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古帝國元終在一片的農民起義中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憐的中華民族從一個厄運又走進另一個黑暗的長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雖是一個由純中國人建立的王朝經二十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但朱元璋把明王朝建成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政權,對他的朋友,舊手下和大臣等進行大屠殺,這種自私和愚昧的性格傳給了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們以此心態治理中國,雖有效的保持王了王朝的穩定,但榷把中國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

概述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古帝國元終在一片的農民起義中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憐的中華民族從一個厄運又走進另一個黑暗的長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雖是一個由純中國人建立的王朝經二十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但朱元璋把明王朝建成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政權,對他的朋友,舊手下和大臣等進行大屠殺,這種自私和愚昧的性格傳給了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們以此心態治理中國,雖有效的保持王了王朝的穩定,但榷把中國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這種心態還表現在對智識方面,明王朝對科舉的範圍只局限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寫文章只用八股文,此時的歐洲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而中國人的榷只生活在一片的壓迫中。

      中國人的苦難,很少來自外敵,但來自本國的暴君暴官,中國人如果不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政權,暴君暴官就永遠沒完沒了,而中國人的日子就永遠要等待英明的君主的到來。

       明政府對海上的擴張由鄭和所帶領,航行距離之長,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出其右,鄭和所帶領的船隊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於中國的內湖。帶給諸國很大的衝擊。但由於中國是一農業帝國,對從事海外事業可能獲利這一點,並不感興趣,逐將海洋留給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

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填補應付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和鎮壓闖王李自成流寇,不斷加稅,"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負擔,政治腐朽,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終於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明朝十六帝

 

明帝系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惠帝朱允文(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後,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遷都北京,並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 。死於1424年,時年65歲。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採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於1425年,時年48歲。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宣宗死於1435年,時年38歲。

英宗朱祁鎮(1427-1464)

年號“正統”   “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於1464年,時年38歲。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後被擁立為帝,即位後,用於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後,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於1457年,時年30歲。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於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於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死於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用寬民,但後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

穆宗朱載垢(1537-1572)

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於1572年,時年36歲。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後,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窺視中原。神宗死於1620年,時年58歲。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長子。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於淫慾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後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長子。 政治腐敗,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後金乘機攻占瀋陽。熹宗死於1627年,時年23歲。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後,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又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前於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

 

 

太祖朱元璋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提到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會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視劇評書小說以及太祖像明代歷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個頗為引人關注的歷史人物。不但著名明史學者吳晗為其作傳,甚至毛澤東也曾親自對這部傳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種情況在毛澤東的一生中 是不多見的。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成功之路:草莽中走出的“真龍天子
貧苦身世。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似乎沒有誰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悽慘的。 元朝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東鄉(今安徽嘉山明祖陵縣 治明光鎮北趙府村)一座破舊的二郎廟中。他的父母沒有土地,是靠租種別人田地為生的佃農。他是家裡的第六個孩子,上面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取名重八,後來改名元璋,字國 瑞。朱元璋小時候曾讀過幾個月的私塾,後因沒錢交學費,只好退學給人家放牛。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災害頻發,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裡 也遭受了滅頂之災,他的父親、母親、大哥、大哥的兒子在這場災難中相繼去世,大嫂帶著 孩子回了娘家,家裡只剩下他和二哥。雖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卻實在沒有辦法過下去了 ,家裡一粒米都沒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為年紀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因為寺中也沒有餘糧,朱元璋只做了幾十天的和尚,便被打發出門,雲遊四方。直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覺寺。雲遊的幾年間,居無定所,風餐露宿,靠化緣度日,其實和討飯也差不多。然而經過這幾年雲遊的磨礪,朱元璋的視野大為開闊,人生閱歷大為豐富。
走向巔峰。朱元璋的悲苦經歷在當時社會中有相當的典型性,元朝殘暴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 無情壓榨,使得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官逼民反,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元末紅巾軍起義。之所以稱為紅巾軍,是因為起義者頭裹紅巾。當時紅巾軍主要有劉福 通、芝麻李、徐壽輝等數支隊伍

朱元璋雖然身在寺廟中,但他顯然是六根未淨,不久就投身到了蓬勃興起的農民起義浪潮中。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由於皇覺寺被毀,又有友人來信相邀,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 ,投奔了紅巾軍的郭子興部,成了郭子興的親兵。他膽大機敏,作戰勇敢,在紅巾軍中很快就嶄露頭角,逐漸升遷。郭子興將養女馬氏嫁給了他,使他在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後來, 朱元璋自己拉起人馬,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加入了群雄爭霸的戰團。元至正十六年(1356 ),朱元璋聽從謀士的意見,攻下金陵(元代稱集慶),作為穩固的根據地。他躊躇滿志地對徐達等人說:“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 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當天就改集慶為應天府。
當時的形勢依然嚴峻。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發展勢力。在以“布袋和尚” 著稱的彭瑩玉戰死後,起義軍推舉徐壽輝為首領。徐壽輝被推舉只是因為相貌好,並沒有才 乾,不久陳友諒控制了這支隊伍。劉福通於前一年迎韓林兒在安徽亳州建立龍鳳政權,尊韓 林兒為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他的冊封,任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方國珍割據溫州、台 州等處。元朝的勢力仍然強大,在起義軍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將陳友諒視為最大的威脅,因此制定了先擊陳友諒的作戰方針。陳友諒本來是個漁家子弟,身高體壯,練就一身好武藝,又略通文墨,曾在縣衙作貼書。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投奔到了徐壽輝的天完政權下,後來取代了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大漢。陳友諒自恃兵多將廣,直撲金陵而來。大敵當前,有人建議出降,有人提議奔踞鐘山,朱元璋怒斥“主降及 奔者可斬也”,軍心始安。同時,他派胡大海騷擾陳友諒的後方,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是舊 識的關係詐降,誘敵深入。陳友諒果然上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敗而歸,朱元璋乘勢奪得了江西的一些地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雙方於鄱陽湖展開生死大戰。戰鬥十分激烈 ,長達36天,陳友諒中流矢而亡。朱元璋雖然損失慘重,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至正二十四 年(1364)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設百官司署,李善長、徐達為左右相國
徐達像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張士誠控制著南達紹興、北抵徐州 、西距濠州、潁州等地,這也是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只是他庸碌無為,安逸自居,沒有更 大的野心。當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鄱陽湖,他竟然無動於衷,坐視朱元璋不斷壯大,由此又可見朱元璋當年以陳友諒為勁敵而後攻張士誠的決策是正確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 ,朱元璋命徐達為將,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達為大將軍,統兵20萬,直搗張士誠老巢,朱文忠攻杭州以為策應。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束手被擒,後於金陵自縊身亡。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部將朱亮祖攻取台州溫州。十一月,部將湯和下慶元(今浙江 寧波),方國珍逃入海中,不久為廖永忠所敗。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好投降朱元璋。次年正月,湯和與廖永忠擒獲陳友定,平定福建。同年,廖永忠、朱亮祖、楊璟等人攻取廣東廣西。在平定東南之時,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將北征蒙古山東河南隨即而下,馮勝也攻克了潼關。

在轟轟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在金陵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這常遇春像個當初的放牛娃、小沙彌終於躍上了權力的巔峰。這裡順帶提一下,朱元璋為何選 定國號為大明呢?熟讀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龍記》  ,在這部武俠小說中,明教與元 朝勢不兩立。而且,小說中有幾位人物也與歷史人物重合,比如頗有心計的朱元璋、勇猛忠信的常遇春,還有布袋和尚彭瑩玉等人。那么朱元璋定國號是否真的與明教有關係?
按照吳晗的觀點,“大明”的意義的確出於明教。明教,原稱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 唐延載元年(694)傳入中國,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稱明教。明教的教義是二宗三際,即他們認為統治世界的明暗兩種力量,為明暗二宗;明暗兩種力量相互鬥爭,經過初際、中際 、後際三個階南京徐達墓段,為三際。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惡和欲。在初際階段,還沒有天地, 明暗相互對立;中際階段,暗占據優勢地位,這時明王出世,經過鬥爭將黑暗趕走;後際階段,明暗各歸本位。明教對於那些受到壓迫和剝削的人具有很大的號召力,因為明教主張迎接明王出世,改變現狀,相信不久以後人們會過上好日子。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廣大窮困農民間進行傳教,準備武裝起義。當時明教的彭瑩玉,在淮西傳教,宣揚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準備。至元四年(1338),彭瑩玉和 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縣)率眾五千餘人起事,雖遭鎮壓失敗,但此後各地起 義不斷,而彭瑩玉也在堅持鬥爭。河北韓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領袖,廣招信徒,醞釀起 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徵發農民15萬修黃河。韓山童派人預先在河道中埋下一個一隻眼的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字樣。石人挖出後,人心不穩。韓山童認為時機成熟,聯繫劉福通等人準備起事,推舉韓山童為明王。事情泄露,韓山童被殺 ,其妻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逃脫。劉福通力戰突圍,後攻取潁州等地。各地聞風而動,接連 起義,掀起了元末農民起義的高潮。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建立龍鳳政權。朱元璋所在的郭子興部,在郭子興死後其子郭天敘受劉福通節制,所以朱元璋其實是小明王的部將。 後來朱元璋勢力強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軍中,途中小明王在坐船時落水,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認為,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是承繼小明王而來,“國號大明,承林兒小明號也”,據說這是劉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不是出於淮西彭瑩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屬下,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自然順理成章,而且這樣還意味著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會上再也不應出現其他的明王了,這也有助於穩定人心。另外,明字代表著光明,分開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辭彙,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聖。值 得注意的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後不久,為防止秘密教會危害自己的統治,他下旨禁止一切邪教,包括白蓮教、彌勒教、明教等。
《太祖實錄》所載北伐滅元戰略確立國號後,朱元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洪武元年五月,他視察開封,部署北伐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七月,元順帝北遁。徐達勢如破竹,八月占領元朝國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統治結束,歷史進入了朱元璋的大明時代。隨即徐達平定山西 ,次年收復陝西。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湯和、傅友德南北夾擊四川的夏政權明玉珍 ,於七月平定四川。朱元璋幾次招降雲南未得,於洪武十四年(1381)派傅友德、藍玉、沐英征討,親自製定進軍路線。平定雲南後,朱元璋留沐英世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洪武二 十年(1387),他派傅友德、藍玉擊敗納哈出,逐步統一了東北。至此,朱元璋基本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成功秘訣。從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到他在金陵稱帝,用了17年的時間。在當時所處的年代,群雄競起,逐鹿中原,先後出現了天完、龍鳳、大周、大漢、夏、吳等諸多政權,然而卻是後起的朱元璋完成了一統帝業。是什麼因素讓朱元璋笑到了最後,實現了天壤之別的巨大飛躍?
首先,這要歸功於朱元璋卓越的個人能力和堅毅果決的性格魅力。幼年艱辛的生活造就了他 堅強剛毅的性格,雲遊僧的經歷開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了解。他投奔郭子興沒有多久,因為英勇機敏,就被提升為九夫長,並被郭子興賞識,將養女馬氏嫁給他,由此在義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當彭大、趙君用失利逃到濠州,鳩占鵲巢,矛盾加劇,郭子興被趙君用囚禁時,郭子興的部將,甚至他的兒子都躲匿起來,沒有人敢站出來救郭子興。正是朱元璋從前線趕回來,利用彭大和趙君用之間的矛盾,夜訪彭大,陳說利害關係,勸說彭大出兵 ,才將郭子興解救出來,當時他參軍剛剛六個月。這種臨危不亂、果敢機智的素質,是他超 出常人的地方,也是他終成大業的重要原因。後來,不斷壯大的朱元璋引起了郭子興的猜忌 ,逐漸被排擠,有時連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不過,這對於在貧困中成長起來的朱元璋不算什麼,他在忍耐中等待機會。不久,在強大敵人的壓迫下,郭子興不得不請朱元璋幫助他謀 劃統籌。在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掌握了這支隊伍。短短3年間,朱元璋就從普通一兵搖身 一變成為擁兵10萬的大元帥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大權獨攬:歷史上少有的強勢皇帝

朱元璋起自布衣,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使他比較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 正是由於權威下移,君主為臣下所蒙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堅決貫徹。朱元璋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政治體制,確保不會出現主荒臣專的局面。
改革政治體制。在明代以前,歷朝大體上沿用秦始皇所創立的君主之下設宰相輔政的政治體制框架,只是相權的形式和職權的大小略有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漢唐舊制,直接承太祖像襲元朝舊制,在中央設三大府:中書省,下統六部,職掌行政事務;大都督府,統管軍事;御史台,職掌監察事務。地方設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總管地方事務。但朱元璋對此很不滿意,他親自設計、制定了幾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對以往政治制度進行了大膽的變革和創新。
他首先從地方機構改革著手。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銷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 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掌行政、司法、軍事權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統攝 洪武刻本《皇明祖訓》 ,向中央負責。全國分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十二個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設雲南布政使司。
而朱元璋更為關心的是中央機構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他藉口胡惟庸謀反,趁機宣 布撤銷中書省,不設丞相,提高六部職權,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向皇帝匯報。“罷宰相不設 ,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朱元璋惟恐後世子孫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特意在《祖訓》中明文規定不許變亂舊章:“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同時將掌管全國軍事的 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改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分領所屬都司衛所部隊,但無權調兵。
朱元璋進行上述變革和調整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君權,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權 ,他對地方行省、中書省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變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罷丞相,是對一千多 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不設丞相,六部直接將全國政務奏請皇帝裁決,實際上是 皇帝兼行相權。皇帝不得不處理更多的政務,據說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處理400多 件政事,相當辛苦。由此,專制主義皇權到了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他也成為歷史上最有權勢的皇帝之一。不過,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權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明代中後期皇帝為所欲為,極度腐朽,甚至數十年不上朝。
設立特務組織。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強了對大臣監視。開始時,他派遣一些檢校、僉事明 騎馬武士俑等人暗中偵查大臣的舉動,也沒有逮捕和審訊的權力。當時最著名的特務是高見賢、夏煜、楊憲和凌說,專門刺探別人的陰事,“四人以伺察搏擊為事”,“專主察聽在京 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惟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大臣對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無二,要他們知道恐懼,防止他們 營私舞弊、結黨亂政。事無巨細,家長里短,都被朱元璋探知。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可以看出當時的恐怖情景。錢宰被征編《孟子節文》,罷朝回家做了一首詩:“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告訴他 昨天詩作得不錯,只是並沒有“嫌”他遲,不如改成“憂”字更好些。錢宰聽後大驚失色, 嚇得直磕頭謝罪。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所以大臣們都提心弔膽,就連李善長、徐達這樣的功臣也人人自危。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屢興大獄:濫殺功臣和剛猛治國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過這樣的話:“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趙翼的這種評價雖有過激之處,卻指出了朱元璋濫殺的事實。朱元璋做了皇帝後,興起了幾個大案,殺了許多人。
胡藍案。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塗節、商嵩告發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舊元,意欲謀反。朱元璋命羽林軍將胡抓捕,審問得實,磔於市,牽連被殺達3萬人。洪武二十三年 (1390),有人告發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朱元璋又將當時已經77歲的李善長賜死,並誅殺其家。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靖寧侯葉升因牽連於此案亦被殺。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興藍玉案。藍玉以謀逆罪被殺,連坐被誅殺者達15萬人。 有人認為藍玉案與燕王朱棣有著關聯。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 ,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燕王為竊取儲君之位,伺機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態下製造了藍玉黨案。
胡藍案使得大明的開國功臣被屠戮殆盡。

朱元璋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元璋                 出生: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
屬相:龍                     卒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
享年:71歲                   諡號:高皇帝
廟號:太祖                   陵寢:孝陵
    父親:朱世珍(又名朱五四)   母親:陳氏
初婚:25歲                   配偶:馬皇后
子女:26子,16女  

    繼承人:朱允文
最得意:開創大明基業        最失意:太子朱標早逝
最不幸:幼年經歷悲慘        最痛心:馬皇后病逝
最擅長:剛猛治國

 

 

