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花鼓燈

蚌埠花鼓燈

 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於一體的民間舞種。據史料證明,花鼓燈最遲源於宋代。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等為中心,輻射淮河中遊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

簡介

蚌埠花鼓燈蚌埠花鼓燈

花鼓燈是一種傳播於淮河流域的以舞蹈為主要內容的比較完整系統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有歌有舞有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最豐富的藝術語言,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集合舞蹈、燈歌鑼鼓音樂,將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的集體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漢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千百年來,花鼓燈的音樂、舞姿和韻律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勞動、情趣、性格、風俗、風情的記憶,承載了不同時期淮河流域的歷史和社會經濟文化,存儲了淮河人獨特的文化觀念、審美情趣、民風民俗變化的記憶,並以活態的形式傳承至今,並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於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

蚌埠花鼓燈包含四百多個語彙、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舞蹈動作超常度高,時間差大,瞬間舞姿複雜多變,這些構成了花鼓燈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使花鼓燈成為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的優秀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和“盤鼓”等。“大花場”是集體表演的情緒舞,“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蘭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它同時具有造型藝術的特徵。花鼓燈的舞姿和動作很講究放與收、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動作的節奏性強,且富有變化。蚌埠地區出現了馮國佩常春利鄭九如石經禮楊再先等一批花鼓燈名家,還產生了《遊春》、《搶扇子》等一批有影響的節目,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的鼎盛局面。

花鼓燈有著悠久的歷史,固定的組織,鮮明的角色,完善的表演程式,完備的藝術形式,它集鼓為一體,有400多個舞蹈語彙,是漢民族目前保留下來的最豐富、系統和完整的舞蹈藝術,是安徽省流傳最廣、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大、最豐富多彩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花鼓燈是我國民族民間優秀藝術。它作為中國漢民族舞蹈的傑出代表和中國九億農民藝術代表,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有較高的知名度,在世界舞蹈藝術中有獨特地位,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資源。近年來,蚌埠市從站在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進一步理清思路,採取得力措施加快花鼓燈藝術的保護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

傳說產生於大禹時期的夏王朝(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是大禹娶妻、治水會諸候的地方。當地塗山有建於漢代的禹王宮,兩千年來香火不斷。至今,當地仍有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在禹王廟會上跳花鼓燈祭祀大禹的風俗。西漢時期淮南樂舞的風格是奔放,激越而又輕盈曼妙,舞蹈表演有擊鼓、擊節的完整樂隊,舞蹈比較規範,在表演時常常使用一些特殊舞技,充分顯示舞蹈抒情、傳情、動情的風貌。這些風格和特徵在今天的花鼓燈雙人舞中仍清晰可見。唐代的“合生”,又名“合笙”,開始只在宮廷內部演出,表演者1-2人,載歌載舞,即興演唱一些祈祝奉承、歌功頌德的內容,歌詞通俗,以逗樂為目的。唐朝中朝,“合生”流入民間。“合生”的表演,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對象,由觀眾隨意點出題目,表演者即興演唱。今天花鼓燈仍保留這一明顯特徵,“踩街”、“謝場子”、“打門燈”與其基本相似。宋代上元燈節中關於“舞隊”的記載(《京華夢梁錄》),其表演程式與今天花鼓燈的“大花場”一樣,先由“竹竿子”(花鼓燈稱“傘把子”)出場後,“竹竿子”唱一段歌,領著群舞演員在音樂中跳舞出場。隊舞女主角“臘花”的稱謂,對確定花鼓燈產生的年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至今在安徽阜陽的穎上、淮南的鳳台、河南的信陽等地區一直稱花鼓燈的女主角為“臘花”,意為臘花里開的花,是個十分美麗的名字。而花鼓燈之“燈”,實為燈節(正月十五,上元燈節)上表演的民間藝術。此現象還有許多如大頭娃娃燈、蓮花燈等等,這些叫法都是自宋代而來。在“舞隊”演員分工上,“杖子頭”是歌舞的領頭人,站在舞隊的前面,由演員中技術最高者擔任。“竹竿子”類似指揮、導演,後行是擔任獨舞、雙從舞,或與“竹竿子”問答,是演出的主體。這些與花鼓燈演員分工基本相同,“杖子頭”相當於花鼓燈“傘把子”,“竹竿子”相當於“鼓架子”,“後行”相當於鑼鼓班子。

