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年

藏曆年

藏曆年(藏文:ལོ་གསར་)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受藏文化影響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過藏曆新年,但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差異。2010年的藏曆新年是2月14日,和農曆春節是一天,2009年藏曆新年是2月25日,春節是1月26日,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2008年、2015年藏曆新年和春節是同一天。從有關文獻史料及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經擁有曆法。從上古藏族物候歷中觀察,吐蕃統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曆法有陰曆成分也有陽曆成分。《山南雅拉香波紡織老婦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計時的陽曆。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為一周)計時段對藏族天文歷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曆法中最重要的數據。除陰曆之外,當時還有陽曆推算法。《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較典型的陽曆,一年總計365天,當然它還處在自然歷階段。2011年5月23日,藏曆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過年的變化

舊式過年

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為新年,這與上古時期漢族地區的過年一樣。漢字的“年”的甲骨文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因此,本來的過年是慶祝豐收。古時候所謂的“年成”指的就是這個。因此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直到現在,水族還保留古式過年的風俗,“年成之後開始新年。

過年到過歲

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區和藏族都是本來含義的過年(漢藏語系有些文化基因相同),後來變成了過歲(說法還是講”過年“)。

新式過年由來

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為新年,後來,由於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開始了較為密切的交往,隨著中原文化與高原文化的交流,許多中原文化逐漸傳入西藏,其中包括歷算。後來,藏區以麥熟為新年的習慣,改為與漢族一樣過歲(歲是論日地關係周期里的節氣而不是“年成),直至今天。

節日風俗

大概情況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餜子(卡賽),油餜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準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吉祥的“”字元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麵團突巴(古突)。在麵團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麵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斗等擺於佛龕茶几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裡。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曆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準備“切瑪”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製作“卡賽”

藏曆年藏曆年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徵,在節日裡分外引人注目。

藏曆起源

吐蕃王朝時期,從漢地引進生肖、五行推算法等知識,在古老的自然陰曆、自然陽曆及七曜歷基礎上,發展為獨特的陰陽合曆曆法。《白琉璃》中說;這一時期,藏族曆法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形成一種獨特的記日、記月和記年的方法。如將生肖、五行。陰陽組合起來的記年法,在842年的“唐蕃會盟碑”上就有載錄。後來隨著弘印度佛教滅本,許多本教大算者受到迫害,雍仲本教經典大量被毀,保存在本教文化中的吐蕃古代天文歷算知識因而失傳,現代人已很難通曉當時的曆法。
不過,人們還能從民間流傳的天文歷算知識,以及殘存的極珍貴的文獻(如巴黎圖書館藏的敦煌藏文卷P.T.76、1、82、83、85和P.T.55的80、中國)中溯源,以窺吐蕃曆法的一斑。藏族天文歷算者和民間有此知識者,均肯定這樣的數字:一個是7分,一個是4個定點。這應該在吐蕃曆法中就已定型。正由於記月時的4個7,引出了以後藏族曆法中的獨一無二的閏日和差日;用4分點法分出運算太陽時的四點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按高原氣候變化分為四季。若依照本教傳統說法,在吐蕃時代已有瓊丹紀60周年的推算方法。這些都說明,吐蕃時代藏族曆法已比較完備了。
自11世紀從印度傳入《時輪經》曆法以後.雖然藏地仍有多種多樣的紀年、年首設定及閏月設定方法在流傳,但藏族天文曆法的計算基本是依據時輪歷的。由於藏傳時輪歷既有藏族古老曆法的基礎,又從漢族地區不斷吸收有用的內容予以調整和完善,所以它又不完全等同於印度的時輪歷。

