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

《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

話朝廷封賞。阮小七封又被撤。燕青別李師師。方臘遊街示眾。阮小七回石階村。柴大官人回鄉。燕青浪跡江湖,與李師師巧遇於船上,李師師主動與之私奔。與吳用、花榮、李逵宴別,花榮願追隨宋江。宋江回鄉為父收墳。

四奸臣用水銀殺害盧俊義於廬州。宋江喝了放有毒藥的御酒死於楚州。死前還藥死潤州李逵,怕其造反,壞了清名。

吳用載宋、花、李的靈位回破敗的梁山,自縊於梁。奸臣建議為宋江立廟。

回目

水滸傳水滸傳

宋公明神聚蓼兒 徽宗帝夢遊梁山泊

簡介

朝廷封賞。阮小七封又被撤。燕青別李師師。方臘遊街示眾。阮小七回石階村。柴大官人回鄉。燕青浪跡江湖,與李師師巧遇於船上,李師師主動與之私奔。與吳用、花榮、李逵宴別,花榮願追隨宋江。宋江回鄉為父收墳。
四奸臣用水銀殺害盧俊義於廬州。宋江喝了放有毒藥的御酒死於楚州。死前還藥死潤州李逵,怕其造反,壞了清名。
吳用載宋、花、李的靈位回破敗的梁山,自縊於梁。奸臣建議為宋江立廟。