建文帝朱允文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個放牛娃、寺廟里的小沙彌,經過十幾年的戎 馬生涯,一舉掃蕩群雄、推翻元朝,開創了大明基業。他深知,創業難,守業亦難,因此, 十分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他登上皇位的同時,就冊立了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並延請名儒宋 濂等人為太子之師,希望能將朱標培養成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洪武二十五年( 1392)四月,年僅38歲的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史稱“懿文太子”,這令朱元璋異常傷心。 朱元璋制定的嫡長子繼承制受到了考驗,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他的繼承人。按照嫡長子繼 承制,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選,可惜他在10年前就死了,這樣朱標次子朱允文就成為首選。然而朱元璋擔心朱允文儒雅仁柔,難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此外,朱元璋也曾考慮過從幾個兒子中選擇。二子秦王朱此時最長,但他實在是不成器,荒唐成性。四子燕王朱棣文韜武略,是個不錯的人選。一次,朱元璋對幾個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時,翰林學士劉三吾認為不可,“立燕王,置秦、晉王於地?且皇長孫四海歸心,皇上無憂矣。 ”朱元璋於是下定決心,九月,立朱允文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遺詔命皇太孫朱允文繼位。朱元璋在遺詔中說朱允文“仁明孝友”,這是為史家所認同的。朱允文14歲時,他的父親太子朱標患有重病 ,身上有個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文盡心伺候,日夜守在身邊。朱標去世後,朱允文將三 個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對他們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並沒有讓他們覺得孤獨。朱元璋病逝前,脾氣異常暴躁,許多人擔心因此遭到禍患,朱允文親自服侍,常常整夜無法入睡 ,但他也沒有一句怨言。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文,21歲的時候被推上了權力的巔峰,承繼了朱元璋開創的一統天下,改年號為建文。然而,細心的大臣會發現,新君的臉上並沒有君臨天下的驚喜,更多的則是愁容。是啊,年輕的皇帝面前有兩道難解的題目:一是如何改變太祖建國以來形成的動輒殺戮的嚴峻政治氛圍;二是如何解決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 。也許太祖朱元璋生前並沒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孫登基伊始就開始著手變革他所開創的大明王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建文新政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 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秀才朝廷”。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 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 。《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 ,而武將得封公侯者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面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
     建文帝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寶之時,他自己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乃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中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的改變。他還立即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士,授之官職。
    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洪武十七年(1384 )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會試第一 ,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孺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後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據說後來成祖入南京繼帝位時,怪僧姚廣孝怕成祖殺他,為之求情,說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正是因為建文帝所依賴的大臣 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 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的情況,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也是後來大批文臣甘願為建文帝殉難的原因。
    寬刑省獄。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他認為: “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屢興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凌遲等 ,因此有獲罪的大臣跪求“臣罪當誅,謝主隆恩”,比較起來,能被砍頭也成了幸運的事。
    建文帝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後力圖改變這種情況。他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與歷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 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標生前曾練習處理國事,以寬大為懷。 朱標死,太祖也叫朱允文斷刑獄之事,朱允文一如其父風格。那時,他就獲得了廣泛的稱譽 。如今即位,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圖創造出和諧的寬政。 建文帝即位僅一個多月,下詔全國行寬政、平反冤獄。洪武時期的一些冤假錯案得到了糾正 ,一批無辜的官吏得以恢復自由,被發配遠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鄉。據記載,建文朝監獄裡的罪犯比洪武朝減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這些措施實際上是對太祖朱元璋嚴刑峻法的一種調整,也反映了建文帝與太祖執政風格的迥異。
    減輕賦稅。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令減輕江浙地區的田賦。明初以來,江浙地區的田賦明顯重於其他地方,這是因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區的縉紳當年依附張士誠而採取的懲治 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規定江浙人不許擔任戶部的職位,目的在於防止江浙人偏袒家鄉。 明故宮玉帶橋建文帝則認為江浙重賦只是用懲一時,不應該形成定製,既然田賦減輕了,浙東人自然也可以擔任戶部的官職。他還針對寺廟侵占民田的情況,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過5畝,多餘的要退官分給農民。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薰陶,缺少對現實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職。中國後世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崇古情結,言必稱三代,似乎那時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時的社會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實,且不說井田制是否真正的執行過還有爭論,即使有過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況下,復古這些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後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銳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保證大明國祚綿長,親自設計、制定了多項重要政策,並以寶訓的形式固定下來,要求後代子孫嚴格遵守,大臣有敢輕議者嚴懲不貸。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後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朱元璋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藩王的權勢很重,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防線的幾名“塞王 ”,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朵顏三衛都要聽他調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沒有想到雖然為繼任者去掉了驕兵悍將這根尖刺,卻留下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這另一根尖刺。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宗藩為“三憂”之一(另兩憂為邊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許有人要改變這項政策,甚至加以殺戮。然而他沒有想到,在他剛剛辭世不久,他親立的皇太孫就因此而丟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諷刺。 
      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勢成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難以入眠。建文帝知道,雖然自己貴為天子,但是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挾重兵虎視眈眈,未必會把自己放在眼中。他還清晰地記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場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後背,以開玩笑的口吻對他說:“不意兒乃有今日!”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見了,責問朱棣怎敢如此無禮。建文帝急忙為朱棣開脫,但心裡卻久久不能平靜,從那時就開始考慮如何處理宗藩問題了。
    即皇帝位後,建文帝依賴齊泰、黃子澄等人,將削藩付諸實際行動。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朱。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建文帝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雲南蒙化,後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為什麼首先選擇周王呢?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 四年(1381)就藩開封。這次削周王名義上是因為周王次子告發他“異謀”,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對手, 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為妃所生(在此問題上有異議,見下節),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隨後,建文帝又先後廢湘王、齊王、 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採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立即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認為很好,卻沒有去實行。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只要先剷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聽取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建文帝並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燕王朱棣正發展勢力,蓄勢待發,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叔侄大戰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遊說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起事,從而拉開了長達四年的叔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靖難”,就是削平禍亂的意思。這是燕王方面的用 詞。對於建文帝來說,這個詞是很可笑的。燕王打著為朝廷“靖難”的幌子,卻是來跟自己作戰,這不是造反又是什麼?(須知,這時的朝廷不是他燕王的,而是建文帝的。)有一部佚名史書,叫《奉天靖難記》,寫的就是這四年戰爭的歷史。這部書是燕王方面的人寫的 ,後來的《太宗實錄》卷一至卷九燕王即位前的內容就是以此書為藍本增改而成的。《太宗 實錄》上接《太祖實錄》 ,中間沒了建文帝的實錄,建文朝在明代官方歷史中成了一個不存在的朝代——燕王即位以後,宣布革除建文年號,建文元年稱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朝只稱作“革除年間”。這顯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演繹邏輯了。於是,“靖難”就成了正經的官方歷史名詞。但這裡既然以建文帝為主角,自然不宜以他所反對的名詞來概括他的歷史,所以這節就叫“叔侄大戰”,實際上確實是做叔叔的奪了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天羅地網,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顯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戰爭開始之前,建文帝以防邊為名,調走了燕王的護衛士兵,又派張文(bǐnɡ) 、謝貴到北平監視燕王的一舉一動,宋忠統兵3萬駐軍開平,另在山海關、臨清皆有軍隊協防,將燕王緊緊包圍起來。只是建文帝沒有想到,朱棣有統兵作戰的經驗,臨危不亂,先後蕩平了周圍的軍隊。 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將兵13萬伐燕,兵敗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將兵50萬出征。李景隆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失敗在所難免。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後,啟用保衛濟南的功臣盛庸為將,取得了東昌之役的勝利,但這也無法改變燕王勢力逐漸增強的事實。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為攻,率軍直趨南京。六月十三日,李景隆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

 

 

難覓遺蹤
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後,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里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
自焚說。《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於是與皇后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屍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 輟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學者持建文帝自焚說。
出亡說。《太宗實錄》的可靠性為人們所質疑,因為朱棣就曾經三次修改《太祖實錄》,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為自己奪取皇位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實錄》所記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懷疑的態度。由於永樂朝的政治高壓、文網嚴密,對建文帝出亡之事沒有留下記載。天順、正德朝之後,嚴峻的政治環境有所好轉,關於建文帝出亡說的史料開始多 起來。 

朱棣做了皇帝以後,對於建文帝出亡也是將信將疑,又聽說了很多傳言,於是派戶科給事中胡分巡全國。 《明史·胡傳》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指成祖) 疑之。(永樂)五年遣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以故在外最久。”朱棣是讓胡以頒布御製諸書和訪尋張邋遢的名義探尋建文帝的下落,前後長達16年之久。這裡所說的張邋遢,就是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張三豐。他是個奇人,不修邊幅,飄忽不定,據說能一日千里。成祖對胡偵緝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視,不允許他為母“丁憂”的請求(官員父母逝世,應守孝三年,稱為丁憂)。永樂二十一年,胡匆忙趕回北京, 恰巧成祖北征駐軍宣府。胡趕到宣府時成祖已經休息,聽說胡回來後馬上接見,二人一直談 到四更。《明史》中說:“先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看來胡是打聽到了建文的確切訊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經沒有重奪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問建文帝蹤跡。
漂洋出海,不知所終有傳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並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隱居生活。當時中國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據說張士誠失敗後,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 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證建文帝避難泉州開元寺,並在開元寺揚帆出海,最終隱居印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然而沒有更多的證據,僅僅是猜測而已。

朱允文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允文                出生:洪武十年(1377)十二月五日
屬相:蛇                    卒年:不詳
享年:不詳                  諡號:惠皇帝(清高宗追謚)
廟號:無                    陵寢:無
父親:朱標                  母親:呂妃
初婚:16歲                  配偶:馬皇后
子女:2子                   繼承人:無
最得意:行寬政,得士心      最失意:失帝位
最不幸:平燕失利            最痛心:削藩未果
最擅長:詩文

 

成祖朱棣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元末群雄爭鋒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迎娶徐達長女,21歲帶著金寶就藩北平。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後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了大明江山,在位22年,改年號為“永樂”,諡號“文皇帝”,故又稱“文皇”,廟號“太宗”, 世宗改“太宗”為“成祖”,死後葬於長陵。
    朱棣的性格頗像其父朱元璋,同時也是繼朱元璋之後又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軍征討蒙古乃兒不花,大獲全勝,從此聲名大振 ,也為後來靖難之役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侄兒建文帝登基後銳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為強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標。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後,從金川門入京師,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遷都北京,編修 《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說“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càn)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yuán)之廣,遠邁漢 、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可比漢、唐。然而他性情暴戾,製造了幾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誅十族、後宮慘案等,“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武功:馬上天子

朱棣是位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奪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於兵 ,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
初戰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後直到南京稱帝,他在這裡度過了23年 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逐漸成熟起來,逐漸在眾藩王中嶄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並最終登臨大位。洪武二十三年(1390)對蒙古乃兒不花的初戰告捷,使他樹立了威名,成為通往皇權寶座的良好開端。 這一年元旦剛過,朱棣就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讓他和晉王分別統帥兵馬合擊蒙元丞相咬 住和平章乃兒不花。而立之年的朱棣異常興奮,因為這是他第一次經歷如此規模的大仗。素有野心的朱棣知道,這是他磨練的大好時機,也是展現自己的一次難得的機會,因此精心準備,志在必得。 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時值三月,沒想到天不作美 ,竟然下起了大雪,氣溫也隨之下降。有些人請求燕王停止行軍,暫避風雪。朱棣卻有另一番見解,認為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因此大軍冒雪而進。當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十分驚訝,毫無準備。朱棣沒有貿然進攻,而是派已降明的乃兒不花舊交觀童前去勸降。乃兒不花知道無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軍中請降。朱棣擺酒設宴,對他非常熱情,令乃兒不花很感動,遂主動要求前去勸降咬住。就這樣,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地大 獲全勝。而另一路的晉王生性怯懦,不敢深入蒙古腹地,結果一無所獲,倒是陪襯出燕王的 智勇雙全。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對他更加信賴。這次勝利,令朱棣聲名鵲起,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完美亮相。
靖難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後,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厲風行、銳意削藩。當時的形勢對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奪五藩後,目標直指燕王,加強了對燕王的防範。建文帝命心腹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命張文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政權;並將燕王府護衛精銳調往開平,命宋忠帥兵3萬駐守開平。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領“靖難”之軍,歷時4年,大小百餘戰,最終兵臨南京,奪得大明江山。

 

文治:名垂史冊
朱棣君臨天下之後,尊儒納士,編纂了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 ,遷都北京,疏通了大運河 ,派遣鄭和六下西洋……這些成就,足以令成祖傲視古今。
三千文士修大典。永樂元年(1403)七月,朱棣下詔編纂一部類書。他雄心勃勃,想要永樂大典將中國古代典籍儘量收集齊全,特命大才子解縉負責,要求“毋厭浩繁”,儘量收羅。第二年十一月,解縉將編纂好的圖書進呈天子。朱棣很高興,賜名《文獻大成》,賞賜解縉等147位有功人員。然而不久,朱棣發現這與他的要求相差很大,主要是還有許多典籍未能收錄。於是朱棣決定重新編修,並任命靖難功臣姚廣孝以及刑部侍郎劉季篪(chí)和解縉總其事,前後參與者近3000人,可謂人才薈萃、人文盛事。朱棣對這件事非常重視,命在文淵閣開館修書,由光祿寺供給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淵閣中的書籍尚不完備,命禮部選派通曉典籍的官吏四出購求典籍,“書籍不可較價值,惟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正是在朱棣的關注和支持下, 3年之間,大典得以編纂完成。

永樂五年(1407)十一月,大功告成,姚廣孝等人將《永樂大典》進呈朱棣。《永樂大典》 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 多萬,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內容包羅了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 醫、卜、僧、道、戲劇、小說、技藝諸項。此前的類書,如唐代的《藝文類聚》只有100卷 ,北宋的《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都各有1000卷。《永樂大典》的規模之大,確實是歷史上無與倫比。《永樂大典》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照錄原文 ,未作刪改。這種做法保持了書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永樂朝《永樂大典》只有一部正本,存放在南京的文淵閣,後於永樂十九年(1421)運到北 京。朱棣曾經打算將《永樂大典》付印,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實在是艱難之至,不得已放棄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皇宮三大殿失火,幸運的是由於搶救及時,《永樂大典》竟然奇蹟般的幸免於難。有了這樣的教訓,世宗意識到光有一部正本太危險了,遂命108個書生抄寫大典。這些人每日人抄3頁,歷時6年之久,才抄成一部副本,藏於皇史文。只可惜正本在明末不知去向,多半是毀於兵火。副本到了乾隆時期只有9000餘冊,少了近3000冊。後來被儒臣們私自盜去了不少,剩下的在清末時不是被燒了就是被掠往國外,至今偶爾會在一些拍賣會上發現《永樂大典》的蹤影。據估計,存世的《永樂大典》約800冊,只是原來的3%左右。建國以後,中華書局曾將《永樂大典》存世殘本予以影印出版。
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回族,本姓馬,小名三保(一作三寶),人稱三寶(保)太監。他在洪武年間成為明軍俘虜,入燕王藩邸為宦官,成為朱棣親信。從永樂三年(1405)開始 ,到宣德六年(1431),鄭和曾經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樂朝。鄭和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認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中惟一的中人。

朱棣為何讓鄭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說法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目的有二 :一是尋找建文帝蹤跡;二是向海外諸國顯示大明王朝的繁榮富強。
永樂三年,鄭和由蘇州劉家港出發,浩浩蕩蕩出使南海以西諸國,最遠到達印度半島的古里國,勒石為記,於永樂五年才返回。成祖似乎對鄭和的第一次出航非常滿意, 在他回朝的第三天就命工匠改造249艘海運船,以備鄭和下次使用。 隨後,鄭和分別在永樂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六次出使西洋 ,到達過今天的越南高棉泰國馬六甲、馬來西亞、印度、馬爾地夫等南亞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過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家。鄭和下西洋,集中展示了中國人民的航海水平,是航海史上的壯舉,比哥倫布、麥哲倫等人早約一個世紀;加深了與這些國家的友好往來,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2005年恰巧是鄭和首次下西洋的600周年,他所創造的航海奇蹟將永遠彪炳史冊,為世人所敬仰。

智謀:計定江山
成祖一生,智謀過人,歷史上流傳有很多關於他的智謀故事。
自投羅網年輕的建文帝即位後,一口氣削奪了五個藩王。雖然燕王尚未被削,但是他的周圍已經布滿了新皇帝的諸多眼線,北平也被重兵包圍,形勢岌岌可危。朱棣沒有坐以待斃,私下裡培養了一批死士,還在燕王府里打造兵器,但這些進行得十分隱秘。他在王宮後苑修建了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圍牆,圍牆下埋著缸瓮,以防止聲音傳到外面。同時養了許多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飾打造兵器和操練的聲音。

