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廟[香港廟宇]

文武廟[香港廟宇]
文武廟[香港廟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武廟,文廟設“學宮”,武廟設“武宮”,是祭祀孔子和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以及辦官學的地方。在中國,有好多處文武廟,下面重點介紹香港文武廟。香港文武廟位於荷李活道與樓梯街交界,建於1848年英人統治時期,是香港最古老的、最著名的廟宇之一。據說在清朝期間,在這裡舉行的斬雞頭和燒黃紙式誓願,仍然是香港政府所承認的。是香港古文物建築之一,文武廟是港島歷史最悠久的寺廟。

基本信息

由來

文武廟文武廟
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的文廟起源於唐朝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那年(公元739年)。“舊時祭祀孔子的廟”,(《現代漢語詞典》)即文宣王廟簡稱文廟。中國的武廟也起源於唐朝,“武廟同文廟相對”。(《辭海》)“舊時供奉關羽的廟,也指關羽、岳飛合祀的廟”(《現代漢語詞典》)。“關羽的事跡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宣染,並加以神化,尊為‘關公’、‘關帝’。”(《辭海》)文廟設“學宮”,武廟設“武宮”,是祭祀孔子和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以及辦官學的地方。

簡介

文武廟文武廟

香港文武廟位於荷李活道與樓梯街交界,文武廟即鹿港文開書院,就是文昌帝君祠,簡稱文祠,也是武廟,是鹿港文教的發源地;這種書院、祠、廟並肩而築的組合,是非常罕見的。文開書院建於清道光年間,為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開)而命名,後因火災而重建,但已失去原來的風味;文祠主祀文昌帝君,曾設過鹿港最早的詩社“拔社”;武廟供奉關聖帝君,香火鼎盛。兩帝掌管人間文事武功,即現代人所謂的學業及事業,故廟內長年香火不絕,吸引很多善信及內地遊客到此參拜及遊覽。每年考試前夕,會看到很多學生到此廟參拜,以求考試能名列前茅,而很多青年人找到工作後亦到此祈福,望事業能一帆風順,可見文武二帝在善信心中的影響力。

此廟雖經多次修建,仍保持舊貌,香火鼎盛。它代表著佛教與道教的折衷組合,兩者在香港皆有廣大的信眾。這裡奉有兩尊神只,一個是文昌帝(手執毛筆者),主宰“文藝”方面的事情;另一個是武帝(或稱關聖帝君,身穿綠袍,手持長劍者),主掌“武藝”方面的事情。廟內的布置別具特色,有精細的神像木座,以前巡遊時就是把神像安奉在這些木座上。及以銅和白鑞鑄造的香爐均可見廟宇當年之氣派。中殿掛有大型塔香,迴旋向上,代表健康、財富和快樂的祈願。

文武廟是典型的古式建築,四周建有圍牆,以保持廟宇的清靜。廟內採用對稱布局,中軸兩旁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門入口,第二部分是露天庭園及偏廂,第三部分是大殿。這裡到處瀰漫著悠閒的氣氛:貓兒四處游晃,有些人抽籤問神卜運勢,有些人則備妥素果香燭供奉神明。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的金裝極盡奢華。此廟還供奉其它的神只,如門邊較次要的神只,還有在兩尊主神旁邊代表正義的包公,和保護這個城市的城隍爺。廟裡每有祭神儀式時,皆會擊鼓響鑼,熱鬧非凡。文武廟位於大埔區富善街的文武廟,是新界首座保護的建築物。198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建築格局

