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內,折了河北降將二員: 金鼎,黃鉞。

回目

宋江大勝紀山軍朱武打破立花陣


簡介

宋江戰勝紀山軍,盧俊義攻打西京。

正文

話說宋江統領將佐軍馬,殺奔荊南來,每日兵行六十里下寨,大軍所過地方,百姓秋毫無犯。戎馬已到紀山地方屯紮。那紀山在荊南之北,乃荊南重鎮,上有賊將李懷,管領兵馬三萬,在山上鎮守。那李懷是李助之侄,王慶封他做宣撫使,他聞知宋江等打破山南軍,段二披擒,差人星夜到南豐,飛報王慶,李助,知會說:“宋兵勢大,已被他破了兩個大郡。目今來打荊南,又分調盧俊義兵將,往取西京。”李助聞報大驚,隨即進宮,來報王慶。內侍傳奏入內里去,傳出旨意來說道:“教軍師俟候著,大王即刻出殿了。”
李助等候了兩個時辰,內里不見動靜。李助密問一個相好的近侍,說道:“大王與段娘娘正在打得熱鬧哩!”李助問道:“為何大王與娘娘鬧?”近侍附李助的耳說道:“大王因段娘娘嘴臉那個,大王久不到段娘娘宮中了,段娘娘因此著惱。”李助又等了一回,有內侍出來說道:“大王有旨,問軍師還在此么?”李助道:“在此鵠候!”內侍傳奏進去,少頃,只見若干內侍宮娥,簇擁著那王慶出到前殿升坐。李助俯伏拜舞畢,奏道:“小臣侄兒李懷申報來說,宋江等將勇兵強,打破了宛州,山南兩座城池。目今宋江分撥兵馬:一路取西京,一路打荊南。伏乞大王發兵去援。”
王慶聽罷大怒道:“宋江這伙,是水泊草寇,如何恁般猖獗?”隨即降旨,令都督杜管領將佐十二員,兵馬二萬,到西京救援;又令統軍大將謝宇,統領將佐十二員,兵馬二萬,救援荊南。二將領了兵符令旨,挑選兵馬,整頓器械。那偽樞密院分撥將佐,偽轉運使龔正運糧草,接濟二將,辭了王慶,各統領兵將,分路來援二處,不在話下。
且說宋江等兵馬,到紀山北十里外紮寨屯兵,準備衝擊。軍人偵探賊人訊息回報。宋江與吳用計議了,對眾將說道:“俺聞李懷手下,都是勇猛的將士。紀山乃荊南之重鎮。我這裡將士兵馬,雖倍於賊,賊人據險,我處山之陰下,為敵所囚。那李懷狡猾詭譎,眾兄弟廝殺,須看個頭勢,不得尋常看視。”於是下令:“將軍入營,即閉門清道,有敢行者誅,有敢高言者斬。”傳令方畢,軍中肅然。宋江教戴宗傳令水軍頭領李俊等,將糧食船隻,須謹慎提防,陸續運到軍前接濟。差人打戰書去,與李懷約定次日決戰。宋先鋒傳令,教秦明董平呼延灼徐寧張清,瓊英,金鼎,黃鉞,領兵馬二萬,前去廝殺;教焦挺,郁保四,段景住,石勇,率領步兵二千,斬伐林木,極廣吾道,以便戰所。分撥已定,宋江與其餘眾將,俱各守寨。
次日五更造飯,軍士飽餐,馬食芻料,平明合戰。李懷統領偏將馬勥,馬勁,袁朗,滕戣,滕戡,兵馬二萬,衝殺下來。這五個人,乃賊中最驍勇者,王慶封他做虎威將軍。當下賊兵與秦明等兩軍相對。賊兵排列在北麓平陽處,山上又有許多兵馬接應。當下兩陣里旗號招展,兩邊列成陣勢,各用強弓硬弩,射住陣腳,鼉鼓喧天,彩旗迷目。賊陣里門旗開處,賊將袁朗驟馬當先,頭頂熟銅盔,身穿團花繡羅袍,烏油對嵌鎧甲。騎一匹捲毛烏錐,赤臉黃須,九尺長短身材。手執兩個水磨鍊鋼撾,左手的重十五斤,右手的重十六斤,高叫道:“水泊草寇,那個敢上前來納命!”
宋陣中河北降將金鼎黃鉞,要幹頭功,兩騎馬一齊搶出陣來,喝罵道:“反國逆賊,何足為道!”金鼎舞著一把潑風大刀,黃鉞捻渾鐵點鋼槍,驟馬直搶袁朗,那袁朗使著兩個鋼撾來迎:三騎馬丁字兒擺開殺。三將斗過三十合,袁朗將撾一隔,撥轉馬便走。金鼎,黃鉞馳馬趕去,袁朗霍地回馬,金鼎的馬稍前。金鼎正掄刀砍來,袁朗左手將撾望上一迎,鐺的一聲,把那刀口砍缺。金鼎收刀不迭,早被袁朗右手一鋼撾,把金鼎連盔透頂,打得粉碎,撞下馬來。黃鉞馬到,那根早刺到袁朗前心。袁朗眼明手快,將身一閃,黃鉞那根刺空,從右軟脅下過去。袁朗將左臂抱了那把撾,右手順勢將挾住,望後一扯,黃鉞直跌入懷來。袁朗將手攔腰抱住,捉過馬來,擲於地上。
眾兵發聲喊,急搶出來,捉入陣去了。那匹馬直跑回本陣來。宋陣里“霹靂火”秦明,見折了二將,心中大怒,躍馬上前,舞起狼牙棍,直取袁朗,袁朗舞撾來迎。兩個戰到五十餘合,宋陣中女將瓊英,驟放銀馬,挺著方天畫戟,頭戴紫金點翠鳳冠;身穿紅羅挑繡戰袍,袍上罩著白銀嵌金細甲,出陣來助秦明。賊將滕戣,看見是女子,拍馬出陣,大笑道:“宋江等真是草寇,怎么用那婦人上陣?”滕戣舞著一把三尖兩刃刀,接住瓊英殺。兩個斗到十合之上,瓊英將戟分開滕戣的那口刀,撥馬望本陣便走。
滕戣大喝一聲,驟馬趕來。
瓊英向鞍橋邊繡囊中,暗取石子,扭轉柳腰,覷定滕戣,只一石子飛來,正中面門,皮傷肉綻,鮮血迸流,翻身落馬。瓊英霍地回馬趕上,復一畫戟,把滕戣結果。滕戡看見女將殺了他的哥哥,心中大怒,拍馬搶出陣來,舞一條虎眼竹節鋼鞭,來打瓊英。這裡“雙鞭將”呼延灼縱馬舞鞭,接住殺。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呼延灼是沖天角鐵啐頭,銷金黃羅抹額,七星打釘皂羅袍,烏油對嵌鎧甲,騎一匹踢雪烏騅;滕戡是交角鐵啐頭,大紅羅抹額,百花點翠羅袍,烏油戧金甲,騎一匹黃馬。
 

