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共有36萬字篇幅,自述生平經歷與學術研究經驗,並具小說敘述的技巧。全書定名為《黃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為兩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價”;書前並有多幅珍貴的個人及歷史照片。

基本信息

簡介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是規模宏大的回憶錄,從作者早年的從軍經歷,到壯年時期在美國打工、求學、無所不包;本書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歷史”檢討中國近代革命,統攝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進程;黃仁宇傳遞給我們他脫胎於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他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也許正因為這樣,美國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筆仿佛具備卡夫卡的夢幻特質。

作者介紹

黃仁宇(1918-2000),生於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長沙《抗日戰報》工作,後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其後赴美攻歷史,獲學士(1954)、碩士(1957)、博士(1964)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70)。參與《明代名人傳》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

編輯推薦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書中雖是歷數作者的種種經歷,但不乏設問,留給後人很多作者未解之謎。

黃仁宇決定死後再出版這本書,的確是用心良苦。

望黃迷們不要錯過這本書。

相關評論

明代的政府財政非常奇怪,雖然缺乏整體的系統,但底層的地方會計用各種方式動手腳,讓整體看起來很有秩序。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官方的馬匹。
明代開國後,政府從大草原和外國收集了一些馬匹。在滿足軍隊的需求後,剩餘的馬匹就用來繁殖。約四萬匹種馬轉包給一般民家飼養,養馬的人家可以不用繳稅,但必須養好馬匹,有病時請獸醫,負責馬匹的生育,不能動用政府的錢。不久後的15世紀初期,官方“統計數字”顯示,這一類別下的馬匹數量已達數百萬之譜。具體畫在紙上時,每年的數量曲線乎成直線,有一飛沖天之勢,顯示原始的資料並不是來自於一匹一匹的清點,而是從每年固定的繁殖率累進而來。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這番邏輯上的推理卻可以從許多其他的輔助資料得到證實。
首先,朝廷的檢查人員每三年才會到鄉間一趟,去檢查和烙印官方馬匹,因此每年的數目不可能得自於他們的報告。其次,中國當時的鄉村經濟不可能支撐如此龐大的馬匹數目,而且全集中在北方的一小塊區域內。
到了一百五十年後的16世紀末期,政府決定把這些種馬的價值換算成現金,結果發現馬匹數量大概在十萬匹左右,根本不是數百萬。
我們從這次事件中學到,在帝制中國的末期,一個重要的財政政策居然可以衍生自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不必考慮所有的相關因素。政策的實施全賴政府當局往下施壓,因為官僚體制和一般大眾之間缺乏法律和經濟的聯繫,無法確保實施一套更上軌道的稅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