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在1976年夏著成的一部經典歷史著作。該書不僅打破了學術與通俗的分界,更重要的是它為現代中國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價值。它不是一本普通的通俗讀物,而是用通俗的文字寫作專門研究的著作,是以生動之筆演繹深刻之理,字裡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以超然獨到的眼光,典雅曉暢的手筆,把握歷史演進的脈搏。書名雖為“萬曆十五年”,然而其內容卻俯瞰了整個明朝的興衰。以小見大、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闢了一塊新的天地。此書自出版至今天20餘年來暢銷不衰,一直能在各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可算是歷史著作的奇蹟。

基本信息

背景簡介

《萬曆十五年》《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完成於1976年夏,作為一部特立獨行的作品,其出版頗費周折。商業性質的書局說文章提及宮廷生活,妃嬪間恩怨,雖有一定興趣,但是又因海瑞,牽涉明朝財政;因為李贄,提到中國思想,應屬學術著作。大學出版社則認為既不像斷代史,也不像專題論文,又缺乏分析與解剖,實在不倫不類,也不願承印,到1979年耶魯大學出版社接受出版。這本書才得以與讀者見面。
黃仁宇,1918年生於湖南長沙。父親是中國革命初期同盟會會員、孫中山的戰友黃震白
1935年,黃仁宇先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念電機工程。抗日軍興,黃仁宇放棄學業,在長沙參加《抗戰日報》,做編輯訪問工作。抗戰日報的社長是田漢,總編輯是廖沫沙。後投筆從戎,直接參加抗戰。1940年,從成都中央陸軍官校畢業。曾任陸軍少尉排長(1941年)、中尉參謀(1942年)。1943年由重慶飛往印度,參加中國印度遠征軍,在孫立人部下做參謀,常到戰場視察,仍舊寫文章,大多在重慶《大公報》發表,在支那戰役中,他到前線觀察,被日軍藏在樹叢中的狙擊兵射中大腿,運到後方調養。受頒陸海空軍一等獎章。抗戰勝利後,黃仁宇隨軍由上海飛到東北,任第三方面軍及東北保全司令長官司令部少校參謀。1946年參加全國考試後,被選派到美國雷溫烏茲要塞陸軍參謀大學深造,1947年由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回國任國防部參謀。後來又到日本參加中國駐日代表團。1950年以中國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的身分退伍。
1952年,再度赴美於密西根大學攻讀歷史學。那一年黃仁宇34歲。他把半生的事業成就全部放棄,重新和年輕的學生們生活在一起,半工半讀,發憤攻讀,先後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前後一共12年。其間,黃仁宇戴上黃藍兩色上有校徽的便帽,熱情參加美國中西部足球聯賽。黃仁宇從一個業餘性質的作者,蛻變為胸藏萬卷的學人,他以後的成就,都是在這個期間奠定的。
畢業後相繼在南伊利諾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任教,又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萬曆十五年》明·皇都積勝圖中的貨郎

黃仁宇生性豪爽,古道熱腸,對人誠懇,生活簡素樸實,同時也注重儲蓄,家有餘資,都細心投資。黃仁宇歡喜賓客,新帕爾茲附近有幾家餐館,是他家待客之處,其中有兩家開在河畔,風景優美,這地方也就是他寫的《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名稱的來源。黃仁宇夫婦愛好旅遊,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時,曾遍游西歐各國,也曾遍游美國東西岸。
2000年1月8日,黃仁宇在看電影中去世。這是一部叫《雪降洋杉》的文藝片。黃仁宇常說:“我一生經歷過中外各階層的生活,不論是治世亂世,無所不聞,無所不見。”非凡的經歷造就了非凡的視角
黃仁宇雖然到中年才開始治史,但用功甚勤,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緬北之戰》(1946年)、《十六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英文版1974年,聯經中文版2001年)、《萬曆十五年》(英文版1981年,中文版1985年)、《放寬歷史的視界》(1988年)、《中國大歷史》(英文版1988年,中文版1993年)、《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989年)、《地北天南敘古今》(1991年)、《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1991年)、《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1993年)、《近代中國的歷程》(1994年)、 《關係千萬重》(1998年)、《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2001年)。還曾參與《明代名人傳》《劍橋中國史》的編寫。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萬曆十五年》。

