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夾纈技藝

藍夾纈技藝

藍夾纈技藝,為中國傳統印染“四纈”技藝之一。藍夾纈是以靛青為染料,用兩片紋樣對稱的木板夾住絲或棉料染制出各種圖案的織品,民間大多用藍夾纈製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備之物。藍夾纈技藝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其中樂清藍夾纈技藝和溫州藍夾纈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藍夾纈從制靛到製作雕版到印染,程式繁瑣,工藝精湛,是中華民族民間智慧的結晶,也是傳統民間文化的體現。幾百年的手工藝傳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藍夾纈技藝
所屬地區:浙江·溫州· 樂清
遺產編號:Ⅷ-192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浙江省溫州市
遺產級別: 國家

技藝概述

溫州藍夾纈為我國傳統印染“四纈”技藝之一,是我國雕版印染、印刷的源頭。其技藝曾普遍流傳於浙江南部的溫州市,至今下轄的蒼南縣以及瑞安和樂清兩個縣級市均得到較好保護和傳承。“夾纈”本指古代朝廷中染制出圖案花樣的絲織品,後流傳民間,在棉織品上染制,也稱“夾纈”。我國浙南地區以藍草汁為染料,在絲或棉織品上染制出圖案花樣的,我們就稱為“藍夾纈”。藍夾纈是以靛青為染料,用兩片紋樣對稱的木板夾住絲或棉料染制出各種圖案的織品,民間大多用藍夾纈製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備之物。藍夾纈技藝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其中樂清藍夾纈技藝和溫州藍夾纈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 。藍夾纈從制靛到製作雕版到印染,程式繁瑣,工藝精湛,是中華民族民間智慧的結晶,也是傳統民間文化的體現。幾百年的手工藝傳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歷史溯源

夾纈起於秦漢,盛於唐宋,唐明皇曾將其作為國禮饋贈給各國遣唐使。這些實物的殘片,至今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正倉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館視為國寶級珍藏品。至元、明,夾纈向單藍色轉化,最後僅在浙南地區保存下來,以溫州為中心,向台州、麗水等部分接壤地區輻射。古代的染料,主要分為植物染料礦物顏料兩類,先秦至漢代,主要是使用礦物顏料,漢以後,礦物顏料主用得不多,植物染料日趨普及。植物染料發展至唐代,便成了相對固定的印花用染料,兩宋至明清一直沿用不衰。浙南幾個縣其中染纈工藝流傳到溫州一帶,據《永嘉縣誌·風土》記載:陸地則種豆芋、麻、枲、木棉之屬,女紅罕事事剪銹,惟勤紡織,雖女孩老媼未當廢織,紡織如此,印染也然。《通志溫郡藍靛》,又載“紅花靛青二種,頗利於民,實其地之專產,又言藍有三種,蓼藍染綠、大藍染碧、槐藍染青三藍皆可為靛。農曆六月中旬前後靛青葉生成熟,呈黃綠色,桿高一米左右,以手指碾碎液汁變青,此時可摘割,再隔二三月,可第二次摘割,藍葉之內含有靛質,浸於水中使之發酵,則靛藍可以煉製,浸漬可用陶缸或磚池,浸泡時間80-100小時(根據氣溫而定)發酵完畢後,將殘葉撈去,浸出之液呈黃綠色,同時用鹼劑石灰按10%比率加入攪拌使之氧化,可使靛藍沉澱而成,靛藍沉澱後去掉上部的水,再進行過濾,靛藍膏製成,然後在恆溫室內保存,並在靛藍膏中保持足夠的水份,用時加入發酵劑及發酵培養劑即成為植物染料靛藍用於染纈。溫州至今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藝流程。原遍布溫州各縣(市、區)的藍夾纈染坊,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陸續歇業後,一位蒼南農民在外籍商人的資助下開設染坊,至今又斷續作業,並對該技藝的傳承保護產生積極影響。

技藝特徵

一、工藝特徵:以雕版緊夾織物,浸於染液而完成。主要特點是程式的多樣性,技藝的精湛性。藍夾纈技藝包含了織布、制靛、雕版刻制、印染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煩瑣的程式,而且各個程式講究技巧、工藝精細、要求高。
二、紋樣特徵:以戲曲人物為主要紋樣,劇種涉及崑曲、京劇、亂彈等。藍夾纈的紋樣特徵為研究戲曲以及民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使用特徵:僅用作被面,是流傳地民間婚嫁必備用品。藍夾纈在浙南地區是婚嫁必備物品,和生活密不可分。當年幾乎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家染坊,較為富有的地區(當時經濟發達的“浙江三橋”之一的虹橋鎮藍夾纈印染十分繁榮),甚至1個村莊就有2家,當地民諺用“嫁囡兒連一床夾花被也冇(沒有)”,譏諷人家嫁妝貧寒、禮數不全。

