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劇

湖劇

湖劇原名“湖州灘簧”,是流行於湖州、吳興、長興、德清一帶的戲曲劇種,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湖劇最早是由民歌小調、雜耍、民間歌舞等融合發展而成的,谷稱“百花紅戲”。後來吸收了揚州、蘇州等地傳來的灘簧調和琴書的曲調,演變為適合本地民眾口味的“本灘調”;又把當地說唱“三跳“的曲調作為輔助必曲調,遂使這一劇種的曲調得以豐富。湖劇帶有濃郁的水鄉情調,不僅語言親切柔和,曲調清新流暢,而且表演文雅細膩,宜演悲歡離合的家庭愛情戲。常用曲調除“本灘調”外,還有“燒香調”、“小戲調”等。

基本信息

概述

湖劇湖劇

湖劇,原名“湖州灘簧”,主要流行於浙江湖州、嘉興地區及杭州的餘杭、臨安,江蘇的吳江、宜興,安徽的廣德等地,已有百年的歷史。因吳興舊屬湖州府,故1951年定名為湖劇。

2007年6月,湖劇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1年6月9日公布,湖劇、德清防風傳說入選第三批國遺名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經國家非遺名錄評審委員會對全國範圍內申報的3136個項目價值進行認真評審和科學認定,最終全國共有355項入選,其中新入選項目191項,擴展項目164項。此次湖劇等5項非遺項目,體現了湖州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湖劇最早是由民歌小調、雜耍、民間歌舞等融合發展而成的,谷稱“百花紅戲”。後來吸收了揚州、蘇州等地傳來的灘簧調和琴書的曲調,演變為適合本地民眾口味的“本灘調”;又把當地說唱“三跳“的曲調作為輔助必曲調,遂使這一劇種的曲調得以豐富。湖劇帶有濃郁的水鄉情調,不僅語言親切柔和,曲調清新流暢,而且表演文雅細膩,宜演悲歡離合的家庭愛情戲。常用曲調除“本灘調”外,還有“燒香調”、“小戲調”等。

其唱腔也在原有的《小戲調》基礎上發展出《本灘調》和《燒香調》。本灘大戲舞台語言趨於文雅,歸納成湖劇“十八個半音韻”,行當也突破了“二小”“三小”,至20世紀40年代末,逐漸形成了本灘大戲為主,大戲小戲並存的格局。新中國成立後,湖州灘簧戲正式定名為湖劇,進入“劇本戲”階段。1956年整理改編的《麒麟帶》,音樂上集小戲、本灘、三跳、山歌、小曲於一台,劇目在思想性藝術性上均達較高水準,被譽為“浙江一塊寶,全國一朵花”。音樂唱腔有較大的發展。
湖劇,是浙北地區唯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是中國戲曲和湖州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份。它保留的早期小戲劇目,具有很高的民間口頭文學價值。音樂上有大量明清時期的當地民歌小調,反映了當時風俗人情,是湖州民歌的一個寶庫。傳承保留下來的“陰陽嗓”(男旦唱法)在中國戲曲劇種中較為罕見。舞台“十八個半音韻”與吳方言音韻相合,具有一定的語言學研究價值。擅演各種清裝、古裝和現代戲,可塑性極強。

發展階段

湖劇湖劇

湖劇,1951年改為今名。產生湖州,流行行嘉興及餘杭、江蘇吳江一帶。它是由曲藝形式於清道光年間發展成為戲曲形式的。先後經過三個發展時期,即清道、鹹年間至1924年,稱為“小戲時期”,多為“二小戲”與“三小戲”,如《拔蘭花》等,唱腔稱為“小戲調”,夾唱民歌小調;1924年至1949年為“本灘時期”,除小戲外,已出現“四亭柱”清裝大戲及移植的統傳戲如《雙珠鳳》、《珍珠塔》等,號稱“九十六本大戲”,唱腔也由“小戲調”發展為“本灘調”和“燒香調”等。新中國成立後,進入“劇本戲”階段,1956年,《麒麟帶》改編的成功是其標誌,創作、改編、移植,成為主體。湖劇保留有大量明清時期的浙北民歌,是湖州民歌的寶庫;男旦“陰陽嗓”的唱法在我國戲曲劇種較為罕見;舞台“十八個半音韻”與吳方言韻相合,具有一定的語言學研究價值。目前劇團名存實亡,瀕臨滅絕,正在搶救與保護之中。