在服裝道具設計上,宋代舞隊中的女主角普遍在頭頂戴花冠,現在花鼓燈的“臘花”依然保留著這種裝飾,這在我國漢族傳統民間歌舞中是絕無僅有的。“竹竿子”“柄以竹之,朱漆,以片藤纏結,下端蠟漆鐵樁,雕木頭冒於上端,又用細竹一百個插於木頭上,並朱漆以紅絲束之,每竹端一寸許,裹以金箔紙、貫以水晶珠。”(宋《樂學規範》)。這與花鼓燈“傘把子”手中傘的形狀、做法相似。

在隊形變化和舞蹈技巧上,宋代的民間集體舞,十幾人至幾十人不等,舞蹈隊形的變化有“勾隊”、“放隊”、“海眼”,一字形、方陣形(姿態有坐有立,變化多端,交叉進行,圍成圓圈鏇轉著進退而舞),相當於今天花鼓燈中的“里羅城,外羅城”、“四馬奔槽”、“二龍戲珠”、“鴛鴦陣”宋代的一些舞蹈動作是對武術、雜技的借鑑和揉和,如類似今天的“打虎式”、“騎馬蹲襠式”等武術動作,類似“疊羅漢”、“虎跳”等雜技動作,都在花鼓燈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在宋代,用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通過情節和人物來表現簡單的生活事件和群體情緒,已成為漢族民間歌舞發展的主要趨勢。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淮南舞”、“民間舞隊”在各種場合無數次演出、交流中,形成了花鼓燈。據成書於清代的《鳳台縣誌》記載,“花鼓燈歷史悠久,宋代就流傳於淮河流域的懷遠、鳳台一帶”。

清朝初期,統治者對文化相對重視,花鼓燈藝術得到了迅速的繁榮,著名劇作家孔尚任在觀看花鼓燈表演後,寫下《舞者詞》一闕:“一雙紅袖舞紛紛,軟似花鼓亂似雲,自是擎身無妙手,肩頭掌上有何分。”描繪了花鼓燈優美的舞姿和精妙輕捷的技巧。鴉片戰爭後的近代中國社會風雨交加、動盪不定,花鼓燈藝術受到影響。
 

辛亥革命後,淮河流域連年混戰,花鼓燈藝術步入谷底。至新中國成立,花鼓燈藝術迎來了高峰期,50多年來,花鼓燈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內容和形式都反映了的時代的風貌,花鼓燈藝術家隊伍也不斷壯大,專業文藝工作者成為花鼓燈藝術的主力軍。

蚌埠花鼓燈蚌埠花鼓燈

目前蚌埠市有幾十家花鼓燈班子,特別是禹會區秦集鎮馮嘴子村的馮派花鼓燈,演出形式系統完整,內容豐富,舞姿優美,具有獨特的漢族民間文化風格和地方特色。自清朝中期至今馮派花鼓燈已流傳八代。全村共有660戶人家,人口2900人,上至90歲的老人,下至三五歲的孩童,人人都是玩花鼓燈的好手。2004年,馮嘴子村被文化部確定為中國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區。2005年,馮嘴子村又被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命名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4月9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慶善,原中國舞協主席、中國舞蹈大師賈作光蒞臨馮嘴子村授牌,花鼓燈藝術保護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動計畫。村中建有“花鼓燈藝術傳習所”。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初,禹會區秦集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花鼓燈把情節性的雙(三)人歌舞與情緒性的集體歌舞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了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的出現代表了宋代以來漢族民間歌舞發展的主要潮流。經過明、清時期的發展,花鼓燈已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毫州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

功能

花鼓燈是家耕文明的產物它從一開始就深深紮根於廣大農村。逢花鼓燈年過節農民們在場田頭用竹桿挑起紅燈籠,在鏗鏘的鑼鼓音樂伴奏下歌詠、舞蹈,通過優美的動作和民歌小調抒發豐收之後的歡樂心情,其情景十分迷人。之後,它逐步發展成為淮河兩岸人民節慶、春會、廟會、紅白喜事等傳統風俗活動中的一種儀式,一種人們玩樂的形式和民眾性的歌舞活動。燈歌中唱道“玩燈的共有千千萬,都是淮河兩岸人”,可見當時花鼓燈演出的熱鬧景象。花鼓燈鏗鏘的節律和健美的美韻已經融進了淮河人的血液,成為這裡民眾的生活寄託和精神支柱。