公元1969年文武廟重建,以「北朝式」格式建築,這也就是今天文武廟所見之輝宏建築格局。文武廟形勢陡峻,依山勢而築,愈後愈高,莊顏雄偉。正門面臨環湖公路,為墨綠色大理石牌坊,正面書曰「文武廟」,左右分題「崇文」「重武」,兩邊樑柱有黃杰先生題書對聯一幅「道貫古今德參造化」「惠昭日月義薄雲天」。拾階而上,為廟的廣場,一對棗紅色巨型獅子抱球呼應,格外醒目。廟的方位采「坐東向西」背山面湖,大有盡攬江山的磅礡氣勢。主要建築為一埕二庭三殿;台灣著名寺廟大多采此布局,是等級很高的廟宇布局。進入廟埕視覺隨即被壯觀的前殿所吸引。前殿為樓閣式建築,主要作祭祀之用,故稱「拜殿」;樓閣稱「水雲宮」,祀奉文武廟開基諸神。正殿主祀武聖關羽故名曰「武聖殿」,正殿位居全廟正中,是文武廟群築中最大的建築,高度達21公尺,為正方型的殿堂,此布局乃是為彰顯帝君之神威。後殿主祀孔子,名為「大成殿」,故依儒教古制構築,與前兩殿有諸多的不同,其特色是屋頂采...

交通指南

中環德輔道中置地廣場前乘26線中巴車,在荷李活道第二個車站下,步行就可以到達。

捷運上環站。

門票信息

門票免費,開放時間:8:00-18:00

丹稜文武廟

丹稜文武廟丹稜文武廟

丹稜縣文武廟始建於北宋雍熙(984——987)年間,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重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擴建。今名是:文廟、武廟、勸學所。地址在古代丹稜縣城的東北角,即今天四川省眉山市丹稜中學校園內,它曾是蘇東坡的母校。丹稜文武廟至今還保存清代九個皇帝給丹稜文廟頒的御匾。

據《四川通志》和《丹稜縣誌》記載:丹稜文武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北宋皇佑初年(公元1049年)起,丹稜小縣連續考中進士四名,即史克恭、楊美球等。此後的70多年中,丹稜考中進士28人。時稱“小東坡”的唐庚,是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考中進士後入朝為宗子博士。他學習蘇東坡的文風,在詩和古文創作上很有特色。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考中六個進士,有李燾、程掌、唐文若、周富幫、楊靖、樊漢炳等。南宋時,培養出三名丞相:李燾、李壁、李埴。李燾是歷史學家,用40年時間寫成《續資治通鑑長編》(千卷巨著)。孔聖廟內立石質雁塔一座,它記載宋代丹稜縣考中進士四十八人,舉人一百多人。因此丹稜享有“才子之鄉”的美名。清代著名學者彭端淑、彭遵泗、彭肇洙也曾就學丹稜文武廟。他們考中進士後,以文學知名於巴蜀。彭端淑任吏部郎中(官價正四品)、順天(今北京市)考官,廣東肇羅道署察使兼嶺西(今廣東、廣西)兵備道的道台,兩廣人民稱彭端淑為“神明之君”、“彭青天”,名動京師,聲震兩廣,名播巴蜀。

丹稜文武廟還培養了北宋的抗金名將劉汲(字直夫,丹稜人)。建炎元年(1127年),劉汲受命於危難之間,出任京西安撫使兼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州官。同年金兵大舉入侵,他率兵奮戰。他說:“我要讓金兵知道不怕死的安撫使在此為國捐軀!”說完沖入陣中,揮劍斬敵,力竭身亡。朝庭贈大中大夫,謚忠介。

丹稜文武廟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先後16次搬遷、重建、擴建和維修。現存的武廟大成殿五間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建成的,已有300多年歷史,很具有中國特色。1991年,市、縣政府撥款對武廟大殿完成搶救性維修。古建築大成殿座北向南,通高20米,東西長30.2米,南北寬21.3米,是殿堂副階雙槽梁架結構。殿內負托明、次、稍間的九根中心柱。最大的直徑為54.1厘米,蓮畔式柱礎直徑70厘米,多有紋飾雕刻,而且精巧華麗。建築舉架平緩,出檐深廣,頂脊中央是高聳雲天的五重寶頂。琉璃金燦,畫棟飛檐,紋飾雕刻精巧華麗,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它是丹稜人民的一大驕傲。