從清道光、鹹豐年間至1924年,為“小戲時期”。早期的小戲皆為男班,唱腔容納了三跳、琴書和近百首明清時期本地民歌,稱之為“小戲調”,小戲內容通俗易懂,風趣活潑,多半是反映婚姻愛情和農民、小市民的生活寫照,深受農民和城鎮下層居民的喜愛。演出的劇目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的“二小”、“三小”清裝戲,如《拔蘭花》、《賣紅菱》、《打紗窗》、《繡荷包》、《賣青炭》、《賣草囤》、《雙落髮》等,有“七十二本小戲”之說。

1924年,湖州灘簧藝人成立了行會“明裕社”,入社者達200餘人。以湖州為中心,藝人按各自所在地域稱“湖州幫”、“長興幫”、“德清幫”、“雙林幫”、“南潯幫”、“震澤幫”、“桐鄉幫”等。唱腔在原有的“小戲調”基礎上發展出“本灘調”和“燒香調”;內容以表現苦命鴛鴦、才子佳人的居多;舞台語言趨向文雅,音韻上使用湖州語言獨特的“十八個半韻腳”;行當也突破了“二小”、“三小”,至20世紀40年代末,逐漸形成了以本灘大戲為主,大戲小戲並存的格局。因此,稱這一時期為“本灘時期”。主要劇目為灘簧傳統劇目中舉足輕重的“四庭柱”清裝大戲:《庵堂相會》、《借黃糠》、《陸雅臣》、《賣妹成親》,以及更多的由湖州琴書曲目擴編或向其他劇種移植的《雙珠鳳》、《珍珠塔》、《孟麗君》、《何文秀》等,號稱“九十六本大戲”。

1949年解放後,湖州灘簧戲正式定名為“湖劇”。新文藝工作者的介入,湖劇進行了劇改工作,女旦代替了男旦,男女小生同台,音樂唱腔也有了較大發展,逐漸拋棄了“提綱戲”、“路頭戲”,進入了“劇本戲”時期。至1966年先後成立了湖州市湖劇團、嘉興市雙勝湖劇團的德清縣湖劇團三個專業團體、民間班社則不勝枚舉。上演了許多新的劇目,有據湖灘藝人自編自演的《活捉姚麒麟》整理改編的《麒麟帶》,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水鄉游擊戰的《太湖紅浪》,有關湖州人和事的義和團傳奇劇《長城歌》,據《九錫宮》改編的《程咬金戲諫小唐皇》,本地民間故事的《朱三劉二姐》等。其中《麒麟帶》被譽為“浙江一塊寶,全國一朵花”。

湖劇表演湖劇表演

湖劇,是浙北地區唯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是中國戲曲和湖州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湖劇可塑性極強,擅演各種清裝、古裝和現代戲。唱腔的“起、平、落”結構錯落有致,大段精彩的清板令人拍案叫絕。唱詞中常用鄉土俚語、熟語,手法上多用諧音、比喻雙關,詼諧風趣。男女小生同台,分別有“里、外口”(即男腔、女腔)。早期唱調與後期唱調同存,賦子的靈活運用等。它所保留的早期小戲劇目,具有很高的民間口頭文學價值。音樂上有大量明清時期的當地民歌小調,反映了當時的風俗人情,是湖州民歌的一個寶庫,“十八個半韻腳”與吳方言音韻相合,更具有一定的語言學研究價值。尤其是傳承保留下來的“陰陽嗓”(男旦唱法)在我國戲曲劇種中較為罕見。