技術特點

“臘花”上身穿大襟村姑服,下身穿籠褲或裙子,梳獨頭辮,載一綢球兩邊綴以約2尺長的飄帶至臉側部,額前系“勒子”。“臘花”使用的道具為扇和巾,表演時左手拿方巾,右手虎口執扇,以各種各樣的扇花和步伐表達感情,長於舞蹈表演。

“鼓架子”上身著對襟中裝,頭扎帕巾,腰系彩帶,腳穿布鞋。按分工不同,又分:“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盤鼓”中的疊羅漢,俗稱“底座”。

“小鼓架子”專演“大花場”和“小花場”,長於舞蹈表演、跟頭、技巧,有的還能兼唱,為男角中的主要演員

“醜鼓”長於唱工,即興演唱本領強,兼跳舞蹈,演出時身背花鼓,表演滑稽詼諧。

“傘把子”又稱“領傘的”。專工“大花場”中領唱,兼跳舞蹈,表演時手持岔傘,負責全場演出的指揮和調度,分為:“文傘把子”長於唱工,主要擔負領唱和對唱。每當花鼓燈隊伍沿街行進時,均由“文傘把子”領頭,稱為“涮街傘”。

“武傘把子”以舞蹈為主,擅長跟頭,在“大花場”的演出中以傘為指揮,調度全場演員隊形的變化和掌握節奏。

風靡一方

蚌埠花鼓燈蚌埠花鼓燈

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於一體的民間舞種。據史料證明,花鼓燈最遲源於宋代。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等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

表演程式

花鼓燈多在農村秋收完畢到來年春耕以前演出,尤以廟會、春會為最盛。花鼓燈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廣場舉行;一般包括舞蹈、歌唱、後場小戲、鑼鼓演奏四部分,主體是舞蹈;舞蹈中又包括“大花場”(或“大場”)、“小花場”(或“小場”)、“盤鼓”等部分;“大場”是一種集體的情緒舞,由數人到十多人表演;“小場”是雙人舞或三人舞,主要表現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玩樂嬉戲的情景,包括基本程式表演和即興發揮表演,有簡單的情節和人物性格舞,如《搶手巾》、《搶板凳》等,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表演相結合又具有造型藝術特徵的表演形式。後場小戲是一種歌舞結合的小歌舞劇,有《四老爺坐獨桿轎》、《推小車》、《小貨郎》等。現花鼓燈的表演風格主要分為三個流派:潁上地區,節奏較慢,舞蹈結構嚴謹,風格古老質樸;鳳台地區著重人物情感刻畫,動作細膩優美;懷遠地區動作輕捷矯健,瀟灑倜儻。

演出特點

“大花場”是集體表演的情緒舞。人數一般為單數,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為“傘把子”,其餘“鼓架子”、“臘花”各占一半。表演量,“武傘把子”舞罷,奔至上場門,高喝一聲“唉”,引出群舞演員。“臘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動著扇花、手絹花,或做各種造型姿態,在狂歡般的鑼鼓聲中魚貫而出。演出中,“傘把子”一把岔傘指揮全局,“鼓架子”和“臘花”聯接轉換各種圖形,表演熱烈、奔放的集體舞蹈,並穿插各人擅長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跌等一系列高難度技巧。演到激烈處,眾“鼓架子”伴著鑼鼓點節奏,常常吹起高亢悅耳的口哨。傳統的“大花場”隊形,先跳“走四門”,再跳其它圖形,有“五朵梅”、“蛇脫殼”、“兩堵牆”等20餘種。“大花場”舞罷,全體演員在“傘把子”帶下跳出場。