正文

英雄英雄

話說宋江衣錦還鄉,還至東京,與眾弟兄相會,令其各人收拾行裝,前往任所。當有神行太保戴宗來探宋江,二人坐間閒話。只見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聖恩,除授袞州都統制。今情願納下官誥,要去泰安岳廟里,陪堂求閒,過了此生,實為萬幸。”宋江道:“賢弟何故行此念頭?”戴宗道:“是弟夜夢崔府君勾喚,因此發了這片善心。”宋江道:“賢弟生身,既為神行太保,他日必作岳府靈聰。”自此相別之後,戴宗納還了官誥,去到泰安州岳廟裡,陪堂出家,每日殷勤奉祀聖帝香火,虔誠無忽。後數月,一夕無恙,請眾道伴相辭作別,大笑而終。後來在岳廟裡累次顯靈,州人廟祝,隨塑戴宗神像於廟裡,胎骨是他真身。
又有阮小七受了誥命,辭別宋江,已往蓋天軍做都統制職事。未及數月,被大將王稟趙譚懷挾幫源洞辱罵舊恨,累累於童樞密前訴說阮小七的過失,曾穿著方臘的赭黃袍、龍衣玉帶,雖是一時戲耍,終久懷心不良,亦且蓋天軍地僻人蠻,必致造反。童貫把此事達知蔡京,奏過天子,請降了聖旨,行移公文到彼處,追奪阮小七本身的官誥,復為庶民。阮小七見了,心中也自歡喜,帶了老母,回還梁山泊石碣村,依舊打魚為生,奉養老母,以終天年,後來壽至六十而亡。
且說小鏇風柴進在京師,見戴宗納還官誥,求閒去了,又見說朝廷追奪了阮小七官誥,不合戴了方臘的平天冠、龍衣玉帶,意在學他造反,罰為庶民,尋思:“我亦曾在方臘處做駙馬,倘或日後奸臣們知得,於天子前讒佞,見責起來,追了誥命,豈不受辱?不如自識時務,免受玷辱。”推稱風疾病患,不時舉發,難以任用,情願納還官誥,求閒為農。辭別眾官,再回滄州橫海郡為民,自在過活。忽然一日,無疾而終。
李應受中山府都統制,赴任半年,聞知柴進求閒去了,自思也推稱風癱,不能為官,申達省院,繳納官誥,復還故鄉獨龍岡村中過活。後與杜興一處作富豪,俱得善終。
關勝在北京大名府總管兵馬,甚得軍心,眾皆欽伏。一日,操練軍馬回來,因大醉,失腳落馬,得病身亡。
呼延灼受御營指揮使,每日隨駕操備。後領大軍,破大金兀朮四太子,出軍殺至淮西,陣亡。只有朱仝在保定府管軍有功,後隨劉光世破了大金,直做到太平軍節度使。
花榮帶同妻小妹子,前赴應天府到任。
吳用自來單身,只帶了隨行安童,去武勝軍到任。
李逵亦是獨自帶了兩個僕從,自來潤州到任。
再說宋江、盧俊義在京師,都分派了諸將賞賜,各各令其赴任去訖。歿於王事者,止將家眷人口,關給與恩賞錢帛金銀,仍各送回故鄉,聽從其便。再有現在朝京偏將一十五員,除兄弟宋清還鄉為農外,杜興已自跟隨李應還鄉去了;黃信仍任青州孫立帶同兄弟孫新顧大嫂,並妻小,自依舊登州任用;鄒潤不願為官,回登雲山去了;蔡慶跟隨關勝,仍回北京為民;裴宣自與楊林商議了,自回飲馬川,受職求閒去了;蔣敬思念故鄉,願回潭州為民;朱武自來投授樊瑞道法,兩個做了全真先生,雲遊江湖,去投公孫勝出家,以終天年;穆春自回揭陽鎮鄉中,復為良民;凌振炮手非凡,仍受火藥局御營任用。舊在京師偏將五員:安道全欽取回京,就於太醫院做了金紫醫官;皇甫端原受御馬監大使;金大堅已在內府御寶監為官;蕭讓在蔡太師府中受職,作門館先生;樂和在駙馬王都尉府中盡老清閒,終身快樂,不在話下。
且說宋江自與盧俊義分別之後,各自前去赴任。盧俊義亦無家眷,帶了數個隨行伴當,自望廬州去了。宋江謝恩辭朝,別了省院諸官,帶同幾個家人僕從,前往楚州赴任。自此相別,都各分散去了,亦不在話下。
且說宋朝原來自太宗傳太祖帝位之時,說了誓願,以致朝代奸佞不清。至今徽宗天子,至聖至明,不期致被奸臣當道,讒佞專權,屈害忠良,深可憫念。當此之時,卻是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變亂天下,壞國、壞家、壞民。當有殿帥府太尉高俅、楊戩,因見天子重禮厚賜宋江等這伙將校,心內好生不然。兩個自來商議道:“這宋江盧俊義皆是我等仇人,今日倒吃他做了有功之臣,受朝廷這等恩賜,卻教他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我等省院官僚,如何不惹人恥笑?自古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楊戩道:“我有一計,先對付了盧俊義,便是絕了宋江一隻臂膊。這人十分英勇,若先對付了宋江,他若得知,必變了事,倒惹出一場不好。”高俅道:“願聞妙計。”楊戩道:“排出幾個廬州軍漢,來省院首告盧安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意在造反,便與他申呈去太師府啟奏,和這蔡太師都瞞了。等太師奏過天子,請旨定奪,卻令人賺他來京師。待上皇賜御食與他,於內下了些水銀,卻墜了那人腰腎,做用不得,便成不得大事。再差天使卻賜御酒與宋江吃,酒里也與他下了慢藥,只消半月之間,以定沒救。”高俅道:“此計大妙!”