文革時期,湖劇也和其他劇種一樣,遭到了批判、封殺。1973年恢復改革湖劇時,曾創作演出了《石嶺銀鋤》、《人老心紅》等現代小戲,後又移植演出大型湖劇《杜鵑山》、《盤石灣》,引起較大轟動。1977年6月,湖州市湖劇團正式恢復,同年10月首演移植劇目《蝶戀花》,觀眾如潮,半個月內連演33場,後又在上海松江爆滿45場。此後,劇團先後創作、移植演出了大量現代、清裝和古裝戲,如現代戲《風吹草不動》、《太平橋》等,古裝戲《珍珠塔》、《玉蜻蜓》、《王老虎搶親》、《女太子》等,清裝戲《陸雅臣賣娘子》、《賣青炭》等。多次參加省級以上調演並獲獎。其中《賣青炭?朝奉吃菜》應文化部邀請在泉州獲劇目獎及優秀表演獎,《庵堂相會?過橋》、《借黃糠》在浙江省第五屆戲劇節獲多項高獎,受到專家與觀眾的一致好評。

1993年後,由於環境因素的改變,戲曲普遍存在危機,新劇目的匱乏和觀眾的流失,使劇團陷於困境。同時青年演員的頻繁跳槽,也使劇團後繼乏人,逐漸失去活力。至2000年,湖州市湖劇團被撤消。除個別演員的零星活動和德清縣尚有民間灘簧小戲班演出外,湖劇的演藝活動基本停滯,湖劇藝術一度處於瀕危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後,湖州市文化部門對湖劇採取了多種搶救保護措施。湖劇做為浙北地區唯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其文化藝術價值重新凸顯。2006年底,湖州市民眾藝術館創作了湖劇現代小戲《山那邊有座亭子》,邀請原湖州市湖劇團演員付排,赴台州參加浙江省“群星獎”小戲曲會演,以其清新的劇目、豐富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一舉奪得多項金獎。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認可好評,再一次檢驗了湖劇的藝術魅力,也表明了湖劇在適應時代要求時的可塑性與生命力。

傳統劇目

《麒麟帶》《麒麟帶》

1966年,湖州市湖劇團、嘉興市雙勝湖劇團、德清縣湖劇團3個專業湖劇團體先後成立,湖劇民間班社也不勝枚舉。上演的劇目有湖灘藝人自編自演的《麒麟帶》。

有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水鄉游擊戰的《太湖紅浪》,有義和團傳奇劇《長城歌》,有據《九錫宮》改編的《程咬金戲諫小唐皇》,有本地民間故事《朱三劉二姐》……尤其是那保留下來的“陰陽嗓”男旦唱法,在我國戲曲劇種中實為罕見。

湖劇的傳統劇目有小戲《拔蘭花》《馬浪蕩》《借披風》等七十二出,大戲有《借黃糠》《庵堂相會》《活捉姚麒麟》等九十六本。

另有現代戲《太湖紅浪》等。其中較常演的有《陸雅臣》《借黃糠》《庵堂相會》《賣妹成親》以及看家戲《姚麒麟》。這類劇目大多以反映家庭愛情婚姻為主。

戲劇藝術特點

湖劇的表演以文戲為主,具有質樸柔和,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早期湖州灘簧腳色僅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戲”。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為演時裝大戲,向越劇、話劇學習,腳色增加到“八小生、八小旦”,並形成注重人物性格刻畫,以抒情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見長的演出風格。

早期的湖劇是界於湖州小戲與湖州說唱灘簧(湖灘)之間的一種表演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早期湖劇是從湖州說唱灘簧曲藝中的湖州琴書發展而來的,而湖州琴書的另一說唱曲藝-湖州三跳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早期的湖灘藝人往往小戲、琴書、三跳皆擅長,藝人們合起來則表演灘簧小戲,分散則說唱三跳、琴書.因此,論湖劇的淵源,自然也就要從湖州三跳及湖州琴書的發展而論。