生母之謎
  成祖的生母是誰,一直存在著爭議,至今學術界未有定論。朱棣出生之時,正值天下大亂, 群雄並起之際。朱元璋尚未建立明朝,而是忙於爭奪天下,當時尚無朱棣生母的爭論。等到朱棣奪位以後,關於他的生母是誰的問題突然敏感起來。自永樂時期以來,各種官方史書和野史上都對成祖生母問題有所記載和猜測。上個世紀以來,李晉華、傅斯年、朱希祖、吳晗等一批知名學者都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翔實的研究,就連陳寅恪這樣的學術大家也對這個問題懷有興趣,並給傅斯年提供相關史料。可見,成祖生母問題 並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對於實行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明朝來說,這關係到嫡庶問題, 並進而關係到帝位的合法性問題。對於後世的人們言,明白這個問題,也就多少會對明初的政治情勢有所了解。
總起來看,關於成祖生母問題的說法主要有三種:
馬皇后說。明成祖朱棣自稱是孝慈高皇后(即馬皇后)所生。馬皇后,鳳陽宿縣(今安徽宿 縣)人,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養女。至正十二年(1352)郭子興將其許配給部將朱元璋。當年朱元璋受到了郭子興的猜忌,馬氏多次從中調解周鏇。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冊封她為皇后, 對她十分信賴,多次聽從她的意見寬免大臣過錯,因此有人將她與歷史上的賢后唐代長孫皇后相提並論。
《太祖實錄》和《太宗實錄》都說朱棣為馬皇后所生,後來的史籍如《明史》等正史多因循這種說法。
但是除朱棣外,馬皇后親生皇子都有誰,又有著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為馬皇后生懿文太子、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朱棣在奪取皇位後,馬上讓人編了一部叫《奉天靖難記》的書,為自己篡奪皇位辯解。該書開卷就標榜自己是馬皇后的嫡子:“今上皇帝(指成祖朱棣 ),太祖高皇帝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晉王,次今上皇帝 ,次周王也。”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馬皇后只親生燕王,周王,懿文太子、秦王、晉王都不是馬皇后親生。其實仔細推敲起來就會發現,《太祖實錄》為成祖朱棣所修(成祖為了抹殺自己即位前的真實事實,曾兩次改修《太祖實錄》,刪減篡改之處甚多),《太宗實錄》為宣宗所修,其中自然也有粉飾的成分,當然宣稱朱棣為馬皇后的嫡子。
另外還有人認為馬皇后根本就沒有皇子,這幾個都不是她親生的,只不過是抱過來撫養成人而已。

 

朱棣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棣                    出生: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
屬相:鼠                      卒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
享年:65歲                    諡號:文皇帝
廟號:太宗(嘉靖時改成祖)      陵寢:長陵
父親:朱元璋                  母親:馬皇后,一說妃    
初婚:17歲                    配偶:徐皇后
子女:3子,5女                繼承人:朱高熾
最得意:奪得皇位              最不幸:病死行軍途中
最失意:奪位不正,人心難服    最痛心:諸子爭儲位
最擅長:計謀、武功

 

 

仁宗朱高熾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朱棣在位22年,朱高熾即位時已經47歲。明朝諸皇帝中,多是青壯年即君臨天下,個別者甚至是幼年即位,這是明朝皇位傳承的一個鮮明特點。朱高熾這種近天命之年才登上皇位的情況,在明代是十分罕見的。

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他是成祖朱棣的長子,母親徐皇后。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二十三日,朱高熾出生於明朝的中都鳳陽。鳳陽也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朱氏皇室祖陵所在地,原名臨濠。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以臨濠為中都,五年後改臨濠為鳳陽。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命朱棣等人在鳳陽待命,體驗先輩的生活艱辛。兩年後朱棣攜朱高熾奔赴藩國北平。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熾被冊立為燕世子。
盼皇位二十年

永樂二年(1404),幾經周折,朱棣冊朱高熾太子,出征之時常令其監國。在以後的20年間,朱高熾與朱棣在權力的分享上本來就會產生諸多矛盾,而且還有朱高熾的兩個弟弟暗中爭奪儲位,不斷伺隙讒害,所以朱高熾的皇儲位置坐得並不很舒服,有時幾乎不保。
兄弟之爭。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棣是一位雄才偉略的馬上皇帝,而朱高熾身體肥胖,不善弓馬,沒有上過戰場,特別是上了年紀之後有些行走不便,與其父的差別較大,因此朱棣不是很喜歡他。朱高煦則能征慣戰,在靖難之役中數次救朱棣於危險之中,頗為成祖所倚重,事實上成為皇位的有力爭奪者。
朱高熾的母親徐皇后是徐達的女兒,賢良淑德,喜歡讀書,人稱“女諸生”。在母親的教育下,朱高熾自幼端重沉靜,言行得體。他喜好學問,讓儒臣給他講授經史典籍,很少有缺席的時候。可能是受到儒家學說的影響,他形成了仁厚的性格。一次,朱元璋命朱高熾與秦、晉、周三王的世子分別檢閱守衛四城的士兵。其他三位世子回來很久了,他才最後一個回來。朱元璋有些不高興,問他怎么用了這么久的時間。朱高熾對曰:“清晨太冷了,我等到他們吃過早飯之後才檢閱,所以回來晚了 。”之後,朱元璋又命他們分別批閱章奏。朱高熾只是將那些關係到軍民利病的奏章向祖父陳奏,對於文字有錯誤的沒有陳奏。太祖問他是不是疏忽了,沒有看出錯誤的地方。他說沒有疏忽,只是認為這些小錯誤不重要,君主應該關心百姓的疾苦。太祖非常高興,誇他“有人君之識”。相比之下,朱高煦性情兇悍,為人狡詐。建文初,朱棣的三個兒子滯留京師,朱棣為解除靖難的後顧之憂,上書請求建文帝放歸三個兒子,得允。朱高煦記恨舅父徐輝祖曾經訓斥他行為不端,這次竟然偷走了舅父的一匹好馬,逃回北平。一路上惹是生非,動輒殺戮,在涿州他還擅自殺死了驛站驛丞。

享大寶只一載

    經歷了長達20年的並不平靜的太子生涯,朱高熾即位後在政治上勵精圖治,想要有所作為。朱高熾之前的近60年,自太祖開創基業以來,雖然戰事不斷,屢興大案,但是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版圖已定,經濟得到了初步的恢復,國家逐漸走上正軌。仁宗在此前經營積累的基礎上,繼續採取重農、用賢、懲貪的一系列政策,加之仁宗本人仁厚,政治環境寬鬆,由太祖、成祖時期的嚴急趨向於平穩,大明王朝在平穩中呈現出上升的勢頭,開創了“仁宣之治”局面,進入了明朝的鼎盛時期。朱高熾在政治上的作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任用賢臣。仁宗即位後,選用一批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大臣,如楊榮、楊士奇、楊溥、金幼孜等人。成祖乾綱獨斷,難免有些武斷和粗暴,往往因為小事就將大臣逮捕下獄,甚至動輒殺戮,因此朝廷上下多不敢言。仁宗即位後,選用一批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大臣,如楊榮、楊士奇、楊溥、金幼孜等人。仁宗仁厚,多次頒布詔令,讓大臣們直言,輔佐朝政。他先後賜給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夏原吉等人銀章各一枚,上面刻有“繩愆糾繆”字樣,告誡他們要齊心協力參與朝政,凡是自己錯誤的地方,他們可以用此印密封進呈。
夏原吉是仁宗重用的一位大臣。他盡職盡責,敢於直言,不怕犯上。永樂十九年(1421)冬天,成祖準備征討瓦剌,向他詢問邊鎮糧草情況。夏原吉告知糧草只夠邊軍,不足以供應大軍,並藉機勸諫成祖身體欠安,不宜出征。成祖大怒,將其下獄,籍沒家產。當查抄他的家產時,除了皇帝的賜鈔之外,別無餘財,家徒四壁,只有些布衣瓦器。後來成祖在軍中病逝前,想到了夏原吉,不禁慨嘆:“原吉愛我!”朱高熾得知成祖的噩耗後,立即將他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官復原職,共商喪禮之事。後來“罷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雲南、交阯採辦”,都是“從夏原吉之奏也”。鄭和下西洋雖然是世界航海史的壯舉,但是如此巨大規模的遠行,所費人力、物力十分巨大,加之成祖五入漠北、出兵安南,國力漸有不支,因此停止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再下西洋,轉而發展社會經濟、穩定社會秩序是必要的。
楊士奇也受到仁宗的倚重,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他能夠秉公辦事,敢於直言。一次,蹇義、夏原吉在便殿奏過事情後還沒有退下。仁宗看見楊士奇來了,對他們說剛任命的華蓋殿大學士前來一定有事要奏,讓他們一起聽聽。楊士奇進奏說仁宗下旨減歲供剛剛二日,惜薪司就征棗80萬斤,因此請求減免。仁宗覺得有道理,馬上下詔減其半。

 

宣宗朱瞻基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明朝第五個皇帝,年號“宣德”。1426年,仁宗朱高熾病逝,朱瞻基以29歲的年齡即皇帝位,時值壯年,精力充沛,又有一定的治國經驗,且可以不用像他的父親那樣在太子的位置上苦苦等待20年之久,可謂恰得其時。當年成祖曾經預言他是個“太平天子”,此語果然沒錯。雖然宣宗在位僅有10年時間,但他是個守成之君,承繼明 朝開國60年來的基業,以自己德政和治道而載入史冊,將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黃金時期。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自身:聰穎與勤奮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初九日,朱瞻基出生在 北平。在他出生的前夕,他的祖父燕王朱 棣做了一個夢,夢中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圭,上面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字樣。圭, 是古代封建帝王貴族在舉行典禮時用的一種玉器。成祖認為這個夢有特別的寓意,是個吉兆 。在朱瞻基滿月的時候,朱棣看到他滿面英氣,與自己夢中見到的樣子十分相像,非常高興 ,對他也是特別的寵愛。
朱棣奪得天下後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隨祖母離開北京也來到了南京。祖父朱棣和祖母徐氏非常鍾愛這個皇孫,對其頗為用心。朱瞻基自幼聰慧,喜好讀書。永樂五年(1407)四月,他到了出閣讀書的年紀,成祖特命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廣孝為之講習經書。

姚廣孝是個很特別的人,至今還流傳著關於他的許多傳說。他14歲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向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之學,熟讀詩書,詩文俱佳。後來雲遊嵩山時,著名相士袁珙(ɡǒnɡ)看到他十分詫異,說他三角眼、形如病虎、嗜殺成性,將來一定是劉秉忠一樣的人物。(劉秉忠,元朝僧人,隨忽必烈征雲南,籌建開平城,主持設計元大都,建議以大元為國號。)姚廣孝聽說自己會成為劉秉忠一樣的人物,正符合自己的志向,非常高興, 立志要做一番事業。因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擇高僧入藩王府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因此得以入燕王府,為朱棣所知。他密勸朱棣舉兵,並在靖難之役中屢出奇策,為朱棣奪得江山立下不世功勳。朱棣對他十分敬重,恢復他的姓,賜名廣孝,不直呼其名而尊稱為少師。朱棣讓他蓄髮還俗,他不肯;賜給他府邸和兩名宮人,他拒不接受。上朝的時候他穿上官服, 下朝後就換上袈裟,居住在寺廟中。當永樂十六年(1418)他病情危重時,成祖親自到他居住的慶壽寺看望他,相談甚歡,病逝後,成祖輟朝兩日,親自為他的神道碑書寫碑文,記述他的功績。

 

 

家庭:母后與皇后

朱瞻基雖然生在帝王之家,貴為天子,但同樣有七情六慾,有著家庭生活的甜美和苦惱。在他的生命中,有三個女人對他有著特殊的影響,一個是他的母后,另兩個是他的皇后。三個女人一台戲,這三個女人在他的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宣宗的生母為仁宗張皇后河南永城人,彭城伯張麟的女兒。洪武二十八年(1395)封燕世子朱高熾妃,永樂二年(1404)進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後冊為皇后。永樂年間,朱高熾為皇太子,漢、趙二王覷其位多有讒陷,成祖也有易儲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張後多次維護丈夫儲位,“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一次,朱棣夫婦在內苑舉行宴會,張氏親自下廚服侍。成祖很高興,對皇后說:“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成祖說的沒錯,張氏的確很能幹,識大體,對朝廷內外發生的事情都很了解。張皇后地位尊崇,但她對自己娘家人管束非常嚴格,不允許他們憑藉自己的關係謀取高官,更不允許他們干預朝政,難能可貴。

國家:盛世與隱憂
宣宗雖然沒有太祖開創基業之偉業,沒有成祖開拓經營之功績,卻是個守成令主。宣宗承繼祖業,奮其餘烈,發奮圖強,勵精圖治,讓大明帝國在自己手中平穩向前發展,將明朝推向了天下大治的興旺局面。在宣宗統治的10年間,他平定了漢王的叛亂,安撫趙王,穩定了國內形勢;任用了一批賢臣能士,政治清明;撤兵安南,去掉困擾多時的沉重包袱;推行重農愛民的仁政,國泰民安, 國富民強。
平漢撫趙。在宣宗的身邊,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一直沒有放棄爭奪皇位的念頭,時刻威 脅著社會的安定。朱高煦在被成祖朱棣安排到樂安之後,並沒有改過自新,而是等待時機, 準備隨時發難。當仁宗突然病逝之時,朱瞻基正在南京,得知訊息後日夜兼程直趨北京。據說朱高煦在南京至北京的必經之路上埋伏人馬,準備將朱瞻基半路劫殺。事出倉促,陰謀沒有成功,朱瞻基神速趕到北京,登基為帝。
朱瞻基即位後,深知兩位皇叔久蓄異志,加強了對兩位皇叔的防範,但沒有採取強硬的行動 ,反而重加賞賜,以禮相待。朱高煦認為少主新立,軟弱可欺,更加積極謀奪皇位。他向宣宗索要駱駝、馬匹,宣宗都給予滿足。在宣德元年(1426)正月,他派人向宣宗進獻元宵燈籠,藉以刺探朝廷虛實。八月,朱高煦以為時機成熟,仿照朱棣起兵舉事,派人到京師秘密聯絡英國公張輔作內應,事發,陰謀為朝廷所知。起初,宣宗沒有派兵征討,而是修書一封派人送給朱高煦,規勸他罷兵。朱高煦不聽,派人進疏宣宗,指責他違背祖訓, 又指責夏原吉等人為奸臣。宣宗看罷,才相信朱高煦果然反叛。這又是一場叔侄之間爭奪皇位的戰爭,只是這次與朱棣的靖難之役在過程和結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朱瞻基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瞻基                  出生: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初九日
屬相:虎                      卒年:宣德十年(1435)
享年:38歲                    諡號:章皇帝
廟號:宣宗                    陵寢:景陵
父親:朱高熾                  母親:張皇后
初婚:20歲                    配偶:胡皇后,孫皇后
子女:2子,2女                繼承人:朱祁鎮
最得意:仁宣之治              最失意:英年早逝
最不幸:明代第一個廢后的皇帝  最痛心:被稱為“促織天子”
最擅長:鬥蟋蟀、詩畫

 

 

英宗朱祁鎮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英宗朱祁鎮,是明朝開國以來的第六位皇帝,生於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 屬羊。他9歲登極,年號“正統”,14年後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8年 之後,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寶座,年號“天順”,在位8年,兩階段共在位22年,38歲時駕崩,廟號“英宗”。英宗雖然壽命跟他父親宣宗一樣,但他的一生卻比其父要曲折得多。
英宗很早就得到命運的垂青,出生兩個多月便被冊立為皇太子,成為有明一代年紀最小的皇儲。父親宣宗結婚10年沒有子嗣,對這個姍姍來遲的太子自然十分疼愛,並寄予厚望。宣宗駕崩後,在祖母張太后的主持下,年僅9歲(實際年齡只有7歲)的朱祁鎮順利登上皇位,君臨天下。這是他一生中的幸運之處。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幼年喪父,不能不說是人生一大不幸。而更可悲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竟然連自己的生母是誰都產生了疑問。
誰是生母