噶莫帕瑪歷算法

相傳,西藏的曆法約始於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個名叫噶莫帕瑪的人,根據月亮的圓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後來人們把它稱為《噶莫帕瑪歷算法》。後來雅隆地區農業逐漸發展,每當莊稼成熟並收穫一次後,農民們便要舉行一次聚會慶祝豐收,年復一年,這種活動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慶祝,後被定為“以麥熟為歲首”的物候歷。直到現在西藏林芝地區秋後麥子豐收以後人們歡慶節日,還可以看到這種物候歷的延續和影響。

曆法由來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語稱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曆法紀元。這種曆法以猴、雞等十二動物生肖紀年,排列次序與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紀初期,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贊貝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曆和印度的時輪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瑪》曆法為基礎,創製出藏族的傳統曆法。它是採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動物生肖來計算年、月、日的。這種與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經被譯成藏文傳入西藏。這年天上正好是陰火兔年,藏族歷史上遂把這一年定為第一個60年周期紀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說所稱藏曆新年即從此年開始,藏族語中對1027年雅稱為第一繞迥,意為勝生年。
所謂“勝生”是指時輪經中說的香拔拉的難勝法王傳法的最後一年——1026年,故將次年定為“勝生年”。
藏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歷史,它和春節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幾天。所以塔爾寺的僧伽歡度藏曆年的同時也歡度春節。從藏曆十二月中旬清掃殿堂和自己的僧舍,準備禮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婁瑪(又稱席辮)、花捲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曆同漢歷一樣也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

民俗風情

裝扮與清掃

藏族人民所過新年節日,與漢區春節大有不同。一進入農曆12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做新年的儲備。當新年的前幾天,不管農、牧區,老少男子都要剃頭,女的要洗梳髮辮。如男子留長髮過年,女子不洗梳髮辮過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帶有悲痛而無心梳妝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為來年的吉祥如意。從12月28日起,清掃住宅上下、房屋內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過屋內的抽屜,清掃天花板及煙囪時需擇吉日,如3、5、7、9等。

相關準備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們,騎上馬到“聖山”或視為乾淨之地的山上去,砍來柏香樹枝,馱回家來,為過年間每天向神靈“煨桑”的主要原料。婦女們在家釀造青稞酒或雜酒、炸各種油果、制酥油奶糕等,到12月30日午前,各戶要把清除的垃圾雜草,運到各自田間,以備大年初一早晨點燃。在家裡,婦女要備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時一點即著,以圖新年伊始諸事如意。

相似之處

州內許多地區,由於臨近漢族的農區,受其影響,在房屋的大小門上,貼有新年年畫和對聯,但年畫內容主要是藏族視為吉祥之物,獅子、龍、虎等,對聯一般用藏文書寫的吉祥祝詞。

“古突”習俗

十二月二十九日進入除夕。這天,要給窗戶門相換上新布簾,在房頂插上簇新的經幡,門前、房梁和廚房也要用白粉畫上十字元號等吉祥圖案,構成一派喜慶的氣氛。入夜,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飯。“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家庭主婦在煮飯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預示財運亨通。於是大家相互議論,哈哈大笑一場,掀起歡樂的高潮。

驅逐惡魔

接著,全家用糌粑捏制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頭等殘渣傾入楷巴捏成的碗裡。由一個婦女捧著魔女和殘羹剩飯跑步扔到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乾草緊緊相隨,口裡念著:“魔鬼出來,魔鬼出來!”讓乾草與魔女和殘羹剩飯一起燒成灰燼。同時,孩子們放起鞭炮,算是驅走惡魔,迎來了吉祥的新年。

習俗

在西藏繁多的節日中,受到民眾廣泛重視的是藏曆新年。了解西藏民間迎新年的相關傳統民俗,可以看出人們對過年所懷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視程度。如農民在收割時將頭次割下的青稞留下來作為歡度新年時獻給神靈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頭道奶打出的酥油作為新年獻給菩薩的供品。男人們打完場就開始做迎接新年的準備,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潔白、美觀,每當這個時候親友鄰居們總是帶著美酒前來祝福;婦女們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將自己親手紡織的氆氌拿到河邊洗滌,親友鄰居們也要捧上茶酒,祝福這家主人藏曆新年將穿上新的衣服……為迎接新年而舉行諸如此類的大小民俗活動十分繁多,無法在此一一說明。每年的臘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後一個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活動。