008呼延灼008呼延灼

 呼延灼只多得一條水磨八節鋼鞭。兩個在陣前,左盤右鏇,一來一往,斗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那邊秦明,袁朗兩個,已斗到一百五十餘合,賊陣中主帥李懷,在高阜處看見女將飛石利害,折了滕戣,即令鳴金收兵。秦明,呼延灼見賊將驍勇,也不去追趕。袁朗,秦明,兩家各自回陣,賊兵上山去了。
秦明等收兵回到大寨,說賊將驍勇,折了金鼎,黃鉞,若不是張將軍夫人,卻不是挫了我軍銳氣。宋江十分煩惱,與吳學究計議道:“似此怎么打得荊南?”吳用疊著兩個指頭,畫出一條計策,說道:“只除如此如此。”宋江依允。當下喚魯智深,武松,焦挺,李逵樊瑞鮑旭,項充,李哀,鄭天壽,宋萬,杜遷,龔旺,丁得孫,石勇十四個頭領,同了凌振,帶領勇捷步兵五千,乘今夜月黑時分,各披軟戰,用短兵,團牌,標槍,飛刀,抄小路到山後行事。眾將遵令去了。次早,李懷差軍下戰書,宋江與吳用商議。吳用道:“賊人必有狡計。魯智深等已是深入重地,可速準備交戰。”
宋江批即日交戰,軍人持書上山去了。宋江仍命秦明,董平,呼延灼,徐寧,張清,瓊英為前部,統領兵馬二萬,弓弩為表,槍戟為里,戰軍在前,騎兵為輔,前去衝擊。教黃信,孫立,王英,扈三娘整頓兵馬一萬,在營俟候;李應,柴進,韓滔,彭玘整頓兵馬一萬,也在營中俟候。“聽吾前軍號炮,你等從東西兩路,抄到軍前。”再教關勝,朱仝,雷橫,孫新,顧大嫂,張清,孫二娘,統領馬步軍兵二萬,屯紮大寨之後,防備賊人救兵到來。分撥已定,宋江同吳用,公孫勝親自督戰,其餘將佐守寨。是日辰牌時分,吳用上雲梯觀看,山形險峻,急教傳令軍馬,再退後二里列陣,好教兩路奇兵做手腳。
這裡列陣完,紀山賊將李懷,統領袁朗,滕戡,馬勥,馬勁四個虎將,二萬五千兵馬。滕戡教軍士用竹竿挑著黃鉞首級,押著沖陣的五千鐵騎。軍士都頂深盔,披鐵鎧,只露著一雙眼睛;馬匹都帶重甲,冒面具,只露得四蹄懸地。這是李懷昨日見女將飛石,打傷了一將,今日如此結束,雖有矢石,那裡由護住了。那五千軍馬,兩個弓手,夾輔一個長手,衝突下來。後面軍士,分兩路夾攻攏來。宋兵抵擋不住,望後急退。宋江忙教把號炮施放。早被他射傷了推車的數百軍士,幸有戰車擋住,因此鐵騎不能上前。車後雖有騎兵,不能上前用武。
正在危急,只聽得山後連珠炮響,被魯智深等這伙將士,爬山越嶺,殺上山來。山寨里賊兵,只有五千老弱,一個偏將,被魯智深等殺個磬盡,奪了山寨。李懷等見山後變起,急退兵時,又被黃信等四將,李應等四將,兩路抄殺到來。宋江又教統炮手打擊鐵騎,賊兵大潰。魯智深,李逵等十四個頭領,引著步兵,于山上衝擊下來,殺得賊兵雨零星散,亂竄逃生。可惜袁朗好個猛將,被火炮打死。李懷在後,被魯智深打死。馬勁,滕戡被亂兵所殺,只走了馬勥一個。奪獲盔甲,金鼓,馬匹無算。三萬軍兵,殺死大半。山上山下,屍骸遍滿。宋江收兵,計點兵士,也折了千餘。因日暮,仍紮寨紀山北。
