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三角戲

淳安三角戲

淳安三角戲] 三腳角戲又名睦劇,為地方戲曲劇種。因旱期演出屬歌舞類小戲,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個角色而得名。

簡介

淳安三角戲淳安三角戲

三腳角戲又名睦劇,為地方戲曲劇種。因旱期演出屬歌舞類小戲,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個角色而得名。三腳戲主要流行於浙西淳安、開化、常山諸縣以及安徽屯溪、歙縣和江西婺源一帶,在淳安境內演出尤多,一般都用淳安方言說唱,表演淳樸、明快,鄉土氣息濃郁。因淳安原屬睦州,故新中國成立後,三角戲定名為睦劇。主要作品有《牧牛》、《南山種麥》等。

起源

淳安三角戲源於清末,盛行於淳安、常山、開化一帶,因早期演出只有旦、生、丑三個角色而得名。

特點

其劇目、曲調及表演形式均接近贛東採茶戲,內容大多反映家庭生活,曲調主要是湖廣調和三角調,並伴以鑼鼓之類的打擊樂,演出角色以小生、小丑、小旦為主。表演風格淳樸粗狂、活潑生趣,極富鄉土氣息。

傳承發展

淳安三角戲淳安三角戲

解放前,由於常遭禁演,一度瀕臨絕境。解放後,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重獲新生。1951年,淳安三角戲正式定名為淳安睦劇。

近年來,淳安三角戲的保護傳承取得了較大發展——成立了“睦劇藝社”和“戲迷俱樂部”,開設了睦劇實驗班和睦劇音樂課,加大睦劇研究和人才培養,創作了一大批極具影響力的睦劇小戲作品。2005年,睦劇小戲《鴛鴦馬》榮獲浙江省第二屆現代小戲比賽創作、表演一等獎和導演、音樂設計獎。2008年,睦劇小戲《舊夢重圓》榮獲浙江省新農村題材小戲會演表演金獎。2010年,睦劇小戲《好媳婦》榮獲浙江省新農村題材小戲會演創作金獎、表演金獎、導演金獎和優秀演員獎。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