驅鬼儀式

藏曆年藏曆年
西藏民間傳統習俗,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驅“鬼”儀式。(日喀則地區是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區是藏曆九月三十日驅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舉行。按古老傳統民間普遍都是吃完晚飯後舉行這一儀式,人們把它稱為”固朵”意為二十九驅鬼。它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民間宗教。在廣大藏族人民民眾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當代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的年代,這種傳統習俗雖已在許多方面淡化或簡化,但它的主要內容還仍存在於民間。各宗教派別舉行的這種儀式,他們雖都是從形式上借鑑民間的“固朵”但其內容大都與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結合為一體。他們使用各種金剛表演舞並舉行驅魔送崇食子的儀式,藏語稱為“固朵爾”,意為甘九朵馬,該活動都在當日的白天舉行。
一年一度的民間“固朵”驅鬼儀式,人們要準備一頓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過去由於西藏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歡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湯麵片,藏語統稱為“突巴”。送鬼這天的晚餐稱為“古突”因為其含有九種食物,如麥片豌豆、麵疙瘩、人參果蘿蔔等。為了使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濃厚的喜慶氣氛,還特別選擇不同象徵意義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徵吉祥,有的象徵人的個性以及性格特徵等。這些具有預示性特徵的食物包進麵團里,同麵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麵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團濕面並捏緊後揉擦自身的各個部位,嘴裡還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天裡,我心上的苦難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氣和晦氣都請你帶到大海的對岸。”然後又把粘滿疾病和晦氣的麵團放到裝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這一切進行完畢,家庭女主人親自掌勺為大家盛飯,當有人吃出日、月、書本和佛像等形狀的食物時,人們放下手中的碗,舉起酒杯唱酒歌,向他們敬酒表示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頭、火種和奶製品的食物時,大家對此紛紛評頭論足,誇讚他們的性格像羊毛一樣柔軟、他的意志像岩石般的堅硬,對待別人像烈火一樣熱情,他們的心靈像奶子一樣純潔;吃出包有食鹽、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狀和木炭等食物時,人們規勸他們勞動時屁股不要像食鹽般沉重,對人不能像辣椒一樣尖嘴薄舌,別像瓷片一樣好吃懶做,幹活兒不能歪著脖子不行動,做人不能心太黑,並要求以上人們要用歌聲表示防患於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狀的食物時,大家鬨堂大芙並提醒她們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純潔;有一種稱為“斯瑪熱果”的全身長滿刺的食物,誰吃出它說明此人處處傷人無法和睦相處,為此要罰酒並讓他學驢叫、狗叫等。最後每人將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還要說:“今天我讓你吃飽喝足之後,讓你帶走家中所有邪氣晦氣等,你必須做到頭也不回地到那遙遠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歡樂喜慶的氣氛中結束這一特別的晚餐。
飯後舉行驅鬼儀式,由一人端起裝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頭,後面跟著的人高舉火把喊著“滾出來,滾出來!”把鬼驅趕到十字路口處,然後人們回到關閉的家門前,共同歌唱贊門歌:
大門就是黃金的門,
潔白的”香布”是天上的雲;
松兒石的門檻多美麗,
如意樹的門極亮堂。
吉祥的大門朝向東,
日月的光輝照滿家;
招財引福全滿堂,
福氣上升高又高。
我們趕走家中的鬼,
邪氣晦氣全滅亡;
乾乾淨淨回來了,
請給我們開大門。
藏曆年藏曆年
大門打開了,門檻內已燃起了一堆火,從門外進來的人都要一一從火堆上越過,這時有人向他們潑水表示邪氣都洗盡。臘月二十九日的傳統驅鬼儀式,就在這種極其獨特的娛樂活動中結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婦要備團圓飯,與漢族的年飯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經堂里誦祝願經或稱祈禱經,經備在經堂神龕上,平放堆滿青稞、酥油,並插上象徵吉祥的八寶圖木板,還要點燃酥油燈和藏香。這時全家團聚,一起用飯,晚餐時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飯後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這天,家庭主婦起得最早。五點鐘左右就要煮一鍋“羌枯”,即放有糟巴、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給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窩裡喝完“羌枯”,繼續蒙頭睡覺。主婦則坐在窗前等待日出,當東方晨曦初露的時節,匆匆背上水桶去河邊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傳說這時的水最為聖潔、清甜,誰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裡就能免去許多災難。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畢,晚輩就開始向長輩恭賀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後開始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區,主婦按照家庭成員的數目煮好羊頭,用食案捧到年齡最長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長幼的次序分發給每人一隻羊頭,一把小刀。大家到著火爐一面剝羊頭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這天,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冷清,人們只在家裡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元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開始串門拜年。客人登門必道“洛薩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貝捧起“切瑪”到門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幾粒青稞拋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稞送進自己嘴裡,感謝主人的盛情。然後入座飲酒聊天。這天起,民間藝人也四出活動,演唱藏戲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與民間藝人說好,準時來家演唱,與客人共享。沒有得到邀請的藝人也可主動串門演唱。折嘎藝人頭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興編唱的歌詞愉悅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麗,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裡一定會走好運,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勞。街頭和村子裡,人們還舉行民眾性的歌舞和藏戲演出活動。這種相互拜訪和自娛性的文藝活動要持續三至五天,然後逐步轉入以娛神為主的佛事活動。在拉薩地區主要是參加傳昭法會,在東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們開始轉山朝佛,給寺廟布施上香,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月初一,主婦們聽見第一聲雞鳴便起來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邊,先將手裡的藏香插於泉邊上方,並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婦便燒火、熬茶,到田間將率先準備好的雜草垃圾點燃。茶開後,到房前陽台煨桑。在備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時,主婦要給每個家庭成員備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裡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餅乾等食料。
主婦燒茶時,要一男性隨之起床,給馬備鞍。喝茶後與全村男子騎馬到神山祈禱和煨桑,這是一支龐大的煨桑隊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給馬備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華麗的節日盛裝。
從神山回來時,騎手們要到寬廣的草地進行騎馬比賽,賽馬場上,對取得第一、二名的騎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騎手和駿馬戴上哈達和彩帶。繼而,寨里的年輕人,表演耍獅子、跳花燈、耍春牛、跳鍋莊,之後,聽著名老藝人說唱民間故事。但在這天,除了觀看集體玩耍的活動以外,人們互不走訪。

