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泥金彩漆

寧波泥金彩漆

泥金彩漆(稱為寧波特藝漆器)是我國一種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品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母渡文化。泥金彩漆是一種泥金工藝和彩漆工藝相結合為主要特徵的漆器工藝。泥金彩漆主要是在木製還件上,將打成薄片的金銀箔碾成粉狀,調入漆料後或塗或描或填,並採用蚌殼片、鏡片、砂會、瀝粉等工藝技法精心裝飾;也有以竹片;竹編為胎的。泥金彩漆在明清時遺留下來的描金漆器,仍金光燦燦,可見泥金質量之好。寧波生產的一批“鼓凳”、“紅樓十二金釵”等仿古工藝品,製作精巧,人物造型逼夏,爍爍閃光,又富有立體感,很受外商歡迎。是寧波市主要出口工藝品之一。

簡介

泥金”工藝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寧波位於東南沿海,這裡物產富饒,能工巧匠輩出。漆藝工藝在這裡極負盛名。傳世的寧波古代泥金彩漆不多見,但從保存下來的寧波明代泥金漆工藝品、描金漆器工藝品的製作風格來看,與《韓非子》中所寫的“禹作祭器、黑染其外,朱畫其內”的格式類同。從寧波泥金彩漆的製作手法上可以看到漢墓出土的內朱紅髹漆、外黑漆描金的木胎漆器有共同之處。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紅色的木胎漆碗也有相似之處。寧波泥金彩漆在歷史上有正式記載的是在明代。《浙江通志》云:“大明宣德年間寧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聞名中外”。從中可以知道,泥金彩漆在明宣德年間已形成了製作的鼎盛時期,明宣德距今已有550多年。
唐代高僧鑒真也從寧波帶去了佛像、生活用具、建築漆飾等泥金作品,對日本的民間漆藝的發展起了重大的影響。

工藝特點

寧波泥金彩漆以中國生漆為主要原料。生漆又名大漆真漆,國外稱它為漆中之王,老漆工說生漆是“白如雪、紅似血、黑似鐵”。天然漆液呈乳白色,遇到空氣後成為血紅色,最後結成黑色的漆膜,達到耐磨,耐蝕,越陳越亮的特性,因此用生漆製成的工藝品歷千百年寒暑仍不失其光彩。
泥金彩漆的製作技法可分為“浮花”、“平花”、“沉花”三種。在用生漆髹漆的漆膜上,堆塑各種山水、花鳥、人物、樓閣、構圖布局古拙大方,頗有漢唐石刻銅雕遺風。稱為“浮花”,是採用朱紅色的油泥堆塑花紋,外表近似北京和揚州的雕漆,但京、揚兩地是用刀剔去漆膜而成花紋,稱“剔紅”。寧波用的是逐層堆塑,稱為“堆紅”,如果油泥不加紅粉,則為黑灰色。用於堆塑的油泥用桐油、粘土或麵粉、殼灰或石灰按一定的比例搗制而成,以手揉而不粘、壓而不散為上品,堆塑後的面形,經數天數月以後逐漸堅硬如石,不走形、不開裂,還可貼金上彩,而且這種堆塑還可用陶和木製模,不僅省工,而且很富裝飾趣味。所謂“平花”指的是在透明的漆膜下面繪製的花紋,“平花”和“沉花”的工藝手法有貼金、上彩、罩漆、推光、描金、瀝粉、拔朱、飾雲母羅甸、雨雪、砂金、碾金、泥金、細金等。
寧波泥金彩漆,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漆器工藝優秀傳統,並且發展了自己的漆藝工藝,形成具有風格鮮明的民間漆藝工藝。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