次日,宋江率領兵將上山,收拾金銀糧食,放火燒了營寨,大賞三軍將士,標寫魯智深等十五人並瓊英功次,督兵前進。過了紀山,大兵屯紮荊南十五里外,與軍師吳用計議,調撥將士,攻打城池,不在話下。
再說盧俊義這支兵馬,望西京進發,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所過地方,寶豐等處賊將武順等,香花燈燭,獻納城池,歸順天朝。盧俊義慰撫勸勞,就令武順鎮守城池,因此賊將皆感泣,傾心露膽,棄邪歸正。自此,盧俊義等無南顧之憂,兵馬長驅直入。不則一日,來到西京城南三十里外,地名伊闕山,屯紮。探聽得城中主帥是偽宣撫使龔端與統軍奚勝,及數員猛將,在那裡鎮守。那奚統軍曾習陣法,深知玄妙。盧俊義隨即與朱武計議,當用何策取城。朱武道:“聞奚勝那廝,頗知兵法,一定要來斗敵。我兵先布下陣勢,待賊兵來,慢慢地挑戰。”盧俊義道:“軍師高論極明。”隨即遣調軍馬,向山南平坦處排下“循環八卦陣勢”。
等候間,只見賊兵分作三隊而來,中一隊是紅旗,左一隊是青旗,右一隊是紅旗:三軍齊到。奚勝見宋軍排成陣勢,便令青紅旗二軍,分在左右,紮下營寨。上雲梯看了宋兵是“循環八卦陣”,奚勝道:“這個陣勢,誰不省得?待俺排個陣勢驚他。”令眾軍擂三通畫鼓,豎起將台,就台上用兩把號旗招展,左右列成陣勢已了,下將台來,上馬令首將哨開陣勢,到陣前與盧俊義打話。
奚勝勒馬直到陣前,高聲叫道:“你擺‘循環八卦陣’,待要瞞誰?你卻識得俺的陣么?”盧俊義聽得奚貹要斗陣法,同朱武上雲梯觀望。賊兵陣勢,結三人為小隊,合三小隊為一中隊,合五中隊為一大隊,外方而內圓,大陣包小陣:相附聯絡。朱武對盧俊義道:“此是李藥師‘六花陣法’。藥師本武侯八陣,裁而為六花陣。賊將欺我這裡不識他這個陣;不知就我這個八卦陣,變為八八六十四,即是武侯八陣圖法,便可破他六花陣了。”
盧俊義出到陣前喝道:“量你這個‘六花陣’,何足為奇!”奚勝道:“你敢來打么?”盧俊義大笑道:“量此等小陣,有何難哉!”盧俊義入陣,朱武在將台上,將號旗左招右展,變成八陣圖法。朱武教盧俊義傳令,楊志,孫安,卞祥,領披甲馬軍一千去打陣。今日屬金,將我陣王南離位上軍,一齊衝殺過去。楊志等遵令,擂鼓三通。眾將上前,盪開賊將西方門旗,殺將入去。這裡盧俊義率馬靈等將佐軍兵,掩殺過去,賊兵大敗。
且說楊志等殺入軍中,正撞著奚勝,領著數員猛將,保護望北逃奔。孫安,卞祥要乾功績,領兵追趕上去,卻不知深入重地。只聽得山坡後一棒鑼聲響,趕出一彪軍來。楊志,孫安等急退不迭,正是:沖陣馬亡青嶂下,戲波船陷綠蒲中。畢竟這支是那裡兵馬,孫安等如何迎敵,且聽下回分解。