兩個賊臣計議定了,著心腹人出來尋覓兩個廬州土人,寫與他狀子,叫他去樞密院首告盧安撫,在廬州即日招軍買馬,積草屯糧,意欲造反,使人常往楚州,結連安撫宋江,通情起義。樞密院卻是童貫,亦與宋江等有仇,當即收了原告狀子,逕呈來太師府啟奏。蔡京見了申文,便會官計議。此時高俅、楊戩俱各在彼,四個奸臣,定了計策,引領原告人,入內啟奏天子。上皇曰:“朕想宋江、盧俊義征討四方虜寇,掌握十萬兵權,尚且不生歹念。今已去邪歸正,焉肯背反?寡人不曾虧負他,如何敢叛逆朝廷?其中有詐,未審虛實,難以準信。”當有高俅、楊戩在旁奏道:“聖上道理雖然,人心難忖。想必是盧俊義嫌官卑職小,不滿其心,復懷反意,不幸被人知覺。”上皇曰:“可喚來寡人親問,自取實招。”蔡京、童貫又奏道:“盧俊義是一猛獸未保其心。倘若驚動了他,必致走透,深為未便,今後難以收捕。只可賺來京師,陛下親賜御膳御酒,將聖言撫諭之,窺其虛實動靜。若無,不必究問,亦顯陛下不負功臣之念。”上皇準奏,隨即降下聖旨,差一使命逕往廬州,宣取盧俊義還朝,有委用之事。天使奉命來到廬州,大小官員,出郭迎接,直至州衙,開讀已罷。
話休絮煩。盧俊義聽了聖旨,宣取回朝,便同使命離了廬州,一齊上了鋪馬來京。於路無話,早至東京皇城司前歇了。次日,早到東華門外,伺候早朝。時有太師蔡京、樞密院童貫、太尉高俅、楊戩,引盧俊義於偏殿,朝見上皇。拜舞已罷,天子道:“寡人慾見卿一面。”又問:“廬州可容身否?”盧俊義再拜奏道:“托賴聖上洪福齊天,彼處軍民,亦皆安泰。”上皇又問了些閒話,俄延至午,尚膳廚官奏道:“進呈御膳在此,未敢擅便,乞取聖旨。”此時高俅、楊戩已把水銀暗地著放在裡面,供呈在御案上。天子當面將膳賜與盧俊義。盧俊義拜受而食。上皇撫諭道:“卿去廬州,務要盡心,安養軍士,勿生非意。”盧俊義頓首謝恩,出朝回還廬州,全然不知四個賊臣設計相害。高俅、楊戩相謂曰:“此後大事定矣!”
再說盧俊義是夜便回廬州來,覺道腰腎疼痛,動舉不得,不能乘馬,坐船回來。行至泗州淮河,天數將盡,自然生出事來。其夜因醉,要立在船頭上消遣,不想水銀墜下腰胯併骨髓里去,冊立不牢,亦且酒後失腳,落於淮河深處而死。可憐河北玉麒麟,屈作水中冤抑鬼。從人打撈起首,具棺譎殯於泗州高原深處。本州官員動文書申覆省院,不在話下。
且說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計較定了,將泗州申達文書,早朝奏聞天子說:“泗州申覆盧安撫行至淮河,因酒醉墜水而死。臣等省院,不敢不奏。今盧俊義已死,只恐宋江心內設疑,別生他事。乞陛下聖鑒,可差天使,御酒往楚州賞賜,以安其心。”上皇沈吟良久,欲道不準,未知其心,意欲準行,誠恐有弊。上皇無奈,終被奸臣讒佞所惑,片口張舌,花言巧語,緩里取事,無不納受。遂降御酒二樽,差天使一人,往楚州,限目下便行。這使臣亦是高俅、楊戩二賊手下心腹之輩,將御酒內放了慢藥在裡面,卻教天使擎了,逕往楚州來。
且說宋公明自從到楚州為安撫,兼管總領兵馬。到任之後,惜軍愛民,百姓敬之如父母,軍校仰之若神明,訟庭肅然,六事俱備,人心既服,軍民欽敬。宋江公事之暇,時常出郭游玩。原來楚州南門外,有個去處,地名喚做蓼兒窪。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麗,松柏森然,甚有風水。雖然是個小去處,其內山峰環繞,龍虎踞盤,曲折峰巒,陂階台砌。四圍港汊,前後湖盪,儼然是梁山泊水滸寨一般。宋江看了,心中甚喜,自己想道:“我若死於此處,堪為陰宅。但若身閒,常去遊玩,樂情消遣。”
