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府正月十四夜燈會

台州府正月十四夜燈會。相傳,元末割據台州、溫州一帶的農民首領方國珍為防備朱元璋軍隊在元宵節時襲擊,便把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提前了一天,而臨海正是方國珍稱王之地。台州府(臨海)正月十四夜燈會被確定為浙江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

台州府正月十四夜燈會

作者:鄭瑛
古時,陰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稱“元宵”,唐代以來,素有觀燈的風俗,所以又叫“元宵燈會”。臨海古城,是千年台州府所在地,元宵節偏偏不在十五這一天,而是以十四為節日,俗稱“十四夜燈會”,又叫“上元張燈節”, 據《台州府志》記載:吳越國錢鏐時,張燈為五日,宋初張燈為三日,“俗以十四為重,室內皆燃燈,婦女行百步以去病。” 相傳,元末割據台州、溫州一帶的農民首領方國珍為防備朱元璋軍隊在元宵節時襲擊,便把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提前了一天,而臨海正是方國珍稱王之地,王宮就設在古城北固山。此說殆信,因為凡方氏所據之地皆如此,不只臨海一地。(參見《民國臨海縣誌•卷七》)總之, 元宵節以十四為節日,台州古代已約定俗成,但以臨海古城最有特色,最富韻味,故流傳有“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之民謠。
台州府(臨海)十四夜燈會,自古就有其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之處。
一是滿街毛兔燈。從正月十四這一日下午起,從剛剛學步的娃娃到十二三歲的兒童,手裡都捏著一根線,拉著毛兔燈,牽著大人的手,滿街地跑,蠟燭點在兔肚子,把白兔照得通體透亮。此時家家戶戶的每一間屋子都點起蠟燭,俗話“間間迎”,以此表示迎接財神。
二是家家戶戶吃糟羹。所謂糟羹,就是把時令蔬菜及地方特產(如海鮮)與米粉水配製混合而成的糊狀食物。據清《台州外書》記:元宵時,“以肉、菜和粉雜薺筍作羹,以多為貴,謂之吃糟羹。相傳,唐築城時,天寒以是軍,遂成故事。”還有一種說法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在台州抗擊倭寇的一次戰鬥,正值正月十四,城關居民為慰問戚家軍,把原先十五日做糟羹提前了一天,後人為紀念戚繼光,就約定成俗。十四日夜,各家各戶都要互相送糟羹(芋頭羹)嘗鮮,即使乞丐者也一併送之,鄰里之間的和諧氣氛也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是鬧花燈(民間藝術大演示)。入夜,各種燈具、民間藝術、雜耍藝人、特色小吃一古腦全集中在道司里校場,俗稱“鬧花燈”。 校場中不但有大、中、小型的鰲山、寶船、金猴、獅子、龍、樓台亭閣等造型花燈,更有獨具臨海特色的鑼鼓亭、鬧皇船、古城高蹺、花鼓、蓮花、匯溪台閣,腰鼓、秧歌等,濟濟一堂。1980年開始,市政府和城關鎮組織各企事業單位進行民間藝術大巡遊。巡遊一般是晚上九點開始,隊伍總是從道司里校場出發,經千米紫陽街到攬秀樓,至江廈街(興善門外)才結束,道路兩旁觀眾如雲,土銃隆隆,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古城萬人空巷。 約莫過了兩個時辰,當鬧花燈結束時,古樸華麗、玲瓏剔透,形成於清嘉慶年間的細吹亭,隨著一組悠悠江南絲竹,姍姍來遲。悠揚柔婉的臨海詞調曲目《將軍令》、《梅花三弄》、《六十四板》、《拜新年》等,自遠而近,飄逸在古城裡弄街巷的天空,剛歇息的人們和店家又重新開戶,一睹芳容。
四是猜燈謎。臨海人民在正月十四夜“鬧花燈”的同時,還熱衷於猜燈謎。燈謎一般都附貼在用五彩紙紮的透明花燈上,既可當裝飾品,又富有文化韻味。2008年3月, 台州府(臨海)正月十四夜燈會被確定為浙江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

[引用信息]:臨海市政協文化網 臨海非遺 非遺資源 台州府正月十四夜燈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