拜年活動

從初二起,人們才開始相互走訪、拜年、請客。新年裡,人們相逢的第一句話是“羅桑爾讓”(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獅子、春牛、跳花燈的表演隊也是從初二開始,走訪各村寨部落.輪迴表演。從初二開始,親戚好友相互登門拜年,持續三至五天。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門外高聲祝福,裡面的人聽到,趕緊捧著“切瑪”出來,互相問候:
“扎西德勒彭松措!”(願吉祥如意美滿!)
“阿媽巴珠工康桑!”(願女主人健康長壽!)
“頂多德瓦吐巴秀!”(願歲歲平安吉利!)
“朗央總久擁巴秀!”(願年年這樣歡聚!)
拜年時,男主人雙手捧著“切瑪”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瑪”里的一點糌粑、青稞向天空拋灑,然後在嘴裡嘗一點,祝賀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著,女主人提著披掛哈達的銅壺,頻頻向客人敬酒。節日期間,到處都在祝福,到處都在敬酒,到處都在歌舞狂歡,不管認識不認識,不喝三碗不準通過。
藏曆初三敬奉“屋脊神”,這天,人們都登上各家的屋頂,把嶄新的經幡插在屋頂上,然後煨燃柏枝,向空中拋灑糌粑,飄動的經幡和裊裊上升的“桑煙”寄託著人們的祈願向空中傳去……