內容精要

《萬曆十五年》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這一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用黃仁宇的說法“實在是平平淡淡的一年”。
為什麼選擇這一年做橫截面來觀察?這也是黃仁宇與眾不同的地方。一般大家對中國現代化的探討都在於對中西碰撞的過程。而黃仁宇一開始就將歷史的基點向後挪移了三五百年,從這裡來尋求中國社會發展的秘密。《萬曆十五年》是為了了解“中國大歷史”,是進一步談論“資本主義與21世紀”的一個斷代的切入點,可以說他的一系列著作構成了一個思考的整體。其最初的立足點實際是他那部紮實的博士論文《16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
他選擇了萬曆十五年作為橫截面,然後又精選了一些人物來做解剖。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只是了解78 世紀中國社會體制的一個個切入點。這些人物構成了這本書的基本框架,也構成了這本書的章節。
萬曆十五年是從一場上朝謠言開始的。這一天北京城裡哄傳說皇上要舉行午朝大典了。文武百官不敢怠慢,趕緊都趕到紫禁城。但這件事皇上自己都不知道,又查不到謠言的源頭。皇帝生氣就把所有官員減免了兩個月工資
這時,中華帝國雖然表面上尊卑有序,實際上已經是亂糟糟的了。黃仁宇開始了他的敘述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

他考察的第一個人物就是當時中華帝國的第一號人物———萬曆皇帝朱翊鈞。這一年他雖然還才是一個24歲的青年,但已經做了15年皇帝了。做皇帝有一系列的禮儀制度束縛著他。
在明朝開始的時候,有早朝午朝晚朝規定各部門有185件事情要面奏皇帝。但第六代正統皇帝即位時,才9歲。第十代正德皇帝特別荒唐,十一代嘉靖皇帝忙於煉丹,十二代隆慶皇帝庸碌無知。到了萬曆皇帝即位時,皇帝制度已經減省了很多。
萬曆少年登基,和母親慈孝皇太后感情很深。除了太后,他需要尊敬的還有首輔張居正和“大伴”馮保。張馮的結合對今後的政治形勢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張居正還兼管著萬曆的教育。
明朝開國之初曾經設立丞相,但前後三人都為太祖朱元璋所殺,從此不再設立宰相大學士逐漸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但在名義上並不負有行政責任。大學士有主次之分,造成了朝臣間的糾紛更加複雜。張居正當時就是首輔或稱元輔
明朝宦官參政現象朱元璋時就開始了,有專門的“秉筆太監”幫皇帝研讀奏章,奏章由大學士票擬作答。皇帝根據“票擬”批答奏章,有時這一工作由“秉筆太監”來完成。馮保就是“秉筆太監”。

《萬曆十五年》黃仁宇

這一制度使皇帝成為文臣太監之間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約之效。但情況往往不是如此。王振、劉謹等臭名昭著的太監曾經權傾朝野,貽害朝廷。張居正和馮保的關係處理得很好。
張居正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理下,萬曆朝的第一個十年,百事轉蘇、欣欣向榮。北方的“虜患”和南邊的“倭患”都被平定。國家府庫大為充實。
張居正十年新政,其重點在於改變文官機構的作風,加強行政效率。但張居正的維新不過是局部的整頓,而非體制的變革。張居正名義上是皇帝的顧問,並沒有決策和任免的權力。為了貫徹其意圖往往利用私人和私人信函間接進行。不合理的制度稅收常例積弊難消。他所帶來的空前壓力為全部文官終身難忘。他還干涉萬曆的私人生活,限制皇帝的花費。張居正死後被清算。大伴馮保被逐出京。萬曆實際掌握了政府。但不久他發現自主之權還是受到很多的約束,即使貴為天子,也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物。
萬曆和鄭貴妃由於共同的讀書興趣而真心相愛。萬曆想廢長立幼,立鄭妃的兒子。但為文官集團所不允許。於是他消極怠工,20 年不理朝政。 高級職位空缺,他也不遞補。在他統治的晚期,一個文官的離職就意味著一個名位的廢革,因為不再有人補缺。但制度還是在起作用,皇帝放棄職責並沒有使政府癱瘓。文官集團有它多年形成的自動控制程式。派遣和升遷用抽籤的方式進行。延擱立嗣責任之爭也使朝臣們分裂成幾派,舌戰筆戰不斷。萬曆48年的統治造成了文官集團中不可收拾的局面。
由於成憲不可更改,一個年輕皇帝沒有能把自己的創造能力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揮。成了一個“活著的老祖宗”。

《萬曆十五年》張居正

萬曆十五年的首輔是申時行,申接受張居正的教訓,下定決心當和事佬,除非把全部文官罷免,而代之以不同的組織和不同的原則,身為首輔只能和文官合作。他還停止了張居正的考成法。雖然謙虛抑讓,申還是巧妙地起用潘季馴治河。潘治理黃河,成績卓著。他以溫和的態度和萬曆建立親切的信任關係,並利用這個關係使皇帝的舉動接近於文官集團的期望。
海瑞是一個古怪的模範官僚。他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但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海瑞和張居正都是希望尋找出一種適當的方式,使帝國能納入他們所設計的政治規範之內。張居正的措施帶有變法的意味。海瑞則力圖恢復洪武舊制。並一意重農,力追往古。
一代名將戚繼光,試圖改革武備的努力遇到了文官集團的阻礙。由於和張居正的密切關係,被免職。萬曆十五年的年底,他在貧病交加中死去。軍備的張弛影響一國的盛衰。將星西隕之際,我們一個古老帝國業已失去了重振軍備的最好時機。這時西班牙艦隊已整備出征英國。
哲學家李贄在萬曆十五年的後一年剃度,開始自己的精神追求。對於同時代的人,他推崇張居正,傾倒於戚繼光。對於海瑞,他認為過於拘泥傳統道德,只是“萬古青草”。張居正是政治家,李贄是哲學家,他們同樣追求自由,有志於改革創造,又同樣為時代所扼止。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萬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帝國已經走到了發展的盡頭。萬曆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張居正的身後榮辱實在與他個人的品格和皇帝的成人等心理因素有關;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海瑞無視社會現實而推行的激進改革,往往可能導致教條主義的無人理解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黃先生是要通過發生在萬曆十五年的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通過這一個個個人的例子,揭破中國社會的結構,把握16世紀的中國的歷史走向。

