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捶

肘捶

肘捶,這個不廣為人知的武術拳種,在臨清及周邊傳習了140餘年之久。肘捶的創始人是張東槐。由於肘捶一開始以對練為主,後代武師附加了幾個形意的招式,如伏虎等,但這與普通形意拳有所區別。1893年張東槐收徒於躍周、劉汝勤。後劉、周二人把張五爺套路進行改動,將老套路中的拖側腿,磨盤肘,改為翻腕掛肘,腳踏八卦,將老十趟21捶改為十趟13捶,以至此後所有的弟子都沒能學完全整套捶。肘捶的意義與價值非常廣泛,它是以武傳道,借道傳文,文須載道為宗旨。不失以傳統文化的指導為基礎,統道於文,是謂習武悟道,二者不可偏廢。在傳承中的根本與奧妙,皆在“慎言”、“慎行”之中。

文化傳承

一位67歲的老人,窮38年之功,從1972年至今,對肘捶武藝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傳承,可謂持之以恆。2010年6月10日,文化部公示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臨清肘捶”被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一類。6月8日,記者在臨清見到了肘捶門第五代傳人申孝生,聽老人講述肘捶門的歷史與傳奇。

創始人張東槐

臨清肘捶的創始人張東槐是臨清唐元鄉瑤坡村人,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肘捶體系的形成與定型約在1874年前後,距今已有140餘年的傳承歷史。

張東槐的父親張汝濱(1813--1877)是縣庠生。以孝道、書法、中醫聞名鄉里。其書法作品至今猶存,收錄臨清書畫集。“嘗曰:士君子不能致身通顯,經綸一世,使在位多一庸夫矣,奚知針聾砭聵猶可小補於世哉。故絕意仕進,潛心岐黃。遠祖張仲景,近宗黃坤載,尤精於傷寒。即病危臨床投之劑無不起者。以致遠近知名求醫者,車馬接踵焉。雖一時名醫聞其說皆折服之,症遇危難,皆來取法。其長子東槐亦能以醫道紹其緒。”(摘自張氏族譜)這說明張東槐通易、醫之理。

肘捶名稱由來

鴉片戰爭後的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宋景詩領導的黑旗軍起義、義和團運動均發生在冠縣。宋景詩的家鄉甘官屯,武訓的家鄉柳林距離瑤坡村僅幾里之遙。身處亂世,張東槐認識到:“仁者必有勇”。自謂“守身之道,莫善於拳勇”。遂以武藝教授鄉里子弟,從學者甚眾。張東槐的伯祖父張常曾傳他肘“拳”之訣,玩習有年,覺悟武藝真諦。恐久而放失,又由於教學的需要,於是復演其義,為若干勢,命名為肘捶。“俾少年循習,即可以不墜先型,復可以壯其身體,無敵於天下。”(摘自張公肘捶譜自序)這就是肘捶名稱的由來。

張東槐編修拳譜時,他的父親曾笑他說:“子修拳譜,而設言太極兩儀不亦迂乎。”他對父親說:“欲善武藝者,必先明其理,只須言此,不然猶迷途人而言詩書,不貽笑大方哉。”張東槐的拳譜中有《玩意取名說》一篇,其中有言:“有人終身學玩意,而終不得者,皆是口中是學玩意,而其一學,則是學架勢者矣。而其於玩意二字,一字莫解。余乃以玩意之意以起其名,使學者知其是玩兩家取勝之意也。”以上史實說明,肘捶確係張東槐所創。時間約在1874年前後。