賞析

想說呼延灼,首先得提一下在水滸中只被提及一次的他的先人呼延瓚(贊?)。
據《宋史》記載:“呼延贊,并州太原人。父琮,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贊少為驍騎卒,太祖以其材勇,補東班長,入承旨,遷驍雄軍使。從王全斌討西川,身當前鋒,中數創,以功補副指揮使。太平興國初,太宗親選軍校,以贊為鐵騎軍指揮使。從征太原,先登乘城,及堞而墜者數四,面賜金帛獎之。七年,從崔翰戍定州,翰言其勇,擢為馬軍副都軍頭,稍遷內員寮直都虞候。”
他應該算是宋太祖趙匡胤到宋仁宗時代的名將。他使用的兵器,是鐵鞭跟棗槊。中國民間通俗文學一貫具有濃厚的傳承色彩,它的審美趣味,熱衷追求的是角色甚至道具的認同,而不是求新,求異。這使他的文化群,在最簡單的話語的鼓勵與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倔強的精神。這是任何高深的學問,都難以做到的事。也許,這一點看看中國人對日本人的形象的根深蒂固的理解,就可以知道了。
像呼延瓚的鐵鞭,到了呼延灼手裡時,搖身一變,成了竹節熟銅鞭。而他的棗木槊,則成了呼延灼力薦的“百勝將軍”韓韜的貼身兵器。
而在《說唐》中,尉遲恭的貼身兵器,便是雙鞭加長槍。他與秦瓊的著名的“三鞭換兩鐧”的故事,幾乎成了《說唐》中的經典。秦瓊跟尉遲恭的形象,後來成了民間的鬥神,祭灶那天,民間老百姓將兩人貼在門板上,希望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在福州話中,“鐧”與“錢”同音。福州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我胡亂猜測一下,想來大家也有發利市的意識吧。
有趣的是,呼延家傳的棗木槊,在《說唐》中卻成了尉遲恭的死對頭單雄信的得意兵器。這可以說是後來的話本先生的移花接木的舉動吧。尉遲恭身高一丈,跟呂布差不多。但是他“腰大十圍,面如鍋底,一雙虎眼,兩道粗眉,腮邊一排虎鬚。善使雌雄兩條竹節鞭,有萬夫不當之勇。”
這是做鬥神的最好形象。然而,尉遲恭在《說唐》中,卻不是十八條好漢之一。秦瓊之後,王伯當和單雄信這幫賈柳店結拜出來的,總算忝居末位。後來秦瓊的雙鐧,又在評書中,交到了牛皋的手上。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因襲心理,是如此的固執,就像律詩,一千多年過去了,大家還在按律抒懷,這於別的民族文化來說,實在是不可想像的事。
懷舊,因襲,緬懷,認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固執特徵。但是,既是文化,便沒有好壞之分。文化跟文明的定義,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文明代表著進步,而文化,注重的則是獨具的特色與影響魅力。倘若認識不到這一點,那么就沒有了最起碼的說話的理由。
我以為,文化跟戰爭一樣,都是一種生存認同的錯覺。基於此,歷史也有可能是一種錯覺。
扯遠了,還是回到呼延灼吧。在五虎上將中,除了“霹靂火”秦明的狼牙棒有點突兀之外,其他四人的兵器,都是有源可本的。而呼延灼在投降上山前,他的職務跟秦明一樣,都是統制使,有點像如今的武警支隊司令。呼延瓚之所以能在《宋史》的列傳中出現,除了戰功外,還有他的家教。他在身上刺滿了“赤心殺賊”的文繡,在四個兒子的耳後,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
《宋史》中又說:“(呼延瓚)及作破陣刀、降魔杵,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十數斤。絳帕首,乘騅馬,服飾詭異。性復鄙誕不近理,盛冬以水沃孩幼,冀其長能寒而勁健。其子嘗病,贊刲股為羹療之。”
呼延家的前身,是匈奴人的後裔。他們的這些生活習慣,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上千年的文化的同化中,匈奴民族早已融入漢民族中。就像呼延灼,他的最精彩的表現,還是死在與金兀朮對陣的戰鬥上。《說岳》中的他已經蒼老了,體弱年邁,但雄風猶在,這使得他的銅鞭,能夠和他的先人溝通起來。而不是像楊志去賣刀一樣的窩囊。
《宋史》中關於楊家的描述,也就是列傳中楊業與其子延昭兩人不多的筆墨。
我覺得漢民族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同化功能。中國人即便是在戰爭中,也是夾雜著文化因素的,因此勝敗對於我們的民族而言,似乎都無關緊要。秦朝之後,中原一帶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是由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統治者的,但是到了最後,這些雜亂無章的民族,都被漢文化消融了。這便是文化的力量。
我曾想,或許我的身上,也有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血統。但是這點似乎也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身上流著的是,我們漢文化的血。