話休絮煩。自此宋江到任以來,將及半載,時是宣和六年首夏初旬,忽聽得朝廷降賜御酒到來,與眾出郭迎接。入到公廨,開讀聖旨已罷,天使捧過御酒,教宋安撫飲畢。宋江亦將御酒回勸天使,天使推稱自來不會飲酒。御酒宴罷,天使回京。宋江備禮,饋送天使,天使不受而去。宋江自飲御酒之後,覺道肚腹疼痛,心中疑慮,想被下藥在酒里。卻自急令從人打聽那來使時,於路館驛,卻又飲酒。宋江已知中了奸計,必是賊臣們下了藥酒,乃嘆曰:“我自幼學儒,長而通吏,不幸失身於罪人,並不曾行半點異心之事。今日天子輕聽讒佞,賜我藥酒,得罪何辜。我死不爭,只有李逵現任潤州都統制,他若聞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義之事壞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連夜使人往潤州喚取李逵星夜到楚州,別有商議。且說李逵自到潤州為都統制,只是心中悶倦,與眾終日飲酒,只愛貪杯。聽得宋江差人到來有請,李逵道:“哥哥取我,必有
話說。”便同乾人下了船,直到楚州,逕入州治,拜見宋江罷。宋江道:“兄弟,自從分散之後,日夜只是想念眾人。吳用軍師在武勝軍又遠,花知寨在應天府,又不知消耗,只有兄弟在潤州鎮江較近,特請你來商量一件大事。”李逵道:“哥哥,甚么大事?”宋江道:“你且飲酒!”宋江請進後廳,現成杯盤,隨即管待李逵,吃了半晌酒食。將至半酣,宋江便道:“賢弟不知,我聽得朝廷差人藥酒來,賜與我吃。如死,卻是怎的好?”李逵大叫一聲:“哥哥,反了罷!”
宋江道:“兄弟,軍馬盡都沒了,兄弟們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李逵道:“我鎮江有三千軍馬,哥哥這裡楚州軍馬,盡點起來,並這百姓,都盡數起去,並氣力招軍買馬殺將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強似在這奸臣們手下受氣!”宋江道:“兄弟且慢著,再有計較。”原來那接風酒內,已下了慢藥。當夜李逵飲酒了,次日,具舟相送。李逵道:“哥哥幾時起義兵,我那裡也起軍來接應。”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賜藥酒與我服了,死在旦夕。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我死之後,恐怕你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因此,請將你來,相見一面。昨日酒中,已與了你慢藥服了,回至潤州必死。你死之後,可來此處楚州南門外,有個蓼兒窪,風景盡與梁山泊無異,和你陰魂相聚。我死之後,屍首定葬於此處,我已看定了也!”言訖,墮淚如雨。李逵見說,亦垂淚道:“罷,罷,罷!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言訖淚下,便覺道身體有些沈重。當時灑淚,拜別了宋江下船。回到潤州,果然藥發身死。李逵臨死之時,囑咐從人:“我死了,可千萬將我靈柩去楚州南門外蓼兒和哥哥一處埋葬。”囑罷而死。從人置備棺譎盛貯,不負其言,扶柩而往。
再說宋江自從與李逵別後,心中傷感,思念吳用花榮,不得會面。是夜藥發臨危,囑咐從人親隨之輩:“可依我言,將我靈柩,安葬此間南門外蓼兒高原深處,必報你眾人之德。乞依我囑!”言訖而逝。宋江從人置備棺譎,依禮殯葬。楚州官吏聽從其言,不負遺囑,當與親隨人從、本州吏胥老幼,扶宋公明靈柩,葬於蓼兒。數日之後,李逵靈柩,亦從潤州到來,葬於宋江墓側,不在話下。
且說宋清在家患病,聞知家人回來,報說哥哥宋江已故在楚州,病在鄆城,不能前來津送。後又聞說葬於本州南門外蓼兒,只令得家人到來祭祀,看視墳塋,修完備,回覆宋清,不在話下。
卻說武勝軍承宣使軍師吳用,自到任之後,常常心中不樂,每每思念宋公明相愛之心。忽一日,心情恍惚,寢寐不安。至夜,夢見宋江、李逵二人,扯住衣服,說道:“軍師,我等以忠義為主,替天行道,於心不曾負了天子。今朝廷賜飲藥酒,我死無辜。身亡之後,現已葬於楚州南門外蓼兒深處。軍師若想舊日之交情,可到墳塋,親來看視一遭。”吳用要問備細,撒然覺來,乃是南柯一夢。吳用淚如雨下,坐而待旦。得了此夢,寢食不安。次日,便收拾行李,逕往楚州來。不帶從人,獨自奔來。前至楚州,果然宋江已死,只聞彼處人民無不嗟嘆。吳用安排祭儀,直至南門外蓼兒,尋到墳塋,置祭宋公明、李逵,就於墓前,以手摑其墳冢,哭道:“仁兄英靈不昧,乞為昭鑒。吳用是一村中學究,始隨晁蓋,後遇仁兄,救護一命,坐享榮華。到今數十餘載,皆賴兄之德。今日既為國家而死,託夢顯靈與我,兄弟無以報答,願得將此良夢,與仁兄同會於九泉之下。”言罷痛哭。