藏曆年藏曆年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裝飾品。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民間相傳過年穿新衣有悅神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到東面的寶瓶山和西面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後,成群結夥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唱歌、喝酒、談笑。
從初四起,舉行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傳昭大法會。這一法會是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在拉薩發起的一次祈願大法會延續而來的。法會期間,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萬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釋迦牟尼的佛像祈禱,並舉行格西學位的考試。除政府給僧眾發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傳佛教信眾也到此添燈供佛放布施,法會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請彌勒佛後結束。
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民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耕牛的額頭上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軛上披掛著綴滿貝殼和松石的彩緞,尾巴上繫著五彩繽紛的綢帶,儼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樣。開耕之前,農人還要從家裡扛出一塊白色山石,那是去年從農田請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農田中央,稱為“阿媽色多”,意即“金石頭媽媽”,是莊稼的保護女神。農人在地里煨起桑煙,插上祈福幡,趕著牛,圍繞白石耕出五條畦子。每一畦撒一種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麥、油菜籽、蠶豆等。開犁禮完畢,大家會聚一處,一邊喝酒,一連唱歌,隨著酒碗的輪轉,歌聲瀰漫在整個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陽西沉,盡興而歸。
按傳統習慣,歡度藏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宗教習俗

藏曆年藏曆年
從三十日開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擺設製作好的“卓索切瑪”。
卓索切瑪就是用麥子酥油、糌粑等製做的供物,簡稱“切瑪”,是藏族人民象徵祥瑞的一種吉祥物。卓索是藏族語,意為麥子、麥粒、麥穗。豐收的麥子大穗、雙穗,古人多以為祥瑞之兆。“切瑪”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瑪做法

首先用木板製作一個長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龍鳳,油漆一新,極為精緻,一般人家用一個斗或升即可。專門做的木斗裡面從中間隔開,一隔中裝滿麥子,一隔中裝滿酥糕。沒有隔的下面裝滿麥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顏料染成的麥穗,也有不著色的麥穗、雞穗花(又稱瑞聖花)和孜卓。孜卓形似令牌,兩面頂端各貼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陽、月亮及八瑞相。卓索切瑪做成後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兩邊擺上油炸餅,中間點燃酥油燈。為了新生民族風俗習慣,一些從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單位也開始用卓索切瑪,進行藏曆年團拜活動。據說卓索切瑪中的日、月是最後來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內容;八瑞相是藏傳佛教興起後的佛教烙印,麥穗和雞穗花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爾寺大拉讓吉祥新宮殿頂吹奏吉祥右鏇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後,燒酥油茶,首先沾一點向空中遍灑三下,敬獻天地神佛,而後自己喝幾口以示分享祥瑞,隨後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經堂誦經禮佛。兩位執事僧請措欽夏俄大僧官和大會引經師來主持禮佛的祈禱活動。僧眾唪誦大威德金剛、護法神母、放生等經典後,全體祈禱者拜見大法台。與此同時,在大經堂頂層和三大學院中也誦經祈禱。祈禱新的一年裡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穀豐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攜帶賀年禮品去拜見大法台。對三大堪豈有此理和襄佐只作新年祝賀而不送禮品。祈禱禮佛儀式結束後,接著舉行新年齋茶會,大僧官、總管、祭供師等人到吉祥新宮來請大法台赴齋茶會。大法台從僧眾中間走到上首鋪設的紅氈上轉身向僧眾拱手作揖,祝賀新春佳節,然後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兩排就坐。這時密宗學院拉讓的炊事員手捧木盤,醫明和時輪學院的行茶僧從大法台開始依次獻茶,拉讓吉祥新宮供應油炸果、八寶米飯、果品等。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誦一段茶前經文,開始用茶,歡聚一堂。茶畢,大拉讓請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時,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哈達,依次獻給大法台表現祝賀,之後去大吉哇赴宴。所說僧宴,並非是什麼豐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捲等素饃、糖果、茶山、米飯、手抓羊肉。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只有一份,大法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幾份。

