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髮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據報導,我國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

基本信息

病因

1.病毒因素

RNA病毒在鼠、貓、雞和牛等動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經肯定,這類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屬於T細胞型。

2.化學因素

一些化學物質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接觸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亦有亞硝胺類物質、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黴素等誘發白血病的報導。某些抗腫瘤細胞毒藥物,如氮芥、環磷醯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有致白血病作用。

3.放射因素

有證據顯示,各種電離輻射可以引起人類白血病。白血病的發生取決於人體吸收輻射的劑量,整個身體或部分軀體受到中等劑量或大劑量輻射後都可誘發白血病。小劑量輻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確定。經常接觸放射線物質(如鈷-60)者白血病發病率明顯增加。大劑量放射線診斷和治療可使白血病發生率增高。

4.遺傳因素

有染色體畸變的人群白血病發病率高於正常人。

分類

按起病的緩急可分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細胞分化停滯在早期階段,以原始及早幼細胞為主,疾病發展迅速,病程數月。慢性白血病細胞分化較好,以幼稚或成熟細胞為主,發展緩慢,病程數年。按病變細胞系列分類,包括髓系的粒、單、紅、巨核系和淋巴系的T和B細胞系。臨床上常將白血病分為淋巴細胞白血病、髓細胞白血病、混合細胞白血病等。

臨床表現

兒童及青少年急性白血病多起病急驟。常見的首發症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起病緩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漸進展。此外,少數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齦腫脹、心包積液、雙下肢截癱等為首發症狀。

1.發熱

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峽炎、口腔炎、肛周感染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症、膿毒血症等。發熱也可以是急性白血病本身的症狀,而不伴有任何感染跡象。

2.感染

病原體以細菌多見,疾病後期,由於長期粒細胞低於正常和廣譜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逐漸增加。病毒感染雖少見但兇險,須加以注意。

3.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臟大出血。女性月經過多也較常見,可以是首發症狀。

4.貧血

早期即可出現,少數病例可在確診前數月或數年先出現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以後再發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下肢水腫等症狀。貧血可見於各類型的白血病,老年病人更多見。

5.骨和關節疼痛

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潤引起骨痛,可為肢體或背部瀰漫性疼痛,亦可局限於關節痛,常導致行動困難。逾1/3患者有胸骨壓痛,此征有助於本病診斷。

6.肝脾和淋巴結腫大

以輕、中度肝脾腫大為多見。ALL比AML肝脾腫大的發生率高,慢性比急性白血病脾臟腫大更為常見,程度也更明顯。淋巴結腫大ALL也比AML多見,可累及淺表或深部如縱隔、腸系膜、腹膜後等淋巴結。

7.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

CNSL系急性白血病嚴重併發症,常見於ALL和AML中的M4和M5,但其他類型也可見到。由於常用化療藥物難以透過血腦屏障,因此成為現代急性白血病治療的盲點和難點。浸潤部位多發生在蛛網膜、硬腦膜,其次為腦實質、脈絡膜或顱神經。重症者有頭痛、嘔吐、項強、視乳頭水腫,甚至抽搐、昏迷等顱內壓增高的典型表現,可類似顱內出血,輕者僅訴輕微頭痛、頭暈。顱神經(第VI、Ⅶ對顱神經為主)受累可出現視力障礙和面癱等。

8.其他組織和器官浸潤

ALL皮膚浸潤比AML少見,但睪丸浸潤較多見。睪丸白血病也常出現在緩解期ALL,表現為單或雙側睪丸的無痛性腫大,質地堅硬無觸痛,是僅次於CNSL的白血病髓外復髮根源。白血病浸潤還可累及肺、胸膜、腎、消化道、心、腦、子宮、卵巢、乳房、腮腺和眼部等各種組織和器官,並表現相應臟器的功能障礙。

9.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症狀

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症狀,多因健康檢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才發現血象異常或脾腫大而確診。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陳代謝亢進的表現。由於脾腫大而感左上腹墜脹、食後飽脹等症狀。檢查時最為突出的是脾腫大,往往就醫時已達臍平面。病情可穩定1~4年,之後進入加速期,迅速出現貧血及更多症狀,然後很快進入急變期,可以急變為AML或者ALL,臨床表現與急性白血病完全一樣,治療效果和預後則比原發性急性白血病更差,通常迅速死亡。

治療

由於白血病分型和預後分層複雜,因此沒有千篇一律的治療方法,需要結合細緻的分型和預後分層制定治療方案。目前主要有下列幾類治療方法: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幹細胞移植等。通過合理的綜合性治療,白血病預後得到極大的改善,相當多的患者可以獲得治癒或者長期穩定,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時代過去了。

1.AML治療(非M3)

通常需要首先進行聯合化療,即所謂“誘導化療”,常用DA(3+7)方案。誘導治療後,如果獲得緩解,進一步可以根據預後分層安排繼續強化鞏固化療或者進入幹細胞移植程式。鞏固治療後,目前通常不進行維持治療,可以停藥觀察,定期隨診。

2.M3治療

由於靶向治療和誘導凋亡治療的成功,PML-RARα陽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成為整個AML中預後最好的類型。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砷劑治療可以治癒絕大多數M3患者。治療需要嚴格按照療程進行,後期維持治療的長短則主要依據融合基因殘留情況決定。