著名藝人

楊筱樓楊筱樓

楊筱樓(1913—1977),原名周嘉敏,小名阿金,德清縣士林盪里墩人。15歲時,從湖灘藝人葉久林學藝。十六歲起,隨本村灘簧班演出。在《小寡婦糶米》中飾小寡婦,表演細膩動人,嗓音柔婉,扮相逼真,一時聲譽大振,觀眾呼他為“寡婦阿金”。一次,警察以取締黃色小戲為名捉拿藝人,趁機敲詐。正在演戲的阿金,急中生智,跳入台下婦女群中。警察搜尋,竟認辨不出。

1935年,參加“民裕社”,藝名周菊花,在湖州長樂戲館演出《雙蝴蝶》,場場爆滿,半月不衰。鏇與湖州著名女演員楊筱天成婚,改姓楊,並習湖書。1936年秋,參加杭劇“四喜舞台”演出。在表演上大膽吸收和套用京劇武旦的跌扑技巧,文戲武做,贏得好評。後拜杭劇老生朱少樓為師,更名筱樓,改工老生,兼唱湖書。

解放後,楊筱樓積極從事德清縣戲曲改革和組織工作,同時繼續和楊筱天合檔唱書。1950年任德清縣戲曲改進協會副主任,次年代表嘉興專區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改革藝人代表大會。1956年,組織德清縣湖劇隊。兩年後,湖劇隊改成劇團,任團長。

1958年,偕妻子參加嘉興專區首屆曲藝會演,合檔演出湖書《庵堂相會》,獲演出獎;參加省首屆曲藝會演,演出現代琴書《陸巧生》,獲優秀演出獎。省曲藝家協會成立後,吸收為會員,並當選理事。“文化大革命”中遭衝擊,下放禹越(今徐家莊鎮)合作商店。1977年8月10日病逝於德清。

發展現狀

湖劇湖劇

從1951年開始到1991年,湖州先後招收了5批演員,他們中的代表是:第一代湖劇人許麗娟、肖明芳;第二代湖劇人高興發、高芸娣;第三代湖劇人包弟、勞志良;第四代湖劇人楊正發;第五代湖劇人陸在良。面對湖劇的現狀,他們認為,所有的老演員都樂意將自己的藝術傳給年輕一代;湖劇的編劇、導演、作曲問題也不大。就在去年,湖劇參加省里演出,臨時創作排演的小戲《山那邊有座亭子》,在省小戲曲匯演中獲得兩個金獎和一個特等獎。但是困難也比較多,比如演員青黃不接,老演員大多到了爺爺奶奶輩的年齡,目前湖劇最年輕的第五代演員也快到40歲了,連樂隊算在一起,也只有3個人,其中演員只有1人。要讓新演員上舞台,需要一個過程。戲劇藝術不像“超女”等演唱藝術,一夜就能成名。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個演員,必須要從小練起。他們中的部分人認為,現在要招演員很困難。所以辦劇團的先決條件是解決人才、經費上的問題。

上個世紀湖州最多時有近20個劇團,他們對湖劇也十分關注。馮雪男曾在湖州越劇團樂隊工作,妻子胡群聲是越劇演員。他倆說,保護和發展湖劇的優勢在於湖劇是地方劇種,雖說湖劇現在演員後繼乏人,但是湖州以前20個劇團里還有好多年富力強的演員,在江浙滬都有名氣,他們也可以來客串,因為大多是湖州人,語言是不成問題的,手、眼、身、發、步,唱、念、做、打等五法四功大致相同。但是困難也多,特別是時下招人很困難,最近省藝校、上海越劇院招生都有問題。曾在市京劇團當演員的鮑女士說,現在戲曲藝術的大環境較好,不少城市的地方劇種都在恢復,這對湖劇的振興是有好處的,但是不利的條件很多,尤其是劇團如何走向市場的問題。

湖劇繼承發展的有利條件是“文化湖州”加快建設,老演員樂意傳幫帶,一個戲活一個劇種的先例也有。地方劇種也會有市場。目前大環境很好,各地不僅都在恢復地方劇種,還積極策劃了不少推動地方劇種發展的舉措,如上海SMG、浙江電視台、安徽電視台等都有戲曲欄目,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收視率也在上升。最近紹興市正在策劃演出系列活動《同唱一台戲》,將邀請全國各地地方劇種的名家名人前來演出。