誰是英宗的生母?在這關係到皇家龍脈的大事上本不應成為問題,但英宗的生母的確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孫貴妃說。《明書》《明實錄》等書持此說。 《明書》中記載孫貴妃於“宣德二年十一月 ,生英宗皇帝”。孫貴妃,永城縣(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孫忠女。10歲時,經彭城伯夫人 、張太后母親向成祖推薦,選入內宮撫養。永樂十五年(1417),冊封為皇太孫嬪。宣宗即位後,冊立孫氏為貴妃。朱祁鎮的出生並被立為太子,成為孫氏爭奪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碼。後來太后和諸大臣同意宣宗廢掉胡皇后,冊立孫貴妃為皇后,應是母以子貴。
宮人說。還有些人認為英宗為宮女所生,孫氏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養宮人之子為己子 ,而那個宮女卻銷聲匿跡了。《明史稿》記載孫氏“子宮人子,於是眷寵日重”。查繼佐《 罪惟錄》也說孫貴妃“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明史》中也認同這種說法。
當時人王的著作《寓圃雜記》里有更加詳細的記載:
宣宗胡皇后無子,宮中(一雲紀氏)有子,孫貴妃攘為己子,遂得冊為皇后,而廢胡為仙姑 。……英宗立,尊張太后為太皇太后、孫為太后。胡每事謙讓,不敢居孫之右。正統七年, 太皇太后崩,凡六宮有位號者皆得祭奠,胡不敢與太后之列,惟與諸嬪妃同事。孫太后知而有見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后命閣下諸臣議治喪之儀,時楊士奇臥病於家,諸臣往問, 士奇曰:“當以後禮殮,葬景陵。”問者曰:“此非內中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 “後世罵名。”諸臣因議以嬪御禮葬。天順六年,孫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孫所出,惟皇后錢氏知其詳,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漸,後泣訴曰:“皇上非孫太后所生,實宮人之子, 死於非命,久無稱號。胡皇后賢而無罪,廢為仙姑。其死也,人畏孫太后,殮葬皆不如禮。 胡後位未復,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遺命大行尊崇之典。
據王的記載,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後一年才從皇后錢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宮人之子,但年長日久,他已無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錢後的說法,英宗生母“死於非命”,從孫貴 妃跟胡皇后爭寵得逞並進而逼死胡氏的情況來看,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廢的胡皇后身上,為她重修陵寢,一切按照皇后的規制辦理。錢皇后為什麼要替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廢后胡氏說話?原來,作為英宗的皇后,錢氏並沒有生過皇子,而當時周貴妃卻有一子,即後來的憲宗。這種情形跟當年胡皇后無子、孫貴妃有子的情形極其相似。也許正是由於這一情形,使得錢氏深為同情胡皇后吧。錢皇后很幸運,並沒有因無子而被廢。

 

誰是對手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北方蒙古人。他要時刻提防蒙古鐵騎入侵北邊,騷擾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統治,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勢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達領兵出征北元。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逃離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雖然蒙古無力與明朝一爭天下,但雄踞北方,時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脅。
明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北元作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晉、寧、遼、岷等邊塞諸王 ,分鎮要害邊地,屯駐重兵,形成了一道抵禦蒙古的防線。洪武年間,太祖還多次出兵打擊蒙古勢力。永樂年間,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實際上是把抗蒙總部搬到了前線,先後5次親征 ,使得北部邊境稍得安寧。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朱棣病逝。

 

誰是忠臣
英宗不僅很難弄清誰是對手的問題,在誰是朋友,或者說誰是可仰仗的忠臣的問題上,也時時陷入迷茫。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宮幽居7年,又於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清、左都御史楊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的擁戴下復登皇位,真可謂經歷了天上人間的劇烈變化。在這期間他寵信過一些人,重用過一些人,懲處過一些人。他寵信的人,有的斷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對他產生威脅,比如石亨和曹吉祥 ;他懲處的人,有的明知其對社稷有功,卻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謙。總之,任用非人,是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最大失敗之處,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劇命運。

王振。他是英宗正統朝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縣)人,一說北直隸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據查繼佐《罪惟錄》說,王振“始由儒士為教官,九年無功,當謫戍。詔有子者許淨身入內,振遂自宮以進,授宮人書,宮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永樂時入宮,因有文化逐漸嶄露頭角。在英宗做太子時,王振就在身邊。王振善權術,能察顏觀色 ,深受英宗寵信,稱其為“王先生”。英宗即位後,命掌司禮監。在明代,司禮監太監有“ 內相”之稱,掌批紅,權力很大,可與內閣分庭抗禮。

朱祁鎮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祁鎮         出生: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
屬相:羊             卒年:天順八年(1464)
享年:38             諡號:睿皇帝
廟號:英宗           陵寢:裕陵
父親:朱瞻基         母親:孫皇后,一說宮女
初婚:17歲           配偶:錢皇后
子女:8子,8女       繼承人:朱祁鈺朱見深
最得意:釋放建庶人   最失意:幽居南宮
最不幸:被也先俘獲   最痛心:殺功臣于謙
最擅長:信用王振

 

景帝朱祁鈺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明代有16位皇帝,但明代帝王陵寢卻只有14座,就是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還有兩位明代皇帝死後沒有葬入皇家陵園。一位是建文帝,“靖難之役”後江山被其叔父朱棣奪了去,自己也下落不明,成為千古謎案;另一位就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鈺。
代宗朱祁鈺,即景帝,宣宗朱瞻基的次子,英宗朱祁鎮之弟。宣宗雖然寵妃甚多,卻只有英宗朱祁鎮和景帝朱祁鈺兩個兒子,景帝小英宗一歲。他的母親是吳賢妃,鎮江府丹徒縣人,於宣德三年(1428)被封為賢妃。英宗即位後,他被封為郕(chénɡ)王。正統十四年(1449),22歲的朱祁鈺即位,在位八年,年號景泰,病逝時只有30歲。本來景帝生前已為自己在皇家陵園建好陵寢,沒想到去世後,被英宗廢掉陵寢,以親王禮葬於西山。景帝雖然在當時沒有受到禮遇,但在後世卻找到了知音。明史專家吳晗稱讚景帝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並且曾與鄭振鐸一起在西山找到了景帝墓,加以修葺,辟成公園供人紀念。景帝為什麼會深受吳晗讚賞呢?這要從他即位的來由說起。原來,景帝是臨危受命,在國家危急關頭登上皇位,領導了一場抵抗蒙古入侵的北京保衛戰,保障了內地居民的安居樂業,有功於社稷,所以吳晗稱他為好皇帝。
國難之際享位

景帝的皇位得來頗有些意外。按照明代皇位傳承的制度,恐怕朱祁鈺不會對皇位有太多的奢望,因為英宗只比他大一歲,年富力強,而且已有子嗣。但是,正是在一種極其特殊的情況下,將他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正統十四年(1449),英宗不顧大臣的反對,聽從宦官王振的蠱惑,冒險親征進犯的瓦剌也先部,結果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虜。英宗被俘的訊息十六日就傳到了北京城,紫禁城奉天殿局勢混亂,人心不安。十八日,為了安定局勢,皇太后孫氏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於午門南接見百官,同時立英宗之子朱見濬(又名朱見深)為皇太子。英宗被俘,朱祁鈺是監國的不二人選,因為英宗只有他一個弟弟,而且朱見濬年紀太小,難以在國難中承擔起拯救大明江山的重任。皇太后孫氏和皇后錢氏幻想著用金銀財寶換取英宗的放歸,將宮內金銀珠寶搜刮一空,用八匹健馬馱負,派人送到也先營中,然而也先財寶照收,人卻不放。
郕王朱祁鈺監國期間,發生了“左順門事件”,是對他政治能力的第一次考驗。八月二十三日,朱祁鈺在午門代理朝政,右都御史陳鎰上奏指出王振禍國殃民,應族誅以安民心。原來朝臣早就對王振專權極為不滿,但在他專權擅政的時候敢怒不敢言。百官普遍認為王振是土木之敗的罪魁禍首,所以陳鎰此言一出,大家紛紛回響。年輕的郕王朱祁鈺沒有治國經驗,面對這種場面不知所措,猶豫不決,只是揮手讓他們先退下。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見郕王讓百官退下,上前叱罵驅逐朝臣。大家對馬順投靠王振狐假虎威、為虎作倀早已不滿,並對他害死翰林侍講劉球一案已有耳聞,此時見他依舊氣焰囂張,已再無法忍受。戶科給事中王竑怒火中燒,上前扯住馬順頭髮,用嘴撕咬,並大聲斥責他奸佞小人而罪當誅。
群臣蜂擁而上,不顧是在堂堂朝廷上,對馬順拳腳相加,頃刻將他打死在左順門。隨後群臣又索要王振餘黨宦官毛貴、王長隨。在大臣的壓力下,二人被人從宮門中推出來,立刻又被大臣們打死,並將三人屍體拖出陳列於東安門外示眾。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大臣們公然在朝廷上打死人命的事情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當時能夠繼承皇位的只有兩個人,即英宗的長子朱見濬和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按血統名分和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而言,朱見濬應為首選,只是他當時只有3歲,在這種特殊的情勢下,他難以擔負起拯救國家於危難的重擔。郕王朱祁鈺時年22歲,風華正茂。于謙等眾大臣從國家社稷的角度考慮,更加傾向於擁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這種想法也得到了皇太后孫氏的支持,下懿旨令朱祁鈺繼承乃兄皇位。朱祁鈺接到懿旨後,非喜卻驚,躲到自己的府中,不肯出來接受。因為他知道,眼前國家處於極度危難之中,情勢不定,而且英宗雖然被俘,或許還有返回的一天,那時情景如何,他心中委實難測。于謙等眾大臣從國家社稷的角度考慮,更加傾向於擁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這種想法也得到了皇太后孫氏的支持,下懿旨令朱祁鈺繼承乃兄皇位。

奪門之變含恨

在取得北京保衛戰和迎還英宗之後,明朝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危機,天下承平,這時候景帝有了易立太子的想法。“土木之變”時,景帝受命於危難之際,登臨大位,然而皇太后孫氏同時懿旨進英宗長子朱見濬為皇太子。也就是說,擁立朱祁鈺為帝,是在國難當頭時的特殊情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按照明代皇位繼承的程式,英宗長子朱見濬才是合法的第一人選。明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太祖朱元璋很早就冊立了朱標為太子,無奈他在太祖生前就去世了。太祖並沒有在子輩中另覓人選,而是直接傳位給朱標之子朱允炆。成祖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用武力奪得的皇位。他雖然有過猶豫,但還是傳位於長子朱高熾。仁宗朱高熾傳長子朱瞻基,傳於長子朱祁鎮。如此,則在景帝朱祁鈺之前,只有成祖朱棣是通過血腥的戰爭取得皇位的,其他都是按照嫡長子制度傳遞的。當時孫太后及文武百官之所以擁立朱祁鈺為帝,主要是從國家安危的角度考慮的,正如于謙所言“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同時冊立英宗長子而非景帝長子為皇太子,又保證了皇位正常的繼承順序,然而這種做法卻為景帝易立太子和隨後的復儲風波埋下了伏筆
易立太子。太子朱見濬為太后孫氏所立,年紀尚幼又沒有什麼過錯,景帝想要廢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次,他對司禮監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的生日。”金英馬上對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七月初二日是景帝長子朱見濟的生日,十一月初二日是太子朱見濬的生日,景帝藉此從側面試探周圍人的意見。金英在內廷的地位很高,他的回答暗示不同意易儲,這也代表大部分人的態度。事實上,不但孫太后那裡不會同意,就是景帝的皇后汪氏也反對易立太子。
太監王誠、舒良為景帝獻計,建議籠絡朝臣,使他們轉變態度。景泰三年(1452)正月,景帝加王文、楊善太子太保銜。四月,他賜給內閣大學士每人黃金50兩、白銀100兩。至此,景帝易儲之意為眾所知,部分朝官的態度也有所轉變。正在這時,黃竑(hónɡ)進呈的“永固國本事”疏為景帝易立太子提供了契機。黃竑,廣西潯州守備都指揮,圖謀廣西思明府知府的位置,襲殺知府一家。事發,被捕入獄。黃竑為求解脫,派千戶袁洪到北京活動。袁洪聽說景帝欲易太子,覺得機會難得,遂以黃竑的名義上疏請易東宮。景帝見疏大喜過望,不禁感慨“萬里之外乃有此忠臣”,將黃竑等人釋放,晉升都督,並將疏文交朝臣討論。文武大臣猶豫不決,但無人敢反對,最後知事已至此,王文等人先後署名同意。四月二十四日,景帝命王直等18位大臣兼支雙俸。五月初二日,冊立朱見濟為皇太子,改朱見濬為沂(yí)王,同時廢反對易儲的汪皇后,冊立朱見濟母皇妃杭氏為皇后。

 

憲宗朱見深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憲宗朱見深,初名朱見濬。在他3歲的時候,父親英宗朱祁鎮在與蒙古瓦剌部的交戰中被俘。他的叔父朱祁鈺繼承皇位。他被立為太子。但是,當他的叔父逐漸牢固地控制了政權之後,就改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廢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為沂王。在他11歲時,父親朱祁鎮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為了太子。這一年,他改名朱見深。天順八年(1464),18歲的朱見深繼承了父親的皇位,開始了他23年的統治,年號成化。他不像他父親那樣富有激情,喜歡冒險。他的性格安靜、謹慎、寬和,信任大臣。他性格中最仁厚的一面,表現在他對他的叔父景帝的態度上。成化三年(1467),一個名叫黎淳的官員請求追查當初廢除他太子之事,憲宗批答說:“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所以,清朝人修《明史》 ,說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終成化一朝,除了南方廣西的瑤族叛亂、荊襄鄖陽山區的流民以外,政局基本上比較平穩。所以,明朝人稱成化、弘治為太平盛世。其實,正如歷史學家孟森所言,成化時期朝政極其穢亂。只是因為祖宗積下的財富甚多,還不至於擾民,所以尚能稱作太平。
據說,朱見深說話有嚴重的口吃,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記載說,憲宗每次上朝,如果準許大臣所奏之事,只說一個“是”字,以免出醜。因此影響了與大臣面對面地交流,也使他不願意上朝理政。這樣,很多事情需要通過身邊寵幸的人傳達旨意,也使他們有了干預朝政的可能。具體而言,成化一朝朝政的混亂,多半是因為憲宗對貴妃萬氏、宦官汪直和梁芳的寵信所致;而朱見深所倡行之皇莊、傳奉官、西廠,亦是極大的弊政。
一個貴妃:萬娘娘

天順八年(1464)七月二十日,朱見深大婚。所謂大婚,就是專指皇帝的婚娶。朱見深當時婚娶的吳氏,是由父親朱祁鎮選定的。據稱,由英宗朱祁鎮選定而育於別宮的女子有三名,即吳氏、王氏和柏氏。皇帝的婚事,自然是隆重的。但是,僅僅還不到一個月,吳皇后就被廢。取而代之的是王氏,即後來的孝貞皇后。吳氏被廢背後的緣由,一直為人所猜疑。一種說法是太監牛玉專恣,討厭太監牛玉的人想藉機奪去他的權柄,故挑動皇帝廢后。皇帝自己的說法是吳皇后“舉動輕佻,禮度率略”,且可能在冊立時牛玉有舞弊的嫌疑。
然而,吳氏雖被廢,但“舞弊”的牛玉卻只是發配到南京孝陵去種菜。迂腐的官員以為牛玉真是犯有欺君之罪,於是紛紛上疏說對牛玉的懲罰太輕。結果,朱見深將上疏的官員王徽、王淵、朱寬、李翱、李鈞貶到邊遠的州去做專管刑獄的判官。因此,“牛玉舞弊”的說法其實是不成立的。真正的原因是吳皇后得罪了皇帝寵愛的萬氏。

兩個宦官:汪直與梁芳

明代的皇帝實際上從太祖開始,就基本上接受“宦官官僚政治”的思想。有歷史學家曾指出,明太祖使用識字的宦官並在宮外的政府中委以重任,而明史中反覆提出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其實根本不存在。明成祖的時候,宦官執行任務的範圍明顯更廣,例如鄭和就是明代歷史中最著名的宦官。英宗時王振的專權,首開明代宦官專權的亂局。成化朝則出現了宦官官僚政治進一步發展的情況,而且宦官專權與特務政治進一步結合,特務組織成為宦官專權的利器。成化二十一年(1485),一位都察院的官員上疏,抱怨宦官的數目已經突破了一萬人,成為巨大的財政負擔。當然,宦官所帶來的財政負擔對於朝廷和士大夫的威脅是次要的,真正對士大夫構成威脅的是宦官的亂政。
成化一朝專權的宦官,基本上都是依靠萬貴妃而起家的。汪直、梁芳、錢能、覃勤、韋興等人,都是萬貴妃的私臣。他們總是借萬貴妃修建寺廟的名義,在外面大斂民財,一面貢獻給萬貴妃,一面自己揣進腰包。當然,其中專權而能亂朝政的,當是汪直與梁芳。

