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嫂改嫁》

《李二嫂改嫁》

《李二嫂改嫁》是呂劇的代表作品。劉梅村、劉奇英、靳惠新、王昭聲、張斌據王安友同名小說改編,尚之四導演,李二嫂由郎鹹芬扮演,山東省呂劇團在1954年首演。劇本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山東卷》。

基本信息

梗概

1947年,在山東解放區的一個村落里,心地善良的年輕寡婦李二嫂,勤勞肯乾,卻經常受到好吃懶做、外號“天不怕”的婆婆的指責與刁難。她和本村民兵積極分子、勞動能手張小六,由於共同勞動,互相幫助,以致彼此愛慕,但都未敢向對方吐露心曲。小六報名參加支前擔架隊。二嫂聞訊,即約小六晚上來自己家相會。誰知二人碰到一處,依然沒敢提及婚事。早在窗外偷聽的“天不怕”卻闖進屋內,兩人只好匆匆而別。“天不怕”一心想阻攔二嫂改嫁,待小六走後,即夥同詭計多端的李七來到張大娘家,給小六說妥了另外一門親事。二嫂知情後,悔恨自己過於怯弱,貽誤時機,鑄成大錯。經此打擊,她意識到要取得美好的生活,必須衝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正在這時,她的生母劉大娘為李七的謠言所惑,以為小六是個不務正業的二流子,也趕到“天不怕”家,訓責二嫂。幸虧婦救會主任向劉大娘說明了事實真相,劉大娘才同意女兒改嫁。張小六完成支前任務回村後,堅決反對母親替他安排的親事。婦救會主任又及時地說服張大娘,張大娘才決定退親。在歌聲、鑼鼓聲中,二嫂和小六終成眷屬。

全劇以李二嫂改嫁為中心事件,描寫了李二嫂備受折磨、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以及她為擺脫這種生活所作的鬥爭,深刻地揭示出舊社會加給婦女的精神枷鎖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年輕寡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劇本以樸素的語言刻畫了李二嫂的精神世界。

主要演職員

海報海報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舞台編劇:劉梅村、張斌、王照聲、靳惠新、劉奇英

電影劇本:劉梅村、張斌、劉國權

導演:劉國權攝影:郭鎮鋌

美術:劉金鼐

編曲:張禹田、張斌

錄音:黃力加

劇務主任:牛景

演出:山東省呂劇團

舞台導演:尚之四

音樂伴奏:山東省呂劇團樂隊

主要演員

郎鹹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經典唱段

劇照劇照

李二嫂眼含淚關上房門

對孤燈想往事暗暗傷心

十七歲我把這李家大門進

穿破衣吃剩飯誰拿我當人

我只說總有那出頭之日

誰料想我丈夫早喪青春

風裡來雨里去誰管誰問

回家來孤孤單單舉目無親

狠狠心跳出這萬丈古井

跺跺腳離開這李家大門

我和那六兄弟性情相近

看起來他倒可配我終身

又一想要改嫁也不容易

我還要細思想多加小心

六兄弟雖說是待我蠻好

怕只怕我有意他卻無心

有心去找主任出個主意

這件事又怎好說出口唇

影響

《李二嫂改嫁》原始劇本捐藏婦女兒童博物館

50多年前,一曲《李二嫂改嫁》紅遍大江南北,從此呂劇作為一個新生的地方劇種,開始登上全國的戲曲舞台,並在幾代人的心裡紮下了根。“李二嫂”的扮演者郎鹹芬從此成了呂劇的代名詞。日前,年過七旬的“李二嫂”郎鹹芬將自己當年使用的、現僅存唯一一本最早的《李二嫂改嫁》劇本捐給籌建中的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同時捐出的還有一套“李二嫂”演出服。

郎鹹芬1952年調到山東省呂劇院後,一本劇本交到了她手中,《李二嫂改嫁》成為她接到的第一個任務,那年她17歲。 在博興縣閻家坊村體驗生活兩個月後,1953年,《李二嫂改嫁》在濟南大觀園演出,轟動一時。

1954年9月,《李二嫂改嫁》參加華東六省一市匯演,一炮打響,最終囊括了當年所有的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最佳舞美、最佳劇本獎等。

1957年,《李二嫂改嫁》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了銀幕。這部電影讓“李二嫂”紅遍了大江南北。