“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臘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情節舞,這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現男女相互愛悅、嬉戲逗趣的情景。“小花場”也有文武之分,文場以唱為主,舞次之,武場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為主,唱次之。“小花場”的歌唱以“臘花”為主,“鼓架子”幫腔、陪襯,內容多是即興編唱。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員招手,煞住鑼鼓,二人站在場中唱,結束後再起舞。在懷遠縣還流傳一種雙花場,為兩個“臘花”和一個“鼓架子”的三人舞。其中,有“二女爭夫”的情節,有戲劇矛盾,表演起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盤鼓”是舞蹈結合雜技、武術等技巧表演。“地盤鼓”為地面上的雙人技巧表演。“中盤鼓”,一種是“臘花”站在“鼓架子”腿上,做“射雁”、“斜塔”等各種造型姿態;另一種是雙人配合的跟頭技巧,如“過山”等。“上盤鼓”是“臘花”站在“鼓架子”肩上,做出各種造型姿態,如“坐肩”“鴨子鳧水”等,還有三人以上的造型,如“老鷹叼小雞”“雙挎籃”等等。

花鼓燈歌唱部分統稱燈歌,主要唱調有“慢超牛”、淮調、“衛調”等十餘種。曲調抒情、緩慢,而舞蹈則節奏強烈、急速,因而歌的時候不舞,舞的時候不歌,燈歌唱詞的基本句子形式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結構,最常見的鋪陳、對比、問答和重疊;燈歌曲調跳躍多,演出現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並使用滑音進行修飾,燈歌音樂的主要特點為:無論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結尾由鑼鼓敲出匡匡1令匡一令1匡01的過門,然後再接著唱。較流行的曲子有《傘把子調》《小鼓架子調》、孟姜女等。

花鼓燈鑼鼓班子至少要有7人組成,使用的樂器以花鼓、大鑼、大鈸為主,配以小鑼、小鈸、脆鑼。花鼓燈鑼鼓音樂的節奏型式多變、歡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氣呵成。它的基本節奏型是四二拍,如:押條鼓2/4∣匡匡次次∣,長槌2/4∣匡令匡令∣,撞四2/4∣匡匡∣匡匡∣令匡一令∣匡O∣,以及“鳳凰三點頭”等等。鼓的演奏技巧變化豐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擊、輕打,忽而用“壓錘”“搗錘”,突然又打響鼓邊,充分調動音響、音色效果,造成聲音效果上的差別,有效地發揮鑼鼓音樂表情性的特點。

後場小戲有《小圓房》、《小貨郎》等。一般是兩人或三人情節簡單的生活小戲,有的是有情節的對唱,演完小戲,演出告結束。

藝術風格

總的來說,花鼓燈熱烈、奔放、敏捷、靈巧、優美、細膩,兼有悲劇和喜劇因素,突出體現了中國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主要美學特徵,集中展現了中國漢族民間歌舞形式上的主要特點,充分顯示了中國發間歌舞藝術的基本格調。

花鼓燈是典型的民間廣場藝術。它以鑼鼓為樂,運用摺扇、手絹和花傘,通過優美的動作和民歌小調,抒發豐收之後的歡樂心情

花鼓燈鑼鼓音樂是我國打擊東中的精華之一。它節奏鮮明,邊打邊舞,極富表現力。花鼓燈舞蹈的節奏、步伐、動律產生於鑼鼓音樂,二者關係極為密切。

花鼓燈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長,既有北方剛勁爽朗的特點,又有南方柔美的風韻,形成了熱烈、奔放、迅捷、靈巧、優美、細膩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千班鑼鼓

蚌埠花鼓燈包含四百多個語彙、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舞蹈動作超常度高,時間差大,瞬間舞姿複雜多變,這些構成了花鼓燈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使花鼓燈成為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的優秀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和“盤鼓”等。“大花場”是集體表演的情緒舞,“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蘭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它同時具有造型藝術的特徵。花鼓燈的舞姿和動作很講究放與收、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動作的節奏性強,且富有變化。蚌埠地區出現了馮國佩、常春利、鄭九如、石經禮、楊再先等一批花鼓燈名家,還產生了《遊春》、《搶扇子》等一批有影響的節目,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的鼎盛局面。

遺產保護

由於多種原因,目前原生形態的蚌埠花鼓燈已瀕臨消亡。最具影響力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民間傳承的機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蚌埠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眾基礎