湖劇在湖州地區還有市場,尤其在農村,有大量的觀眾;保護和發展湖劇的載體也很多,如組織湖劇折子戲到社區農村演出,廣播、電視舉辦湖劇名段欣賞和老藝人教唱等,湖劇市場也需要培育,有了湖劇藝術的普及,才能將市場做大。

程建中編劇、周波導演、三位著名湖劇表演藝術家參演的湖劇小戲《山那邊有座亭子》去年在湖南省小戲曲會演中榮獲編劇金獎、表演金獎、最佳導演獎,省文化廳已將該小戲確定為浙江省衝刺全國“群星獎”劇目。2008年5月中旬,省群藝館召開了全省上送全國“群星獎”戲劇小品(小戲)的候選節目進行作品加工會,目前劇本、音樂的再創作已經完成,正在緊張地排練中,5月底將重新排演的該劇錄像片送省廳,由湖南省廳專家組通過審評再確定進入9月份在深圳舉行的全國“群星獎”戲劇小品(小戲)複賽的正式節目,如果進入深圳複賽再次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則可參加11月份在武漢舉行的全國“群星獎”戲劇小品(小戲)總決賽。

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文化傳承

“冬粉”捧場培訓班
湖劇作為湖州特有的劇種,具有近百年的歷史。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湖劇鼎盛一時,湖劇團演員有近百人,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在省內和國家的匯演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被當時浙江省文化廳廳長稱為“全國一朵花劇團”。

而到了本世紀初,會唱湖劇的演員已經寥寥無幾了,更沒有了湖劇團的存在,甚至不少湖州當地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湖劇為何物。“2001年湖劇團解散,鄉音傳唱的湖劇一度在湖城銷聲匿跡。”回憶那段落寞的時光,許麗娟告訴記者,那時的她只能無奈地在家享“清福”。

2007年初,湖城仁皇山社區居委會主任找到了退休在家的許麗娟,邀請她為居民義務教唱。社區幹部的誠意和居民的熱情最終打動了許麗娟,她和肖明芳、高芸娣、勞志良等幾位湖劇老藝術家重操舊業,在社區里開設了湖劇培訓班。在媒體關注下,許多人慕名前來學習湖劇,其中有不少人是許麗娟的“冬粉”。
與此同時,湖劇的傳承保護工作也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同年6月,湖劇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許麗娟、高興發兩位湖劇表演藝術家被推薦為省級湖劇傳承人。

為了方便更多的市民學習湖劇,這批湖劇老藝術家又不辭辛勞辦起了第二個義務湖劇培訓班。在市文廣新局和市群藝館的支持下,第二個湖劇培訓班開設在市群藝館府廟館舍3樓,大大方便了吉山、文苑、紅豐、潮音、市陌等社區的湖劇愛好者。

演出“撿”到一門生
而對這幾位熱衷於湖劇傳承保護工作的老師來說,最幸福的事就莫過於桃李滿天下了。2007年湖城愛山廣場上的一場文藝演出,讓許麗娟“撿”到一個得意門生。

金華小伙陳偉今年26歲,是位鐵桿戲迷,有一副好嗓音,擅唱越劇和婺劇。2007年6月,許麗娟和肖明芳參加湖城愛山廣場的文藝演出,演唱了湖劇《麒麟帶》選段。台下的陳偉開始知道湖州也有地方戲,而且對湖劇委婉動人的曲調產生了興趣,萌生學習湖劇的念頭,他用錄像機將演出錄了下來,業餘時間反覆觀摩。