 一、汪直。與憲宗的妃子、孝宗朱祐樘的生母紀氏一樣,汪直的入宮也是成化初年大藤峽一戰的副產品。他也是瑤族人。在明代歷史中,汪直可能是繼英宗朝王振之後又一個著名的專權者。他的生活,可以分為三期。早期是侍奉萬貴妃的小太監,在昭和宮裡當差,慢慢地升為御馬監太監,做了一個管御馬、進貢馬騾的七品內官。中期是成化十三年(1477)至成化十八年(1482),期間汪直的身份是提督西廠。這是他權勢最盛的6年。晚期是成化十七年憲宗將汪直閒置在邊陲,然後再把他放到了南京的御馬監這一段時間。實際上,汪直干預政治,也就是提督西廠的6年。

三樁弊政:西廠、皇莊、傳奉官

成化一朝中,弊政甚多,其中為害較大而且對明代後來的歷史發生重大影響的,莫過於西廠、皇莊和傳奉官三事。西廠作為典型的特務機構,人們多少有些了解。但是,皇莊與傳奉官,人們也許還比較陌生。但是,從一個王朝的整體看來,西廠充其量不過是東廠的克隆罷了,而皇莊與傳奉官,卻在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兩個層面開了惡劣的先例。
一、西廠。孟森說,東廠和西廠“為明代獨有之弊政”。與東廠一樣,西廠也是一個特務組織,始立於成化十三年(1477)。設立的地點就在西城靈濟宮前面的一家灰廠內。憲宗為什麼要在東廠之外再設立西廠呢?據說是憲宗覺得要知道外面的事情,單有一個東廠遠遠不夠。
事情還得從成化十二年(1476)說起。這一年的七月,京師捕獲“妖人”。有的說法說妖人名叫“李子龍”,藉助宮內太監鮑石、鄭忠的幫助進入內府,登萬歲山觀望,圖謀不軌。
總之,妖人抓住後,皇帝派太監汪直在灰廠審訊此事,隨後就乾脆在灰廠新立了一個特務機關即西廠,由汪直提督廠事。汪直是很有點特務才能的,據說他能夠化裝成平民百姓往來於京城之間,“布衣小帽,時乘驢或騾,往來京城內外,人皆不之疑”。京城內外,大政小事、方言巷語,他都能一一向皇帝匯報。西廠正式成立後,汪直借用錦衣衛中的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他的特務網路,據說“自諸王府、邊鎮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羅列”。西廠的特務人數,在當時比東廠要多出一倍。東廠的太監尚銘,也不得不俯首聽命於汪直。
因此,西廠氣焰非常囂張,成立的當年就連興大獄,逮捕了郎中武清、樂章、太醫院院判蔣宗武、行人張廷綱、浙江布政使劉福、左通政方賢。明代各省的左、右布政使是從二品,品秩相當高。然而西廠卻可以不經皇帝同意就擅自抄捕。

 

孝宗朱祐樘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自公元1488年至1505年,為明代弘治年間。在位皇帝孝宗,名朱祐樘,憲宗的第三個兒子。他18歲即位,36歲去世,在位18年。弘治一朝,既無權臣、宦官或後宮的專權,也很少弊政。所以,弘治朝在明代歷史上被稱為政治最賢明的時期,孝宗也被史書描繪成一位賢君。晚明學者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認為孝宗是夏商周三代以後,與漢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賢主,評價很高。
《明史》對孝宗的評價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儉有制、勤政愛民”。他的勤政、寬容、尊禮儒臣、體恤民生,使他贏得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評,被視作明代歷史上最符合儒家倫理的君主典範。他接受儒家士大夫們的勸諭,並儘可能遵照他們的要求去行事,因此,也有將他比作周成王,意思是能夠聽從周公(儒家士大夫以周公自比)的輔導。從個人修養來看,孝宗並不像他的父親一樣,一味迷戀於房中術,而是在詩、琴、畫上的造詣頗深。在治國方面,孝宗任用大臣、修明制度、體恤民情,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明代歷史上的中興盛世,而盛世的人文也很有可觀之處。
孝宗的個人修養,首先得益於他較早地合法取得了皇太子的地位。他6歲就被父親憲宗立為太子。9歲的時候,就出閣講學了。皇太子出閣講學,是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擔任教育職責的官員一般都是學養深粹之人。例如,擔任朱祐樘的講讀官中,就有彭華、劉健、程敏政等人。彭華是江西安福人,依附萬安,品行不是很好,但畢竟是景泰五年的狀元;劉健是河南洛陽人,與明初的理學大師薛瑄的弟子閻禹錫、白良輔一起學習,據說是“得河東薛瑄之傳”的;程敏政是南直隸的徽州府休寧縣人,10歲被人稱作神童,薦入翰林院裡讀書。
據說,當時輔導東宮太子讀書的人中,學問最淵博的就算程敏政了。單舉這三個人,就可以知道憲宗對於皇太子教育的高度關注。皇太子一旦出閣講學,之後除了大風雨雪天氣以及酷熱與嚴寒,每天都必須舉行講讀。講讀的內容是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以及經、史。一般的形式是上午先讀,下午再講。講讀的地點,當時是在文華後殿。除了讀書之外,皇帝還必須練字,由專門的侍書來輔導,春、夏、秋三季每天寫100字,冬天每日寫50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集天下之英才來對皇太子進行教育。所以,孝宗從9歲出閣講學到18歲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規的9年教育。
除了大臣對他的教育外,據說宮中太監覃吉對他的影響也很大。孝宗9歲的時候,老年的覃吉每天給太子口授朱熹《四書章句》 。正是在宮中、外廷的雙重教育之下,年輕的朱祐樘才不至於像後來的明代帝王那樣淫佚放縱。當然,按照古代對於皇帝的神化宣傳,朱祐樘天性就是一個賢明的君主。據說,喪母時的朱祐樘雖然只有6歲,卻會“哀慕如成人”。幼年失母,對於孝宗影響深遠,也許孝宗後來的善良、溫和、寬容,除了儒家的教育之外,還源於幼年時弱者的心態。孝宗在處理萬貴妃一事上,最能體現他的寬容。儘管傳說母親紀氏是被萬貴妃害死的,但是,當他即位後一位官員上疏要求懲辦已死的萬貴妃及其族人的時候,孝宗認為這樣的做法是違背先帝的意願,不願接受。
然而,有趣的是,照儒家的教育,尤其是明代重視理學的氣氛下,皇帝所具備的學識應當集中於對倫理的把握和對歷史的領悟,而不是詩文、書畫、琴瑟之類的小技。但是,在明代皇帝中,儘管孝宗在遵守儒家的倫理上做得算是最嚴謹的了,卻不願放棄他對於藝術的愛好。我們翻開《明史·藝文志》,可以看到孝宗有《詩集》5卷,可惜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學者錢謙益,編寫了《列朝詩集》。其中明代部分就收入了孝宗的一首詩《靜中吟》
習靜調元養此身,此身無恙即天真。
周家八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
坦率地說,詩寫得並不好,前兩句還有些養身術的氣韻(弘治後期朱祐樘也開始迷戀齋醮、符籙),但後兩句最合儒家學者“文以載道”的口味。據錢謙益說,詩歌是從弘治朝臣李東陽的《麓堂集》里摘抄出來的,並且連帶著將大詩人李東陽的讚詞一併抄了出來,其中幾句說:“大哉王言,眾理兼有,惟德與功,為三不朽。”
中國古代有“三不朽”的說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孝宗既有詩集,真能合三不朽的美譽了。只因詩中還提到“周家八百延光祚”,指周朝800年的統治,所以使錢謙益還想到另外的比附。他想,孝宗不單可以比作漢文帝、宋仁宗,還是周成王———“孝宗皇帝,本朝之周成王、漢孝文也”!
除了在詩歌方面的興趣,孝宗對於繪畫彈琴也很喜愛。清人姜紹書就提到孝宗愛好繪畫與琴道的事情。在士大夫們看來,皇帝喜歡樂曲,恐怕將來會滑入貪圖享受的深淵中。因此,一些專門負責糾察朝政的言官們就紛紛上疏,勸說孝宗不要耽於聲樂,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養身心之上。孝宗總是表面上接受,私下裡卻對旁邊的太監們說:“彈琴何損於事?勞此輩言之。”意思是說,彈琴與政務又有什麼衝突呢,要你們多嘴。他本人對言官的勸諫雖不以為然,卻也不以為忤,這正表現了他寬容的一面。
他還儘可能地避免來自士大夫們的批評。例如,他擅長繪畫,宮中也有許多畫師。有一次,他賜給畫師吳偉幾匹彩緞,害怕大臣們知道後沒完地議論,對吳偉說:“急持去,毋使酸子知道!”意思是說,趕緊拿去,別讓那些酸腐的書生們知道。孝宗之所以受到儒家士大夫們的一致稱頌,主要在於他始終在表面上給士大夫們留下充足的情面。

踐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曾寫過一篇專門批評專制君主的文章《原君》 ,其中有“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一句。大概中國古代的成年皇帝,很少有不淫蕩的,大都三宮六院,嬪妃成群。明代的皇帝尤其如此。但有一個明代皇帝例外,那便是孝宗朱祐樘。有人說,他可能是中國皇帝中惟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的一生中只有一個皇后,而且沒有其他的嬪妃。皇后張氏,興濟(今河北滄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後選後的制度,皇后一般都出身於平民之家。張氏的父親張巒,原只是一個秀才,以鄉貢的名義進入國子監,也就是說從地方學校保送進了國立最高學府讀書,成為國子監生。張氏出身於這樣的讀書人家庭,家教自然還可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二月初六日,張氏與時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
同年的九月,張氏被正式立為皇后。張皇后在弘治四年(1491)的九月二十四日生下了皇長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武宗。朱厚照一生下來,面貌非常清秀,“粹質比冰玉,神采煥發”,舉止非常。因此,孝宗對這個兒子非常疼愛,對於張皇后自然更是寵愛。晚明學者黃景昉說:“時張後愛最篤,同上起居,如民間伉儷然。”皇帝、皇后像民間的夫婦一樣,每天一同起居。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見。
身處粉黛成群的後宮中,孝宗這樣的情形的確讓人費解。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第一,孝宗本人性格溫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對於男女之事沒有特彆強烈的興趣。
第二,孝宗幼年為避萬貴妃的迫害,6歲以前一直是秘密養育於宮中的安樂堂內。他對於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以及隨之而來的宮闈鬥爭,可謂體會深切,有切膚之痛。所以,這可能是他不願有過多嬪妃的一個原因。
第三,張後本人的性格也許較為活潑,對孝宗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史稱張後“驕妒”,從後來她在政治鬥爭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張後確實絕非庸常之輩。
第四,大臣謝遷的勸諫。本來,皇帝廣納嬪妃是極正常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大臣也不會反對。例如,成化朝的時候,群臣因為憲宗二十八九歲還沒有兒子,竟紛紛上書要求皇帝廣納嬪妃。那么,謝遷何以會多此一舉呢?事情是這樣的。弘治元年(1488)二月,御馬監左少監郭鏞請預選淑女,等孝宗服除後在其中選兩名女子為妃。當時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謝遷就上言說:“六宮之制,固所當備。而三年之憂,豈容頓忘。今山陵未畢,諒陰猶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說,皇帝選妃,自然是應當的。但是,憲宗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喪的草廬還是新的呢,怎么就談起選妃的事來了?孝宗號稱以孝治天下,曾經定下了為憲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鳴鐘鼓,不受朝賀,朔望宮中素服”。因此,謝遷既有這么一說,選淑女以備嬪妃之選的事情就擱置下來了。
用人唯賢的有道之君

孝宗開創了明代的中興盛世,其治國方面可值稱道的東西很多。要詳盡地展開敘述這些政事,卻不容易。簡要言之,孝宗的治國方略,核心即在任用大臣。
弘治一朝,名臣輩出。內閣的大學士、六部的尚書,都是賢明有能的道德君子。劉健、謝遷、邱濬三位大學士,六卿之長吏部尚書王恕,都是著名的學者與能臣。成化年間有一句諺語:“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那意思很明白,大學士萬安、劉吉、王翊以及六部尚書,都不過是一些無能之輩。反觀弘治朝的閣、部大臣,則是人才濟濟。
我們看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月,即位才一個月,就罷免了品格不好的萬安,選用徐溥入閣;十一月,又錄用劉健入閣;弘治四年(1491)邱濬入閣;弘治八年(1495),邱濬死後任用謝遷、李東陽為閣臣;弘治十四年(1501)九月秦濬入閣。徐溥是當時的南直隸宜興人,弘治五年(1492)後任首輔大學士。徐溥的輔政風格,講究“安靜、守成法”,與孝宗的性格有契合處。而且,徐溥與同僚謝遷、李東陽等人之間,不存在權力鬥爭,相互間配合得很好。

孝宗朱祐樘小檔案
出生:成化六年(1470)七月初三
卒年:弘治十八年(1505)
享年:36歲
在位:18年
最得意:修《大明會典》 ,立制度
最痛心:幼年失母
最擅長:信用大臣

 

 

武宗朱厚照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九月二十四日生,孝宗朱祐樘長子,母張皇后。弘治十八年 (1505)五月,武宗即皇帝位,在位16年,年號正德,死後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武宗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有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 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 ,追求自由平等,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一個皇帝。總之,武宗富有戲劇性的一生是難以用隻言片語概括的。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喜劇:天意與人事
武宗是孝宗和皇后張氏的嫡長子,像他這樣既為嫡子又是長子的情況在封建禮法社會中是天然的皇位繼承人。此前三朝,皇帝皆非皇后嫡出。明朝十六帝中,以嫡長子身份承繼大統的也十分罕見。朱元璋確立了明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本來要傳位於長子朱標(朱標為馬皇后 所生),只是朱標在朱元璋生前就去世了,而且朱標出生之時朱元璋尚未稱帝,馬氏當時還不是皇后。建文帝朱允不是長子,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雖是長子,但出生時母親尚未被冊封為皇后,在“嫡”字上還要打一點折扣。英宗朱祁鎮是長子,生母孫氏時為貴妃。景帝朱祁鈺是英宗的弟弟,宣宗的次子,生母為吳妃,既非嫡子又非長子,在位8年終因“奪門之變”失去皇位。憲宗朱見深是英宗的長子,生母為周貴妃。孝宗朱祐樘是第三子,生母紀氏當時只是宮人,3歲時憲宗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兒子。世宗朱厚以藩王入繼帝位。穆宗朱載(hòu)是世宗的第三子,母杜康妃。神宗朱翊(y ì)鈞是穆宗第三子,母李貴妃。光宗朱常洛為神宗長子,母王恭妃,在位僅一個月。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母李選侍。思宗朱由檢為光宗第五子,以藩王的身份即帝位,母劉賢妃 。縱觀明代十六帝,只有武宗一人是真正以嫡長子的身份登臨大位的。就宗法社會的明代而言,在關係到皇位繼承的大事上,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武宗從一出生就注定要做皇帝。孝宗欣喜異常,取其名為朱厚照,希望他以後能照耀後世,5個月後就將其冊封為皇太子。朱厚照的出生不論對於國家社稷還是孝宗、張皇后都意義非凡。孝宗和張皇后的感情非常好 ,一直沒有選嬪妃,只有5個級別很低的夫人,這在明代皇帝中是絕無僅有的。要知道,朱元璋除馬皇后外還有19個妃子。封建社會中,有無皇子關係到皇權的順利承繼和國家的安定 ,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傳宗接代。張皇后婚後4年沒有生育,當時朝臣上書請求選置嬪妃, 孝宗並不理會。當然,孝宗不選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有人認為張皇后是個妒婦,不許孝宗再寵幸其他的女人。幾年後,張皇后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朱厚煒,只是不久就夭折了。這樣,孝宗就只有武宗這么一個皇子,因此非常寵愛。

 

鬧劇:豹房與宣府
武宗就是這樣一個皇帝:他想打破加在他身上的某些禁錮,想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辦事,即使這違背了歷朝祖訓、社會習慣,也在所不惜。很難想像,武宗一點也不留戀象徵權力和地位的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而喜歡自己建設的兩個小天地——豹房和在宣府的鎮國府。對前者 ,他從正德二年(1507)入住一直到正德十五年(1520)駕崩,都住在那裡;而對後者,他則親切地稱為“家裡”。

 

