寫字的那功夫,真遠不如我這包餃子的功夫深呢!常言說的好,山外青山樓外樓,人人都應爭上游,一次上游就驕傲,下回定誨人後頭!老人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耳赤,羞愧難當,恭恭敬敬地給老人寫了一幅對聯。
從此,這家鴨兒餃子鋪就掛上了王羲之書寫的對聯,買賣也越來越興隆了。王羲之本人呢,倒更虛心更刻苦地習書練字了,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書法家。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