慨況

是丹稜縣現存的古建築精品之一。而文廟和武廟建在一處,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稀有的。丹稜文武廟是風水寶地,古代是辦官學的場所,解放前後是培養人才的好地方,是辦學校的理想之地,也是丹稜縣古代八景之一的風景地。它是三蘇故里人民讚頌的蘇東坡的啟蒙學校。據文獻資料記載:北宋(960-1125)趙匡胤一即皇位,就開闢儒館,下令各州縣設立官學鄉校,興辦教育,改革科舉制度。扭轉了重武輕文的風氣。北宋和南宋時代,是丹稜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無論在文學,還是史學、書法等方面都是人才輩出,如繁星璀璨,雄視天下。

北宋時期丹稜文武廟沒有“儒學教授”,“武學教授”,舉辦官學,培育文武雙全的學子。三蘇鄉的“三蘇場中蘇祠是蘇東坡父子的老家”(《眉山縣誌》“三蘇鄉在北宋、宋時是丹稜縣的轄區。”(《史話丹稜縣疆域的變遷》)“相傳蘇洵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始於丹稜文武廟”,“相傳丹稜文武廟是蘇東坡的啟蒙學校”,“相傳三蘇父子都到過丹稜縣文武廟讀過書”,“丹稜文武廟是三蘇父子的母校”。(北京《發現》雜誌)丹稜文武廟是三蘇成才的風水寶地。例如蘇東坡“我夢入國小”時,在此讀2年國小;“相傳蘇東坡十幾歲(11-12歲)讀中學時,又來丹稜文廟官學裡學習”。(北京《發現》雜誌)相傳蘇東坡在丹稜文武廟內共寫出六篇作品:丹稜《白鶴寺記》、《石榴》詩、《槐》詩、《鶴嘆》詩、《秀蘭》(文學隨筆)、《秋日寄友人》詩等。時傳:“三蘇才名天下揚,丹稜文武廟獻力量”的口頭彈。

台灣文武廟

台灣文武廟台灣文武廟台灣文武廟台灣文武廟

建於民國21年,是日月潭的周邊景點之一,位於日月潭的北山腰上,因祭祀孔子、關公而得名。文武廟位於日月潭北邊山腰處,其由來與日月潭興建史有關,公元1932年,日月潭建壩儲水後,當時潭畔有龍鳳宮,北吉巷有益化堂兩廟,有鑒於潭水過高將漫淹二廟,於是決議遷廟,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於公元1934年將兩廟合一,即為文武廟的前身,公元1969年文武廟重建,以“北朝式”格式建築,這也就是今天文武廟所見之輝宏建築格局。文武廟形勢陡峻,依山勢而築,愈後愈高,莊顏雄偉。正門面臨環湖公路,為墨綠色大理石牌坊,正面書曰“文武廟”,左右分題“崇文”“重武”,兩邊樑柱有黃杰先生題書對聯一幅“道貫古今德參造化”“惠昭日月義薄雲天”。

拾階而上,為廟的廣場,一對棗紅色巨型獅子抱球呼應,格外醒目。廟的方位采“坐東向西”背山面湖,大有盡攬江山的磅礴氣勢。主要建築為“一埕二庭三殿”;台灣著名寺廟大多采此布局,是等級很高的廟宇布局。進入廟埕視覺隨即被壯觀的前殿所吸引。前殿為樓閣式建築,主要作祭祀之用,故稱“拜殿”;樓閣稱“水雲宮”,祀奉文武廟開基諸神。正殿主祀武聖關羽故名曰“武聖殿”,正殿位居全廟正中,是文武廟群築中最大的建築,高度達21公尺,為正方型的殿堂,此布局乃是為彰顯帝君之神威。

後殿主祀孔子,名為“大成殿”,故依儒教古制構築,與前兩殿有諸多的不同,其特色是屋頂採用非常罕見的重檐廡殿式,是宮殿式建築的最高等級,以表征孔子的至聖高貴。香港文武廟是香港最具歷史的廟宇,位於好萊塢道,創建的歷史可追溯至香港開埠初期。廟內奉祀文昌帝及關帝,廟內藏有一件道光27年的銅鐘,足以證明廟宇據今有150年歷史。廟內串串塔香掛滿廟宇,是其一大特色。據說始於清朝年間的斬雞頭和燒黃紙等儀式,到目前仍然被香港政府所承認的。此廟雖經多次修建,總體仍保持舊貌,至今香火鼎盛。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

