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坡芽歌書山歌隊

雲南坡芽歌書山歌隊是來自雲南省文山州的原生態組合,參加了“藍色經典·天之藍”杯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團體決賽,得到較高讚譽。

基本信息

組合簡介

雲南坡芽歌書山歌隊雲南坡芽歌書山歌隊

2009年,“坡芽組合”在雲南省第三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演唱了《坡芽歌書》中的片段《坡芽情歌——鷓鴣飛》、《坡芽情歌——逛瓏端》,一舉奪下原生態組金牌桂冠。此番,“坡芽組合”首次躍上央視青歌賽的舞台,成為了青歌賽原生態唱法的一匹黑馬,再次載譽歸來。

“坡芽組合”的前身是“百越組合”,意為“展示百越民族文化藝術精髓的文藝組合”。在“普九”宣傳活動中,“百越組合”成員多次下鄉收集、整理民族民間音樂,將其改編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曾在2007年文山州第二屆“青歌賽”上榮獲民族組合組金獎,並代表文山州參加了雲南省第二屆青歌賽。

在雲南省舉辦第三屆青年歌手大賽中,他們將組合更名為“坡芽組合”。此次參加青歌賽,再次更名為“坡芽歌書山歌隊”,從原來的10名隊員調整為14名,男女各7名。

作為“坡芽歌書山歌隊”的指導老師、富寧縣文化產業辦主任岑松傑,看到自己的學生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也感到很欣慰。不過,他表示:“這一次回來,讓他們休息幾天,就帶著他們下鄉去採風,目前有7首歌了,我們再準備3首左右新歌,也不想準備太多,因為決賽也就只需要3首歌。目前團體賽結束了,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夠戒驕戒躁,再加把油為單項決賽排練好,爭取衝擊單項獎的冠軍。”

名稱釋義

雲南坡芽歌書山歌隊雲南坡芽歌書山歌隊

在“坡芽歌書”一詞中,“坡芽”為壯語,是一個壯族村莊的名字,坐落於滇桂結合部右江上游地區剝隘鎮的大山之中,隸屬於雲南文山的富寧縣。在壯語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種開黃色小花的灌木,俗稱“黃飯花”,又稱“楊咪咪花”,采黃花煮於沸水,可得壯家人製作五色花糯飯所需的黃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爛漫的地方”,村莊因位於“坡芽”而得名。

“歌書”,來源於坡芽村村民家中珍藏著的一塊寬約一尺,長二尺余的白色土布,上面繪有月、星、樹、稻葉、犁、斧、禽、馬、人、衣、鳥籠等81個物象符號,每個符號大小約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繪成,在壯語中,“布”指“一張、一頁或一面”,“瓦”指“繪畫、花或歌”,“吩”專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紋圖案繪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譯成漢語即是 “歌書”。

坡芽村現有55戶人家,全是壯族,其中農姓有48戶,其餘為韋、黃等姓氏。他們世代以稻作為主業,有時也進行狩獵。坡芽村由於地處深山,極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因此民風古樸,代代相傳的山歌也在這裡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參賽評價

雲南坡芽歌書山歌隊雲南坡芽歌書山歌隊

2010年4月12日晚7點30分,“藍色經典·天之藍”杯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團體決賽第一輪比賽拉開帷幕。坡芽歌書山歌隊以純淨柔美的天籟之音驚艷全場,拿下了當晚比賽的最高分。

在比賽中,“雲南文山坡芽歌書山歌隊”被主持人評審多次提及,都說:“這是一支很厲害的隊伍。”當晚,坡芽歌書山歌隊排在第13位出場,參賽的曲目是《坡芽歌書》中的第五首《哪裡鷓鴣叫》。當姑娘小伙們純淨柔美的歌聲響起時,全場觀眾和評審頓時被吸引住了。演唱結束時,全場靜場幾秒鐘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當選手們展示了神奇的情愛密碼《坡芽歌書》,以及每個密碼所代表的意思時,主持人和現場觀眾都不禁被古老的《坡芽歌書》所折服。

在第二現場點評團擔任點評嘉賓的閻肅徐沛東聽了坡芽歌書山歌隊的演唱後,更是連聲誇讚。兩人都是歷屆青歌賽的老評審,但當他們聽完《哪裡鷓鴣叫》後,激動之情溢於言表,“這純天然、渾然天成的歌聲簡直是天籟之音,他們各個音轉得都非常自然,選手們對音樂的感覺比我們都強”,“簡直要鑽進螢幕去看個究竟。”中國音樂界的兩位重量級評審這樣評價道。

文山坡芽歌書山歌隊到北京參加央視青歌賽,這對文山人來說,是一種驕傲和自豪。當晚,許多文山人守在電視機前看了整場比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