肘捶的基本內容由功法和理法兩部分組成。功法主要有兩通、十趟捶、八方捶及天、地、人字號散手等。理法主要有玩意起名說及捶論等。

除了肘捶門的歷史外,關於這一門派的民間故事也貫穿其始終。

比武收徒傳奇

清末的臨清,並不缺少“尖掛子”(江湖上稱武藝高的人)。1893年,臨清末科武舉於躍舟自恃武藝高強,不屑張東槐的武藝,一日前往張家藥鋪,欲試試張東槐的身手。這天張五爺正在藥鋪內,於躍舟取出一枚銅板,走上前“啪”地一聲拍在櫃檯上,冷冷地說,“大夫,給我抓副藥。”說罷扭頭便想走。張東槐低頭一瞥,銅錢已被來人按入櫃檯木板內,便知道來者不善。張東槐不慌不忙,輕喝一聲,“且留步”,就在於躍周轉身的時候,張東槐抬手輕拍櫃檯,銅錢頓時飛出,隨即被他抓在手裡,順手交給了於躍周。於在伸手接銅錢時,頓感一股力量將自己托起,使力卻無法掙脫,自己還算彪壯的身體給身材瘦弱的張東槐提到了櫃檯里,手法之快令於躍舟大驚失色。當下,於躍舟狼狽離去,心裡卻不服氣。過了不久,於躍舟再次上門挑戰張東槐,並拉來了自已的莫逆之交,衙門口的捕頭劉汝勤。張東槐沒費多大力氣便將兩人打得落花流水,接連落敗。於躍舟終於心服口服,與劉汝勤拜在時年44歲的張東槐門下,成為肘捶門派第二代傳人。

技法

一、滾車轉

滾車轉是二人定步練習。甲的右捶配合右腿運動訓練手段。甲的右腳向乙襠內進步,發右捶擊打乙的胸部,是謂龍光普照,是兩通第一個動作的單式演習。

在甲的進攻時,乙的右腳收回,丁虛在左腳之前,左腿微屈,身體微右轉,落左小臂略帶橫向,捶心朝上,向下勒封、削攔甲的右小臂。是謂勒馬聽風。在封格終了時,乙左小臂翻轉變捶為掌,向下向外摟開甲的右小臂,配合右腿向甲襠內進步,發右捶反打龍光普照。彼來我往,往復練習即是滾車轉。它是在兩通的一出一入中增加了攻防意識。謂學一式得一法,得一法明其所用的啟蒙,便是滾車轉的價值。

二、封接兩通

除龍光普照外,增加了虎威團聚之式,是兩通二式的全部的展現。封接兩通是活步練習,它是活步滾車轉的繼續。甲的龍光普照終了後,收右臂進右腿,身體右轉,用左肩胯帶動左腿隨行,成右弓步,發左捶擊打乙的胸部,謂虎威團聚。虎威團聚終了後,收左臂時仍然進右步,打龍光普照。

乙在封格時,連續退步,左右微轉身,用左右小臂交替下落,做勒馬聽風封格甲左右捶。在二人演練中要有章、有節、有序地配合,為肘捶的各路組合打下知進知退的基礎。綜上所述是“老捶”的封接練習。新捶的封接是:虎威團聚變龍光時,左腳跟並在右足根後,每式皆掛肘。老捶與新捶的步法要領皆為“進在前(右)腿,撤在後(左)腳”,是肘捶的特色。

三、摟挑打

摟挑打,可故名思義,它是用摟、抓、挑的三個不同動作組合而成,以上下肢相互配合的運動方式,向對方做連續的進攻。對摟挑打嚴格要求做到:上下協調,內外統一,通順園活;手足合、肩胯合、肘膝合;神意合、意氣合、氣力合的內外三合為一體,稱之為六合。在肘捶中的該六合,僅表現在學習時的協調統一,做到動作的規範原則下合乎規矩,謂之小六合。肘捶中的“大六合”源於《易經》中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勾陳、螣蛇。用《易經》不同的名稱定位於自身的前後、左右、上下為大六合。前後即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運行時,瞻前顧後,左右逢援,上下翻飛。小六合是基礎,亦在大六合之中。

摟挑打在訓練中要做到統一協調下的一步一式,包括變化在內,除鍛鍊身手敏捷外,主要訓練下肢的速度,發揮上下肢的功效為散打的使用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肘捶中的訓練手段之一。