花鼓燈藝術在淮河流域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蘭花舞”是廣大民眾進行集體健身的主要項目,花鼓燈表演已成為喜慶節日文藝表演的重要部分。目前蚌埠市有幾十家花鼓燈班子,特別是禹會區馮嘴子村在近2800人口中,有80%的人會表演花鼓燈。著名花鼓燈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有著花鼓燈的梅蘭芳之稱的民間藝術大師,花鼓燈“馮派”藝術創始人馮國佩先生,就在這裡出生成長。馮國佩先生的表演韻律強、身姿美、情感真、神態媚,1952年應邀赴北京中央歌舞團傳授花鼓燈,傳藝期間,中央歌舞團藝術家共同努力,將馮派花鼓燈舞蹈動作和技巧記錄、整理,編撰成花鼓燈藝術資料。他十次進京參加重大慶典演出和全國調演,多次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1952年在北京懷仁堂,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表演花鼓燈,演出結束後中央領導接見演員,周總理盛讚花鼓燈是東方芭蕾,他的《新遊春》被拍成電影和電視藝術片發向海內外。他先後多次到有關省市擔任藝術指導和教學工作,傳播花鼓燈藝術,他作為我國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的代表,參加了1982年聯合國舉辦的亞洲地區保護與發展民間和傳統舞蹈研討會,發表了《花鼓燈的保護與發展》的論文並即席表演,受到各國舞蹈家的讚譽和欽佩,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代表瑪琳娜·葛貝伊女士稱為“了不起的藝術大師”。

保護與發展

蚌埠花鼓燈蚌埠花鼓燈

作為花鼓燈傳播的核心區域,蚌埠市歷來十分重視花鼓燈的保護與發展工作,成立了花鼓燈保護組和花鼓燈保護專業委員會。蚌埠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蚌埠市保護和發展花鼓燈藝術的規定》,建立了中國花鼓燈藝術博物館。2004年,花鼓燈被國家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這也是漢民族唯一被列入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舞種,我市被確定為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基地。我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花鼓燈最大的播布區——禹會區馮嘴子村建立了第一個中國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區,並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們對保護區進行了全面考察,他們認為,馮嘴子村不僅具有花鼓燈藝術最富盛名的藝術大師,而且至今保持著良好的傳承態勢,具有民眾基礎,在花鼓燈藝術的傳播領域中占主導地位。蚌埠市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國內知名專家的指導下,在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本規範的前提下,對花鼓燈藝術進行了合理的保護建設,初步構架了中國花鼓燈文化保護的有效機制和內涵準確的保護理念,具備了繼續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並要求在今年完成二期保護建設任務,為2006年我國作為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候選項目奠定基礎。2005年馮嘴子村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國舞協命名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4月9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慶善,原中國舞協主席、中國舞蹈大師賈作光蒞臨馮嘴子村授牌,花鼓燈藝術保護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 行動計畫。

起源及傳承保護

花鼓燈起源於宋代,盛行於淮河流域,是一種融舞蹈、鑼鼓、燈歌、小戲於一身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曾被周恩來總理讚譽為“東方芭蕾”。花鼓燈具有中國民間歌舞藝術重要美學特徵的獨特價值。蚌埠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門按照“保護花鼓燈原生生態、原生形態,實現優質基因活體傳承”的目標,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律性的認識,積極推進科學保護。

蚌埠市注重強化傳承保護過程中的政府主導作用。不僅組建了由市長領銜的市、縣(區)、鄉、村四級花鼓燈保護組織網路,頒布了保護和發展花鼓燈的政府法規,還把花鼓燈保護工程納入市級和省級重點工程計畫,給予政策和資金傾斜。同時,積極組織社會力量,加強傳承隊伍建設,三年來,已培養出鑼鼓班子400多個、鼓架子和蘭花等花鼓燈演員800名,花鼓燈班子20多個。

重視發揮專家在藝術保護中的專業、理論指導作用,是蚌埠市推進花鼓燈科學保護的一個重點。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家中心”等專業機構和高校的支持下,蚌埠市舉辦了花鼓燈保護國際學術會議,探索保護工作的理論傳承和理論創新;組建了“中國花鼓燈博物館”、“中國花鼓燈研究工作室”,馮嘴子“花鼓燈生態村”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術研究基地。

民眾參與是最好的傳承和保護。蚌埠市以馮嘴子村為重點,恢復了淮河流域風格的民居、村落和主要表演場地打穀場、篝火玩燈場、祭祀場,建設了馮派花鼓燈陳列館、花鼓燈傳習所、農耕文化展示館。同時,經常舉辦專業性與民眾相結合的花鼓燈演出和踩街活動,許多縣區、鄉村和單位都組織花鼓燈演出隊伍,使花鼓燈表演逐步普及化和常態化。