大年初二

藏曆年藏曆年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準備茶食宴請。這天在大護法神殿(小金瓦殿)內舉行護法神降神儀式,大法台到護法神殿時,兩大喇吉、護法神師給大法台獻典加(盛一盤糖果、食品、葡萄、紅棗等稱典加)和哈達,僧眾念《羅桑加哇瑪》經。誦經畢,執事僧手執點燃的一撮線香在殿內巡香。兩大喇吉給護法神敬獻供品,大拉讓吉祥新宮給護法神殿獻以一套馬鞍為主的賀年敬神禮品13種,大吉哇獻以一匹緞子為主的禮品11種,六小喇吉獻禮各5種,各執事僧官獻哈達1條。獻禮畢,僧眾齊聲諷誦生死輪迴和涅磐寂靜經及《丹巴瑪經》。之後開始降神,護法神師發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諸事及其他有關事宜。這時拉讓吉祥新宮擊鼓為號,示意參加降神儀式的各執事僧、活佛出席宴會。

初三至初八

初三日為隆波護法殿降神之日,其儀式與大護法殿一樣。降神之後,由隆波護法神殿設宴招待凡參加降神儀式的僧人。
從初三至初八日之間,由三大學院的六執事僧各茶食宴請僧眾。期間僧人用白紙(表示潔白純淨)包上一包沙糖或葡萄乾,下墊一張方形紅紙(表示喜慶),上蓋哈達給自己的上師、老師拜年。老師用奶茶招待,還用紅棗、柿餅或梨、附原哈達回禮。藏族中有給前來拜年送禮的客人必回賜禮品,不讓空包回去的習俗。
節日期間,僧人外出懷中揣著一包禮品(如白糖紅棗柿餅葡萄乾之類的小包)和一條哈達,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並交換禮品和哈達,也有相互送禮請客的習慣。活佛之間也相互送禮拜年,禮尚往來十分頻繁。
至初八日藏曆新年和春節基本結束,開始進行正月祈願大法會的準備工作。