四、四季捶

四季捶的套路與捶引的組合,是兩通對急緩變化的啟蒙。步行何方,手出何處,是體現空間極限與時間極限相應的訓練方法。搭手進步要一次到“位”,即是肘捶中常講的似正似斜。充分的體現出二人的距離與角度,謂之一站一立定輸贏。二是節奏與切入,是在距離與角度的情勢下充分把握髮揮時機,做切入點的節奏進攻。切入點的節奏十分重要,它只是瞬間。謂之搭手定輸贏。它是時間極限,展現一通六合,二通神意,隱現無常,變化莫測的兩通之本質,是四季捶練習的根本。

五、七星捶

七星捶所指:腕、臂、肘、肩、胯、膝、足,人體七個不同的部位。在套路的組合中,適時、適勢的運用這七個部位運動,發揮各自的功能。在功能的發揮中感覺功能的效應,以達學以至用,以用證學的目的,去舉一反三。

它的演習要求為“舒緩”。以摸勁演形為手段。二人演練中,甲根據不同的動作,發揮不同的適當力量,讓乙從不同的動作中感覺力量。從而知剛、知柔,找出聽、探、順、化。繼之沾、連、粘、隨。以達能變、不變、可變、適變為目的。七星捶的訓練手段被視為“倒餵拳”“倒餵招、餵手”。由牽一緒抱萬有,神鬼不知所變為理想目標,將肘捶引向一個高層次的訓練方法。

六、十路對練

十路捶中的每個動作,皆先輩大師“招式”的再現,充分發揮著每式中“母體的格殺價值”。為綜上所述的組合提供了變化與切入的部位與方向。以達應物自然,上下翻飛全身皆是手。從滾車轉到十路捶法,全是以兩通為母體組合而成,不管怎樣千變萬化,最後還須歸於兩通之中,即祖師所講“歸藏”二字。又謂九九歸一之法。

七、八方捶

八方捶原稱八卦捶。由其他原因,改“卦”字為“方”字。

八方捶的練習是尊從《易經》、《河圖》、《洛書》、《五行》等傳統文化為“支點”,參照武學中“秘籍”的方式,進行“修行”練習的行為。被視為肘捶中“不輕易傳人”之秘。對八方捶的傳承,嚴在“守”字之中,為此“慎言”、“慎行”!

它的修練秘訣為“追功”、“意練”、“權衡”、“歸納”四個內容。在意練中結合追功中所得,只想不做,用思維的方法去考慮每個動作的“可能”變化,“權衡中”去實踐,得出印證,進行“歸納”,再歸還於兩通,豐富兩通的內容,以臻“化境”為最高目標,是八方捶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臨清肘捶之四季捶、七星捶及三法歸一
四季捶與七星捶均為肘捶一部分,四季捶按春夏秋冬分冷捶和熱捶。七星捶表現的是人體七個部位(腕臂肘肩胯膝足)打法要點,在十趟捶對練中各部位的屬性歸結為:頭路摟,二路挑,三路,四路劈,五路轉環,六路揉,七路抹,八路閃,九路穿,十路掰。四季捶與七星捶均為肘捶一部分,四季捶按春夏秋冬分冷捶和熱捶。七星捶表現的是人體七個部位(腕臂肘肩胯膝足)打法要點,在十趟捶對練中各部位的屬性歸結為:頭路摟,二路挑,三路,四路劈,五路轉環,六路揉,七路抹,八路閃,九路穿,十路掰。
三法歸一是身法步法、手法。法無定法,無定而有定,在人自用。觀察在眼,變化在心,在千變萬化中,難繪其形的條件反射,難以表述的潛在意識的激發,不是身經百戰的磨練,默識揣摩的總結,悉心的感悟,難以達到隨心所欲的效果。輾轉摺疊,進退避讓,在於腳、腰、的靈動性,隨機應變的手法,缺一不可。步正身斜,步斜身正,似是而非,無處不正,無處不斜,以斜制正,以正擊斜,無不在三法之中。起點、切入點、跌落點的三點合一不容人的思考。動手便切,落手便跌,恰到好處,不先不後,有節奏的經驗,叫做招熟,方是老江湖。