製作工藝

溫州藍夾纈製作工藝

原材料及使用工具
1. 織布——主要材料:棉紗、米湯等; 主要工具:紡車、織布機等;
表演打靛技藝
2. 雕版——主要材料:木版、紙張、漿糊等;主要工具:雕刻刀具、鋦子棒、鑽頭、刷子等;
3. 制靛—— 主要材料:靛藍枝葉、海灰等;主要工具:竹棍、靛耙、木桶、密篩、靛筐等;
4. 印染——主要材料:雕版、靛青、坯布等;主要工具:染缸、元寶石、槓桿組、染布棚等;
工藝製作流程及方法
包括織布、雕版、制靛、印染等程式:1. 織布流程包括紡紗、上漿、織成等;2. 雕版流程包括貼粉本、刻紋樣、通水路、拓回粉本等;3. 制靛流程包括浸泡、打花、過篩、沉澱等;4. 印染流程包括染液發酵、坯布裝版、下缸上色、漂洗晾曬等。

樂清藍夾纈製作過程

藍夾纈從制靛到製作雕版到印染,程式繁多,環環相扣。首先是打靛,每年十月靛青收割好,打靛師傅通過包含十幾道工序的製作環節,使監靛植物變成印染的靛青染料;其次是準備好質量上乘的雕版,雕版紋樣以傳統戲劇中的人物形象圖案和花鳥走獸吉祥圖案等為主,藝人精雕細刻,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在前兩個工序的基礎上再通過多達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印染。藍夾纈技藝程式繁瑣,工藝精湛,幾百年的手工傳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1、去漿。將坯布放在鍋里煮熟,泡洗去漿。2、理布。按雕版尺寸要求,把半濕坯布折理。3、上版。將摺疊好的坯布夾在雕版中。4、上箍。用鐵箍套住整組夾版(一副雕版17塊,正好夾印一條被面)。5、敲花版。將一塊塊榫頭用棒槌敲進夾版組上端,越敲越緊,一直敲到敲不進去為止。6、挑布邊。用竹條挑開露在夾版組外的坯布邊,不讓粘攏,重要部位用小竹條撐著,為的是著色均勻。7、下缸。將沉重的布版組放進染缸。8、印染。布版組在染缸里每隔10分鐘被提上來一次,反覆幾次,視色而止,期間還要翻面染。9、出缸。將染好的布版組提出來。10、沖洗。將布版組放在離地面的架上,用清水沖洗表面浮色。11、吸水。用布將布版組包裹,撒草木灰其上吸乾水份。12、卸架。卸下布版組上的鐵箍,將布取出。13、晾布。染好的藍夾纈在高高的竹架上晾乾,完成。“制靛”和“藍夾纈製作”工藝都無法量化,全憑經驗傳承。
樂清藍夾纈

傳承方法

溫州藍夾纈的製作工藝各流程均存在傳承譜系,基本為師承或家傳:
一、雕版傳承譜系,雕版工藝是藍夾纈區別於其它印染工藝的本質所在,雕版藝師的傳承決定著藍夾纈技藝的延續。溫州各地區的藍夾纈染坊所使用的雕版,全部由瑞安市(縣級市)的兩大雕版世家製做供給。
二、制靛傳承譜系:靛青是藍夾纈的印製染液,溫州歷史上的種靛區有樂清中雁山麓、文成玉壺、平陽騰蛟等,其中樂清中雁山麓的十幾個村落如赤水垟、黃檀硐等,所出靛青質優量多,有“靛青村”之稱,至今尚有40多位老靛農每年堅持種靛、打靛,其傳承多為父子相傳,多在四、五代以上。
三、印染傳承譜系:藍夾纈曾是溫州地區的日用被面,印製藍夾纈的染坊遍布溫州城區、鄉鎮,據統計約有200多家,尚健在的染師達60餘名。其中當前從事藍夾纈印染的主要有薛勛郎、陳松堯和陳父子、盧發桂等。

保護現狀

自古以來,藍夾纈一直流行在浙南地區,有著濃厚的地域性和鮮明的獨特性,時代的發展使藍夾纈技藝瀕臨消失。
為慶祝藍夾纈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更好地宣傳展示藍夾纈技藝,值此全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和溫州市首屆文化遺產節到來之際,樂清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舉辦了藍夾纈專題展。藍夾纈專題展於6月10日-14日在樂清市文化館一樓展廳舉辦。此次展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打靛和印染的兩個工藝流程和樂清的3位省、市級藍夾纈技藝傳承人。展廳里設定了藍夾纈專題視頻展播,紡紗和織布現場表演;展品中不僅有鄉間收集到的傳統夾花被、靛染的衣服、古老的雕花板、板藍根、靛青染料,還特地到樂成街道里章村藍草生長的地方采了幾株藍草,以用於現場展示。省級傳承人陳松堯和溫州市級傳承人張承桃在現場進行染布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前來欣賞。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