悲劇:淫亂與無嗣

武宗即位不久就娶了夏皇后,之後又選置了幾個妃嬪,然而他似乎對後宮中的皇后、嬪妃並不在意,自從搬到豹房之後,就很少回到後宮了,而是將喜歡的女人都放到了豹房宣府的鎮國府。武宗遠離後宮而鍾情豹房,是因為與夏皇后感情不和,還是有其他原因,是一個無法考釋的謎。
豹房之內,美女如雲,武宗過著恣意妄為的淫亂生活,極大地滿足了他聲色犬馬的感官享受 。這裡充斥著教坊司的女樂、高麗美女、西域舞女、揚州少女,乃至於妓女、寡婦等各色女子。豹房之內到底有多少女子,恐怕連武宗自己都不清楚。那些一時無法召幸的女子,就被安排在浣衣局寄養,以備武宗不時宣召。這裡既包括內臣進獻的,也有武宗自己游幸各地帶回來的,人數之多,難以想像,據說經常有因飢餓、疾病死亡者。
宣府是武宗另一個淫樂窩。他剛到宣府之時,在這個遠離國都的軍鎮,可以肆無忌憚地放縱 。每到夜晚,武宗帶上一隊親兵,在空蕩的街道上閒逛。看見高牆大院的富庶之家,他就令親兵上前砸門,然後入內強索婦女,弄得人心惶惶,家無寧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那些富有之家紛紛重賄江彬,希冀能夠免除禍患。

正劇:皇權與軍功

武宗沉湎於豹房之時,大權落到權閹劉瑾手中。劉瑾,今陝西興平縣人。本姓談,後依靠劉姓太監進了宮,便改用劉姓。在朱厚照做太子的時候,劉瑾就在身邊侍奉。劉瑾深知只要照顧好太子,自己就會成為新皇帝身邊的功臣,權力、富貴會接踵而至。武宗即位後,劉瑾抓住少年天子喜好嬉戲的特點,每日進奉飛鷹、獵狗等,鼓動武宗遊玩享樂,深得武宗的信任 ,被提升為內官監,掌握北京的軍隊,權力很大。
劉瑾權盛時,正直的朝臣在暗中等待時機的到來。正德五年,寧夏安化王反叛,起兵的名義就是清除劉瑾。訊息傳到北京,劉瑾藏匿起檄文,不敢讓武宗知道檄文的內容。楊一清與太監張永領兵前去鎮壓,很快就平息了戰亂。楊一清在路上盡力結交張永,二人相交甚歡。 張永為“八虎”之一,然而為劉瑾所排擠。其實不止是張永,其他六人都受到了劉瑾的壓制 。劉瑾擔心他們受到武宗的寵信而自己失勢,所以常在武宗面前講七人的壞話。一次,武宗想調張永到南京閒住,聖旨還沒下達,劉瑾就要驅逐張永出宮。張永知道自己是被劉瑾陷害的,跑到武宗面前申訴。劉瑾與之對質時,張永氣憤得要揮拳打劉瑾,被谷大用等人費力拉開。武宗令二人擺酒和解,但嫌隙漸深。此次,楊一清就是利用張、劉的矛盾,遊說張永除去劉瑾。八月,張永、楊一清班師回朝。獻俘禮畢,武宗置酒慰勞張永,劉瑾、谷大用等人皆在座。夜深時,劉瑾起身回府。張永見時機成熟,從袖中取出彈劾劉瑾的奏章,奏明劉瑾違法犯紀17事,指出安化王造反皆因劉瑾,更說劉瑾有反叛之心,欲圖謀不軌。武宗已有醉意,俯下身子問道:“劉瑾果真負我?”此時,周圍的馬永成等人也都歷數劉瑾不法之事。 武宗遂下定決心,當機立斷派人前去劉宅,自己則緊隨其後。劉瑾聽見喧譁聲,披青蟒衣出 ,隨即被縛。抄沒家產時,得到私刻玉璽一枚,穿宮牌五百,以及盔甲、弓箭等違禁物品, 又發現他平時所用的摺扇裡面竟然藏有兩把鋒利的匕首。劉瑾被關押在菜廠,後被凌遲處死 。行刑之時,許多人花錢買割下來的肉吃掉,以解心頭之恨。

朱厚照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厚照        出生:弘治四年(1491)九月二十四日
屬相:豬            卒年:正德十六年(1521)
享年:31歲          諡號:毅皇帝
廟號:武宗          陵寢:康陵
父親:朱祐樘        母親:張皇后
初婚:16歲          配偶:夏皇后
子女:無兒無女      繼承人:朱厚璁
最得意:應州大捷    最失意:生母存在異聞
最不幸:沒有子嗣    最痛心:落水染病而亡
最擅長:玩樂

 

世宗朱厚璁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世宗朱厚璁,在位45年。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十六帝中僅次於他的孫子神宗。45年的時間中,基本上有一半的時間他根本就不住在宮中,而是住在他專門用來煉丹齋醮的西苑中。但是,他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對政權的控制。在明代皇帝中,他的權術也許不及太祖朱元璋,荒唐不及武宗朱厚照,殘忍不及成祖朱棣,可是,荒誕、自大、殘忍以及喜歡玩弄權術 ,卻交集於他的身上。他也許是最能夠體會專制皇權的優越性的一個皇帝。他的墮落,非常迅速,而且徹底。他的刻薄寡恩,也算明代皇帝中很突出的一個。總之,本來他應當是在湖廣安陸府一個王府中守規矩的世子和王爺,卻最終因獲得了皇位而被皇權扭曲成為一個怪物 。似乎,一切都開始於“大禮議”——一場與他親生父親有關的政治爭論。

誰是我的父親
“大禮議”過程中文官政府的分化及士大夫們所表現出來的投機或頑固心態,使他對於一般的官員們非常輕蔑,並失去與士大夫們對話的興趣。他所要做的,就是牢固地控制著權柄, 並且永遠高深莫測。孟森對於嘉靖一朝的政治,亦是用“議禮”二字概括。那么,何謂“大禮議”?大禮議的實質是表明了明朝皇權正統的轉移,即帝系從孝宗、武宗一系轉到世宗一系,其核心問題是如何尊崇世宗的父親興獻王。大臣們與世宗所爭論的問題就是,新即位的世宗與已故的孝宗皇帝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是應該稱孝宗為伯父?還是稱孝宗為父親? 如果稱孝宗為父親,那么世宗又該如何稱呼他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祐璁?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事情,其實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對世宗來說,議大禮一事不僅是要爭取自己的皇權合法性,而且也是要逐步樹立自己作為皇帝的專制權威。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荒唐放誕的武宗朱厚照病逝,留下大好江山沒有子嗣繼承 。武宗去世,政府的工作實際上已落在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的身上。楊廷和與內閣其他大學士商議迎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璁。由於朱厚璁在當時是憲宗皇帝孫輩中年齡最大的,其父興獻王朱璁跟孝宗是兄弟,按照倫序繼承的原則,他的繼位得到了所有大臣們的同意。次日,太監谷大用、駙馬都督崔元、內閣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禮部尚書毛澄等人出發趕赴安陸,迎接朱厚璁前來即位。誰也不會想到,迎來的15歲的朱厚璁竟是如此難以對付。從正德十六年(1521)始至嘉靖三年(1524),朱厚璁依靠一部分臣工們的支持,在議禮問題上與大部分朝臣對立了整整4年,而在這一過程中,朱厚璁一步步走向強硬和專制。

誰續我的生命
世宗迷信道教,在明代皇帝中是最典型的。他為自己取了幾個很長的道號,大概凡是道士們 喜歡使用的字詞,在嘉靖的道號中都容納進去了,真是可笑至極。例如,他自號“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元真君”、“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 虛圓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又號“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境萬壽帝君”,把自己當作道教的神仙。
從16歲始,世宗就開始喜歡上道教的齋醮活動,即建壇向神祈福的活動。從嘉靖二年(1523 )起,世宗的齋醮活動就開始受到群臣的關注與勸諫。第一個誘引世宗進行此類活動的人, 可能是太監崔文。在四月份給事中張嵩的上疏中說:“太監崔文等於欽安殿修設醮供,請聖駕拜奏青詞,是以左道惑陛下,請火其書,斥其人。”閏四月,楊廷和也勸皇帝不要迷信道教:“齋醮祈禱必須預絕,其端不可輕信”,指出齋醮活動是道教之人假借來騙衣食的,虛誕誣罔。但是,世宗渾然不以為意。群臣在勸諫齋醮活動的同時,還不斷地提及要皇帝“宮寢限制、進御有時”、“親幸有節”,要節制女色。一個剛剛即位才一年多的17歲皇帝,竟然就開始迷上道教與女色,可想其精神是多么的空虛。所以,世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墮落得最快的一個。在世宗在位的45年中,他對於道教的痴迷從來就沒有改變過。嘉靖朝的不少政治事件,也與道教有關。比如說嘉靖朝嚴嵩的垮台,就是道士藍道行借扶乩(jī)之名指嚴嵩為奸臣而起。概括地說,世宗的信道活動中,前後有兩個人對他影響很大。一個是邵元節,一個是陶仲文。世宗所寵幸的道士中,唯二人恩寵日隆,始終不替。

誰做我的寵臣
嘉靖一朝,有寵臣,無權臣。世宗雖然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後就一直偏居西苑,但卻是乾綱獨斷,掌控著朝廷大權。這雖然是明代皇權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強的結果,也是世宗自身的性格所決定的。世宗在大禮議事件中的勝利,讓他產生出極強的自負心理。有些學者說世宗是一個“自大狂”。這句話絲毫不錯。明末的黃景璁世宗“集眾美自居”,即把自己看做是非常完美的人。實際上,世宗一直把自己當作是一個聖人。在有著這樣一種心態的帝王手下做大臣,自然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自誇。明代中葉有一位大臣叫做王守仁的,是一個大哲學家軍事家(正德年間他平定了寧王叛亂),世稱陽明先生。嘉靖初年他在平定思、田二州的叛亂之後,給朝廷上了一道報捷的奏疏。疏中說了自己“永除百年來兩廣心腹之患”、 “事半功倍”之類的話,結果招來了世宗一頓“近於夸詐,有失信義,恩威倒置,恐傷大體 ”的責罵。這件事說明,在世宗眼裡,沒有能臣,只有聽話辦事的奴才!嘉靖年間,皇帝比較信任的代表性的寵臣,前期有張璁(cōnɡ)、夏言,後期有嚴嵩、徐階。張璁、夏言皆以議禮而受寵;嚴嵩、徐階的特點,就是都很善於撰寫青詞。

朱厚璁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厚璁                        出生: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日
屬相:兔                            卒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
享年:60歲                          在位:45年
年號:嘉靖                          諡號:肅皇帝
廟號:世宗                          陵寢:永陵
父親:朱祐璁                        母親:蔣妃
初婚:16歲                          配偶:陳皇后,張皇后,方皇后
子女:8子,5女                      繼位人:朱載垢
最得意:大禮議中獲得勝利            最失意:壬寅宮變
最痛心:曹端妃被凌遲                最不幸:八子僅存其一
最擅長:權術、房中術

 

穆宗朱載垢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穆宗朱載垕與所有的皇帝一樣,穆宗朱載垕(hòu)也有一個“真命天子”的神話。嘉靖十八年,他與他的哥哥莊敬太子同日受封,太監們卻誤將太子的冊寶送到他的宮中,人以為異。後來,莊敬太子得病就死了,太子的位置居然輪到他了。他的弟弟景王想要與他爭奪皇位,卻在老皇帝世宗就快去世的前一年死了。他的一生,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他惟一的愛好就是女人,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無能。
萬曆二年(1574),張居正主持修纂《穆宗實錄》,對剛剛過世的穆宗有極高的評價:“上(穆宗)即位,承之以寬厚,躬修玄默,不降階序而運天下,務在屬任大臣,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故六年之間,海內翕然,稱太平天子云。”相比較而言,穆宗的性格確實是正德以後歷代皇帝中最謙和的。在他之前,是略有些變態的世宗;在他之後,是一個在偏激、厭世及對官僚政治的輕蔑中度過30多年歲月的神宗。所以,只有明靜、寬仁的穆宗,才讓大臣們有足夠的空間來施展抱負。隆慶一朝,只有六年。但是,其間人才輩出,徐階、張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傑。在他們的主持下,隆慶一朝倒真是一個太平盛世《明史》對穆宗的評價也不錯,說他“端拱寡營,躬行儉約”,每年光吃的一項省下來就達到幾萬兩銀子。不過,穆宗是一個“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統治期間,內閣之間的權力鬥爭加劇。其中,徐階與高拱的鬥爭從隆慶元年(1567)就已經開始。

內政:專任高拱

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朱厚熜死的時候,內閣大學士有四人:徐階、李春芳、郭朴、高拱。其中,徐階以首輔大學士,身份最尊,權力最大。嘉靖皇帝一死,徐階就草寫遺詔,以裕王朱載垕即位,並且革新嘉靖一朝的弊政。例如,恤錄嘉靖一朝因為勸諫而罷官或杖死的官員。當時,人們都將徐階視作正德、嘉靖之際的楊廷和。因此,徐階的聲望非常高。
徐階(1503~1583),字子升,號少湖,晚號存齋,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人,故人稱徐華亭。他在嘉靖元年(1522)中應天鄉試第八名,嘉靖二年中進士一甲第三名,也就俗稱的“探花”。這一年,徐階還只有21歲。可以想見,徐階是一個少年得志的才子。但是,嘉靖九年(1530),喜歡創新制度的世宗命令修改孔子廟的廟制,比如說將孔子的諡號由“王”改稱“先師”,毀塑像,用木牌位等等。這對於當時的許多讀書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徐階就上疏表示不同意,惹怒了皇帝。世宗將他發配到福建延平府(今福建三明市)去做一個管刑獄的推官,並在宮中的柱子上刻了幾個字———“徐階小人,永不敘用”。意思是說,徐階是一個小人,永遠不要讓他得到重用。後來,世宗似乎忘了當初發下的誓言,召徐階為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侍講。徐階從此學乖了許多,他“謹事(嚴)嵩,而益精治齋詞迎帝意”,討得了皇帝與首輔大學士嚴嵩的歡心。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階終於扳倒了專權21年的嚴嵩,順理成章地成為首輔。據說,徐階身材短小,但長得非常俊秀白皙,為人極富心術,城府極深。但另一方面,據說徐階非常能吃,且好酒。有一次,他在做江西提學副使任上,在路上遇見尚書毛伯溫。兩人用手抓著鵝肉和饅頭就酒,各吃了50個饅頭。徐階吃起來“長醊(zhuì)大釂(jiào),旁若無人”,毛伯溫感嘆道:“公大器也。”毛伯溫的話顯然不錯,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天下之人都歸心於徐階。但是,徐階過於自信,以為自己既然護持著裕王即位,新即位的朱載垕自然會聽自己的,全然不知自己的身後還有一個性格傲慢的高拱。
高拱(1512~1578),字肅卿,號中元,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他的仕途從翰林院庶吉士始,中歷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侍讀學士、太常寺卿兼國子監祭酒、禮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直到後來的內閣大學士。
徐階過於自信,以為自己既然護持著裕王即位,新即位的朱載垕自然會聽自己的,全然不知自己的身後還有一個性格傲慢的高拱。

邊事:俺答封貢

俺答汗是蒙古族韃靼部的一個部落首領。明初朱元璋將蒙古人驅往北邊草原。蒙古就分裂成韃靼和瓦剌兩部。韃靼在東面,瓦剌在西面。15世紀三四十年代,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勢力非常強盛,曾經與明朝軍隊發生衝突並且俘虜過明英宗。這件事,史稱“土木堡之變”。
在高拱的主持下,隆慶朝的政治局面以及邊防,都有了很大改觀。其中,邊防一事,最大的動作就是“俺答封貢”。
到15世紀末期的成化、弘治年間,韃靼強盛起來,其領袖稱小王子,時常騷擾明代北邊。小王子死的時候,大兒子阿爾倫已經死了,王位便由次子阿著繼承。不久,阿著也死了,大家便立阿爾倫的兒子卜赤為王。但是,阿著的兩個兒子吉囊和俺答,卻有著非常強的實力。卜赤雖然仍稱“小王子”,但基本上約束不了吉囊和俺答等人。

 

海事:開禁弭倭

明代的海防,主要是防倭。“”是自元末以來橫行於東南沿海的海盜,其中有不少日本人,故名“倭寇”。洪武十三年(1380)的胡惟庸黨案、嘉靖四十四年(1565)殺嚴世蕃,都借的是“通倭”的罪名。明代的倭寇,以洪武年間(1368~1398)和嘉靖年間(1522~1566)較盛。洪武年間的倭寇,主要是元末戰爭造成的人民離亂以及方國珍、張士誠等人的餘部入海兩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嘉靖年間的倭寇,也稱“後期倭寇”、“嘉靖大倭寇”,則主要是由嘉靖年間厲行海禁政策引起的。
明代為防倭寇侵擾而在福建構築的崇武城事情還得從嘉靖二年(1523)的寧波爭貢事件談起。在16世紀的亞洲,明王朝是整個亞洲貿易圈的核心。中國與日本東南亞等國之間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歷史學家們也稱這種貿易體系為“朝貢貿易”。朝貢貿易雖然受到幾年一貢的限制,但卻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的主要通道。一旦這種通道被堵塞,就可能會導致走私的風行。當然,在明代,無論是君主還是大臣們,都沒有國際貿易的觀念。他們所追求的,首先是國內的政治秩序的穩定。所以,寧波爭貢事件就成為引發海禁的導火線。