詳細資訊

最後的肘捶

90%的肘捶門人現在仍然居住在山東臨清古城裡,他們都期盼著臨清肘捶能夠像少林拳、太極拳那樣傳遍大江南北。儘管臨清肘捶繼臨清潭腿、田廟查拳之後也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肘捶門人們知道,武術,尤其是這套世人少見的肘捶,傳承之人可遇不可求。 

說起三十年前與師爺周子岩交手的那段經歷,64歲的申孝生像是在說評書:“師爺讓我出招,我心裡合計,一個70多歲的老頭子有什麼厲害的,於是只用了三分力氣,朝著師爺迎面就是一拳,不料師爺說‘太輕,再來!’我只得手上再加了些勁。這一拳剛貼近師爺身體,說時遲那時快,他一抬手,封住了我手腕,接著隨勢一拖一拽,頓時我就飛了出去,‘咣’的一聲,跌到了對面的炕上,差點兒沒砸著正在炕上做針線活的師奶……”
那一次交手,申孝生對周師爺的身手由衷敬佩:“沒想到周師爺都七十歲了還有這么大力氣,可見他的功力之強。”他千里迢迢尋訪周師爺,為的就是要繼續學完本門殘缺的肘捶拳法,接下來的幾年裡,申孝生四次來到北京前門外珠市口周師爺的家中,在周師爺的指點下,他學完了連師父也未學完的臨清肘捶十趟捶後五趟拳法。四次進京,每次申孝生都要攢好長一段時間的錢才夠上路,直到今天,他仍然覺得值得,“要不是我上京找到周師爺,恐怕這臨清肘捶的後五趟拳就失傳了。”