交通信息

中環德輔道中置地廣場前乘26線中巴車,在荷李活道第二個車站下,步行就可以到達。

捷運上環站。

背景

位於大埔區富善街的文武廟,是新界首座保護的建築物。文武廟建於1891年,由當時的七約鄉民集資興建,作為七約鄉公所辦事處;至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後,該廟改為供奉文武二帝。文武廟是典型的古式建築,四周建有圍牆,以保持廟宇的清靜。廟內採用對稱布局,中軸兩旁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門入口,第二部分是露天庭園及偏廂,第三部分是大殿。大殿里供奉著兩位道教帝君,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文昌帝和武帝關雲長。廟宇的入口以青磚和磨光花崗石塊築成,兩道側牆及屋脊均有灰泥懸飾,屋頂邊緣的檐板是典型新界建築物的特色。中庭兩側共有八個廂房,入口兩側的廂房,曾是鄉紳旅客旅經大埔時度宿的地方。幢廟宇已於198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景區詳述

交通:中環德輔道中置地廣場前乘26線中巴車,在荷李活道第二個車站下,步行就香港文武廟可以到達香港文武廟位於維多利亞峰北麓的荷李活道。此廟重建於清道光三十年冬,供奉武帝關雲長和文帝文昌君,香客主要是香港商界和金融界人士。進殿迎面是一堵巨大木雕屏風,屏首金匾書“神威普佑”四個大字,乃光緒御筆之寶,下有光緒年間刻“帝德同沾”匾。屏風兩側廊柱上,紅底漆字,蒼勁醒目:乃聖乃神德遍香江鹹被澤允文允武恩敷粵海不揚波恰似中國北方四合院風格的大殿庭院中,有四鼎巨大香爐,兩側配有十八件兵器。

庭院上方,懸有無數螺鏇式塔香,每盤粉紅色塔香頂端,都用大紅紙書寫獻香者名姓,這浩浩洋洋的塔香,青煙裊裊,溫馨滿堂,房頂斜陽一束束射來,照得塔香或明或暗,或靜或動,使廟殿頗具神秘色彩。庭院台階之上即為正殿,設有四進香案,兩側鑄有四尊文武大臣,豎有精巧的青龍偃月刀。神龕之內,並排供奉著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神龕上下一片金碧輝煌。香客金榜,落落大方地懸於大殿兩側,香客多則敬獻萬元以上,少則三兩百元。與關帝同祀一堂之文昌帝君,西晉時生於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現七曲山大廟仍雄峙於川東大巴山群峰之上,蔚為壯觀。相傳文昌帝君專掌人間功名祿籍,自有科考制以來,深受士大夫敬重。

歷史文化

香港島文武廟建於1848年英人統治時期,是香港最古老的、最著名的廟宇之一。據說在清朝期間,在這裡舉行的斬雞頭和燒黃紙式誓願,仍然是香港政府所承認的。此香港島文武廟雖經多次修建,仍保持舊貌,香火鼎盛。它代表著佛教與道教的折衷組合,兩者在香港皆有廣大的信眾。這裡奉有兩尊神只,一個是文昌帝(手執毛筆者),主宰文藝方面的事情;另一個是武帝(或稱關聖帝君,身穿綠袍,手持長劍者),主掌武藝方面的事情。香港島文武廟內的布置別具特色,有精細的神像木座,以前巡遊時就是把神像安奉在這些木座上。

及以銅和白鑞鑄造的香爐均可見香港島文武廟宇當年之氣派。中殿掛有大型塔香,迴旋向上,代表健康、財富和快樂的祈願。據說始於清朝年間的斬雞頭和燒黃紙等儀式,到目前仍然被香港政府所承認的。因廟內供奉文帝,掌管功名和官祿,故此有不少望子成龍的父母前來為子燒香,特別是放榜前夕,更是人頭攢動。此廟雖經多次修建,總體仍保持舊貌,至今香火鼎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