正欲自縊,只見花榮從船上飛奔到於墓前,見了吳用,各吃一驚。吳學究便問道:“賢弟在應天府為官,緣何得知宋兄已喪?”花榮道:“兄弟自從分散到任之後,無日身心得安,常想念眾兄之情。因夜得一異夢,夢見宋公明哥哥和李逵前來,扯住小弟,訴說朝廷賜飲藥酒鴆死,現葬於楚州南門外蓼兒高原之上。兄弟如不棄舊,可到墳前,看望一遭。因此,小弟擲了家間,不避驅馳,星夜到此。”吳用道:“我得異夢,亦是如此,與賢弟無異,因此而來。今得賢弟到此最好,吳某心中想念宋公明恩義難捨,交情難報,正欲就此處自縊而死,魂魄與仁兄同聚一處。身後之事,托與賢弟。”花榮道:“軍師既有此心,小弟便當隨從,亦與仁兄同歸一處。”
吳用道:“我指望賢弟看見我死之後,葬我於此,你如何也行此事?”花榮道:“小弟尋思宋兄長仁義難捨,思念難忘。我等在梁山泊時,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討南征,建立功勳。今已姓揚名顯,天下皆聞。朝廷既已生疑,必然來尋風流罪過。倘若被他奸謀所施,誤受刑戮,那時悔之無及。如今隨仁兄同死於黃泉,也留得個清名於世!”吳用道:“賢弟,你聽我說,我只單身,又無家眷,死卻何妨?你今現有幼子嬌妻,使其何依?”花榮道:“此事無妨,自有囊篋足以餬口。妻室之家,亦自有人料理。”兩個大哭一場,雙雙懸於樹上,自縊而死。船上從人久等,不見本官出來,都到墳前看時,只見吳用、花榮,自縊身死。慌忙報與本州官僚,置備棺譎,葬於蓼兒窪宋江墓側,宛然東西四丘。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義兩全,建立祠堂,四時享祭,里人祈禱,無不感應。
且不說宋江在蓼兒窪累累顯靈,所求立應。卻說道君皇帝,在東京內院,自從賜御酒與宋江之後,聖意累累設疑,又不知宋江訊息,常只掛念於懷。每日被高俅、楊戩議論奢華受用所惑,只要閉塞賢路,謀害忠良。忽然一日,上皇在內宮閒玩,猛然思想起李師師,就從地道中,和兩個小黃門,逕來到他後園中,拽動鈴索。李師師慌忙迎接聖駕,到於臥房內坐定。上皇便叫前後關閉了門戶。李師師盛妝向前起居已罷,天子道:“寡人近感微疾,現令神醫安道全看治,有數十日不曾來與愛卿相會,思慕之甚!今一見卿,朕懷不勝悅樂!”李師師奏道:“深蒙陛下眷愛之心,賤人愧感莫盡!”房內鋪設酒肴,與上皇飲酌取樂。才飲過數杯,只見上皇神思睏倦。點的燈燭熒煌,忽然就房裡起一陣冷風,上皇見個穿黃衫的立在面前。上皇驚起問道:“你是甚人,直來到這裡?”那穿黃衫的人奏道:“臣乃是梁山泊宋江部下神行太保戴宗。”上皇道:“你緣何到此?”戴宗奏道:“臣兄宋江,只在左右,啟請陛下車駕同行。”上皇曰:“輕屈寡人車駕何往?”戴宗道:“自有清秀好去處,請陛下遊玩。”上皇聽罷此語,便起身隨戴宗出得後院來,見馬車足備,載宗請上皇乘馬而行。但見如雲似霧,耳聞風雨之聲,到一個去處。但見:
漫漫煙水,隱隱雲山。不觀日月光明,只見水天一色。紅瑟瑟滿滿目蓼花,綠依依一洲蘆葉。雙雙鴻雁,哀鳴在沙渚磯頭;對對鶺鴒,倦宿在敗荷汀畔。霜楓簇簇,似離人點染淚波;風柳疏疏,如怨婦蹙顰眉黛。淡月寒星長夜景,涼風冷露九秋天。
當下上皇在馬上觀之不足,問戴宗道:“此是何處,要寡人到此?”戴宗指著山上關路道:“請陛下行去,到彼便知。”上皇縱馬登山,行過三重關道,至第三座關前,見有上百人,俯伏在地,儘是披袍掛鎧,戎裝革帶,金盔金甲之將。上皇大驚,連問道:“卿等皆是何人?”只見為頭一個,鳳翅金盔,錦袍金甲,向前奏道:“臣乃梁山泊宋江是也。”上皇曰:“寡人已教卿在楚州為安撫使,卻緣何在此?”宋江奏道:“臣等謹請陛下到忠義堂上,容臣細訴衷曲枉死之冤。”上皇到忠義堂前下馬,上堂坐定,看堂下時,煙霧中拜伏著許多人。上皇猶豫不定。只見宋江上階,跪膝向前,垂淚啟奏。上皇道:“卿何故淚下?”宋江奏道:“臣等雖曾抗拒天兵,卻素秉忠義,並無分毫異心。自蒙陛下敕命招安之後,先退遼兵,次平三寇,弟兄手足,十損其八。臣蒙陛下命守楚州,到任已來,與軍民水米無交,天地共知。今陛下賜臣藥酒,臣死無憾,但恐李逵懷恨,輒起異心。