尋找

申孝生無意中聽見長輩們提到,一位叫周子岩的師爺住在北京前門外,便將地址暗暗記在心裡,有了去北京尋訪師爺的打算
魯西門戶臨清,隸屬聊城,儘管當年“漕運萬艘,市肆摩肩”的繁華景象已一去不返,但穿城而過的京杭大運河,元代的古運河以及城中的古建築,無不向人昭示著這座古城幾千年來的厚重歷史。臨清人自古就有尚武習俗,舞槍弄棒在這裡不是件稀罕事兒。臨清的拳種,創建歷史最久遠的當屬始於五代十國的潭腿,而明清時期,六步大架(大鴻拳)、肘捶、梅花拳和二郎拳等都在當時名噪一時,臨清也由此也成魯西武學勝地。
據史料記載,從1851年至1900年間,魯西的武、文舉比例平均為1.22∶1,而當時的整個山東省武、文舉比例僅為0.57∶1。明清年間,聊城地區曾出過武狀元和武探花各1人,武進士8人,這個比例在山東省武舉比例中同樣位居最高。距離臨清不過25公里的冠縣,便是義和團運動的導火索——“梨園屯教案”事發地點。江湖上傳聞,義和拳民所使用的拳法中,臨清拳法就占了大多數。
申孝生是臨清肘捶門派第五代傳人,從入肘捶門至今已有37個年頭。在臨清,流傳著一句話:欲入武門中,先練(臨清)潭腿功。申孝生自然也遵循這個習俗,7歲便拜在臨清潭腿名家張子龍門下,習練譚腿和查拳。練到15歲時,師父將他送到了臨清摔跤名師洪澤普那裡學習摔跤,5年之後,他又跟隨李莊的舅父李義明學習梅花拳。直到1972年,27歲的申孝生才進入肘捶門派,成為臨清肘捶第四代傳人張鐸、胡士銘的入室弟子。
申孝生和很多師兄一樣,經歷了一年的考驗才正式開始習練肘捶拳法。兩位師父是叔伯師兄弟,輪流教授弟子們武功。申孝生很迷戀這套獨特的拳法,他覺得,這跟之前所練的內家拳有些不同:肘捶講求封打合一,封即是打,打也是封。師父們在作對打示範時,申孝生只看得見師父們出手迅捷,卻看不清交手那一招具體是用怎樣的招式。肘捶還有一處也顯得與眾不同,即單練時手形為拳,對練時手形為掌。雖然動作身法形如太極推手,但卻是講求“磨盤肘”、“拖側腿”,並且拳法動作主要是以摟、挑、劈、轉環為主。
申孝生對每一招都學得很盡心,不過他發現,師父教著教著便不往下教了,仔細一琢磨,最後一式不像是整套拳法的收勢。難道後面就沒有了嗎?申孝生不解,心裡多了一個疑團。
一日,師大爺葉書瑞與兩位師父閒談,申孝生正好也在場,無意中聽見長輩們提到,一位叫周子岩的師爺住在北京前門外,便將地址暗暗記在心裡,有了去北京尋訪師爺的打算。 
早年民間傳授武學,常以口傳心授,徒弟們只管記在心裡,不作什麼書面筆記。師父胡世銘倒也有心想把肘捶的拳法和心法用文字記錄下來,自然就把這個事交給讀過幾年書的申孝生。但除了五趟捶的拳法,申孝生覺得能夠記錄下來的東西實在太少,肘捶拳法中到底還包含了什麼?於是,當他攢夠了錢,就悄悄進京尋訪臨清肘捶第三傳人周子岩。
在周師爺這裡,申孝生對本門肘捶有了大體了解。原來,肘捶涵蓋的拳法套路包括了形意、八卦,整套拳法一共是十趟捶,老十趟每趟為21捶,共210捶;新十趟每趟13捶,共130趟捶。申孝生一面悉心聆聽周師爺解釋哪些招式屬於太極,哪些屬於八卦,一面用筆仔細記錄。回到臨清,他將進京尋訪周師爺一事稟告了兩位師父,師父們非但沒生氣,還誇讚他有心鑽研本門武學。兩位師父決定,下一次親自帶著申孝生進京向周師爺求授失傳的肘捶拳法。此後幾年中,申孝生又去了兩回京城,每次回來都受益非淺。周師爺得知這個年輕人進京的路費都是自已省吃儉用攢夠的,大受感動,將畢生所學傾囊相傳,同時給申孝生引薦了隱居在臨清的另一位肘捶傳人—師父劉汝勤之侄劉三星的高徒賈振聲
帶著周師爺的厚望,申孝生回到臨清,費盡周折尋訪到了師叔賈振聲。久離江湖的賈振聲始終閉門謝客,推託不再過問門人之事,申孝生軟磨硬泡,天天到賈師叔家裡噓寒問暖。精誠所至,終於有一天賈師叔開了口,答應每天上申孝生的家裡教授。賈師叔修正了申孝生所學的老十趟捶共210捶的招式,這使得申孝生武藝提高很快。