文娛活動

西藏高原的節日中最富魁力、最具有特色的算藏曆新年了。在新年期間,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文體娛樂活動,特別是技能競賽。各地歡度藏曆新年的文體活動大致相似,但也各有風采,不盡相同,折射出不同地域因地理環境、經濟狀況、生產方式、外部交往的差異造成的心理活動和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的不同。
民主改革前的舊西藏,達賴喇嘛在正月初一上午,要在布達拉宮舉行盛大的慶祝大會。慶祝大會後,有舞童十餘人上場跳大斧頭舞。舞童穿彩衣,戴白布圓帽,靴上拴著很多小鈴,跳時叮噹作響,手中擎著一把大斧頭。
初二,布達拉宮頂上要表演強嘎塔雪,即飛繩戲(雜技),一個小伙子由從布達拉頂拴到宮腳達扎路恭記功碑前的牛皮繩上急速滑下,似空中飛人,充滿驚險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觀眾前采觀看。後來,為了安全起見,到十三世達賴時期,西藏地方政府命令將繩技改為在木桿頂部鏇轉。奧運會滑雪冠軍、德國著名運動員海利希·哈雪先生在二戰期間避難於拉薩,他在《雪域奇遇》中追憶了驚險雜技以外的其它體育競技項目:
慶祝新年的重要儀式算是過去了,但是慶祝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八廓街廣場忽然又舉行起體育競賽采。……第一個頂目是摔跤。他們是按照自己的一套規則進行比賽的,我很難說它是古典式還是自由式。除了腿之外,身體的任何部位著地都被認為是輸了。這裡設有運動員名單,也設有比賽前的點名與通告,一塊氈片往地上一鋪,比賽就算開始了。……他們的身上只掛著一塊腰圍。……勝者與敗者受同樣的榮譽和獎品。
接著是舉重比賽,幾個人抬出了一塊溜光溜光的巨石,一看就知道這塊石頭少說也用了幾百年。比賽的方式是看誰能將巨石舉起,井能圍著旗桿轉一圈。能夠舉起這塊巨石的人不多。
忽然從遠處傳采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賽馬開始了。
……一群沒有騎手的賽馬是從城外數里的一個地方起跑的,它們穿過激昂的人群之後,再奔向城裡的一個終點。只有在西藏養大的馬才有資格參加比賽。每匹賽馬的背上都繫著一塊布條,上面寫有主人的名字。比賽相當激烈。
馬蹄所掀起的塵浪還設有完全消散,接著又奔采了一批長跑選手。……其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的穿著長袍,有的穿著藏靴,看他們那副搖搖擺擺的、張口氣喘的樣子就知道,這些人沒有經過專門訓練。很多人沒有跑完五英里長的賽程。
長跑比賽剛剛結束便開始了另外一個項目:騎術表演。……只見一批威風凜凜的武裝騎士催馬揚鞭,風馳電掣般地朝著這邊奔來,觀眾也進發出一陣歡呼聲。……優勝者除了領到一條彩色哈達或者日色哈達之外,還領到一塊注有名次和姓名的不牌。長跑的領獎者大約有100名,領獎的騎士也不少於這個數目。
作為運動會的閉幕式,在拉薩郊外的一個廣場要舉行馬術表演。……比賽者不僅要比試馬術,而目還要較量一下槍法。有許多場面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我簡直驚呆了!騎士筆直地站在馬鞍上,在飛馳中舉起了火繩槍向後面的吊靶射擊,彈無虛發,顆顆射向牛眼狀靶心。在離下一吊靶只有20碼的距離處,他們又舉起了弓箭,朝著靶子射去,又一次引起觀眾的歡呼。他們如此敏捷地在馬背上交替使用著武器,實在令人讚嘆不已。
在拉薩,民眾性的長跑和沒有騎手的賽馬都有起點、終點。賽馬的起點是哲蚌寺下的瓊熱蘇山腳,終點是拉薩附近的工布塘,相距約20華里。參賽的馬大約上百匹,都是大貴族、寺院的。馬背上設有騎人,馬夫們跟在後面追打,完全是娛樂和炫耀性的。馬拉松式的民眾跑步,起點在羅布林卡附近的加措村,終點是在八廓街東南的頓青蘇街口,距離約5公里。參賽者大都是貴族的傭人和僕役。而巨石比賽主角由“松哇”(系裝扮的古裝騎士)擔任,所要舉的石頭都抹了清油,要想把它舉起來,拼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很艱難,其結果自然想像得出來,常常引得觀眾鬨笑不已。
藏曆新年期間,拉薩城內還要舉行一系列的體育活動,一是賽跑,參加者自色拉寺東麓至布達拉宮後,約三十里,先到者受上賞,賞綢緞、哈達、銀錢等物;其次到者、後到者,各分賞有差。復以幼童裸體跣是自布達拉東止,約十餘里,一的爭道而趨,亦以先後至者為勝負,如力不勝,親友在旁灌冷水於頭頂為之助,此為一年奪標之戲也。可見其盛況。正目初三,當冬日早晨溫暖的陽光照耀高原古城拉薩,沉浸在新年歡樂氛圍中的拉薩市民和市郊農民民眾數千人,匯聚在拉薩賽馬場,觀看一年一度的藏曆大年初三賽馬表演。藏曆新年初三舉行賽馬、拔河等代表吉祥的體育比賽,不僅能讓人們開懷大笑,而目預示著這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噹噹。正月十四至十六,在拉薩大街上進行角力、舉重等比賽,郊外則舉行賽馬、射箭比賽,熱鬧異常。另外,各集團在競技中互相對壘,一些祝聖活動與遊戲、滑稽表演同時進行。初三翻桿戲,二十日崇武表演,十七日舞蹈表演,僧人表演。