專家點評

《萬曆十五年》海瑞

黃仁宇先生認為,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在後面的附錄里,黃仁宇先生系統闡述了他的“大歷史觀”。他把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稱為“潛水艇夾麵包”。更簡單的說法就是兩塊麵包中間夾有粘性的物質,使得上下的兩塊麵包能夠相連。在這個思考的模型中,麵包被認為是有能動性的個體或群體,而中間的粘性物質則是兩塊“麵包”之間的聯繫模式,整個系統的目的是要保持穩定和效率。聯繫的關鍵在於上下“麵包”之間能否能有效的傳遞信息以及解決矛盾。
黃仁宇先生用這個模型解釋了中國封建制度的一個特點:上面的麵包是文官群體,而下面的則是眾多沒有組織的老百姓群體。中國溝通上下階級的方式是道德與倫理,這在書的正文中曾多次提到,實際上乃是全書的主題;而西方近代國家的溝通工具則是法律與制度。作者寫道:“《萬曆十五年》指出道德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從沒有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觀點應當遠大。”
黃先生的史學成就,不在於他對具體史實的精細考訂,也不在於他優美動人的文筆,而在於在史實和史論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歷史演化的一般法則和理論模式,並將之運用於具體的歷史研究。歸納演繹巧妙配合,抽象與假設並用,人性關懷滲入理性思考。其別具特色的大歷史觀既繼承了 司馬遷提出的“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優良傳統,也得益於其對西方歷史研究的深切理解。可謂是隔代遺傳與橫向嫁接,中西交融之作。
《萬曆十五年》的永恆魅力也不在於歷史事實的描述方法,而在於作品內含的作者內心對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和關懷。對中華民族發展軌跡和現實的思考是其所有著作的中心。無論是早年從軍,還是中年治史,這顆心一直跟隨著作者黃仁宇先生。1982年,作者親自翻譯的中文本在大陸中華書局出版,由廖沫沙題簽。英文版書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e》。此外還有法文本、德文本、日文本。
他倡導的“大歷史觀”有很多的爭議,許多具體問題還需進一步推敲,但是他對中國歷史獨特的思考和解釋,已經影響了並將繼續影響中國學人。

書籍評價

世人對世間萬物的認知,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見仁見智。史學亦當如此。黃仁宇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獨特的視角,把明朝晚年的公元1587年,即萬曆朝十五年,作為切入口,把這一年看似歌舞昇平,實則上通過許多事件又蘊含、預示著大明王朝已經走到盡頭。黃仁宇在書中提出了許多尖銳問題,是令後人深思、研究的。
中華民族是個農耕民族,它的文化也是亞洲大陸地理的產物,而歐美一些強國及後崛起的日本的物質文明,則有其海洋性國家的經驗。誠然,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有其先後程式,其中最大的差別,現代先進國家以商業的法律為保證,而落後國家都以舊式農村的習慣及結構為基礎的。當中國人還在修築明長城抵禦外來入侵時,歐美列強已建造鐵甲堅船,試製遠程火炮,開始跨洋越海、掠地攻城的侵略擴張。連當年群雄割據的日本列島的倭寇,也能肆無忌禪地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實屬匪夷所思。這也從一個側面再次證實了:落後就要挨打的真理。中國的封建社會歷來以道德代替法律。這也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演變成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由放牛娃而躍上皇帝寶座,他登基後為解決社會的根本問題即土地問題,採用嚴厲的手段,打擊豪紳富戶,一時間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社會矛盾相應得到了暫時緩和,但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局限,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在以後的歲月里,社會矛盾不斷地激化,最終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農民起義的烽煙四起,沒落的晚明政權被推翻。但李自成在奪取全國政權後的短短數月內,又遭覆滅。《萬曆十五年》一書中,還重點寫到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最極端的清官海瑞,他一生清廉,又鐵面無私,即使對皇帝,他也敢於冒死諍諫,實屬難能可貴。如今學習國學和歷史的人不多,研究者就更少了,尤其體現在青少年一代,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已發生根本的裂變。這種不正常的導向,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