後來,陳偉通過市群藝館找到許麗娟,表示要拜她為師:“湖劇唱腔很優美,我太喜歡了。”他在許老師面前唱了兩句在錄像中學得的《麒麟帶·宿店》唱腔。許麗娟也高興地收下了這個來自金華的弟子。
對這個外地弟子,許麗娟很滿意。雖然工作忙碌,但每次從老師家裡回來,陳偉都會利用業餘時間反覆琢磨湖劇演唱的特點,平時還學起了湖州話。如今的陳偉無論唱腔還是表演都已接近湖劇專業演員。
同樣令人羨慕的還有肖明芳,她最近收了6歲的女娃姚佳穎為弟子,這讓其他幾位老師眼饞不已。在這些老師看來,戲劇藝術不像“超女”等演唱藝術,一夜就能成名。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個演員,必須要從小練起。“除了唱腔,一些舞台動作都要從小打基礎。”肖明芳說,收這樣的弟子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培養起來並不輕鬆,卻是湖劇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吳興區塘甸國小舉行的一場主題為“每滴水,皆給力”的主題隊會上,同學們正用帶有濃鬱江南水鄉情調的湖劇宣傳節約用水的理念。據介紹,該學校緊挨著南太湖,又是市“湖劇傳承實驗基地”,同學們將節水小知識用湖劇的方式表演出來,令人耳目一新。吳興區塘甸國小舉行的一場主題為“每滴水,皆給力”的主題隊會上,同學們正用帶有濃鬱江南水鄉情調的湖劇宣傳節約用水的理念。據介紹,該學校緊挨著南太湖,又是市“湖劇傳承實驗基地”,同學們將節水小知識用湖劇的方式表演出來,令人耳目一新。

校園開出湖劇課
2011年6月11日是中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的第一個“文化遺產日”。作為湖劇傳承基地的塘甸國小,結合“建黨90周年”的主題,將湖劇和紅歌結合起來,用湖州特有的地方特色重新演繹紅色經典,開展“湖州2011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

活動包括6月9日,選用湖劇老藝術家馮雪男創作的湖劇《卜運算元·詠梅》參加湖州市第三屆戲劇展演暨浙江省十大城市戲曲大賽湖州地區選拔賽,獲得優秀演出獎;全體學生學唱創新湖劇《唱支山歌給黨聽》,並作為學校“慶六一,迎建黨”紅歌合唱比賽的必選曲,列入比賽項目;6月10日,塘甸國小的“湖劇社團”參加“薪火相傳——湖州非遺傳承成果展演”以及非遺電視展播活動。

塘甸國小一直以來以實施“南太湖文化小傳人”活動項目為載體,引導未成年人了解、熱愛家鄉優秀文化,促進文化遺產項目“活態”傳承,為湖州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有效探索而努力。

傳承與發展湖劇,除了政府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外,同樣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塘甸國小作為首個“湖劇傳承實驗基地”,在市群藝館的支持下,由湖劇傳承人許麗娟牽頭,協同學校音樂教研組,組成了湖劇教學團隊,為長期培養湖劇下一代傳承人做準備。

既是傳承,就要從經典劇目開始。為此,學校由湖劇老藝術家把關,精心挑選百餘名學生成立湖劇藝術小生班和花旦班。以湖劇傳統劇目《麒麟帶》為教學內容,每周一次,每次半天進行定期培訓。教學中,除了傳統的口耳相授,還結合現代媒體,進行同步欣賞,在唱腔、表演各個方面力求原汁原味,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保護。
然而,每一個劇種的形成都是在借鑑和吸取其他藝術樣式精華的基礎上,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時代的要求所創造出來的新的東西,僅僅依靠純粹的傳承和保護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在於創新和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湖劇的影響力,培養湖劇更廣泛的觀眾群,學校又在原有小生班和花旦班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在教學經典曲目的同時,創新題材,由湖劇老藝術家編寫新式湖劇《天堂中央美湖州》、《潔淨太湖迎世博》、《健康歌》等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湖劇曲目,努力探索,讓現代與傳統完美結合,進一步增強了湖劇藝術的感染力。
該校的音樂老師潘玲玲說,為了更好地普及湖劇,學校已經在音樂課和體育課上推廣湖劇版的健康操,讓每一位學生都會唱、會跳,成為學校課間操的一部分。此外,學校的上下課鈴聲也採用了湖劇的鏇律,讓湖劇之鄉的氛圍更加濃厚。“不少學生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也會哼上兩句。”
“除了塘甸國小開課外,今年下半年我們還將到大學校園開設湖劇課。”採訪中,許麗娟向記者透露了一條好訊息,湖州師範學院被列為“省級湖劇傳承教學基地”,“我已經被聘為客座教授。”興奮的話語中寄託著她對湖劇傳承與發展的殷殷期望。

