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舂榔舞

壯族舂榔舞

壯族椿榔舞是東蘭縣長江鄉板龍村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民間習俗十分濃厚。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河池·東蘭縣
遺產名稱:壯族椿榔舞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35
申報人/申報單位:東蘭縣
申報日期:2007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簡介

壯族椿榔舞,又名“木棒舞”,主要流行於紅水河流域的東蘭縣長江鄉板龍村。

起源

東蘭壯族椿榔舞

壯族椿榔舞壯族椿榔舞

壯族椿榔舞,來源於何時,創作於何時,其形成和產生的年代,都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和記載,只是民間傳統流傳和不斷的一代接著一代傳承下來的,一直以來都沒有具體的確切的史實考證資料。傳說中,起先可能是為了傳遞戰爭信息而產生的,即是用來通報有敵人來侵的一個信號;二是用以震懾來敵的一個威力之聲,各村各屯的椿榔聲,就是聚集民眾的一個號召之聲;三是用來共同對付來犯敵人的一個暗藏著的和隨時準備著的一個武器。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本是具有戰鬥力的舞蹈,就變成了人民民眾自娛自樂,共慶豐收和喜悅的一個舞蹈了。所以,逢年過節,進新居、起新房、結婚訂親等儀式,村民們一有空閒時間,都盛行地跳起椿榔舞蹈,同時伴有山歌對唱,敲鑼打鼓等熱烈場面。舞蹈就自然而然地在民眾的生產生活中生根發芽,倍受民眾歡迎和喜愛,是誰創作的,是誰傳承的,在民眾的印驗中,在民眾的意識里,只知道它是上一代人上一輩人給傳下來的。現在的民眾,能記得的,即解放初期,椿榔舞曾到東蘭、百色等地進行過演出。但是,到了文革期間,椿榔舞就被禁止,誰組織跳椿榔舞,誰就被批鬥,誰就被打成四類分子。改革開放後,椿榔舞又開始復出農村民眾的舞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椿榔舞已走出村寨,走出山門,1992年,參加過東蘭縣首屆“銅鼓山歌會”,並在以後的時間裡,多次參加市、縣舉行的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凸顯魅力,非常具有鄉土情味,農民味、農村味。該舞蹈,現在能夠盛行的只有長江鄉板龍村板龍屯一個地方,以前在長江鄉的三堂村、拉吉村和東蘭鎮的達文村、四由村等地也盛行過該舞蹈,但至今,這些地方就很難找到傳人和有這一活動了。

特色  

舞蹈以長木棒頭尾相擊,發出強弱不同節奏的響聲,表演者男女均可,老少該宜,分一組4人、8人或者十多人不等,人數均雙數。每人手持一根6尺或8尺的堅硬木棒,圍著一塊木槽,先擊板後擊棒,發出聲音,分有兩人對打、換打、眾人交打等打法。一個完整的椿榔舞,一般要有8個程式,其擊打節奏的變化與終止,均由指揮人呼喊口令,有時還配有皮鼓、銅鼓或鑼鈸伴奏,舞蹈節奏強烈,情緒活躍,極具民族特色。

特徵

東蘭縣壯族椿榔舞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1、壯族螞拐節中,常伴有壯族椿榔舞,同時唱山歌、打銅鼓等活動。椿榔舞在春節前後也獨立進行,有明顯的節日特徵。 

2、壯族椿榔舞有近10種打法,節奏多變,在進行中靠一舞者指揮,節奏極其戰鬥性、號召性。 

3、從周邊地域考察,只有板龍村的村民會跳打椿榔舞,具地域性。

舞蹈器具

1.椿榔為實心木棍,也稱公母棍,一般長棍(約2米)為公,短棍(約1.5米)為母棍。 

2.木槽,長約3米,寬5公分,形如狹木舟,倒置在地,底部朝上。

作用

壯族椿榔舞是東蘭縣長江鄉板龍村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民間習俗十分濃厚,通過活動,可以增強村民間的團結協作,樹立人們遵紀守法,互愛互助,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文化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破除迷信,倡導科學,改善農村民眾文化環境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價值

壯族椿榔舞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它對研究銅鼓文化藝術有著深遠的意義,對研究壯族文化的產生、發展也會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同時對壯族的歷史、民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該舞蹈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承系譜

東蘭縣長江鄉板龍村壯族椿榔舞的傳承系譜:

第一代: 
 牙敷暢,男,出生年月:不詳;文化程度:不詳;傳承方式:不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牙敷盛,男,出生年月:不詳;文化程度:不詳;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第二代: 
 牙聯坤,男,出生年月:不詳;文化程度:不詳;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牙聯琦,男,出生年月:不詳;文化程度:不詳;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第三代: 
 牙秀金,男,出生年月:不詳;文化程度:不詳;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牙秀錦,男,出生年月:不詳;文化程度:不詳;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牙秀明,男,出生年月:不詳;文化程度:不詳;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第四代: 
 牙朝舉,男,出生年月:1922年;文化程度:文盲;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牙朝英,男,出生年月:1926年;文化程度:文盲;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不詳;居住地址:板龍村。

第五代: 
 牙廷榮,男,出生年月:1943年;文化程度:國中;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1953年;居住地址:板龍村。 
 牙廷儀,男,出生年月:1946年;文化程度:國小;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1957年;居住地址:板龍村。 
 牙廷丸,男,出生年月:1948年;文化程度:國小;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1957年;居住地址:板龍村。

第六代: 
 牙朝廣,男,出生年月:1965年;文化程度:國中;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1982年;居住地址:板龍村。 
 牙朝衛,男,出生年月:1970年;文化程度:國中;傳承方式:祖傳;學藝時間:1982年;居住地址:板龍村。

現狀

目前,壯族椿榔舞已處於瀕危狀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代化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審美需求不斷提高,年輕人對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逐漸淡化。由於外來文化影響和衝擊,自願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青少年越來越少,現在會跳民族民間舞蹈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一些頗有造詣的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謝世,有些技藝難以得到傳承。所以,對椿榔舞的保護和傳承已迫在眉睫。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