新年賀詞

·“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洛薩爾桑”——新年好
·“扎西德勒彭松錯”
——晚輩祝福老人:吉祥如意,功德無量
·“阿媽巴珠工康桑”
——願女主人健康長壽!
·“頂多德瓦土巴秀”
——願歲歲平安吉利!
·“南央宗聚悅巴秀”
——願年年這樣歡聚!
·“吉吉!索索!拉結羅!
——祈求神靈賜予幸福和平安!
·“下普達”——乾杯

藏曆起源

為什麼藏曆年的日子有時會和春節重疊,有時又會相差1個月左右呢?這個問題啊,就讓我們來說說藏曆年的由來吧。
相傳,在很久以前,每當莊稼成熟收穫時,藏民們就會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年復一年,藏民就把麥子成熟的時候,作為一年的開始。唐代,美麗的文成公主,被聰慧勇敢的松贊乾布迎娶到了西藏。她不遠千里來到松贊乾布身邊,不僅帶去了愛情,帶去了漢家兄弟的友誼,更帶去了各種天文曆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和生產工具。文成公主的入藏,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就是從這段千古傳頌的愛情故事開始,藏地的曆法發生了改變,吸收了內地漢族的天文知識,有了歡度新年的習俗。
此後,又過了200多年的時間,在公元9世紀,結合內地的夏曆、印度的時輪歷和藏地本有的天文曆法,藏民們創造出了自己的曆法——藏曆。
藏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時值農曆丁卯年,於是以丁卯年為始,計六十年為一個“饒瓊”,到1987年已是第十七個“饒瓊”了(公元1027年為第一饒瓊的第一年)。在西藏所有的節日都按藏曆計算;青海、雲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農曆推算。
藏曆年有著古老的歷史,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歷算法,當時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運算很簡單。那時的新年初一,相當於現在藏曆的十一月一日。
在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歷被印成藏文,正式傳入西藏。這對普信佛教的藏族同胞可是件大事,藏族同胞們更把這一年定為藏曆新年的第一個年頭。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曾發現過一部曆書,叫做《紡線老人月算》,這部古老的歷算書,詳盡地總結了當時藏族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天文歷算知識,對後來藏族地區天文曆法有很大影響。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麥熟為新年,這在《新唐書·吐蕃傳》中記載為:“其四時,以麥熟為歲自”,《舊唐書·吐蕃傳》則說:“不知節候,以麥熟為歲首。”歲首就是新年。
現在的藏曆年,是藏、漢、蒙三個民族歷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徵。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乾布同唐朝締結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帶去了各種重要曆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生產工具,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漢民族的團結。由於農曆元月一日適逢藏曆十一月,從而把藏曆十月算作新的一年的開始,並形成了歡度新年的習俗。

其他信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申報的“藏曆年”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
2009年藏曆新年電視綜藝晚會《雪域歡歌》
首播時間:2009-3-14首播頻道:CCTV-3
產地:中國大陸
年份:2009
欄目簡介:
2009年藏曆新年電視綜藝晚會《雪域歡歌》匯萃了區內外眾多大牌歌手,其中容中爾甲的歌曲《雪域祥和頌》;劉媛媛的獨唱《五星紅旗》和才旦卓瑪的歌曲《再唱山歌給黨聽》。觀眾們還將欣賞到著名相聲藝術家姜昆與西藏相聲界泰斗土登合說的相聲《姜昆開店》,而深受大家喜愛的大山將以嘉賓身份客串主持,引出老師姜昆的相聲。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