相關評論

吳興區塘甸國小舉行的一場主題為“每滴水,皆給力”的主題隊會上,同學們正用帶有濃鬱江南水鄉情調的湖劇宣傳節約用水的理念。據介紹,該學校緊挨著南太湖,又是市“湖劇傳承實驗基地”,同學們將節水小知識用湖劇的方式表演出來,令人耳目一新。湖劇

五代湖劇人的心聲
從1951年開始到1991年,湖州先後招收了5批演員,記者近日走訪了他們中的代表:第一代湖劇人許麗娟、肖明芳;第二代湖劇人高興發、高芸娣;第三代湖劇人包弟、勞志良;第四代湖劇人楊正發;第五代湖劇人陸在良。

面對湖劇的現狀,他們認為,所有的老演員都樂意將自己的藝術傳給年輕一代;湖劇的編劇、導演、作曲問題也不大。就在去年,湖劇參加省里演出,臨時創作排演的小戲《山那邊有座亭子》,在省小戲曲匯演中獲得兩個金獎和一個特等獎。但是困難也比較多,比如演員青黃不接,老演員大多到了爺爺奶奶輩的年齡,目前湖劇最年輕的第五代演員也快到40歲了,連樂隊算在一起,也只有3個人,其中演員只有1人。要讓新演員上舞台,需要一個過程。戲劇藝術不像“超女”等演唱藝術,一夜就能成名。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個演員,必須要從小練起。他們中的部分人認為,現在要招演員很困難。所以辦劇團的先決條件是解決人才、經費上的問題。

其它劇種“說”湖劇
上個世紀湖州最多時有近20個劇團,他們對湖劇也十分關注。馮雪男曾在湖州越劇團樂隊工作,妻子胡群聲是越劇演員。他倆說,保護和發展湖劇的優勢在於湖劇是地方劇種,雖說湖劇現在演員後繼乏人,但是湖州以前20個劇團里還有好多年富力強的演員,在江浙滬都有名氣,他們也可以來客串,因為大多是湖州人,語言是不成問題的,手、眼、身、發、步,唱、念、做、打等五法四功大致相同。但是困難也多,特別是時下招人很困難,最近省藝校、上海越劇院招生都有問題。

曾在市京劇團當演員的鮑女士說,現在戲曲藝術的大環境較好,不少城市的地方劇種都在恢復,這對湖劇的振興是有好處的,但是不利的條件很多,尤其是劇團如何走向市場的問題。

搭脈湖劇演出市場
市演出公司經理金保勝長期在演出市場摸爬滾打。他說,湖劇繼承發展的有利條件是“文化湖州”加快建設,老演員樂意傳幫帶,一個戲活一個劇種的先例也有。地方劇種也會有市場。目前大環境很好,各地不僅都在恢復地方劇種,還積極策劃了不少推動地方劇種發展的舉措,如上海東方台、浙江電視台、安徽電視台等都有戲曲欄目,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收視率也在上升。最近紹興市正在策劃演出系列活動《同唱一台戲》,將邀請全國各地地方劇種的名家名人前來演出。

從事文化管理的潘先生認為,湖劇在湖州地區還有市場,尤其在農村,有大量的觀眾;保護和發展湖劇的載體也很多,如組織湖劇折子戲到社區農村演出,廣播、電視舉辦湖劇名段欣賞和老藝人教唱等,湖劇市場也需要培育,有了湖劇藝術的普及,才能將市場做大。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