特令人去潤州喚李逵到來,親與藥酒鴆死。吳用、花榮,亦為忠義而來,在臣冢上,自縊而亡。臣等四人,同葬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里人憐憫,建立祠堂於墓前。今臣等陰魂不散,俱聚於此,伸告陛下,訴平生衷曲,始終無異。乞陛下聖鑒。”上皇聽了大驚曰:“寡人親差天使,親賜黃封御酒,不知是何人換了藥酒賜卿?”宋江奏道:“陛下可問來使,便知奸弊所出。”上皇看見三關寨柵雄壯,慘然問曰:“此是何所,卿等聚會於此?”宋江奏曰:“此是臣等舊日聚義梁山泊也。”上皇又曰:“卿等已死,當往受生,何故相聚於此?”宋江奏道:“天帝哀憐臣等忠義,蒙玉帝符牒敕命,封為梁山泊都土地。眾將已會於此,有屈難伸,特令戴宗屈萬乘之主,親臨水泊,懇告平日衷曲。”上皇曰:“卿等何不詣九重深院,顯告寡人?”宋江奏道:“臣乃幽陰魂魄,怎得到鳳闕龍樓?今者陛下出離宮禁,屈邀至此。”上皇曰:“寡人可以觀玩否?”宋江等再拜謝恩。上皇下堂,回首觀看堂上牌額,上書“忠義堂”三字,上皇點頭下階。忽見宋江背後轉過李逵,手掄雙斧,厲聲高叫道:“皇帝老兒!你怎地聽信四個賊臣挑撥,屈壞我們性命?今日廝見,正好報仇!”說罷,逕奔上皇。天子吃這一驚,撒然覺來,乃是南柯一夢,渾身冷汗。閃開雙眼,見燈燭熒煌,李師師猶然未寢。上皇問曰:“寡人恰在何處去來?”李師師奏道:“陛下適間伏枕而臥。”上皇卻把夢中神異之事,對李師師一一說知。李師師又奏曰:“凡人正直者,必然為神。莫非宋江端的已死,是他故顯神靈,託夢與陛下?”上皇曰:“寡人來日,必當舉問此事。若果然死了,必須與他建立廟宇,敕封烈侯。”李師師奏曰:“若聖上果然加封,顯陛下不負功臣之德。”上皇當夜嗟嘆不已。
次日臨朝,傳聖旨,會群臣於偏殿。當有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等,只慮恐聖上問宋江之事,已出宮去了。只有宿太尉等幾位大臣,在彼侍側,上皇便問宿元景曰:“卿知楚州安撫宋江訊息否?”宿太尉奏道:“臣雖一向不知宋安撫訊息,臣昨夜得一異夢,甚是奇怪。”上皇曰:“卿得異夢,可奏與寡人知道。”宿太尉奏曰:“臣夢見宋江,親到私宅,戎裝錦帶,頂盔明甲,見臣訴說,陛下以藥酒見賜而亡。楚人憐其忠義,葬在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內,建立祠堂,四時享祭。”上皇聽罷,便顛頭道:“此誠異事。與朕夢一般。”又分付宿元景道:“卿可差心腹之人,往楚州體察此事有無,急來回報。”宿太尉道:“是。”便領了聖旨,自出宮禁。歸到私宅,便差心腹之人,前去楚州探聽宋江訊息,不在話下。次日,上皇駕坐文德殿,見高俅、楊戩在側,聖旨問道:“汝等省院,近日知楚州宋江訊息否?”二人不敢啟奏,各言不知。上皇輾轉心疑,龍體不樂。且說宿太尉乾人,已到楚州打探回來,備說宋江蒙御賜飲藥酒而死。已喪之後,楚人感其忠義,今葬於楚州蓼兒窪高山之上。更有吳用、花榮、李逵三人,一處埋葬。百姓哀憐,蓋造祠堂於墓前,春秋祭賽,虔誠奉祀,士庶祈禱,極有靈驗。宿太尉聽了,慌忙引領乾人入內,備將此事,回奏天子。上皇見說,不勝傷感。次日早朝,天子大怒,責罵高俅、楊戩:“敗國奸臣,壞寡人天下!”二人俯伏在地,叩頭謝罪。蔡京、童貫亦向前奏道:“人之生死,皆由注定。省院未有來文,不敢妄奏。昨夜楚州才有申文到院,臣等正欲啟奏。”上皇終被四賊曲為掩飾,不加其罪,當即喝退高俅、楊戩,便教追要原御酒使臣。不期天使自離楚州回還,已死於路。
宿太尉次日見上皇於偏殿,再以宋江忠義顯靈之事,奏聞天子。上皇準宣宋江親弟宋清,承襲宋江名爵。不期宋清已感風疾在身,不能為官,上表辭謝,只願鄆城為農。上皇憐其孝道,賜錢十萬貫、田三千畝,以贍其家。待有子嗣,朝廷錄用。後來宋清生一子宋安平,應過科舉,官至秘書學士,這是後話。
再說上皇具宿太尉所奏,親書聖旨,敕封宋江為忠烈義濟靈應侯,仍敕賜錢於梁山泊,起蓋廟宇,大建祠堂,妝塑宋江等歿於王事諸多將佐神像。敕賜殿宇牌額,御筆親書“靖忠之廟”。濟州奉敕,於梁山泊起造廟宇。
後來宋公明累累顯靈,百姓四時享祭不絕。梁山泊內祈風得風,禱雨得雨。楚州蓼兒窪亦顯靈驗。彼處人民,重建大殿,添設兩廊,奏請賜額。妝塑神像三十六員於正殿,兩廊仍塑七十二將。年年享祭,萬民頂禮,至今古蹟尚存。

