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形容反面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的口吻。一丘之貉:一個土山裡的貉。比喻彼此同是醜類,沒有什麼差別。貶義詞。貉(hé):貉的別名稱狸,在動物學分類上屬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貉屬。它是東亞特有動物,主產中國、俄羅斯、朝鮮、日本、蒙古等國,分許多亞種。我國貉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其中東北地區分布密度最大。

基本信息

簡介

【漢語文字】一丘之貉
【詞語解釋】一個土山裡的貉。比喻彼此同是醜類,沒有什麼差別。丘:土山;貉:音“核”,長得像狐狸的野獸
【成語出處】漢·班固《漢書·楊惲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一丘之貉

其它信息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
【近義詞】一路貨色、涇渭不分、臭味相投、沆瀣一氣。
【反義詞】黑白分明、是非分明、良師益友、患難之交
【成語出處】《漢書·楊惲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成語示例】
◎魯迅《準風月談·中國文壇的悲觀》:“將一切作者,詆為‘~'。”
◎嚴復《救亡決論》:否塞晦盲,真若~。
◎梁啓超《新史學》:“然而陳陳相因,一丘之貉,未聞有能為史界辟一新天地。”

釋義

貉,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丘之貉」指出自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語出《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

典源《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
長樂者,宣帝在民間時與相知,及即位,拔擢親近。長樂嘗使行事(隸)〔肄〕宗廟,還謂掾史曰:「我親面見受詔,副帝(隸)〔肄〕,侯御。」人有上書告長樂非所宜言,事下廷尉。長樂疑惲教人告之,亦上書告惲罪:「……惲聞匈奴降者道單于見殺,惲曰:『得不肖君,大臣為畫善計不用,自令身無處所。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惲妄引亡國以誹謗當世,無人臣禮。……。」上不忍加誅,有詔皆免惲、長樂為庶人。

註解
長樂:戴長樂。西漢時人,生卒不詳。宣帝寵臣,官任太僕。
廷尉:職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獄。北齊以後稱「大理寺卿」。
惲:楊惲(?~公元前54),字子幼,西漢華陰人,為司馬遷外孫,楊敞之子。宣帝時,因功受封為平通侯。後為怨家所告,被處以腰斬之刑。
匈奴:秦、漢時北方的遊牧民族。
單于:漢時匈奴君長的稱號。
見殺:被殺。
不肖:不賢,沒有才能。
大臣為畫善計不用: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畫,設計、籌謀。
身無處所:無容身之處,意指死亡。
令:假使。
至今:延續到今。
當世:指漢宣帝。

典故說明

一丘之貉漫畫一丘之貉漫畫
據《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載,漢朝時的楊惲,父親楊敞是昭帝時的丞相,他自己能力又強,所以年輕時就在朝廷里擔任要職,聲名顯赫。因少年得志,所以不覺中顯露驕傲的態度,常常得罪別人,其中與宣帝最寵信的太僕戴長樂的私仇最深。有一次戴長樂被人告了一狀,他懷疑是楊惲慫恿的,所以也上書控告楊惲誹謗當今皇上。其中一條罪狀大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被人殺害的訊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yīqiūzhihè,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意見。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就這樣,楊憚被免職了。自古君王勇於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憚僅被勉職,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唉!“前漢書”:“楊憚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邊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鶴,俗稱樹貉,狀似小狐,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後來的人將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貂”這句成語,以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里生長的貂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成語啟示

一丘之貉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有小團隊精神的思想,更不能聚在一塊兒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

附錄

楊惲(?--前54)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外孫,又是丞相楊敞的兒子,年輕時博學多才,交遊很廣。他起初受任為郎官、騎郎,常侍宮中。由於辦事幹練嚴正,被加官為左曹,負責處理百官上書等事務。
公元前66年,大司馬霍禹、冠陽侯霍雲、樂平侯霍山等人,由於失去漢宣帝的信任,準備密謀造反。楊惲知道了他們的意圖,立即通過侍中金安上報給宣帝。霍氏的陰謀遭到粉碎,楊惲也因功被封為平通侯。
當初,在宮中服事的郎官很多,有些人出身豪富,為了獲得較好的差使,經常送錢給主管的官員,以致內廷賄賂盛行,舞弊成風。楊惲知道情況後,大力進行整頓:凡是行賄貪污的立即免退,確有才幹的就盡力向上推薦。
楊惲自己非常廉潔,從來不受不義之財,連父母留下的遺產也都分給了宗族和兄弟。但他自恃才高,說話無所顧忌,又好揭發別人的隱私,因此得罪了許多人。
有一次,高昌侯董忠的車馬突然受驚,掙脫韁繩奔入北掖門。楊惲知道後對富平侯張延壽說:“我聽說以前曾有奔車衝到殿前,撞得門斷馬死,不久昭帝就去世這樣的事。現在又發生了這種事情,莫非也是上天在示意吧?”
又有一次,楊惲聽說匈奴單于因暴虐無道,眾叛親離而被逼自殺,就對人說:“無道的君主,不聽臣下忠言,最後必然自陷絕境。當初秦朝如能信用賢臣,恐怕直到現在還不會滅亡。古今的事情,其實是一丘之貉啊!”
楊惲立即被廷尉於定國下令逮捕入獄。經過審問查驗,證明確有其事。於定國認為楊惲口出惡言,誹謗天子,實屬大逆不道,主張對他處以極刑。但宣帝想到了楊惲過去的功績,不忍加誅,只下詔把他削職為民。
楊惲失去了爵位和官職,退居在家。他認為自己的言論並沒有錯,心中憤憤不平,從此就置田造屋,廣交賓客,消磨時日。友人孫會宗勸戒他說:“大臣遭到貶斥,應當閉門思過,遺事悔改;否則,將來招來禍患。”
楊惲滿腹怨氣正無處發泄,當即寫了一封信給孫會宗,向他直抒己見,流露出對朝廷的極度不滿。不久,有人上書告發,廷尉查到了他寫給孫會宗的信。宣帝知道後非常惱火,就下令把他處死。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貶義。使用類別: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這成語在套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的口吻。例如說有一群人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好人,就可說:這批東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個是好人呢!一丘之貉貉又稱貉子、狸、狸貓、獺狸、大山貓,犬科動物,棕灰色毛,耳朵短小,嘴尖,兩頰長有長毛。生活在山林中,晝伏夜出,以魚蝦和鼠兔為食。是一種珍貴的毛皮獸,現在已開始大規模圈養。在中國,商業上習慣把貉分為南貉和北貉,即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為南貉,長江以北為北貉。參考詞語宋.曾幾〈詠南池〉詩:「古來英雄人,何異貉一丘;茫然不知歸,沒世隨波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