上世紀80年代初,郎鹹芬把劇本交到省呂劇院,她說,這個劇本是有歷史見證意義的,應該當做資料來保存。這也正是她捐給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的那本。這本最終定稿於上世紀50年代的劇本,是現存最原始的、唯一的一本,曾在她手中握了20多年。

曲譜和劇本在一起,足有半尺厚。為此,她向省呂劇院打了借條,承諾捐出原始劇本,再複印一套留給呂劇院。“那時的老同志每人都有一本,但是經過“文革”及歲月的洗禮,都已經失傳了。”提起這些,郎鹹芬難掩傷感。

《李二嫂改嫁》反映的是我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實施後農村婦女的婚姻生活。受幾千年封建枷鎖的影響,“改嫁”在當時不提倡也不敢想。

1952年冬天,郎鹹芬到博興農村體驗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農村寡婦,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走路貼著牆根不敢走中間,不敢抬頭。”郎鹹芬同情她們,更加堅定了好好演出這場戲的決心。

當時在農村演出結束後,好幾個年輕寡婦在後台久久不肯離開。她們不安地上前問道:“你們是工作隊的嗎?俺們也能改嫁嗎?”“當然。”郎鹹芬和很多演員都這樣回答。這齣戲深深地震撼了農村婦女,使婚姻法以藝術的形象深入人心,這讓郎鹹芬很高興。

正因此,郎鹹芬堅持說,捐獻劇本並不是捐獻她個人的功績。“我只是代表集體捐上這份珍貴的文物。”她說。

捐出劇本,郎鹹芬最大的心愿就是,當參觀的人們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看到這些後,能記起一段美好的回憶,她就會感到特別高興。

《李二嫂改嫁》原創作地紀念活動

為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繁榮新農村題材文學創作,振興山東呂劇事業,擴大嵐山的對外影響,2006年4月26日至27日,嵐山區委、區政府、區政協在王安友家鄉隆重舉行了以王安友小說《李二嫂改嫁》發表56周年、山東呂劇《李二嫂改嫁》首演52周年、王安友逝世十五周年為主要內容的王安友小說《李二嫂改嫁》原創作地系列紀念活動。

4月26日上午,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王安友小說《李二嫂改嫁》原創作地紀念大會在碧波山莊隆重召開。會上,區委書記孫承金同志作了重要講話,省、市領導,戲曲藝術家代表,作家代表,王安友親屬代表,高興鎮代表也分别致辭。大家高度評價了王安友小說《李二嫂改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緬懷了王安友輝煌的文學創作事業,對新時期農村題材文學創作和呂劇事業的振興寄予了厚望。在大家的一陣陣熱烈掌聲中,參加會議的山東呂劇院名譽院長郎鹹芬和她的弟子高靜、李萍等著名呂劇演員同日照市、嵐山區的呂劇愛好者現場舉行了弘揚呂劇文化戲曲演唱會,使紀念活動掀起了一個高潮。市領導蔡建華、徐清、荊建迎,區領導孫欣亮、王廣舉、王澤光郭洪林秦玉賀、孟凡香、邱玉德、張鋒、梁均培、韓建設出席了紀念大會,省作協常務副主席王兆山,省呂劇院院長、省戲曲家協副主席劉桂成,王安友夫人宋開文、兒子王魯海,著名作家苗長水、趙德發、王良瑛等嘉賓應邀參加大會。

活動期間,日照市文聯、嵐山歷史文化研究會專門舉辦了紀念王安友小說《李二嫂改嫁》研討座談會暨創作筆會,區委宣傳部會同《日照日報》社在日照市會展中心舉行了大型呂劇《李二嫂改嫁》整場演出會,省呂劇團劇組到向陽村進行了專場演出,省、市、區作家及文學愛好者到向陽村進行了採風,受邀人員受邀省市領導、戲曲家、作家、王安友駐濟親屬代表參觀考察王安友的家鄉高興鎮向陽村及嵐山區新農村建設、城區建設、臨港經濟、民營經濟發展情況。這次系列活動的舉辦,有力地推動了我區當前正在進行的“文明建設新家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實現了嵐山本地歷史名人搭台、擴大嵐山對外宣傳影響的突破。

呂劇劇目盤點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