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情歌

坡芽情歌

“坡芽歌書”用原始的81個圖案將壯族民歌記錄於土布上,每一個圖案代表一首詩歌,整部歌集記錄了一對青年男女從相遇到相識、相知、相戀並相約白頭到老的情感歷程,生動地反映了壯族人民的勞動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雲南·富寧遺產名稱:坡芽情歌
遺產編號:Ⅰ—113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所屬性質: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日期:2010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雲南省富寧縣
遺產級別:國家

簡介

坡芽情歌坡芽情歌

坡芽歌書”用原始的81個圖案將壯族民歌記錄於土布上,每一個圖案代表一首詩歌,整部歌集記錄了一對青年男女從相遇到相識、相知、相戀並相約白頭到老的情感歷程,生動地反映了壯族人民的勞動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我州“坡芽情歌”隊於2009年7月,參加文山州第三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榮獲原生態唱法金獎。同年8月,參加雲南省第三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榮獲原生態唱法金獎。2010年3月,赴北京參加“藍色經典•天之藍杯”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獲得原生態組優秀獎、團體三等獎,通過這一系列的演出,使“坡芽情歌”在全國觀眾面前得以呈現,進一步地擴大了知識度,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歷史淵源

坡芽情歌坡芽情歌

2006年2月的一次文化普查中在坡芽村意外發現了“坡芽歌書”,經過專家考證,《坡芽歌書》上的81個圖案具備了文字的性質,是我國活著的圖畫文字之一。《坡芽歌書》代代相傳,是以原始的圖畫文字將壯族情歌記錄在土布上的民歌集,共有81個圖案,每個圖案代表了一首情歌。整部歌集記錄了一對青年男女從相遇、相知、相戀並白頭偕老的情感歷程。歌書在村里受到了很好的保護,目前全村能夠認讀歌書圖形符號的人小到十幾歲,長到85歲的村民。有學者把它稱之為“天下第一部圖載歌書”。說起歌書,必須提及的一個人,她就是農鳳妹,當時歌書就是在她家發現的。

農鳳妹是一名善良勤勞的壯家婦女,孩子們已外出打工,已進入40的她在家裡承擔著一家老小的生活。除了農活外,農鳳妹最衷愛的就是坡芽情歌。據農鳳妹介紹,從記事起,村中老人便在火塘邊、沙地上邊傳授山歌邊教她們畫一些歌中藉以表情達意的圖案以幫助記憶,久而久之,這些圖案深入人心,只要看到某一圖案,就能知道是哪一首山歌或哪類歌謠。

資料

坡芽情歌坡芽情歌

農鳳妹可以用“大河邊調”“呃哎調”、“戈麻調”和“讚歌調”四種曲調演唱坡芽情歌,每種唱法都有不同的韻味和有不同的演唱風格。她是周邊壯族民眾中公認的壯家歌手,她不僅精通《坡芽歌書》里的歌,而且對壯族其他題材如生產勞動歌、會面歌、試探歌、讚美歌、定情歌、告別歌、送行歌、敬客人歌、盤問歌、苦歌、喜慶歌、敬親家歌、晚輩敬長輩歌、祝福歌等山歌也非常的了解,她經常在“三月三”、“瓏端節”等壯族傳統節日上領著人們對歌,而且經常被周圍村寨邀請擔當司儀演唱,也曾參加過省、縣、鄉的各種文藝演出和灌制民歌唱片等。在村里她把自己演唱山歌的技法和《坡芽歌書》的書寫方法傳承給了孩子們。她做法得到了社會廣泛的好評和認可。

農鳳妹精通壯族山歌,特別是收藏和掌握《坡芽歌書》的事被流傳出去以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建明研究員等於2006年7月28日專程前來考察;2006年接受了雲南電視台《今日話題》欄目組採訪並播出,2009年又接受了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欄目的採訪,並在央視、美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引起了世界對《中國坡芽歌書》的關注。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