斷層

1898年秋天,大批拳民以義和拳的名義聚眾攻打鄰村的教堂,當地人談義和團色變,又因肘捶與義和團有千絲萬縷聯繫,這套肘捶拳在傳承中因此也受到了阻礙
滔滔運河水,伴隨著臨清肘捶傳了一代又一代。然而,現在的臨清肘捶,除了每年元宵節和農民運動會上市民們才有幸一睹它的真容外,肘捶究竟有多厲害,連當地人也不得而知。師父師爺們口中所傳的本門肘捶歷史是否真實?在申孝生接過掌門人衣缽後,一生做事謹慎的他更有了考證整理肘捶歷史脈絡的想法。
1988年,申孝生開始走訪傳說中的肘捶祖師爺、創始人張東槐宗師的老家——距離臨清城南15公里,與冠縣交界的唐元鄉瑤坡村,從張家的家譜和拳譜中尋找與肘捶相關的歷史,這一行動也得到酷愛武術的臨清市前體委副主任花俊起的支持。
兩人走村串寨,尋根問源,查閱省志、縣誌等各方史料,證實張東槐確實是創建臨清肘捶門派的祖師爺,並從大量史料中推斷出臨清肘捶大致創於1874年前後。同時,也從縣誌和史料中發掘出一些傳奇故事。
清末的臨清,並不缺少“尖掛子”(江湖上稱武藝高的人)。1893年,臨清末科武舉於躍周自恃武藝高強,不屑張東槐的武藝,一日前往張家藥鋪,欲試試張東槐的身手。這天張五爺正在藥鋪內,於躍周取出一枚銅板,走上前“啪”地一聲拍在櫃檯上,冷冷地說,“大夫,給我抓副藥。”說罷扭頭便想走。張東槐低頭一瞥,銅錢已被來人按入櫃檯木板內,便知道來者不善。張東槐不慌不忙,輕喝一聲,“且留步”,就在於躍周轉身的時候,張東槐抬手輕拍櫃檯,銅錢頓時飛出,隨即被他抓在手裡,順手交給了於躍周。於在伸手接銅錢時,頓感一股力量將自己托起,使力卻無法掙脫,自己還算彪壯的身體給身材瘦弱的張東槐提到了櫃檯里,手法之快令於躍周大驚失色。當下,於躍周狼狽離去,心裡卻不服氣。過了不久,於躍周再次上門挑戰張東槐,並拉來了自已的莫逆之交,衙門口的捕快班頭劉汝勤。張東槐沒費多大力氣便將兩人打得落花流水,接連落敗。於躍周終於心服口服,與劉汝勤拜在時年44歲的張東槐門下,成為肘捶門派第二代傳人。
從1874年到張東槐去世的1901年,張東槐精於研習肘捶拳法,並悉心教授於躍周、劉汝勤二弟子。1898年,冠縣發生了“梨園屯教案”,這年秋天,大批拳民以義和拳的名義聚眾攻打鄰村的教堂,拳民的旗幟上都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這與1899年至1900年席捲華北平原的義和團運動有著相同的口號,因而也被認為是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史料以及江湖上對義和拳民所使拳法傳聞甚多,儘管肘捶也和很多拳法一樣,是非入室弟秘不外傳,人們多是“只聞其名,不謀其面”,但不能否認距離冠縣如此近的臨清幾大拳種是否都摻雜在了義和拳中。
從史料上得知,張東槐一生愛收集奇花異草,又開有藥鋪,其父張汝濱為當時縣裡的邑庠生,是當地有名的書法家,且拿著朝庭奉祿,這些足以昭示張家的富有,排除了張東槐本人參加義和拳運動的可能,但這不能證明其門人是否有參加的可能。根據家譜記載,張東槐於1901年“獲疾而終”,這年正值義和團運動被鎮壓,對於張東槐的死因,江湖上傳聞,很可能是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為保護參與的弟子自殺身亡,否則不會57歲便去世。
“庚子事變”後,兩大弟子於躍周與劉汝勤專心研習師父傳下來的肘捶拳法,並將老十趟210捶加以改進,減少了一些重複的招式,使其成為130捶。劉汝勤再把這130捶肘捶拳法傳予徒弟周子岩和侄子劉三星。那個年代,當地人談義和團色變,又因肘捶與義和團有著千絲萬縷聯繫,這套肘捶拳在傳承中因此也受到了阻礙。
第三代傳人周子岩在習練肘捶的同時,常與其他拳手切磋武藝,開創了地方拳種和外部拳種的交流。1928年第一屆國術考試,32歲的周子岩結識了江湖上聲望很高的國考裁判之一的王鄉齋,之後又去上海參加了王鄉齋創辦的意拳學習班。由於揉合了其他門派心得,回到臨清後,周子岩的肘捶拳法更加精湛,並將武藝傳與兩個徒弟——胡世銘與張鐸。1940年,王鄉齋在北京舉辦大成拳國術研究會,周子岩因為家道中落,投奔王鄉齋門下,成為其得意門生。