 

神宗朱翊鈞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將近48年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神宗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足足是48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1620年。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神宗朱翊(yì)鈞是明代歷史中統治最久的皇帝。從他10歲開始,到58歲生命結束,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0歲到20歲,他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權威,凡事依大學士張居正而行;20歲以後,他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後期怠於政事,酒色財氣,醉生夢死。

萬曆小皇帝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穆宗病危的訊息。三天之後,即二十五日,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穆宗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後坐皇后、皇貴妃,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御榻的右邊。穆宗抓住高拱的手,臨危託孤:“以天下累先生”,“事與馮保商榷而行。”接著,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 “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三輔臣即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 司禮監的地位也很重要,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馮保其實也在顧命之列。三位大學士受託之後,長號而出。第二天,隆慶皇帝即死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 改元萬曆。

醉夢之期
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講義》內稱神宗晚期為“醉夢之期”,並說此期神宗的特點是“怠於臨朝,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那么,神宗是什麼時候從一個立志有為的皇帝變成一個荒怠的皇帝呢?又是什麼東西讓皇帝墮落得如此厲害呢?雖然,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說法,神宗怠於臨朝的原因,先是因為寵幸鄭貴妃,後是因為厭惡大臣之間的朋黨鬥爭。但是,學者們也以為,神宗之怠於臨朝,還因為他的身體虛弱的原因。當然,身體虛弱的背後,是酒色財氣的過度。
萬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評神宗縱情於酒、色、 財、氣,並獻“四箴”。對皇帝私生活這樣干涉,使神宗非常惱怒。幸好首輔大學士申時行婉轉開導,說皇帝如果要處置雒於仁,無疑是承認雒於仁的批評是確有其事,外面的臣民會信以為真的。最後,雒於仁被革職為民。在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神宗曾召見申時行等人於毓德宮中,“自辨甚悉”。神宗對內閣大學士們說:“他說朕好酒,誰人不飲酒?……又說朕好色,偏寵貴妃鄭氏。朕只因鄭氏勤勞,朕每至一宮,她必相隨。朝夕間她獨小心侍奉, 委的勤勞。……朕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財皆朕之財。…… 人孰無氣,且如先生每也有僮僕家人,難道更不責治?”看來,神宗根本不承認雒於仁的批評。的確,明末社會好酒成風。清初的學者張履祥記載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習:“朝 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無群飲之禁,至於今日,流濫已極。……飲者率數升,能者無量。……飲酒或終日夜。朝野上下,恆舞酣歌。”意思是說,明代後期對於酒不實行專賣制度,所以民間可以自己製造酒,又不禁止群飲,飲酒成風。喝酒少的能喝幾升,多的無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神宗的好酒,不過是這種飲酒之風的體現罷了。神宗在17歲的時候,曾經因為醉酒杖責馮保的義子,差點被慈聖太后廢掉帝位。這件事他倒是承認。至於說到好色,神宗雖然似乎不及他的祖父,但卻一點也不遜色於他的父親。他在萬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 嬪”。而且,神宗竟然還玩起同性戀的勾當,即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當時宮中有10個長得很俊秀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號稱“十俊”。所以,雒於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開騙門”的批評。這一點,神宗與當初荒唐的武宗有一點類似。至於貪財一事,神宗在明代諸帝中可謂最有名了。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礦監、稅監,到各地四處搜括。

朱翊鈞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翊鈞                  出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八月十七日
屬相:豬                      卒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
享年:58歲                    在位:48年
年號:萬曆                    諡號:顯皇帝
廟號:神宗                    陵寢:定陵
父親:朱載垢                  母親:李貴妃
初婚:16歲                    配偶:王皇后
子女:8子,10女               繼位人:朱常洛
最得意:萬曆三大征            最失意:皇三子朱常洵做不成太子
最痛心:薩爾滸一戰喪師10萬    最不幸:身體虛弱,疾病纏身
最擅長:罷朝

 

 

光宗朱常洛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光宗朱常洛可能是明代歷史中最不幸的皇帝。在他39歲的生命歷程中,前20年是不受寵愛的皇子,後19年過的是戰戰兢兢的皇太子生活及短暫的一個月的皇帝生涯。他的一生, 始終處於宮廷陰謀漩渦之中。他的父親神宗偏愛他的異母弟福王朱常洵,而他則成為文官政府的官僚士大夫們擁護、推戴的對象。圍繞著他和福王,官僚們與神宗進行了長達15年的拉鋸戰。他被士大夫們視作國家的根本、未來的希望。他也確實在短短的一個月的執政生涯里 ,曾經令士大夫們歡欣鼓舞,欣欣向治。
皇長子:爭國本
對於習慣於生活在皇權之下的明代大夫們來說,皇儲是一個國家穩定的象徵。皇太子是預的君主,是國家的根本,可以杜絕旁人對於皇位的覬覦(jì yú)。我們應該還記得, 憲宗在兒子朱祐樘6歲的時候就將兒子冊立為太子;武宗因為沒有兒子,所以就接連出現宗室親王圖謀皇位的叛亂;世宗不立裕王朱載為太子,皇四子景王朱載圳就始終有著奪嫡的幻想。因此,從萬曆十四年(1586)起,大臣們與神宗就冊立皇太子一事展開了長達15年的拉鋸戰。許多大臣被生氣的神宗罷黜,但是,冊立皇太子的呼聲卻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皇太子正式冊立為止。
如果沒有福王朱常洵,或者如果朱常洵的生母不是受寵的鄭貴妃,大臣們也許沒有那么敏感 。在宮廷的地位升遷中,母以子貴或者子以母貴的可能性都存在。鄭貴妃是神宗最寵愛的妃子。她在14歲的時候就成為19歲的神宗的寵妃。據說,鄭貴妃不但有閉月羞花的美貌,而且聰明機警,喜歡讀書。她敢於毫無顧忌地挑逗、嘲笑神宗,同時又能傾聽皇帝的訴苦。可以不誇張地說,她是精神匱乏的神宗的精神支柱。她為皇帝生下了兩個孩子。其中,皇三子朱常洵最為神宗所喜愛。在神宗內心深處,肯定希望由朱常洵繼承他的皇位。但是,神宗同時也深知這樣對於繼承規則的破壞,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所“天潢演派”璽(壽山石)以 ,他一直在猶豫,藉口皇后還年輕,說不定能生出一個嫡系的皇子出來。在這種猶疑中,受傷害最大的無疑是皇長子朱常洛。

皇太子:梃擊案

朱常洛被冊封為皇太子的時候,已20歲。次年,皇太子納郭氏為皇太子妃。這在明朝歷代的皇帝中,結婚已相當的晚了。一般明代皇帝的結婚年齡,多半在16歲左右。朱常洛萬曆十三年始出閣講學,20歲始婚,可見神宗對他的冷淡。因此,婚後的皇太子移居慈慶宮 ,一則與母親王氏隔離,難以往來;二則受神宗的冷落,境遇並不很好。王氏居景陽宮,且眼睛患白內障,幾近失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氏病危。朱常洛前往探視,只見宮前門庭冷落。王氏聽到兒子朱常洛的聲音,用手撫摸著兒子,不禁悽然而泣,說:“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憾!”朱常洛及左右皆淚下如雨。母親死時,朱常洛已有五子,後來的思宗朱由檢亦已出生。然而,獲得太子名份以及生下皇孫,並不能改變朱常洛的境遇。東宮的防衛也非常鬆弛,侍衛僅寥寥數人。宮中的太監也多因東宮門庭冷落而告假而去。萬曆四十三年( 1615),慈慶宮遂發生梃(tǐnɡ)擊一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黃昏時分,一個陌生男子手持棗木棍闖入慈慶宮,打傷守門的老太監,直奔前殿檐下。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與同來的七八名太監將陌生男子擒獲,交由東華門的守衛指揮使朱雄收監。第二天,朱常洛將此事告知神宗。皇帝立即派人提問。當天,御史劉廷元就將訊問的結果奏報給皇帝:闖宮的男子名叫張差,是薊州井兒峪( yù)的百姓,語言顛三倒四,看起來有點顛狂,話裡頭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但又有些狡猾,看來要認真審問。初十日,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員對張差的審問結果是:張差因被人燒了柴草,要來京城申冤,在城裡亂闖,又受氣顛狂,受人誑騙說拿一木棍可以當作冤狀 ,然後亂跑,誤入慈慶宮。前後兩審的結果似乎有些不同,非但“吃齋討封”的話頭沒有提起,連帶狡黠的性格判斷也沒有了,變成純粹的一個“瘋顛”的結論。胡士相等人的處理意見是:按照在宮殿前射箭、放彈、投磚石傷人的法律,對張差問斬。但是,皇太子朱常洛在萬曆一朝中的地位及其安危,始終是一些正直的官員們所關心的。官員們不禁會想,慈慶宮雖然禁衛不嚴,但又怎么是一般人說進就進的呢?這背後肯定有隱情。刑部提牢主王之(c ài)抱著這樣的疑問,在牢中親自審問張差。十一日,王之為牢中囚犯散發飯菜,見張差身強力壯,樣子決不像瘋顛之人。王之誘他:“實招與飯,不招當飢死。”把飯放在張差的面前。張差低頭,又說:“不敢說。”於是,王之命牢中其他獄吏迴避,只留兩名獄卒在旁,親自對他進行審問。張差的招供中說:“張差小名張五兒,父張義病故。有馬三舅、 李外父,叫我跟不知名的老公,說:‘事成與爾幾畝地種!’老公騎馬,小的跟走。初三歇燕角鋪,初四到京。……到不知街道大宅子,一老公與我飯,說:‘你先沖一遭,撞著一個 ,打殺一個,打殺了我們救得你!’領我由厚載門進到宮門上。守門阻我,我擊之墮地。已而老公多,遂被縛。小爺福大。”照王之所錄的這一段口供,則張差的行為是由太監指使 ,而且目標直指小爺(皇太子)。王之這一奏疏,遂掀起軒然大波。有敢說話的官員如陸大受,就開始影射背後指使之人必有“奸畹”,暗示此事是鄭貴妃之父鄭國泰所為。神宗對王之及陸大受的奏疏,皆留中不報。

皇帝:紅丸案
鄭貴妃討好朱常洛的手段,主要是向朱常洛進獻美女。朱常洛自從做了太子之後,由於離開了母親的約束,加上父親朱翊鈞對自己的冷淡,生活失意,精神苦悶。所以,大部分的時間 ,他都是縱情於酒色。萬曆四十一年(1613)皇太子妃郭氏去世以後,朱常洛就沒有再立妃子。這可能是因為冊封皇太子妃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而神宗對於朱常洛基本上是不聞不問的。因此,在慈慶宮中,雖然有很多的女人,但卻沒有皇太子妃。也許,沒有皇太子妃,對於朱常洛來說更是自由。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病逝。八月初一,朱常洛即皇帝位,宣布次年改元泰昌。
朱常洛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常洛       出生:萬曆十年(1582)八月十一日
屬相:馬           卒年:泰昌元年(1620)
享年:39歲         在位:1月
年號:泰昌         諡號:貞皇帝
廟號:光宗         陵寢:慶陵
父親:朱翊鈞       母親:王恭妃
初婚:21歲         配偶:郭皇后
子女:7子,9女     繼位人:朱由校
最得意:子女眾多   最失意:太子之位不穩
最痛心:母親失明   最不幸:登基一月而亡
最擅長:隱忍

 

熹宗朱由校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從皇長孫到皇帝的角色轉換,要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完成,對於一個16歲的少年,尤其是對一個沒有受熹宗像過什麼教育、幾乎是文盲懵懂少年來說,實在有點勉為其難。然而,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日,少年朱由校就面臨這樣的角色轉換。早在萬曆年間,朱由校的父親朱常洛不為神宗所喜,這個皇孫自然也常在神宗的視野以外。直到神宗臨死,他才被冊立為皇太孫,有了出閣讀書的機會。沒想到他的父親登基一個月就撒手西去,連冊立他為皇太子都沒來得及,更別提讀書的事情了。這一年,朱由校已經16歲,看上去已經是一個少年了,但文化水平還比不上如今八九歲的國小生。他像一個木偶般被養母李選侍和一幫大臣搶來搶去,最後在5天之後變成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君主。他名義上統治了這個國家整整7年,但是實際上只是他信任的一個太監在掌控著政治權力。他甚至不知道如何去保護他的女人們和孩子 ——還好,他總算有效地保護了他的妻子和弟弟。在他統治期間,宦官專權達到了極限。 整整7年中, 他的心裡似乎一直沒有成熟,對於世界的認識始終膚淺。他喜歡在宮中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做木工,或者鬥蟋蟀。據說,在建造房屋與木工、油漆工藝方面,熹宗朱由校的水平很高,“巧匠不能及 ”。他將他的所有心智,都放在自己的玩樂中去了。也正因此,魏忠賢才有可能在天啟一朝中專權。魏忠賢的專權,其實不過是代皇帝專權。每次熹宗玩興正酣的時候,王體乾和魏忠賢就會從旁傳奏緊急公文,最後博得熹宗一句話:“你們用心去行吧,我已知道了。”實際上,除玩樂之外,他不關心別人,更不關心朝政與大臣的死活。在他的人生中,也許只有四個人最重要,即太監魏忠賢、乳母客氏、皇后張嫣和信王朱由檢

太監魏忠賢
 
 一個文盲高踞於皇帝的寶座上,而另外一個文盲當上了皇帝的秉筆太監,替皇帝擬寫朱批。 無論看起來是多么荒唐可笑,這卻是明代天啟元年(1621)至七年(1627)這7年間明代朝政的一個事實。也許,對於文盲的熹宗來說,沒有讀過書的魏忠賢比那些迂腐的大臣們,更值得信任,值得欣賞。相對前代的宦官專權者王振、劉瑾、馮保等人來說,魏忠賢毫無文化修養,而且品德全無可稱之處。熹宗對於魏忠賢的眷愛,只說明這個王朝沒落到一個可悲的地步——非但皇帝全無文化修養,且不具備對文化的最基本的欣賞力。對於以經術治國的明王朝來說,統治者的素質決定了天啟一朝可能是最黑暗的一個階段。因此,缺乏教育和辨別能力,自然是最高統治者熹宗寵信魏忠賢的一個原因;但是從魏忠賢方面來說,他又是憑藉什麼而取得皇帝的寵信呢?還有,魏忠賢儘管是皇帝寵信的太監,可他又是怎樣實現專權的呢?
乳母客氏
魏忠賢閹黨集團中,首逆除魏忠賢外,另一位便是熹宗的乳母客氏。魏忠賢的流毒,主要肆虐於外廷,正直的士大夫多受其殘害。客氏的險惡,主要集中於宮中,不依附於己的宦官及 后妃多受其害。客氏之所以能夠專寵於宮中,首先是因為其熹宗乳母的身份。熹宗即位之初 ,生母王氏已然去世。前面談過,熹宗的父親朱常洛在正妃死後沒有再立妃子,即位後也沒有冊封皇后,因此,熹宗也就沒有嫡母了。宮中地位較高的是兩位李選侍,即東李和西李。 客氏以乳母受寵於熹宗,在宮中的氣焰遠高於兩位選侍。
客氏名巴巴,本是定興縣侯巴兒(侯二)之妻,生子侯國興。她在18歲的時候被選入宮中, 充當皇太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美貌妖艷,在宮中本就不能安分。魏忠賢先前侍奉過的太監魏朝,就曾與客氏“對食”。原來,宮中值班太監不能在宮內做飯,每到吃飯時間,只能吃自帶的冷餐,而宮女則可以起火,於是太監們便托相熟的宮女代為溫飯,久而久之,宮女與太監結為相好,稱作“對食”,又作“菜戶”,與外間夫婦無異。明初,這種現象還是偷偷摸摸的。到了萬曆以後,則是公開的了。如果有宮女久而無伴,甚至還會遭到其他宮女們的嗤笑。客氏先後對食的“菜戶”,有魏朝、魏忠賢。魏朝與魏忠賢為了得到客氏,曾經起過爭執,而最後由朱由校裁決將客氏配給了魏忠賢。據一些筆記史料記載,客氏的私生活,並不僅限於魏朝與魏忠賢。她甚至可能與朱由校有染,所謂“邀上淫寵”。年紀輕輕的朱由校 ,對於三十幾歲年輕美貌的客氏誘惑,定然是無法把持。熹宗即位後不到10天,就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客氏此後與皇帝出入,形影不離。天啟元年二月,皇帝大婚,娶了張皇后。客氏自然必須迴避了。熹宗為此對客氏優容有加。若非客氏是已婚入宮,恐怕又是一個成化時代的“萬貴妃”。不過,客氏在朱由校做皇帝期間,作為一個乳母所受到的隆遇,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每逢生日,朱由校一定會親自去祝賀。她每一次出行,其排場都不亞於皇帝。出宮入宮,必定是清塵除道,香菸繚繞,“老祖太太千歲”呼聲震天。