馮國佩和“馮派”花鼓燈藝術

馮國佩-蚌埠花鼓燈馮國佩-蚌埠花鼓燈

花鼓燈因其歷史悠久,流行地區廣闊,參加活動的人數眾多,因藝人個性差異和“口傳心授”的傳承方法等,形成了不同地區的不同的流派,最有代表性的是馮派、陳派和鄭派
馮派,代表人物是著名花鼓燈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有著花鼓燈的梅蘭芳之稱的民間藝術大師馮國佩,藝名“小金蓮”。他動作大方、瀟灑,刻畫的人物形象俊俏嫵媚,脈脈情深。他繼承了花鼓燈藝術的精華,又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創新,形成了以“腳下溜,韻律強,身姿美,情感真,神態媚”為核心的馮派藝術。他所創造的“野雞溜”、“斜塔”、“拐彎”等舞蹈動作,具有熱烈奔放、表現力強的特點。馮國佩年輕時化了妝登台,舉手投足活脫脫是個女孩子,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據說,李大釗之子,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李葆華一次看望演員,當發現卸妝後的馮國佩竟是位男演員時,異常驚訝道:“你是位男同志,不得了,演得好。”馮國佩十分重視觀察生活,揣摩平日裡的所見所聞,並提煉成舞蹈動作。如他那優美的“扭”姿,就是觀察、模仿進而美化莊子裡大嫂子大姑娘的走步而成。“老鷹展翅”,則是他長期觀察雄鷹翱翔天空的結果。“野雞溜”,惟妙惟肖地把野雞受驚時撲棱翅膀的情形表現了出來。他還從武術、雜技和田間勞動中吸收營養,組成許多舞蹈動作,如“單拐彎”、“三回頭”等。此外,馮國佩還善於汲取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民間舞蹈的精華,如古典舞的“雲步”、河北秧歌的“丟扇”、西班牙的“鬥牛舞”等,轉來為花鼓燈所用。

新中國成立後,馮國佩的藝術生命綻放異彩。他倡導由女演員演“蘭花”,甩掉了舊時代小腳女人走路的襯子,摸索出平足步、雙環步、篩子步、搓步等新步法,塑造出“新蘭花”秀美健康的新形象。

1952年在北京懷仁堂,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表演花鼓燈,演出結束後,中央領導接見演員,周總理盛讚花鼓燈是東方芭蕾。馮國佩的《新遊春》被拍成電影和電視藝術片發向海內外。

他先後多次到有關省市擔任藝術指導和教學工作,傳播花鼓燈藝術,他作為我國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的代表,參加了1982年聯合國舉辦的亞洲地區保護與發展民間和傳統舞蹈研討會,發表了《花鼓燈的保護與發展》的論文並即席表演,受到各國舞蹈家的讚譽和欽佩,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代表瑪琳娜·葛貝伊女士稱為“了不起的藝術大師”。

1951年,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親赴蚌埠向馮國佩學習花鼓燈藝術,1958年,北京舞蹈學校將花鼓燈列為中國民間舞蹈專業的必修內容,分為基本動作、步法、扇花、鼓絹花和動作組合五部分。1958年,當代中國第一個專業舞蹈研究組織——中國天馬舞蹈研究室的全體同志到安徽,對花鼓燈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花鼓燈《劉海戲金蟾》、《玩燈人的婚禮》、《網中情》、《新媳婦挑塘》等劇目多次參加國慶慶典演出和全國調演,《新媳婦挑塘》並被拍成電影。

1957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花鼓燈舞蹈節目,參加在布拉格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征服了各國的專家和觀眾,引起了國際舞蹈界的注目。此後,花鼓燈相繼被國家歌舞團體帶到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

80年代,著名民間舞蹈家許淑英教授曾先後去北美洲、美國、加拿大等地講學,將花鼓燈藝術傳授到國外,在國際芭蕾舞節,為600多位各國舞蹈藝術大師表演花鼓燈,受到熱烈歡迎,美國電視台立即向全美國播放,掀起了美國人對花鼓燈的熱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