3.ALL治療

通常先進行誘導化療,成人與兒童常用方案有差異,但是近年來研究認為,採用兒童方案治療成人患者結果可能優於傳統成人方案。緩解後需要堅持鞏固和維持治療。高危患者有條件可以做幹細胞移植。合併Ph1染色體陽性的患者推薦聯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進行治療。

4.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

慢性期首選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伊馬替尼)治療,建議儘早且足量治療,延遲使用和使用不規範容易導致耐藥。因此,如果決定使用伊馬替尼,首先不要拖延,其次一定要堅持長期服用(接近終生),而且服用期間千萬不要擅自減量或者停服,否則容易導致耐藥。加速期、急變期通常需要先進行靶向治療(伊馬替尼加量或者使用二代藥物),然後選擇機會儘早安排異體移植。

5.慢性淋巴細胞治療

早期無症狀患者通常無需治療,晚期則可選用多種化療方案,例如留可然單藥治療,氟達拉濱、環磷醯胺聯合美羅華等化療。新藥苯達莫司汀、抗CD52單抗等也有效。近年來發現BCR通路抑制劑的靶向治療可能有顯著效果。有條件的難治患者可以考慮異體移植治療。

6.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治療

雖然ALL、AML中的M4、M5等類型常見合併CNSL,但是其他急性白血病也都可以出現。由於常用藥物難以透過血腦屏障,因此這些患者通常需要做腰穿鞘注預防和治療CNSL。部分難治性患者可能需要進行全顱腦脊髓放療。

7.幹細胞移植

除了少數特殊患者可能會從自體移植中受益,絕大多數白血病患者應該做異體移植。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供者選擇、移植風險及遠期預後等方面都已經有顯著進步,因此,異體移植目前是各種中高危白血病重要的根治性手段。

8.新的治療方法展望

雖然移植可以獲得較好的生存效果,但是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併發症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選擇性免疫治療和各種分子靶向治療是將來治癒白血病的希望,例如腫瘤疫苗、細胞治療、細胞信號通路調節劑等。

預後

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外,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都具有多種不同預後指標,根據不同的指標,可以將這些患者分為不同預後層次,從而採取不同強度的治療。因此,現代醫學對於白血病的認識越來越細化,所有患者在確診後都應該儘可能完善各種預後分層所需要的全面檢查,然後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這些預後指標中,尤其以染色體和各種基因異常為重要。

易患人群

1、放射線工作人員。
2、與二苯蒽,苯苾、甲基苯苾等化學物質長期密切接觸的人員。
3、長期接受放射線治療且防護不嚴的病人。
4、較長期套用藥物的患者。
5、有白血病家族史的青少年。

預防

1、遠離輻射和化學物
輻射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威脅,尤其是長期處在電腦強輻射的環境中的工作人員。所以,想要預防白血病,首先要做的就是減少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其次,儘量不要接觸甲醛、苯等致癌物質。
2、慎用藥物
是藥三分毒,濫用藥物不僅易損害肝腎功能,還會導致其他疾病。尤其是抗癌藥,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3、注意飲食衛生
蔬菜水果上的農殘如果沒有洗淨,人體進食後會經過消化吸收進入血液,影響骨髓的造血功能,引發白血病。所以,能去皮的儘量去皮,如果不能去,也一定要把果皮清洗乾淨再食用。

飲食禁忌

1、白血病病人都須忌生冷食物,如冷水、冷盤、生菜、杏等。都須禁忌暴飲暴食,如酗酒、嗜食,食用油滑、腥臊、煎炸等食物。
2、此外中醫中白血病病人食五味不可偏嗜,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3、白血病身體大虛的病人,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煎、油炸的肉類以及臘肉、魚乾、年糕、韭菜等。
4、白血病病人若有發熱,忌辛辣、油膩,如辣椒、生薑、肥肉、酒類等。
5、虛寒病人忌生冷、寒涼,如冷食、冷菜、生瓜、生果等。水腫病人,皆忌過量食鹽。糖尿病病人忌食糖。
6、若還兼有胃病忌食刺激性食物。腹瀉忌生冷瓜果。失眠忌飲濃茶及晚飯過飽。
7、白血病患者伴有瘡癰腫毒病人忌食羊肉、蟹、蝦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疾病分類導航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地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並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症狀、體徵和行為的異常。 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後,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的形態和(或)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制或破壞,或早或遲地表現出可覺察的症狀,這種狀態的結局可以是康復(恢復正常)或長期殘存,甚至導致死亡。
傳染病心理疾病遺傳病先天性疾病
泌尿科疾病口腔科疾病眼科疾病兒科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世界五大絕症

世界五大絕症:運動神經元症(漸凍人症)、癌症、愛滋病、白血病、類風濕,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五大疑難雜症。
漸凍人症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簡稱M.N.D.)的一種,醫學上稱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因為特徵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人”,
癌症也叫惡性腫瘤,相對的有良性腫瘤。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
愛滋病1981年在美國首次發現和確認。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英語縮寫AIDS的音譯,曾譯為"愛滋病"、"愛死病"。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它們又有各自的亞型。不同地區流行的亞型不同,同一亞型在不同地區也存在一定差異。
白血病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又稱“血癌”。其特點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白血病細胞無限制地增生,並進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細胞的製造被明顯抑制,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認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內分泌、代謝、營養、地理、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索等方面有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