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閣戲人

紗閣戲人

紗閣戲人俗稱紗閣人人,又簡稱紗閣,是以傳統戲劇為題材,採用多種工藝和手法製作成戲劇人物,然後置於木閣內。一閣一戲,一戲一場,猶如小小舞台,供人欣賞。明清時流行於晉中一帶。是全國獨存的一種藝術珍品,已成為研究我國傳統戲劇和民間美術難得的實物資料。

簡介紹

紗閣戲人也叫“紗閣”,是以傳統的 戲劇為題材,先製作一個木閣,然後在木閣內擺放用 稻秸泥灑金宣紙扎制而成的戲劇人物。一閣一
清平遙《大進宮》紗閣戲人 清平遙《大進宮》紗閣戲人
 戲,一戲一場,猶如一個小舞台,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造型藝術。灑金宣紙的韌性、彈性以及表面張力都很強,紮成的服飾挺括平展,衣褶清晰自然,著色後顯得尤其絢麗多姿,就像真紗一樣,紗閣戲人的名稱由此而來。

基本結構

紗閣戲人的結構可分為木閣、隔斷、戲人和道具四部分。木閣形制規範,每閣高77厘米,寬83厘米,入深44厘米。除去木板厚度,內部空間高64.5厘米,寬74厘米,深36.5厘米。木閣前額裝飾雀替,以裝成戲台模樣。木閣頂部與底部木板前方刻有凹槽,設有鎖鑰,展出完畢可以插板鎖閉。隔斷包括紗閣後壁與左右題壁,後壁是戲台前後台的分界,多採用三折七屏形式,省略了上下場門。後壁中間上方掛著題寫劇名的橫額,七條屏間繪有山石花鳥,書有勸世聯文。左右題壁都有題記,或為格言或為詩歌,末尾署以店鋪名或年月。 

戲人為整個紗閣之靈魂,是民間藝人精心製做、盡力張揚的核心內容。所用材料因地制宜,方便可取,先用秸稈、穀草根據劇情需要紮成人形骨架,用鐵絲或麻線扎牢,固定在木閣底板上。再用當地的紅膠泥塑成頭與手足,安插在骨架適當位置。頭部與足部由石膏模子成型,然後根據劇情需要修改人物表情,待陰乾之後施行塗色化妝。裹紙是製作戲人中最精細的一道工序,麻紙或草紙既廉價又柔韌,是包裹戲人的極佳材料,不同姿態的形體全靠草紙裹緊後展示。基本形狀完成後,要用膠水刷透、晾乾,以保持年久。戲人的最外一層用灑金宣紙精心裹粘,服飾的褶皺層次與輕紗般的質感,全憑藝人的匠心與使用材料的技藝。戲人的最後裝飾還要經過畫臉譜、貼頭飾、戴服飾三道工序,主要的工作是上色和貼花。臉譜直接畫在臉上,貼花要先在宣紙上畫各種圖案後剪下貼上,頭飾用草紙製成帽、盔、額巾之類後上色、貼花、簪花而成。製成的戲人,生末淨旦醜俱全,個個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光彩照人,教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文化淵源

紗閣戲人的文化淵源,與宋代以後民間喪葬禮儀中的紙紮明器傳承有關,與元代雜劇的空前興盛有關,也與明清時期民間祈子風俗有關,更與平遙晉商大都會的商貿習俗有關。明清時,平遙是商賈雲集之地,當地的紙紮業因喪葬習俗中的攀比之風而興盛,加上晉商與戲劇票友的推波助瀾,紗閣戲人逐漸成為當地的一道文化景觀。平遙古城街衢中心的市樓成為展出紗閣戲人的重要場所。市樓底層的平台廊柱間就是展出紗閣戲人的地方,廊柱四周恰好擺放36閣戲人。元宵節期間供人觀賞,節後便存放入市樓內。過去當地有新婚夫婦買燈祈子風俗,把蠟燭點燃置放於紗閣前進行許願、還願。民間百姓遇有新喪之事,租來 幾閣紗人放在靈棚兩側,既表達了對先人的安慰,也反映了對民間戲曲的愛好。 平遙紗閣戲人是民間工藝美術中一枝獨特而艷麗的小花,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喪葬風俗中造型藝術的典型史料,同時也為 山西地方戲曲的發展與流變提供了形象的佐證,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

表現內容

平遙紗閣戲人所表現的內容,多取材於當地老百姓熟知和喜愛的晉劇、京劇、崑曲舞台上的傳統劇目。36閣紗閣戲人取材廣泛,有神話故事、民間生活、俠義傳情、男女愛情等;形式有文戲、武戲、短打戲,閣閣不同;角色有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這些戲人,造型生動,情節引人,臉譜符合人物性格,神態符合劇情要求,閣閣皆有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平遙紗閣戲人所表現的戲劇內容十分廣泛,大致說來,有歷史劇14種,其中春秋戰國故事劇3種,分別為《八義圖》、《反棠邑》、《金台將》;秦漢故事劇兩種,分別為《大進宮》、《鴻門宴》;三國故事劇1種,即《趕龍船》;南北朝故事劇1種,即《春秋筆》;隋唐五代故事劇5種,分別為《南陽關》、《戰洛陽》、《雙帶箭》、《滿床笏》、《飛虎山》;宋元故事劇各1種,分別為《斬黃袍》和《百花點將》。除此之外還有俠義公案劇6種,即《司馬莊》、《鄧家堡》、《祥麟鏡》、《溪皇莊》、《畫春園》、《惡虎村》;英雄傳奇劇3種,即《佘塘關》、《岳飛北征》、《困銅台》;神怪故事劇4種,即《鐵釘床》、《狐狸緣》、《借傘》、《五嶽圖》;家庭生活劇1種,即《三疑記》。

技藝傳承

平遙紗閣戲人的創始人是熟悉戲曲的紙紮藝人 許立廷,人稱“許老三”,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平遙城內六合齋紙紮店的著名藝人許立廷(許老三)製作了36閣紗閣戲人,專門用於春節、元宵節期間舉辦社火活動時在市樓內展出,或民間喪事活動中在靈前擺放。後來的傳承人是泥塑紙紮藝人冀雲麗、雷顯元等人。但是,紗閣戲人傳承人的匱乏以及年輕藝人對傳統戲曲知識的缺失,使得這種傳承面臨困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