皇后張嫣
天啟元年二月三日,即位不久的熹宗大婚,納祥符縣張國紀女為中宮,並在四月正式冊立, 即後來的懿安皇后。張氏名嫣,小字寶珠,性情頗為嚴正。在明代後期混亂的局勢中,張皇后卻始終清醒。例如,在天啟朝,她非常討厭魏忠賢與客氏,對於魏忠賢的野心也深有提防 ;在崇禎一朝,她受到思宗的尊敬和禮遇,而且對於朝中的大臣如周延儒等人的欺上罔下行 為非常厭惡。在百姓的眼中,張皇后有著極好的聲望。因此,當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 京城後,入宮的李岩第一個想到要保護的人便是張後。據說,李岩入宮,令宮女扶張後上座 ,行九拜之禮,令人護衛。當天晚上,張皇后自縊而死。從這一點來說,皇后張嫣的性情“ 嚴正”,確是事實。明亡之後,有一個自稱張皇后的女子向清朝投降。對此,清代學者朱彝尊曾作了一番辨別,說:“魏忠賢養女任氏,送給熹宗,被立為貴妃。農民軍攻進北京後, 流轉民間,詐稱熹宗皇后。被送往官府,光祿寺每月供養。人們所以都說熹宗張皇后失節。 沉冤莫雪,故附白之。”從《明史》的記載看,張皇后確實是在大順農民起義軍進城之後自縊而死,年38歲。

信王朱由檢
天啟五年八月,熹宗在客氏、魏忠賢的陪同下到西苑遊樂,在橋北淺水處大船上飲酒。然後 ,又與王體乾、魏忠賢及兩名親信小太監去深水處泛小舟蕩漾,卻被一陣狂風颳翻了小船, 差點被淹死。經過這次驚嚇,熹宗的身體每況愈下。天啟七年夏,病情加劇。八月十一日, 召見異母弟信王朱由檢,招呼弟弟說:“來,吾弟當為堯舜。”次日,召見內閣大臣黃立極 ,說:“昨召見信王,朕心甚悅,體覺稍安。”體覺稍安,只是因為安排了後事,所以放心了許多。10天之後,熹宗就駕崩了。信王朱由檢,即後來的明代最後一個皇帝思宗
朱由檢比熹宗朱由校小5歲,受過比朱由校更好的教育。這是因為,朱由檢在天啟二年(162 2)被他的哥哥朱由校封為信王。13歲的信王,年齡也剛好到了接受教育的時候,由進士出身的翰林院官員們悉心調教。等他18歲的時候,朱由校又替他完婚,聘周奎之女為王妃。從 這些事情看來,朱由校本人雖然貪玩,但是對於一個長兄應該做的事情,卻一點也沒有耽誤 。所以,朱由檢的文化修養比他的哥哥朱由校要高得多。朱由檢善書法詩文,也善於彈琴 。朱彝尊說朱由檢的書法“龍騰虎躍”,氣韻非凡。其次,朱由檢少年時期的生活環境要安靜得多。熹宗朱由校因為是皇長孫、皇太子,一直被後宮中的投機分子如李選侍(西李)、 魏忠賢等人居為奇貨,導引壞了。而朱由檢雖然也是從小失去生母,但一直在另一位李選侍 (東李)的撫養下,比較健康地成長。東李人品極端正。受東李的影響,朱由檢從小就養成了獨立奮鬥的剛毅性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當時,熹宗朱由校無子無女,孑然一身,而兄弟七人也只剩下五弟一人,朱由檢已經是朱由校惟一的繼承人了。在朝臣們心中,期盼信王朱由檢繼位的願望也早就有了。一些在野的大臣們閒聊的時候,都主張勸信王早日出閣講學 。出閣講學,一般是皇太子的禮節。當然,這樣的奏疏,是誰都不敢上奏的,因為這無異於詛咒熹宗早死無後。但是,在信王朱由檢那裡,卻是一種韜光養晦的氣象。信王朱由檢基本上託病不願上朝,以避免遭到魏忠賢的猜忌。

朱由校小檔案
姓名:朱由校                           出生:萬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
屬相:蛇                               卒年:天啟七年(1627)
享年:23歲                             在位:7年
年號:天啟                             諡號:皇帝
廟號:熹宗                             陵寢:
德陵
父親:朱常洛                           母親:王選侍
初婚:16歲                             配偶:張皇后
子女:3子,2女                         繼位人:
朱由檢
最得意:製造出非常機巧的水戲玩具        最失意:兒子早夭
最痛心:乳母客氏一度被逐出宮廷          最不幸:溺水染病而亡
最擅長:土木工程

 

思宗朱由檢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為複雜的一個。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 ,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當然,複雜性格的背後,是複雜的政治形勢。農民起義、後金軍隊的入侵、災荒、大臣之間的黨同伐異,都是讓思宗頭痛的難題。處理這樣的 難題,成功或者失誤都屬於正常。在史學界,有一種所謂“17世紀危機”的理論,即認為17 世紀中葉全球氣候變冷,導致處於溫帶的中國北方莊稼生長和收穫期明顯縮短,並進而引發饑荒和瘟疫,以及長江中下游稻米高產區因過度追求貨幣的增值而導致糧食匱乏,動搖了明王朝的社會與經濟基礎結構。清兵的入關與清朝的建立,才引導著中國從危機中走了出來。 這樣的理論,似乎也可以為思宗這個亡國之君開脫了。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死的時候,也是這樣自解的。此後,歷史學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然而,人才何代無之?要在知人善任罷了。然而崇禎一朝“有君而無臣”。思宗既想有心為治,卻不識用人之道,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而且,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因此,一方面,一個勤政、自律、立志有為的皇帝無奈成為亡國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思宗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馭下之嚴,卻正是加速了明王朝覆亡的催化劑

自信:除魏忠賢
“神明自運”四字,是明末清初松江(今上海市)名士夏允彝對思宗除去太監魏忠賢一事的評價。稍後的歷史學家如談遷等人,對於思宗在除魏忠賢一事上所表現出來的穩重、魄力, 都嘆賞不已。的確,在天啟末年和崇禎初年,思宗的政治才能曾曇花一現般絢麗奪目。他在接替自己的長兄朱由校的皇位之後,很快進入角色,並順利排除一切影響他皇位和執政的因素。在明代歷史中,思宗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無疑是在不動聲色中除去了權傾朝野的魏忠 賢。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天啟皇帝死後的第三天,朱由檢正式即皇帝位,定次年改元崇禎。當時,魏忠賢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魏忠賢的親信田爾耕為錦衣衛提督 ;崔呈秀為兵部尚書。朝廷內外自內閣、六部乃至四方總督、巡撫,遍布魏忠賢的死黨。魏忠賢不敢公然加害思宗,只是因為明代皇權的權威而不敢輕舉妄動,但是,暗中的毒害還是有可能的。所以,思宗在八月二十三日入宮當天,一夜未眠,取來巡視宦官身上的佩劍以防身,又牢記皇嫂張皇后的告誡,不吃宮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麥餅。整個宮中,都處在一種非常恐怖和壓抑的氣氛當中。登基之後的思宗,深知要除去魏忠賢,必須要首先穩固自己的地位並保證自己的安全。他一面像他的哥哥朱由校一樣,優待魏忠賢和客氏,一面將信王府中的侍奉宦官宮女逐漸帶到了宮中,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多疑:殺袁崇煥
思宗的多疑,在明代歷史中也是有名的。在他即位不久,就曾經有一個名叫陝嗣宗的御史上疏指出思宗的性格中有“五不自知”,其中有一條即“日涉於猜疑而不自知”。在處理袁崇煥問題上,思宗從極度信任逐漸轉為極度生疑。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祖籍廣東東莞縣,落籍於廣西藤縣。由於是南方人,思宗私下裡稱他為“蠻子”。明代兩廣並不是文化發達的地域,所以當地出身的官員倒確有另外一種氣質。像出身於廣東瓊州府(今海南省)的海瑞,也曾經是一代名臣。袁崇煥的才能,體現在軍事方面。即使在他被殺之前的一段時間,思宗仍是以為“守遼非蠻子不可”。可以說,他是明末最善於與後金軍隊作戰的明軍將領。他是一名文臣,萬曆四十七年(1619)的進士, 卻在天啟六年(1626)就做上了肩負東北防務重任的遼東巡撫。這充分說明了他的軍事才能 。曾經向思宗推薦過袁崇煥的官員呂純如,對袁崇煥就有“不怕死,不愛錢”的評價。“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就足以開出一個太平盛世來。明代的邊將中,不貪財的極少。像萬曆年間著名的邊將譚綸、戚繼光,都非常善於斂財。明代的許多次兵變,多半是因為邊將的貪財和剋扣軍餉造成的。因此,袁崇煥“不愛錢,不怕死”的性格,也就決定了他必然能夠取得士兵們的擁戴。袁崇煥的軍隊在明末也就成為最能作戰的軍隊。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躁刻:馭下太嚴
一個人的悲劇,常是他的性格的悲劇孟子說過,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國與役處。 就是說,一個亡國的君主總是將他的臣民視為奴役。思宗恰恰正是這么一個人。雖說在明代君主高度專權的政治環境中,皇帝是不可能以“師、友”的態度來對待臣民的,但是,思宗對於大臣的態度,其嚴峻和刻薄已經超出想像。作為一個自律甚嚴、急於求成的皇帝,他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變長期以來政府的陋習。陝嗣宗批評思宗的“五不自知”的奏疏中說:“今皇上於二三大臣間,呼之而前,唯恐不速,長跪逾時,備加譴訶,甚者剛遭指摘, 便責以受賄。敬大臣之心何在?臣恐日習於尊倨而不自知!”又說思宗“日趨於紛苛而不自知”。應當說,陝嗣宗的批評是非常深刻的。一個過分苛求的皇帝之下,是很難出現敢於擔當的大臣的。所以,無為而治的明代皇帝如孝宗、穆宗統治的時代,倒是名臣輩出。後代歷史學家常感嘆崇禎朝“有君而無臣”,其實,因為思宗過分地苛責大臣,大臣們動則得咎, 哪裡敢有什麼動作呢?所以,崇禎一朝中,真正能夠辦事、願意辦事的大臣不多;而且,崇禎一朝中,被殺的大臣也頗多。頻繁地更換大臣和濫殺大臣,是崇禎朝的特點之一。
崇禎一朝17年,設內閣大學士弈棋一般,輪換了50人,變換之快,真是讓人嘖舌。其中任期較長的兩人,分別是溫體仁周延儒。兩人在《明史》中都列名於奸臣傳中。

長公主、皇太子與朱三太子
思宗的子女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這就注定了他們悲劇的命運。皇太子先後出現過法國 。兩個;朱三太子先後出現過多次。不過,他們的下場無一例外都很悲慘,都最終被處死。相比較而言,思宗的女兒後來的下落倒還比較清楚。這是因為,思宗在決意自縊之前,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受辱,曾先後對自己的兩個女兒下毒手。即使僥倖生還,也決無法遁逸。
武俠小說常偽托的長平公主,實際上死於順治三年(1646)。思宗總共有六女,其中四女早逝。崇禎十七年(1644),思宗還有兩個女兒,即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崇禎帝自殺前,入壽寧宮,長平公主牽衣而哭。崇禎帝說:“汝何故生我家?”揮劍砍去,斷長平公主左臂, 昏死過去。接著,思宗入昭仁宮,砍殺昭仁公主。長平公主昏死後,被人抬到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家中,五天后竟然甦醒過來。順治二年(1645),長平公主上書給清世祖,請求準予出家。清世祖不同意,命將長平公主許配給當初思宗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並賜給土田、府邸金錢車馬。但長平公主經歷家破國亡之痛,鬱鬱寡歡,次年逝世。
思宗共有7個兒子。其中,周皇后生子三人,即太子慈■、懷隱王慈■(皇二子)、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貴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皇四子)、悼靈王慈煥(皇五子)、悼懷王皇六子)、皇七子。崇禎十七年(1644),太子16歲,皇三子定王慈炯14歲,皇四子慈■應當也有十餘歲。除了這三個兒子外,其他的兒子都已早逝。與對待女兒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太子來不及去成國公府,便隱匿於民間,定王和永王一齊去了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城,命令搜尋太子與定王、永王。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將定王、永王交出。太子據說亦被李自成的軍隊搜獲。太子與闖王李自成之間還有一段對話。太子挺立不屈,談吐自如,問李自成說:“ 何不殺我?”闖王說:“汝無罪,我豈妄殺!”太子說:“既然這樣,聽我一句話: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我百姓。”四月十三日,李自成東征吳三桂時,定王、永王隨軍前往。據說,太子當時也在軍中。據《明史》記載,李自成曾封太子為宋王。此後,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都不清楚,或說曾被吳三桂奪去,或說定王曾在城南遇害。崇禎十七年(1644)十一月,北京出現皇太子;順治二年(1645)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中亦出現皇太子。無疑,兩位皇太子中必有一假。

 

朱由檢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由檢                   出生:萬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
屬相:犬                       卒年:崇禎十七年(1644)
享年:35歲                     在位:17年
年號:崇禎                     諡號:莊烈愍皇帝
廟號:思宗,後改毅宗、懷宗     陵寢:思陵
父親:朱常洛                   母親:劉賢妃
初婚:18歲                     配偶:周皇后
子女:7子,6女                 繼位人:無
最得意:除魏忠賢               最失意:面對內憂外患,無法應對
最痛心:亡國自殺               最不幸:幼年喪母;手刃親女
最擅長:猜忌

 

明代帝王世系(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三十一年(1398)
    惠帝朱允文建文元年(1399)——四年(1402)
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二十二年(1424)
仁宗朱高熾洪熙元年(1425)
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十年(1435)
英宗朱祁鎮正統元年(1436)——十四年(1449)
代宗朱祁鈺景泰元年(1450)——七年(1456)
英宗朱祁鎮天順元年(1457)——八年(1464)
憲宗朱見深成化元年(1465)——二十三年(1487)
孝宗朱祐樘弘治元年(1488)——十八年(1505)
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十六年(1521)
世宗朱厚璁嘉靖元年(1522)——四十五年(1566)
穆宗朱載垢隆慶元年(1567)——六年(1572)
神宗朱翊鈞萬曆元年(1573)——四十八年(1620)
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
熹宗朱由校天啟元年(1621)——七年(1627)
思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十七年(1644)

明朝十六帝 明朝十六帝

 

相關信息

明朝

正史明朝十六帝

大明朝

吳晗《朱元璋傳》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天有主編: 《明朝十六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修曉波、田澍《明太祖——朱元璋》學苑出版社,1997年
孫正容《朱元璋系年要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恭閔惠皇帝朱允文》,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商傳: 《永樂皇帝》北京出版社,1989年
晁中辰《明成祖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
楊林《馬上天子》團結出版社,1998年

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趙中男: 《宣德皇帝大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李治亭、林乾主編:《明代皇帝秘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英宗睿皇帝朱祁鎮》,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趙毅、羅冬陽《正統皇帝大傳》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天有主編: 《明朝十六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李洵:《正德皇帝大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世宗朱厚文世宗朱厚

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世宗肅皇帝朱厚文》,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傳》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林乾:《嘉靖帝隆慶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樊樹志《萬曆傳》 ,人民出版社,1993年
林金樹《萬曆帝》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 ,三聯書店,1997年

王天有主編: 《明朝十六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樊樹志: 《晚明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凱: 《泰昌帝天啟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王天有主編: 《明朝十六帝·熹宗皇帝朱由校》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林金樹、高壽仙《天啟皇帝大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徐凱:《泰昌帝天啟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毅宗烈皇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樊樹志: 《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德信、譚天星:《崇禎皇帝大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