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年

土家年

土家年,土家族民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介紹

土家族年夜飯.jpg土家族年夜飯.jpg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注重的節日。然而,土家族春節過的是“趕年”。比其他民族要提前一天或幾天,逢臘月大月二十九日,逢臘月小月二十八日過春節,勞作躬耕了一年的土家人把平時節省下來的零花錢,放到春節大大方方、氣氣派派地開銷,把平時積累的山珍野味在年飯桌上一一亮相。年飯要做得豐盛,甑子蒸飯,且要有剩飯,從臘月除夕吃到新年正月初旬,寓意連年有餘。除夕夜一定要在自家“守歲”,土家人說“麻雀也有三十夜”,即使是在天涯海角,除夕前也必須趕回老家吃“團年飯”。除夕之夜,山寨萬家燈火,火膛里大火熊熊,一家老小圍著火膛取暖“守歲”到天明。正月初一凌晨,搶先到院壩燃放煙花爆竹,名為“搶年”,有的地方稱之為“出天行”,看誰放第一聲爆竹,誰來年就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守歲通宵不眠,一家老小圍著長輩擺龍門陣。

傳說過“趕年”是因土司在除夕前一日率兵征倭寇,大獲全勝。過“趕年”,除夕夜要手持“吹火筒”在房前屋後走一圈,名叫“出征”,又名“摸營”,這與明代土家族祖先抗倭戰鬥故事息息相關。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湖南省永順縣申報的“土家年”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歷

湘西土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曆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漢族及其它一些民族過大年都在臘月三十。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此習俗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明朝初年,倭寇大舉侵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朝官軍已無力征剿。明憲宗皇帝御批湘西土家兵火速前往東南沿海抗倭。聖旨到時,恰是大年二十九日。按理,應於三十日正式開拔前線。土家族人想留子弟兵過了年再去。若此,則有違聖令,其罪不輕。於是,土家族有威望的老年人臨時決定,提前一天過年(即過趕年),讓子弟兵過了年再去打仗。後來,土家族子弟兵在前線奮勇殺敵立了大功,明憲宗親賜“東南第一功”御匾以示褒獎。土家族人為了紀念自己的子弟兵的英勇戰功,從此永遠保留了過趕年的習俗。

習俗

殺年豬 制臘肉

土家年肉.jpg土家年肉.jpg

殺年豬是土家人一年值得慶賀的事,殺了豬不僅可以過個好年,也是平時待人接客和全家人一年油水的保障。恩施土家人殺年豬,先要看日子,然後請屠夫。屠夫將豬殺死後,要在豬鼻子上劃一刀再刨洗,意為我破了你的豬相,投生再不會變成豬遭殺戮了。

湘西土家人過年,一定要製作臘肉。臘肉的製作是先把豬肉砍成5公斤左右一塊塊,長半米左右,厚度10厘米左右,擦上適當食鹽,然後取出懸掛於火爐上方,天天用微火燻烤,如此個把月後,肉塊枯乾,取下洗淨烹調,瘦肉棗紅,肥肉黃橙透明,酥而不膩,其骨香脆。

燒旺火 放鞭炮

湘西土家地區俗稱除夕為“年三十夜”。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時候,各地都有辭舊迎新、守歲聚歡的習俗。守歲要燒旺火,越旺越好。俗語云:“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要為來年留下火種。土家人崇拜火,認為火驅邪魔促興旺。農家愛燒大而乾的楓樹蔸。在除夕之夜,土家人每家都要燒一根木柴棍,越大越好,全家人圍火而坐,徹夜不眠。據說是當年打仗時圍火守夜以防敵人偷襲,後來為了紀念,每年都加以效仿。在以前,守歲時長輩給小孩壓歲錢是銅錢(緡錢)。用繩串起業掛在脖子上以避邪祟。相傳灶王這晚從天上降臨地界,守歲時還要在灶前焚香鳴炮,迎灶神回來過新年。

土家族地區民間有搶年習俗。“搶年”即在限定的時間裡搶先放鞭炮,土家人認為,誰家搶到年,就意味著搶了幸福,豐收和吉祥,其搶年的時間不在大年三十的子夜零點,而是聽拂曉雞鳴,誰家的鞭炮在雞鳴第一聲之時炸響,就表示他家已搶到了年,其餘各家亦紛紛燃放鞭炮,並跑到碓屋、春碓三下,攤磨一轉,再跑到豬欄邊吹三聲豬,跑到牛欄邊喚三聲牛,然後跑到穀倉邊,敲三下倉門,以示將搶到的“年”引到家中轉一轉,以求今年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家人大吉大利。

文藝活動

土家年慶典.jpg土家年慶典.jpg

土家族地區民間春節的文藝民俗活動,古老隆重,異彩紛呈,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有些地方舉行調年會,會期3-7天,節日開始時,先祭祀祖,宗神錄,會畢,表演龍燈、獅子、彩船、蚌殼燈、跳擺手舞,包括“闖駕進堂”,“紀念八部”、“兄妹成婚”、“民族遷徒”等歷史歌舞及原始的舞蹈“茅古斯”等,晚上巫師頭戴風冠,身穿羅裙,手舞銅鈴寶刀,在台上念咒。念畢,點燃篝火,男女青年盛裝同歌“擺手”。節日期間,男女青節進行接觸,可來找其高中人,大型“調年會”每隔數年舉行一次,單日開始單日結束,日期也是奇數,比又興“大擺手”、“小擺手”,則日期多為3天,規模較小,以跳擺手舞為主,多於其它表演活動。更熱鬧的是,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的開展。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流行,城鄉街坊村寨宗廟家族幾乎都扎“龍”。民間認為耍龍可保吉利,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曰:“麒麟送子”。

土家民間春節又興另一種娛樂活動——鬧年鑼。解放前,幾乎每個村賽都備有一套鑼敲,正月初三後,處處可以聞到鑼聲,其樂器組合是:一面鼓、一付鈸、一至二面班鑼、數面鑼,以鼓點指揮,一般是擊鼓四點,即“咚—咚咚咚”,鑼聲落在第四點上,當數面大鑼齊鳴時,聲音宏亮,震徹山谷,舊有囤鑼習俗,兩村對峙,日夜擊鳴,以堅持時間長者為勝,有達半月之久。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