賞析

水滸到了結尾時候,已成一齣悲劇。梁山招安之後,先退遼兵,次平三寇,108好漢十損其八,或陣亡,或病故,或歸隱,隨宋江凱鏇進京接受天子封賞時僅餘27人。到末尾,能夠在官場上安然度過猜忌刁難,未曾遇害或辭去,仕途無恙者更寥寥無幾,也就剩下朱仝、黃信、孫立、孫新、顧大嫂五個頭領以及凌振、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蕭讓五個專業人才。108顆聚義星宿歷經轟轟烈烈之後,黯然消失於夜空。
在下就不去回顧平寇途中的生離死別了,那著實令人傷感。水滸的悲劇,正是“忠義”的幻滅。“生死相托,患難相扶”的誓言餘音剛去,卻已勞燕分飛,瞻依廊廟反落得無家可歸。聚義是為了效忠,而效忠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反被“天道”所吞噬了。這也是歷史的悲哀之處。功利總能擊敗理想,邪惡總是戰勝正義。
既然在現實里絕大多數的時候是正不勝邪,執著於某種政治理想和憂國之思者多半不得善終,忠臣們或宋江們往往是現實鬥爭中的失敗者。顯然不夠現實的理想讓他們只顧眺望那遠方遙不可及的終點,反而看不到腳下的羈絆陷阱,看不到周圍的明槍暗箭,最終心愿未了,壯志難酬,倒在了半途上。
雖然從長遠看,正義還是會戰勝邪惡,但這種戰勝很大程度是與現實無關的道義勝利,宋江最後也可以說勝利了。因為他忠魂不散,邀徽宗夢遊梁山,贏得了君王對其忠義的嘉許。“親書聖旨,敕封宋江為忠烈義濟靈應侯,仍敕賜錢於梁山泊,起蓋廟宇,大建祠堂,妝塑宋江等歿於王事諸多將佐神像。敕賜殿宇牌額,御筆親書‘靖忠之廟’。”此外,也有物質上的受益,“上皇憐其(宋清)孝道,賜錢十萬貫、田三千畝,以贍其家”。這種勝利還是一種意淫,即精神勝利。“後來宋公明累累顯靈,百姓四時享祭不絕。梁山泊內祈風得風,禱雨得雨……年年享祭,萬民頂禮,至今古蹟尚存。”
看重身後名的宋江可不像我們今天這般現實,令他心動不已的,也令他排除萬難,一心招安,乃至毒殺兄弟換來的青史留名,就是這種身後的榮耀。如果說招安導致了“失樂園”那么香火供奉,萬民頂禮就是“復樂園”。榮譽和利益好比一串葡萄,忠臣先揀酸的吃,奸臣先揀甜的吃。忠臣和姦臣的著眼點僅僅在於長線和短線之別,前者看重將來而後者著眼當下。只不過將來僅僅是一種預期,現實的好處,眼前的利益畢竟有誘惑力的多,所以自古以來奸臣出現的機率也遠遠大於忠臣。
只要宋江還在享受香火,“忠義”就沒有幻滅,幻滅的僅僅是昔日的梁山。所謂“萬年香火享無窮,千載功勳表史記”,物化了的宋江自然又成為新的忠義楷模,道德榜樣,激勵後來者仿效。歷史進程猶如梁山事業的延續,循環往復。悲劇被改編成了正劇,苦難被和平演變成了傳奇。於是,正義永遠在野,邪惡永遠在朝。