回評

【袁評:宋江處山之下,是為敵所囚;盧俊義深入重地,兩路受敵。卒皆破賊,可見善戰者無動而非利地也。】

wiki水滸

《水滸傳》第一回
《水滸傳》第二回
《水滸傳》第三回
《水滸傳》第四回
《水滸傳》第五回
《水滸傳》第六回
《水滸傳》第七回
《水滸傳》第八回
《水滸傳》第九回
《水滸傳》第十回
《水滸傳》第十一回
《水滸傳》第十二回
《水滸傳》第十三回
《水滸傳》第十四回
《水滸傳》第十五回
《水滸傳》第十六回
《水滸傳》第十七回
《水滸傳》第十八回
《水滸傳》第十九回
《水滸傳》第二十回
《水滸傳》第二十一回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水滸傳》第二十五回
《水滸傳》第二十六回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
《水滸傳》第二十八回
《水滸傳》第二十九回
《水滸傳》第三十回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
《水滸傳》第三十二回
《水滸傳》第三十三回
《水滸傳》第三十四回
《水滸傳》第三十五回
《水滸傳》第三十六回
《水滸傳》第三十七回
《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
《水滸傳》第四十回
《水滸傳》第四十一回
《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水滸傳》第四十三回
《水滸傳》第四十四回
《水滸傳》第四十五回
《水滸傳》第四十六回
《水滸傳》第四十七回
《水滸傳》第四十八回
《水滸傳》第四十九回
《水滸傳》第五十回
《水滸傳》第五十一回
《水滸傳》第五十二回
《水滸傳》第五十三回
《水滸傳》第五十四回
《水滸傳》第五十五回
《水滸傳》第五十六回
《水滸傳》第五十七回
《水滸傳》第五十八回
《水滸傳》第五十九回
《水滸傳》第六十回
《水滸傳》第六十一回
《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水滸傳》第六十三回
《水滸傳》第六十四回
《水滸傳》第六十五回
《水滸傳》第六十六回
《水滸傳》第六十七回
《水滸傳》第六十八回
《水滸傳》第六十九回
《水滸傳》第七十回
《水滸傳》第七十一回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
《水滸傳》第七十四回
《水滸傳》第七十五回
《水滸傳》第七十六回
《水滸傳》第七十七回
《水滸傳》第七十八回
《水滸傳》第七十九回
《水滸傳》第八十回
《水滸傳》第八十一回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
《水滸傳》第八十三回
《水滸傳》第八十四回
《水滸傳》第八十五回
《水滸傳》第八十六回
《水滸傳》第八十七回
《水滸傳》第八十八回
《水滸傳》第八十九回
《水滸傳》第九十回
《水滸傳》第九十一回
《水滸傳》第九十二回
《水滸傳》第九十三回
《水滸傳》第九十四回
《水滸傳》第九十五回
《水滸傳》第九十六回
《水滸傳》第九十七回
《水滸傳》第九十八回
《水滸傳》第九十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一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二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三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四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五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六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八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一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二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三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四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五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六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八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