歸來

如果真的將這些絕學埋在心中,不利於肘捶的傳承和推廣,如果弟子們武德尚好,大可不必落入俗套。最終,三位弟子得到了申孝生的認可,繼承了這部份內功心法
1994年,98歲高齡的周子岩去世,臨清肘捶在北京絕跡。儘管老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但生前並未收徒,也未將肘捶這套拳法在北京推廣,只是將拳法傳給了一個兒子和外孫,但這兩人均相繼去世。當年在臨清打出名氣的肘捶,難道就走不出臨清嗎?申孝生有些不甘心。
周師爺和賈師叔以及諸位前輩們當年言傳身授的拳法心得,申孝生從1972年開始就著手整理成文字,由於平時還要兼顧生計,跑車搞建築的他只能擠出空閒時間來整理,不想這一整理就花了30年。“我把前輩們所說的都記錄下來,直到2003年才寫完。裡面所記載的每一招式,我自己先練,然後經過推敲、考證,抽時間來研究,現在還沒有把肘捶全部寫成文字,但是十趟捶譜系、套路都已經完成。只是對肘捶的解讀還沒有全部整理完。現在,肘捶門派創始人的生平,傳承,我已經全部整理出來了。”
為了不讓這門武林少見的拳術失傳,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申孝生就帶著四個孩子,自費前往全國各地傳授肘捶,現在,肘捶在長沙和深圳已推廣開來。
2000年,大弟子張國慶開山收徒,這讓申孝生很是欣慰,並樂滋滋地親自指導徒孫習練,有一個徒孫就是申孝生自己帶出來的。傳授歸傳授,申孝生還是囑咐大弟子謹遵先輩們的規矩,要先對弟子進行一定時期的考察後才可教授武功。當年賈師叔在指導他時,曾告誡一些絕對不能外傳的肘捶技法和口訣,申孝生自是不敢違背,不過他認為,如果真的將這些絕學埋在心中,不利於本門武學的傳承和推廣,如果弟子們武德尚好,大可不必落入俗套。最終,三位弟子得到了申孝生的認可,繼承了這部份內功心法。
先輩傳下來的口訣往往拗口,申孝生在進行整理時,儘量寫得深入淺出:“拳皮好學,心法不易學。肘捶的一些心法,不到成年理解不了,現在學武的孩子年紀越來越小了,所以在教學方面我採取的方法很簡單,要求步隨身換,作用是拉近兩人距離,只有手隨步行才能成招法。而三法合一就能達到身法、手法、心法節節貫穿。”
90%的肘捶門人現在仍然居住在臨清古城裡,但他們都期盼著臨清肘捶能夠像少林拳、太極拳那樣傳遍大江南北,儘管臨清肘捶繼臨清潭腿、田廟查拳之後也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肘捶門人們也知道,武術,尤其是這套世人少見的肘捶,傳承之人可遇不可求。

臨清肘捶譜系

張東槐,字萌軒(1844—1901年),別稱神拳張五爺。據臨清縣誌記載,張家為當時望族,其父張汝濱為邑癢生,寫得一手好字,家譜記載曾受過縣令讚賞,現存臨清《臨城書畫》中還珍藏其書法作品。
張汝濱在當地行醫,三十歲得一子張東槐。張東槐因幼年看見一村霸橫行鄉里,便從小立志學武。學成後回鄉將村霸打敗,從此以武聞名鄉里,因在家排行第五,人送外號“神拳張五爺”。
張五爺以易醫為理,將太極消長、五行生剋之法揉合到拳術中,於1874創建臨清肘捶十趟捶。肘捶創建之初主以修身養性,在招式取名上較文雅,如前兩式為“龍光普照”和“虎威團聚”,其為兩通兩式,合太極、八褂、五行之精義。
劉汝勤之徒周松山(字子岩)喜與名家較技而少有失手,1940進京追隨形意拳名家王鄉齋,成為王鄉齋得意門生。周子岩在臨清曾收弟子胡世銘、張鐸,兩位與劉汝勤之侄劉三星的徒弟賈振聲先後為第五代傳人申孝生的授業恩師。
申孝生在臨清的門人眾多,但入室弟子僅十位,如今已有第七代傳人。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