回評

【容評:李卓吾曰:施、羅二公真是妙手,臨了以夢結局,極有深意。見得從前種種都是說夢。不然,天下那有強盜生封侯而死廟食之理?只是藉此以發泄不平耳。讀者認真,便是痴人說夢。】
【袁評:公明一腔忠義,宋家以鴆飲極之。昔人云: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千古名言。
又評:閱此須閱南華齊物尋(等)篇,始澆胸中塊壘。】

wiki水滸

《水滸傳》第一回
《水滸傳》第二回
《水滸傳》第三回
《水滸傳》第四回
《水滸傳》第五回
《水滸傳》第六回
《水滸傳》第七回
《水滸傳》第八回
《水滸傳》第九回
《水滸傳》第十回
《水滸傳》第十一回
《水滸傳》第十二回
《水滸傳》第十三回
《水滸傳》第十四回
《水滸傳》第十五回
《水滸傳》第十六回
《水滸傳》第十七回
《水滸傳》第十八回
《水滸傳》第十九回
《水滸傳》第二十回
《水滸傳》第二十一回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水滸傳》第二十五回
《水滸傳》第二十六回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
《水滸傳》第二十八回
《水滸傳》第二十九回
《水滸傳》第三十回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
《水滸傳》第三十二回
《水滸傳》第三十三回
《水滸傳》第三十四回
《水滸傳》第三十五回
《水滸傳》第三十六回
《水滸傳》第三十七回
《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
《水滸傳》第四十回
《水滸傳》第四十一回
《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水滸傳》第四十三回
《水滸傳》第四十四回
《水滸傳》第四十五回
《水滸傳》第四十六回
《水滸傳》第四十七回
《水滸傳》第四十八回
《水滸傳》第四十九回
《水滸傳》第五十回
《水滸傳》第五十一回
《水滸傳》第五十二回
《水滸傳》第五十三回
《水滸傳》第五十四回
《水滸傳》第五十五回
《水滸傳》第五十六回
《水滸傳》第五十七回
《水滸傳》第五十八回
《水滸傳》第五十九回
《水滸傳》第六十回
《水滸傳》第六十一回
《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水滸傳》第六十三回
《水滸傳》第六十四回
《水滸傳》第六十五回
《水滸傳》第六十六回
《水滸傳》第六十七回
《水滸傳》第六十八回
《水滸傳》第六十九回
《水滸傳》第七十回
《水滸傳》第七十一回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
《水滸傳》第七十四回
《水滸傳》第七十五回
《水滸傳》第七十六回
《水滸傳》第七十七回
《水滸傳》第七十八回
《水滸傳》第七十九回
《水滸傳》第八十回
《水滸傳》第八十一回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
《水滸傳》第八十三回
《水滸傳》第八十四回
《水滸傳》第八十五回
《水滸傳》第八十六回
《水滸傳》第八十七回
《水滸傳》第八十八回
《水滸傳》第八十九回
《水滸傳》第九十回
《水滸傳》第九十一回
《水滸傳》第九十二回
《水滸傳》第九十三回
《水滸傳》第九十四回
《水滸傳》第九十五回
《水滸傳》第九十六回
《水滸傳》第九十七回
《水滸傳》第九十八回
《水滸傳》第九十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一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二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三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四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五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六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八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一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二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三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四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五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六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八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